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6509112 上传时间:2024-08-20 格式:PDF 页数:82 大小: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评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环评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环评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环评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环评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评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上岗证培训教材知识点总结(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1、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中: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环保法: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评中: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即人类环境,是围绕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2、环境系统的概念环境系统是指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整体,这里所说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整体性:一定时空中的环境因素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动态性:环境系统是一

2、个动态系统,一直处在演变的过程中,其组成和结构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是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不良变化的结果。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环境要素的概念环境要素( 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乂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环境要素的分类:自然环境要素+ 社会环境要素;非生物要素+ 生物要素。4、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和评定。

3、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为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综合整治等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了比较各地区所受污染的程度。5、环境容量的概念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目前多指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生态不受危害的前提下,某一地区的某一种环境要素中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环境容量的分类: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生物环境容量,人口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等。6、环境影响的概念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 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环境影响是由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

4、影响的环境两方面构成的。环境影响的分类:( 按影响来源)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 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按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 不可恢复影响;短期影响+ 长期影响:地区、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7、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环评单位、审批部门。跟踪监测的目的:能够发现建设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对象)规

5、划 ( 战略) 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环境要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8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为开发建设活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为确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应的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和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原则: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10、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单行法

6、是针对特定的污染防治对象或资源保护对象而制定的。环境保护单行法类型:自然资源保护法;污染防治法;其它类的法律。11、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类型:一类是为了执行某些环境保护单行法而制定的实施细则或条例;另外一类是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某些尚无相应单行法律的重要领域而制定的条例、规定或办法。12、环境标准的概念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13、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

7、荐性标准两类。14、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3 级 5 类国家环境标准: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地方环境标准: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部标准15 、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舶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需报送国务院批准。16、环境标准的关系1 .地方环境标准要严于

8、国家环境标准,旦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2 . 综合行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概念: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综合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规划环评技术原则:1 .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2 .早期介入原则:3 . 整体性原则;4 . 公众参与原则;5. 一致性原则;6

9、.可操作性原则规划环评分类:综合性规划+ 专项规划;指导性规划+ 非指导性规划。综合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要求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 实施后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划, 用“ 篇章” 的形式;对于一些重要性较弱,实施后可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规划,可以用“ 说明” 或者 专项说明专项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对于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专项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指导性专项规划以外的其他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0、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划环评组织者:谁组织编制规划,谁负责对规划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评价者:1 .组织编制该规划的政府或者政府部门;2 .委托的单位或者专家组。公众参与:1 .只限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专项规划;2 . 规划实施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3 .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效益。18、跟踪评价:规划实施后及时组织力量,对该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发现有明显的环境不良影响的,及时提出并采取新的相应改进措施。1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1 . 法律强制性:2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 .分类管理:4 . 分

11、级审批:5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6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7 . 公众参与20、分类管理报告书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报告表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登记表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21、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i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源保护区;ii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和涧游通道、

12、天然渔场、资源型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沙土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iii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22、分级审批环保部负责审批:1 .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2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3 .由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的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省级环保部门审批:1 .有色金属冶炼及矿山开发、钢铁加工、电石、铁合金、焦炭、垃圾焚烧及发电、制浆等对环境可能造

13、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2. 化 工、造纸、电镀、印染、酿造、味精、柠檬酸、酶制剂、酵母等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或地级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3 .法律和法规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23、后评价: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后评价的条件:1.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涉及的主要专题,如工程分析、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等进行后评价,并针对原有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

14、的主要问题,如重要错误和漏项等提出建议,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2. 评估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后评价的主要内容:i环评报告及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回顾i i工程分析的后评价iii环境现状、区域污染源及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后评价r环境影响报告书选择的环境要素后评价v环境影响预测的后评价vi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的后评价vii公众意见调查而环境管理与监测后评价ix后评价结论24、几个时间点1970年1月1日,美 国 国家环境政策法正式实施,首次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79年9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颁布,中国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8

15、9年12月2 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1998年11月2 9日,国务院253号令颁布实施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2号令公布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 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试行)的通知2002年10月2 8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2008年9月2日,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颁布。第 2 章 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1、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1 . 依法评价原则;2 .早期介入原则;3 .完整性原则;4 .广泛参与原则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三个阶段)

16、1 .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编制阶段;2 .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3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环境影响是由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影响的环境两方面构成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可按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 役)满后三个阶段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划分。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评价因子应关注重点环境制约因索,必须能反应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和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 2)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分级: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

17、 二 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对环境影响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建设项口所在地区域环境特征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要求对于各环境要素已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则按导则的有关规定确定该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应优先选择成熟的技术方法。( 3)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目的: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污染物源强、 污染方式及途径或工程开发建设不同方式和强度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改变和破坏程度,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

18、说明。工程分析应满足“ 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多角度” 技术要求。全过程:对项目的分析应包括施工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后等;全时段:不但要考虑正常生产状态同时也要考虑异常、紧急等非正常状态;全方位:不但要考虑主体生产装置,同时应考虑配套、辅助设施;多角度:在着重考虑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同时应从清洁生产角度、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污染物源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目的:通过环境现状调杳获取项目拟建区域的环境背景值,反应具体区域的环境特征,发现和了解主要制约因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概况(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壤

19、、动植物与生态)社会环境状况、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其它)评价范围内污染源调查。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等。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 境 影 响 预 测 的 范 围 ( 调查范围大于预测范围) 环 境 影 响 的 预 测 时 段 ( 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预测)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 般应考虑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最差的时段和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的一般时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如卜年一遇连续7

20、天河流枯水流量、冰封期枯水平均流量、冬季采暖期静小风、熏烟条件、典型日气象条件等。 环 境 影 响 预 测 和 评 价 内 容评价中必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已实施建设和正在实施的建设项目的同类污染物环境叠加影响。对选址、选线敏感的项目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与规划相协调、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是否影响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或造成重大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等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论证。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 6)环境风险评价;涉及有毒、易燃、易爆物资生产、使用、贮运,以及导致物理损伤与危害的机械事故或

21、其他事故( 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 。评价重点:1. 化学风险: 2 .物理风险事故防范措施:主要从组织制度、设计规范、防护措施及可行性、监督检查、岗位培训和演习、操作规程、警示标志、记录备案等方面提出要求;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主要从事故预响、组织程序、应急措施、应急设施、区域应急援助网络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 7)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技术、经济论证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从哪些方面考虑:1. 以预防 为 主 2.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3. 建设项目污染控制与区域污染控制相结合4. 按技术先进、效果可靠、目标可达、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5. 按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控

22、制设施及环境监测、绿化等分别列出其环保投资额,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6. 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需针对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提出“ 以新带老” 环境保护措施。( 8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 9)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 十 玉 ” 总量:COD、SO, TP、T N )( 技改项目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I- 二五” 规划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为:工业烟尘、粉尘、固体废物、COD、NH?-N、SO?及 NOx)(10)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

23、境经济损益的分析主要任务是衡量建设项目需要投入的环境保护投资所能收到的环境保护效果。通过分析、计算建设项目的环境代价、环境成本、环境经济收益,对环境工程措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评述。(11)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12)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要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对象: 有关单位、专家、公众。报告书中应列出公众意见调查主体对象的名单,并标明主体对象的基本情况。公众参与的形式:论证会、听证会以及其他形式发布的环境影响信息与征求意见内容的要求( 应以非技术性文字发布) 内容:1. 对建设项目实施、选址的意见;2. 对项目主要不利影响的可接受程度;3. 对项目采取环境保

24、护措施的建议等。公众参与意见的总结(1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 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i 阐明建设项目在规模、产品方案、工艺路线、技术设备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i i 利用代表性数据,简述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出明确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地方政府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或指标。iv 明确达标排放稳定性,说明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是否符合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阐明上述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及总图平面布置的环境合理性提出明确结论

25、v 明确环境保护措施可靠性和合理性,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包括环境监测计划)与投资V i明确公众参与接受性,说明公众意见调查方式,受影响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与意见: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建设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总体结论与建议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1 .总则;2 .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 .环境风险评价;6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7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8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9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 0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1 1 .公众参与;1 2 .方案必选;1 3 .环境影响评价

26、的结论和建议;14. 附录和附件。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要求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2 .所在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3 .环境质量状况;4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5 .环境影响分析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6 .结论与建议。6、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1 .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2 .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基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3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4 .对拟议的开发区各

27、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7、开发区区域环评实施方案的基本工作内容1 .开发区规划简介;2 .开发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3 .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4 .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5. 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6 .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8 、开发区区域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求1 .总论;2 .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开发现状;3 .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4 .规划方案分析和污染源分析;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7 .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8 .公众参与;9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1 0.结论。9

28、、规划环评实施方案的基本工作内容1 .规划分析;2 .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3 .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4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 .针对各规划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6 .开展公众参与;7 .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8 .编写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篇章或说明。10、规划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求1 . 总则;2 .规划的概述和分析;3 .环境现状分析;4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突出对主要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5 .规划方案与减缓措施;6 .监测与跟踪评价;7 .公众参与;8 .困难和不确定性( 概述在编辑和分析用于环境评价的信息时所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导

29、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们可能对规划过程的影响) ;9.执行总结11、规划环评篇章及说明的编制要求1 .前言;2 .环境现状分析;3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 .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目的、技术原则是基本相同的,但在介入时机、评价方法、技术要求等具体细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设项目环评区域环评( 作为整体项目的区域)规划环评1 . 决策的末端2 . 与具体的建设项目发生关系3 . 识别具体的环境影响,短期、微观尺度4 . 在有限的范围考虑替代方案5 . 考虑叠加影响6 . 强调减缓措施7 . 以标准为依据,处

30、理具体环境问题1 .决策的中期阶段2 .与具体的建设项目发生关系3. 识别区域开发活动及相关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一定时间段、中观尺度4. 在区域及邻近的范围考虑替代方案5. 考虑累积效应6 .强调减缓措施7 .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处理区域环境问题1 .在决策的早期阶段2 .在规划编制的前期3. 识别宏观的环境影响,长期、宏观尺度4. 更大的范围内考虑替代方案5. 对累积影响早期预警6强调满足环境目标和维护生态系统,强调预防7关注可持续议题,在环境影响的源头解决环境问题第 3 章 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1、工程分析的定义:对建设项目的工程方案和整个工程活动进行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性质、清

31、洁生产水平、工程环保措施方案及总图布置、选址选线方案等并提出要求和建议,确定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以及服务期满以后主要污染源强及生态影响等其他环境影响因素。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和途径,环境影响评价把建设项目分为:污染型项目和生态影响型项目。1)污染性项目主要以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或声环境的影响为主,其工程分析是以对项目的工艺过程分析为重点,核心是确定工程污染源。2)生态影响型项目主要是以建设期、运 行 期 ( 使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工程分析以对建设期的施工方式及运行期( 使用期)的运行方式为重点,核心是确定工程主要生态影响因素。2、工程分析的目的1 .是项目决策的

32、主要依据之一;2 .为各专题分析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数据:3 .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4 .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依据。3、工程分析的原则1 .利用现有资料的原则;当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记载的资料、数据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应通过反复校对后引用。2 .定量的原则;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量等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应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的结果。4、工程分析的重点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以工艺过程为重点,不可忽略非正常排放生态型项目工程分析:以占地和施工方式、运行方式为重点5、工程分析的阶段划分:建设期、生产运营期、服务期满后6、 所有建设项目均应分析生产运行阶段

33、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生产运行阶段要分析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7、工程分析的一般方法:1 .类比分析法( 工程一般特征相似、污染物排放特征相似) ;2 .物料衡算法( 必须对生产工艺、物理变化、化学反应及副反应和环境管理等情况全面了解的情况下) ;3 .查阅参考资料 分 析 法 ( 利用己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8、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1. 项目基本情况分析2 . 项目工艺过程及产污环节分析A分析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绘制生产工艺污染流程图,分析工艺过程的主要产污环节并在工艺流程图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时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B根据要求,做原料

34、、成品和废物的物料平衡估算C分析核算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量D非正常工况分析。建设项目的非正常工况是指生产运行阶段的开、停车、检修、操作不正常或设备故障等,不包括事故排放。3 . 污染物排放核算统计A对于新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求算清“ 两本账” ,即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和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物削减量,二者之差为污染物最终排放量。B对于犷建项目、技改犷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算清“ 三本帐” ,即技改犷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犷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 包括 以新带老 削减量)的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前排放量- “ 以新带老” 的削减量+ 技改扩建项

35、目的污染物排放量= 技改扩建后总排放量4 . 其他环节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原产辅废储运;交通运输;土地开发利用)5 .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A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并提出改进意见;B分析污染物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C改扩建项目应根据现有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可行的“ 以新带老” 环保措施;D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6 .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分析防护距离保证性( 不满足的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或改变选址、搬迁保护目标等措施) ;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分析敏感点保护措施的必要性7 . 清洁生产分析8 . 补充要求与建议措施合理的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的要求或

36、建议;优化总图布置、节约用地要求或建议;污染物排放方式改进要求与建议;环保措施改进要求与环保设备选型、实用参数建议:清洁生产水平补充措施与建议;其他建议9、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章节的基本内容1 . 项目概况;2 . 工艺过程及产污环节分析;3 . 污染物排放统计;4 .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5 . 清洁生产分析。对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资源能源储运等环节带来生态影响等环境影响因素的,还要专门列出。10、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内容1 )工程概况:介绍项目的名称、建设地点( 线路) 、性质、规模和工程特性。项目工程特性表、项目组成表和工程施工布置图是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概况不可缺少的内容。2 )施工规划

37、:结合工程的建设进度,介绍施工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关系的规划建设内容和施工进度要做详细的分析。3 )生态影响源分析:( 典型工程活动的影响因素:占地、植被破坏,动物影响,水土流失,工程爆破,泄洪,清淤,地表形态改变。 )4 )主要污染物与源强分析:尤其建设期5 )替代方案的分析比选:11、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总体要求1 )工程组成需完善: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临时工程等。2 )重点工程应明确3 )全过程分析:即反映工程施工建设、生产营运及退役或关闭的全部过程。4 )污染源分析5 )其他分析:包括环境风险等其他可能存在或发生的环境影响分析。12、污染源与

38、污染物污染源:是指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按来源:自然污染源( 生物污染源和非生物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 生产性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按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大气、水 体 ( 地表水、地下水、海洋) 、土壤、和噪声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几何形状:点源、线源、面源及体源。按污染物的运动特性:固定源和移动源。污染物: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按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综合污染物。按环境要素: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 三者可以相互转化。13、环境现状调查

39、中的污染源调查1 . 若单项( 水、大气)评价等级较高,需要评价区内现有污染源和项目新增污染源在特定污染大气条件下时关心点的叠加影响时,应需要调查评价区内现存的同类污染源;2 . 若区域内需要对现有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削减,以平衡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项目建设提供总量空间,则需要对区域内产生该种污染物的污染源项、源强、排放总量区域削减要求等情况进行调查;3 .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了解规划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现状,以便进行规划分析、环境容量分析等。14、工程分析中的污染源调查1 . 改扩建项目环评,计算“ 三本帐” 及确定现有环境问题,需要对现有工程污染源进行调

40、查。2 . 应用类比分析法进行工程分析时,需要对类比的同类工程污染源进行调查。15、污染源调查的一般原则:1 .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2 ,确定污染源调查的范围;3. 确定可能对环境要素造成明显影响的污染因子16、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1 .详查;2 . 普 查 ( 多以调查表格依据特定的调查目的自行制定,要统一调查时间、调查项目、调查方法、调查标准和计算方法)17、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方法:L物料衡算法;2 .经验计算法;3 .实测法第4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科学意义上讲,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

41、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人们常说的大气污染,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者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 ,称为大气污染源( 排放源) 。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物堆、渣场等排放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现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有源本身或者附近的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是污染

42、物成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3、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包括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两类。常规污染物: 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 S02) , 颗粒物( TSP、 PMIO) 、氧化碳( CO) 、二氧 化 氮 ( NO?)等污染物。特殊污染物:项目排放的污染物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可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的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粒径小于15um的颗粒污染物也可以划为气态污染物。4、环境

43、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还有二类功能区中的居住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5、简单地形和复杂地形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范围内的地形高度( 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 ,定义为简单地形。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 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者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6、长期气象条件、复杂风场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

44、条件。一级评级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近五年内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近三年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者局地环流,入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产生的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 过山气流)7、常用的大气环境标准: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2.2-2008)适用于建设项目用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于2008年 12月 3 1 日发布,2009年 4 月 1 日实施。大气环境

45、导则修订内容: 1. 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 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和要求;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和要求;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及要求;5 .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空气质量评价。2000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 环境控制量标准的修改单。A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 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B 常见的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单 位 mg/n?

46、污染物名称取样时间浓度限值一级二级三级so2年:144d0.020.060.100:18h0.050.150.25小时:45min0.150.500.70TSP年:144d0.080.200.30H:18h0.120.300.5PM 10年:144d0.040.100.15S:18h0.050.150.25NO2年 :144d0.040.080.08H:18h0.080.120.12小时:N45min0.120.240.24COa:18h4.004.006.00小时:N45min10.0010.0020.00。 、小时:N45min0.160.200.20C 修改单的主要内容是:a 取消氮氧化

47、物( NOx)指标;b 二氧 化 氮 ( NO2)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O.fMmg/nJ改 为 O.OSmg/n?;日平均浓度限值由0.08mg/m3改为0.12mg/m;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O.lZmg/n?改为0.24mg/m3;c 臭 氧 ( Ch)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n?改为O.IGmg/n?;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 O.I6mg/n?改为 OCOmg/nr。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397-1996)A 本标准规定了 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并设置了三项指标:a 通过排气筒排气的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b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

48、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c 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B 本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现有污染源( 1997年 1 月 1 日前) 分一、 二、 三级, 新污染源( 1997年 1 月 1 日起)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类标准。说明:1)一般应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设参考点,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设监控点;2)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一般应于

49、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 范围内。如果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越出10m范围,可将监控点移至该预计浓度的最高点。*排放氯气、鼠化氢、光气的排气筒不得低于25m。C 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a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 米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出排放速率标准严格50%执行;b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 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产生) 的排气筒,若距离小于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为一根等效排气筒。c 若某种排气筒高度处于本标准列出的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以内插法计算,当某种排气筒高度大于或者小于本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其

50、最高允许排放速率。d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该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 其排放速率值按外推法计算的结果在严格50%执行。e 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 般情况下不应有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值。f 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 级。D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a 等效排气筒的排放速率计算:Q=Q|+Q2;b 等效排气筒高度:h= J i/2 ( :+心)c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 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x=a (Q-QI) /Q=aQ?/Qx 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a 排

51、气筒1至排气筒2 的距离。E 内插法和外推法:内插法如某排气筒高度处于列表两高度之间时Q = Qa+(Qa+i-QaXh-ha)/(hi+l-ha) Q a比某排气筒高度低的列表限值最大值外推法如排气筒高度高于表中最高值或排气筒高度低于表中最低值如排气筒高度高于表中最高值:。=0 ,(% /)2 h 某排气筒高度 加列表内最高高度如排气筒高度低于表中最低值: / 篮 h 某 排 气 筒 高 度 1 列表内最低高度4 )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L2001)8、大气圈层:1 ) 大气圈:

52、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大气边界层:由于受下垫面影响而湍流化的低层大气。通常为距地面1-2km以下高度的大气层。大气混合层:在大气边界层内,如果下层空气湍流强, 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着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混合层o2 ) 主要气象因素:干球温度、湿球温度云量:根据离地面的高度可分为高云、中云、低云。如在云层中还有少量的空隙( 空隙总量不到天空的 1/20)记 为 10;当天空无云或云量不到1/20时 ; 云 量 0。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不论运量的层次和高度,云量记录方法10/7。风:风频是指吹某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

