老子与《道德经》..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78173170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6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与《道德经》..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老子与《道德经》..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老子与《道德经》..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老子与《道德经》..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老子与《道德经》..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与《道德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与《道德经》..(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与道德经老子与道德经一、老子生平二、道德经选读三、老子的基本思想1、道生万物的本体论2、德畜万物3、“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矛盾观4、“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5、“静观”、“玄览”的认识论一、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李”、“老”1、生平:2、归处史记二则:史记二则:一则:“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一则:“盖老子百又六十余岁,或言二百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2、。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二二.道德经道德经道德经一书又称老子 ,分上下篇(上篇名“道经”01-37,下篇称“德经”38-81),共八十一章,5000余字,是先秦道家第一部经典,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作者署名的著作。成书年代1春秋末期说;2战国说;3秦汉说。作者是何人?是编辑成书,还是一人专著?目前的定论是:基本上属于老聃自著,在流传过程中也有一些变动。参见古史辨,第四册,第六册版本:世传本世传本竹简本竹简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又发现书写在竹简上的部分老子内容,称竹简老子。 帛书本帛

3、书本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曾出土两本抄在帛书上的老子,称帛书老子; 分甲、乙两本。甲本用篆体书写,多用古字,无避讳;乙本用隶体书写,用今字,讳“邦” 。 两本皆不分章,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河上公注本河上公注本 王弼注本王弼注本 字辅嗣,年十余,即笃好老庄,卒年二十四。 历代注释老子者据说不下千家之多,出名的有战国时期的韩非,西汉河上 公,曹魏时代的王弼,宋人苏辙、吕惠卿,王雱,程大昌等。 汉高祖刘汉高祖刘邦邦国(国(61)汉惠帝刘汉惠帝刘盈盈满(满(9)汉文帝刘汉文帝刘恒恒常(常(1)汉景帝刘汉景帝刘启启开(开(10)汉武帝刘汉武帝刘彻彻通通汉昭帝刘汉昭帝刘弗陵弗陵不(不(2)“其

4、智慧隽语又往往难得的解,而鲜有知音向之解老注庄而歪曲原旨者,比比皆是,恒牺牲原义以就己私。谬说纷纭,歧流曼衍,曲解傅会,而老庄之真面不见”。(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上)道德经是写给谁的?奈何奈何万乘之主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而以身轻于天下? (2626)以道以道佐人主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不以兵强于天下, (3030)侯王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232)道恒无名,道恒无名,侯王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3737)侯王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393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王公

5、以自名也。以自名也。 (4242)治治大国大国若烹小鲜。若烹小鲜。 (6060)故立故立天子天子,置,置三公三公,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而进此。如坐而进此。 (6262)三、道德经章节选读上篇道(1-31-3章):道如玄门。章):道如玄门。(4-54-5章):道如虚盅。章):道如虚盅。(6-136-13章):道如玄牝。章):道如玄牝。(14-1514-15章):道如一、如道基。章):道如一、如道基。(16-2016-20章):道如根。章):道如根。(21-2421-24章):道如众父。章):道如众父。(25-3725-37章):道如大、如天地母。章):道如大、如天地

6、母。下篇德(38-4138-41章):论德的内涵。章):论德的内涵。(42-5642-56章):论以德修身。章):论以德修身。(57-6857-68章):论君主以德治国。章):论君主以德治国。(69-7369-73章):论统帅以德治军。章):论统帅以德治军。(74-8174-81章):论辅相以德为政。章):论辅相以德为政。01章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或:眇,通秒),常有欲以观其徼(ji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无名与阴阳道,无名与阴阳 体体 天地万物本原天

7、地万物本原 形而上形而上德,无为与刚柔德,无为与刚柔 用用 修身治国法则修身治国法则 形而下形而下“无无” “亡,無,无亡,無,无”,现在都写作无(“无”在古文里繁体字作:“無無”)。也就是说,与简化字“无”相对应的字有三个:“亡,無,无”。这三个字在古文中各有各的意思。1“亡亡”:丧失有的无:丧失有的无“亡”(无)就是“有”的缺失。用“有”的缺失来表示“亡”(无),意思是,本来有,现在没有了。“冇”字形上,就是把“有”的一半作为“亡”(无)。可见,我们不能离开“有”去说“亡”(无),必须借助“有”、依靠“有”才能阐述“亡”(无)。2“無無”:统率有的无:统率有的无无的“無”字意义最复杂:“巫

