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4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儿童心理学小学儿童心理学授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授课时数:学时授课时间:年月年月授课教师:v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v什么是小学儿童心理学?什么是小学儿童心理学?v你对心理学有什么认识和期望?你对心理学有什么认识和期望?v你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解决什么问题?你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解决什么问题?v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的能手。 苏苏霍姆林斯基v教育首先
2、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能力、禀赋、习气,就发展、思维、兴趣、爱好、能力、禀赋、习气,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 苏苏霍姆林斯基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一、什么是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心理的实质四、心理的实质一、什么是心理学一、什么是心理学v心理学的概念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3)心理学是揭示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v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简称心理活动或心理)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意志性的心理过程:意志性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情感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伴随伴随 注意注意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需
4、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能力、气质、性格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基础)(基础)(动力)(动力)(基础和动力的集中表现)(基础和动力的集中表现)(结果)(结果)(前提)(前提)(一)心理过程(一)心理过程 是人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心理活动的动态动态过程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志过程。 有注意伴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有注意伴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共性共性过程。过程。(二)个性心理(二)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比较稳定
5、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是人和人之间的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是人和人之间的心理心理差异差异。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v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1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2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有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已形成的个性心理有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的进行。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v
6、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历史古老的过去古老的过去v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孔子)v西方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2.心理学的现状心理学的现状年轻的现在年轻的现在心理学的独立:v基础:有了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v标志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v冯特冯特(Wilheim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现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著名创始人代实验心理学
7、的著名创始人之一。之一。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第一,研究队伍发展,研究成果丰富。第二,研究分支庞大,研究领域宽广。第三,派系之争平息,研究手段现代化。第四,应用日趋广泛,影响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四、心理的实质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v脑是心理的器官脑是心理的器官v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列宁:列宁:“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这块按特殊方式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这块按特殊方式 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v从动物进化看从动物进化看 :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
8、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v从个体发育过程看从个体发育过程看人的心理是随着脑的发育完善而逐渐发展进步的人的心理是随着脑的发育完善而逐渐发展进步的。v脑的生理研究证明脑的生理研究证明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和脑的一定部位有关。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和脑的一定部位有关。v临床观察发现临床观察发现 任何脑部位的损伤,在其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任何脑部位的损伤,在其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生心理变化。v印度狼孩的故事印度狼孩的故事v思考:为什么狼孩没有正常人的心理特点思考:为什么狼孩没有正常人的心理特点?2.心理具有客观源泉心理具有客观源泉v人的心理是客观现
9、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v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v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1)从反映的形式看,心理是主观的,以观念)从反映的形式看,心理是主观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2)从反映的内容看,带有主观色彩。)从反映的内容看,带有主观色彩。(3)从反映的作用看,具有能动性。)从反映的作用看,具有能动性。4.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实践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社会实践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实践活动是人的心
10、理产生的基础()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人的心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的心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v综上,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健全的人脑为心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是心理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客观现实和人类必要的实践活动则制约着心理的丰富程度和完善程度,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期的心理
11、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1.儿童期儿童期的概念2.发展发展的概念3.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概念小学儿童心理学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学儿童期儿童期:广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熟之间的这一时期的整个年龄阶段。狭义:指学龄初期,即介于幼儿期与少年期之间(小学阶段)。 成熟成熟一般指身心发育过程的完成,一般都认为人类个体的发育成熟大致在17、18岁左右。发展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数量的变化、质的变化、向前推进、衰退消亡的变化)v常态的发展常态的发展:刻画了一个种系的大多数或所有成员发展变化的特点,是发展的典型方式。v特殊的发展:特殊的发展:个体在发展的速度、程度或方向上
12、的差异。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有规律的变化过程。(由于成熟或学习等因素引起的连续、有规律的心理变化)1.发展是毕生的过程2.发展是多维度和多方面的 前进上升的变化(老年期以前占优势) 衰退下降的变化(老年期以后占优势)3.发展的高度可塑的4.个体的心理发展受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科学研究的先驱:达尔文、洛克(英)、卢梭(法)儿童心理科学研究的先驱:达尔文、洛克(英)、卢梭(法)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普莱尔(W.Preyer)
13、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儿童心理心理著作著作。这是儿童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比较系统的科学著作。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对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建立有影响的心理学家还有对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建立有影响的心理学家还有: 法国的比奈(法国的比奈(A.Binet) 美国的霍尔、盖塞尔(美国的霍尔、盖塞尔(A.Gesell)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J.B.Watson)二、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二、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早期世纪早期霍尔: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美国儿童心理
14、学之父”(1)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v自然成熟理论自然成熟理论代表人物:盖塞盖塞尔尔(A.Gesell,18801961)主要观点:强调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是受机体内部的因素,即生物因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外部的作用虽不是不重要,但它只是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的成熟程序。(2)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斯坦福比纳量表:找到儿童心理和行为正常发展的模式,并用它确定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3)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v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v主要观点主要观点:v(1)强调在
15、儿童心理发展中童年期经验的重要作用;v(2)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早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v华生:华生: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v主要观点:强调学习在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观点:强调学习在发展中的作用。v(1)强调行为,反对以内部过程(如意识、心理状态、欲求、意志等)为研究对象;v(2)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只要具备或施加适当的环境条件;v(3)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到20世世纪6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1)阐明和解释儿童行为的理论(2)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3)偏爱实验室研究3.20世世纪60年代中期到年代中期到现在在(1)
16、重新发现了皮亚杰理论皮亚杰:(认知知发展理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成熟和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2)重新研究遗传和成熟对行为的影响(3)试图把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4)将儿童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三)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三)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中国古代的儿童心理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孔子:v心理发展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v心理发展的过程问题v道德品质发展与培养的问题2.中国近现代儿童心理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儿童心理学思想v陈鹤琴v黄翼v陆志伟、吴天敏v朱智贤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1.描述性的研究,提出规律(描述普遍模式
17、)2.分析性、解释性的研究(解释原因和机制)应用研究应用研究3.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讨论:学习小学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意义讨论:学习小学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基本原则一、研究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四)实践性原则 二、研究设计的类型二、研究设计的类型(一)纵向研究(一)纵向研究与横断研究横断研究v纵向研究(追踪研究)纵向研究(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观察、实验或测量,
18、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v横向研究(横断研究)横向研究(横断研究)是在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进行观察、是在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实验或测量,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v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分析,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是是基于描述性的分析,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是共识的、灵活的、归纳的研究。共识的、灵活的、归纳的研究。v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侧重数量化的统计分析,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描述。是侧重数量化的统计分析,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描述。是结构性的、演绎的、寻求预测和解释
19、性的研究。是结构性的、演绎的、寻求预测和解释性的研究。(三)个案研究(三)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成组研究v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个别的系统的调查,可以是对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个别的系统的调查,可以追踪观察,也可以采取回溯的调查。追踪观察,也可以采取回溯的调查。v组群(成组)研究组群(成组)研究是将同性质的被试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的样组是将同性质的被试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的样组进行分析。进行分析。v抽取样组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样组的代表性代表性和随随机性机性,应采用分分层随机取随机取样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三、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
20、的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以获取研究资料的方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以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法。v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v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v从规模上看,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二)调查法(二)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1.访谈调查访谈调查访谈法是通过谈话访谈法是通过谈话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流、谈论而从对象那里搜集到第一手资料的方法。流、谈论而从对象那里搜集到第一手资料的方法。2.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书面让儿童据实报告他们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书面
21、让儿童据实报告他们的行为或观点,根据收回的答案,经过统计处理或文的行为或观点,根据收回的答案,经过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的方法。字总结,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的方法。(三)实验法(三)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个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个体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v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是在儿童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变化的方法。v教育心理实验教育心理实验:是指儿童心理的研究与
22、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的规律。v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指在特别创设的情境下,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儿童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儿童行为变化的方法。(四)测验法(四)测验法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儿童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儿童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方法。(五)作品分析法(五)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的一种方法。END第二章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
