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哈尔滨市政道路主干道历史变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6718502 上传时间:2024-08-20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36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哈尔滨市政道路主干道历史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百年哈尔滨市政道路主干道历史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百年哈尔滨市政道路主干道历史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百年哈尔滨市政道路主干道历史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百年哈尔滨市政道路主干道历史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年哈尔滨市政道路主干道历史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年哈尔滨市政道路主干道历史变迁(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百年哈尔滨 市政道路主干道历史变迁 哈尔滨的主要干线道路至宣统三年(1911 年)已建成 22 条。1912-1931 年建成4 条。1932 -1945 年建成6 条。1949-1990 年建成8 条。主干道初建时路面狭窄,后经多次拓宽改造,形成 高级路面和次高级路面。至1990 年,市区主干道共40 条,110 公里,占市区道路总长度的 10.68, 面积361.5万平方米,占市区道路总面积的351,铺装率为98 1。其中15 条 主干道为三幅式道路,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绿地相隔,路宽30-40 米,人行道宽4-10 米,绿地宽2-5 米。在40 条主干道中,利用率较高的有如下 15

2、 条:中央大街 位于道里区, 南北走向。南起经纬街,北止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初建 时无铺装,称中国大街。 1924 年 5 月,由哈尔滨自治市铺修,车行道铺装18 厘米长方石花 岗岩路面,工程量5388 平方米,花费5164 23 卢布。1925年,更名为中央大街。1926 年,哈 尔滨特别市市政局对该路路面进行维修花费银元58300 172 元。修建水泥便道6272 平方米, 花费大洋2200 元。在警察街、蒙古街(西七道街)、外国六道街(大安街)口拐角处各安设 雨水井一座。1927 年投资大洋1815 11 元,翻修水泥板人行步道778 平方米。 中华

3、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路的道边石进行维修并更换了步道板。除该路南北两端铺 筑少量沥青凝混土路面外,仍保持原有长方型花岗石路面,是哈尔滨市保持完整的唯一一条 块石结构路面。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防修大街。1976 年,恢复中央大街名称。 该路长1433 50 米,宽21 4 米,车行道宽11 米,面积 18183 50 平方米,方石结构;人 行道宽4-5 米,长1267 00 米,面积11403 00 平方米,步道板铺装。街路两旁多为欧洲或俄 罗斯风格建筑。街容路貌整洁,商业服务行业集中,是哈尔滨较繁华的主干街路之一。 中山路 位于南岗区,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红军街、中山桥,东南止香坊大街。始

4、建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 ,初建时为单幅式碎石路面,称通道大街,1921 年改称霍尔 瓦特大街,1925 年恢复称通道大街(南段称陆军街)。哈尔3 滨沦陷后,伪满政府为纪念建 国 ,由伪市公署投资伪满币21 万元,对该路进行维修,铺装土沥青路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 年经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山路,1951 年由市土木工程公司 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59 年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扩建中山路,工程量83674 平方米,工 作量145 4 万元。1962 年由市政工程养护处施工续建,工程量32050 平方米。1965 年市政工 程处再次进行维修,工程量60898 平方米,工作量1

5、1 万元。1979 年 9 月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 工,将中山桥至和平路口的1620 米路段,改建为三幅式道路,中间为17 米宽机动车道,两 侧各有5 米宽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中间由绿化带隔离。和平路口至 公滨路仍是单幅式沥青混凝土道路,公滨路口至香坊大街一段为大方块石路面,车行道宽 17 米。1982 年7 月,市政工程维修处对道边石、步道板翻建更新,其中步道板11270 平方米, 道边石2670 米,工作量27 1 万元。 该路长3250 8 米,机动车道宽17 5 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4 米,由1-2 米宽绿带相隔, 4 面积69909 50 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

