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8172109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6.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 1节种群的特征迷更自生至号一 自主预习。 探新知 必备知识感知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 .理解种群概念的内涵2 . 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3 . 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4 . 了解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 通过学习种群这个生命系统的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等及其影响因素,形成稳态与平衡观2 . 通过列表比较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异同,培养归纳、比较等分析问题的能力3 . 通过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科学探究能力4 . 通过学习种群密度在农业、 渔业等方面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的态度一、种群的概念及举例1 .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

2、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 . 举例:下列属于种群的是鱼吟。池塘中全部鲤鱼。( 2)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 3)被污染培养基上生长的多种细菌菌落。二、种群密度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 .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 .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3 . 调查方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蛤虫的密度、跳螭的密度等。步骤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I确定调查对象:如一块农田中的葬菜或蒲公英等的种群密度计数并记录I计算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步骤确定调

3、查对象I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并记录个体数(M)I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 山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的) , 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计算种群密度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仝住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企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 .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 . 年龄组成概念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4 . 性

4、别比例类型图例冒老年个体数成年个体数阿幼年个体数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贴稳定型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减小(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3)应用: 性引诱剂( 信息素) 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f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一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四、种群的空间特征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型均匀分布型 鲍 分 布 型 集群分布型 H 7 基础诊断G判断对错( 正确的打“ J ”,错误的打“ X ”)1 . 高三某班教室中全部师生可看成一个种群。 ()2 . 可用每平方米草坪上杂

5、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3 .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4 .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 L 则出生率越高。 ()5 . 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6 . 研究种群的特征应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提 示:1.X 年级不是自然区域,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的数量特征。2 . X 草坪上的杂草有很多物种,而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同一种生物。3 . X 行道树灌木丛为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4. V5. X 调查该种群密度时,

6、应随机取样。6. V重难问题解惑 合作探究 攻重难 学科素养形成W究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 问题探究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依图回答有关问题。. d种群数量一 J -a图中af 分别表示种群的什么特征?提示:af 分别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2)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图中的哪个特征?并说明理由。提示:图中的b ,即年龄组成。因为不同年龄组成的种群中,老年、成年、幼年的个体数不同,因此可预测其未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3)利用性引诱剂可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其原理是什么?提示:破坏了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害

7、虫的出生率。 归纳总结1 _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 如图);- - - - - -1性1比例|“ + ”、 “ 一”分别表示增加、减小一 表 示 “ 直接因素”- - - - - - - 表 示 “ 间接因素”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改变 决定 预测 年 龄 组 成 二 出 生 率 和 死 亡 率 J种群密度2 变 化 趋 势 。改变 决定 性 别 比 例 会 出 生 率 J种群密度。(2)应用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将性外激素释放到田地

8、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1 .下图中表示了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他特征都会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B 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它与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有关,由此判定图中丁为年龄组成;甲、乙分别为由生率、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及幼年三个年龄期。综上所述,B 项正确。 一题多变 ( 1) 图中丁是如何影响

9、种群密度变化的?提示:年龄组成( 丁)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 甲) 和死亡率( 乙) 来影响种群密度的。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除了甲、乙以外,还有哪些因素?提示:迁入率和迁出率。-易错提醒:( 1) 年龄组成能预测但不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2) 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例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显示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图类型B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

10、能为图类型C .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变为图类型D .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类型A 种群数量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从现状看,人口数量仍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即人口数量仍在上升,应用图( 增长型) 表示,由此判 定A项错误。 问题探究1 .下表是某兴趣小组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的结果:*究点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样方NiN2N4Ns种群密度/ ( 株-mT)8718X9O O O (SO- O (1)如何计数第四个样方的植株数量?该样方的种群密度是多少?(2)

11、该植物种群密度是多少? M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样方,应如何处理?提示:(1)需要计数样方以内的个体数量,以及上边和左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数量。个体数量= 5 + 2 + 1 = 8 ,种群密度为8株-mV。(2)8 #-m-2o 舍弃。2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调查结果是偏高、偏低,还是不变?为什么?提示:偏高。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天敌捕食,则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调查的结果会偏高。I归纳总结I1 .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2