53、次数的百分比。 风速决定污染物的扩散稀释程度。风玫瑰图是统计所收集的多年地面气象资料中, 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 静风也需表示)能见度: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的最大距离叫能见度。气象因子: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气象的动力因子:湍流和风气象的热力因子:温 度 层 结 ( 上 升 100m温度下降0.65C)和大气稳定度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评价工作分级方法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54、进行分级。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 择 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 ( 第 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最大占标率Pi=Ci/Coixl00%Coi 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如果没有小时平均浓度的,可取日平均浓度的三倍值( 注:只 有 SO2和 NO2有小时浓度) ,对该标准中没有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 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

55、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如污染物数i L 取 P 值中的最大者和对应的D10%。3)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一级Pmax?80%且 D10%5km二级其他三级PmaxVIO%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的距离A 同一项目有多个( 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B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 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C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D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

56、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E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F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 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和分析的依据。

57、4)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x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 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为50km的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10、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1)大气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对于改、扩建项目应该包括新、老污染源) 、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

58、响评价文件等污染源。如有区域代替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项目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的调查, 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 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3)污染源调查的内容A一级污染源需要调查内容:a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

59、和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于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该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一般为0-1, 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b点源调查内容:( 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的正常排放量(g/s) ,

60、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的物质的非常排放量(g/s), 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c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n?),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 ), 面源的高度(m) ,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定点数或边数(3-20)以及个顶点的坐标;近圆形面源:中线点坐标,近圆形的半径(m) ,近圆形定点数或边数。d 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

61、小时数( h);体源的边长(m)( 把体源划分为多个正方形的边长);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 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e 线源调查内容:线源几何尺寸( 分段坐标) ,线源距地面高度( m), 道路宽度(m ), 街道街谷高度(m);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平均车速(km/h), 各时段的车流量( 辆/h)、车型比例。f 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建筑物的下洗参数;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布局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颗粒物粒径分级( 最多不超过20级 ) ,颗粒物的分级粒径(

62、微米) ,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n?)、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 01)B二级评价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C三级评价项目的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设置。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资料来源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a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的评价范围内的各例行空气质量检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b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c进行现场监测。2)现有监测资料分析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 年平均浓度、季平均浓度、月平均浓度)

63、 、短期浓 度 ( 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若检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超标率= 超标数据个数/ 总检测数据个数X100% ( 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计入检测数据个数)1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的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对于各级评价项目, 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 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包括年平均风速和

64、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和与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A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a 气象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评价范围小于5 0 k m 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评价范围大于5 0 k m 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b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 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 0 k m , 并旦地面站与评价范围

65、的地理位置不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c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观测站,近 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 0 k m , 高空气象资料可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 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B 二级评价项目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调查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0 o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 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 0 k m , 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位置不一 致 ,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b常规高空气象探

66、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观测站,近 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 0 k m , 高空气象资料可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 0 k 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先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B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一次( 北京时间0 8 点)的距地面1 5 0 0 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C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a 在评价范围内设立补充地面气象观测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b 一级评价的补充监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

67、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观测内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c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3)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A温度:温度统计量: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温廓线: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B 风速:风速统计量: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即根据长期气象资料统计每月平均风速、各季每小时的平

68、均风速情况,井绘制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风廓线: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风廓线的分析,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C 风向、风频:风频统计量: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各风频的变化情况。风向玫瑰图:统计所收集的而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风单独统计。在极点坐标中按各风向标出其频率大小,绘制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风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 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D 主导风向: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22.5到 4

69、5度左右,对 于 16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没有区域主导风向应该有明显的优势, 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 =30%,否则称为没有主导风向或者主导风向不明显。没有主导风向时、 应该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1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常见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A 确定预测因子;C 确定计算点;E 确定气象条件;G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I 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B 确定预测范围;D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F 确定地形数据

70、;H选择预测模式;J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2)预测范围: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为X 坐标轴、南北向为丫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3) 计算点:计算点可分为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平均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

71、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点坐标网格,并应付该整个评价范围。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根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预测网格方法直角坐标网格极坐标网格布点原则网格等间距或近密远疏法径向等间距或距源中心近密远疏法预测网格点网格距距离远中心=1000m50m-100m50m-100m距离源中心 1000m100m-500m100m-500m点间距应不大于50m。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4)污染源计算清单:5)气象条件: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逐次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 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

72、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 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 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个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 可视为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6)地形数据: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精细合理选择。7)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A 预测内容:一级评价项目:a 全年逐

73、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b 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c 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d 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e 对于施工期超过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二级项目预测内容为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的123,4项内容。三级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B 预测情景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

74、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污染物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8)预测模式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 包 括 AERMOD、ADMS和 CALPUFF)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A . 估算模式: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估算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计算结果应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点源参数;面源参数;体源参数;环境温度( 20年以上平均气温

75、( K) ) ;计算选项( 城市或农村) 。B.AREMOD 模式A R E M O D 模式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长期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模式使用每小时连续预处理气象数据模拟大于等于1 小时平均时间的浓度分布。包括AREMET气象与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A R E M O D 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 0 k m 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C.ADMS模式A D M S 模式可模拟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 短 期 ( 小时、日) 、

76、长 期 ( 年平均)的浓度分布,还包括一个街道窄谷模型,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模式考虑了建筑物下洗、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功能。化学反应模块包括计算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臭氧等之间的反应。有气象预处理程序,可以模拟基本气象参数的廓线值。简单地形下,可不调查探空观测资料。ADMS-EIA版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 0 k m 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D .CALPUFF 模式CALPUFF模式是一个烟团扩散模型系统, 可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污染物的输送、 转化和清除过程。适用于从50km到几百公里的范围内的模拟尺度,包括了近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建筑物下

77、洗、言语抬升、排气筒雨帽效应、部分烟羽穿透、次层网格尺度的地形和海陆的相互影响;还包括长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干、湿沉降的污染物清除、化学转化、垂直风切变效应、跨越水面的传输、熏烟效应、以及颗粒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适合特殊情况,如稳定状态下的持续静风、风向逆转、在传输和扩散过程中气象场时空发生变化下的模拟。C A L P U F F 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大于等于5 0km的一级评价,一级复杂风场下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分类A E RMO DADMSCALPUFF适用评价等级一级、二级评价一级、二级评价一级、二级评价适用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小于等于50km大于50km对气象数据最低要求地面气

78、象数据及对应高空气象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空气象数据适用污染源类型点源、面源、体源点源、面源、线源、体源点源、面源、线源、体源适用地形条件及风场条件简单地形、复杂地形简单地形、复杂地形简单地形、复杂地形、复杂风场9) 进一步预测模式中的相关参数在计算1 小时平均浓度时,可不考虑SO2转化;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浓度时. ,尤其是城市区域,因考虑化学转化。Sth转化可取半衰期为4 小时。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在计算NO2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 2/N OX 4.90,计算年平均浓度时, 假定NC) 2/NOx=0.75,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和 NOx比例时,应根据

79、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计算颗粒物浓度时,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10)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A 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 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B 叠加现状背景值, 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即: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 现状监测值( 如果有)- 削减污染源计算值( 如果有)- 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 如果有)=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

80、的共同影响;C 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D 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E 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并绘制评价范围内浓度等值线分布图;F 分析评价

81、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 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G 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1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采用推荐模式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在大气防护距离内不应

82、有长期居住的人群。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属于同一生产 单 元 ( 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采用的评价标准应遵循评价等级计算要求中的相关要求。有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如预测结果在场界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3)大气环境防距离计算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 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

83、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m,如计算无组织排放源超标距离大于2000m,则应建议削减源强后重新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1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a、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b、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c、大气污染控制措施d、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e、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f、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6、大气环境保护政策a、改变原燃料结构;b、改进生产工艺;c、对重点污染源加强环保治理( 应提出具体治理方案)d、加强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e、重点污染源的合理烟囱高度选择:f、无组织排放的控制途径;g、区域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h 、当地土地

84、的合理利用或调整;i、厂区及评价区绿化,必要时可提出防护林带的设置方案;j 、关于生产管理制度和环境监测的建议。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河流( 包括运河、渠道) 、湖泊、水库等水体。考虑到地表水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在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中,还包括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2、水污染源:凡对水环境质量可能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的来源,统称为水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污染源,按进入环境的空间分布方式可以分为点源和非点源( 而源) ; 按污染物放源和非连续排放源。3、常用水环境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85、 HJH2.3-93)规定了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方法及要求,适用于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水域。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一 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索饵场等;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洞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四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 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

86、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和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本标准规定了海域各类适用功能的水质要求,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海域,按照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惜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海上运动和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

87、游区;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 69种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放量。 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A标准分级:I )排入GB3838标准中三类水域( 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 和排入GB3097中二类海域中的污水,执行级标准;2)排入GB3838标准中的四五类水域和GB3097标准中的三类海域中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3)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类标准;4)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

88、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上述一二项标准5) GB3838-2002标准的一二类水域和三类水域中的划定的保护区,GB3097-97中一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保证受纳水体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B污染物分类第一类污染物( 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铭、六价铭、总神、总铅、总银、苯并( a)荏、总镀、总银、总a放射性、总P放射性) ,不分行业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 采矿行业的尾矿坝出水口不得视为车间排放口) ;第二类污

89、染物,在排放单位排放口采样,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对于排放含油放射性物质的污水,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执行 辐射防护规定 。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1)根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包括水质要求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环境质量标准。2)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 排放标准) ,分析和界定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污染源强( 水质与水量指标)3)选择合理的水质模型,建立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目标的关系,根据各种工况下不同的污染源强,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4)采取社会、环境、经济协调统一的分析方法,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实现建设项目水污染源的“ 达标排放,总量控制

90、”5)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得出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结论,并针对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A 明确工程项目的性质:a 拟建工程是否符合产、 业政策与区域规划;b 划分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属性,是环境污染型或生态破坏型;c 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 以新带老” 问题B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C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D 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E 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F 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6、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与评价范围1)划分等级的依据A 确定评价等级判据的原则所定判据能反映地表水问题的主要特点,反映建设项目向地表水排放

91、污水的主要特征,与建设项目排污有关的判据定为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特征,与地表水环境有关的判据定为受纳水体的规模和受纳水体对水质的具体要求。B 划分评价等级的具体依据i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分为五个档次 20000m3/d; 10000m3/d20000m3/d;5000m3/d 10000m3/d; 1000m3/d5000m3/d;200m3/d lOOOmVd.ii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复杂:污染物类型数23,或者只有两类污染物,但需要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210中等:污染物类型数= 2 ,且需要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 10,或者只有1 类污染物,但是需要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N7

92、简单:污染物类型数= 1 ,且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 7。过地表水域规模( 受纳水体的规模)a 按建设项目排放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的平均流量划分为:大河:50m3/s; 中河:15m3/s-l50m3/s;小河 15 m%b 湖泊和水库当平均水深 10m时大 湖 ( 水库)水域面积250km2中 湖 ( 水库)水域面积5 km-SO km,大 湖 ( 水库)水域面积5匕 ,当平均水深= 10m时大 湖 ( 水库)水域面积二25 km2大 湖 ( 水库)水域面积2.5 km2-25 km)大 湖 ( 水库)水域面积 2.5 kn?iv水环境质量要求:以地面水水质要求( 水质质量类别

93、)确定。2) 评价等级的划分原则污水排放量越大,水质越复杂,则建设项目对地表水的污染影响就越大,要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做得越仔细,评价等级就越高;地表水域规模越小,其水质要求越严,则对外界污染影响的承受能力越小,因此,相应地评价工作的要求就越高,评价级别就越高。3)评价范围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评价,能全面说明与地表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8、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的原则:收集资料为主,现场实测为辅调查的对象( 内容) :环境水文条件、水污染源、水环境质量调查范围和时期:A 调

94、查范围:主要是受建设项目排污影响较显著的地表水区域a 在确定某具体开发建设项目的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可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后决定,评价等级高时调查范围取偏大值,反之取偏小值。b 当拟定评价范围附近有敏感水域( 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水域的上游边界,以满足预测敏感水域所受影响的需要。B 调查的时期水域. 级二级松河流一个水文年的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平水期和枯水期条件许可,可调查一个水文年的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调查枯水期和平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

95、下可只调杳枯水期湖泊、水库个水文年的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调查枯水期和平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调查枯水期入海河口感潮河段一个潮汐年的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调查枯水期和平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调查枯水期近岸海域调查大潮期和小潮期调查大潮期和小潮期,至少调查小潮期般情况下可只调查枯水期9、环境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1)环境水文条件调查的原则A 应尽量收集邻近水文站既有水文年鉴资料和其他的相关的有效水文观测资料,不足则应现场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特别需要进

96、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B 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可在其他时期( 平水期、丰水期、冰封期等)进行C 水文调查的内容应满足拟采用的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对水文参数的要求D 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期( 水期)内进行,水文测量的时间、频次和断面可不与冰质调查完全相同, 但应保证满足水环境影响预测所需的水文特征值及环境水力学参数的要求。2)调查的内容:a 河流水文条件调查的内容: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主要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 ( 如平直段长度式弯曲段的弯曲半径等)横断面、纵 断 面 ( 坡度)水位

97、、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限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北方河流还应了解弗冰、封冰、解冻等现象。河网地区应调查各河段流向、流速、流量关系,了解流向、流速、流量的变化特点。b 感潮河段和河口水文调查内容: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除与河流相同的内容外,还有: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横断面水面坡度以及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c 湖库水文条件调查的内容:根评价等级湖泊和水库的规模决定,其中主要有: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 附平面图)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湖泊水库的

98、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 状 况 ( 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的流向流速成及稳定时间)等。d 海湾及近岸海域水文调查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全部或部分内容:根据评价等级及海湾的特点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海岸形状,海底地形, 潮位及水深变化,潮流状 况 ( 小潮和大潮循环期间的水流变化平行于海岸线流动的落潮和涨潮) ,流入的河水流量盐度和温度造成成的分层情况,水温波浪的情况以及内海水与外海水的交换周期限等。e 需要预测建设项目的非点源污染时,应调查历年的降雨资料,并根据预测的需要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3)河流环境水文条件调查的主要特征参数调查的水文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河 宽 ( B) 、水 深 ( H) 、

99、流 速 ( u) 、流 量 ( Q) 、糙率、纵 比 降 ( I , 坡度) 、和弯曲系数等。弯曲系数= 断面间河段长度/ 断面积间直线距离,当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简化为平直河流。4)水文调查的方法:水文站资料收集利用法;现场实测法;判 图 法 ( 判读地形图)水文资料以收集资料为主,实测和判读地形图为辅。10、水污染源调查调查的原则: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 如改扩建项目常需要现场调查和测试) ;点源调查内容可根据评价等级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略有不同。A 点源调查的内容:点源的排放;排放数据;用排水状况;调查排污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B

100、 非点源调查基本采用间接收集资料,一般不进行实测。主要的有农业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工况污染源( 概况;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排放数据) 、其他非点源污染。11、水环境质量调查1)调查的原则水环境质量调查的原则是尽量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A 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水质调查以实测为主,并辅以既有水之资料的收集利用。B 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时,水质调查宜进行水质实测。C 既有水质资料应为近3 年的监测数据,同时应分析其代表性和合理性。2)评价因子的选择:包括常规水质因子( 反应受纳水域水质的一般状况)和特征水质因子( 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污的水质特征) ,在

101、某些情况下还要调查一些其他方面的因子。常规水质因子:PH、溶解氧、高镒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凯氏氮或非离子氨、酚、氟化物、碎、汞、铭 ( 六价) 、总磷以及水温为基础,可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特征水质因子: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其他方面的因子:当受纳水体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 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珍贵鱼类养殖区等) ,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水生生物方面:浮游动杆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底质方面:主要调查与拟建工程排水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3)各类水域水质取样点设置A

102、 河流a 河流水质取样断面布设:一般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端面和削减断面。在拟建排污口上游应布置对照 断 面 ( 一般在500m以内) ;调查范围内不同类水环境功能区、重点保护水域、敏感用水对象附件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 如支流汇入出上下游) 、水质急剧变化出( 如排污口上下游) 、涉水构筑物( 如闸坝、桥梁等)附近,调查范围的下游边界处、水质例行监测断面处以其他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调查范围的下游边界处、水质例行监测断面处以及其他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等应布设控制断面;需掌握水质自净规律,通过实测来率定水质衰减系数时,应在恰当河段布设削减断面。b 河流水质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小型河

103、流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条水质取样垂线;大中型河流:河宽W50m.在水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三分之一水面宽处( 垂线应设在有较明显水流处) ;50m河宽MOOm,在水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岸边不小于5.0m 且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水质取样垂线,共设三条水质取样垂线,如需预测污染带分布的,需在拟设置排污口一侧适当增设水质取样垂线,河宽200m,可只在拟设置排污口一侧设置水质取样垂线,但水质取样垂线的数量需满足污染带预测的需要。c 河流水质取样垂线上取样点的布设: 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Wl.Om或者小型河流时,水质取样点设置在取样垂线的1/2水深处;1.0m 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我.0m 时

104、,只在水面下0.5m 处设置一个取样点:5.0m 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SlO.O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距河底0.5m处各设置个水质取样点;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10.0m时,在水面下0.5m,1/2水深,距河底05m 处各设置一个水质取样点。B 湖泊、水库的水质取样点设置a水质取样垂线的布设:水质取样垂线的设置可采用以排污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或网格布设的方法,按照下列的原则及方法设置。当污水排放量N20000m3/d时,一级评价布设的水质取样垂线书一般不 少 于 2 0 条,二级评价不舍得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16条,三级评价布设得水质取样垂线数般不少于8 条。当污水排放量10000m3

105、/d-20000m3/d时,一级评价布设的水质垂线数般不少于16条,二级评价不舍得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12条,三级评价不舍得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6 条。当污水排放量勺OOOOOnr/d时 、 一级评价布设的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12条 ,二级评价不舍得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8 条,三级评价布设的水质取样垂线数一般不少于4条。b 水质取样垂线上取样点的布设:当水质取样点垂线处水深S5.0m时,水质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 其中水深不足1.0m时,水质取样点应设在1/2水深处) ;5.0m 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WlO.O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距湖( 库)底 0.5m处各设置一个

106、水质取样点;水质取样垂线上的水深10.0m时,首先要根据既有水质监测资料查明此湖( 库)有无温度分层现象,如无资料可查证,则先测水温,目的是找到斜温层 ,找到斜温层后,在水面下0.5m、斜温层下部、据 湖 ( 库)底 0.5m处各设置一个水质取样点。C 河口、近岸海域水质取样点位设置:a 水质取样断面和取样垂线的设置:一级评价一般布设5-7个取样断面; 二级评价一般布设3-5个取样断面,三级评价一般布设1-3个取样断面。各水质取样断面应与主潮流方向或海岸垂直,水质取样的断面宜平行布设。每个水质取样断面一般布设3 -5 条取样垂线。在不同水之类别区、水环境敏感区、海上污染源、排污口、水动力变化大

107、的区域和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海域应布设取样垂线。b 水质取样点的布设:根据垂向水质分布特点,参照HJ442和GB12763、海洋调查规范执行。c 排污口位于感潮河段内的,其上游设置的水质取样断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河流决定,其下游断面的布设与河流相同。4)各类水域水质调查取样的频次A 河流水质取样的频次:对于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质调查时期中,每个水期调查取样一次,每次连续调查取样3-5天 ,每个水质取样点每天至少取一组水样。一般情况,每个水质监测因子每天只取一个样,但在水质变化较大时,每间隔一定时间取样一次。水温观测, 般应每间隔6 小时观测一次水温,统计计算日平均水温。B 湖泊水库水质取样频次

108、对于不同规模的湖泊和水库,不同评价的工作等级的调查时期中,每个水期调查取样一次,每次连续取样3-5次。C 感潮河段、河口、近岸海域水质取样的频次a对于感潮河段、在不同评价工作登记的调查是其中,原则上每个水期在大潮周日内和小潮周日内分别采高潮水样和低潮水样,给出所采样品所处潮时,必要时对潮周日内的全部高潮和低潮采样。当上下层水质变蝠较大时,不取混合样。b河口上游水质取样频次参照感潮河段相关要求执行,下游水质取样频次参照近岸海域相关要求执行。c对于济南海域,在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济南海域水质调查水期中,宜在半个太阴月内的大潮期和小潮期分别采样,给出所采样品所处潮时,对于所有选取的水质监测因子,在高潮

