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PPT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v授课人:袁群英授课人:袁群英vQQQQ:10692791111069279111急危重症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了解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急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2.2.了解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护士资质认证了解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护士资质认证第一章 绪论: 沈洪1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国际国际1919世纪世纪 南丁格尔南丁格尔 克里米亚战争救护克里米亚战争救护2020
2、世纪世纪5050年代年代 北欧脊灰流行北欧脊灰流行 呼吸监护病房呼吸监护病房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年代 现代电子设备发展现代电子设备发展 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ICUICU)第一章 绪论: 沈洪1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国内国内急诊护理学急诊护理学 急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早期 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初级阶段1980年1983年 北京 上海 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急救中心20世纪80年代 各地相继成立专科 或综合监护病房快速发展阶段1983年 急诊医学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1988年以后 国家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
3、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1989年 卫生部将医院建立急诊科和ICU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条件之一各级医院普遍设立了急诊科或急救科 设立了120急救专线电话2003年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后 急诊医学与急危重症护理学地位进一步提升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国外国外 很多发达国家对急诊和危重症护士已实行资质认证制度很多发达国家对急诊和危重症护士已实行资质认证制度国内国内处在尝试阶段处在尝试阶段 没有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没有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20062006年年 上海上海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适认证书适认证书20062006年年 安徽安徽 成
4、立了第一个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成立了第一个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现在现在 包括湖南在内全国各地相继开展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包括湖南在内全国各地相继开展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第一章 绪论: 沈洪1 国外国外 20 20世纪世纪30-4030-40年代年代 美国美国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20 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年代 加拿大加拿大 英国英国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1981 1981年年 日本日本 急救护理专家培训急救护理专家培训 国内国内 起步晚起步晚 近年来逐步受到重视近年来逐步受到重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052010
5、2010)中明确指出)中明确指出20052005年年20102010年,分步骤在急诊急救、重症监护等重点临床领域年,分步骤在急诊急救、重症监护等重点临床领域开展急诊和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开展急诊和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 目前目前 急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 高校护理专业必修课高校护理专业必修课 培训形式培训形式 :在职教育为主:在职教育为主 培训内容培训内容: : 理论教学理论教学 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急危重症护士培训急危重症护士培训第一章 绪论: 沈洪1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急救医疗服务急救医疗服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体系的组成与管理体系的组成与管理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危重症护理学急危
6、重症护理学 授课人:袁群英授课人:袁群英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掌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原则。掌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原则。掌握院外急救的定义、任务及特点。掌握院外急救的定义、任务及特点。理解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了解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理解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了解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理解急诊科的运转模式。理解急诊科的运转模式。了解重症监护的定义与任务;了解重症监护的定义与任务;理解重症监护的运转模式。理解重症监护的运转模式。第一章 绪论: 沈洪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第二节第二节急救医疗服务体
7、系的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第一章 绪论: 沈洪1第一节第一节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第一章 绪论: 沈洪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定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定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EMSS)是集院前)是集院前急救、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ICUICU)救治和救治和各专科各专科的的“生命绿色通道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为一体的急救网络第一章 绪论: 沈洪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院前急救院外转运急诊重症治疗第一章 绪论: 沈洪1第一章 绪论: 沈洪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
8、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概念上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概念上强调急诊的调急诊的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统性,主要是应对地震、水灾、火灾、,主要是应对地震、水灾、火灾、重大交通事故、楼房倒塌、爆炸等灾难重大交通事故、楼房倒塌、爆炸等灾难事故造成的群体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事故造成的群体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主要目标:建立一个组织结构严密,行动主要目标:建立一个组织结构严密,行动迅速,并能实施有效救治的医疗组织来提迅速,并能实施有效救治的医疗组织来提供快速的、合理的、及时的处理,将患者供快速的、合理的
9、、及时的处理,将患者安全地转送到医院,使其在医院内进一步安全地转送到医院,使其在医院内进一步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得到更有效的救治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近近3030年来,年来,EMSSEMSS体系在国外迅速的发展,体系在国外迅速的发展,法国最早组建法国最早组建EMSSEMSS,美国、日本、德国等许,美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先后完善了多国家都先后完善了EMSSEMSS体系体系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 1 1781781年法国拿破仑建立了巴黎消防会年法国拿破仑建立了巴黎消防会 18831883年巴黎设立了两匹马拉的急救车年巴黎设立了两匹马拉的急救车“医
