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7032791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节 方药及用药护理一、中药的性能v中药的性能:性,药性;能,效能。就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v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一、四气一、四气(一)四气的含义(一)四气的含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

2、要概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念之一。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寒热温凉四气”,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的。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二)四气的确定及作用(二)四气的确定

3、及作用 : 1、四气的确定四气的确定: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寒性药。寒性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能减轻或

4、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热性药。类药物属于热性药。2、四气的作用:、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三)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三)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

5、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药物寒热与八纲寒热相对应,是高层药物寒热与八纲寒热相对应,是高层次的抽象,而阴阳则是更层次的抽象。次的抽象,而阴阳则是更层次的抽象。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其具体功效。 徐灵胎说:徐灵胎说:“同一热药,而附子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同。”指出了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

6、指出了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面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面进行理解,适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进行理解,适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的特点。的特点。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性质。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须结合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须结合其他内容,方能全面认识与掌握药物的其他内容,方能全面认识与掌握药物的性能与作用。性能与作用。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作用性质、作用

7、范围、作用趋势、作用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药性寒热是从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因此,必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方能全面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方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四)四气的意义:(四)四气的意义: 1、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8、。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2、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则必然要加重病情。则必然要加重病情。3、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凉、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凉药而用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凉药而用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对于真寒假热之证

9、,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二、五味二、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一)五味的含义: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五味是最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10、。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滋味。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由于药食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就是最初的“滋味说滋味说”。(二)五味的作用:(二)五味的作用: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同时还论述了过食、偏嗜五味对五同时还论述了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的损害。这些损害有种种表现,脏系统的损害。这些损害有种种表现,总其大要,或直接损伤

11、本脏,或伐其所总其大要,或直接损伤本脏,或伐其所胜而伤及他脏。故内经又提出了胜而伤及他脏。故内经又提出了“五禁五禁”等告诫。这些论述对于指导临床等告诫。这些论述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用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作用作了进一步补充发挥,综合前人的论述作用作了进一步补充发挥,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分述如下:和用药经验,分述如下:1、辛:辛: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血等作用。一般来说,行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一般来说,行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开窍药

12、等多具有辛味。芳香化湿药、芳香开窍药等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气滞、血瘀、表证不解、因此辛味药多用治气滞、血瘀、表证不解、湿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证。如木香行气、湿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证。如木香行气、当归活血、桂枝解表、藿香化湿、麝香开窍当归活血、桂枝解表、藿香化湿、麝香开窍等。等。2、甘:、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能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也就是说,能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止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因此甘味药多用治气、血、阴、阳不足因此甘味药多用治气、血

13、、阴、阳不足之证、各种痛证,用于调和药性及中毒解之证、各种痛证,用于调和药性及中毒解救等多个方面。救等多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麦冬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麦冬养阴生津、鹿茸温补肾阳、甘草缓急止痛养阴生津、鹿茸温补肾阳、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并解药物、食物中毒等。调和药性并解药物、食物中毒等。3、酸:、酸: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也就是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也就是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具有酸味。因此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因此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

14、肺虚久咳、肠滑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咳、肠滑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赤石脂固崩止带等。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精、出血等证。如麻黄根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如麻黄根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固精止遗、莲子固精止带,禹余五倍子固精止遗、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粮涩肠止泻

15、,乌贼骨收涩止血等。涩味药虽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但亦不涩味药虽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但亦不尽相同,酸味药可以生津,即尽相同,酸味药可以生津,即“酸甘化酸甘化阴阴”而涩味药无此功用。而涩味药无此功用。5、苦、苦:苦能泄:苦能泄、能燥、能燥、能坚、能坚。(1)泄: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清)泄: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2)燥:燥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燥:燥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3)坚:坚阴。泻火存阴。)坚:坚阴。泻火存阴。因此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因此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

16、阴虚火旺等证。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连、苦参、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如黄连、苦参、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枳实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芩清热燥湿,苍术、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芩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6、咸、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泻下作用。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也就是说,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坚散也就是说,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坚散结的药物多具有咸味。结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

17、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癥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癥瘕痞块等证。瘕痞块等证。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海蛤壳:软坚散结。海蛤壳:软坚散结。海藻、昆布:消痰软坚。海藻、昆布:消痰软坚。牡蛎:消散瘿瘤。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鳖甲:软坚消癥。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鹿茸、鹿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阳起石、肉苁角、鹿角胶、鹿角霜、阳起石、肉苁蓉、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蓉、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鳖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肾作用。鳖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肾作用。在临床上为了引药入肾或增强补肾在临床上为了引药入肾或增强补肾作用,常常用盐水

18、炮制一些药物就是作用,常常用盐水炮制一些药物就是从咸味考虑的,例如知母、黄柏、杜从咸味考虑的,例如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益智仁、胡芦巴、韭菜仲、补骨脂、益智仁、胡芦巴、韭菜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药品。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药品。7、淡、淡: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通利小便的作用。通利小便的作用。淡味药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淡味药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以及痰饮、泄泻等证。脚气、以及痰饮、泄泻等证。如茯苓、猪苓、薏苡仁利水消肿、如茯苓、猪苓、薏苡仁利水消肿、通草、灯心草、滑石利尿通淋等。通草、灯心草、滑石利尿通淋等。(三)五味的确定:(三)五味的确定:1、味的确

19、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2、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和归纳药物的作用。3、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皂角刺本无辛味,因葛根能解如葛根、皂角刺本无辛味,因葛根能解表散邪治疗表证,皂角刺能消痈散结治疗痈表散邪治疗表证,皂角刺能消痈散结治疗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故二药皆冠以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故二药皆冠以“辛辛”,因辛能散、能行。,因辛能散、能行。由此可知,由此可知,确定

