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下册3 7 .4 三视图(第 1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75929675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3 7 .4 三视图(第 1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3 7 .4 三视图(第 1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3 7 .4 三视图(第 1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3 7 .4 三视图(第 1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3 7 .4 三视图(第 1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3 7 .4 三视图(第 1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九年级下册3 7 .4 三视图(第 1课时)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7 . 4三视图( 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一、教学设计思想三视图在机械制造、工程设计等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三视图设计的、 制造的物体。 本节教学时可首先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于实物,先抽象出其儿何体,然后再尝试画出其三种视图。本节内容丰富形象,不枯燥,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媒体设计思路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直观接触圆柱、圆锥、球、等几何体,很容易的画出这些几何体的三种视图,并能实现这些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从学生的生活经

2、验出发,借助于实物,先让学生抽象出其几何体,然后再尝试画出其三种视图。使学生能够对操作、画图、视图等技能有所掌握,而且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已达到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预期效果。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感受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2、能认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了解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和三视图的概念。3、了解各个视图之间的尺寸关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4、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数学思考:1 . 通过具体活动,积累学生的观察、想象物体投影的经验。2 . 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

3、论、合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三视图中位置及各部分之间大小的对应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解决问题: 会画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情感态度:1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2 . 在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重点:1 . 从投影的角度加深对三视图概念的理解。2 . 会画简单几何体及其组合的三视图。 难点:1 . 对三视图概念理解的升华。2 . 正确画出三棱柱的三视图和比较复杂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情景引入一一苏

4、轼的 题西林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2形成知识 引出定义对我国的. 军演中的先进武器进行正投影,讨论比较全面研究几何体至少需要研究几个不同的视图。引出三视图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学习三视图的意义。K教学过程1活动3演 示 操 作 探 索 规 律通过教师课件演示,学生合作探究,发现三视图位置关系及大小的对应关系。活动4 应 用 实 践 解 决 问 题采用多种形式学习和解决简单儿何体的三视图,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解决复杂儿何体的三视图。活动5 小 结 知 识 拓 展 升 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收获体会。活 动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一首诗 题西林壁吗?诗

5、中作者多角度的描述观察了美丽的庐山,下面我们一起去领略下美丽的庐山风光吧,请 看 ( 屏幕投影庐山风景视频片段)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多美的山, 多美的诗!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首诗正是诗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了不同的景观的结果。我们这节课也学着去用诗人的眼光去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看看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当我们从某一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时, 所看到的图象叫做物体的一个视图。视图也可以看作物体在某一个角度的光线下的投影, 对于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到的视图可能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几组不同角度的图片。设计意图:问题

6、是思维的起点,创设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建模思想及应用意识,激起学生求知欲望,营造一种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氛围。活 动2形 成 知 识 引 出 定 义观察我国军演中的先进武器几组图片, 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问:同一物体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视图,那么一个物体究竟需要几个视图才能全面反映它们的形状呢?观察可知,单一的视图通常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面的形状,不能全面地反映物体的形状, 生产实践中往往采用多个视图来反映物体不同方面的形状。本章,我们只讨论三视图。对几何体进行正投影, 并思考为什么选择用三视图来表达几何体的形状。学生试 总 结 、师

7、总结:从前向后正投影在正面内得到主视图。从左向右正投影在侧面内得到左视图。从上向下正投影在水平面内得到俯视图。师生行为教师提问:( 1 )如何准确的表达儿何体的尺寸大小?( 2 )除了用文字的语言,可不可以用图形的语言表示?( 3 )你们生活中见一过三视图吗?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将立体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来表达的意义。设计意图:1、明确学习三视图的作用,并且为明确正投影画视图的意义?2、通过介绍视图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实践。活动3演示操作探索规律1 . 思考三视图的画法。2 . 课件演示:对几何体进行正投影得到三视图。3 . 将水平面、侧面、正面展开到同一平面,观

8、察得到三种视图的位置关系。4 . 同桌讨论得到三种视图大小上的规律电师生行为教师提问:( 1 ) 如何绘制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 观察:从不同方向正视几何体观察几何体的三视图) 。( 2 ) 除了观察,将这三种视图画在同一平面它们的位置和大小尺寸有什么关系吗?( 3 ) 现在将空间中的三种视图展开到同一平面,你还能确定它们各自的名称吗?( 4 ) 除了位置上的关系,在大小尺寸上,三种视图彼此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 5 ) 对于其他儿何体,如何表示它的长、宽、高?( 6 ) 探索了这些规律后,我们在画三视图时一,除了要观察三个方向的正投影外,还需要考虑什么?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 ) 学生是否

9、理解展开后的三视图位置的特殊要求?( 2 ) 学生是否探究发现展开后的三种视图对儿何体长、宽、高的对应关系?( 3 ) 学生是否明确儿何体长、宽、高的概念( 4 ) 学生是否充分展开探究?设计意图:1、观察很重要,要强调,要正对物体用视线对所看物体进行正投影。2、通过课件演示有利于学生发现三种视图在位置和大小上的关系。3、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发现三种视图的大小对应关系,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宽相等。4、明确长宽高概念:从正面观察儿何体。长是儿何体从左到右的距离,宽是儿何体从前到后的距离,高是儿何体从上到下的距离。5、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三视图的大小对应关系

10、。活动4 应用实践解决问题1、练一练 画出下列立体图形的三视图。2、指出左面三个平面图形是右面这个物体的三视图中的哪个视图。3、画出复杂几何体的三视图,课件演示三视图的画法。4、通过积累得知识和经验小组探究合作完成小零件的三视图。 庭 5 . 课件演示得到小零件三视图的过程。师生行为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 ) 学生在画图之前要正对儿何体,从三个方向观察投影。( 2 ) 板演三视图时一,总结出明确的步骤。( 3 ) 先确定主视图位置,画主视图。添加平行线在主视图下方“ 长对正”画出俯视图。添加平行线在主视图右方“ 高平齐”画左视图。用圆规截取左视图的宽与俯视图“ 宽相等二注意:三视图用粗线画出

11、,辅助线用细线初学时,标注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可以加深印象。( 1 ) 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搭建模型帮助想象。( 2 ) 从各个方向的观察得到正确的投影。( 3 ) 按照投影规律画出儿何体的三视图。( 4 ) 小组审核完成。设计意图:1、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三视图的画法,并明确画法步骤,为准确的画出三视图打好基础。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难点。3、通过摆放的模型帮助分析想象。活动5 小结升华布置作业1 . 小结知识并指出重点。2 . 课件展示辛勤工作的设计师,及各种零件的三视图,总结升华。师生行为教师提问( 1 ) 这一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 2 )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以前“ 从不同方向看”有哪些不同?( 3 ) 画一个儿何体的三视图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不但知道三视图的形状,还明确了三种视图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大小对应关系。( 2 ) 学生是否明确三视图的画法步骤?( 3 ) 向学生渗透将立体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的研究方法。设计意图1、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从中领悟将立体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的研究方法。2、通过总结三视图画法,指出三视图的学习培养了我们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