6、长3162 00 米,宽 3 米,面积18972 00 平方米, 步道板铺装。两侧栽植行道树,设置隔离带,安设栅栏,种植草坪。该路跨越南岗、动力、 香坊3 个区,是贯通三区的主要干道,也是通往城郊和邻县的交通干道。 大直街 位于南岗区,东西走向,东起文化公园,西止延兴街,以博物馆分界为东西大 直街。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 ,西大直街初建时为单幅式沙土路,称大街。1926 年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局投资银元12598 78 元, 铺修1137 5平方米大方石路和245 7 平方米 石子路;投资银元1153 45 元,铺装32800 平方米水泥便道。1927 年投资银元19476 86 元,

7、 翻修12506 8 平方米大方石。1928 年 8 月为修筑电车轨道将中东铁路局门前路段加宽,并用 方石铺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 年由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对该路进行改造,工程量10744 平方米,工作量20 8 万元。1963 年 7 月由市政工程维修养护处施工,对文化公园至红军街路 段进行翻修,铺装柏油路面,工程量17209 平方米,工作量5 53 5 万元。1960 年 4 月由市政工 程处施工,对哈尔滨电影院门前300 米路段进行改造,将车行道22 米拓宽到25 米。1968 年该 路改称东方红大街。1970 年 4 月由市政工程处施工,对红军街至延兴街路段进行改建,工程

8、量 31093 平方米,工作量55 4 万元;同年,该路以红军街为界分别称东、西大直街。红军街 至文化公园段称东大直街,红军街至延兴街段称西大直街。 1983 年 4 月由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对西大直街由和兴路口至延兴街段进行改造。 打通牛房屯卡脖子路段,建成三幅式道路,改造后机动车道30499 平方米,由原宽6 米扩 建为20 米; 非机动车道宽6 米, 人行道宽5 米, 工程量54331平方米,工作量17265 万元,并在 延兴街口处建直径20 米龟背式花坛1 座。 东、西大直街长7814 4 米,机动车道宽20-32 4 米,面积203183 96 平方米,沥青砼 结构。人行道长73

9、96 40 米,宽12-15 米,面积100828 平方米,沥青混凝土步道板铺装。 东、西大直街是贯通南岗区东西的主要干道。打通牛房屯 卡脖子路后,对解决车辆阻 塞,免去车辆绕行,疏导行车流量,保证交通安全起到重要6 作用。该路是通往王岗镇和双城 等市县必经之路。 新阳路 位于道里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安道街,西南止康安路。东段形成于宣 统二年( 1910 年) , 初建时为单幅式土砂路,称阔月利街,又称偏脸子四道街,1925 年改 称安吉街。1933 年伪市公署用满洲国年号命名为大同路,1937 年 3 月,伪市公署工务处组 织,福昌公司施工,对北安街至安达街一段进行铺装,使用小方石35

10、592 平方米,大方石 19545 平方米,铺装步道板23950 平方米。工费345368 元(伪满币),修筑基础工费1514863 万元,铺装步道板工费14745101 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阳区政府设在此街,1950 年更名为新阳路。1958 年 6 月,由 市江堤道路工程处施工,将该路改建成三幅式道路,将原宽 15 米机动车道拓宽到20 米,柏 油结构;非机动车道宽5 5 米,人行道宽5 米,快慢车道间为4 5 米宽绿化带,工程量55459 平方米,工作量128 万元。1959 年, 由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将该路原两侧人行道改为宽6 米 的非机动车方石路面,工程量21510 平方

11、米,工作量77 87 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 年 该路改称向阳路,1976 年,恢复新阳路名称。1978 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对该路进行改建,将 机动车道由宽15 米扩建为20 米。将原非机动车道宽6 米改建成5 5 米,中间有3 米宽绿化带相 隔,人行道宽5 米,工程量117227 平方米,工作量295 6万元。1990 年 5 月由第一市政工程公 司施工,用沥青混凝土对该路进行全部罩面铺装。 该路为三幅式,长 3291.00 米 ,机动车道宽20 米 ,非机动车道宽5.5 米,面积114147.00 平 方米,沥青铺装;人行道长3068 米, 宽 55 米, 面积3374800平方米