12、. 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A 只,第一次捕获5 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只,其中有方只被标记,根据公式。=,得4 = 等 。由上式分析可知:/ I Cl U( 1) 若由于某种原因( 如标记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 造成8 偏小,则4 偏大。( 2) 若由于某种原因( 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被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 造成) 偏大,则A 偏小。( 3) 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点练习。1 .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

13、为100 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 4 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 .统计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 . 设置1个 In ? 的样方,统计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 .随机设置1 n?的样方若干,统计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的样方若干,统计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 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直接统计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难度较大, A 错误; 只选取一个样方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B 错误;要随机选择样方,不能只选择所调查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段,C 正确、D错误。2 .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14、 hn?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 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 .少 于92只C .少 于161只B .多 于92只D .多 于161只C 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为初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 个体总数( 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 再次捕获的个体数,根据题意可知,50/=13/42, 2161(只) ,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计算结果会比实际结果偏大,所以灰仓鼠个体总数应该少于

15、161只。 课堂小结知 识 网 络 构 建核 心 语 句 归 纳类型- I增 长 型I-1稳 定 型I_ I衰 退 型I| 年龄组成上方向I性别比例I影 晌 数 , ;变化 ,最基种群密 一度我 的数 量 特 征I种群特征卜样方法标志重捕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业J出生率和死亡率h望一 迁入率和迁出率I空何W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1 .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 .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3 . 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6、。4 .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5 . 种群的空间特征类型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基础概念考查 当堂达标。 提素养 夫便能力培系1 .下列有关个体、种群、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 .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B . 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C .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 .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D 一个种群中的所有生物属于同一个物种,A 项正确: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可以构成不同的种群,B 项正确;个体和种群属于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C 项正确;物种是所有具有同种生物的种群的集合,D项错误。2 . 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

17、时,也可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幼年期( 甲) 、成年期( 乙) 及老年期( 丙) 三个层级。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发展情形。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的是( )A. 甲 乙 丙 B . 甲乙= 丙C . 甲= 乙= 丙 D . 甲 乙 丙D 年龄组成的三个层级的关系发展为甲V 乙V 丙时,该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3 . 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 随机取样B .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 .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B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要

18、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 正确、B 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值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 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取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 正确。4 . 下列叙述中,不是种群空间特征的是()A .桃子湖水面上的一群群野鸭B . 盛有5 mL培养液的试管培养草履虫64只C .校园花坛中的狗尾巴草杂乱分布D .樟树在潇湘大道每隔5 米种植一棵B 盛有5 mL培养液的试管培养草履虫64只,由此可得单位体积内草履虫的个体数量,为种群的数量特征,B 项符合题意。5 .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

19、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212个体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数注:表 中 “1 + ” 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 , 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 常 , 种 群 的 年 龄 结 构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三 种 类 型 , 分别是。研究表明:该鱼在3 + 时达到性成熟( 进入成年) , 9 + 时丧失繁殖能力( 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o(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

20、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 _ _ _ _ _ _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 = 4 0 0 ,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 : 1 : 1 , 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 定 型 1 : 1 : 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 习 目 标

21、核 心 素 养迷 前 自 主 至 包 自主预习。 探新知 必备知: 只感知1. 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形成稳态与平衡观1 . 掌握建构增长模型的方法2 .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 J ” 型和“ S” 型曲线3 . 结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2 . 通过“ J ” 型增长和“ S”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3 . 通过“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学习,培养实验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评价能力4 . 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及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形成关

22、注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 .研究方法及实例|观察研究对象, 提 出 问 题 一 祠 函 每2。min分裂二闪4U4J| 检验或修正| - - - - - - - - -1观察、 统 计 细 菌 瓯二 种群增长的“ J ” 型曲线1 .含义理想条件下的种群, 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 J ” 型。2 .数学模型模型假设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九 倍 。(2)建立模型:, 年 后 种 群 数

23、 量 为 弊M。(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M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f为时间( 年) ,Nt蓑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儿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 .条件:自然界中的资遮和宝回总是有限的。2 .形成原因 种群密阿谙大.当 出生率= 死亡率1时,达到K值3. 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4 .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 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 .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4、2 .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3 .研究意义(1)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乜” 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 ”型曲线。2 . 实验步骤金 翘i缅 q判断对错( 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X ”)1 . 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2 .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