109、和低潮时各取样一次。5)水质采样及水质分析的要求A 一级评价工作等级时每个采样点的每次水样均应分析;二级评价工作等级时至少进行每条采样垂线每次混合样分析;三级评价工作等级时至少进行每个采样断面的每次混合样分析。B湖泊、水库的二级、三级评价工作等级时至少进行每条采样垂线的每次混合样分析。6)水温变化过程:水温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指标,各种参数的变化均与水温有关。7)资料的收集和整理12、水环境功能调查水环境功能调查是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资料 ,- 般由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目的是核对及核准评价水域的水环境功能,若还没有规定水环境功能的则应通过调查水域的时间使用情况,并报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认可。调查的内

110、容:水资源利用、地表水环境功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的调查,可根据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城市、工业、农业、渔业、水产养殖业等各类的用水情况,以及各类用水的供需关系,水质要求和渔业、水产养殖业等所需的水面面积等。此外,对用于排泄污水或者灌溉退水的水体也应调查。在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功能状况调查时,还应注意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13、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1 ) 评价原则:现状评价是水质调查的继续。评价水质现状主要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以数学表达式。2 ) 评价依据: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法规及当地的环保要求是评价的基本依据。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或相应的地方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3 )

111、选择水质评价因子:评价因子从所调查收集的水质参数中选取。工程废水排放的主要特征污染物;对纳污水体污染影响危害大的水质因子;国家和地方水质管理要求严格控制的水污染因子。评价因子的数量必须能反映水体评价范围的水质现状。4 ) 水质评价因子的参数确定:( 数多,变幅小,均值法;数少变化大,极值法)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中,一般情况,某水质因子的参数可采用多次检测的平均值,但如该水质因子监测数据变幅较大时,为了突出高值的影响可采用内梅罗值、极值或其他计入高值影响的方法。5 _ Jc j + c j5 ) 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单项水质指数评价法。单项水质指数评价因子是将每个污染因子单独进行评价,利

112、用统计的出各自的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统计代表值等结果。单项水质指数评价能客观地放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可清晰的判断出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污染时段和水体的主要污染区域,能较完整地提供监测水域的时空污染变化和比较。单项水质指数评价因子计算公式如下. :A 一般水质因子:Sij=Cij/Csi (Sij是单项水质因子i 在第j 点的标准指数;Cij为 (i, j ) 点的评价因子水质浓度或水质因子i 在监测点( 或预测点) j 的水质浓度,mg/L;Csi水质评价因子i 的地表水质标准,mg/L)B 特殊水质因子a、DO 的标准指数SDoj=IDOf-DOjl/(DOf-DOs); DOjDOsSD

113、oj=10-9(DOj/DOs); DOjDOsDOi某水温、气压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公式常采用:Dof=468/(31.6+T),T为 水 温 ( )DOj溶解氧实测值( 取均值) , mg/L;DOs溶解氧的水质评价标准限值,mg/Lb、pH 的标准指数水质标准指数大于1 则为超标,pHsd为标准中的下限,pHsu为上限P & L 地表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6pHsu地表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9SpH.j=(7.0-PHj)/(7.0-pHsd),pH7.014、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 ) 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没有人工净化措施的情况下,它的浓度随时

114、间和空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的特性即称为水体的自净特性、从机制方面可将水体自净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过程,他们往往是同时发生又是相互影响的。A 物理自净: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 稀 释 ( 紊动扩散作用,移流作用和离散作用 ) 、扩散和自然沉淀的过程。B 化学自净:化学氧化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C 生物自净: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 尤其是细菌)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做食饵消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2)预测的原则:( 尽量选用成熟、通用简便的方法)A 对于已确定的评价项目,都应预测建设项目对受纳水域水环境产生的影响,预测的范

115、围、时段、内容和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水环境特性、当地的环保要求而定。同时应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叠加性水环境影响。B 对于季节性河流,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所定的水体功能,结合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特性,确定其预测的原则、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C 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表水环境要求较高时( 如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应简要分析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时一般可采用类比调查法或专业判断法)3)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 调查)法。4)预测范围和预测点位A 预测范围:与地表水现状调查范围相同或略小( 特殊情况也可以略大) ,确定预测范围

116、的原则与现状调查的相同;B 预测点位:预测点位的数量和预测点位的选择,应根据受纳水体和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以及当地的环保要求确定。5)地表水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时期A 地表水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该阶段的影响按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建设项目应根据其建设过程阶段的特点和评价等级、受纳水体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该阶段的环境影响。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应预测建设过程阶段的影响:地表水水质要求较高,如要求达到三类以上;可能进入地表水环境的堆积物较多或土石方较大;建设阶段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服务期满后地表水环境影响主要源

117、于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悬浮物和以及各种形式存在于废渣、废矿中的污染物。B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地表水环境预测从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的时段出发,可划分为自净能力最小、中等、最大三个时段。自净能力最小的阶段通常是枯水期,个别水域由于面源严重也可能是在丰水期,自净能力中等的时段通常是平水期,冰封期的自净能力最小,情况特殊,如果冰封期较长可单独考虑,海湾的自净能力与时期的关系不明显,可以不分时段。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分别预测建设项目在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中等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期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源或渔业用水时,还应预测自净能力最小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或者评

118、价等级为二级但是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之预测自净能力最小的阶段的环境影响。6)地表水环境和污染源简化A 河流简化:a、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宜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河流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大中河流中, 预测河段弯曲较大时. ( 如其最大弯曲系数 1.3) , 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简化为平直河流。大中河流河段的断面形状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考虑。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 如一级评价)时,可以视为非矩形河流并应调查其流场,其他情况可简化为矩形河流。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b、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

119、测。河网应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C、评价等级为三级时,江心洲、浅滩等均可按无江心洲、浅滩的情况对待。江心洲位于充分混合段,评价等级为二级时,可以按无江心洲对待,评价等级为一级且江心洲较大时,可以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江心洲较小时可不考虑。江心洲位于混合过程短,可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等级为一级时可以采用数值模式进行环境影响预测。d、人工控制河流根据水流情况可以视其为水库,也可视其为河流,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B 、河口简化河口包括河流汇合部、河流感潮段、口外滨海段、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河流感潮段是指受潮汐作用影响较明显的河段,可以将落潮时最大断面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平均流速等于0.

120、05 m/s的断面作为与河流的界限。河流汇合部可以分为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三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按照河流和湖泊、水库两部分分别预测其环境影响。河口断面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河口滨海段可视为海湾。C 湖泊、水库简化:在预测湖泊和水库时,可以将湖泊和水库简化为大湖( 库) 、小 湖 ( 库 ) 、分 层 湖 ( 库)等三种情况进行。评价等级为一级时,中 湖 ( 库)可以按大湖( 库)对待,停留时间较长时也可以按照小湖( 库)对待。评价等级为三级时,中 湖 ( 库)也可以按照小湖( 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以按照大湖( 库 )对待。评价等级为二级时

121、,如何简化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水深10m且分层期较长( 如30天)的湖泊、水库可以视为分层湖( 库 ) ;珍珠串湖泊可以分为若干去,各区分别按上述情况简化不存在大面积回流区和死水期且流速较快,停留时间较短的狭长湖泊可简化为河流,其岸边形状和水温要素变化较大时还可以进一步分段。不规则形状的湖泊、水库可按照流场的分布情况和几何形状分区。自顶端入口附近排入废水的狭长湖泊或循环利用湖水的小湖、可以分别按各自的特点考虑。D 海湾简化预测海湾水质时一般只考虑潮汐作用,不考虑波浪作用,评价等级为一级且 海 流 ( 主要是指风海流)作用较强时. ,可以考虑海流对水质的影响。潮流可以简化为平面二维非恒定流场,当评

122、价等级为三级时可以只考虑潮周期的平均情况。较大的海湾交换周期很长,可视为封闭海湾。在注入海湾的河流中,大河及评价等级为一、二级的中河应考虑其对还留场和水质的影响,小河及评价等级为三级的中河可视为点源,忽略其对海湾流场的影响。E 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 根据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近时,可简化为一个,其位置简化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量排放口间距较远时,可分别单独考虑。排入 小 湖 ( 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排入 大 湖 ( 库)的量排放口间距较近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位置简化在两排

123、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远时,可分别单独考虑。当评价等级为一、二级并且排入海湾的两排放口间距小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否则可分别单独考虑,评价等级为三级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 库)相同。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为面源,从多个间距较近的排放口排水时,也可以简化为面源。7)点源的环境影响预测A 一般原则:预测范围内的河段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段。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 时,可以认为是达到均匀分布。混合过程段是指排放口的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

124、上游河段是指排放口上游的河段。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可由下式估算:L _ ( 0 . 4 B - 0 . 6 a ) Bu一 ( 0 . 0 5 8 / 7 + 0 . 0 0 6 5 5 ) ( g H / )l / 2B河流宽度,m ; u 河流断面平流均速,m / s ; a 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 岸边排放时为零) , m; H平均水深,m; g 重力加速度, 9 . 8 1 m / s 2 ; I 河流纵比降( %) ,坡 度 )利用数学模式预测河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以采用一维模型或零维模型预测断面平均水质,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 - 5 k m 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

125、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采用二维模型 ( 或弗- 罗模型) 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其他情况可根据工程、环境特点、评价工作登记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采用二维模型。弗- 罗模型适用于预测混合过程段以内的断面平均水质,其使用条件为:大、中河流,B/H=20,预测水质断面至排放口的距离x3000m河流水温可以采用一维模型预测断面平均值或其他的预测方法小 湖 ( 库)可以采用零维数学模式预测其平衡时的平均水质,大湖应预测排放口附近各点的水质。海洋采用二维数学模型预测,还有感潮阶段的等等。运用数学模型时的坐标系以排放点为原点,Z轴铅直向上,X轴、丫轴为水平方向,X方向与主流方向一致,丫方向与主流垂直。B 河流

126、和湖库的常用数学模型a 完全混合模型I点源稀释混合模型对于持久性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过混合过程段后,在断面上达到完全均匀混合,此时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可用点源稀释模型来表示。 C p 0 P + ChQhc 二- - - - - - - - - - - - -Qp +Qi,Q p 废水排放量,m 3 / s ; C p 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m g / L ; Q h 河流流量, m 3 / s , C 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 m g / L对于河流,零维模式常见的表现形式为河流稀释模型:对于湖泊与水库,零维模型主要有盒模型。河流常用的零维模型的应用对象:不考虑混合距离的重金属污染物、部分有毒物

127、质等其他保存物质的下游浓度预测与允许纳污量的估算;有机物降解性物质的降解项可忽略时,可采用零维模型; ;对于有机物降解性物质,当需要考虑降解时,可采用零维模型分段模拟,但计算精度和实用性较差,最好用一维模型求解。常用零维水质模型的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持久性有机物;河流为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I I 非点源稀释混合模型I I I 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b 零维水质模型I 河流零维水质模型如果将一顺直河流划分为许多相同的单元河段,每个单元河段看成是完全混合反应期。当河段中污染物浓度不随着时间变化,为静态时,零维静态水质模型:c,=“ 一=一 工 =。(/1+%( .是划分的

128、单元河段距离,如果河段较长,要用1 1 + k/V/Q) + kt 1 u )每个河段逐次计算,u 流速)C 点源一维水质模型I 模型的应用条件:如果污染物进入水域后,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平流输移、纵向离散和横向混合后达到充分混合,或者根据水质管理的精度要求允许下不考虑混合过程而假定在排污口断面瞬时完成均匀混合,即假定水体内在某一断面处或某一断面处或某一区域之外实现均匀混合,均可按一维问题概化计算条件。在一个深的有强烈热分层现象的湖泊和水库中,一般认为在深度方向的温度和浓度梯度是重要的,而在水平方向的温度和浓度则是不重要的,此时湖泊或水库的水质变化可用一维来模拟。II模型的基本形式和求解C, =

129、Coe-K,( Co起始断面浓度,mg/L;t断面之间水团传播的时间,d )DO j BOD模型为耦合系统, 河中有机污染物系统的输出正是溶解氧系统的输入, 在 x=0、 BOD=BOD() 、DO=DQ) 的初始条件卜,得到:BOD、=BOD. exp|-K, -|x ( 86400M )K.BOD.,Dx = -Ki *exp -in 模型的一般形式x* C, = Co exp( 一 女 t)或 = Co ( _K. n )8640( ) - MC t或 C x预测断面的水质浓度, mg/L;C0起始断面的水质浓度,mg/L;K水质综合衰减系数,d-l;x断面间水团传播距离,d;u河段平均

130、流速,m/s.IV模型的应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河流恒定流动;废污水为连续稳定排放d 点源二维水质模型大、中河流由于水量较大,稀释混合能力较强( 工程排放的废水量相对较小) ,此类问题的水质影响预测重点是超标水域的界定问题,常用二维模型进行预测。I 混合区:是指工程排污口至下游均匀混合断面之间的水域。( 主要对象是大中河流)I I 超标水域:在排污口下游指定的一个限定区域,使污染物进行初始稀释,在此区域内可以超过水质标准,这个区域称为超标水域,超标水域含有容许的意义,因此,它具有位置、大小和形状三个要素。超标水域位置:对于重要的功能区( 敏感水域)均应加以保护,其范围内不允许

131、超标水域存在超标水域大小:排污口所在区域形成的超标水域,不应该影响鱼类涧游通道和邻近功能区水质,- 般来说, 湖泊、 海湾内可存在总面积不大于IJkn?的超标水域, 河口、 大江大河的超标水域不能超过l-2km 超标水域形状:超标水域的形状应是一个简单的形状,这种形状应当容易设置在水中,以避免冲击重要功能区,在湖泊中,具有一定半径的圆形或扇形区域,一般是允许的,在河流中,一般允许长窄的区域( 纵向到第一个敏感水域不允许超标,横向不超过河宽的1/3) , 整体河段的封闭性区域将不被允许。超标水域范围的计算:e 模型参数的估算好氧系数K1的单独估算法:I 实验室测定法: I I 上下断面两点法复氧

132、系数K2的单独估算法:经验公式法K I、K2的温度校正:K I、K2的数值与水温有关,这两个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式如下:K| 2(T)=K| 2 0 T温度常数。的取值范围如下:对 K1, 0=1.02-1.06, 一般取 1.047;对 K2, 0=1.015-1.047,一般取 1.024。溶解氧平衡模型法( 水流稳定的单一河段)横向扩散系数的计算公式:B/H50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流速较大的地区,调查评价范围可取较大值,否则可取较小值二级20-50三级20当一类建设项目位于岩基地区时. ,一级评价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评价范围,二级评价原则上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地段为

133、调查评价范围,三级评价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并满足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要求为原则确定调查评价范围。n 类建设项目二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地卜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水关系的区域。in类建设项目的调查范围:三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同时包括I 类和n 类所确定的范围。2)调查内容: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包括: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地

134、下水水位、水质的动态监测)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抽水、压水、注水、渗水)五个部分。A 现状监测井点布设原则:a地下水环境现状检测井点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监测井点应主要布设在建设项目场地、周围环境敏感点、地下水污染源、主要现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以及对确定边界条件有控制意义的地点。对于一类和三类改扩建的项目,如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布设新的监测井。b 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由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c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等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d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具体要求:一级评价项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不少

135、于7 个点/ 层。评价区面积大于lOOkn?时,每增加15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一个点/ 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 个点/ 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 个点/ 层。二级评价项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5 个点/ 层,评价区面积大于lOOkn?时,每增加20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一个点/ 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 个点 / 层 ,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 个点/ 层。三级评价项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3 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

136、游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 1 个点/ 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 个点/ 层。B 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点取样深度的确定评价等级为一级的一类和三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监测井( 孔 )点应进行定深水质取样,要求: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小于20m时,取二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分别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3/4处;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大于20m时,取三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分别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1/2处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3/4处。评价级别为二三级一类和三类建设项目和二类建设项目,只取一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

137、D现状监测频率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应在评价期内至少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评价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对于新建项目,若有近3年内的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对于改扩建,若掌握现有工程建成后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观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已有监测资料不能满足本条要求的,应在评价期内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位、水质个监测一次。评价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 应至少在评价期内监测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 并尽可能在枯水期进行。14、地下水环境

138、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范围: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可与现状调查范围相同,但应包括保护目标和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必要时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预测重点:已有、拟建和规划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区;主要污水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放处的地下水下游区域;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 如重要湿地、与地下水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和地质遗迹等) ;可能出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主要区域;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预测时段: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应该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预测因子:I类建设项目的预测因子应选取与拟建设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有关的特征因子,

139、选取重点应包括: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难降解、易生物蓄积、长期接触对人体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家或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反映地下水循环特征和水质成因类型的常规项目或超标项目。II类建设项目预测因子应选取水位及水位变化所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相关的因子。预测方法:包括数学模型法和类比预测法,数学模型法包括数值法、解析法、均衡法、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等方法。一级评级应采用数值法,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用数值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采用解析法;三级评价可采用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法。15、地下水流场影响预测的一般步骤:水

140、文地质条件分析: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确定模拟期和预报期;水文地质条件识别;地下水水位预测。地下水污染影响预测的般步骤:资料收集及概念模型的建立;计算程序的选择;建立污染物的迁移模型;模型校准;预测1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评价原则:A评价应以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为依据,对建设项目不同选址( 选线)方案、各实施阶段( 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不同排污方案及不同防渗措施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对比,推荐地下水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B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时,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后再进行评价。I类建设项目应重点评价

141、建设项FI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利其他地下水环境敏感区域)的影响。评价因子同预测因子。I I 类建设项目应重点依据地下水流场变化,评价地下水水位( 水头)降低或升高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程度和范围。2)评价范围:地卜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应与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相同。3)评价方法:I 类建设项目的地下水水质影响评价,可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n类建设项目评价其导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时,可采用预测水位与现状调查水位相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4)评价要求I 类建设项目评 价 I 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时, 可采用一下

142、判据评价水质能否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a )以下情况应得出可以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1 ) 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生产阶段、 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 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2 )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水质因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b ) 一下情况应做出不能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1 )改、扩建项目已经排出和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平均范围内的地下水中己经超标。2 )削减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活在经济上明显不合理。I I 类建设项目评价H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 水头)影响时,应根据地下水资

143、源补采平衡的原则,评价地下水咖啡利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出现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类型、 性质及其影响的范围、 特征和程度。17、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1)基本要求:A地下水保护措施与对策应符合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按照“ 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 :突出饮用水安全的原则确定。B再根据建设项目各自的特点以及建设项目的现状、影响预测与评价的结果等提出需要增加或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C 改扩建项目还应针对现有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水质污染问题,提出“ 以新带老 的对策和措施;D 给出各项地下水环保措施与对策的实施效果,列表明确各项具体措施的投资估算,并分析技术和经济的可行

144、性。2)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I 类建设项目场地污染防治对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源头控制措施;分区防治措施;地下水污染监控;风险事故应急响应。I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保护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减缓措施:以均衡开采为原则;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引发的其他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提出应对预案。3)环境管理对策:提出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防止地下水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方案;提出有关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装备的建议: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制度。第 7 章 声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科学中的噪声:环境科学中的噪声指的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它不仅包括杂乱无章不协调的声音,而且也包括影响

145、他人工作、休息、睡眠、淡话和思考的音乐等声音。环境噪声: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环境噪声的主要特征:主观感觉性;局地性和分散性;暂时性。2、噪声的分类:按产生机理分:机械噪声,空气动力学噪声,电磁噪声。按噪声随时间的变化分: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按噪声的来源分: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按实际噪声源的辐射特性及其和敏感点之间的距离可分为:点声源、线声源和面声源三种类型。3、噪声的影响:听力损伤;睡眠干扰;对交谈、工作

146、思考的干扰;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引起的心理影响主要是烦恼,使人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因噪声干扰引发民间纠纷等事件是常见的。另外,噪声导致胎儿畸形,鸟类不产卵都有事例。4、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该标准规定了城市五类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制及测定方法五类功能区的划分:0 类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院等需要特别安静的区域;1 类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2 类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3 类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等为主要功能