23、性质 第二节第二节 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 第三节第三节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一、发展发展的概念的概念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成熟不成熟成熟成熟小学儿童的发展特点小学儿童的发展特点:(一)思维方式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一)思维方式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转变思维为主转变(二)儿童心理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获得发展(二)儿童心理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获得发展(三)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三)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二、发展的基本性质二、发展的基本性质1.方向性与顺序性方
24、向性与顺序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而且序,而且不可逆,也不可逾越不可逆,也不可逾越 2.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连续性: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 基础上发生的,相对平稳的、细微的变化基础上发生的,相对平稳的、细微的变化属于量的积累,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属于量的积累,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阶段性: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取代了旧质要素而成为优势定程度时,就取代了旧质要素而成为优势的主导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主导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为间
25、断现象。的飞跃,表现为间断现象。3.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1)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速度。身体器官系统(动作技能)(2)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有不同。与到达成熟时期上有不同。(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060402080100成熟的百分比246810121416182
26、0年龄出生神经系统(智力)生殖系统(性的发育)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性(1)发展的速度)发展的速度(2)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优势领域(3)发展的最终水平)发展的最终水平三、儿童心理发展的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洛伦兹的幼雏()洛伦兹的幼雏“尾随反应尾随反应”研究研究()哈里()哈里哈洛的猴子的情绪依恋的研究哈洛的猴子的情绪依恋的研究“印刻现象印刻现象”:指小动物在出生后的一个很短指小动物在出生后的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具有很容易形成的本能的追随反的时期内,具有很容易形成的本能的追随反应。应。(是一种依恋的形式,存在于跟随行为(是一种依恋的形式,存在于跟
27、随行为之中)之中)。.概念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是随成熟发生而由遗传决定的时用的时期。是随成熟发生而由遗传决定的时期,在此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期,在此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发成某种心理特征,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难以弥补。展的障碍难以弥补。第二节 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童在每个
28、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一般的、本质本质的的、典型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一)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维度(一)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维度(二)心理年龄特征是指某一年龄段的整体特征(二)心理年龄特征是指某一年龄段的整体特征(三)心理年龄特征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三)心理年龄特征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思考: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思考: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工作的启发教育工作的启发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稳定性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
29、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化。适应发展适应发展可变性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发展促进发展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以某些年龄阶段儿童的共同的、概括的、本质的心理以某些年龄阶段儿童的共同的、概括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来划分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来划分心理发展的阶段 生理年龄(岁)及分期生理年龄(岁)及分期 现行学制阶段现行
30、学制阶段 皮亚杰智慧发展阶段皮亚杰智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乳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婴儿期 幼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童年期少年期少年期青年期青年期托儿所托儿所幼儿园幼儿园小学小学初中初中高中高中第三节第三节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明确:在一般的理论探讨中,把制约因素分为两大类: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生物特点、生理成熟)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一、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一、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n遗传和和环境的争境的争论经历了三个了三个时期:期:是是谁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各起多少
31、作用?各起多少作用?如何起作用?如何起作用?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争论(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绝对决定论 20世纪初世纪初n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高尔顿(英(英 优生学代表人)优生学代表人)n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华生华生(美(美 行为主义创始人)行为主义创始人) 把把遗传和和环境完全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立起来,或者强调遗传 决定决定发展,完全否定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境的作用;或者强调 环境决定境决定发展,而完全否定展,而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观点)遗传决定论(观点):强调强调遗传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
32、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跑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跑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起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一个引发的作用。霍尔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顿高尔顿:“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肌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定的程度如同肌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桑代克桑代克:“人当生命发生时,即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人人当生命发生时,即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人之时,已具有无数确定
33、的倾向。之时,已具有无数确定的倾向。”高尔顿的名人家谱调查哥达特的K氏家族调查巴赫家族调查分析:高尔顿通过调查发现,科学家、政治家和伟人多出自名人世家,高尔顿通过调查发现,科学家、政治家和伟人多出自名人世家,由此得出:由此得出:“天才由遗传决定天才由遗传决定”的结论。的结论。是否正确?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解释。是否正确?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解释。名人世家的充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身心状况可给后代良好名人世家的充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身心状况可给后代良好的的遗传遗传前提条件前提条件上层上层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高深的、高深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和良好的和良好的教育教育决定决定性因素性因素个人在环
34、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了浓厚的个人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和迫切和迫切需要需要动力动力环境、教育、遗传、个人努力环境、教育、遗传、个人努力环境决定论(观点):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华生:SR说说华生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并在我自己特殊的天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并在我自己特殊的天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
35、或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行为主义行为主义)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 20世纪中叶世纪中叶1.会合论会合论斯腾斯腾2.成熟论成熟论盖塞尔盖塞尔会合论会合论: 观点观点: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先天素质决定,也非只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先天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即: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即:发展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是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
36、决定的,但比重可,但比重可“因事而异因事而异”。成熟论实验实验:(汤普生的汤普生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汤普生的汤普生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否则是无效的,是浪费的。则是无效的,是浪费的。(成熟(成熟学习原则)学习原则) 盖塞尔盖塞尔:“评价成长的特点时,我们不应忽视环境影响评价成长的特点时,我们不应忽视环境影响文化背景、同胞、父母、营养、疾病、教育等,但文化背景、同胞、父母、营养、疾病、
37、教育等,但这些必须把它们与最初的素质构成联系起来考虑,因为这些必须把它们与最初的素质构成联系起来考虑,因为素质构成因素最终决定所谓环境的反应程度乃至反应方素质构成因素最终决定所谓环境的反应程度乃至反应方式式儿童的成长特征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儿童的成长特征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最后产物的表现互作用的最后产物的表现”什么时间学习和训练效果好?什么时间学习和训练效果好?关键期关键期3.相互作用论(瑞士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瑞士皮亚杰) 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关系(二)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二)遗传与环境
38、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遗传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即: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即: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一因素()遗传的作用离不开环境因素()遗传的作用离不开环境因素()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的变化()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的变化遗传提供的潜能有一定的范围,即:有它的上遗传提供的潜能有一定的范围,即:有它的上限,在这个范围内反应的高低就依赖于环境的限,在这个范围内反应的高低就依赖于环境的变量。变量。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1)遗传的影响包含外部影响的因素)遗传的影响包含外部影响的因素(2
39、)某些遗传特性带有环境影响的痕迹)某些遗传特性带有环境影响的痕迹(3)遗传与环境的影响是相互选择的)遗传与环境的影响是相互选择的3.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是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是动态的态的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成熟的制约性大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成熟的制约性大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受环境教育的制约性大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受环境教育的制约性大结论:结论:总的说来,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遗传与环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发展的可能性性与与发展的现实性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个体的生
40、之间的辨证关系。个体的生物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物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他在此可能范围内的现实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他在此可能范围内的现实水平。水平。环境在遗传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决定个体发展的环境在遗传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决定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现实水平。启示:启示:1.优生优教优生优教2.从充分调动个体的潜能来说,应强调环境教从充分调动个体的潜能来说,应强调环境教育的影响,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优最有利的育的影响,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优最有利的环境影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环境影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3.便于家长、教师对儿童提出合理期望,在
41、实便于家长、教师对儿童提出合理期望,在实践中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践中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二、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二、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个人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个人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生物因素(生物因素(遗传素质;生理成熟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勤奋(勤奋( 主观努力主观努力)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一)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一)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过程。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
42、传递给子代的过程。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子代所获得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子代所获得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l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物质前提(二)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二)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1.社会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社会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社会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社会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三)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三)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四)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四)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五
43、)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五)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end第三章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生长发育小学儿童的生长发育一、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一、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生长生长形体的增长,即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形体的增长,即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细胞的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加。细胞的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加。发育发育机能的发展成熟,即在形态改变的基础上机能的发展成熟,即在形态改变的基础上细胞与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演进。细胞与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演进。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一)新陈代谢旺盛(一)新陈代谢旺盛同化同化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变为