25、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3 . 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4 . 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内容就是“J”型和“S”型增长。 ()提不:1. V 2.J3. X 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中,该种群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淘汰。4. X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甚至消亡。重难问题解惑 合作探究。 攻重难 学 科 南 乔 欣3完点/种群增长数量曲线 问题探究1 . 据图回答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问题尝试分析曲线a、b 之间的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提示: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目。下列因素中能使图乙中曲线c 变为曲线d 的有哪些?( 填序号

26、) 。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提示:。2 . 在“S”型曲线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型曲线,这一段是否等同于“J”型曲线?判断:( 填 “ 是”或 “ 否”) 。Q) 理由: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提示: 否(2) “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趋势, “S” 型曲

27、线是在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趋势3 .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 应采取什么措施?提示: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归纳总结1 _“S” 型增长曲线的解读斗蒙玷%K/2值时A:“ 值时时间图甲图乙图丙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为之前,种群数量小于A7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当种群数量为K/2时, 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2小场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

28、增长速率下降。(3应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1 .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 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该图表示鱼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 . B .C . D .C K值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为特定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正确;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 即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错误、正确;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9、 在鱼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并使剩余数量维持在K/2的水平,才可获得持续高产,错误。 一题多变 (1)影响上题图中K值大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下图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根据本题所述,可表示K 值的点是 a 点还是b 点?种群增长速率b时间提示:(1)食物、活动范围、气候条件等。(2)b点。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A72; b点时种辞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K值。2. (2017全国卷I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

30、合适的是()0 种群数量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 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率,横坐标为种群数量,曲线最高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的K/2。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种群数量超过K72时捕获,剩余量保持在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可使种群数量迅速得以恢复。9究点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问题探究1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试分析其原因。提示:这是为了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 |2 .培养液的量是有限的,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5

31、广)线,是不是标准的“S”型曲线?若不是,应该是怎样的?尝试 J 0 (天)绘出其数量变化曲线。提示:不是。因为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等是有限的,是不能循环的。当消耗殆尽时种群数量变为零。曲线如右图所示:3 . 尝试绘出实验结果的记录表。提示:r归纳总结1起始1234567甲乙丙平均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每天取样计数的时间要固定。(2)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 吸水纸) 吸去。(3)血球计数板必须保持干燥,否则培养液将不能渗入计数室。(4)清洗血球计数板的正确方法是浸泡和冲洗,不能用试管刷或抹布擦洗。冲洗干净后不能用纱布或吸水纸擦干

32、,应自然晾干或烘干或用吹风机吹干。(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类似于“ 样方法” )o1 . 温度在1535 C 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下表是同学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得到的结果( 单位:Xl()6个/mL):温度( )第 1次第 2 次第 3 次第 4 次第 5 次第 6 次第 7 次第 8次O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151.23.03.84.64.03.22.82.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

33、54.82.21.30.70.5351.21.51.82.02.21.30.80.6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 . 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为25 cC .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D .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不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D 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但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否则无法进行比较酵母菌在每天某一特定时间的数量变化。2 . 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1412108642O培养时间(h)A. 40 60 h 时,入1口= 时种群数量/(f1

34、)时种群数量B . 种内斗争导致0 10 h 酵母细胞数量增长缓慢C .调查酵母细胞种群密度时,应用抽样检测法D. 70h后,该体系中酵母细胞活菌数将一直维持稳定C 40 50 h 时种群数量仍在增大,人 1, 50 60 h 种群数量稳定,入=1,A 错误;0 10 h 的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种群数量太少,B 错误;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70 h 后,该体系中酵母细胞活菌数可能下降,D 错误。 课堂小结知 识 网 络 构 建核 心 语 句 归 纳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增线群的曲种量长探究培养液中薛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也因圭3- (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

35、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 .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 N oX。2 . 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会呈“S”型增长。3 .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4 .“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5 .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在不利条件下, 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基础概念考查 当堂达标。 提素养 去罐能力搜养1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某