20、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物作用的基本范围。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味味”来提示、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来提示、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范围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四)性味合参(四)性味合参: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药物的作用和性能。1、气味相同:、气味相同:(1)

21、作用相近似:同一类药物大多如此。)作用相近似:同一类药物大多如此。苦寒苦寒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作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作用。用。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或发散风湿或温通行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或发散风湿或温通行气的作用。气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2)作用不一定完全一样,有的尚有主次之分,但)作用不一定完全一样,有的尚有主次之分,但有偏重于味和气的不同。有偏重于味和气的不同。大青叶:苦寒偏于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大青叶:苦寒偏于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龙胆草:苦寒偏于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龙胆草:苦寒偏于清热燥湿

22、,泻肝胆实火;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气味不同:作用不同。(1)味同气异:)味同气异:紫苏辛温紫苏辛温: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回阳救逆,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石膏辛寒:清热降火。石膏辛寒:清热降火。(2)气同味异:)气同味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作用也不同。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作用也不同。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

23、发散风寒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发散风寒解表、平喘、利水。解表、平喘、利水。杏仁:味苦性温能下气止咳平喘。杏仁:味苦性温能下气止咳平喘。大枣: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缓和药性。大枣: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缓和药性。乌梅:味酸性温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乌梅:味酸性温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肉苁蓉:味咸性温能补肾助阳,润肠通肉苁蓉:味咸性温能补肾助阳,润肠通便便(3)气味均异:作用完全不同。)气味均异:作用完全不同。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党参:甘温,补中益气。党参:甘温,补中益气。(4)一气数味:作用范围大。)一气数味:作用范围大。辛辛行气活血行气活血当归当归温温散

24、寒散寒甘甘补血养血补血养血补血活血、行气散寒、温经止痛、润补血活血、行气散寒、温经止痛、润肠通便。肠通便。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 分折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分折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三、升降浮沉三、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

25、性质的概念之一。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升上升上升降降下降下降浮一发散浮一发散收敛固藏收敛固藏向内向内沉沉泄利二便泄利二便向下向下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二)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二)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法是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而言的。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常见的,如呕碍而表现出不

26、同的病势趋向。常见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外的作用趋向。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

27、下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宜降不宜升。(三)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三)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药性升浮:都能上行向外。、药性升浮:都能上行向外。(1)功效: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功效: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疹、温阳益气等功效。(2)主治: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风)主治: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发不畅,阳湿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发不畅,阳虚气弱等病证。虚气弱等病证。升麻、柴胡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升举清阳麻黄、苏叶麻黄、苏叶发表散寒发

28、表散寒桑叶、菊花桑叶、菊花疏风清热疏风清热瓜蒂、藜芦瓜蒂、藜芦涌吐痰涎宿食涌吐痰涎宿食麝香、石菖蒲麝香、石菖蒲开窍醒神开窍醒神2、药性沉降:都能下行向内,、药性沉降:都能下行向内,(1)功效: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功效: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平喘等功效。(2)主治:里热,热结便秘,水肿,小便不利,失)主治:里热,热结便秘,水肿,小便不利,失眠多梦,肝阳上亢,呕吐,喘咳,饮食积滞等病眠多梦,肝阳上亢,呕吐,喘咳,饮食积滞等病证。证。大黄、芒硝:泻热通便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木通

29、、滑石:利尿渗湿木通、滑石:利尿渗湿向下向下柿蒂、沉香:降气止呃柿蒂、沉香:降气止呃黄芩、黄连:清热泻火黄芩、黄连:清热泻火五味子:收敛肺气向内五味子:收敛肺气向内五倍子:敛肺涩肠五倍子:敛肺涩肠向内向内麻黄根:止汗麻黄根:止汗3、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如南、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作用瓜子的杀虫作用4、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麻黄:既发表散寒又利水消肿。麻黄:既发表散寒又利水消肿。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四)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四)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

30、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病势。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中气下陷,当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以中气下陷,当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的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的头痛,宜用牡蛎、石决明潜降。头痛,宜用牡蛎、石决明潜降。(五)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五)升

31、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和寒凉之性。李时珍说: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实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际上,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不同

32、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因此,从逻辑关系而言,升降浮因此,从逻辑关系而言,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接相关。(六)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六)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当然,上述关系并非是绝对的。如:当然,上述关系并非是绝对的。如:芫花:泻水逐饮芫花:泻水逐饮旋复花:降气止呕,消痰行水旋复花:降气止呕,消痰行水蔓荆子:疏散

33、风热,清利头目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散结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散结故前人谓:故前人谓:“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 药性升降浮沉与质地的关系药性升降浮沉与质地的关系是前人根据用药经验归纳出来的,是前人根据用药经验归纳出来的,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不少花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不少花类药有沉降之性类药有沉降之性(如芫花、款冬花、如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槐花、旋覆花),质重者亦不,质重者亦不乏升浮之品。因为两者之间并无乏升浮之品。因为两者之间并无本质联系,所以现代并不以药物本质联系,所以现代并不以药物的质地轻重

34、作为判断或解释药性的质地轻重作为判断或解释药性升降浮沉的根本依据。升降浮沉的根本依据。(七)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七)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和配伍。故李时珍说: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升降在物,亦在人也。”1、炮制:、炮制:酒炒升散:酒炒大黄,引药上行入头,清酒炒升散:酒炒大黄,引药上行入头,清降火邪。酒炒黄柏,清上焦之热。降火邪。酒炒黄柏,清上焦之热。姜炒发散:姜半夏增强发散之功。姜炒发散:姜半夏增强发散之功。盐炒入肾:盐炒知母、黄柏引药入肾,滋盐炒入肾:盐炒知母、黄柏引药入肾,滋阴降火。阴降火。醋炒入肝:醋炒柴胡、香附引药入肝则沉。醋炒入肝:醋炒柴胡