147、,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4 类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 a和 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 通 ( 地面段) 、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环境噪声限值昼间夜间0504015545260503655544a70554b7060说明:1) 表中的4b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限值,适用于2011年 1 月 1 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铁路( 含新开通廊道的增建铁路)干线建设两侧区域。2) 在下列情况下, 铁路干线两侧区域不通

148、过列车时的环境背景噪声限值,按昼间7 0 ,夜间55执行:穿在城区的既有铁路干线; 对穿越城区的既有铁路干线进行改建、 扩建的铁路建设项目, 既有铁路是指2010年 12月 3 1 日前建成运营的铁路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铁路建设项目。3) 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声级超过环境噪声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5、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GB9660-88)该标准规定了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的环境标准,适用于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所产生的噪声影响的区域。标准采用一昼夜的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作为评价量,用LWECPN表示。一类区域:特殊住宅区,居住,文教区。W7 0 d B二类区

149、域:除一类区域以外的生活区。W7 5 d B6、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该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和固定设备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及其测量方法,适用于工业企业噪声排放的管理,评价及控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等外环境排放噪声的单位也按该标准执行。昼间夜间05 04 015 54 526 05 036 55 547 05 5说明:夜间频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限制的幅度不得高于10dB ( A ) ; 夜间偶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标准的限值的幅度不应该高于15dB(A);工业企业若位于未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的区域,当场界外有噪声敏感建筑物时,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参照G B 3 0

150、 9 6 (声环境质量标准) 和G B 1 5 1 9 0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 确定厂界外区的声环境质量要求,并执行相应的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当厂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1m 时,厂界环境噪声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并将标准减10dB作为评价依据。7、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限值(GB22337-2008)该标准规定了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边界噪声排说明:1 ) 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处无法进行噪声测量或测量的结果不能如实反映其对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影响程度的情况下,噪声测量应在可能受影响的敏感建筑物窗外1 m 处进行。2 )

151、 当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1 m 时,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并将其限值减1 0 d B 作为评价依据。8、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2011版 7 月 1 日执行)放限值和测量方法,适用于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评价与控制。昼间夜间05 04 015 54 526 05 036 55 547 05 5该标准适用于城市建筑施工期间施工场地产生的噪声,不同施工阶段作业噪声限值如下,如有几个施工阶段同时进行,以高噪声阶段的限值为准:昼间夜间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 55 5打桩各种打桩机等8 5禁止施工结构混凝土、搅拌机、振捣

152、棒、电锯等7 05 5装修吊车、升降机等6 55 59、 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12525-90)该标准规定了城市铁路边界处铁路噪声的限值及其测定方法,适用于对城市铁路边界噪声的评价,铁路边界系指距铁路外轨轨道中心线30 米处,2 0 0 8 年环保部对该标准进行了修改,修改方案自2008年 10月 1 日施行。说明:1 ) 既有铁路边界铁路噪声按7 0 , 5 5 执行,既有铁路只是2 0 1 0 年 1 2 月 3 1 H之前己建成运营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铁路建设项目。2)改扩建既有铁路、铁路边界噪声按70,55执行3)新建铁路( 含新开廊道的增加铁路)边界铁路噪声按7

153、0,60执行,新建铁路是指2011年 1 月 1 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铁路建设项目( 不包括改扩建既有铁路的建设项目)4)昼间和夜间时段的划分按 中华人民共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执行,或按铁路所在地人民政府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需要所做的规定执行。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2.4-2009) :该导则规定了声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适用于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声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 GB/T15190-94) :该技术规范规定了城市五类环境噪声标准适用于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适用于城

154、市规划区。11、噪声评价的物理基础D W : 为每秒钟媒质质点振动的次数, 单位为赫兹( Hz) 。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大约在20-20000HZ范围内,低于20Hz的叫次声,超过20000Hz是超声。可听声波的频率范围较宽,国际上统一按下述公式将可听声波划分为10个频带:f2/R=2n倍频带中心频率f0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力 4 2 , 对于倍频带,实际使用时通常可用8 个倍频带进行分析。2)声 压 ( p) 、声 强 ( D 声 功 率 ( W)A 描述声压可以用瞬时声压和有效声压。瞬时声压是指某瞬时媒质中内部压强受到声波作用后的改变量,即单位面积的压力变化,瞬时声压对时间去均方根值

155、就是有效声压,用 P e表示。一般应用时的声压是有效声压。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的声压,声压值为ZxlO pa,称为人耳的听阈,如蚊子飞过的声音,使人耳产生疼痛感觉的声压,声压为20P a,称为人耳的痛域,如飞机发动机的噪声。B 声强指在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为W/m2声 强 I=p2/pic p 有效声压 pi介质密度 c 声 速 p i c 常温下去408C 声源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声能量称为声功率,单位为W 或 uW。W=IS S 声波垂直通过的面积3)声压级、声功率级、声强级A 声压级:声压是从听阈到痛阈,即 2xl0,20Pa,声压比或者能量比的

156、对数来表示声音的大小,这就是声压级。声压级的单位是分贝,记为dB.Lp=201g( p/po) ( Lp声压级, dB;P有效声压,Pa;P() 基准声压,即听阈,2xl05Pa)B 声强级:Li=lOlg( I/Io) ( Li 声强级,dB;I 声强,W/m2;h基准声强,Io=lO2w/m2)一般情况下,声压级可近似于声强级C 声功率级:Lw=101g( W/W() ) ( Lw,声功率级,dB,W声功率,W; W。 基准声功率,W( )=10 l2W)自由声场指均匀各向同性的媒质中,边界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的声场。在自由声场中,声波将声源的辐射特性向各方向不受阻碍和干扰地传播。半自由声场

157、指声源位于广阔平坦的刚性反射面上,向下半个空间的辐射声波也全部反射到上班空间来的声场。12、环境噪声评价量1) 评价量根 据 声环境质量标准G B 3096-2008,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 Ld) 、 夜间等效声级( Ln) ,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 越( Lmax) 。 根据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GB996088,机场周围区域受飞机通过( 起飞、 降落、 低空飞越) 噪声影响的评价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LW E C P N)2)声源源强表达量A 声功率级( LAW) ,或中心频率为63Hz-8KHz倍频带的声功率级( Lw) ; 据声源r 处的A 声级

158、( LA ( r) )或中心频率为63Hz-8KHz倍频带的声压级( Lp( r) ), 有效感觉噪声级( LEPN)3)厂界、场界、边界噪声评价量根 据 G B 1 2 3 4 8 、G B 1 2 5 2 3 工业企业厂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 L d ) 、夜间等效声 级 ( L n ) ,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频发,偶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 级 ( L m a x )根 据 G B 1 2 5 2 5 、G B 1 4 2 2 7 铁路边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噪声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 L d ) 、夜间等效声级( L n )根据G b 2 2 3 3 7 社会生

159、活噪声源边界噪声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 L d ) 、夜间等效声级( L n ) ,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非稳态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 级 ( L m a x )由此可见,声环境评价中的有关评价量为A声功率级,倍频带声功率级,倍频带声压级,某一距离处的 A声级,最大A 声级,等效感觉噪声级,等效声级,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3) A 声 级 ( LA)通过A计权网络测得的噪声值更接近于人的听觉,这个测得的声压级称为A计权声级,简称A声级,记为LA.声级也叫计权声级。设可听范围内的各个倍频带声压级为L p i , 则 A声级为:L . = 1 0 1 g3 = ( 为第i 个倍频带的计权网络修正

160、值,d B ; N 总倍频带数)4)等效连续A 声 级 ( L , S e q , T ):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可记为LA a c q,T, 简写为L e q .L e q = 1 0 1 g f l 0 -, L A t )I N由于噪声测量实际上是采取等间隔取样的, 所以 L e q = 1 0 1 g ( - 5 - Z 1 0 M j ( L i 第 i 次读取的A声级,d B ; N取样总数) N i=i5 )昼夜等效声级( Ldn)Ldn=lOlg ( TdxlOo lL l+TnxlO,1 r0且rO L o Eb h L (r) = L (r0)

161、- 201g (r/r0),即在有限长线声源的远场,有限长线声源可当作点声源处理。当r L o /3且ro L o /3时,L (r) = L (r0) - 101g (r/ro),即在近场区,有限长线声源可当做无限长线声源处理。当 L,3 rvL ) ,且 L 3 ro L o 时,L (r) = L (r0) - 151g (r/r0)H L 面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当d b /7 t时,距离加倍衰减趋近于6dB ,类似点声源衰减特性。(b a )3)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A a t m= a (r- ro ) /l O O O (r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 ; r 0参考位置距离,m ;每1 0

162、 0 0 m空气吸收系数,dB )4 ) 遮挡物引起的衰减 无限长屏障声衰减为8.5 d B ,若有限长声屏障对应的遮蔽角百分率为92 % ,则有限长声屏障的声衰减为6.6 dB。15、声环境影响评价1 ) 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和工作程序A评价建设项目实施引起的声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外界噪声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B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把噪声污染降低到允许水平,从声环境影响角度评价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C为建设项目优化选址、选线、合理布局以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 )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A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环境功能区类别;建设项目

163、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B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为简要评价。一级评价: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 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 dB( A ) 以 上 ( 不 含 5dB) ,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二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 类、2 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 ( A )

164、-5 dB ( A )( 含 5 dB) , 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三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 类、4 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 ( A )以下,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按三级评价进行工作。C 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一般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a 对于以固定源为主的建设项目( 如工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站场等) ;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2 0 0 m 为评价范围;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生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

165、缩小。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 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b 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建设项目;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 0 0 m 以内为评价范围;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c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计算到WECPNL为 70dB的区域。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k

166、m-12km、侧向各1km-2km的范围为评价范围,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16、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要求O 一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A 在工程分析中,给出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B 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需要实测,对实测结果进行评价,并分析现状声源的构成及其对敏感目标的影响。C 噪声预测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观测值及厂界(

167、或场界、边界)噪声值。固定声源评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经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路段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当敏感目标高于( 含)三层建筑时,还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D 当工程预测的不同代表性时段的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应分别预测其不同时段( 如建设期、投产后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噪声级。E 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 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应根据不同方案噪声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噪声影响的程度进行比选,并从声环境保护角度提出最终的推荐方案。F 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

168、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明确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和达标分析。2)二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A 在工程分析中,给出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B 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并对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实测。C 噪声预测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观测值及厂界( 或场界、边界)噪声值,根据评价需要绘制等声级线图,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

169、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D 当工程预测的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应分别预测其不同时段的噪声级。E 从声环境保护角度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不同选址( 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F 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明确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和达标分析。3)三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A 在工程分析中,给出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的标识固定生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

170、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B 重点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可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若无现状监测资料时英进行实测,并对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C 噪声预测应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厂界( 或场界、边界)噪声值,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D 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达标分析。17、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1)主要调查内容A 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B 声环境功能区划C 敏感目标D 现状声源2) 调查方: 法一收集资料法典现场调查法二现场. 测量法。3)现状监测:A 监测布点原则: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

171、,包括厂界( 场界、边界)利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高于( 含)一 : 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B 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声源( 如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 ,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C 评价范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建设项目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则。a 当声源为固定源,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可能即受到现有声源影响又受到建设县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要求,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设衰减测点。b 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时,现状监

172、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工程特点及线声源噪声影响随距离衰减的特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蜜柑目标处。为满足预测要求,也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噪声源不同距离布设监测点。其余敏感目标的现状声级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实测噪声的验证和计算求得。c 对于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一般布设在主要敏感目标处,测点数量可根据机场飞行量及周围敏感目标情况确定, 现有单条跑道、 二条跑道或三条跑道的机场可分别布设3-9,9-14或 12-18 个飞机噪声测点,跑道增多可进一步增加测点。其余敏感目标的现在飞机噪声声级可通过测点飞机噪声声级的验证和计算求得。4)现状评价:A 以图、 表结合的方式

173、给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功能区及其划分情况,以及现有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B 分析评价范围内现有主要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等,明确主要声源分布。C 分别评价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各敏感目标的超、达标情况,说明其受到现有主要声源的影响状况。D 给出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超标范围内的人口数及分布情况。18 、声环境影响预测A 预测范围1 )基本要求:噪声预测范围应与评价范围相同2 )预测点的确定原则:建设项目厂界( 或场界、边界)和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应作为预测点3 )预测需要的基础资料: 建设项目噪声预测应掌握的基础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的生源资料和室外声波传播条件、气象参数及有关资

174、料等。B 预测步骤1 )建立坐标系,确定各声源坐标和预测点坐标,并简化声源为点声源、线声源或面声源。2 )根据已获得的声源源强的数据和各声源到预测点的声波传播条件资料,计算衰减量:将噪声影响值与预测点处的噪声现状值叠加作为该预测点的值:L e q = 1 0 1 g ( l ( ) o ” “ ,+ 1 0 ” )( % . , 预测点处噪声源所产生的噪声影响值,dB;5预测点处噪声现状值)C 噪声预测模式1 )工业噪声预测模式:2 )社会生活噪声预测模式3 )铁路噪声预测模式4 )机场噪声预测模式19、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1 )评价方法和评价量进行边界噪声评价时,新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

175、献值作为评价量,改扩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与受到现有工程影响的边界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进行敏感目标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2 )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分析:给出评价范围内不同声级范围覆盖下的面积,主要建筑物类型、名称、数量及位置,影响的户数、人口数。3 )噪声超标原因分析:4 )对策建议: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 选线) 、规划布局和设备选型等的合理性,评价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提出需要增加的噪声防治对策、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及跟踪评价等方面的建议,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20、噪声防治对策和措施1)噪声防治的

176、一般要求:A工 业 ( 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噪声防治措施针对建设项目投产后噪声影响的最大预测值制订,以满足厂界( 或场界、边界)和厂界外敏感目标( 或声环境功能区)的达标要求。B交通运输类建设项目( 如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项目等)的噪声防治措施应针对建设项目不同代表性时段的噪声影响预测值分期制定,以满足声环境功能区及敏感目标功能要求,其中,铁路建设项目的噪声防治措施还应同时满足铁路边界噪声排放标准要求。2)防治途径A规划防治对策:主要指从建设项目选址( 选线) 、规划布局、总图布置和设备布局等方面进行调整,提出减少噪声影响的建议。“ 闹静分开合理布局”B技术防治措施:1 .从

177、声源上降低噪声的措施:改进机械设计;采取声学控制措施;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改革工艺、设施结构和操作方法等2 . 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措施:在噪声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声屏障等措施;利用自然地形物( 如利用位于声源和噪声敏感区之间的山丘、土坡、地堑、围墙等)降低噪声。C敏感目标自身防护措施:受声者自身增设吸声、隔声等措施;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D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提出环境噪声管理方案( 如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优化飞行程序等) ,制定噪声监测方案,提出降噪减噪设施的使用运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管理要求,提出跟踪评价要求等。21、典型工程项目的声环境影响评价A

178、 工矿企业声环境影响评价1)基础资料收集I 声源分析i 主要噪声源的确定依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工程使用的设备类型、型号、数量,并结合设备类型、设备和工程边界、敏感目标的相对位置明确确定工程的主要噪声。ii噪声源的空间分布依据平面布置图及有关工程资料,标明主要噪声源的位置。iii噪声源的分类将主要噪声源划分为室内声源和室外声源。iv主要噪声源汇总列表汇总确定主要噪声源的名称、型号、数量、坐标位置;声功率级或某一距离处的倍频带声压级、A 声级。n 声源强度的确定i 声源强度的表达方法: 倍频带声功率级或A 声功率级,某一距离处的倍频带声压级或A 声级。ii声源强度的来源 iii周围环境调查 i

179、v声波传播路径分析2)噪声现状调查和评价I 现有车间的噪声现状调查。重点调查8 5 d B 以上的噪声源。II厂区噪声水平调查 采用网格法测量 每 隔 105 0m ( 大厂每隔5 0100m)HI生活居住区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IV现状调查3)声环境影响预测1 预测点的布置厂界预测点应能预测到厂界噪声最大值。环境噪声预测点:在评价范围内的主要敏感点均为预测点。II预测内容i 厂 界 ( 场界、边界)噪声预测 ii敏感目标噪声预测 iii绘制等声级线图iv根据厂界( 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受影响的状况,明确厂界( 场界、边界)和周围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分析厂界和敏感目标的超标原因。4

180、)噪声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应重点说明一下问题i 按厂区周围敏感目标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域类别,评价噪声影响的范围利程度,说明受影响的人口分布情况。ii分析主要影响的噪声源,说明厂界和界外声环境功能区超标原因。iii评价厂区总图布置和控制噪声措施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提出必要的替代方案。iv明确必须增加的噪声控制措施及降噪效果。5 )工业噪声的防治对策i 应从选址、总图布置、声源、声传播途径及敏感目标自身等方面分别给出噪声防治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选址的优化方案及其原因分析,总图布置调整的具体内容及其降噪效果( 包括边界和敏感目标) ;给出各主要声源的降噪措施、效果和投资。ii设置声屏障和对敏感建筑物

181、进行噪声防护等的措施方案、降噪效果及投资,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iii在 符 合 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对可城乡规划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提 出 厂 界 ( 或场界、边界)与敏感建筑物之间的规划调整建议。iv提出噪声监测计划等对策建议。B 公路、铁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1)预测参数i 工程参数公路: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分段给出公路、道路结构、坡度、路面材料、标高、地面材料,交叉口、道桥的数量。分段给出公路、道路昼间和夜间各类车辆的比例、昼夜比例、平均车流量、高峰车流量、车速。在缺少相应昼夜比例和车型比例的预测参数时,可通过附近类似道路的类比调查获取。铁路:依据可研报告或初步设计分段给出线路条

182、件,其中包括路基、桥梁、道床、轨枕、扣件、钢轨类型等。分段给出列车昼间和夜间的对数、编组及运行速度。列车可分为客车、货车,牵引类型可分为内燃机车、电力机车、蒸汽机车等。ii声波传播路径参数列表给出噪声源和预测点间的距离、高差,分析噪声源和预测点之间的传播路径状况,给出影响声波传播的相关参量。iii敏感点参数根据现场实际调查,给出沿线敏感点的名称、类型、所在路段、桩 号 ( 里碑) 、路基的相对高差、人口数量、沿线分布情况、建筑物的朝向、层数等。2)公路、铁路环境噪声现状调查沿线敏感目标城镇、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或农村生活区建筑物的分布及所在的功能区。根据噪声敏感区域分布状况和工程特点,贯彻“

183、 以点带线,点段结合,反馈全线” 的原则,确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电线噪声测量断面和代表性的敏感点进行测量。若有噪声源( 固定源、流动源)应调查其分布情况和敏感点受气影响的情况。3)预测内容按评价工作等级的要求,分别计算各个预测点的噪声贡献值、预测值、预测值与现状噪声值的差值,预测高层建筑不同代表楼层所受的噪声影响。4)预测评价根据预测结果,采用噪声控制标准评述下来问题:针对项目建设期和不同运营阶段,评价沿线评价范围内各敏感目标( 包括城镇、学校、医院、生活集中区等)按标准要求评价其达标及超标状况,并分析受影响人口的分布情况。对沿线两侧的城镇规划受到噪声影响的范围绘制等声级曲线,明确合理的噪声控制

184、距离和规划建设控制要求。结合工程选线和建设方案布局,评价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必要时提出环境替代方案。对提出的各种噪声防治措施应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在多方案必选后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降噪效果。5)公路、道路交通噪声防治对策公路、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防治措施可通过不同选线方案的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出敏感目标受到影响的程度,提出优化的选线方案建议;根据工程与环境特征,给出局部线路调整、敏感目标搬迁、临路建筑物使用功能变更、改善道路结构和路面材料、设置声屏障和对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防护等具体的措施方案及其降噪效果,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在 符 合 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可对城乡规划进行修改的