44、自己身体的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变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贮存了能量。一部分,并且贮存了能量。异化异化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氧化分解,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并将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释放出能量,并将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小学儿童:同化大于异化小学儿童:同化大于异化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二)体格发(二)体格发育在平稳发育育在平稳发育的基础上,出的基础上,出现快速增长现快速增长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三)骨骼逐渐骨化,肌肉力量尚弱(三)骨骼逐渐骨化,肌肉力量尚弱(四)乳牙脱落,恒牙萌出(四)乳牙脱落,恒牙萌出(五)心率减慢,呼吸力量增强
45、(五)心率减慢,呼吸力量增强(六)进入青春期后,生殖系统开始(六)进入青春期后,生殖系统开始发育发育二、影响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二、影响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一)内在因素(一)内在因素遗传遗传 内分泌内分泌性别性别二、影响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二、影响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二)外界因素(二)外界因素营养营养疾病疾病 生活制度与体育活动生活制度与体育活动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小学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一、神经系统的发育一、神经系统的发育(一)大脑的发育(一)大脑的发育脑重量脑重量新生儿新生儿约约39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克,约占成人脑重的25%1岁岁约占成人脑重的约
46、占成人脑重的50%2岁半到岁半到3岁岁 9001011克,约占成人脑重的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6岁岁约约1280克,达到成人脑重的克,达到成人脑重的90%9岁岁约约1350克克12岁岁达到达到1400克克大脑的分化和生长大脑的分化和生长脑的低级中枢(皮层下)发展最快脑的低级中枢(皮层下)发展最快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初级运动区初级运动区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 儿童大脑皮层成熟顺序儿童大脑皮层成熟顺序枕叶枕叶颞叶颞叶顶叶顶叶额叶额叶 大脑功能偏侧化大脑功能偏侧化 (二)神经的发育(二)神经的发育由于神经的髓鞘化尚不完善,兴奋过程占优由于神经的髓鞘化尚不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
47、并且容易扩散,因此儿童易激动,易疲势,并且容易扩散,因此儿童易激动,易疲劳。劳。 6 6岁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路几乎都岁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路几乎都完成髓鞘化,使他们反射能力增强,条件反完成髓鞘化,使他们反射能力增强,条件反射的形成比较稳固。射的形成比较稳固。(三)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调节(三)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调节78岁的儿童细胞分化基本完成,儿童运岁的儿童细胞分化基本完成,儿童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一定发展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一定发展。13-14岁时,能较快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岁时,能较快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但仍较难掌握复杂精细的动作。但仍较难掌握复杂精细的动作。二、小学
48、儿童的大脑活动二、小学儿童的大脑活动(一)活动特点(一)活动特点1.1.优势兴奋优势兴奋小学儿童进行学习活动时,其有关的大脑小学儿童进行学习活动时,其有关的大脑皮层区域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若这一区皮层区域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若这一区域的兴奋占有优势,就形成域的兴奋占有优势,就形成“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小学儿童处于小学儿童处于“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的特点的特点有良好的反应能力,条件反射容易形成,有良好的反应能力,条件反射容易形成,学习、活动能力和效率较高;学习、活动能力和效率较高;它是随着生物适应性和生活目的性而形它是随着生物适应性和生活目的性而形成的;成的;“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比较容
49、易消失,年龄越小,比较容易消失,年龄越小,这个特点越明显。这个特点越明显。 (一)活动特点(一)活动特点2. 镶嵌式活动镶嵌式活动3. 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将条件刺激按固定不变的顺序重复多次后,将条件刺激按固定不变的顺序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由此建立的条件反射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由此建立的条件反射越来越稳定准确,人们把这种反应现象称为越来越稳定准确,人们把这种反应现象称为动力定型动力定型。(一)活动特点(一)活动特点4. 始动调节始动调节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或活动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或活动时,大脑皮
50、层的工作能力较低,以后逐渐提高,这种起动性现象称为始动调较低,以后逐渐提高,这种起动性现象称为始动调节。节。 5. 保护性抑制保护性抑制小学儿童如果连续学习的时间过长,学习难度较大,小学儿童如果连续学习的时间过长,学习难度较大,就会使大脑疲劳,大脑皮层的兴奋转为抑制,神经就会使大脑疲劳,大脑皮层的兴奋转为抑制,神经细胞的活动降低,使大脑细胞暂时休息,出现超保细胞的活动降低,使大脑细胞暂时休息,出现超保护性抑制。护性抑制。 (二)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二)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一节课中的变化规律(一节课中的变化规律(40分钟)分钟)课堂时间课堂时间学生状态学生状态课堂安排课堂安排第第2 25
51、5分钟分钟 准备进入课堂准备进入课堂组织课堂、回顾复习组织课堂、回顾复习第第5 51010分钟分钟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大脑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大脑兴奋的中心兴奋的中心 进入课堂教学进入课堂教学第第10102020分钟分钟大脑工作能力达到最强大脑工作能力达到最强的阶段,教学效果最好的阶段,教学效果最好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第第21213535分钟分钟大脑开始疲劳,效率开大脑开始疲劳,效率开始降低始降低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与巡视导与巡视 第第36364040分钟分钟终末激发现象终末激发现象 总结、复习及布置作业总结、复习及布置作业 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身体健
52、康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小学儿童身体健康的标准小学儿童身体健康的标准形态指标: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坐高、骨盆宽、肩宽身高、体重、胸围、坐高、骨盆宽、肩宽等。等。机能指标:机能指标:脉搏、肺活量、血压等。脉搏、肺活量、血压等。素质指标:素质指标:5050米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男)、仰米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男)、仰卧起坐(女)、卧起坐(女)、5050米乘米乘8 8往返跑、立位体前屈等。往返跑、立位体前屈等。体体格格检检查查项项目目:视视力力、沙沙眼眼、心心脏脏、肺肺、肝肝、脾脾、龋龋齿、脊柱侧弯等。齿、脊柱侧弯等。小学儿童的常见疾病小学儿童的常见疾病近视眼近视眼弱视弱视沙眼沙眼龋齿龋齿
53、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脊柱弯曲异常脊柱弯曲异常 疾病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疾病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疾病所致的心理反应疾病所致的心理反应指疾病本身影响脑功能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指疾病本身影响脑功能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易怒、急躁、情绪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易怒、急躁、情绪兴奋或抑郁等。兴奋或抑郁等。疾病对儿童产生的心理压力疾病对儿童产生的心理压力如不自信,自我认识的缺陷等如不自信,自我认识的缺陷等二、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与保健二、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与保健(一)营养(一)营养1.1.营养不良营养不良2.2.营养过剩营养过剩肥胖肥胖 肥胖度肥胖度 (实测体重(实测体重-标准体
54、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 100 (二)睡眠(二)睡眠(三)体育锻炼(三)体育锻炼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认知: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指人们如何获得、存储、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过程。广义地说,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学习、思维和记忆。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和记忆。第一节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注意第三节小学儿童的感知第四节小学儿童的记忆第五节小学儿童的思维第六节小学儿童的想象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n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n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n维果斯基的儿
55、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发生认识论专家。主要研究儿童认识认识、智力智力或思维思维的发展。(1)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探讨认识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2)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智力的起源、智力心理学等专著40部,论文200多篇。(3)研究方法:临床法临床法(一)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一)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1)皮亚杰的发展观(相互作用论的观点)皮亚杰的发展观(相互作用论的观点)皮
56、亚杰是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儿童心皮亚杰是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儿童心理发展的,即:既强调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理发展的,即:既强调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的和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的和质的变化。质的变化。(2)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儿童的心理(思维、智力)来自于主体对客体儿童的心理(思维、智力)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进和递进的过程中。(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
57、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由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或:指动作(行为策略)有组织的系统。图式组织(动作、概念)迁移、概括结构(认知)指思维或动作的一种组织指思维或动作的一种组织化的模式。化的模式。l决定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或限度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结构体现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来自无条件反射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适应 儿童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58、适应适应:是有机体能够应付情境需要的能力,是认知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 顺应平衡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即:指儿童的知识、心理水平和正在接受的刺激、正在经历的事情之间的均衡的关系。l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同化: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去,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顺应:指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l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同化,必然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同化,必然有顺应。有顺应。l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
59、断从低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2.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2)物理环境)物理环境n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是对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n数理的逻辑经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4)平衡平衡决定因素平衡是一种调节者和主要的工具。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二)皮亚杰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1)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岁)(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表象或形象思维(27岁)岁)(3
60、)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岁)(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1115岁)岁)1.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o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o特点:特点:儿童用感知和动作反馈来认识客观世界。o成就(标志)成就(标志):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即当儿童通过任何感官都不能发现某一物体的情况下,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划分开来。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产生了最初的协调,动作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l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阶段(27岁)o特点:特点:(1)具体形象性。儿
61、童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2)不可逆性。儿童不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掌握概念的比较永恒的、一般的性质。(3)自我中心自我中心(刻板性)指儿童只能注意主观的观点,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4)刻板性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o特点:特点:(1)思维具有可逆性(2)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3)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阶段(1215岁)o特点:特点: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能对命题进行运算(三)评价(
62、三)评价n优点:优点:1.创立了认知发展领域,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结论。2. 理论影响广泛,带动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开展认知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n缺点:缺点:1.理论表述的问题。2.研究方法的问题(四)皮亚杰的理论对(小学)教育(四)皮亚杰的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的启示1.教育要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更要关注儿童思维的过程2.不要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3.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4.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与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皮亚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能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能从事创新活动的有独创性的发现者,从事创新活动的有独创性的发现者,
63、而不是培养简单重复前人工作的模仿而不是培养简单重复前人工作的模仿者者”二、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二、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n凯斯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凯斯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1.感觉运动操作阶段2.表象操作阶段3.逻辑操作阶段4.形式操作阶段三、三、 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观)(社会文化观)简介: 维果斯基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主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他提出他提出社会文化发展观社会文化发展观。(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创立创立“文化文化历史发展
64、理论历史发展理论”n两种心理机能两种心理机能(1)低级的心理机能:生物进化的结果。(2)高级的心理机能:由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表现在心理过程上,也表现在个性特点上)(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结构的个性化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心理机能由低级向
65、高级发展的原因(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n教学教学的概念的概念广义:是指人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最系统的实际形式,它“创造着”学生的发展。n文化文化历史理论的教学观历史理论的教学观维认为,由于人的心理是间接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
66、教学起着主导的作用。心理发展离开了教学就无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两种发展水平:o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o二是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在现有发展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但