35、、香附引药入肝则沉。蜜炒补润:炙甘草和中健脾益气,炙麻黄蜜炒补润:炙甘草和中健脾益气,炙麻黄缓和发汗作用,重在宣肺平喘。缓和发汗作用,重在宣肺平喘。2、配伍:药物升降浮沉常因药物配伍、配伍:药物升降浮沉常因药物配伍而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少数升浮药可随大队降沉药而降;少数升浮药可随大队降沉药而降;少数沉降药亦可随大队升浮而升。少数沉降药亦可随大队升浮而升。如:九味羌活汤中,生地性寒沉如:九味羌活汤中,生地性寒沉降,可随羌活、防风、白芷等辛温降,可随羌活、防风、白芷等辛温发表药而升。发表药而升。四、归经四、归经(一)归经的含义(一)归经的含义:归经则是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归经则是表示药物作用

36、部位的性能,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择性作用主要对某一经(脏腑及其主要对某一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脏腑经络的概称。(二)归经理论的形成:(二)归经理论的形成: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

37、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热;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热;同属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肝、补肾同属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肝、补肾的不同。的不同。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系统化,便形侧重。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成了归经理论。(三)归经的确定:(三)归经的确定:中药

38、归经的确定,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中药归经的确定,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如麻黄能发汗、平喘、利水,可以治疗如麻黄能发汗、平喘、利水,可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水肿等病证,根据中医外感风寒、喘咳、水肿等病证,根据中医学对肺、膀胱生理、病理的认识,便可确学对肺、膀胱生理、病理的认识,便可确定该药归肺、膀胱经。定该药归肺、膀胱经。又比如酸枣仁具有安神作用,可以治疗又比如酸枣仁具有安神作用,可以治疗失眠等证,根据中医学心主神志的理论,失眠等证,根据中医学心主神志的理论,便可确定该药归心经。便可确定该药归心经。 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

39、,所以体表病变可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在内的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反映到体通过经络影响在内的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反映到体表。通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候表现以确定病位,表。通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候表现以确定病位,这是辨证的重要内容。这是辨证的重要内容。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因而与疾病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与疾病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络与脏腑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成系统。故有经络与脏腑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成系统。故有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不同,经络辨证体系的形成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不同,经络辨证体系的形成早于脏腑辨证。因而历史上不同时期,

40、不同医家在早于脏腑辨证。因而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在确定药物归经时,或侧重于经络系统,或侧重于脏确定药物归经时,或侧重于经络系统,或侧重于脏腑系统。这样一来,便造成某些药物归经的含义有腑系统。这样一来,便造成某些药物归经的含义有所不同所不同。至于有的药物只归一经,有的药物则归数经,这至于有的药物只归一经,有的药物则归数经,这正说明不同药物的作用范围有广、狭义之分。正说明不同药物的作用范围有广、狭义之分。 根据多数学者对归经理论的研根据多数学者对归经理论的研究,认为:早期多以经络辨证确定究,认为:早期多以经络辨证确定病位,药物归经亦多以经络表示,病位,药物归经亦多以经络表示,后来多以脏腑辨证确

41、定病位,药物后来多以脏腑辨证确定病位,药物归经便主要以脏腑表示。归经便主要以脏腑表示。应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应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整体关系,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整体关系,不能拘泥于局部治疗,机械看待归不能拘泥于局部治疗,机械看待归经理论。经理论。(四)归经的意义:(四)归经的意义:1、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正如徐灵胎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正如徐灵胎所说:所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2、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络间的关系。

42、故徐灵胎又指出:。故徐灵胎又指出:“执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五)归经现代研究注意的事项:(五)归经现代研究注意的事项:1、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两者的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两者的涵义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涵义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的分布。了解以上内容,对于正确进行归了解以上内容,对于正确进行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五、有毒、

43、无毒五、有毒、无毒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一)中药(一)中药“毒毒”的含义:的含义:1、西汉以前是以、西汉以前是以“毒药毒药”作为作为一切药物的总一切药物的总称称古代毒药概念一方面反映了药食分离在认古代毒药概念一方面反映了药食分离在认识上的进步,另一方面

44、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识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为故笼统称为“毒药毒药”。2、东汉以后的毒药主要是指、东汉以后的毒药主要是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有毒之药。3、前人是以、前人是以偏性的强弱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大小的。性大小的。 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45、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所谓所谓无毒,亦可伤人;药证相符,大黄无毒,亦可伤人;药证相符,大黄亦补,药证不符,参茸亦毒。亦补,药证不符,参茸亦毒。”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进步,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所谓所谓“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46、。包括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其它有害作用。如致癌、致慢性毒性和其它有害作用。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作用。所谓毒药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作用。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器质性改变或功能障能损害机体,引起器质性改变或功能障碍、产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碍、产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二)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二)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1、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剂量。、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剂量。2、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如砒石作酒剂服立毙,相反药配药途径。如砒石作酒

47、剂服立毙,相反药配伍可产生毒副作用。伍可产生毒副作用。3、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4、误服伪品和品种混乱。如以商陆为人参,、误服伪品和品种混乱。如以商陆为人参,以独角莲为天麻;南五加皮有毒而北五加以独角莲为天麻;南五加皮有毒而北五加皮无毒。皮无毒。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v(三)应用有毒及无毒药物注意事项:(三)应用有毒及无毒药物注意事项:1、有毒的药物,注意其毒性的大小、有毒的药物,注意其毒性的