10、院医院” 1968196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议建立年麻省理工学院提议建立“急症医疗系急症医疗系” 19701970年日本规定急救车标准年日本规定急救车标准 19721972年,美国国会举行了建立急救医学体系听证会年,美国国会举行了建立急救医学体系听证会 19731973年美国总统颁布了急诊医疗体系年美国总统颁布了急诊医疗体系(EMSS)(EMSS)法案法案 19801980年年德德国国运运用用直直升升机机运运送送伤伤病病员员,称称“空空中中救救护护车车”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第一章 绪论: 沈洪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5050年代初期年代初期 危重患
11、者集中放在靠近护士站危重患者集中放在靠近护士站 的抢救室的抢救室7070年代年代 心脏手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心脏手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 8080年代年代 卫生部颁发卫生部颁发 “加强城市急救工作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指示,成立了的指示,成立了“急救医学专科学会急救医学专科学会” 9090年代年代 民航机构与急救中心相结合民航机构与急救中心相结合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的医院均设有急诊目前,我国二级以上的医院均设有急诊科科, ,地市级城市均有急救中心或急救站,综地市级城市均有急救中心或急救站,综合性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配备合性大医
12、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码“120120”第一章 绪论: 沈洪1第二节第二节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第一章 绪论: 沈洪1一、院前急救一、院前急救(院外急救)(院外急救) 定义:院前急救(定义:院前急救(p prehospital rehospital e emergency mergency c careare)也称院外急救()也称院外急救(o outhospital uthospital e emergency mergency c careare),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
13、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其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其过程包括:现场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过程包括:现场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护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一、院前急救一、院前急救(院外急救)(院外急救)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标准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发生时应急能力强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
14、社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会、经济效益 一、第一章 绪论: 沈洪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紧急救援平时对呼救患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者的院前急救执行特殊任务时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的救护值班 普及急普及急救知识救知识 通讯网络中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的枢纽任务任务任务一、院前急救一、院前急救(院外急救)(院外急救)第一章 绪论: 沈洪1运行模式运行模式 国际:英国际:英- -美模式、法美模式、法- -德模式德模式 国内:主要借鉴法国内:主要借鉴法- -德模式,可进一步分德模式,可进一步分为独立型为独立型 指挥型
15、、院前型、依托型等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等一、院前急救一、院前急救(院外急救)(院外急救)第一章 绪论: 沈洪1二、急诊科救治二、急诊科救治(院内急诊)(院内急诊) 定义:医院急诊科(定义:医院急诊科(h hospital ospital e emergency mergency d departmentepartment)是)是EMSSEMSS体系中最重要的中间体系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内急救的第一线,24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
16、急实施急诊或急救施急诊或急救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急救医疗急救医疗急诊医疗急诊医疗 接受上级领导指派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的临时救治任务教学培训教学培训 科研科研任务任务二、急诊科救治二、急诊科救治(院内急诊)(院内急诊)第一章 绪论: 沈洪1二、急诊科救治二、急诊科救治(院内急诊)(院内急诊)运行模式运行模式 独立自主型独立自主型 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全部医生为急诊专科医生,负责诊治全部全部医生为急诊专科医生,负责诊治全部急诊患者急诊患者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 半独立型半独立型 急诊科有部分固定医护人员,急诊科有部分固定医护人员,急诊专科医生主要负责危
17、重患者的抢救,急诊专科医生主要负责危重患者的抢救,其他医生定期轮换,主要负责急诊患者的其他医生定期轮换,主要负责急诊患者的接诊救治接诊救治 二、急诊科救治二、急诊科救治(院内急诊)(院内急诊)第一章 绪论: 沈洪1 轮转型轮转型 急诊科无固定医生,各种急诊患急诊科无固定医生,各种急诊患者均由各科派出在急诊室轮转的医生接诊,者均由各科派出在急诊室轮转的医生接诊,再交由各专科病房医生诊治再交由各专科病房医生诊治二、急诊科救治二、急诊科救治(院内急诊)(院内急诊)第一章 绪论: 沈洪1三、重症监护三、重症监护 定义:重症监护病房又称加强监护病房定义:重症监护病房又称加强监护病房( (i intens
18、ive ntensive c care are u unit,ICU)nit,ICU),是指受过专,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所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三、重症监护三、重症监护任务任务 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提供高级监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提供高级监测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危急重测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
19、支持、防治并发证,以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治并发证,以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三、重症监护三、重症监护运行模式运行模式 专科专科ICUICU 各专科将本专业的危重患者进行集各专科将本专业的危重患者进行集 中管理和加强监测治疗中管理和加强监测治疗 特点与优势:对患者的原发病、专科处理、特点与优势:对患者的原发病、专科处理、 病情变化及监护等,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较的病情变化及监护等,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较的水平水平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三、重症监护三、重症监护 综合综合ICU ICU 跨科室的全院性跨科室的全院性ICUICU,以处理多学科危重,以处理多学科危重患者为主要工作患者为主要
20、工作 特点与优势:克服了专科分割的缺陷,体特点与优势:克服了专科分割的缺陷,体现了现代医学的整体序贯性理论观点现了现代医学的整体序贯性理论观点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三、重症监护三、重症监护 部分综合部分综合ICU ICU 部分综合部分综合ICUICU介于专科介于专科ICUICU与综合与综合ICUICU之间,之间,主要收治各专科或手术后危重患者,这些主要收治各专科或手术后危重患者,这些患者除了专科特点外,还有某些外科手术患者除了专科特点外,还有某些外科手术后的共同性,常来自多个邻近专科,如外后的共同性,常来自多个邻近专科,如外科科ICUICU、麻醉科、麻醉科ICU ICU 第一章 绪论: 沈洪1谢谢谢谢 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