67、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建立教学要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但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在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主张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能形成的前面。(主张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这样教学才能够促进发展)水平,这样教学才能够促进发展)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关于学习的最佳期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l任何一种认知能力的教学都应该以儿童的成熟任何一种认知能力的教学都应
68、该以儿童的成熟和发展为前提,在相应的关键期内进行。和发展为前提,在相应的关键期内进行。(三)认知发展的内化学说内化学说n维果斯基分析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内化学说。即: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n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四)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四)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在教学活动中应实行“辅助”学习2.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潜能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小学儿童的注意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
69、和集中。(二)注意的功能(二)注意的功能1.注意是选择者2.注意是放大器3.注意是指南针4.注意是分派者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l出现适应性动作l停止无关动作l呼吸运动的变化(四)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种类n无意注意无意注意n有意注意有意注意n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1)定义)定义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2)无意注意产生的因素)无意注意产生的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刺激物的特点n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更具意义)n刺激物的对比关系n刺激物的运动变化n刺激物的新异变化主观因素主观因素l需
70、要和兴趣l情绪情感l知识经验l机体状态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1)定义)定义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n对目的任务的理解n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更重要)n活动的合理组织n对个性的依从性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l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有意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l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代替。l在有效的实际活动中,两种注意是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n定义:定义: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71、意n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形式(五)注意的品质(五)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1)定义)定义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n对象的特点n个体的知识经验n活动任务的特点n个体的情绪状态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1)定义)定义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l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分心)(2)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l注意对象的特点l主体的状态l干扰的作用(无关刺激、单调刺激)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
72、分配(1)定义)定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2)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l活动的熟练程度l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1)定义)定义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征。(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l原来注意的紧张度l新注意对象的特点l人的神经类型和习惯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一)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一)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n1.无意注意的发展n2.有意注意的发展(1)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二)注
73、意品质的发展(二)注意品质的发展n注意集中性(稳定性)的发展 (深度不足、集中的时间短)n注意广度(范围)的发展n注意的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三、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三、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一)在教学中组织儿童的注意(一)在教学中组织儿童的注意1.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及成因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及成因2.注意力分散的避免与控制注意力分散的避免与控制(二)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二)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1.合理组织教学条件,运用注意的规律培养儿童合理组织教学条件,运用注意的规律培养儿童的注意的注意2.培养儿童的相关心理品质培养儿童的相关心理品质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感知的发展小学儿童感知的发展一、感
74、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的概念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n感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2.知觉的概念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二)感觉的规律(二)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域限感受性与感觉域限l感受性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l感觉域限感觉域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域限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域限的关系:感受性的高低是以感觉域限的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它们之间呈反比关系反比关系。 2.感觉适应的规律感觉适应的规律l感觉适
75、应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的现象。3.感觉的相互作用l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性对比和继时性对比两类)l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l联觉:联觉: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三)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n涵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知觉只对部分刺激进行清晰的反映,而对其它刺激反映的比较模糊的特性。n清晰反映的事物被称作知觉的对象,其余事物则为知觉背景。(对象与背景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影响
76、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l客观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性知觉对象的运动刺激物自身的特点l主观因素主观因素过去的经验动机情绪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o涵义:涵义: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指指人在知觉时,依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o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的制约作用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o涵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把事物的各个属性和各个部分作为完整的整体来反映的特性。o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知识经验知觉对象的特点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
77、常性o涵义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指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仍能保持相对稳定性的特性。o影响知觉的恒常性的因素影响知觉的恒常性的因素在知觉熟悉的事物时,经验经验影响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不熟悉的事物时,参照系统因素参照系统因素影响知觉的恒常性。二、小学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及一般二、小学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规律(一)感觉的发展(一)感觉的发展(二)知觉的发展(二)知觉的发展1.空间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的发展n形状知觉n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的发展时间知觉的发展3.运动知觉的发展运动知觉的发展(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n观察:是指事先有预定
78、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观察: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过程。n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1.小学儿童观察的特点小学儿童观察的特点o(1)对形象的熟悉性影响观察的准确性o(2)观察具有自我中心倾向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o(1)观察的精确性o(2)观察的目的性o(3)观察的顺序性o(4)观察的判断力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一)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二)要使儿童具有知识准备(三)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o观察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o运用多种感觉,勤于思考o让儿童学会比较的方法,全面细致地观察o发挥言语指
79、导作用(四)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五)观察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一、记忆概述一、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二)记忆的种类(二)记忆的种类l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3)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4)语词)语词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l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划分,分为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划分,分
80、为:(1)无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用专门的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2)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l根据记忆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根据记忆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在感觉通道内保留一瞬间(0.252秒)的记忆。(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即信息储存在1分钟的记忆。(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即信息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三)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三)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识记识记保持保持再现再现识记识记信息编码信息编码保持保持信息储存信息储存再现再现信
81、息提取信息提取影响识记的因素:影响识记的因素:l识记的目的和任务l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l不同感觉通道的影响l识记的方法保持保持l遗忘遗忘遗忘的定义:遗忘的定义: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再认,或是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影响遗忘的因素影响遗忘的因素l时间因素时间因素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规律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l材料的序列位置l材料的意义和情感价值l学习程度一般,150%的学习程度既比较省时,保持量又大再认和回忆再认和回忆(1)再认)再认l再认指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辨认的过程(2)回忆)回忆l回忆指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3)再认与回忆的关系)再认与回忆的关系l
82、再认与回忆是记忆过程的同一环节,同属信息提取过程l再认与回忆的保持程度不同,再认比回忆容易,能回忆的材料一般都能再认,而能再认的材料不一定能回忆(四)记忆的品质(四)记忆的品质l记忆的敏捷性l记忆的持久性l记忆的准确性l记忆的储备性二、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二、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一)儿童记忆在量方面的发展(一)儿童记忆在量方面的发展n记忆广度n记忆保持时间儿童记忆保持时间久暂的影响因素儿童记忆保持时间久暂的影响因素(1)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2)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3)儿童的情绪状态(4)对被记忆对象的兴趣(二)儿童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二)儿童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l记忆态
83、度的发展:无意记忆记忆态度的发展: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有意记忆中心记忆课题、偶发记忆课题l记忆方法的发展:机械记忆记忆方法的发展: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意义记忆为什么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主要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l记忆内容的发展:形象记忆记忆内容的发展:形象记忆 语词记忆语词记忆表现了儿童记忆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了儿童记忆发展的一般趋势(三)记忆策略的发展(三)记忆策略的发展1.复述策略2.组织策略3.精加工策略(四)元记忆的发展(四)元记忆的发展三、小学儿童记忆的培养三、小学儿童记忆的培养(一)明确记忆的目的性和增强记忆的积极性(二)培养儿童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识记材料(三)正确地组织复习第五节第五节
84、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思维概述一、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二)思维的种类(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思维可分为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思维可分为:(1)动作思维:)动作思维: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3)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用抽象概念或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1)聚合思维)聚合思维: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得出一个最好
85、的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依据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获取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3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程度划分,思维可分为: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程度划分,思维可分为:(1)习惯思维)习惯思维:用常规的方法和现成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2)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应用全新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三)思维的心智操作(三)思维的心智操作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l分析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的心智操作。l综合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的心智操作。2.比较与分类比较与分类l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异同的心智操作。l分类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
86、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3.抽象与概括抽象与概括l抽象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心智操作。l概括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的心智操作。4.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与系统化l具体化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事物的心智操作。l系统化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把各事物归入一定的顺序中,使之彼此发生一定联系的心智操作。(四)思维的形式(四)思维的形式l概念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l判断判断l推理推理(五)思维的品质(五)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深刻性2.思维的敏捷性3.思维的灵活性4.思维的独创性5.思维的批判性二、小学儿童思
