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散文诗歌的特点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5608454 上传时间:2024-08-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6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剧散文诗歌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戏剧散文诗歌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戏剧散文诗歌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戏剧散文诗歌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戏剧散文诗歌的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戏剧散文诗歌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剧散文诗歌的特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戏剧特点: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戏剧演出有舞台条件和演出时 间的限制,因此,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剧本的分幕、分场,正是它的集中性的具体表现。所谓“一”,指的是情节发展中的一个大的段落;所谓“一场”,指的是大的段落中空间的变换或时间的间 隔。戏剧文学不像小说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必须突出主要事件,而把次要的推到幕后。 戏曲剧本在结构上的特点,在话剧、歌剧相比,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在戏曲中,动作是虚拟的、程式化的,在虚拟动作的基础之上,可以虚拟时间,虚拟空间。 第二,剧本必须

2、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 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因此,没有冲突, 就没有戏剧。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 戏剧就要求表现得更集中,更突出。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的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 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 有它一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的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提示矛盾冲突的作用。 开端“开”得好, 就能逐步展开矛盾, 紧紧的吸引观众。发展是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情节发展往往

3、是波澜起伏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掀起波,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 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序幕用来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尾声往往与序幕相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第三, 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在戏剧演出的综合性整体中,剧本虽然是基础,但居于中心地位的却是演员的表演。演员扮演角色的基本手段是语言和动作。小说中语言的主要性能是叙述和描写,而“

4、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高尔基语) 。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提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文学语言的特点,一是要求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二是要求精练、含蓄、便于激发人们的想象,三是要求明朗动听,能琅琅上口,清亮入耳。 诗歌的基本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 具有鲜明的节奏, 和谐的音韵, 富于音乐美, 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

5、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 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 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

6、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 ,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 ,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 ,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 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 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

7、”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 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 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 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 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 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 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 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我国传

8、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 尚书尧典 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 ;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实践经验证明, 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

9、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郭沫若就曾经谈过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作品感情的密切关系。他在论诗三札中说: 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李杜的歌行, 但丁的 神曲 、 弥尔顿的 失乐园 、 歌德的 浮士德 。 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 、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写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 。 这里说“雄浑”的诗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涛”式的感情形成的,“冲淡”的诗则是由“小波小浪的涟漪”式的感情形成的。其中所举中外诗人的作品,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但都渗透着诗人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 饱和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

10、, 那么,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还是低级庸俗;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同时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联系,还是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就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了。因此,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 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 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

11、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 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 想象、 联想和幻想都是活跃生动而丰富多彩的。且不说在我国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李贺直到现代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彼彼皆是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从诗经而发端直到杜甫、白居易再到现代诗人的艾青、田间等偏重于现实主义的诗歌,也都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经首篇的关睢起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是“起兴”,从想象联想的角度讲,则属于相

12、似性联想。白居易是有定评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不仅他的琵琶行 、 长恨歌想象瑰丽,联想丰富,就是他那江南好的词调,也实在是一幅想象创造的胜景挚情。至于在外国诗歌中,不论是拜仑、雪莱,还是歌德、海涅,不论是普希金、莱蒙托夫,还是惠特曼、泰戈尔,其作品都同样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鲜明特点。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 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最主要因素, 包括诗句中音节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 即通常讲的“拍节”和“顿数”,也包括

13、音响的抑扬相间和强弱配合。节奏的强弱缓急与人的思想情绪有直接的联系,例如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军歌的歌词“向前进、向前进”的节奏,与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的节奏就迥然不同。前者激昂短促,是战斗情绪的表现;后者平和舒缓,是愉快心情的表现。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

14、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15、。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

16、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17、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 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 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 遵循作者的思路, 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 ;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 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 ;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 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 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

18、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 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 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 假托式:如白杨礼赞 ; 屏风式:如风景谈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一篇好的散文, 语言凝练、 优美, 又自由灵活, 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 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 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