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讲义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7650594 上传时间:2024-08-22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01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3年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3年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3年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3年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讲义(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教 案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专业年级:2011 级生科、生工 任课教师:谭建红 教材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2011-2012学年第 一 学期 2 一 课程说明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 学时学分:56 学时 3 学分 教学目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系统、 简明地阐述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性知识的一门综合课程,是为生物科学、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它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学好该课程,可为后续化学课程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门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化学热力学,四大平衡、原子及分子结构,化学定量分

2、析的基本概念,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等有关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以及分析的基本方法, 同时了解化学在生物等学科的渗透, 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培养综合思考能力,以达到本专业的学习要求。 学时分配: 章次 内 容 课时 绪论 0.5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1.5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4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4 第四章 酸碱平衡 4 第五章 沉淀溶解平衡 2 第六章 氧化还原反应 4 第七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4 第八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4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 4 第十章 分析化学概论 2 第十一章 酸碱滴

3、定 6 第十二章 配位滴定 6 第十三章 氧化还原滴定 3 第十四章 沉淀滴定 1 第十五章 重量分析法 3 合计 56 3 二 教学内容 授课 内容 绪论 课时安排 0.5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培养学习兴趣;了解化学与职业岗位关系;了解化学发展史(无机、分析) 了解课程设置、内容、学习方法、考核方法等;本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培养学习兴趣;与职业岗位关系 难点:学习方法及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化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内容 教学 方法 手段 方法:启发、讨论、互动、鼓励、讲授 手段:多媒体课件 网络资源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

4、化学的研究对象、分类和重要作用 2、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1、理论学习要求 学生应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实验学习要求 课外 学习 要求 预习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教学 后记 4 授课 内容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课时安排 1.5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 熟悉溶胶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了解大分子溶液及凝胶。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道尔顿分压定律。 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

5、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气体 一、理想气体(Ideal Gases) 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理想气体方程式 2理想气体方程式应用 三、道尔顿(Dalton )分压定律 第二节 溶液的依数性 一、依数性概念 二、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三、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四、溶液的渗透压 第三节 溶胶(自学) 吸附作用;溶胶的性质;胶团结构;溶胶稳定性和凝聚。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P16 4、6、7、9、10、12、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

6、步 教学 后记 5 授课 内容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课时安排 4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各种计算方法;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和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会用G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并了解温度对G的影响;理解范托夫等温方程,了解压力和浓度对G的影响。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各种计算方法;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和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 难点: 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

7、自由能等状态函概念。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一、体系和环境 二、状态和状态函数 三、过程和途径 四、功和热 五、计量系数与反应进度 (自学) 第二节 热化学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化学反应热 1. 定义 2. 恒容反应热 QV 3. 恒压反应热 QP与焓 4.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5. 反应热的测量 6. 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1)由盖斯定律计算 (2)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 (3

8、)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自己查资料) (4)由键焓计算(自学 ) 2-3 化学变化的方向与限度 一、自发性 二、混乱度和熵 三、吉布斯函数变 四、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fGm 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及化学反应方向判定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41 3、4、6、8 P43 13、17、18、19、21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 后记 6 授课 内容 第三章 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课时安排 4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和经验平衡常数;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以及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

9、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包括运用多重平衡规则进行的计算。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定性判断,了解移动程度的定量计算;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实验方法;掌握质量作用定律,理解非基元反应的速率的方程式;了解温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阿累尼乌斯经验式。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不同反应类型的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平衡的移动;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质量作用定律和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难点: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式;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

10、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自学) 平均速率、瞬时速率;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如何确定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第二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自学) 第三节 化学平衡及其移动 一、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二、 标准平衡常数及有关的计算 三、 化学平衡的移动 1、 Le Chatelier 原理 2、 多重平衡规则 3、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66 2、7、10、13 P68 16、17、19、21、24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四章 酸碱平衡平衡 教学 后记 7 授

11、课 内容 第四章 酸碱平衡平衡 课时安排 4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了解酸碱其它理论; 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电离常数、pH值、电离度、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缓冲溶液等; 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中 pH值的计算; 了解多元弱酸 pH值的计算;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pH值计算、了解缓冲原理; 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的有关概念。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平衡常数的意义; Ki 、pH 、 、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概念;一元弱酸 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组成、原理和配制。 难点:缓冲原理。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

12、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一、电离度和电离常数 1. 电离度 2. 电离常数和稀释定律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 pH值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一、酸碱的定义和共轭酸碱对二、酸碱反应的实质 三、共轭酸碱对中 Ka与 Kb的关系 第三节 酸碱溶液 pH值的计算 一、一元弱酸( 弱碱) 二、多元酸( 碱) 三、两性物质 第四节 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 一、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同离子效应 1. 同离子效应 2.盐效应 二、缓冲溶液 1. 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2.缓冲 pH值 3