87、维的发展特点二、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一)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1.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元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朱智贤:n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分的具体形象性。(二)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二)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l1
88、.概括能力的发展概括能力的发展l动作水平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小学低年级属此阶段,他们对事物只能概括其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小学低年级属此阶段,他们对事物只能概括其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更多地注意事物的外部属性及实际意义。性,更多地注意事物的外部属性及实际意义。l形象水平的概括(形象抽象水平)形象水平的概括(形象抽象水平)小学中年级属此阶段,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的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小学中年级属此阶段,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的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逐渐增多,但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仍处于初级阶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逐渐增多,但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仍处
89、于初级阶段。段。l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本质抽象水平)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本质抽象水平)小学高年级儿童属于此阶段,他们能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进行小学高年级儿童属于此阶段,他们能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进行概括概括2.比较能力的发展比较能力的发展3.分类能力的发展分类能力的发展(三)思维形式的发展(三)思维形式的发展1.儿童概念的发展儿童概念的发展2.儿童判断的发展儿童判断的发展3.儿童推理的发展儿童推理的发展三、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三、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发展小学儿童的言语(一)发展小学儿童的言语(二)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二)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三)培养儿童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90、题的能力(三)培养儿童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第六节第六节 小学儿童的想象小学儿童的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一、想象的概述(一)什么是想象(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二)想象的种类(二)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在自
91、己头脑中形成的事物的新形象的过程根据别人的描述,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事物的新形象的过程(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幻想)幻想是一种与人们的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一种与人们的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科学幻想、理想、空想)(科学幻想、理想、空想)(三)想象的综合过程(三)想象的综合过程1.黏合2.夸张3.典型化4.联想二、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特点(一)想象有意性的发展(一)想象有意性的发展(二)想象现实性的发展(二)想象现实性的发展(三)想象创造性的发展(三)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四
92、)想象概括性的发展(四)想象概括性的发展三、小学儿童想象的培养(一)丰富儿童的表象储备(一)丰富儿童的表象储备(二)利用生动的言语描述(二)利用生动的言语描述(三)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三)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儿童的想象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儿童的想象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四)指导儿童阅读文艺作品(四)指导儿童阅读文艺作品end第五章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语言发展小学儿童的语言发展n“语言绝对是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语言绝对是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因素” 生育问题专家伯顿生育问题专家伯
93、顿.L.L.怀特怀特 第一节第一节 语言和言语概述语言和言语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语言获得理论语言获得理论 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言语的发展小学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一节 语言和言语概述一、语言一、语言n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社会生产和文化发展中,对繁琐复杂的事物创建的一种符号系统。二、言语二、言语n利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称为言语。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1.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言语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语言是交际工具,言语是交际过程。(二)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二)语言和言语的联系1.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言语活动依
94、靠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来进行。2.语言离不开言语活动。语言只有在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才得以发挥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语言获得理论语言获得理论 n 环境论环境论n先天决定论先天决定论n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一、环境论一、环境论n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一)模仿说(一)模仿说1.传统的模仿说传统的模仿说阿尔波特阿尔波特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2.选择性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怀特赫斯特怀特赫斯特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所创造、有所选择的。(二)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认为
95、环境因素对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强化依随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二、先天决定论二、先天决定论n先天决定论否定环境和学习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先天决定论否定环境和学习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因素,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一)先天语言能力说(一)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乔姆斯基n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模仿和强化得来的。n儿童具有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具有普遍的语法知识,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
96、得装置(LAD)”实现的。n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二)自然成熟说(二)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勒纳伯格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语言的获得有关键期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一)认知相互作用论(一)认知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皮亚杰n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n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n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二)社会相互作用论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儿童和他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儿童在这个整体系统中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
97、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加者。l总的来看,应动态地、发展地考察儿童言语发生的过程,而不能静止地、一般地来概括什么是决定因素。l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l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语言富有创造性,但模仿、学习在语言获得中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言语的发展小学儿童言语的发展n在教学的要求下,对口头言语提出了新的要求n书面言语成为儿童专门的学习科目一、口头言语的发展一、口头言语的发展n口头言语是以听和说为主的言语n口头言语主要有两种形式:对话言语独白言语(
98、一)小学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特点(一)小学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特点1.对自己的见解表达越来越详细2.在会话过程中能有效地运用策略3.对会话含义的理解逐渐加深4.对会话活动的维持能力增强(三)小学儿童口头言语的培养(三)小学儿童口头言语的培养n训练小学儿童说完整话n加强口头造句训练n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n加强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二、书面言语的发展二、书面言语的发展n书面言语是指个体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思想的言语类型。(识字、写作、阅读)(一)识字n儿童识字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头脑中建立字的音音、形形、义义的巩固联系的过程。n掌握字形是识字的主要关键,也是初入学儿童识字的难
99、点l1.小学儿童字音的掌握过程l2.小学儿童字形的学习过程l3.小学儿童字义理解过程(二)阅读(二)阅读l1.阅读的基本方式:阅读的基本方式:(1)朗读(2)默读l2.阅读能力的标志阅读能力的标志(1)阅读速度(2)阅读理解l3.小学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1)强调阅读的准确性和目的性。(2)加强训练段落层次分析,掌握文章脉络。(三)写作(作文)l1.小学儿童写作的三个阶段:小学儿童写作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阶段l2.小学儿童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儿童写作能力的培养三、内部言语的发展三、内部言语的发展(一)内部言语的特点(一)内部言语的特点1.语音的隐蔽性2.与思维
100、的相关性3.片段性和简略性(二)小学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和培养(二)小学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和培养1.小学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小学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2.小学儿童内部言语的培养小学儿童内部言语的培养讨论:n从小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会不会加重儿童的负担或两种语言相互干扰从而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n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更好?研究结论:n从小学习双语不仅不会影响儿童正常的母语习得,而且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n熟练的双语儿童在语言的反省能力、分析性推理、概念形成和认知灵活性的测验得分比单语儿童高。end第五章第五章 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智力的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智力及儿童智力的
101、发展变化智力及儿童智力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儿童的学习 第一节第一节 智力及儿童智力的发展变化智力及儿童智力的发展变化一、智力观及智力理论一、智力观及智力理论(一)智力的定义(一)智力的定义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2.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3.智力是学习的能力。4.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二、经典智力理论二、经典智力理论1.二因素说二因素说斯皮尔曼(英)斯皮尔曼(英)一般因素(G因素):所有智力活动所普遍具有 的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与某一智力活动有关。2.群因素论群因素论塞斯顿(美)塞斯顿(美)智力由七种基本智能组成3.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l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智
102、力的层次结构模型4.三维结构模型三维结构模型 三个维度:三个维度:l(1)内容(个体所思考的东西)内容(个体所思考的东西)4l(2)操作(个体在解决问题之前的思维过程)操作(个体在解决问题之前的思维过程)5l(3)产品(需要给出的答案)产品(需要给出的答案)6l智力结构模型由(智力结构模型由(456)120种心理能力组成种心理能力组成l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5.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l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不受教育和相关文化影响,解决新是指不受教育和相关文化影响,解决新颖、抽象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能力。颖、抽象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能力。l晶体智
103、力晶体智力是指必须依靠教育和生活所获取的知识是指必须依靠教育和生活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和经验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三)当代智力理论(三)当代智力理论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对心理测量学家试图用一个分数来描述人的智力水平持批评意见。他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存在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只是范畴相联系的七种不同的智力。2.三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1)智力的情境亚理论(2)智力的经验亚理论(3)智力的成分亚理论二、二、 智力测验
104、智力测验(一)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1.测验项目的选择2.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3.常模的规定:常模是指某一个标准样组在某一测验上的平均分数。常模的功能是给测验分数提供参照点。4.测验的信度: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5.测验的效度:指测验的理想程度。(二)智力商数(二)智力商数智力商数简称智商( IQ ),是指通过智力测验得到的分数。1.比率智商智力商数(IQ) 1002.离差智商IQ100+15 (XX)/SD 智力年龄(MA)实足年龄(CA)(三)常见的儿童智力测验简介n比纳西蒙量表(BS)n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简称SB量表)n
105、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三、智力的发展变化三、智力的发展变化 180160140120100806040200 4 8 13 18 22 26 30 36 年 龄智力成长曲线(Bayley 1968)(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智商的稳定性(二)智商的稳定性n是否具有稳定性?n智商的预见性?1.婴儿时期的智力测验分数不能很好地预测以后的智力。2.过了婴儿期,不同年龄儿童的智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n测验与再测验的相关随间隔时间的增长而降低。n测验与再测验的间隔时间相等的情况下,则两次测验的相关随第一次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四、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四、智力发展的个
106、别差异(一)时间差异(二)类型差异(三)水平差异1.智力超常2.智力低常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小学儿童学习的特点一、小学儿童学习的特点(一)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一)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1.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内容的特点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内容的特点(1)回报动机(2)求知动机(3)交往趋利动机(4)利他动机(5)学业成就动机(6)生存动机(7)实用动机2.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1)从对学习活动的外部形式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内)从对学习活动的外部形式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容感兴趣。(2)从笼统的、不分化的兴趣逐步分化为对不同学科)从笼统的、
107、不分化的兴趣逐步分化为对不同学科的较为专一的兴趣。的较为专一的兴趣。(3)从对具体事实的兴趣发展到对反映事物间关系的)从对具体事实的兴趣发展到对反映事物间关系的较抽象的兴趣较抽象的兴趣。(二)小学儿童学习态度发展的特点(二)小学儿童学习态度发展的特点1.对教师的态度2.对作业的态度3.对评分的态度4.对班集体的态度(三)小学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三)小学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l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智力活动内化学说智力活动内化学说”二、小学儿童学习的衔接二、小学儿童学习的衔接(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学习衔接(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学习衔接1.幼儿的衔接与小学生的衔接幼儿的衔接与小学生的衔接2.