48、大小。中药毒性分级的情况也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中药毒性分级的情况也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素问素问 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大毒”、”常毒常毒”、“小毒小毒”、“无毒无毒”四类;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有毒”、“无毒无毒”两类;两类;证类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大毒”、“有毒有毒”、“小毒小毒”、“微毒微毒”四类。四类。近代各种中药工具书或教科书或中药学专著的近代各种中药工具书或教科书或中药学专著的中药毒性分级多沿袭临床用药经验及文献记载,中药毒性分级多沿袭临床用药经验及文献记载,分级尚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分级尚缺乏明确的

49、实验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采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采用的“大毒大毒”、“有有毒毒”、“小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现在通行的分三类分类方法,是现在通行的分类方法。类方法。2、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利用其、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利用其可利用的一面。可利用的一面。毒性药物生物活性高,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毒性药物生物活性高,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犹效果,犹“奇才有怪癖奇才有怪癖”,不可畏而不用,不可畏而不用,如依法炮制,严格控制剂量,限定在安全范如依法炮制,严格控制剂量,限定在安全范围之内,便可大胆使用。有人治慢性白血病,围之内,便可大胆使用。有人治慢性白血病,从血癌毒瘀滞血立论,用

50、砒霜制剂,取得突从血癌毒瘀滞血立论,用砒霜制剂,取得突出效果。出效果。3、避免引起药物毒性反应的其他因素。、避免引起药物毒性反应的其他因素。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行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药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药物毒性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物毒性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与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也条件和个人经验与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之处。如本经记载丹砂无有一些错误之处。如本经记载丹砂无毒,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记载马钱子毒,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记载

51、马钱子无毒。无毒。我们应当借鉴古代用药经验,亦应借鉴我们应当借鉴古代用药经验,亦应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更应重视临床报道,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更应重视临床报道,以便更好地认识中药的毒性。以便更好地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药物中毒的诊断和解救,古代文献对于药物中毒的诊断和解救,古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其中包含了不少宝贵经验。有不少记载,其中包含了不少宝贵经验。在当今条件下,应结合现代认识及诊断方在当今条件下,应结合现代认识及诊断方法、解救措施,以取得更好的解救效果。法、解救措施,以取得更好的解救效果。 另外还要正确评价中药的毒性,与化学药相比,有另外还要正确评价中药的毒性,与化学药相比,有毒中药还是比

52、较少的。毒中药还是比较少的。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才100余种,其中许多的毒药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余种,其中许多的毒药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毒药。因此,现在大多数中药品种应该是安全的,这是中因此,现在大多数中药品种应该是安全的,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众多药源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比较突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比较突出了。出了。尽管如此,中药的毒性还是不容忽视。特别是所谓尽管如此,中药的毒性还是不容忽视。特别是所谓的的“无毒药物无毒药

53、物”,若使用不当也可易引起中毒反应。,若使用不当也可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应。人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一、配伍二、禁忌三、剂量 四、煎服法一、配伍v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v前人将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七情”的提出首见于本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

54、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v1.单行: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适宜于病情比较单纯,或病证较轻者。如独参汤。v2.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如石膏和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v3.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v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所以说半夏畏生姜。v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

55、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v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故人参恶莱菔子。 。v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与甘遂相反。注意v相须、相使可提高药物疗效,是常用配伍。v相畏、相杀可减弱药物毒性,使用毒性药物时应考虑使用。v相惡会削弱药物疗效,力戒使用,但特殊情况下亦可使用。v相反会产生强烈毒性,应避免使用。二、禁忌用药禁忌主要有v配伍禁忌v妊娠用药禁忌v服药饮食禁忌(一)配伍禁忌 目前共认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v十八反:甘草反甘遂、

56、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苦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v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v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目前医药界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两者并非绝对禁忌。相反药配伍同用,古代经方中就有,现代临床上也有。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v但是,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目前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用药安全,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

57、一般不应使用。(二)妊娠禁忌 1.禁用药v一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属于禁用的药物。如巴豆、芫花、甘遂等。 2.慎用药v一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属于慎用的药物。如枳实、桃仁、芒硝等。 禁用药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应根据孕妇病情,斟酌使用。若无必要,都应尽量避免。如非用不可,则掌握好剂量与疗程,并通过恰当炮制和配伍,尽量减轻药物对妊娠的危害,做到用药有效而安全。(三)服药食忌 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v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v根据病情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痺

58、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v古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苍耳子忌猪肉,商陆忌犬肉,蜂蜜忌葱等。这些记载仅供参考。三、剂量v一般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称为剂量。v在方剂中的药与药间的比较分量,为相对剂量。(一)计量单位v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

59、量取不同的药物。v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v现在中药材的计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制“克”。 近似换算如下 一两=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二)影响用药剂量的因素1.病人年龄、体质、病证轻重缓急v老人、小儿、体虚者用量宜小。一般五岁以下幼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14,六至十岁小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12。v病轻者用量宜小,以免耗损正气;病重者剂量可大,以免药力不足;病势缓的慢性病,用量不必大;病势急者需要大剂量急救。2.药物性能和质地v质地轻松的药物,用量可小些;质地重实的药物,用量可大些。v鲜品药材用量比干品药材一般可大12倍。3.配伍、剂型v单味

60、药应用,剂量宜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小些。方剂中,主药用量宜大些,辅佐药用量宜小些。v汤剂药物用量一般比丸、散剂大。4.季节v夏季发汗药、热性药宜少用,降火药宜重用;冬季发汗药、热性药宜重用,降火药宜少用。四、煎服法v(一)煎煮方法v(二)内服方法(一)煎煮方法1.器具:v最好用砂锅、砂罐,其次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v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2.用水:v煎药用水须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3.煎前浸泡:v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浸泡1小时。4.火候及时间:v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v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一般武火迅速煮沸,文火维持1015