8、巫”以以“舞舞”事事“無無”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尚书大传里,有一处说:“武王伐纣,至于商效,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歌舞以待旦。”这个“無”与前面讲的“亡”大不相同。“亡”表示原本有,后来没有了;“無”表示的确有,只是一般人看不见、摸不着它。只有某些特殊的人才能感觉到它,比如巫婆。“無”的这种特性不只是表现在巫术领域。事实上,一切规律都是看不见而又确实存在的“無”。也可以说,规律是一种看不见的“有”,是决定了现象之“有”的本质之“有”。在这个意义上,“無”可以说比“有”还要“有”,是“大有”。“蕪蕪”,草字头加个“無”,不是表示没有草,而是表示有很多草。

9、“荒蕪”“廡廡”,“广”字,下面一个“無”字(很多房连在一起叫做“廡”)。故宫或者山东的孔庙,正殿充其量有九间,如太和殿,而两边的“廡”则非常多,如孔庙的两廡加起来有150间。“廡”不是没有房子,而是大有其房子。“無無”不但是大有,而且是妙不但是大有,而且是妙有。有。如“万有引力定律”和“勾股定理”。3“无无”:绝对的无:绝对的无说文解字:“无,奇字,無也。通于元者,虚无道也。”“无”字是一个奇特的字,意思是“無”。第二句难懂,“通于元者,虚无道也”是什么意思?它是说,“无”的字形,就是把“元”字的一撇往上“通”。“元”的意思是“开始”,从开始再往上通,就到了开始的开始,即“虚无”或“道”的地

10、方。有与无都是老子本体的概念,而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生于无”的“无”,究竟是哪一个“无”?出处:40章道的涵义道的涵义“道生万物”是老子关于宇宙本源问题的原创观点。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和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德畜万物)道之语源学意义。1、道路。“道”字首见于商周时代的金文,与甲骨文中的“途”字同义,意指道路、道途。洪范: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2、规律。春秋时期指天象运行和人世吉凶的规律。“道”超越经验层次(原始意义)而具抽象意义(引申意义)。“盈而

11、荡,天之道也”(左传庄公四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天所行道谓之天道;人所行道谓之人道。老子七十七章老子的道1本体本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道为宇宙万物之本源,万物皆由道所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5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01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A

12、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道生一”(4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04)。 在神、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0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 有生于无。B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寂兮寥兮”(2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道”无形无象,感官无能为力。c.自本自根,无穷无尽自本自根,无穷无尽“独立不改”(25) 庄子大宗师:“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

13、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自因)d.生生不息,周行不殆生生不息,周行不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周行而不殆”(25)2.道如何认识道如何认识a. 道是可知的道是可知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上士或圣人能闻道或者悟道b. 道是不可言的,言不尽意道是不可言的,言不尽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得意忘言”与“得意忘象”c. “玄览玄览”与与“静观静观”法法“涤除玄览,能无疵乎?”(10)“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悟性的对象。道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

14、中最初的发动者。2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3道不由经验而来,它是超验的,不能诉诸感官。4“道”是无限的,不是某种具体物象,既无法形容,也无法指称。结语:结语:道是老子哲学理论的假设。从这一假设出发引出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或者说,老子的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以这一假设(道)为内在的逻辑根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最高的法则是无法。道法自然:说的是道“效法”它自身(道)引申到形而下的领域,就是顺其自然的无为之法(德)02章辩证法思想无为思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15、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03章无为而治不上(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魏文侯:卑弱以自持文景之治:清虚以自守贞观之治:简静无为 清净无事05章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08章上善

16、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12章有道的心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7章无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5章天人关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17、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8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40章本体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2章本体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48

18、章无为的认识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51章什么是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60章政治哲学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4章辩证法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

19、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80章政治哲学(理想国)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1章结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思考题:1.简述下列思想基本内涵:A道生万物B德畜万物C反者道之动D无为E静观玄览2.试述无为而治的要点及其意义。3.简评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4.解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蕴。教材: 任继愈任继愈, ,老子绎读老子绎读,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2006.参考书: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傅佩荣,傅佩荣解读老子,线装书局2006.高 明,帛书老子校注, 中华书局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