185、前提下,提出城镇规划区段线路敏感建筑物之间的规划调整建议;给出车辆行驶规定及噪声监测计划等对策建议。6)铁路、城市轨道噪声防治对策铁路、城市轨道噪声防治措施可通过不同选线方案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程度提出优化的选线方案建议;根据工程与环境特征,给出局部线路和站场调整,敏感目标搬迁或功能置换,轨道、列车、路 基 ( 桥梁) 、道床的优选,列车的运行方式、运行速度、鸣笛方式的调整,设置声屏障和对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防护等具体的措施方案及其建筑效果,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在 符 合 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可对城乡规划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提出城镇规划区段铁路( 或城市轨道交通)与敏感建筑

186、物之间的规划调整建议;给出车辆行驶规定及噪声监测计划等对策建议。2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1)资料分析:收集规划文本、规划图件和声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资料,分析规划方案的主要声源及可能受影响的敏感目标的分布等情况。2) 现状调查、 监测与评价: 现状调查以收集资料为主,当资料不全时, 可视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监测;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声源的数量、种类、分布及噪声特性;规划及影响范围内的主要敏感目标的类型、分布及规模等;以图、表结合的方式说明规划及影响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土地使用功能和声环境功能区划,以及个功能的声环境质量状况;对规划及影响范围内的环境噪声、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

187、、建筑施工噪声和不同声功能区代表点分别进行昼间和夜间监测;根据现状调查与噪声检测结果进行规划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声环境现状评价。3 ) 声环境影响分析:通过规划资料及规划区环境规划资料的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区域声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4 )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和调整:规划区内主要敏感目标的分布、声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和区域总体规划。提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和调整的建议。5 ) 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闹静分隔” “ 以人为本“ 原则第 8 章 振动环境影响评价1、振动环境影响评价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应阶段,根据有关法规、标准,对环境振动进行监测、预测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将振动环境

188、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2、振动的基本评价量:振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振动加速度和加速度级: 振动加速度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 表示振动加速度值的大小通常使用峰值、平均值和有效值。从人体刚刚感觉到的微弱振动( 振动加速度变化高达百万倍,这给振动加速度的测量、运算和表达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方便起见,国内及国际上有关振动的标准,采用振动加速度级代替振动加速度。振动加速度a ( m / s 2 ) 的加速度级是按下式定义的:VaL=201g ( a/a0) ( dB) , aoTOm/s; 为参考振动加速度)1 ) 振动加速度值的相加:合=J a 甲 2 + a 乙 2 ,上例还表示两个相等的加速度级相加

189、增加3dB,四个相等的振动加速度级增加6 d B ,十个相等的加速度级相加增加10dB,n个相等的振动加速度级相加增加lOlgndBoVAL = 101g10IVALq多个振动加速度级合成,可按下式计算得到: 源2 )振动加速度级的相减:2差=. 止 2 气2 ? IVAL = 101g - J lO011 ) 振动加速度级取平均: L ,如果V AL i 之间最大差值不超过5 d B , 则可以采用算术平均值。2 ) 振动频率:可以说任何物理现象均和“ 振动” 有关。我们关心的环境振动( 直接作用于人体)则集中于 1 - lO O H z 的范围内。3、振动的主观评价:1 ) 建立描绘振动的

190、物理量和振动对人的影响程度之间的关系2 ) 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法4 、振动产生的环境影响:1 ) 振动对居民生活的干扰2 )振动对工作效率的影响3 )振动对建筑物的损害4 )振动激发二次结构噪声5、振动环境影响评价标准GB10070.88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适用地带范围昼间夜间特殊住宅区6 56 5居民、文教区7 06 7混合区、商业中心区7 57 2工业集中区7 57 2交通干线道路两侧7 57 2铁路干线两侧8080说明:1 )本标准适用于连续发生的稳态振动、冲击振动和无规振动;2 )每日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昼间不允许超过标准值10dB ,夜间不超过3dB;3 )适用地带范围的划定

191、:“ 特殊住宅区” 是指特别需要安宁的住宅区;“ 居民、文教区” 是指纯居民区和文教、机关区;“ 混合区” 是指一般商业与居民混合区:工业、商业、少量交通与居民混合区;“ 商业中心区” 是指商业集中地繁华地区。“ 工业集中区” 是指在一个城市或区域内规划明确确定的工业区。“ 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是指每日车流量不少于2 0 列的铁道外轨3 0 m 外两侧的住宅区;本标准使用的地带范围,由地方人民政府划定。4 )本标准昼间、夜间的时间由当地人民政府按当地习惯和季节变化划定。5、其他标准:GB/T50355-2005 住宅建筑室内振动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GBT50452-2008 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

192、术规范GB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7、振动环境影响评价:1 )振动源特性:振动的环境影响评价通常是对振动的负面和消极的影响的研究,并且是对除了自然力引起的“ 地震” 以外的,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造成的振动影响的研究。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污染源是广泛复杂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基本可分为固定式单一源和集合源两类。振动分为稳态振动、冲击振动、无规则振动、轨道振动等。2 )振动传播途径:以轨道交通振动传播途径为例,其基本传播途径为振源- 传播途径( 结构及维护土层)- 受振对象。3)环境振动的测量 方 法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GB1007L88)A 测量量:测量量为铅垂向Z振级。B测量方法和

193、评价量:采用仪器时间常数为1 s .对于稳态振动,每个测点测量一次,取 5 s内的平均示数作为评价量;对于冲击振动,取每次冲击过程中的最大示数作为评价量;对于重复出现的冲击振动,以 10次读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量;对于无规振动,每个测点等间隔地读取瞬时示数, 采样间隔不大于5s,连续测量时间不少于1000s,以测量数据的V L z l O 值为评价量:对于铁路振动,读取每列车通过过程中的最大示数,每个测点连续测量20列车,以 20次读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量。C测点位置: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5m以内振动敏感处,必要时,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内。第 9 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基础知识:生态学:是

194、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的有机和无机环境全部关系的学科。生态学的研究层次一般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1)种群和群落物种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具有种内繁殖能力、区别于其他生物类群的一类生物。生态影响评价中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及具有生态经济价值的动植物须特别关注。种群是指某一地区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体。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即种群内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 或空间)的个体数量( 即密度)是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内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个体的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栖息地条件和人

195、类的干扰因素均影响种群的动态。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的个体数目。群落:是生活在某一地区中所有种群的集合体,可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群落的外部形态特征常数被作为划分类型的依据,群落的结构特征亦被用作判别其完整性的指标。群落中起主导和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作优势种,可用重要值表征。群落主要层( 如森林的乔木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群落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常作为评价其有略或重要的指标。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某一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称为群落演替。经典演替观的基本思想:群落演替是有顺序的过程,有规律的像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够预测的;虽然群落演替受生境中物

196、理环境所约束,但主要是由生物群落自身所决定,即演替前期为后期的物种入侵和繁殖准备了条件;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往往生物量最大,物种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最紧密。2)生态系统:是指生命系统与非生命( 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某一地区的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的集合体构成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运行过程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调节反馈和动态变化,这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特点:整体性;复杂有序的层次结构;开放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分异性。生态系统的类型:

197、根据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可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环境功能: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直接服务功能;间接服务功能( 稳定大气的功能;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应的功能;水土保持和土壤熟化的功能;防风固沙功能;气候调节功能;净化环境的功能;形成自然景观,给人美的享受;为人类提供生物选择价值)3)生境:是指物种( 也可以是种群或群落)存在的环境域。即生物生存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生境包括结构性因素、资源性因素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生境结构包括可以分为水平结构( 空间异质性) 、垂直结构( 垂直分化和分层现象)和时间结构( 周期性变化) 。4)植被是

198、指覆盖地表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植被类型,具有一致外貌( 优势种生活型相同)的植物群路组合,是植物群落的高级或最高级的分类单位。植被分类:按地理环境特征:如高山植被、中山植被、平原植被、温带、热带植被等。按分布地域划分:如天山植被、秦岭植被、长白山植被等。按植物群里类型划分:如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按形成过程划分:如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我国主要的陆生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阔叶林、落阔叶林、针叶林。5)景观是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又相互作用的拼快( 斑块)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由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拼快( 斑块)组成的嵌合体。景观生态学的狭义景观是指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的

199、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景观则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景观生态学研究对性和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重点集中在: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6)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加强国际合作,并在国家层面上予以落实: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依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生态恢复:分为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对于自然或人为

200、因素导致的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的干扰或破坏,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演替恢复其原有的状态。但对于超过生态自然恢复能力的干扰或破坏,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将是十分困难的,需要人类采取措施促进恢复,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自我修复的过程。生态影响是指外力( 一般指“ 人为作用” )作用与生态系统的作用,导致其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在环境保护管理中,通常将生态影响按作用分为污染影响与非污染影响两大类型。生态影响的特点:累积性;区域性和流域性;高度相关和综合性。由于上述特点,生态影响也就具有了整体性特点,即不管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什么因子,其影响效应是系统整体性的。2 、生态影响评价:是识别、分析

201、或预测评价( 尽可能量化)某项目活动对生态系统或组分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过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的策略和措施。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认识生态特点和功能,明确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影响的敏感程度,确定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维持区域生态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应能满足如下要求:1 )能反映生态系统的优劣,特别是能够衡量生态功能的变化;2 )能反映生态系统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尽可能定量化;3 )能用于规划开发建设活动的行为方式,即具有可操作性。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1 )规划分析和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 )生态现状的调查与评价;3 )上述二者的关系

202、分析,即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4 )确定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5 )生态影响预测评价或分析;6 )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保护措施;7 )得出结论。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1 )工程组成与工程占地;2 )是否涉及敏感生态保护目标;3 ) 石方平衡;4 )施工方案;5 )营运方案;6 )生态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 生态保护措施一般包括预防、最小化、减量化、修复、重建、异地补偿、人工改造等。 )3、生态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生态影响因子识别:一般是以列表清单法或矩阵表达,并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生态影响识别包括三个方面:影响因素识别,即识别作用主体;影响对象识别,即识别作用受体;影响效

203、应识别,即识别影响作用的性质、程度等。A 影响因素识别:内容全面;全过程识别;识别主要工程及其作用方式。B 影响对象分析: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敏感保护目标及重要生境;自然环境; 自然、人文遗迹与风景名胜。C 影响效应识别:影响性质;影响程度;影响的可能性。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生态影响评价等级 注:2011年 9 月 1 日实施根 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 HJ1920U) , 将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分为一、二、三级,位于原厂界( 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 或可不做生态影响“ 评价” ) 。主要依据条件为:1 )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2 )评价项目的

204、工程占地( 含水域)范 围 ( 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工程占地( 含水域)范围面积220km2或长度2 100km面积220km2或长度50 100km面积K kn?或长度350km特殊生态敏感区一级一级一级重要生态敏感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域二级三级三级当工程占地( 含水域)范围的面积或长度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评价工作等级时,原则上应按其中较高评价工作等级进行评价。改扩建工程的工程占地范围以新增 占 地 ( 含水域)面积或长度计算。在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变,或拦河闸坝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情况下,评价工作等级应上调一级。5、生态影

205、响评价范围:1)生态影响范围确定的基本原则:A 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确定,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B 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C 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2)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a 和技术导则评价规范的规定;b 根据评价对象特点和工作需求与资料获取可能确定评价范围,另一个重要依据是环境特点( 注意保持地表水系统的完整性;应

206、注意地形、地貌特征;影响沿廊道的传播;行政管辖界域,一般不跨越行政界域提出实施措施等, ;建设项目的空间分布如点状、线型、斑点状或区域性布局等) ;动态地确定评价范围。3)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规定:A 有行业要求,规范或导则的,可参照行业要求、规范或导则所规定的评价范围。交通运输类:公路:中轴线向外延伸300-500m,铁路:线路两侧300m;水上线路,江河类包括所经汇河段的全河段及其沿江陆地;海上线路,主航线向两侧延伸500m.;场站:机场周际外延5 k m ,码头区周际外延3-5km。煤炭开采:二、三级项目应综合考虑煤炭井工或露天开采地表沉陷及地下水的影响范围, 般以矿区及矿区边界外5002

207、000m作为评价范围。一级项目要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出发,凡事由于矿产开采直接和间接引发生态影响问题的区域均应进行评价。石油天然气开采:区域性开采项目评价范围:一级评价范围为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并外扩2-3km;二级为建设项目并外扩2km;三级为建设项目范围并外扩1km。线状建设项目:一级为油气集输管线两侧各500m带状区域; 二三级为油气集输管线两侧各200m带状区域。水利水电类:二三级项目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水区域和下游水文变化区域的水体和陆地,一级项目要对库区、集水区域、水文变化区域( 甚至含河口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评价。此外,要对施工期的辅助场地进行评价。B 无行业导则的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

208、响评价范围,评价人员可以根据专业只是或通过专家咨询,根据工程实际及可能的影响确定评价范围。6、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1)区域现状特征调查要求:生态现状调查是生态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调查的内容和指标应能反应评价工作范围内的生态背景特征和现存的主要生态问题。 在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 包括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或其他特别保护要求对象时,应做专题调查。一般根据开发建设项目的时间情况可分别按中尺度( 区域)和小尺度( 评价范围) 进行生态影响调查。中尺度一项目所在地( 县或乡)为主,应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概括性说明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现在,以了解区域性生态特征。小尺度应以项目影响

209、范围为主,具体、详细的说明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现状,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应不小于评价工作的范围。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二级评价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料推断,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证;三级评价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2)影响范围内生态现状调查:A 生态背景调查根据生态系统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特点,调查影响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 如气候、 土壤、 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

210、、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如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逐个说明其类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即:a 基本生态因子调查;b 生态系统调查。B 重要敏感生态包目标调查;a 生态敏感保护目标识别:主要生态敏感保护目标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惜濒危野生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涧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

211、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禁封保护区、封闭和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2008 年 7 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公布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对重要生态区划出5 类 5 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5类重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水源涵养重要区、土壤保持重要区、防风固沙重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洪水调蓄重要区。B 敏感保护目标调查内容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级别、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等) ;珍稀野生动植物;文物古迹。C 自然资源调查D 主要生态问题调查3)现状调查方法收集现有资料;现场调查;专家和公众咨询法;生态监测法、遥感调查法、海洋生态调查法、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法。4)植物样方调查:首先确

212、定样地大小,在选定的样地范围内,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样方。一般草本样方In?以上,灌木样方在10n?以上,乔木样方在lOOn?以上;其次需要确定样方数目,样方的面积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种与面积的关系曲线确定样方数目。样方的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机排列两种方式。样方调查中“ 压线” 植物的计量必须准确。调查内容除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地理坐标、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土壤类型等)外,重点调查样方内植物组成( 种类、数量、建群种或优势种) 、生活期、生长状态( 如植株高度、径级等) 、层析结构等,一般以列表形式反映。密度= 个体数目/ 样方面积;相对密度= 一个种的密度/ 所有种的密度之和X

213、100%优势度= 底 面 积 ( 或覆盖面积总值)/ 样方面积;相对优势度= 一个种的相对优势度/ 所有种优势度之和X100%频度= 包含该种样方数/ 样方总数;相对频度= 一个种的频度/ 所有种的优势度之和X100%重要值= 相对密度+ 相对优势度+ 相对频度根据物种重要值可判断植物群落的类型。一般以重要值最高或重要值排在前两位或前三位单位物种作为该地植物群落类型。5 )动物调查:陆地动物般采用样线( 带)法、样 地 ( 样方)法、捕捉法、样本收集法、直观调查法、特征识别法、访谈法等。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可参考 淡水水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和 海洋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种类、分布

214、、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栖息地面积等) 、栖居生境类型及质量、不同生境的指示物种、主要经济种类及其用途与利用现状、受威胁现状及因素、保护现状等。7、现状评价基本内容与评价方法在区域生态基本特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取得生态现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评价,评价采用文字和图件现结合的表现形式。1)现状评价基本内容:A 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h , 分析影响区域生态质量的主要原因。B 分析和评价影响区域内动物、植物等生物因子的现状组成、分布;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当评价区域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

215、C 评价生态现状可采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等指标。2)现状评价技术方法:可采用导则、规范等推荐的列表清单法或描述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类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生物多样性定量计算方法、生态质量评价法、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法等。8 、不同评价等级的基本要求一级评价:评价项目建设影响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及其演变历史或趋势,评价国家或地方保护野生动植物、重要经济物种的生境条件及现状质量,评价或说明生态敏感保护目标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水平,分析或说明造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216、。二级评价:评价项目建设影响范围内典型或重要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及其演变历史或趋势, 评价重要经济物种的生境条件及现状质量,分析或说明造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三级评价:简要说明土地利用现状,代表性野生植物及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类型,土壤侵蚀情况。9、生态制图:在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中,所获得的信息除文字信息外,还有图件和图像等直观易见的信息,其中图件既是表达环境现状的良好手段,也是评价结果的重要表达手段,生态制图在生态影响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的意义。1)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构成要求:A 一级评价基本图件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表水系图;植被类型图(

217、 独有) ; 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生态监测布点图;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B 二级评价基本图件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表水系图;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C 三级评价基本图件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土地或水体利用现状图;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图形整饬规范:生态影响评价图件应符合专题地图制图的整饬规范要求,成图应包括图名、比例尺、方向标/ 经纬度、图例、注记、制图数据源( 调查数据、实验数据、遥感信息源或其他) 、成图时间等

218、要素。10、生态现状评价结论:简要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概况,重要说明项目评价范圉内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生态系统类型及其重要组成,包括主要植物种类及植被类型、野生动物、生态敏感保护目标状况与建设项目的关系,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还应说明生态完整性及其演替趋势,土地和植被的承载力,指出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特别是重大环境问题要给予明确回答。通过定性或定量指标( 植被覆盖率、频度、密度,生物多样性或生态脆弱性,如沙化或荒漠化等)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11、生态影响预测评价:1)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内容:A 评价工作范围内设计的生态系统及其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B 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

219、评价应在明确保护目标的性质、特点、法律地位和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分析评价项目的影响途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预测潜在的后果。C 预测评价项目对区域现有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趋势2)不同评价等级的内容与重点A 级评价处于特殊生态敏感区,或处于重要生态敏感区的占地面积N20km2或长度2100km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应充分利用“3S”等先进技术手段,除进行单项预测外,还应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对区域性全方位的影响进行预测,预测评价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及演变趋势的影响。对于指直接影响的特殊生态敏感保护目标的开发建设项目,重点分析评价工程建设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提出替代或必选方案,必要时应单独

220、进行专题评价,编制专题影响报告。进行生态影响1级评价的开发建设项目,应在工程营运后一定时间内进行生态影响的后评价。对于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建设项目应充分利用水土保持方案的成果,根据工程建设分区分类情况,说明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B 二级评价处于重要生态敏感区的占地面积220km2或长度50 100km的建设项目, 处于一般区域占地面积N20km?或长度打00km的建设项目, 对评价范围内涉及的典型生态系统及其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价, 对影响范围外可能间接影响的生态敏感保护目标,应分析在不利情况下对其结构、功能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预测对生态系统组成和服务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对于

221、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建设项目应利用水土保持方案的成果,简要说明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C 三级评价处于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 般区,占地面积W 2km2或长度w50km 的建设项目,以及处于一般区域占地面积 220km, 或长度50 100km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只需简要分析对影响范围内土地利用格局、制备等关键评价因子的影响。对处于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应简要说明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3)重要生态敏感保护目标影响评价:( 一般采用“ 五段论” 模式)a 简要介绍敏感区基本情况; b 与开发建设项目的位置关系;c 进行影响分析或预测评价; d 提出影响保护措施( 或对策与建议)e 明确敏

222、感区主管部门的意见和要求。4)生态影响预测评价技术要求A 确定生态影响的性质(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近期影响与长期影响;一次影响与累积影响;明显影响与潜在影响;局部影响与区域影响)B 根据生态影响识别的结果,对识别出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C 全过程预测评价D 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应在明确保护目标的行踪、特点、法律地位和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分析评价项目的影响途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预测潜在的后果。E 预测评价项目对区域已有的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趋势。F 有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根据行业导则的要求针对具体项目进行生态影响评价。5 )生态影响预测评价的方法:进行生态影响