13、.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4.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96 3、6、7、11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五章 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 后记 8 授课 内容 第五章 沉淀溶解平衡 课时安排 2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概念;理解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掌握沉淀的生成过程与沉淀溶解的方式。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 难点:溶度积规则。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

14、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溶度积原理 一、溶度积常数 二、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三、溶度积规则 四、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 1. 本性 2. 温度 3.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第二节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一、沉淀的生成 1. 单一离子的沉淀 2. 分步沉淀 二、沉淀的溶解 1. 生成弱电解质或微溶气体 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 生成配合物 三、沉淀的转化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96 25、30、32、33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六章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 后记 9 授课 内容 第六章 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 4

15、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能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用斯特公式进行有关计算;掌握电极电势的有关应用;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了解元素的电势图及其应用。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氧化数等基本概念;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 方法 手段 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通过动画演示加强形象思维 手段 1多媒体课件 2电脑、投影仪、书写屏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数 二、氧化还原反应 1. 氧化剂和还原剂

16、 2. 氧化还原电对和半反应 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离子电子法 第二节 电极电势 一、原电池二、电极电势 1. 电极电势的产生* 2.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 三、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 能斯特方程式 2.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第三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 一、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 三、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120 2、4、8、17、18、19、22、26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七章 原子结构 教学 后记 10 授课 内容 第七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课时安排 4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

17、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概率密度等概念;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含义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关系;熟练掌握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元素若干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区、重要元素的位置。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四个量子数;电子排布的三个原理;常见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 难点:波函数、原子轨道、概率密度等概念。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原

18、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性 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测不准原理图 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三、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四、四个量子数及其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 主量子数(n) 2.角量子数(l) 3.磁量子数(m) 4.自旋量子数(ms) 第二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一、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 保里(Pauli)不相容原理 2.能量最低原理 3.洪特(Hund) 规则 二、近似能级图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1. 核外电子的排布 2.电子层结构与周期表 第三节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一、原子半径(r) 二、电离势(I) 三、电负性(X) 课外 学习 要求

19、完成作业: P141 7、8、9、15、21、22、23、26、27、28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八章 分子结构 教学 后记 11 授课 内容 第八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课时安排 4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掌握离子键, 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和特征;熟悉价键理论及键的极性与键参数的概念;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能运用其解释一些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了解分子轨道理论;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了解分子间力、氢键和晶体结构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了解离子极化理论。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构型的关系; 晶体的类型。 难点: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0、、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及其特性 1. 离子键的形成 2. 离子键的特征 3. 离子键的本质 4. 离子键的离子性成分 二、共价键及其特征 1. 现代价键理论VB法的要点 2. 共价键的特点 3. 共价键的键型 4. 键参数 第二节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空间构型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二、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第三节 分子间力和氢键(自学) 一、分子的极

21、性 二、分子间力 三、氢键 第四节 晶体结构(自学)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165 2、5、7、11、13、21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 教学 后记 12 授课 内容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 课时安排 4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结构特征和系统命名;理解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理解酸度等因素对配位平衡的影响;了解螯合物的结构特征和特性;了解价键理论及晶体场理论的要点;了解配位化合物在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配合物的组成、定义和命名。 难点:配合物的命名;浓度、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配离子间的转化对配位离解平衡的

22、影响;价键理论及晶体场理论的要点。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配合物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分类 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节 配离子的配位解离平衡 一、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二、配位平衡移动 第三节 螯合物 一、螯合物的形成 二、螯合物的稳定性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193 1、2、12、16、19、21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十章 分析化学概论 教学 后记 13 授课 内容 第十章 分析化学概论 课时

23、安排 2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了解定量分析的方法分类和一般程序;掌握定量分析的结果计算;了解定量分析误差的来源、分类和减免措施;掌握有效数字的含义,正确取舍原则和运算规则;了解分析结果有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定量分析的结果计算;误差的来源和减免措施;有效数字的取舍和计算。 难点:有效数字的计算。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定量分析概述 一、定量分析

24、的任务和方法二、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三、滴定分析的方法和滴定方式 1. 几个基本概念 2. 滴定分析的方法 3. 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4. 滴定方式 四、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五、滴定分析的计算 第二节 误差及数据处理 一、误差的分类 1. 系统误差( 可测误差) 2.偶然误差( 随机误差) 二、误差和偏差的表示方法 1. 准确度与误差 2.精密度与偏差 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 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2.减少测量误差 3. 减少偶然误差(多次平行测定,取其平均值) 4.消除系统误差 四、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 有效数字及其位数(举例) 2.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五、有