61、分钟即可。v矿物类、介壳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5.特殊煎法:v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烈之性经久煎后可以降低,也宜先煎。v后下:芳香类药、不耐热药,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v包煎:花粉、细小种子类药入煎时宜用纱布包裹。v另煎: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v烊化:胶类药,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v冲服: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物,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二、煎二、煎药药方方法法v汤剂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剂型,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我们必须掌握中药

62、的煎煮方法。(一)煎(一)煎药药用用具具v1.1.适宜器具适宜器具 砂锅砂锅、瓦罐瓦罐和陶瓷器罐陶瓷器罐为佳。搪瓷搪瓷、不锈钢不锈钢和玻璃器皿玻璃器皿亦可。v2.2.禁忌器具禁忌器具忌用铁、铜、锡、铝等容器铁、铜、锡、铝等容器。 (二)煎(二)煎 药药 用用 水水v1.1.水质水质 以水质洁净、矿物质少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 常用的有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等。 【注意注意】须用凉水或凉开水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v2.2.水量水量 传统的加水方法:传统的加水方法: 第一煎,第一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的3 35cm5cm; 第二煎第二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2 23cm3cm。 另一种加水方法另

63、一种加水方法: 按平均每1g药加水约10ml,计算出该方总的需水量, 第一煎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70%加入, 第二煎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30%。【注意注意】v1 1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时,加水量可稍减。v2 2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煎糊,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三)煎(三)煎 前前 泡泡 药药v煎药前,宜先用冷水将药材泡透。复方汤剂-3060分钟;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60分钟。【注意注意】v1 1浸泡时间不宜过久浸泡时间不宜过久v2 2煎药前不可

64、用水洗药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四)煎(四)煎药药火火候候v一般以“先武后文先武后文”为原则。注意注意v解表药、清热类、芳香类药不宜久煎,宜用急火快煎以防药性挥发;v滋补药宜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五)煎(五)煎 药药 时时 间间v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从水沸时开始计算时间,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1020分钟。v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取汁,每剂取液量约300400ml,小儿减量,每日可12服。注意注意解表药、芳香类药、一煎需1520分钟。二煎需1015分钟;受热易破坏的药物,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需4050分钟,二煎需3040分

65、钟;有毒性的药物,需久煎,约6090分钟。(六)特殊煎煮法(六)特殊煎煮法1.1.先煎先煎v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v药物:难容于水的药及质地坚硬,不易煎煮的药物。有毒的药物。泥沙多的药物、质轻量大的药物。2.2.后下后下v 凡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为防其有效成份挥发,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药物同煎。3.3.包煎包煎v粉末类、含绒毛类的药物需要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煮。4.4.另煎另煎v某些贵重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份,减少同时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5.5

66、.烊化烊化v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6.6.磨汁磨汁 v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7.7.冲服冲服v对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药物可先研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汤液冲服.8.8.泡服泡服v某些易出味、挥发性较强的药不宜煎煮,宜将药物放入茶杯中加沸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可将药物放入刚煮好的药液中泡服。(七)机(七)机器器煎煎药药v需要先煎的矿物类、贝壳类中药质地坚实,在机器高温煎煮且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比较容易煎出,不需要先煎。v需要后下的中药主要含挥发性成分,传统方法煎煮时有效

67、成分容易挥发,而煎药机是密闭的,挥发性成分仍然保留在药液中。煎好、包装好的中药无需冷藏,但需避光保存。v此种方法方便卫生、剂量均匀、省时省力、可随时服用,一剂或多剂一次煎成等优点。 三、用三、用药药方方法法v中医用药根据病变的性质、病变的部位和药物的性质,分内服法内服法和外用法外用法两种。(一)内(一)内服服法法1 1服药时间服药时间 v(1 1)饭前服药)饭前服药v(2 2)饭后服药)饭后服药v(3 3)睡前服)睡前服v(4 4)定时服)定时服 2 2服药剂量服药剂量v(1 1)一般服法)一般服法 v(2 2)顿服)顿服 v(3 3)不拘时服)不拘时服v(4 4)小量频服)小量频服 v(5

68、5)中成药)中成药3 3服药温度服药温度(1 1)温服:)温服:注意 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应先加热煮沸,使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再放温服用。(2 2)热服:)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3 3)凉服:)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4 4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 (1 1)观察服药后的反应:)观察服药后的反应:(2 2)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二)内服方法1.服药时间v峻下逐水药宜早晨空腹服,既有利于药物迅速发挥作用,又避免晚上频频起床影响睡眠。v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发挥作用。如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

69、宜饭前服用。v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消食药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v无论饭前饭后服,一般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v有的药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缓下剂宜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应晚间服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2.服药次数v每日一剂,分二服或三服。重病、急病可每隔四小时服药一次,昼夜不停。 3.服药冷热v汤剂宜温服。但发散风寒的药物,治疗寒性病证的药物宜热服;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宜凉服。对于真热假寒证或真寒假热证,常常采用凉药热服或热药凉服法。v一般丸、散等固体制剂,除特别规定外,宜温开水送服。 四、中草

70、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护理四、中草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护理(一)常见有毒中草药(一)常见有毒中草药1生物碱类雷公藤、蔓陀罗、藜芦、乌头、生物碱类雷公藤、蔓陀罗、藜芦、乌头、天南星、马兜铃、阿片天南星、马兜铃、阿片2甙类万年青、夹竹桃、商陆、芫花、鸦胆子、甙类万年青、夹竹桃、商陆、芫花、鸦胆子、半夏、黄药子、芦荟半夏、黄药子、芦荟3毒蛋白类相思子、苍耳子、巴豆、蓖麻子、毒蛋白类相思子、苍耳子、巴豆、蓖麻子、大麻仁、望江南大麻仁、望江南4毒蕈类红茴香、白果、藤黄、狼毒、细辛毒蕈类红茴香、白果、藤黄、狼毒、细辛5动物类蟾酥、斑蝥、鱼胆、蜈蚣动物类蟾酥、斑蝥、鱼胆、蜈蚣6矿物类砒霜、辰砂、雄黄、轻粉、白降丹