223、预测或分析时,需注意如下问题:A 保持生态完整性观念B 保持生态系统开放型系统观;C 保持生态系统为地域差异性的系统观D 保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E做好深入细致的分析,要做到全部工程活动( 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F正确处理依法影响评价和科学影响评价的问题;G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影响特殊性问题。 ( 生态影响分析中应充分重视间接性的、潜在性的、区域性的和综合性的影响)12、生态保护措施影响的防护、恢复、补偿及替代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一生态影响( H J 1 9 - 2 0 1 1 )提出的生态保护( 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基本原则是:A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等次序提出生态影

224、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有利恢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B 凡是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 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时) ,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C 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 也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否则应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1)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A生态保护措施应体现法律的严肃性;C要有明确的目的性E全过程的评价与管理B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D遵循生态保护的原理F突出针对性和可行性2)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内容:A 替代方案替代方案要求:-:替代方案主要是指项目中的选线、选址替代方案,项目的组

225、成和内容替代方案,工艺和生产技术的替代方案,施工和运营方案的替代方案、生态保护措施的替代方案。二:评价应对替代方案进行生态可行性论证,有些选择生态影响最小的替代方案,最终选定的方案至少应该是生态保护可行的方案。B 减少生态影响的工程措施a方案优化( 选点选线规避环境敏感目标;选址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案;采用环境友好方案;环保建设工程)b 施工方案优化( 规范化操作;合理安排季节、时间、次序)c 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 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与队伍管理;运营期环境监测与“ 达标” 管理)C 重要生态保护措施a 物种多样性和法定保护生物、珍惜、濒危物种及特有生物物种的保护;b 植被的保护与恢复c 资源保护和

226、合理利用d 水土保持措施( A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 的方针;B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工程治理措施和生物治理措施( 首先考虑绿化工程) )e 土壤质量保护 f 合理选址g加强生态系统的监理与管理 h 加强生态保护教育 j 健全管理体制D 生态监测E 生态监理13、典型生态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与生态影响评价要点1)公路项目: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基高、路面宽、工程量大,配套设施多,工程分析时涉及的内容亦多,要求亦严较高。公路工程组成:主体工程:路基工程及其路堤

227、、路堑、桥梁工程( 大桥、特大桥和互通式立交桥) 、隧道工程。辅助工程:导排水沟、涵洞、通道、天桥等。附属工程:服务区、收费站、监控机防护设施、通讯设施、标准标线等。临时工程:如 三 场 ( 取土场、弃土场、砂石料场) 、施工道路、施工营地等。土石方工程:土石方总量,挖方、填方、或石方、土方,或借方、弃方。公路环境影响评价采取“ 点段结合、重在点上” 、“ 以点为主,反馈全线的原则” ,工程分析中必须对这些重点段和敏感环境点段做重点分析。这些点段包括:大桥、特大桥:若河漏有取水口或河流水环境功能高者,尤为重要;长隧道:尤其关注弃渣量、弃渣地点、弃渣方式及防护,还有地下水疏水问题互通式立交桥;高

228、填段、深挖段;主要环境影响:施工期:以土地占用、植被破坏、土石方工程、水土流失和景观影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破坏与影响;以扬尘为主的空气污染、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及车辆和施工噪声为主的污染影响。营运期:汽车行驶,主要污染因子是噪声,其次是尾气以及降雨随地表径流发生的水污染。2)水电建设项目:工程组成:以水力发电为目的的水电工程组成主体工程:如库坝、发电厂房;配套工程:如引水涵洞等;辅助工程:入队外交团道路、施工道路网络、各种作业场地、取土场、采石场、弃土弃渣场等;公用工程:如生活区、水电供应设施、通讯设施等;环保工程: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控制设施、绿化工程等。主要环境影响:施工前期影响:移民环境影响

229、和民族文化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 。施工期: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施工作业的污染影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或有价值的历史遗迹;环境健康影响( 人员来自不同地方,切较为集中,可能导致疫源性疾病或与水传播有关的病原孳生导致传染病流行)营运期:坝上库区的环境影响问题;大坝产生的生态影响问题;大坝阻隔使坝上和坝下水生生物的交流中断,特别是泡游生物影响最为明显,可能导致涧游性生物灭绝。对涧游性鱼类,可能使其历史形成的鱼类 三 场 ( 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发生变化,是鱼类不能生存而消失。坝下区域的生态影响问题。3)矿业建设项目:采掘类项目的生态影响工程分析重点;工程组成全分析:工程全过程

230、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环境敏感性分析;污染影响。主要环境影响:A 地下开采( 井工开采)主要环境影响对土地及植被的破坏:地下水资源受破坏问题;地下水资源受破坏问题;景观生态影响问题;B 露天开采主要环境影响土地的占用;对水资源的影响;对植被的破坏;对河流水系的破坏与污染;C 尾矿库环境风险;( 垮坝风险)D 移民安置生态影响E 伴生矿的反射性问题第10章 水 土 保 持 方 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1、在引述、复核和完善“ 水保方案” 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 水土保持篇章 应包括以下内

231、容: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调查;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和分区防治措施及典型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投资估算及效应分析2、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分级标准: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及其它地表组成物质在外营力( 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的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也常定义为在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流失概念不同,前者范围更广。土壤流失:对应于土壤侵蚀强度,是指地壳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 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以土壤侵蚀模数表示。土壤侵蚀的类型:按外营力性质可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

232、蚀、冻融侵蚀和人为侵蚀等类型。水土保持防治标准的六项指标:扰动土地整治率;土壤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系数;林草覆盖率。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级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生产建设项目活动对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重要江河、 湖泊的防洪河段、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生态功能保护区、景观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直接产生重大水土流失影响,并经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确认作为级标准防治的区域;二级标准:开发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活动对国家和省、地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河段、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生态功能保护区、景观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直接产生较大水土流失影响,并经水土保持方案论证确

233、认作为二级标准防治的区域。三级标准:一、二级标准未涉及的区域。3、水土保持工程分析与评价I )工程方案及主要控制点2 )工程土石方数量、土石方平衡和土石方平衡的合理性分析3 )工程建设期- 地基( 路基等)开挖和填筑4 )工程建设期- 永久和临时占地5 )工程建设期- 取土、采料、弃土6 )工程建设期- 拆迁安置7 )工程试运行期- 恢复工程8 )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的水土保持影响分析4、水土保持现状调查要点1 )水土流失的自然环境影响因子调查:A 气候气象条件 B地形地貌C 地质因素和地面物质 D 地表水、地下水水系及其水文地质条件E植被因素 F自然资源2 )项目区人为影响因素A项目区内水土保

234、持分区类型 B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C水土保持人为因素调查要点 D生产发展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调查E社会经济调查 F水土流失危害3 )各个工程单元水土保持潜在影响调查以弃渣场为例,环境保护更关注的选址原则应为:工程合理、安全可控、因地制宜、保护环境5、水土流失预测1 )预测内容、范围: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包括开挖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弃 土 ( 石、渣)量、水土流失量、新增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等。2 )预测时段:一般将水土流失的预测时段划分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试运行期。3 )水土流失预测的主要方法:预测内容预测方法工程永久临时占地、开挖扰动地表、占压土地和损坏林草植被类型、面积

235、查阅设计图纸、 技术资料并结合实地查勘测量分析建设期土( 渣)方开挖、回填量及弃土( 渣)量查阅设计资料、 同主体工程设计单位相关专业配合、对挖方、弃方分别统计分析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新增水土流失量)类比和公式计算法, 同地区的同类项目类比确定预测参数,预测模式进行计算水土流失对工程、 土地资源、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的可能性现状调查及对水土流失量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6、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和分区防治措施及典型设计1 )水土流失防沙分区:根据地形和气候特征、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可划分为山岭区防治区、平原防治区或河谷防治区一级分区,根据工程单元及其施工、占地特点进行二级分区。2 )主体工程与水

236、土保持措施与评价般主体工程列为水土保持工程的措施有:a边坡的水土保持措施; b特殊地质处理及防护;c排水工程( 排水系统的组成,设计的洪水频率等)3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及评价:植物措施主要包括绿化工程和边坡防护中植物防护( 包括铺草皮、三维植被网、喷播等) 、骨架植被防护( 包括骨架植草护坡、框架植草等)等。4 )分区水土保持措施及评价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和评价:工程措施,土地整治;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施工管理措施。7、水土保持监测1 )监测内容:水土流失状况监测灾害及不良地点( 地段)的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运行状况及效能监测2 )主要调查、监测方法( 地面观测法

237、和调查监测法)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时段: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的监测采用定点定时监测与定期巡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对工程分析及现场的踏勘情况,选定大挖大填、取土、弃渣场及不良地质等代表地点进行各工程单元水土流失的定点监测。巡查时间可安排在施工期第一年、第二年、竣工第一年的汛期各1 - 3次。8、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水保工程的投资包括主体工程中已包括的水保工程投资和新增水保工程投资。其中新增水土保持工程投资由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工程、独立费用、基本预算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组成。效益分析:以分析生态效益为主,兼顾对水土保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以分析生态效益为主,六项指标的达标情况。注:2

238、0 1 0年1 2月2 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 9 1 )第U章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1、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体、半固体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2、依 据 固体废物鉴别导则( 试行) 固体废物包括( 但不限于)下列物质、物品或材料:从家庭收集的垃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报废产品: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质;办公产生的废弃物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残渣;其他污染控制设施产生的垃圾、

239、残余渣、污泥;城市河道疏浚污泥;不符合标准或规范的产品,继续用作原用途的除外;假冒伪劣产品;所有者或其代表声明是废物的物质或物品;被污染的材料( 如被多氯联苯PCBs污染的油) ;被法律禁止使用的任何材料、物品或物质;国务院环境保护阿行政主管部门声明是固体废物的物质或物品。3、固体废物不包括下列物质或物品:放射性废物;不经过贮存而在现场直接返回原生产过程或其产生的过程的物质或物品;任何用于原始用途的物质和物品;实验室用样品;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他可不按固体废物管理的物质或物品。4、固体废物的分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按其特性,分为危险废物和一般废物

240、。1)工业固体废物:A冶金工业固体废物; B能源工业固体废物;C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 D矿业固体废物:E轻工业固体废物F其他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加工过程产生的金属碎屑、电镀污泥、建筑废料以及其他工业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渣等2)农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来自农业生产、畜禽饲养、农副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废物、如农作物秸秆、农用薄膜、畜禽排泄物等。3)生活垃圾: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村生活垃圾。5、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A堆放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从而

241、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B 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按被微生物分解,能释放出有害气体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C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已成为有些国家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2)对水环境的影响A固体废物弃置于水体,将使水质直接接受到污染,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并影响水资源的充分利用。B向水体倾倒固体废物还将缩减江河湖泊有效面积,使其排洪和灌溉能力有所降低,C在陆地堆积或简单填埋的固体废物,经过雨水的淋洗、浸渍和废物本身的分解,将会产生含有害化学物质的渗滤液,对附近地区的地表径流及地下水造成污染。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A杀害土壤中微生物;B改变土壤的性质和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导

242、致草木不生;C固体废物的堆放需要占用土地。6 ,固体废物的管理2004年12月2 9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管理原则:对固体废物的管理,应该从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再循环利用、到最终处置( 从摇篮到坟墓) ,实现废物的全过程控制,从而达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2)管理制度:A 废物交换制度 B 废物审核制服;C 申报登记制度;( 环保部门为了掌握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D 排污收费制度; E 许可证制度;F 转移报告单制度3)污染物控制标准:是固体废物管理标准中最重要的标准,是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限期治理、排污收费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基础。固体废物排放标

243、准分为两类:一类是废物处置控制标准;另一类是设施控制标准。如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68892008) 、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 184842001) 、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 184852001 )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82001)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92001) 这些标准中都规定了各种处置设施的选址、设计与施工、入场、运行、封场的技术要求和释放物的排放标准以及监测要求。7、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1)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再利用;有机固体废物堆肥技术( 是对固体废物稳

244、定化、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2)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置技术: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置技术,即以一定的过剩空气量与被处置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焚烧技术的特点是它可以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3)焚烧技术的废气污染:焚烧烟气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包括:粒状污染物:废物中的不可燃物;部分无机盐类在高温下氧化而排出,在炉外凝结成粒状物;未燃烧完全而产生的碳颗粒和煤烟。酸性气体: SO2、HC1与 HF等氮氧化物: 来源有N2与 反 应 形 成 热 氮 氧 化 物 ,另一个来源是废物中的氮组分转化成NOx.重金属:( 最终产物包括元素

245、态重金属、重金属氧化物及重金属氯化物)一氧化碳:有机氯化合物: 废物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性有机氯化物主要为二恶英,途径有三:废物本身,炉内形成,炉外低温再合成。( 毒性极强,具有高温分解低温合成再生的特点)8 、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 B 18 48 5 2001)2008年 9 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环发200882号) ,该文件中明确要求“ 生物质发电项目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除生活垃圾填气发电及沼气发电项目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外,其它生物质发电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生物

246、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表)报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审批完成后三个月内,将审批文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性质主管部门备案”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严格依照环发200882号文件相关要求执行。环发200882号文件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涉及的厂址选择、技术和装备、污染物控制、垃圾的收集、运输和贮存、环境风险、环境防护距离、污染物总量控制、公众参与、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影响预测、用水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该文件要求“ 城市建成区、环境质量不能达到要求且无有效削减的区域及可能造成敏感区环境保护

247、目标不能到达相应编制要求的区域一般不得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类项目” 、“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时二嗯英排放浓度应参照执行欧盟标准( 现阶段为O.lngTEQ/m3) “ 、“ 在国家尚未制定二嗯英环境质量标准前,对二嗯英环境质量影响的评价参照日本年均浓度标准( 0.6pgTEQ/n?)评价” 等。Pg=103ng9、生活垃圾的填埋处置:1) 填埋处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多个方面, 通常主要考虑占用土地、植被破坏所造成的生态影响以及填埋场释放物包括渗滤液和填埋弃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 填埋场污染控制“ 三重屏障” 理论:地质屏障、人工防渗屏障和废物处理屏障,对填埋场污染控制的重点通常是在填埋场选址

248、、填埋场防渗结构和渗滤液处理。3)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依 据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68892008)A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应符合区域性环境规划、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和当地的城市规划。B 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臼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 ( 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存区、军事要地、国家保密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C 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标高应位于重现期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 并建设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D 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

249、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活动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带、活动中的断裂带、石灰石溶洞发育带、废弃矿区的活动坍塌区,活动沙丘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尚未稳定的冲击扇及冲沟地区;泥炭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E 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位置及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并经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68892008)此外,在对生活垃圾填埋厂厂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还应考虑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大气污 染 物 ( 含恶臭物质) 、滋养动物( 蚊、蝇、鸟类等)因素影响,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环境功能区类别,综合评价其对周围环境、居住人群的生态健康

250、、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的影响,确定生活垃圾填埋场与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地表水域、高速公路、交通主干道( 国道或省道) 、铁路、飞机场、军事基地等敏感对象之间合理的位置关系以及合理的防护距离。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可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4) 垃圾填埋场人工防渗屏障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应根据填埋区天然基础层的地质情况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并经当地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选择天然黏土防渗衬层、单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或双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和其他渗滤液或储备设施的防渗衬层。根 据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68892008)的要求,针对天然基础层不同的渗透系数,对

251、防渗层的要求满足以下要求:A 如果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xl0-7cm /s,且厚度不小于2m,可采用天然黏土防渗衬层,采用天然黏土防渗衬层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压实后的粘土防渗衬层饱和渗透系数应小于1.0xl0-7cm/s;粘土防渗衬层的厚度应不小于2m。B 如果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小于L0xl0-5cm /s,且厚度不小于2m,可采用单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人工合成材料衬层应具有厚度不小于0.75m,且其被压实后的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xl0-7cm/s的天然粘土防渗衬层,或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的其他材料防渗衬层。( 高密度聚乙烯( HDPE) )C 如果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

252、不小于1.0xl0-5cm/s,或者天然基础层厚度小于2m,应采用双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下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下应具有厚度不小于0.75m,且被压实后的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xl0-7cm/s的天然粘土衬层或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的其他材料衬层,两层人工合成材料衬层之间应布设导水层及渗漏检验检测层。5)渗滤液产生量及控制要求:渗滤液产生量受垃圾含水量、填埋场区降雨情况以及填埋作业区大小的影响,同时也受场区蒸发量、风力的影响和场地地面面积情况,种植情况等因素因影响。Q= ( Wp-R -E ) Aa+Q? R=C* WpW p年 降 水 量 R 年 地 表 径 量 E 年蒸发量A a 填 埋

253、 场 地 表 面 积 Q垃圾产水量C 地表径流系数与土壤条件、地表植被条件和地形条件有关6)根 据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68892008)的要求渗滤液排放控制项目有:色度、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总氮、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数、总汞、总镉、总铭、六价格、总碑、总铅等14项。其他项目,视各地垃圾成分,有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7)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主要是TSP、甲烷、氨、硫化氢、甲硫醇及臭气。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 B 16889-2008)中规定填埋工作面上2 m 以下高度范围内甲烷的体积百分比应不大于0.1% , 同

254、时生活垃圾填埋场应采取加完减排措施,当通过大气管道直接排放填埋气体时,导气管排放口的甲烷的体积百分比不大于5% 。生活垃圾填埋场周围环境敏感点方位的场界,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浓度等恶臭污染物浓度,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所在区域,应 符 合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 5 493)的相应规定。对于颗粒物可执行相应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8 )垃圾填埋场填埋废物入场要求:A 下列废物可以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A 由环境卫生机构收集或者自行收集的混合生活垃圾,以及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办公废物;b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 不包括焚烧飞灰)c 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固态残余物:d 服装加工、食品加工

255、以及其他城市生活服务行业产生的性质与生活垃圾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B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中的感染性废物经过下列方式处理后,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a 按 照 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一工程技术规范( 试行) ( HJ/T228-2006)要求进行破碎毁形和化学消毒处理,并满足消毒效果检验指标;b 按 照 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一工程技术规范( 试行) ( HJ/T228-2006)要求进行破碎毁形利微薄消毒处理,并满足消毒效果检验指标;c 按 照 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一工程技术规范( 试行) ( HJ/T228-2006)要求进行破碎毁形和高温蒸汽处理,并满足处理效果检验指标。d

256、 医疗废物焚烧出之后的残渣的入场标准按照下条执行。C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医疗废物焚烧残渣( 包括飞灰和底渣)精处理后满足下列条件,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a 含水率小于3 0 % ;b 二恶英含量低于3ugTEQ/Kg;c 按 照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一醋酸缓冲溶液法HJ/T3002007制备的浸出液中危害成分浓度 低 于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得限值D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经处理后, 按照 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一醋酸缓冲溶液法 HJ/T300-2007制备的浸出液中危害成分浓度低于GB16889-2008表规定的限值,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

257、置。E 经处理后满足第C 条要求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医疗废物焚烧残渣( 包括飞灰和底渣)和满足第D条要求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生活垃圾填埋场。F 厌氧产沼等生物处理后的固态残余物、粪便经处理后的固态残余物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经处理含水率小于6 0 % ,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G 处理后分别满足B、C、D、F 条要求的废物应由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监测部门检测,经地方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H 下列废物不得在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填埋处置。a 除符合第C 条规定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以外的危险废物;b 未经处理的餐饮废物; c 未经处理的粪便;d 畜禽养殖废

258、物; e 电子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残余物;f除本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之外的任何液态废物和废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另有规定的除外。9)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A 主要环境影响:a 填埋场渗滤液泄露或处理不当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b 填埋场产生气体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以及可能发生的爆炸对公众安全的威胁;c 施工期水上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d 填埋场的存在对周围景观的不利影响;e 填埋作业及垃圾堆放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如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f 填埋场机械噪声对公众的影响g 填埋场滋生的害虫、昆虫、啮齿动物以及在填埋场觅食的鸟类和其他动物可能传播疾病。h填埋垃圾中的塑料袋、纸张以