36、种一年生植物的种群时有下列情形,只 有80%的种子能发育成成熟植株,每株植物平均产400粒种子,目前有。 粒种子,则机年后种子数量为()A. 0.8a 400” B. 400a 0.8C. a 320H, D. 320aC 由于每株植物每年产生400粒种子, 只有80%发育成成熟植株, 即320株,则初年后变为320,现有a粒种子,则机年后种子数量为a 320。2 . 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 .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 点时进行D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 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

37、速率D 由于环境资源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会越剧烈,从而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 包括气候条件) 的影响;c 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防治蝗灾;C 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 点,有利于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3 .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 .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

38、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4 .向某天然牧场引入良种肉牛10 0 头,任其自然放养,自然繁殖。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种群数贵增长速率A .在 。 打时间内,种群数量呈“ J ” 型增长B .若在打时种群的数量为M 则在介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 2C .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有时D .在八勿时,该肉牛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B 在力打时间内, 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 打时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即 K值,所以有时种群的数

39、量约为M 2 ; 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打; 在 。 打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上升。5 .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表示种群呈“” 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 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 个体数量) 的增加,种 群 的 增 长 速 率 的 变 化 是。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 o(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

40、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 现象。解析:( 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 在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情况下, 处于理想状态,呈“J”型增长。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处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 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 呈“S”型增长。 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 3)题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答案:( 1) J食 物 和 空 间 充 裕 气 候 适 宜 没 有 敌 害( 2) S先增大,再减小,最 后 为 零 最 大( 3

41、)波动第 3 节群落的结构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课 前自主骞汨: 自主预习。 探新知 必备知识感知1 .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 . 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及辨析群落的种间关系3 . 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4 . 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 .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2 . 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3 . 通过“ 土康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 .研究的问题3 .基础:研究群

42、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 .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 .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 .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 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生富 ,海拔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三、种间关系1 .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遮和空间等竞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 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 寄生者) 寄居于另一种生物( 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彼此有利。2

43、.实例( 连线)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提示:一I H一IV四 群落的空间结构实例I . 流感病毒与人n .根瘤菌与大豆田. 草与兔IV.牛与羊一I一ni .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2 .类型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 土壤生物的特点及调查方法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类型现象决定因素垂直结构分层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水平结构镶嵌分布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行调查。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 ,

44、二 是 目测估计法 。3 .探究步骤准备J制作取样器一 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 去表层落叶W 1 取一定土壤样品【 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I 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t 简易方法:镜子或吸虫器取虫, 设计表格便于记录,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 使用放大镜、实体镜观察I统计和分析白I 1J统完计成丰研富究度报告. 基础诊断判断对错( 正确的打“ J ” ,错误的打“ 义”)1 . 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 ()2 . “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3 .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4 . 某校园

45、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5 .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此属于种间竞争的实例。 ()6 .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提示:1.X 鄱阳湖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2. V 3.J4. X 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5. V6. X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重 壁 日 超 星 盘 合 作 探 究 。攻重难 一 学 理 嚏 赤 无 感 W究点1种间关系 问题探究1 . 某种植物病毒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

46、水稻间的传播。(1)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水稻与稻飞虱分别为何种种间关系?提示:捕食、寄生、寄生。(2)稻飞虱和植物病毒V 是不是寄生关系?说明理由。提示:不是。稻飞虱是植物病毒V 的传播媒介,植物病毒V 对稻飞虱没有危害。2 . 下图中的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 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 。A 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B 是大、 小草履虫; C 是兔与狐; D 是细菌和噬菌体。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 B.C. D.(2)图中与相比,结果( 填“ 相同”或 “ 不同”)。理由:.提示:不同( 寄生关系)不像( 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

47、归纳总结1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个体数7,数量上呈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0时扃个体数X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牛与羊;农作竞争个体数时荷图aXXXXB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0时向图b存能力相同,如图b寄生N体数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a b时向A寄生生物B宿主染的细菌互第共生个体数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0时向对源练习:1.右图纵向

48、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潜底动物海洋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种群数量D 由曲线图可知,丙主栗分布在浅水层,乙主栗分布于中部,而甲主栗分布于水底,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由食物分布可知,甲、乙、丙三种鱼的食性存在较多重叠,因此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由以上分析可知,三种鱼类之间不存在共生关系。 一题多变 ( 1) 若资源有限,哪一种鱼被淘汰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什么?