12、,步道板铺装。 新阳路是市区内一条主要干道,也是一条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道路。1986 年 9 月,埃德 蒙顿路建成后,经新阳路,通过埃德蒙顿路可直达哈尔滨机场。 尚志大街 位于道里区,南北走向,南起经纬街,北止友谊路。建成于光绪二十六年 ( 1900 年) ,初建时为乱石铺装,称新城大街。1922 年 9 月,由东省特别区市政局组织施工, 对中国七道街(道里西七道街)口至江沿路段进行修筑。1924年由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局出资, 8 将该路铺装成方石路面。1926 年,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局工程科组织施工铺筑水泥便道,花费 银元162 54 元。 1946 年 7 月, 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在庆祝抗战

13、胜利纪念大会上提议,为纪念抗日民族 英雄赵尚志,将新城大街改称尚志大街。1960 年由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进行改建,工程量为 70703 平方米,车行道铺筑沥青路面58414 平方米,乱石路面 3782 平方米,方石路面8007 平方 米,人行道500 平方米,工作量110 9 万元。1963 年 9 月,由市政工程养护处施工,铺筑沥青 混凝土,工程量8298 平方米,工作量20 1 万元。1985 年9 月,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进行改建, 铺筑车行道11226 平方米,人行道2867 平方米,工作量26万元。 该路为单幅式道路,长1383 3 米,机动车道宽21米,面积31680 3 平方米,沥

14、青混 凝土铺装。人行道5 1-5 3 米,面积12727 平方米,步道板铺装。 尚志大街是市区内繁华街道之一,是贯通道里、道外、南岗等区的重要道路,哈尔滨市 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道里菜市场、透9 笼街农贸市场都坐落在该街中段。 学府路 位于南岗区,南北走向,南起哈平公路,北止延兴路,形成于1942 年,当时无 街名,是城郊土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 年定名清滨路。1953 年 5月,由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进行 维修,工程量19078 平方米,工作量7 1 万元(折合新人民币)。 1955 年 9 月,由市土木公司 施工铺装成单幅式柏油路面,工程量10194 平方米,

15、工作量 6 9 万元。1958 年,更名为学 府路 (因该路两侧高等院校较多)。 1966 年改称抗大路,1976年又恢复称学府路。1981 年, 市政协委员提出提案,为适应广大城乡居民要求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决定分两 年将学府路改造成三幅式道路。同年7 月,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改造非机动车道,工 程量37633 平方米,工作量33 5 万元;1982 年 5 月,继续改造学府路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工 程量机动车道96100 平方米,人行道5080 平方米,工作量225 5 万元。 改建后的学府路长4265.70 米,机动车道宽15.3 米,非机动车道宽6 米,面积121004.60

16、 10 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长4265 70 米,宽3-7 5 米,面积49590 00 平方米,步道板铺 装。学府路路面宽敞,绿树成荫,是沟通道里、南岗区和通往平房区的主要干道,也是通 往王岗镇、双城市的必经之路,经该路可直达长春、沈阳、北京。 和兴路 位于南岗区,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康庄桥,东南止和平路。始建于1938 年, 为 单幅式碎石路面,初称兴满大路,后改称复兴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 年更名为和兴路。1952年,市土木工程公司对该路进行维 修。 1957 年 6 月, 由市江堤道桥工程处施工,铺装柏油路面,工程量18941 平方米,工作量 43.4 万元。196

17、0 年由市道桥管理处施工,修建水泥砼面,工程量61412 平方米,工作量53.5 万元。1964 年 ,由市政工程维修养护处施工,续建和平路至大直街段2307 米,车行道宽11.5 米,人行道宽3 米,工程量26699 平方米,工作量68 4 万元。1966 年改称红卫兵路。1972 年, 由市政工程处施工维修,工程量5951 平方米。1976 年恢复和兴路名称。1980 年,由第一市政 工程公司施工维修,工程量8581 平方米。 11 该路长3204米, 车行道宽21-295米, 沥青路面432134平方米,水泥路面42219 59 平方米;人行道长309500 米, 宽 37-54 米,