259、及尘土等在未来得及覆土压实情况下可能飘出场外,造成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j 流经填埋场区的地表径流可能受到污染。封场后的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减小,上 述 中 f - h 基本不再存在,但在填埋场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种植与填埋场顶部覆盖层上的植物可能受到污染。1 0 )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根据垃圾填埋场建设及排污特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工作内容见表。评价项目评价内容场址选择评价场址评价是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是评价拟选场地是否符合选址标准。其方法是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选址标准逐项进行评判。评价的重点是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土壤自净能力等。自然、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60、自然现状评价方面,要突出对地质现状的调查预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面,主要评价拟选场地及其周围空气、地表水、地卜. 水、噪声等自然环境质量状况。其方法一般是根据监测指与各种标准,采用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评判法。工程污染因素分析对拟填埋垃圾的组分、预测产生量、运输途径等进行分析说明;对施工布局、施工作业方式、取土石区及其环境类型和占地特点进行说明;分析填埋场建设过程中和建成投产后可能产生的主要污染源及其污染物,以及污染物,以及它们产生的数量、种类、排放方式等等,其方法一般采用计算、类比、经验统计等。污染源一般有渗滤液、释放气、恶臭、噪声等。施工期影响评价主要评价施工期场地内排放生活污水,各类施工机械

261、产生的机械噪声、振动以及. . 次扬尘对周围地区产生的环境影响。还应对施工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相应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主要是评价填埋场衬里结构的安全性以及结合渗滤液防治措施综合评价渗滤液的排出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包括两方面:a 正常排放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评价渗滤液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出,经预测并利用相应标准评价是否会对受纳水体产生影响或影响程度如何。b 非正常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评价衬里破裂后渗滤水下渗对地下水的影响。此外,在评价时段上应体现对施工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的全时段评价。空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主要评价填埋场释放气体及恶臭对环境的影响。a 释放气体:主要是根据排气

262、系统的结构,预测和评价排气系统的可靠性、排气利用的可能性以及排气对环境的影响。预测模式可采用底面源模式。b 恶臭:主要是评价运输、填埋过程中及封场后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时要根据垃圾的种类,预测各阶段臭气产生的位置、种类、浓度及其影响范围。在评价时段上应体现对施工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的全段评价。标准规定:1 ) 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置污水处理装置,生活垃圾渗滤液( 含调节池废水) 等污水经处理并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后,可直接排放。2 ) 2 0 1 1 年 7月 1日前, 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无法满足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 G B 1 6 8 8 9 2 0 0 8 )规

263、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要求的,满足以下条件时可将生活垃圾渗滤液达到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a生活垃圾渗滤液在填埋场经过处理后,总汞、总镉、总格、六价格、总神、总铅等污染物浓度达到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 B 1 6 8 8 9 2 0 0 8 ) 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b 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总量不超过污水总量的0 . 5 % , 并不超过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额定的污水处理能力。C 生活垃圾渗滤液应均匀注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D 不影响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场的污水处理效果。2 0 1 1 年 7月 1 日起,现有全部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自行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并执

264、行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 6 8 8 9 2 0 0 8 )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3 ) 根据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在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严重环境污染问题而需要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的地区,应严格控制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物排放行为,并达到规定的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9、危险废物的处理与处置1 ) 危险废物: 列入国家危废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2 )危险特性包括腐蚀性( C ) 、毒 性 ( T) 、易 燃 性 ( I ) 、反 应 性 ( R )和感染性( I n

265、)3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共列出了 4 9 类危险废物类别、废物来源、废物代码、废物危险特性、常见危险废物组分和废物名称,共约4 0 0 多种。 名录明确了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传染,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4 )医疗废物只要分为五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5 ) 危险废物对人类的危害: 危险废物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具有长期性和潜伏性,可以延续很长时间构成很大威胁。10、危险废物的处置方法:1 )物理、化学方法:沉淀法,脱水2 )焚烧方法:焚烧装置

266、技术指标:燃烧效率= ( : 02/02+( : 0 ) *100% CO 2 和 co为燃烧后排气中c o 2 和 co的浓度焚毁去除率DRE= ( WlWO) /Wi*lO0% Wi被焚烧物种某种有机物的重量W0焚烧后烟道排气和焚烧残余物中与W i 相对应的有机物的重量之和。焚烧残渣的热酌减率P= ( A -B ) /AH00% A干燥后原始焚烧残渣在室温下的质量B焚烧残渣经60 0 ( + -2 5C ) 3h 灼烧后冷却至室温的质量。还有焚烧炉温度,烟气停留时间等。3)焚烧炉的技术性能指标焚烧炉温度烟气停留时间燃烧效率焚毁去除率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危险固废11002.099,999.99

267、12002.099.999.99998501.099.999.99 5A对手医疗废物集中焚烧装处置,应 执 行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确定的“ 焚烧炉温度” 和“ 停留时间” 指标,高温焚烧处置装置应设置二燃室,并保证二燃室烟气温度8 5 0 C , 烟气停留时间2 . 0 s 。B 对于医疗废物分散焚烧处理,执 行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中 “ 医院临床废物” 的“ 焚烧炉温度” 和“ 烟气停留时间” 指标,即:焚烧炉温度2 8 50 , 烟气温度C 对于同时处置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应 执 行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相关要求,即危险废物的焚烧炉温度和烟气停留时间指标,焚烧炉温度211

268、0 0 , 烟气停留时间2 . 0 s ;D 以上焚烧装置出口烟气中氧浓度含量应为6-10% ( 干烟气) ;E规范中未规定的其他要求按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执行。4)焚烧炉的选择:焚烧炉种类很多,功能有所不同,主要有回转炉、固定床炉及液体注入炉等。a 炉体对整个系统( 包括废物预处理、进料方式和二次污染控制)的制约性最小。b 具有多功能性和最大的灵活性 c 破坏有害成分性质优越d 运行稳定性高 e 设备寿命长f 有较大的处理能力5)焚烧处置技术中两个重要问题在焚烧处置危险废物时,除应注意工况控制,以达到有关标准要求外,特别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是预处理和二恶英控制。A预处理工艺:预处理过程要

269、满足三个主要要求:a对于固体废物在进入焚烧炉前按需要进行粉碎,以便在形态上适应进料系统的尺寸,同时也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达到焚烧完全的目的;b 对于要处置的废物,在焚烧前要进行热值分析,要将热值高的废物和热值低的废物加以混合,达到所需要的热值,以保证焚烧工艺的稳定进行;C 防止不相容的废物混合。相容性即某种废物与其他危险废物接触不会产生气体、热量、有害物质,不会燃烧或爆炸,不发生其他可能对处置设施产生不利影响的反应和变化。相反,不相容的废物的混合将会对处置过程构成威胁。B 控制二嗯英的生成:焚烧工艺产生的有害物质有很多,但是由于监测的困难和毒性大,二嗯英物质最引人关注。控制二嗯英类物质生成

270、应通过对初始阶段、高温分解阶段和后期合成阶段的运行参数加以严格控制来实现。6)焚烧选址原则:( 重点)根 据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42001) 及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HJ/T176-2005)的要求,场址选择应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专业规划,符合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自然资源生态保护要求,并应通过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评价。厂址选择应综合考虑危险废物焚烧厂的服务区域、交通、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设施状况、运输距离及公众意见等因素。厂址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 不允许建设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I

271、类、II类功能区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I996)中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B 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区。焚烧厂内危险废物处理设施距离主要居民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距离应不小于800米 (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 试行)要求是1000m ,且由厂界计 ) 。C 应具备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应建在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区,受条件限制,必须建在上述地区时,应具备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排涝设施。D 厂址

272、选择时,应充分考虑焚烧产生的炉渣及飞灰的处理与处置,其宜靠近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E 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F 应有可靠的供水水源和污水处理及排放系统。11、安全填埋是否能够阻断废物同环境的联系便是填埋处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安全填埋潜在风险的所在。, 个完整的填埋场应包括废物接收与贮存系统、分析监测系统、预处理系统、防渗系统( 填埋区) 、渗滤液集排水系统、雨水及地下水集排水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渗滤液监测系统、管理系统和公用工程等。1)场址选择的要求:A 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场址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不会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受到破坏。B 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进行

273、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C 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 物 ( 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D 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3000m以上。E 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并保证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F 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G 填埋场场址距离地表水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H 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以下条件:a 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

274、;b 现场或其附近有充足的粘土资源以满足构筑防渗层的需要;c 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且下有无集中供水井d 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3m 以下,否则,必须提高防渗设计标准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取得主管部门同意;e 天然地层岩性相对均匀、渗透率低;f 底质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没有断层。J 填埋场场址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和低洼汇水处,地应力高度集中、地面抬升或沉降速率快的地区,石灰溶洞发育带,废弃矿区或坍塌区,崩塌、岩堆、滑坡区、山洪、泥石流地区,活动沙丘去,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区,高压缩性淤泥、泥潭及软土区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

275、域;K 填埋场场址必须有足够大的可使用面积以保证填埋场建成后有10年或更长的使用期, 在使用期内能充分接纳所产生的危险废物:L 填埋场场址应选在交通便利,运输距离较远,建造和运行费用低,能保证填埋场正常运行的地区。2 ) 填埋场入场要求:A 可以直接入场填埋的废物;a 根 据 固 体 废 物 浸 出 毒 性 方 法 ( GB5086.1 1997 )和 固 体 废 物 浸 出 毒 性 测 定 方 法 (GB/T15555.1 1995- GBfT15555.12 1995)测得的废物浸出液中有一种或种以上一有害成分浓度超过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 中的标准值并低于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

276、准 中标准值并低于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允许进入填埋区控制限值的废物。b 根 据 固 体 废 物 浸 出 毒 性 方 法 ( GB5086.1 1997 )和 固 体 废 物 浸 出 毒 性 测 定 方 法 (GB/T15555.11995- GB/T15555.12 1995)测得的废物浸出液 P H 在 7.0-12.0 的废物。B 需要与处理后方能进入场填埋的废物a 根 据 固 体 废 物 浸 出 毒 性 方 法 ( GB5086.11997 )和 固 体 废 物 浸 出 毒 性 测 定 方 法 (GB/T15555.1 1995- GB/T15555.121995)测得废物浸出液

277、中任何一种有害成分浓度超过允许进入填埋区的控制限值的废物;b 根 据 固 体 废 物 浸 出 毒 性 方 法 ( GB5O86.1-1997 )和 固 体 废 物 浸 出 毒 性 测 定 方 法 (GB/T15555.11995- GB/T15555.121995)测得废物浸出液 PH12.0 的废物;c 本身具有反应性、易燃性的废物;d 含水率高于8 5 % 的废物;e 液体废物。C 禁止填埋的废物a 医疗废物;b 与衬层具有不相容性反应的废物。3 ) 安全填埋场设计要求防渗层的设计原则是填埋技术的关健。根据标准要求,针时基础层不同的渗透系数,对防渗层的结构有如下要求:A 填埋场天然基础层的

278、饱和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xl0-5cm/s,且其厚度不应小于2m.B 填埋场成根据天然基础层的地质情况分别采用天然材料衬层、复合衬层或双人工衬层作为防渗层.A 如果天然基础层饱和系数小于1.0xl0-7cm/s,且厚度大于5m,可以选用天然材料衬层。 天然材料衬层经机械压实后的饱和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xl0-7cm/s,厚度不应小于1m.B 如果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xl0-6cm/s,可选用复合衬层,复合衬层必须满足下列条件:天然材料衬层经机械压实后的饱和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xl0-7cm/s,厚度应满足要求。人工合成材料衬层可以采用高密度聚乙烯( H D P E ) ,其渗

279、透系数不大于1.0xl0-12cm/s,厚度不小于1.5mm.必须是优质品,禁止使用再生产品。C 如果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大于1.0xl0-6cm/s.则必须选用双人工衬层。上层可用HDPE材料,厚度不小于2.0mm,下人工合成衬层HDPE材料,厚度不小于1.0mm.12、医疗废物的处置方法医疗废物的主要处理方法:焚烧技术处置、高压蒸汽法、微薄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等离子热解法等。1 ) 焚烧方法的适用性:根据医疗废物的特性,它与工业危险废物的重要区别,就是医疗废物具有传染性,由于在大部分医疗废物中,都带有传染疾病的微生物,因此灭活是处理工艺首要的技术要求,其次是减量化和无害化的要求。2)医疗

280、废物集中焚烧厂的场址选择原则:场址选择应符合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及当地城乡总体发展规划,符合当地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的要求,并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的认定。厂址选择应符合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4-2001) 、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试行)和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HJ/T177-2005)中的选址要求,具体如下:A 处置场不允许建设在GB3838-2002中规定地表水I 类、II类功能区和GB3095中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 I 类功能区。B 处置厂选址应遵守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 24条规定,远 离 居 ( 村

281、)民区、交通干道、要求处置场厂界与上述区域和类似区域边界的距离大于800m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要求是1000m。处置厂选址应遵守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处置厂距离工厂、企业等工作场所直线距离应大于300m,地表水域应大于150m.C 处置厂的选址应尽可能位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D 场址应满足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应选在发震断层、滑坡、泥石流、沼泽、流砂及采矿隐落区等地区;E 选址应综合考虑交通、运输距离、土地利用现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宜进行公众调查;F 场址不受洪水、潮水或内涝的威胁,必须建在该地区时

282、,应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G 场址选择应同时考虑炉渣、飞灰处理与处置的场所;H 厂址附近应有满足生产、生活的供水水源和污水排放条件J 场址附近应保障电力供应。13、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1)一般工程项目的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A 污染源调查B 防治措施的论证C 提出危险废物的最终处置措施:综合利用;焚烧处置;安全填埋处置;其他处置方法( 使用其他物理、化学方法处置危险废物) ;委托处置2)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A 一般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技术原则,可以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B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a 技术原则的内容:主要包括场址选

283、择、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环境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管理、公众参与、结论与建议等。b 技术原则的要点:1) 厂 ( 场 ) 选择:由于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处置所具有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首先要关注的是厂( 场)址的选址。处置设施选址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2)全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3)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4)必须有环境风险评价:( 具有传染性、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5)充分重现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方面,焚烧处置厂重点是大气环境监测,而安全填埋场重点则是地下水监测。第 12章 清 洁 生 产1、清洁生

284、产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污染控制由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最小化。2、2003年我国正式颁布并施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分析的基本要求:应掌握国家、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产

285、业政策、技术政策,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宏观政策的发展走向,保持建设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发展趋势上的一致性,从而使建设项目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盲目投产建设后带来的不可弥补的后果。应掌握行业清洁生产技术信息,为建设项目从源头建设废物的产生,提出行业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清洁的原材料利能源等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和建设项目可能采用的清洁生产措施,可参照国家发改委不定期公布的 国家重点行 业 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 ; 工亚和信息化部近年陆续发布行 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4、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指标1)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A 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 一个最重要的原则)B 体现污染预

286、防思想C 容易量化D 满足政策法规要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2)清洁生产评价指标:A 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B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a 单位产品取水量;单位产品用水量:Vut=( Vi+Vt) /Q( Vut单位产品用水量,单位立方米每单位产品;V i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过程中取水量总和,单位为立方米(m3) ;V t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内,生产过程中的重复利用水量之和,单位为立方米(n?); Q 为产品产量)重复利用率:R=Vt/( Vi+Vt) xlOO ( R 重复利用率,% , Vt,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内,生产过程中的重复利用水量总和,单位为立方米(n?) ;Vi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内,生产过程中的取水量总

287、和,单位立方米(n?) )b 单位产品的能耗c 单位产品的物耗d 原辅材料的选取( 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可回收利用性)C 产品指标:( 质量、包装、销售、使用、寿命优化、报废)D 污染物产生指标a 废水产生指标:分为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指标。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 年废水产生量/ 产品产量单位产品COD产生量= 全年COD产生总量/ 产品产量污水回用率= 5 ,/ ( 口“ + (2 酚, 闪00%; ( C ;“污水回用量;C 他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量)b废气产生指标:分为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标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

288、全年废气产生总量/ 产品产量;单位产品SO2产生量= 全年SO?产生量/ 产品总量。c 固体废物产生指标:简单地定为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单位固体废弃物中主要污染物产生量。E 废物回收利用指标F 环境管理指标a 环境法律法规标准;b 废物处理处置c 生产过程环境管理;d 环境审核:e 相关方环境管理。5、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和程序1)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可选用的方法有指标对比法和分值评定法。国内较多采用指标对比法。2)清洁生产评价程序:A 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资料;B 预测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数值;C 进行清洁生产指标评价:D 给出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结论E 提出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方案/ 建议3

289、)评价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当一个建设项目全部指标未达到三级标准,从清洁生产角度讲,该项目不可以接受。4)结论和建议在实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仅使用二级指标来进行评价。全部指标达到二级,说明该项目在清洁生产方面,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该项目在清洁生产方面是可行的;全部或者部分指标未达到二级,说明该项目在清洁生产方面,做得不够,需要改进。6、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清洁生产评价的编写要求1)原则:A 应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有关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B 大型工业项目可在环评报告中单列“ 清洁生产分析” 一章

290、,专门进行叙述;中小型,且污染较轻的项目可在工程分析一章中列为“ 清洁生产分析一章” 。C 清洁生产指标数据的选取要有充足的依据。D 报告书中必须给出关于清洁生产的结论以及所应采取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第13章 环 境 风 险 评 价1、 环境风险: 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 或者是通过自然环境传递的对人类健康和幸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又具有某些不确定性的危害事件。环境风险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别:一是化学性风险;二是物理性风险;三是自然灾害性风险,是指建设项目有害有毒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储运等“ 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及可能性” ,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的环境风险。建设项目

291、环境风险中的评价是指建设项目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储运等“ 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及可能性” , 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的环境风险。建设项目环境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设项目本身,二是外界因素。我们也可以根据危害性事件的承受对象的差异,将风险分为三类:即人群风险、设施风险以及生态风险。2、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简称环境风险评价,广义上讲是指对某建设项目的兴建、运转、或是区域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灾害( 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以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讲是指对有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

292、可能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降低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决策。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单位周界外环境的影响。3、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关系相同点是都要确定风险源、源强及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环境风险评价的危险识别、重大危险源、源强估算模式、事故概率等均来自安全评价的理论。不同点是关注对象不同。安全评价更关心危险度,环境风险评价则更关心向环境迁移影响的最大可接受水平。4、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建设项目所涉及的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所涉及物种的危险性质和危险程度极度和高度危害物质中度和轻度危害物质火灾、爆炸物质环境敏感区一一二非环境敏感区一二三1)环境风险的工作程序:风险识别- - 源项分析一后果计算一风

293、险评价和计算一风险可接受水平一风险管理环境敏感区的确定依据:是 指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中规定的“ 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建设项目下游水域1 0 k m 以内分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水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涧游通道、天然渔场,应视为选址于环境敏感区;建设项目边界外5 k m 范围内、管道两侧5 00m范围内分布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等,应视为选址、选线于环境敏感区。2)重大危险源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运输、使

294、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应根据GB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辨识危险性物质和是否为重大危险源。a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中涉及的1 3个主要化学品,进行物质危险性判定。物质危险性包括物质的毒性和火灾、爆炸危险性。b物质的毒性、危险性的确定可参照卫生部颁布的 高毒物品目录 剧毒化学品目录 、GB1369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C 建设项目涉及到的物料,按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小度危害四级,苯等物质的毒性应按国家有关标准中

295、给出的最严重毒性确定,“ 三致” 物质应按极度危害物质考虑。d 易燃物质和爆炸性物质均视为火灾、爆炸危险物质。e 根据建设项目初步工程分析,划分功能单元。凡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性物质,且危险性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位重大危险源。危险物质及临界量按GB18218的有关规定执行。虽属火灾、爆炸危险物质重大危险源,但不会因火灾、爆炸事故导致环境风险事故,则可按非重大污染源判断评价工作等级。3)评价范围: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是为一级评价的,评价范围距建设项日边界不低于5km,二级评价据建设项目边界不低于3km;三级评价距建设项目边界不低于1km,长输油和长输气管道建设工程