49、提示:乙。因为甲和丙都与之争夺资源。( 2) 此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这些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不同。2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 或饲养) 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种群数量 时间 时间 时间甲 乙 丙A .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 甲) 、捕食( 乙) 、竞争( 丙) 关系B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甲图所示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D .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C 据题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捕食、竞争,A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50、与图甲相符,B 正确;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不是捕食关系,C 错误;丙实验初期,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间互助与竞争,但竞争强度较弱,后 来 X 种群密度增大,在竞争中占优势,另一种生物逐渐被淘汰,则竞争强度又变弱,D 正确。 问题探究如图为山坡m、海 洋 n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图分析*究点2群落的空间结构分析以下问题:/ 苣 原 一 ? |一一针吐林一一阔叶林 山 坡 m 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请说明理由。( 2) 海 洋 n中各种藻类植物的分布是不是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说明理由。提示:( 1) 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

51、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f针叶林一高原草甸一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 北) 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2) 属于。在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这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显然属于垂直结构。 归纳总结1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 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2)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颔 曲 点练习;1 .下列有关群落

52、结构的叙述,错 误 的 是 ( )A .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 .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 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各种植物在山坡上呈镶嵌分布,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 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不同种类淡水鱼由于食性不同,占据不同的水层, 捕食不同食物, C 正确。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53、等因素,而常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 正确。2 .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高度 mooOF3P2 Ti.o io io(r光强百分比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C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

54、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_易错提醒:认识群落结构的两个误区(1)不能误认为同种生物内的个体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高度差异属于垂直结构。(2)不能误认为恶劣环境中的生物类群的进化程度就低,生物的进化程度与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课堂小结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语句归纳L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 .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3 . 生物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4 .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5 . 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6 . 丰富度的统计方

55、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基础概念考查 当堂达标。 提素养 关跳熊力搭养1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A 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某一地域中所有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它是由许多个种群组成的。2 .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 .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D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C 生物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3 .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 误 的 是 ( )A .群落中植物的垂

56、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B . 群落中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C .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D .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B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 A 正确; 群落中动物的分布受栖息条件和食物来源等影响,所以动物的水平分布不一定均匀, B 错误; 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正确; 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D 正确。4 . 下图中物种I 表示捕食者,物种n 表示被捕食者的是( )A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 此消彼长 的不同步性连续变化特点,因此只有A、D 项符合这一特点,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因此被捕食者个体数先增

57、加先减少,捕食者个体数后增加后减少,则 A 项中I 表示捕食者,II表示被捕食者,D 项中H表示捕食者, I 表示被捕食者,故 A 符合题意;B 项中两种生物呈现“ 同生共死”的变化特点, 应为互利共生关系; C 项中两种生物呈 现 “ 你死我活”的变化特点,应为竞争关系。5 . 在某栋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上层中层下层植物乔木灌木草本动物林鸽长尾山雀鹅鹑、昆虫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2)此栋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环境因素有关? o(3)栋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解析

58、:( 1) 根据题中信息,植物和动物都表现由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 栋林中植物的分层主要由光照决定。( 3) 由于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同时动物的这种分层现象可以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答案:( 1) 垂 直 结 构 ( 2) 光照( 3)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竞争第4节群落的演替迷 前 自 主 生 旦 自主预习。 探新知 必备知识感知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 . 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2 . 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 . 利用群落演替知识解决退耕还林、 还草、还湖等实际问题1 . 通过分析群落的演替, 形成稳态与平衡

59、观2 . 通过比较与归纳两种演替类型及特征等,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3 . 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 .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 .类型( 1) 初生演替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 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f地衣阶段f苔解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f灌木阶段f森林阶段。( 2) 次生演替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

60、 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一年生杂草f多年生杂草一小灌木f灌木丛一乔木。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封 山 育 林 砍 伐 森 林 治理沙漠 填湖造地 捕杀动物 建立人工群落管理草原( 1)合理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2)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左囱进行。三、退耕还林、还草 还湖1 .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 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2 .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 .措施:颁 布 了 退耕还林条例 。4 .预期结果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望得到明

61、显改善,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大大增强。K 基础诊断石1判断对错( 正 确 的 打 “ ,错 误 的 打“ X ”)1 .在退化林地上形成自然恢复林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 .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3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5 .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 ()6 .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完全