18、面积1221140米,步道板铺装。和兴路是 跨越南岗、动力两区的主要干道。 埃德蒙顿路 位于道里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康安路,西南止职工街,当时是一 条 断头路。 该路建成前,中间有第一电炉厂、第三造纸厂、中国酿酒厂、制油厂4 家工厂和部分住 宅阻隔。出入市区车辆需绕行康安路、顾乡大街、职工街。1986 年,市政府决定打通康安路 口至吉星街阻隔段,开工前拆除工厂部分围墙,缩小厂区占地,居民搬迁。同年4 月 29 日, 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修建,工程量机动车道30257 平方米,非机动车道14863 平方米,人 行道15777 平方米,填筑路面土方70273 立方米,铺设排水干线1768

19、米,工作量378 27 万元。 同年9 月 20 日竣工,10 月 1 日正式通车。加拿大埃德蒙顿市高级市政官员奥利维亚贝蒂和黑龙 江省省长侯捷、哈尔滨市市长宫本言等出席通车仪式并剪彩。为纪念哈尔滨市和加拿大埃德 12 蒙顿市结为友好城市,命名该路为埃德蒙顿路。 该路为三幅式道路,长1710 00 米,机动车道宽15米,非机动车道宽5 米,中间设 25 米宽绿化带,面积3052700 平方米,沥青混凝土结构;人行道长1710.00 米,宽5.1 米, 面积15777 00 平方米,步道板铺装。该路建成后,缓解交通拥挤,解决车辆绕行,并可通 过该路直达民航哈尔滨机场,是哈尔滨市用外国友好城市名称

20、命名的第一条道路。 外环北路 是贯通道里、道外、太平3 个区的道路,东西走向,西起北环桥,东止跃进 桥。 道路连接友谊路、大新街、北新街、东北新街、海员街、通港街和临堤街。 外环北路是1988 年哈尔滨市城市建设32891重点工程之一,由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 计,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1988 年 4 月15 日开工建设,同年9 月 20 日竣工,10 月 1 日正式通 车。工程总造价2015 63 万元,其中道路工程1326 34 万元,排水工程242 19 万元,桥梁 工程447 1 万元。 该路长6173 00 米,机动车道宽15 米,非机动车道宽5 米,中间设宽2 米绿化带,面积 13

21、 167717.00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长5804.00米, 宽 3米,面积34826 00 平方米,步道板 铺装。外环北路建设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城市建 设工程。该路建成后形成城区干道相互贯通的道路格局,缓解了市内交通紧张状况。该路两 端是松花江公路大桥和滨洲铁路公路大桥。东西衔接贯通方便了城乡交流和外省市车辆通行。 靖宇街 位于道外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南二十道街,西南止景阳街,西段形成 于光绪十六年(1890 年) ,从西门脸(景阳街)至十四道街称正阳街;1916 年续建十四道街 至二十道街,称新市街。1917 年, 由滨江县马路工程局施工,从

22、景阳街至十六道街铺筑成土 砂路面。1919 年又铺到十八道街,1920 年,马路工程局工程事务所又进行一次维修。1925 年 7 月,由沿街商号集资,马路工程局承修至五道街口,铺筑石头路,11 月修至十道街,每平 方米造价银元50 元。1927 年修至十五道街,1928 年市政所责令沿街商号房产主将自己门前木 质人行道一律改用水泥和水泥砖铺装。1933 年,正阳街和新市街统称正阳街,当时由景阳街 14 至十四道街路宽16 米, 十四道街至二十道街路宽19 2 米。1936 年 5 月,伪市公署道路科组织 施工整理正阳街,将二、三道街一段两侧改造,拆除建筑物,将道路南缩北伸各5 3 米,使 其与