71、、矿物类砒霜、辰砂、雄黄、轻粉、白降丹、红升丹、密陀僧、硫磺红升丹、密陀僧、硫磺(二)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与护(二)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与护理理v1应立即终止接触及服用有毒药物,将病人转移有毒现场,安置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松解衣扣,注意保暖。v2迅速清除毒物 v3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出 如何正确煎药?如何正确煎药? 二、二、 煎药方法煎药方法( (重点)重点)医学源流论医学源流论医学源流论医学源流论 煎煎煎煎药药药药之之之之法法法法,最最最最宜宜宜宜深深深深讲讲讲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一)煎药用具(一)煎药用具1、合适器具、合适器具

72、 砂锅、瓦罐、陶瓷罐为佳砂锅、瓦罐、陶瓷罐为佳; 搪瓷类、玻璃器皿次之搪瓷类、玻璃器皿次之2、禁忌器具、禁忌器具 铁、锡、铜、铝铁、锡、铜、铝v1、水质、水质Z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Z多用多用自来水自来水、井水井水、蒸馏水或纯净水、蒸馏水或纯净水自自来来水水不不应应现现接接现现煎煎,最最好好先先接接在在盆盆中中静静置置一定时间,以减少其中所含的氯;一定时间,以减少其中所含的氯;井井水水煎煎药药宜宜放放置置一一段段时时间间,以以便便沉沉淀淀后后除除去去其其中中的的杂杂质质,保保证证药药物物煎煎煮煮质质量量,以以提提高高药药物的疗效。物的疗效。(二)煎药用水(二)煎药用水 注意注

73、意事项事项头煎头煎用凉水或凉开水用凉水或凉开水,不可用开水煎药。,不可用开水煎药。2、水量、水量v煎药的水量一般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吸水煎药的水量一般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吸水量的大小、煎煮时间、治疗所需药量等因量的大小、煎煮时间、治疗所需药量等因素决定。素决定。v一般第一煎是将药物饮片适当加压后,加一般第一煎是将药物饮片适当加压后,加水至淹没药物表面水至淹没药物表面2-3cm2-3cm为宜。为宜。2、水量、水量v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加水量可略

74、少。第二煎的加水量为第的药物,则加水量可略少。第二煎的加水量为第一煎加水量的一煎加水量的1/21/2或或1/31/3为宜;煎药时应一次将水为宜;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弄加足,避免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弄糊,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糊,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 注意注意!v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些。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些。v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稍减。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稍减。v煎药过程中,不可频频加水;更不可把药煎煎药过程中,不可频频加水;更不可把药煎干;药煎糊后,不可服用,也不可加水再煎。干;药煎糊后,

75、不可服用,也不可加水再煎。3、煎前清洗浸泡煎前清洗浸泡 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分钟;一般复方汤剂浸泡一般复方汤剂浸泡3060分钟;分钟;以以根根茎茎、种种子子、果果实实类类为为主主的的浸浸泡泡60分分钟钟;迅速清洗迅速清洗冷水浸泡冷水浸泡 火候:煎药温度高低火候:煎药温度高低文火:小火慢煎文火:小火慢煎武火:大火急煎武火:大火急煎注意注意事项事项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 防药性挥发防药性挥发滋补药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滋补药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4、煎药火候与时间、煎药火候与时间 原则:先

76、武后文原则:先武后文5、煎煮次数与方法、煎煮次数与方法 v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 一煎一煎二煎二煎备注备注一般药物一般药物2030分钟分钟1020分钟分钟先武后文先武后文解表、解表、芳香类药物芳香类药物1520分钟分钟1015分钟分钟武火快煎武火快煎滋补药滋补药4050分钟分钟3040分钟分钟文火缓煎文火缓煎受热易变性受热易变性药物药物待其他药物煎好前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分钟加入加入有毒药物有毒药物文火久煎文火久煎约约6090分钟分钟6、特殊煎药法、特殊煎药法 v先煎:对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材,如牡蛎等先煎:对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材,如牡蛎等贝壳类贝壳类v后下:对于含

77、挥发油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金银花、后下:对于含挥发油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金银花、鱼腥草、砂仁等)鱼腥草、砂仁等)v有效成分久煎易被破坏的药材(如大黄等)有效成分久煎易被破坏的药材(如大黄等)v包煎:易漂浮于水面的药材(如海金沙等)包煎:易漂浮于水面的药材(如海金沙等)v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材(如辛夷等)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材(如辛夷等)v使药液浑浊的药物(如蒲黄、灶心土等)使药液浑浊的药物(如蒲黄、灶心土等)先煎先煎 目的:目的: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难溶于水的药物:难溶于水的药物:矿物类、介壳类药矿物类、介壳类

78、药物物,质地坚硬,药味难出,打碎后先煎,质地坚硬,药味难出,打碎后先煎30分钟再下其他药。分钟再下其他药。龙骨龙骨石膏石膏赭石赭石牡蛎牡蛎先煎先煎有毒药物:有毒药物:生南星、生附子,为降低或消除生南星、生附子,为降低或消除毒性先煎毒性先煎13小时小时泥沙多的药物(灶心土等)泥沙多的药物(灶心土等)、质轻量大、质轻量大的药物(芦根、茅根等)的药物(芦根、茅根等):先煎,澄清后先煎,澄清后取汁,以药汁代水再煎其他药物。取汁,以药汁代水再煎其他药物。附子附子灶心土灶心土芦根芦根茅根茅根后下后下v药物类型:药物类型:气味芳香类药物气味芳香类药物v目的:为防其药物挥发目的:为防其药物挥发v方法:一般药物