108、入学的准备入学的准备(1)学习态度的准备(2)学习习惯的准备(3)学习能力的准备(4)社会性能力的准备(二)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学习衔接(二)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学习衔接1.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发展社会能力。发展社会能力。end第七章第七章 小学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小学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n第一节第一节 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n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一、情绪和情感概述一、情绪和情感概述(一
109、)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1.定义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态度体验。理解:理解:n情绪和情感也是一种反映,是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情绪和情感也是一种反映,是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映。n情绪和情感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情绪和情感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外部因素;主体需要外部因素;主体需要内部因素)内部因素)n态度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态度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的关系n(1)区别:)区别:1.赖以产生的需要不同赖以产
110、生的需要不同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度体验。2.稳定程度不同稳定程度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具有不稳定的特点;而人的情感是稳定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具有不稳定的特点;而人的情感是稳定的。3.发生的先后顺序不同发生的先后顺序不同情绪和情感表现早晚不同。情绪表现的较早(出生时就有);情感相对表现情绪和情感表现早晚不同。情绪表现的较早(出生时就有);情感相对表现较晚。较晚。4.表现倾向不同表现倾向不同情绪的表现倾向于外显,情感的表现倾向于内隐情绪的表现倾向于外显,情感的表现倾向于内隐n(2)
111、联系:)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是情感的外部表现;2.情感控制情绪,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控制情绪,是情绪的本质内容。3.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情绪情感的两极性n快感度n紧张度n激动水平n强度(二)情绪、情感与认识(二)情绪、情感与认识1.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区别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区别(1)情绪、情感与认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二者发生与改变的随意程度不同。2.情绪情感与认识的联系情绪情感与认识的联系(1)认识是情绪情感的前提。(2)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的进行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三)情感的种类(三)情感的种类n1.按情感状态分类按情感状态分类(1)心境)心境 心境是
112、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2)激情)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应激 应激是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情绪应激是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情绪状态。状态。2.按社会内容分类按社会内容分类(1)道德感)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需要而产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生的情感。(2)理智感)理智感 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情感。生的情感。(3)美感)美感
113、 美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或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美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或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情感。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二、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二、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一)学习理论(一)学习理论 认为所有的情绪反应都是儿童学习的直接结果认为所有的情绪反应都是儿童学习的直接结果1.无条件反射引起情感反应无条件反射引起情感反应2.大多数情感反应是由经典条件反射引起大多数情感反应是由经典条件反射引起3.操作性条件反射引发情绪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引发情绪反应4.观察学习是引起情感反应的重要来源观察学习是引起情感反应的重要来源(二)知觉再认理论(二)知觉再认理论n知觉再认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
114、个信息加工的机体,并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刺激。(三)社会认知理论(三)社会认知理论n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会影响儿童的情绪。三、小学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一)(一)情感内容的丰富性不断提高情感内容的丰富性不断提高(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n情感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情感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n情感的评价标准日益深刻情感的评价标准日益深刻(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增强(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四、小学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四、小学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一)将儿童
115、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的情绪体验相(一)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结合(二)加强对小学儿童高级情感的培养(二)加强对小学儿童高级情感的培养1.提高小学儿童明辨是非的认知能力,发展其道德感2.激发小学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其理智感3.借助各种教学活动,发展其美感(三)重视培养小学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三)重视培养小学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1.帮助儿童提高自我认识,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2.教育儿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适时地教给儿童调控情绪的策略和手段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一、意志概述一、意志概述(一)意志的概念(一)意志的概念1.意志的
116、定义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n对行动的调节和控制表现在对行动的调节和控制表现在发动发动和和制止制止两个方面两个方面2.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行动的特征l(1)意志行动是自觉确立目的的行动)意志行动是自觉确立目的的行动l(2)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l(3)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二)意志与认识、情感和情感的关系(二)意志与认识、情感和情感的关系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意志与认识的关系(1
117、)意志的产生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意志的产生以认识活动为基础(2)意志过程可以调控人的认识活动)意志过程可以调控人的认识活动2.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1)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2)意志对情绪和情感有控制作用)意志对情绪和情感有控制作用二、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特点二、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特点(一)意志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由软弱发展到(一)意志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由软弱发展到坚强坚强(二)意志的调节作用的控制源发生变化(二)意志的调节作用的控制源发生变化由外部控制为主逐渐转向由内部控制为主由外部控制为主逐
118、渐转向由内部控制为主(三)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三)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n1.意志自觉性的发展意志自觉性的发展n2.意志果断性的发展意志果断性的发展n3.意志自制性的发展意志自制性的发展n4.意志坚持性的发展意志坚持性的发展三、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三、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一)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一)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性(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力(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力n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n耐心指导,反复训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n教师注意以身作则教师注意以身作则(三)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耐挫力(三)进行挫折
119、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耐挫力(四)创设困难情境,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四)创设困难情境,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end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271第一节 个性和社会性概述 第二节 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 小学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四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五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本篇内容:本篇内容:272二二不管我的肤色和社会地位如何,我都会坚守自己独特的个性。 沃尔特惠特曼273 第一节第一节 个性和社个性和社会性概述会性概述274二二 一、个性和社会性一、个性和社会性的基本概念的基本概念275二二(一)个性的概念 西方又称人格(西方又称人格(personality),是),是构成
120、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76二二个性的特征1. 独特性独特性2. 稳定性稳定性3. 统合性统合性4. 功能性功能性277二二(二)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气质和性格 278二二(三)社会性的概念 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
121、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性称为社会性。的心理特性称为社会性。279二二(四)社会性的结构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2.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280二二 二、影响儿童个性二、影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和社会性发展的因素281二二(一)生物
122、遗传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二)家庭因素(二)家庭因素(三)社会文化因素(三)社会文化因素(四)学校教育因素(四)学校教育因素282 第二节第二节 儿童个性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283二二 一、弗洛伊德的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心理性欲理论284本我(本我(id): 先天生物本能先天生物本能快乐原则快乐原则自我自我(ego):意识结构部分意识结构部分现实原则现实原则超我超我(superego):良心和自我理想成分良心和自我理想成分道德原则道德原则三者和谐统一三者和谐统一健康人格发展健康人格发展(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285(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年 龄描 述口唇期0 01 1性本
123、能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口唇,婴儿从吸吮、咀嚼、吞咽等口唇活动中获得快感肛门期1 13 3自发排便中获得性满足。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与儿童之间冲突。性器期3 36 6性器官的刺激获得满足。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这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同性父母的道德标准潜伏期6 61111性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内化,自我和超我继续发展生殖期12岁后青春期唤醒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方式表达冲动。个体此时尽量摆脱父母,幻想独立,从一个自私、追求快乐的孩子转变为寻找同龄伙伴,考虑选择配偶,成为具有现实和社会化的成人
124、。286二二 小学时期正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潜伏期。他小学时期正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潜伏期。他认为,随着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开始认为,随着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开始呈现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阴霾在潜意识中。呈现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阴霾在潜意识中。这个时期,儿童没有被压抑的情感,是一个相这个时期,儿童没有被压抑的情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儿童可以将精力完全放在社会当平静的时期,儿童可以将精力完全放在社会可接受的追求中,如学习、游戏和运动等,他可接受的追求中,如学习、游戏和运动等,他们开始专注于社会情感的发展。们开始专注于社会情感的发展。287(三)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强调早期经验作
125、用,促进后期研究强调早期经验作用,促进后期研究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开创心理动力学开创心理动力学3.性本能决定论者性本能决定论者-过分强调性的作用过分强调性的作用4.研究来自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研究来自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实验支持、难以重复验证。缺乏实验支持、难以重复验证。288二二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社会发展阶段理论289(一)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人一生面临八个主要艾里克森认为人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冲突。每种冲突在一个独特的时危机或冲突。每种冲突在一个独特的时期产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的个体
126、在生期产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的个体在生命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命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求决定的。每种危机必须顺利解决才能求决定的。每种危机必须顺利解决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危机。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危机。290年龄心理社会危机艾里克森的观点:有意义的事件和社会影响相应的弗洛伊德的人格阶段0 01 1信信 任任 对对 不不信任信任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信任感,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出生后的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出生后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形成对成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形成对成人的信任感。否则会对人和世人的信任感。否则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界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
127、感,这种信任和不信任感会延续到这种信任和不信任感会延续到以后阶段。以后阶段。口唇期口唇期1 13 3自自 主主 羞羞怯、疑虑怯、疑虑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当儿童学会说话和走路,能够比较独立地探索周围世界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力量,自己有影响环境的能力,获得自主感和自尊感。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行为限制、批评、惩罚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怯感和怀疑感。肛门期肛门期29136主动内疚儿童试图像成人一样做事,试图承担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责任。如果父母能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会发展更多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有时候儿童在主动工作时,往往会与别人主动性发生冲突,这时也会产
128、生内疚感。性器期612勤奋自卑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奖励,就会获得成就感,变得更勤奋。否则容易形成自卑感。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潜伏期1220同一性角色混乱这一阶段是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转折点。青少年反复思考“我是谁” 。一个青年能把过去各个时期里与各种人物同一而形成的种种自我形象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自我同一,否则他们就会对自己成年角色感到困惑。主要社会动因是同伴。早期生殖 期(青 少年)2922040亲 密 孤独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或共有同