62、控制群落的演替。 ( )提 不 :1. V 2. V3. X 从光裸的海底火山岩地演替成植被茂盛、风景优美的旅游岛属于初生演替。4. V 5. V6. X 人类可以速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但也要遵照生态学规律。 喜 笔 回 题 解 也 合 作 探 究 。攻重难 一 学 jf!嗑 :芥 衫 威 _ 问题探究1 . 图 1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历程,图2 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2究点1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及方向图1图2(1)图 1 中正确的演替进程是什么?其演替类型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提示:丁一甲一丙一乙。该演替过程属于

63、次生演替,它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2)图 2 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类演替类型?其中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的是甲还是乙?提示:甲属于初生演替,乙属于次生演替。乙。2 .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辞、草本植物和灌木吗?说明理由。提示: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 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比较 归纳总结1类型内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毁灭了的环境原来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时

64、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方向简单一复杂一稳定复杂f简单一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 环境条件适宜)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有机物的量。有机物的量C1 .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 .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 .初生演替很容易发展到森林阶段,次生演

65、替很难发展到森林阶段C 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不管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群落内均有竞争现象, B 错误; 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次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 C 正确; 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只要气候等条件适宜,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 错误。2 . 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的过程见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火烧后年数 15 40 100 200年 ,演替阶段| 草木灌木叶林 针场混交林 |针叶林|A .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 .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 .草本、灌木、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一致D

66、 .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草本植物B 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A 错误; 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正确;草本和灌木的丰富度变化一致,与乔木丰富度的变化不同,C 错误;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针叶乔木,D 错误。-易错提醒:有关群落演替的两点提醒( 1) 能否演替成森林阶段与演替的类型无关, 不管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2)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本质区别在于演替的起点不同,即是否具备土壤条件。初生演替是在不具备土壤条件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则是在具备土壤条件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问题探究1 . 人类活动均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对吗

67、?人类活动均使演替朝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对吗?提示:不对。人类活动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延缓群落演替的4 盘究点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速度。不对。例如长期以来,某地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而人类活动使本地荒漠化加剧,此例中人类加快了演替的速度却并未改变演替的方向。2 .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试想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3 .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有害演替角度出发,你认为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提示: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归纳总结

68、1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其他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等活动,使群落演替向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颔对点练习1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演替的根

69、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B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 .农业生态系统必须依靠人力来维持,否则可能发生演替D .人类不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A 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的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而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 .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 .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B .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C我 国 颁 布 的 退耕

70、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D .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稳定的群落D 群落的演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行的,如果人为因素破坏群落结构而且程度很大时群落就难以恢复,甚至退化;另一方面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变演替的方向;我国颁布的 退耕还林条例 ,能使群落尽快恢复并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沙漠地区也可演替成稳定的群落。 课堂小结知 识 网 络 构 建I 一些 物 种 一 个 / 落 类 3 I JI “I被 优 势 取 伐 I丫另一些物种另一个群落类型I- 4 反 发 卡 行 I,丽I 顶极落 I核 心 语 句 归 纳1 . 群落演替是随

71、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 .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 .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4 .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息础概念考查 当堂达标。 提素养 关键能力培养1 .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演替类型不同于其他演替的是()A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B .发生在草原上的放牧演替C .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 .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A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项属于初生演替。而次

72、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B 、C 、D 项属于次生演替。2 .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B .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C .沙漠地区易形成树林D .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B 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A 错误;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少雨,不易形成树林,C 错误;若环境条件极为恶劣,且有人为破坏等,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树林,D 错误。3 .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

73、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 .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解植物C .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 .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 在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初生演替包括以下阶段: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苔葬植物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f灌木阶段f森林阶段,因此该过程会出现地衣和苔葬植物,B 错误。】4 .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 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 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

74、析其主要原因。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 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 开 垦 活 动 使 得 该 地 区 群 落 的 演 替 速 度 ( 填 “ 未发生改变” “ 变慢”或“ 变快”) ,演替的方向( 填 “ 发生改变”或 “ 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

75、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 3) “ 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5 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 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 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 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答案:( 1)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变 快 未 发 生 改 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