79、煎好方法:一般药物煎好前前10分钟分钟放入,放入,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薄荷薄荷藿香藿香砂仁砂仁沉香沉香包煎包煎v药物类型:药物类型:粉末类、含绒类药物粉末类、含绒类药物v目的: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目的: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v方法:方法:纱布包好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物同煎药物同煎车前子车前子滑石滑石青黛青黛旋覆花旋覆花另炖另炖v药物类型:药物类型:贵重药物贵重药物(人参、羚羊角片、(人参、羚羊角片、鹿茸等)鹿茸等)v目的:为保存贵重药的有效成分,尽量减目的:为保存贵重药的有效成分,尽量减少损耗少损耗v方

80、法:将药物切成小片,方法:将药物切成小片,单味煎煮单味煎煮23小小时时,煎好后,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烊化烊化v药物类型:药物类型: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阿胶、鹿角胶、饴糖等)(阿胶、鹿角胶、饴糖等)v目的:防止药物粘锅煮糊,附着他药而影目的:防止药物粘锅煮糊,附着他药而影响药效响药效v方法:方法: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机器煎药机器煎药v根据处方将各药混合装入以特殊布料制成的煎药根据处方将各药混合装入以特殊布料制成的煎药袋内,用

81、冷水浸泡袋内,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加入适量水,将分钟,加入适量水,将水和浸泡好的中药连袋投入煎药机内,调节温度水和浸泡好的中药连袋投入煎药机内,调节温度和时间。和时间。v优点:方便卫生、剂量均匀、省时省力、可随时优点:方便卫生、剂量均匀、省时省力、可随时服用、一剂或多剂一次煎成。服用、一剂或多剂一次煎成。v(一)内服法(一)内服法v1、服药时间、服药时间 三、用药方法三、用药方法v一一般般中中成成药药宜宜在在进进食食前前、后后0.51小小时时服服用用,一日一日23次。次。v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v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

82、药宜不拘时间频服。频服。v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滋补药宜空腹服用滋补药宜空腹服用制酸药宜饭前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小时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如消消导导药药、健健胃胃药药饭饭后后1小小时时服用服用 饭前服药饭前服药 饭后服药饭后服药 定时服药定时服药 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2 23 3小时小时 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3 37 7天服天服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缓缓下下药药宜宜入入夜夜睡睡前前服服用用,病病情情严严重重者者,可可不不拘拘于于此此,应应酌情给药。酌情给药。

83、睡前服药睡前服药 2、服药剂量、服药剂量v一一般般服服法法:一一般般汤汤剂剂一一日日一一剂剂,分分23次次服用,间隔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酌减。小时为宜,小儿酌减。v顿顿服服:病病情情紧紧急急者者,可可一一次次一一煎煎,大大量量顿顿服服v小小量量频频服服:呕呕吐吐病病人人和和小小儿儿患患者者宜宜少少量量多多次服用。次服用。2、服药剂量、服药剂量v不不拘拘时时服服:病病在在口口腔腔、咽咽喉喉宜宜缓缓慢慢频频服服或或随时含服。随时含服。v不不拘拘量量服服:对对发发汗汗、泻泻下下、催催吐吐等等,服服药药剂量不必拘泥,一般以剂量不必拘泥,一般以中病即止中病即止为宜。为宜。v定定时时服服用用:丸丸

84、剂剂、散散剂剂、膏膏剂剂等等中中成成药药,按说明。按说明。3、服药温度、服药温度v(一)温服(一)温服温服是指将煎好的汤药温服是指将煎好的汤药放温放温后服用,或将中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成药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温热液体温热液体送服的送服的方法。方法。v一般汤剂均宜温服。一般汤剂均宜温服。v一一些些对对胃胃肠肠有有刺刺激激的的药药物物,如如乳乳香香、没没药药等等宜温服。宜温服。 v注意注意!1 1、汤剂放冷后,要温服时,应再加热、汤剂放冷后,要温服时,应再加热至沸,放温后服用。至沸,放温后服用。2 2、不应舍去沉淀部分而只服清液。、不应舍去沉淀部分而只服清液。(二)热服(二)热服

85、v热热服服是是指指将将刚刚煎煎好好的的药药液液趁趁热热服服下下,或或将将中中成药用成药用热开水热开水送服的方法。送服的方法。v寒证宜热药热服。寒证宜热药热服。v真真热热假假寒寒证证宜宜寒寒药药热热服服,以以减减少少病病人人服服药药格格拒。拒。v回阳补益药、发汗解表药、活血化瘀药、透回阳补益药、发汗解表药、活血化瘀药、透疹药等宜热服。疹药等宜热服。(三)冷服(三)冷服v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放冷后服下,或将后服下,或将中成药用中成药用凉开水凉开水送服的方法。送服的方法。v热证宜寒药冷服。热证宜寒药冷服。v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冷服。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冷服。v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

86、等汤剂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等汤剂宜冷服。宜冷服。v(1)助药力)助药力v(2)察病情)察病情v(3)慎饮食)慎饮食 v服中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尤其服中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尤其对于实证对于实证 ;对于一些久病体虚或平素年老;对于一些久病体虚或平素年老体弱者,在清淡易消化饮食前提下,适当体弱者,在清淡易消化饮食前提下,适当喝些鸡汤或鱼汤,有利于体虚的康复。喝些鸡汤或鱼汤,有利于体虚的康复。 4、药后调护、药后调护 第三节第三节 常用中草药中毒解救及护理常用中草药中毒解救及护理v一、毒性的含义一、毒性的含义v1.“1.“毒毒”是药物的总称是药物的总称v2. “2. “毒毒”是