129、一性)。没有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会使个体感到孤独或孤立。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爱人、配偶或亲密朋友(同性或异性)。生殖期 4065繁 殖 停滞在这一阶段成人面对的主要任务是繁殖。他们要承担工作和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责任。“繁殖”的标准是由文化来界定的。不能或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会变得停滞或自我中心。主要的社会动因是配偶、孩子和文化规范。生殖期 老 年期完 善 绝望老年人回顾生活,认为它或者有意义的、成功的、幸福的,或者失望的、没有履行承诺和实现目标。个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社会经历,决定着最终的生活危机的结果。生殖期293二二小学儿童处于埃里克森所划分的第四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小学儿童处于埃里克森所划
130、分的第四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一阶段是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一阶段是关于自我生长的决定性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在学习活关于自我生长的决定性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各种人类知识和经验,学习与同伴共同游戏和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各种人类知识和经验,学习与同伴共同游戏和活动,逐渐掌握主要的认知和社会技能。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动,逐渐掌握主要的认知和社会技能。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
131、励或肯定,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勤奋;而如果这一的奖励或肯定,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勤奋;而如果这一时期儿童在学业上屡遭失败,在日常活动中也常遭到成人的批评时期儿童在学业上屡遭失败,在日常活动中也常遭到成人的批评或惩罚,就会形成自卑感。在这一阶段,影响儿童的主要是学校或惩罚,就会形成自卑感。在这一阶段,影响儿童的主要是学校教师以及儿童在学校的经历。小学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评价学生,教师以及儿童在学校的经历。小学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经常从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多肯定、欣赏学生,找到经常从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多肯定、欣赏学生,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勤奋感,克服
132、自卑感。很多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很多成人对工作和学习的良好态度与习惯都来自于这个阶段形成的勤成人对工作和学习的良好态度与习惯都来自于这个阶段形成的勤奋感。奋感。294(二)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 埃里克森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与人关系的埃里克森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与人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人格发展,这种整体性研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人格发展,这种整体性研究观点值得借鉴。究观点值得借鉴。2.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由本我移向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由本我移向自我,并十分重视自我与外部环境的作用。自我,并十分重视自我与外部环境的作用。3. 他不仅重
133、视生物因素的作用,更重视社会文他不仅重视生物因素的作用,更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化因素的作用。4. 埃里克森在他的八个阶段中抓住了生命的主埃里克森在他的八个阶段中抓住了生命的主要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被应用。要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被应用。5. 但埃里克森也因为对心理发展动因问题阐述但埃里克森也因为对心理发展动因问题阐述不清而受到批评。不清而受到批评。295 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小学儿童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296二二 一、小学儿童学习一、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发展兴趣的发展297(一)学习兴趣的概念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产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生的
134、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科学知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倾向。298(二)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1.从对学习活动的形式感兴趣过渡到从对学习活动的形式感兴趣过渡到对具体学习内容感兴趣对具体学习内容感兴趣2.从对个别事物感兴趣逐渐过渡到对从对个别事物感兴趣逐渐过渡到对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感兴趣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感兴趣3.从直接的学习兴趣发展为间接的学从直接的学习兴趣发展为间接的学习兴趣习兴趣299 (三)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300二二 二、小学儿童气质二、小学儿童气质的发展的发展301(一)气质的概念及特性1. 气质的概念气质的概念 气质
135、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的脾气、秉性。2. 气质的特性气质的特性 (1) 天赋性天赋性 (2) 稳定性稳定性 (3)可塑性可塑性302(二)气质类型及表现 1. 胆汁质胆汁质 2. 多血质多血质 3. 粘液质粘液质 4. 抑郁质抑郁质303(三)小学儿童的气质差异与教育1. 依据学生不同气质类型特征采取不依据学生不同气质类型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同的教育策略2.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气质差异304二二 三、小学
136、儿童性格三、小学儿童性格的发展的发展305(一)性格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306(二)性格结构1.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2. 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3. 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4. 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307(三)性格类型1.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2.内倾型和外倾型内倾型和外倾型308 (四)小学儿童的性格差异与教育309 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儿童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137、310二二 一、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述的概述311(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所谓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所谓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自我意识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具体而言,它包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活动。312(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1. 自我认识自我认识2. 自我体验自我体验 (1)自尊(自尊心)自尊(自
138、尊心) (2)自信心自信心 (3)成功感与失败感成功感与失败感 3.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313二二 二、小学儿童自我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意识的发展特点314(一)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二)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三)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315二二 三、小学儿童自我三、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316(一)小学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1. 创设情境,使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创设情境,使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 2. 教师应对小学儿童做出积极评价教师应对小学儿童做出积极评价317(二)小学儿童自尊的培养1.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自尊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自尊2.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自尊在学习活动中
139、培养儿童的自尊3. 在交往活动中注意培养儿童的自尊在交往活动中注意培养儿童的自尊318二二 活动设计活动设计高峰体验高峰体验 活动目的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讲自己成功的经:通过让学生讲自己成功的经验,帮助学生来欣赏自己,建立积极的验,帮助学生来欣赏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活动对象活动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活动时间活动时间:4590分钟分钟活动步骤:见教材活动步骤:见教材319(三)小学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 建立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建立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2. 有效的言语指导有效的言语指导3. 在体育活动中指导儿童进行自我控制在体育活动中指导儿童进行自我控制4. 通过
140、榜样的作用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榜样的作用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320 第五节第五节 小学儿童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321二二 一、小学儿童人际一、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关系的发展特点322(一)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麦克斯白提出亲子关系三阶段模式:麦克斯白提出亲子关系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父母控制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决定由父母做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岁),父母主要有,父母主要有三个主要的职责:在一定距离里监督和引导儿三个主要的职责:在一定距离里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童的行
141、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和教儿童知道何时寻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和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求父母的指导。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岁以上),儿童自己,儿童自己作出更多的重要决定。作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处在共同控制阶段。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处在共同控制阶段。323(二)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1.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2. 教师期望与学业成就教师期望与学业成就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3. 教师评定与小学儿童的伙伴地位教师评定与小学儿童的伙伴地位324(三)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1. 小学儿童的同
142、伴接纳性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2. 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325塞尔曼友谊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37岁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第二阶段第二阶段(49岁岁),单向帮助阶段。,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岁),双向帮助阶段。,双向帮助阶段。第四阶段第四阶段(915岁岁),亲密的共享阶段。,亲密的共享阶段。第五阶段第五阶段(12岁以后岁以后),自主的共存阶段,是友,自主的共存阶段,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谊发展的最高阶段。326二二 二、小学儿童人际二、小学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327(一)小学儿童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1.攻击型攻击型
143、 2.学业不良型学业不良型 3.吵闹型吵闹型 4.孤僻型孤僻型328(二)小学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1.缺乏社交技能缺乏社交技能2.个性心理因素个性心理因素 329(三)小学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2.为儿童(尤其是不受欢迎儿童)提供社为儿童(尤其是不受欢迎儿童)提供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会交往技能训练3.为学习成绩不良儿童提供学习技能训练为学习成绩不良儿童提供学习技能训练4.家庭、学校、社会多为儿童提供交往空家庭、学校、社会多为儿童提供交往空间和机会间和机会330二二 活动设计活动设计盲行盲行 活动目的:活动目的: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提高小学
144、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提高小学儿童信任别人和获得别人信任的能力。儿童信任别人和获得别人信任的能力。活动对象:活动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活动时间:活动时间:45分钟分钟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眼罩眼罩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教师事先要选择好盲行路线,活动教师事先要选择好盲行路线,活动空间应该在地形上有些变化(如上楼、下坡、空间应该在地形上有些变化(如上楼、下坡、拐弯),但是不能有危险的区域,以免学生受拐弯),但是不能有危险的区域,以免学生受伤。伤。活动步骤:见教材活动步骤:见教材331思考与练习1简述个性的概念、特征和结构。简述个性的概念、特征和结构。2简述影响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因素。简述影
145、响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因素。3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4简述艾瑞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简述艾瑞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5简述小学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特点及培养。简述小学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特点及培养。6简述小学儿童气质差异与教育措施。简述小学儿童气质差异与教育措施。7简述小学儿童的性格差异与教育措施。简述小学儿童的性格差异与教育措施。8简述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简述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9简述小学儿童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简述小学儿童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小学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的发展特点及小学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
146、养策略。略。332第八章第八章 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性别差异小学儿童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第二节 儿童角色的形成与发展儿童角色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性别差异小学儿童的性别差异一、性别发展的相关概念一、性别发展的相关概念(一)性别角色(一)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标准总称。期望的标准总称。(二)性别角色认同(二)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认同:从生理上确认自己的性别。性别认同:从生理上确认自己的性别。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从社会性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从社会
147、性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选择相应的性别角色为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形己,选择相应的性别角色为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某种性别模式的过程成某种性别模式的过程。二、性别差异二、性别差异来自生理的表现来自生理的表现三、性别差异三、性别差异来自认知的表现来自认知的表现(一)言语(二)视空间能力(三)数学技能(四)记忆(五)思维与创造性四、性别差异四、性别差异来自个性与社会性的表现来自个性与社会性的表现(一)攻击性(二)情绪体验及表达(三)活动类型及友谊(四)成就动机第二节第二节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一、性别定型化的过程一、性别定型化的过程(一)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一)性
148、别角色认同的发展1.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二)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二)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二、有关性别定型化的理论二、有关性别定型化的理论(一)生物学的观点(一)生物学的观点男女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主要是由两性男女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主要是由两性在在遗传及生物因素方面的差异所决定遗传及生物因素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生物因素直接导致性别。(生物因素直接导致性别差异,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强化儿童性别角色的程序,不能改差异,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强化儿童性别角色的程序,不能改变性别角色的发展方向。)变性别角色的
149、发展方向。)(二)社会学习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无论儿童性别角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性别角色规范,都是儿无论儿童性别角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性别角色规范,都是儿童在生活环境中一方面由成人,特别是童在生活环境中一方面由成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塑造而成父母和教师塑造而成;另;另一方面是通过儿童的一方面是通过儿童的观察学习或模仿而获得观察学习或模仿而获得。父母父母教师教师 强化合性别行为强化合性别行为儿童的行为儿童的行为儿童观察和模仿他人儿童观察和模仿他人 (通常是同性别的)(通常是同性别的)同伴同伴 对他人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对他人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l 3.认知发展的观点认知发展的观点l认知认知分类分