23、五道街成水平线,方便车马通行以利街道观瞻。1948 年哈尔滨特别市政府为纪念抗日民 族英雄杨靖宇,改街名为靖宇街。 1958 年由市江堤道路工程处施工,将石头路面全部改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79 年由第 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进行大修,全部铺装沥青混凝土路面。 该路长2190 00 米,车行道宽9-11 米,面积27450 00平方米,沥青混凝土结构;人行 道长2012 50 米,宽3-4 米,面积15092 00 平方米,步道板铺装。街两旁各类商店毗连,各 式建筑林立,路面狭窄无法改造拓宽,只限车辆单行,每年只加强维修养护,是市区内最繁 华的商业大街之一。 公滨路 位于香坊区,东西走向,东起香

24、福街,西止远香街,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 98 年) 。沙俄在哈尔滨取得修筑中东铁路权后,因有沙俄工兵驻扎此街故称工兵街。初期为 自然形成的土路。1933 年,由伪市公署工务处组织施工加宽15 延长,改成砂石路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 年经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按工兵的谐音命名为公滨 路。1959 年由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铺筑成单幅式沥青路面,工程量33480 00 平方米, 工作量37.5 万元。1962 年 4 月由市政维修养护处施工维修,工程量25345 平方米,工作量15.31 万元。1966 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长征路。1973 年由市政工程维修处施工维修,工程量

25、 9400 平方米,工作量84 万元。1977 年恢复原名称公滨路。1984 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 公滨路进行扩建改造,由于资金等问题分期进行施工。第一期工程于1984 年 5 月 20 日开始, 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改扩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将原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15 米宽道 路,加宽为48 米的三幅式道路。非机动车道自中山路至南直路段宽7 米,面积34982 平方米, 人行道宽4 米,面积16812 平方米,另有雨水井、检查井、连接管等项工程,工作量145 万元。 第二期工程从1985 年 5 月开始,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铺装中山路至南直路机动车道, 长2432 75 米,面积

26、66700 平方米。改造扩宽南直路至二16 三五抽纱厂路段,长646 25 米, 将原9 米宽路面扩到16 米,非机动车道宽5 米,中间绿地宽 4 5 米,人行道宽2 5 米,工作 量222 2 万元。1989 年新建公滨路立交桥时又修筑引道和连接道,总长1707 米,宽36 米,机 动车道宽15 米,面积29090 平方米,非机动车道宽5 米,面积19181 平方米,人行道宽3 米, 面积10965 平方米,绿化带宽2 5 米。 该路长5250 米,机动车道宽12 5 米,非机动车道宽7米,面积163646 平方米,沥青结构; 人行道长3170 米,宽5-8 米,面积27764 平方米,步道

27、板铺装。该路横贯香坊区,是连接南岗、 香坊、太平3 个区的主要道路。公滨路扩宽后,各类车辆分流行驶,减少车辆阻塞,为香坊 区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庆路 位于动力区,东西走向,东起通乡街,西止和平路。民国初年该路是一条羊肠 小道,是顾乡屯通往阿城的一条土路,1937 年,由伪市公署工务处组织施工,铺成砂石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 年 9 月,由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第一次用水泥混凝土在 寒冷地区铺装道路,工程量17000 平方米,工作量31 2 万17 元。1957 年 6 月,由市江堤道路工 程处施工,铺设大庆支路,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量10054 平方米,工作量22

28、9 万元。 因该路地处安乐村,1959 年定名为安乐街。1966 年改名大庆路。1972 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维 修,工程量3580 平方米。1980 年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维修路面9729 平方米。1987 年由第 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将该路中间绿地铲除,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 该路长3046.2 米,机动车道宽18-29 米,面积84229平方米,水泥结构;人行道长3000.2 米,宽4 米,面积24001 8 平方米,步道板铺装。大庆路是动力区的主要道路,也是哈尔滨 市的一条主要干道,经由此路可达阿城市。 和平路 位于动力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中山路,西南止大庆路,形成于1938 年