87、指药物对人体的某种偏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某种偏性 v3. “3. “毒毒”是指药物作用强弱的不同是指药物作用强弱的不同v4. “4. “毒毒”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v二、引起中毒的因素二、引起中毒的因素v1.1.误服伪品误服伪品 v2.2.品种混乱品种混乱 v3.3.剂量过大剂量过大, ,服用时间过长服用时间过长 v4.4.炮制不当炮制不当 v5.5.剂型问题与服法不当剂型问题与服法不当 v6.6.配伍不当配伍不当 v7. 7. 体质因素体质因素 v三、常用易中毒中药的分类三、常用易中毒中药的分类v1 1生物碱类生物碱类 v2 2甙类甙类 v3 3毒蛋白类毒蛋白类v4

88、4毒蕈类毒蕈类v5 5动物类动物类v6 6矿物类矿物类四、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护理v(一)应立即停止接触及服用有毒药物(一)应立即停止接触及服用有毒药物(二)迅速清除毒物(二)迅速清除毒物 1 1、催吐、催吐v适用于口服有毒药物适用于口服有毒药物23小时以内,小时以内,清醒清醒、能合作能合作的病人。的病人。v一般先饮温开水后,再用压舌板刺激咽后一般先饮温开水后,再用压舌板刺激咽后壁,引起反射性呕吐,反复数次,直至胃壁,引起反射性呕吐,反复数次,直至胃内容物完全吐出为止。内容物完全吐出为止。 2 2、洗胃、洗胃v是清除胃中残留毒物最有效的方法是清除胃中残留毒物最有效的方法。v适用于适用于催吐无效催吐

89、无效,服毒物,服毒物46小时小时以内的病以内的病人。人。v消化道溃疡出血及因服用腐蚀性药物引起消化道溃疡出血及因服用腐蚀性药物引起食道、胃、肠损伤者,应禁用洗胃法。食道、胃、肠损伤者,应禁用洗胃法。(1 1)选择合适的洗胃液)选择合适的洗胃液v在毒物性质未明确之前,洗胃液可以选用生在毒物性质未明确之前,洗胃液可以选用生理盐水、温开水或绿豆汤等;理盐水、温开水或绿豆汤等;v若毒物性质明确以后,可以根据毒物的性质若毒物性质明确以后,可以根据毒物的性质选用相对应的洗胃液选用相对应的洗胃液. .v(2)每每次次灌灌入入300500毫毫升升,反反复复多多次次洗洗胃胃,直直至至洗洗出出液液与与灌灌入入液液

90、一一样样澄澄清清无无味为止。味为止。v(3)洗胃后,可适当服用牛奶、蛋清、)洗胃后,可适当服用牛奶、蛋清、米汤等保护胃粘膜。米汤等保护胃粘膜。3 3、泻下、泻下 v保赤散保赤散6 6克,冲服。克,冲服。v番泻叶番泻叶5 5克,沸水冲服。克,沸水冲服。v灌肠:大黄灌肠:大黄3030克,水煎至克,水煎至300300毫升,灌肠。毫升,灌肠。v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按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按远方比例水煎,保留药液远方比例水煎,保留药液500500毫升,灌肠。毫升,灌肠。(三)排除体内毒素(三)排除体内毒素 v(1)利尿利尿 v(2)透析透析 v(3)解毒剂的应用解毒剂的应用v本

91、草记载,犀角、川连、黑豆、绿豆、甘草、生姜、芫荽等药物均有较好的解毒作用 (四)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四)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v严严密密观观察察生生命命体体征征,特特别别是是神神志志、瞳瞳孔孔、面色等变化面色等变化v注注意意观观察察各各种种排排泄泄物物的的性性质质、气气味味、颜颜色色和量的变化,及时留取标本送检和量的变化,及时留取标本送检v认认真真做做好好监监测测,详详细细记记录录各各项项指指标标和和情情况况,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五)对症护理(五)对症护理 v患患者者若若出出现现呼呼吸吸困困难难,可可给给予予半半卧卧位位,给给予氧气吸入予氧气吸入v呼呼吸吸衰

92、衰竭竭的的患患者者,应应遵遵医医嘱嘱给给予予呼呼吸吸兴兴奋奋剂剂等等;出出现现烦烦躁躁不不安安、惊惊厥厥的的,可可遵遵医医嘱嘱给予镇静剂,使用安全栏保护给予镇静剂,使用安全栏保护(六)做好一般护理(六)做好一般护理v病病室室应应安安静静、整整洁洁、温温、湿湿度度适适宜宜、空空气气流通、光线柔和。流通、光线柔和。v注意做好口腔护理,保持气道通畅。注意做好口腔护理,保持气道通畅。v饮食宜清淡,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饮食宜清淡,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宜少食多餐,忌食辛辣、油炸粗蛋白质,宜少食多餐,忌食辛辣、油炸粗糙性食物。糙性食物。v注意加强情志护理,稳定病人情绪,避免注意加强情志护理,稳定病人情绪,避免不良刺激。不良刺激。 (七)加强卫生宣教,预防中草药中毒(七)加强卫生宣教,预防中草药中毒 v应应在在医医师师的的指指导导之之下下用用药药,不不要要轻轻信信偏偏方方、验方或自采自制中草药。验方或自采自制中草药。v注注意意将将药药物物标标明明名名称称、药药性性,放放于于安安全全之之处处,以免不知情者拿错、误服。以免不知情者拿错、误服。v对对于于有有毒毒副副作作用用的的药药,应应将将用用药药注注意意事事项项与与使使用用方方法法对对病病人人详详细细交交代代清清楚楚,严严格格掌掌握握用用药剂量。药剂量。v严格掌握常用药性功能和指征,避免滥用。严格掌握常用药性功能和指征,避免滥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