150、类解释解释注意、模仿注意、模仿 儿童观察和模仿榜样,儿童观察和模仿榜样, 因为性别相同因为性别相同l儿童一般认知发展儿童一般认知发展 性别认同知识性别认同知识 儿童参加活动,儿童参加活动, 因为他们知道因为他们知道 这些活动适合于他人的性别这些活动适合于他人的性别三、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三、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一)生物因素(一)生物因素1.染色体生物遗传特性的影响2.荷尔蒙的影响3.大脑单侧化的影响(二)家庭因素(二)家庭因素(三)同伴因素(三)同伴因素(四)学校教育因素(四)学校教育因素(五)媒介与文化因素(五)媒介与文化因素讨论:怎样塑造男女儿童的性别角色?o双性化与无性教育o未来性别角色的
151、展望桑德拉贝母(Sandra Bem,1978)声明,她从事性别角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从刻板性别模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建立一种心理健康的新观念。这种新观念将不受文化所规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内涵所束缚。”end第十章第十章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n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它是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反映。n道德品德发展是知、情、行
152、协调发展的过程道德品德发展是知、情、行协调发展的过程道德认识(基础)、道德情感(动力)、道德行为(综道德认识(基础)、道德情感(动力)、道德行为(综合表现)四个基本心理特征。合表现)四个基本心理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小学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小学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一、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一、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1.对偶故事法对偶故事法2.品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品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153、(1)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2)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二)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二)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学说1.道德两难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法2.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0 09 9岁)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习俗水平(9 91515岁)岁)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15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原则取向阶段(三)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简评及道(三)道德认知发
154、展阶段理论的简评及道德教育的借鉴德教育的借鉴1.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承认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较为科学地解释了儿童的品德发展过程。2.强调道德认知在品德发展中的基础作用。3.关注儿童品德发展的动态过程,要求教育者重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4.强调社会环境刺激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为教育者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二、小学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一)道德观念的形成(一)道德观念的形成(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1.从他律到自律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从效果到动机3.从别人的自己从别人的
155、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从片面到全面三、小学儿童道德认知的培养三、小学儿童道德认知的培养(一)加强儿童对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形成(一)加强儿童对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正确的道德观念(二)帮助儿童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确立牢(二)帮助儿童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确立牢固的道德信念固的道德信念(三)引导儿童进行道德评价活动,促进道德(三)引导儿童进行道德评价活动,促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评价能力的发展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一、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研究一、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研究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情感发展的三种水平(一)道德情感发展的三种水平1.直
156、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1.道德情感的发展不是等速的2.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从狭隘和模糊的态度逐渐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态度4.从具体的道德情感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道德情感三、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三、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一)创设教育情境,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感(二)通过审美和美感教育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三)培养移情能力,提高儿童调控情感的水平(四)调节与消除儿童的消极道德情感(五)重视教师情感对儿童情感的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一、班杜拉的道德行为发展的社会学
157、习理论一、班杜拉的道德行为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 n 班杜拉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n著名的研究:攻击性行为榜样著名的研究:攻击性行为榜样作用与儿童观察学习研究作用与儿童观察学习研究n代表作:代表作: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一)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n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无尝试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替代强化而完成的学习。n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二)观察学习的影响因素1.榜样与示范榜样与
158、示范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2.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班杜拉认为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形式。n直接强化直接强化学习者亲身行动并直接体验到的后果(被奖励或被惩罚)是直接强化。n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所接受的强化而加强或减弱自己的行为。n自我强化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强化、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三)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评及道德教(三)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评及道德教育的借鉴育的借鉴1.赋予观察性学习或模仿以新的解释并强调其在儿童行为形成中的作用,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大贡献。2.强调观察学习中榜样
159、以及替代强化的作用,提示教育者应注意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可资借鉴和学习的榜样。二、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二、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动机(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动机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等。(二)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二)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1.分享行为2.助人行为3.合作行为(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2.移情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160、。3.社会学习三、小学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三、小学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种类(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种类攻击性行为是指一种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1.工具性攻击2.第一性攻击(二)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二)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1.攻击性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攻击性行为具有性别差异(三)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三)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生物因素2.环境因素(1)诱因(2)榜样示范(3)外部强化(4)不恰当的惩罚四、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四、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关于儿童道德行为水平的划分(一)关于儿童道德行为水平的划分1.受外在监督的道德行为水
161、平2.效法榜样的模仿性道德行为水平3.形成道德习惯的道德行为水平4.独立自觉的道德行为水平(二)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二)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1.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同步2.道德行为由外部调节向内部调节过渡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1)由简单易行向复杂难做的方面发展。(2)由不稳定、不巩固向稳定、巩固方面发展。五、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五、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一)教给儿童道德行为方式(一)教给儿童道德行为方式(二)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二)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1.制定行为规范,约束儿童的行为2.提供良好的榜样,训练儿童的道德行为3.运用奖励与惩罚强化儿童的道德行
162、为4.通过实践形成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三)矫正儿童的不良道德行为(三)矫正儿童的不良道德行为end 第十一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维护368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小学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 第三节 小学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矫治 第四节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本篇内容:本篇内容:369二二教育心智而不教育心灵就是没有进行教育。 亚里士多德370二二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世界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内心的缄默。 央视“心理访谈”节目宣传语 371 第一节第一节 小学儿童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概述372二二 一、对心理健康及小学一、对心理健
163、康及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373二二(一)健康新概念1.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或完全安宁”。2.1989年又把健康定义为年又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374二二(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2.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曼提出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
164、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健康标准375二二(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第一,对自己有信心第一,对自己有信心 。2.第二,对学校生活有兴趣。第二,对学校生活有兴趣。3.第三,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人际关系。第三,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人际关系。 4.第四,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第四,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76二二 二、影响小学儿童二、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健康的因素377二二(一)生物学因素(一)生物学因素(二)社会环境因素(二)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因素 2.学校因素学校因素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三)个体因素(三)个体因素378二二 三、小学儿童心理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评
165、估方法健康的评估方法379二二(一一) 环境适应判定法环境适应判定法(二二)症状观察法症状观察法(三三)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380 第二节第二节 小学儿童小学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381二二 一、学习方面问一、学习方面问题及辅导题及辅导382科学安排各科的课程。科学安排各科的课程。 重视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重视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 确保儿童的休息、睡眠时间。确保儿童的休息、睡眠时间。 (一)小学儿童学习疲劳及预防(二)小学儿童学业不良及辅导383二二 二、入学适应不良问二、入学适应不良问题及辅导题及辅导384二二 三、人际关系失调问三、人际关系失调问题及辅导题及辅导385二二
166、四、行为问题及辅导四、行为问题及辅导386(一)说谎(一)说谎(二)反抗(二)反抗(三)厌学(三)厌学 387 第三节第三节 小学儿童常小学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矫治见的心理障碍和矫治388二二一、学习障碍及矫治一、学习障碍及矫治389(一)学习障碍的定义 学习障碍系指这样一个异质群体,他们在获学习障碍系指这样一个异质群体,他们在获取与应用听、说、读、写或数学能力和社会技能取与应用听、说、读、写或数学能力和社会技能上有明显的困难,这种失调来自于个体内部原因,上有明显的困难,这种失调来自于个体内部原因,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引起的。虽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引起的。虽然有些学习障
167、碍者还伴有其他障碍(如感觉受损、然有些学习障碍者还伴有其他障碍(如感觉受损、智能不足或情绪困扰),或受一些外在因素影响智能不足或情绪困扰),或受一些外在因素影响(如文化差异、教育方法问题、处境不良),但(如文化差异、教育方法问题、处境不良),但它并非由前述因素直接造成的。它并非由前述因素直接造成的。390(二)学习障碍的类型1.阅读障碍阅读障碍2.书写障碍书写障碍3.数学障碍数学障碍391(三)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1.遗传和素质因素遗传和素质因素2.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3.社会和心理因素社会和心理因素(四)学习障碍的干预392二二二、小学儿童的情绪障碍及矫治 393(一)焦虑症的特征及矫
168、治1.分离性焦虑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SAD) 2.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症 394(二)恐惧症的特征及矫治学校恐惧症的表现学校恐惧症的表现学校恐惧症的成因学校恐惧症的成因学校恐惧症的治疗学校恐惧症的治疗395(三)强迫症的特征及矫治强迫症的表现强迫症的表现强迫症的成因强迫症的成因强迫症的治疗强迫症的治疗396(四)抑郁症的特征及矫治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的成因抑郁症的成因抑郁症的治疗抑郁症的治疗397二二 三、注意缺陷三、注意缺陷/ /多动障碍及矫治多动障碍及矫治398 (一)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性多动性 冲动性冲动性 399(二)ADHD形成原
169、因1.生物因素生物因素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400(三)ADHD的治疗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2. 心理行为干预心理行为干预3. 辅助咨询辅助咨询401 第四节第四节 小学儿童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健康的维护402二二 一、维护小学儿童一、维护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的意义403(一)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一)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二)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二)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三)小学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三)小学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四)小学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四)小学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404二二 二、小学儿童心理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健康的维护策略405(一)家庭方面(一)家庭方面(二)学校教育方面(二)学校教育方面(三)社会环境方面(三)社会环境方面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