29、前,初期为土路,称靖国路。两侧除菜田外只有外国人赛马场(今省体育场处)和日本人的 忠灵塔(今跳伞塔)等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 年由市建设局组织施工,修筑成砂石路。1950 年抗美援朝 时期,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和平路。1952 年和1953 年18 连续两年修建该路,道路红线宽50 米,横断形式为三幅式。机动车道宽12 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各6 米,人行道宽5 米,机动 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2 米宽绿化带。1953 年修路工程量10529 平方米,工作量24 9 万元。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修建的第一条三幅式道路。1963 年,由市政工程维修 养护处施工进行维修

30、,工程量35303 平方米,工作量15 6万元。文化大革命中,1966 年改 称赤卫队路,1976 年恢复称和平路。1984 年5 月,由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在新建和平路 立交桥同时,将桥东、西2 公里路段进行扩建,工程量5000平方米,工作量119 87 万元。 该路长2650 米,机动车道宽18 米,非机动车道各宽6米,面积74465 平方米,沥青混凝土 铺装;人行道长2460 5 米,宽7 米,面积34447 平方米,步道板铺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 间两侧各设5 5 米绿化带。该路是市区内一条主要干道,经由此路可达平房区。 东直路 位于太平区,东西走向,东起道口街,西止道外二十道街跨线

31、桥,1914 年前是 一条自然形成的乡间土路,无街名,为阿城地界。1933 年,19 由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工务处组 织施工,修筑成简易土砂路面,同时按街路走向命名为东直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 年5 月,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修筑成砂石路。工程量5872 平方米,工作量12 9 万元。1956 年 10 月,由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改铺成车行道宽9 米的大 方石路面,道路工程量23247 平方米,工作量48 3 万元。1959 年,由第一市政工程处施工, 在大方石路面上加铺沥青路面。1963 年 5 月,由市政工程维修处施工,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 工程量36979 平方米,工作量41

32、9 万元。1965 年 7 月,由市道桥管理处施工扩建,将原9 米宽 车行道拓宽到15 米, 人行道宽3 米, 工程量10936 平方米,工作量14 9 万元,1980 年由第一 市政工程公司施工维修,工程量15538 平方米。 该路为单幅式,长2905 米,机动车道宽15-24 米,面积68346 平方米,沥青混凝土铺装; 人行道长2905 米,宽2 5-7 米,面积18953 平方米,沥青混凝土和步道板铺装。该路是太平 区最繁华的街道,也是哈尔滨市衔接城乡的主要干道。由该路可达宾县等地。 20 景阳街 位于道外区,西南、东北走向,西南起一曼街,东北止江畔路。形成于光绪二 十六年( 1900

33、 年) ,初无街名,车行道宽窄不一,平均宽1158米,用乱石、小方石、大方 石分别铺装路面,人行道宽窄不等,平均宽8 77 米,无铺装。1923 年,从山街(一曼街) 至承德街一段称许公路,承德街至正阳街一段称西门脸,正阳街以北称一面街。 1948 年后,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将3 个街名废止,统一命名为景阳街。文化大革命初期, 1967 年改称革命街。1972 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改造,工程量为14800 平方米,工作量17 1 万 元,同年恢复景阳街名称,1973 年由市政工程处施工,铺装人行道,工程量10000 平方米, 工作量6 万元。1975 年 3 月,由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勘测设计室设计,市政工程处施工改造,将 大方石路面改建为沥青路,车行道面积17683 平方米,道边石 2400 米,人行道12307 平方米。 该路长2435 米,车行道宽16 米,面积40564 5 平方米,沥青结构;人行道长2291 米,宽 8-8 5 米,面积37802 平方米,沥青铺装。景阳街是道外区繁华街路之一,是贯通南岗、道 21 外、道里3 区的干道,向北进入外环北路可达太平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