296、一级评价距管道中心两侧不低于500m;二级评价距管道中心线两侧不低于300m,三级评价距管道中心线两侧不低于 100m.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范围不低于按HJ/T2.3确定的评价范围。4)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和评价、提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5 个方面内容。5 、环境风险识别与源项分析:1)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生产过程所涉及物质的风险识别、受影响的环境因素识别。A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辅助生产设施及工程环保设施等,目的是确定重大危险源。B 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

297、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 三废” 污染物等,目的是确定环境风险因子。C 受影响的环境要素识别应当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途径确定,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生态等,明确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目的是确定风险目标。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风险性识别内容:包括物质危险性识别和系统生产过程危险性识别。2)源项分析A 源项分析内容和确定最大可信事故的原则源项分析内容是根据潜在事故分析列出的设定事故,筛选最大可信事故。对最大可信事故进行源项分析,包括源强和发生概率。一级评价应对进行定量分析,二、三级评价可对事故发生可能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最大可信事故的原

298、则:设定的最大可信事故中应当存在污染物向环境转移的途径;“ 最大” 是指对环境的影响最大,应当分别对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进行分析;“ 可信” 是指应为合理的假定,一般不包括极端情况;同类污染物存在于不同功能单元,对同一环境要素的影响,可只分析其中一个功能单元发生的最大可信事故。B 确定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的方法:a 事故树和事件树 b 归纳统计法 c 几种类型事故概率的推荐值6、环境风险事故后果及其计算模式环境风险后果分析步骤: 最大可信灾害事件- 确定典型泄露- 确定泄漏物质性质- 泄漏所致后果判断- 泄漏后果分析- 直接释放特性分析- 后果危害分析- 扩散途径或危害类型- 后果综述。7、环境风险

299、后果计算和评价1)环境风险事故危害: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物质毒性的常用表示方法: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 LD100或 LC100) ; 半数致死量和浓度( LD50和 LC50) ;最小致死量或浓度( MLD或 MLC) ;最大耐受量或浓度( LD0或 LC0)( 极限阈值浓度)2)风险值计算R=P C R 某一最大可信事故的环境风险值P 最大可信事故概率( 事故数/单位时间)C 最大可信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 后果/事故)8、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1)环境风险管理2)风险防范措施风险防范措施分析论证包括A 充分性分析:( 事故预防措施、事故预警措施、事故应急处置措施、事故终止后的处理措施、对外环

300、境敏感目标的保护措施)B 有效性分析 C 可操作性分析 D 替代方案等内容。3)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符合“ 企业自救、属地为主、分类管理,分级响应,区域联动” 的原则。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序号项 目具体内容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环境事件分类与分级1.4适用范围1.5工作原则2组织指挥与职责3预警4应急响应4.1分级响应机制4.2应急响应程序4.3信息报送与处理4.4指挥和协调4.5应急处置措施4.6应急监测4.7应急终止5应急保障5.1资金保障5.2装备保障应急保障5.3通讯保障5.4人了资源保障5.5技术保障5.6宣传、培训与演练5.7应急能力评价6善后处理7预案管理与更新

301、4)风险评价结论与建议:A 项目选址及重大危险源区域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B 重大危险源的类别极其危险性主要分析结果;C 环境敏感区及与环境风险的制约性:D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E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第14章 环 境 监 测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为了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用可以比较的环境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简短或连续地观察,测定,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环境监测必须把握好各个技术环节,包括:监测项目和范围的确定、采样点数量和位置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频次的确定、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以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环境

302、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环境立法、环境规划和环境决策的依据。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监测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监视性监测;特种目的监测( 又称应急监测或特例检测) ;研究性监测( 又称为科研监测)2、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建设项目从筹建到投产,有以下几个阶段,需要进行环境监测:1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须要进行环境监测,查清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为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提供叠加需要的本底值;2 ) 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 应进行施工环境监测,以掌握项目施工污染物排放请况, 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考察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的实际效果;3 )在建设项目竣工时生产阶

303、段,需进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和环境管理检查,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了环境保护要求,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和要求是否科学合理。3、制定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1 )必须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规定;2 )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3 )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质;对环境具有潜在危险的污染物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因子;4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4、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1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2 )监测项目;3 )检测范围、点位布设; 4 )监测时间和频次;5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定;6 )质量控制

304、和质量保证( 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的质量要求) ;7 )监测单位的资质要求( 出具数据加盖CMA印章)5、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监测因子:A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B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 或者有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 T J 3 6 - 7 9 )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C 对于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毒性较大的,若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2)监测点布设:采用极坐标法在评价范围内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

305、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 0 个,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 , 至少在约0 、4 5 。 、9 0 。 、1 3 5 。 、1 8 0 。 、2 2 5 。 、2 7 0 。 、3 1 5 方向上各设1 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 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 - 3 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做请增加

306、监测数目,以检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 ,至少在约0。 、9 0。 、18 0。 、27 0。 方向上各设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应加密布点,具体监测点位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环评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 设 置 2- 4 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以检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 ,至少在约0。 、18 0。

307、 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要风向应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 0。 ;监测点周围应有27 0。 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 0米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避开数目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 般在15 - 20米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2)检测时间和频次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 冬

308、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为一期监测。每次检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的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 05 , 08 , 11, 14 , 17 , 20, 23时8个小时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 08 , 14 , 20时4个小时浓度值。同时,l h平均浓度和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符合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 B 3 09 5 - 19 9 6 )。3)气象观测:在进行环境空

309、气质量监测的同时,应测量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参数,并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4)固定源废气监测监测项目: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和相关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检测项目。监测工况要求:应根据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在其规定的工况条件下进行监测。采样点位设置:排气测定和颗粒物采样,采样位置应设置在气流平稳的管道,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采样位置距弯头、阀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 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 倍直径处。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一般情况下,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以 连 续1小时的采样获

310、取平均值,或 在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3 - 4个样品,计算平均值。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无组织排放是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无组织排放源是指设置于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的设施,或指具有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 如车间、工棚等) 。露天煤场和干灰场属于无组织排放源。气象条件:监测期间的风向变化、平均风速和大气稳定度三项指标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影响最大,通常较适宜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的气象条件为:1 0分钟平均风向的标准差小于3 0 ;平均风速小于3 m / s ;大气稳定度为F、E和D。采样点位设置:采样点的设置按照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检测技术导则( HJ 4 5 5

311、 - 2 0 0 0 )规定执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具有显著的本底( 背景)值,对与现有污染源,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 同时在上风向设参照点, 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 - 5 0 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 - 5 0 m范围内。对于其他一般情况,在单位周界外设监控点,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 0 m 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按规定监控点最多设4 个,参照点只设1 个。监测时间和频次: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小时采样计平均值;若污染物浓度过低,需要时可是当地延长采样时间,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仅需用短时间采集样品时,

312、应实行在1小时内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监测结果计算:以监控点中的浓度最高点检测值与参照点浓度之差值,或周界外浓度最高点浓度值作为监测结果。6、地表水监测:1)监测项目:常规水质因子,( GB 3 8 3 8 - 2 0 0 2 )中的PH值、溶解氧、高铳酸盐指数或化学耗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氮或氨氮、酚、氟化物、碎、汞、格 ( 六价) 、总磷及水温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及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特殊水质因子:可 按 ( HJ/T2.3)所列行业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和评价等级适当删减。2)河流水质采样:A 取样断面的布设:河流一般布设对照断面(

313、 排污口上游包括上游所有污染源入河的位置) ;对照断面( 在排污口下游、污水和地表径流刚好混匀处) ;削减断面和背景断面。a 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b 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丢向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c 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 如支流汇入初等) 、水质急剧变化处( 如污水排入处等) 、重点水工构筑物( 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取样断面;d 适当考虑其他需要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e 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B 取样垂线的确定当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或者近似矩形时,可按下面原则布设。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大、中河:河宽小

314、于50m者,在取样断面上个距两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 垂线应设在有较明显水流处) ,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m者,在主流线上及距离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共设三条取样垂线。特大河:由于河流过宽,应适当增加取样垂线,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C 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 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级距河底0.5处各取样一个,水深为1-5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水样,在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

315、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D 取样方式:三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短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个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其他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即在该断面上,各处所取的水样混匀成一个水样。二级评价:同三级评价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去混合样。3)湖泊、水库水样水质采样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岸边区等A 大、中型的湖泊、水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 50000m3/d,一级评价每l-2.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级评价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三级评价每2-4km2布

316、设一个取样位置。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3-6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4-7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B 小型湖泊、 水库: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 5OOOOm3/d时: 一级评价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l-2km2布设个取样位置;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各级评价每0.5-L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C 取样方式:对于小型湖泊、水库、水深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如水深= 10m时,则只取一个混合样,在上下层水质差别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大中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D 监测频次

317、:不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河流、湖 泊 ( 水库) 、不同等级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 -4 天,至少有一天对所有已选取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其他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6 个小时测一次,并在调查期内适当检测藻类。7 , 地下水监测A监测布点:I ) 地下水环境监测点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原则,监测点应重点布置在不同水文地质单元、主要含水层、易污染含水层和己污染含水层,以及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易发区域或已发区等。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各级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 倍以上。2) 一级评价项目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应大于

318、7个 点 ( 含 7个)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应大于1 个 点 ( 含 1 个点) , 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域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 个点。3 ) 二级评价项目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小于5 个点。 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个不得少于1 个点,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不得少于2 个点。4 )三级评价项目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小于3 个点,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不得少于1 个点,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 个点。B监测时间和频次:应在能代表当地地下水枯、平、丰水期的月份中进行。1 )评

319、价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应分别在枯、丰、平水期各检测一次。2)评价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应分别在枯、丰水期各监测一次。3 )评价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应尽可能在枯水期检测一次。8、污水监测:1)监测项目:根据建设项目排水中的特征污染物和相关的行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监测项目,对于尚未有行业排放标准的项目,可 依 据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 B 8 9 7 8 - 1 9 9 6 ) ,监测项目还应包括废水产生量、排放量、水的重复利用情况等。2)监测点位:第一污染物:总汞、烷基汞、总镉、总格、六价铭、总碑、总铅、总银、苯 并 花 ( a ) 、总镀、总银、总 a放射性、总 0 放射性等1 3

320、项污染因子的采样点一律设在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外排口。如需评价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还需在处理设施的污水进口和出口同时采样。3)采样频次:工 也废水按照生产周期和生产特点确定监测频次,生产周期在8 h 以内的,每 2h 采样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 h 的,每 4 h 采样一次,24 h 不少于2 次。4)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检测:四种总量检测的方式:物料衡算( 日排水量1 0 0 t 以下的排污单位) ;环境监测与统计相结合( 日排水量1 0 0 - 5 0 0 t 的排污单位,每年至少监测4次) ;等比例采样实验室分析( 5 0 0 t 日排水量1 0 0 0

321、 t 时, ) ;自动在线监测( 适用于日排水量 =1000t) 。5)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现场质量保证;实验室质量保证9、土壤环境监测:1) 土壤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有机污染物( 有机氯、有机磷农药两类) ;重金属;土 壤 PH值、全氮量及硝态氮量、全磷量、各种化肥;有害微生物;放射性元素。2)采样点的布设: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点总数不小于5 个,每 1 0 0 公顷占地面积,采样点数目不少于5 个,其中小型建设项目设1 个柱状样采样点,大中型建设项目不少于3个柱状采样点,特大型建设项目或对土壤环境影响敏感的建设项目不少于5个柱状样采样点。建设工程生产或者将要产生导致的污染物,以

322、工艺烟雾( 尘 ) 、污水、固体废物等形式污染物周围土壤环境,采样点以污染源为中心放射状布设为主,在主导风向和地表水的径流方向适当增加采样,以水污染性为主的土壤按水流方向带状布点,采样点自纳污口起由密渐疏;综合污染性土壤监测布点采样综合放射状、均匀、带状布点法。3)样品采集和土样制备:表层土样采集深度0-20cm,每个柱状样取样深度都为100cm,分取三个土样:表 层 样 ( 0-20cm), 中层样( 20-60cm) , 深 层 样 ( 60-100cm).4) 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第一方法:标准方法( 即仲裁方法)第二方法:由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方法。第三方法:根据各地实情,自选等效仿法,

323、但应做标准样品验证或比对实验,起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测物确定量的要求。10、声环境监测1)监测布点原则A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界( 或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高于( 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B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声源( 如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设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 ,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C 评价范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建设项目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则。a当声源为固定源时, 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可能既受到现有生源影响,又受到

324、建设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出,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设衰减测点。b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线性声源特点是,现状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敏感目标的分布状况、工程特点及线声源噪声影响岁距离衰减的特点,布设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出,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以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其余敏感目标的现状声级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噪声的验证和计算求得。c对于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一般布设在主要敏感目标出,测点数量可根据机场飞行量及周围敏感目标情况确定。单条跑道、二条跑道或三条跑道的机场可分别布设3 - 9 , 9 - 1 4或1 2

325、- 1 8个飞机噪声测点,跑道增多可进一步增加测点。2 )环境噪声测点选择A一般户外:距离任何反射面( 地面除外)至 少 3.5 米,距离地面高度1.2米以上,必要时可置于高层建筑上,以扩大监测受声面积,使用检测车辆测量传声器应固定在车顶部L 2米高度处。B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外,距墙壁或窗户1米处,距地面高度1 . 2米以上。C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距墙壁利其他反射面至少I米,距窗约1 . 5米,距地面1 . 2 - 1 . 5米高。3 )测量时段:应在声源正常运行工况的条件下测量,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测量4 )气象条件: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速5 m / s

326、以下时进行。5 )监测类型和方法: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 环境噪声监测分为声环境功能区监测和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两种类型,分别采用 声环境质量标准( G B 3 0 9 6 - 2 0 0 8 )中附录监测方法。11、工厂企业厂界噪声监测1 )测量条件: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 速5 m / s以下时进行。不得不在特殊气象条件下测量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测量准确性,同时注明当时所采取的措施及气象情况。测量应在被测量声源正常工作时间进行,同时注明当时的工况。2 )测点位置:A测点布设:根据工业企业声源、周围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布局以及毗邻的区域类别,在工业企业厂界布设多个测点,其中包括据噪声敏感建

327、筑物较近以及受被测声源影响最大的位置。B测点位置一般规定,一般情况下,测点选在工业企业厂界外1米、高 度1 . 2米以上、距任意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米的位置。C测点位置其他规定:a当厂界有围墙且周围有受影响的敏感建筑物时, 测点应选在厂界外1米、 高于围墙0 . 5米 以 上的位置。b当厂界无法测量到声源的实际排放状况( 如声源位于高空、 厂界设有声屏障等) , 应按照B设置测点,同时在受影响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1米处另设测点。c室内噪声测量时,室内测量点位应设在距任一反射面至少0 . 5米以上、距地面1 . 2米高度处,在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状态下测量。d固定设备结构传声至噪声敏感建筑物室

328、内,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时测点应距任一反射面至少0 . 5米以上、距外窗1米以匕 窗户关闭状态下测量。被测房屋内的其他可能干扰测量的声源应关闭。当厂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1 米时,厂界环境噪声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并将相应限值减10dB( A ) 作为评价依据。3 )测量时段:分别在昼间、夜间两个时段测量。夜间有频发、偶发噪声影响时测量最大声级,被测声源是稳态噪声,采 用 I m i n 的等效声级, 测量被测声源有代表性时段的等效声级,必要时测量被测声源整个正常工作时段的等效声源。4 )背景噪声测量:测量环境不受被测声源影响且其他声环境与测量被测声源保持一致。测量时段与被测声

329、源的时间长度相同。5 )测量结果修正:A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值相差大于1 0 d B ( A)时,噪声测量值不作修正。B噪声测量之与背景噪声值相差在3 - l O d B 时,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值的差值取整后修正。C 噪声测量之与背景噪声值相差小T - 3 d B 时,应采取措施降低背景噪声后,视情况按A , B 执行。6)各个测量结果评价各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应单独评价,同一测点每天的测量结果按昼间、夜间进行评价,最大声级L ma x直接评价。1 2、建筑施工厂界噪声监测1 )测量条件:测量应在无雨、无雪的天气下进行,当风速超过l m/ s 时,要求测量时加防风罩,如风速超过5 m/ s ,

330、时,应停止测量。2)测点位置:确定噪声敏感建筑或区域的方位,并在建筑施工场地边界线上选择离敏感建筑物或区域最近的点作为测点,传声器处于距地面1 . 2米的边界线敏感处。如果边界处有围墙,也可将传声器置于1 . 2米以上高度。3 )测量时段:分别昼夜两个时段测量4 )背景噪声:当建筑物停止施工时测量背景噪声。背景噪声应比测量噪声低1 0 d B 以上,若测量值与背景噪声值相差小于1 0 d B , 按标准规定进行修正。13、环境振动测量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1 )测量量:测量量为铅垂向Z振级。2)测量方法和评价量:采用的仪器时间计权常数为1 s 。对于稳态振动,每个测点测量一次,取 5 s

331、内的平均示数做为评价量;对于冲击振动,取每次冲击过程中的最大示数作为评价量;对于重复出现的冲击振动,以 1 0 次读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量;对于无规振动,每个测点等间隔读取瞬时示数,采样间隔不大于5 s , 连续测量时间不少于1 0 0 0 s , 以测量数据的VL z , 1 0 值为评价量;对于铁路振动,读取每列车通过过程中的最大示数,每个测点连续测量20 列车,以 2 0 次读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量。3 )测点位置: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 . 5 米以内振动敏感处,必要时,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内。4 )振动传感器的放置:振动传感器应平稳地安放在平坦、坚实的地面上,避免置于如草地,沙地、雪地

332、或地毯等等;振动传感器的灵敏度主轴方向应与测量方向一致。5 ) 测量条件: 测量时振源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测量应避免足以引起环境振动测量值的其他环境因素。对于铁路振动,每个测量时间不少于1 0 0 0 s , 铁路振动与背景振动的差值小于1 0 d B 时,进行修正,若背景振动低于5 d B 以下,测量结果仅作为参考值。14、监测数据的判断和使用:1)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代表性、( 代表的时间和地点)准确性、( 标准样品分析、加标回收率测定、不同方法比较)精密性、( 极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可比性、 完整性。2)环境监测及检测数据使用应注意的问题A选择合适的

333、监测方法灵敏度:是指某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待测物质变化所产生的相应量的变化程度。 方法的灵敏度高,表明它对待测物质的敏感程度高。B 监测方法的最佳测定范围:我国规定4 倍检出限为测定下限。如果污染物的浓度低于方法的测定下限,监测结果就不可能准确可靠,甚至测不出来,如果污染物浓度高于方法的测定上限,就必须对样品进行稀释处理,增加了工作量,引进了测量误差。C 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判断:化学需氧量( COD)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程度,但不能认为CO D 就是有机污染指标。生化需氧量( BOD)是指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以氧的mg/L表

334、示。一般情况下,必须是CODBOD,只有酿造行业污水两者很接近,但是也不可能BODCOD.溶 解 氧 ( DO)是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用每升水里氧气的亳克数表示。 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般情况下, DO最高不能超过14.6mg/L,当 DO8mg/L, COD和 BOD测定值应在测定下限附近,反之,如果COD和 BOD较高,则 DO应很低,否则数据不合理。称之为三氧。三氮是指亚硝酸氮、硝氮和氨氮。D 监测结果计算和处理:两个排放相同的污染物( 不论是否为同意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高度值和时,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对其排放速率进行考核。分析样品P H 平均值的正确计算应该是先将单次P H 测定值进行指数运算,算出单次测定的氢离子浓度,再对氢离子进行算术平均,算出氢离子浓度的平均值,最后根据氢离子浓度的平均值进行对数计算,从而算出PH 的平均值。E 检测数据的正确报出:计算结果的报出必须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如 ppm应换算为mg/m3F 注意质量控制的科学性: 加标回收率是在试样处理前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