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ppt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8125915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4.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ppt(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班级:建1306姓名:叶历 仙笑雨 何铭指导老师:张赛男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我选题的原因。 本文着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并就这些特点与优势与西方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之间进行对比比较,浅谈自己的看法。 1、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讨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科学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借鉴和融汇人类文明的一

2、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东西文化交融的最高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是邓小平在1982年9月1号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吧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理论。” 总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不同于苏联的结构社会主义的功能社会主义。即所谓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普遍幸福主义。2、我国具体实行什么样的特色社会主义? 我国由

3、于特殊的历史经历使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有别于他国,对有自己国情特色的政治制度更加青睐。所以,当马克思主义走入中国,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必然产生磨合变化。其中,不同与苏联,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富裕、幸福。因此,可以认定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结构,改革这种结构是无可争议的正确选择。我国选择了真正把民众的利益、百姓的幸福放在第一位,毫不动摇的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之上的,中国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就得学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而是依

4、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需要两个超越:超越前社会主义与苏联式社会主义划清界限,引进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所以,党和政府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 3 3、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以人为本即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人的需要为宗旨,人的发展为中心,人的持续为原则。全面小康是指经济殷实、资源低耗、环境清洁、社会和谐、精神愉悦。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偕。总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物质需求的有限满足、精神自由的充分享有、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人类寻求

5、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我们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的发展,不只是为中国,也是为世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是世界的未来。而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可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4、特色社会主义就前苏联的优势 所以,既然我国探索中寻找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一定存在某些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社会;而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程度,仍以国家的形式存在,因此需要切实发扬民主,健全法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此外,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经济危机、世界大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交错影响下,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本

6、主义国家的内部结构和经济社会状况,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明显变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与其他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改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体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改革,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7、制度。在这个制度基础上,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中国特色”。5、不同方面上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我国是有机统一的。 就政党制度而言,既不是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此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特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内容,都体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文化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既坚持马

8、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继承传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包容多样,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此外,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争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和发展的内涵。这些“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越走越宽的生命力源泉。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并不等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完全搞清楚了。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社会

9、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他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 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6、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优势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表现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是为了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集中最大的力量,少数人的利益要服从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民主共和的制度,一些事情明显对国家有利却因为国会的阻挠而得不到实施,如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因为日本偷袭了珍珠港,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不

10、用考虑太多的东西就可以下决心。再如,世界上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知道人口膨胀带来的危害,因此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这是必须有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的。在印度,由于采取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按照宪法的规定,不能限制人们的生育。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可以不被“民主”所束缚,集中力量办大事。 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五个优越性,就是五个“有利于”: 第一是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个有利于就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第四个有利于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11、,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中风险挑战。 第五个有利于,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建立一个有活力、能发展、有公正、抗风险,又团结和谐的制度。这是平面的解读五个方面的优越性。如果辩证地去理解,就是说,我们建立既有活力又能和谐稳定,既能够发展又有公正,同时又能够抗风险的一个制度。7、我眼里的特色社会主义 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特色性,不同于迂腐的结构性社会主义,融入了资本主义的灵活科学,又不失本身计划的重要特性。在世界上还是独树一帜的。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文明的新贡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

12、系、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需求。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80页,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王占阳著354页,赣江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马克思语录243页,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版 4、浅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发展道路的特点与优势新华网,2007年7月7日,刘海涛/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著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公正活力和谐抗风险2007年人民网,责任编辑秦华。谢 谢 观 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