25、限实验数据的处理(自学)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326 1、2、3、4、6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十一章 酸碱滴定法 教学 后记 14 授课 内容 第十一章 酸碱滴定法 课时安排 6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基本知识;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点、变色范围等概念;了解不同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 pH的变化情况,了解 pH突跃范围及影响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掌握如何选择指示剂;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滴定分析法的基本知识;指示剂的变色点、变色范围;pH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酸

26、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难点: pH 突跃范围。酸效应曲线。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滴定法概述 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 1. 变色原理 2.变色范围 3.混合指示剂 第三节 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一、一元酸碱的滴定 二、多元酸碱的滴定 第四节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1. 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2. 混合碱的测定双指示剂法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

27、392 1、2、3、4、5、6、7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十二章 配位滴定法 教学 后记 15 授课 内容 第十二章 配位滴定法 课时安排 6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了解酸效应曲线及其应用;熟悉影响 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及金属离子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了解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及该法的应用。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酸效应曲线 难点:酸效应曲线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28、内 容 提 纲 一、配位滴定法概述 二、EDTA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EDTA的性质 2. 酸度对 EDTA 配位滴定的影响 3. 配位滴定曲线 三、金属指示剂 四、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 1. 控制溶液的酸度 2. 加入掩蔽剂 3. 解蔽作用 五、配位滴定法的应用示例 1. 水中钙镁及总硬度的测定直接滴定法 2. 硫酸盐的测定间接滴定法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393 8、9、10、11、12、13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十三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 后记 16 授课 内容 第十三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课时安排 3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9、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中指示剂类型及氧化还原滴定法特点、主要方法和应用;熟练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结果计算。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化学计量点的电极电位计算 难点:滴定曲线的绘制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一、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二、氧化还原滴定法指示剂 三、高锰酸钾法 ( 一) 概述 ( 二)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 2.KMnO4标准溶液的标定 (

30、三) 应用示例 1. 直接滴定法测定 H2O 2的含量 2.间接滴定法测定 Ca2 四、重铬酸钾法 ( 一) 概述( 二) 应用示例 五、碘量法 ( 一) 概述 1. 直接碘量法 2.间接碘量法 ( 二)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Na2S2O3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I2液的配制和标定 ( 三) 应用示例 1. 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 C 2.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的铜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365 2、5、7、11、13、21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十四章 沉淀滴定法 教学 后记 17 授课 内容 第十四章沉淀滴定法 课时安排 1 教学 目的 要求 掌握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

31、德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熟练掌握沉淀滴定法的结果计算。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银量法的应用 难点:银量法的应用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一、概述 二、银量法终点的确定 ( 一) 莫尔法(Mohr) 1. 基本原理 2. 滴定条件 3. 应用范围 ( 二) 佛尔哈德法 1. 基本原理 2. 测定条件 3. 应用范围 ( 三) 法扬司(Fajans)法(自学) 三、银量法的应用 1.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2、 2. 应用实例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333 1、4、5、6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十五章 重量分析法 教学 后记 18 授课 内容 第十五章重量分析法 课时安排 3 教学 目的 要求 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简要了解晶形和非晶形沉淀各自形成的过程 测定条件的选择以及沉淀玷污的一般规律;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重量分析结果 难点:晶形和非晶形沉淀各自形成的过程,测定条件的选择以及沉淀玷污的一般规律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

33、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一、概述 二、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三、沉淀的类型和形成 四、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 五、沉淀条件的选择 六、有机沉淀剂 七、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193 1、2、12、16、19、21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预习第十六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教学 后记 19 授课 内容 第十六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课时安排 3 教学 目的 要求 掌握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理解吸光度、透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了解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了解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

34、原理;了解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应用;了解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吸光度、透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难点: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法:启发、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设问、启发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兴趣 2通过讲授、讨论解决问题 3 “教、学、做”相结合 手段: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 教 学 内 容 提 纲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二.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 单色光、复合光、互补色光 2. 溶液的颜

35、色与光的选择性吸收 (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 光吸收曲线 三、朗伯比耳定律 四、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光度分析法及其仪器 一、目视比色法 二、分光光度法及分光光度计 三、吸光光度法测量条件的选择 四、吸光光度仪器的一般操作程序 第三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单一组分分析 1. 比较法 2. 工作曲线法 课外 学习 要求 完成作业: P413 1、2、4、6、10 看参考书的相关内容 总复习 教学 后记 20 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无机化学及化学分析 (第四版), 南京大学主编,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1.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史启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无机化学上, 下册, 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面向 21 世纪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 无机化学与普通化学题解贺克强, 张开成, 金春华主编, 21世纪高等学校辅导教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等相关的辅导书 4. 无机及分析化学, 董元彦等编, 面向 21 世纪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