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1]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75161635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心理学[1]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护理心理学[1]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护理心理学[1]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护理心理学[1]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护理心理学[1]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心理学[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1](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人类心理的演人类心理的演化化n参考教材:n1现代行为医学,岳文浩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4月2普通心理学,孟昭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3医学心理学,岳文浩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护理心理学1n人类的心理是从哪里来的?n动物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着延续性。护理心理学1一、一、动物演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动物演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n1心理现象的发生n2动物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1)感觉阶段。(2)知觉阶段。(3)思维的萌芽阶段。护理心理学1二、影响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因素二、影响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因素n(一)遗传与环境(一)遗传与环境1遗传遗传是指父母的形态特

2、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可通过遗传基因传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护理心理学1智商相关:智商相关:n一起长大的同卵双生子0.87、n分开长大的同卵双生子0.75、n一起长大的异卵双生子0.53、n一起长大的非孪生同胞0.49、n一起长大的相互没有血缘的儿童0.23,n寄养儿童与亲生父母0.50、n寄养儿童与养父母0.20。护理心理学12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n环境是指胎儿所处的子宫内环境、出生后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自然环境对个体行为发展的影响。n环境对个体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1)胎儿时期环境的影响。(2)早期环境的影响。(3)家庭环境的影响。护理心理学13.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

3、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n遗传和环境都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遗传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所提供的前提下的行为发展的现实性,遗传和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起作用的。护理心理学1(二)(二)成熟与学习成熟与学习n1成熟的作用成熟的作用成熟是指个体生理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各类本能行为按遗传基因表达时间程序而顺序发展。护理心理学12学习的作用学习的作用n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如经典条件发射学习、操作条件发射学习和观察性学习等,对行为的形成、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护理心理学13成熟和学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不均衡性成熟和学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

4、用的不均衡性n成熟与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不固定的,是随机制宜的,依赖于个体发展的阶段和行为的性质而发生变化。n对于像行走这样的基本的、简单的行为来说,成熟因素起主导作用。但随着个体的发展,其行为的复杂性和精确性大大增加,于是成熟的作用将渐渐减弱,而学习的作用则相对增加,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护理心理学14心理发展中成熟与学习的相互关系心理发展中成熟与学习的相互关系n在行为发展中,个体成熟与学习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护理心理学1(三)脱离社会的哺乳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四)有母哺育和无母哺育对行为的影响n有母哺育和无母哺育并非指有无亲生母亲的养育,也不是指有无母乳的喂养,而

5、是指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能否伴有母爱的哺育。n从心理学角度看,重要的不是喂养方式,而是母子间相互交往的全部模式。n母爱剥夺是指儿童失去母亲或用强制手段使儿童失去与母亲相互交往的机会,失去母亲给予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悉心照料和关怀。n婴儿的依恋的重要性可以从哈洛和Jimmerman.R(1959)对幼猴的实验中得到证实。(铁网代母和布制代母)护理心理学1护理心理学1三、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三、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n(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n1行为发展的连续性n2行为发展的阶段性n3行为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n4个体行为发展阶段的划分护理心理学1(二)行为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及

6、关键期(二)行为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及关键期n1早期发展的高速率n在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早期发展是最快的,尤其是人生的前4年。n从心理发展看,智力的发展极为迅速,儿童4岁以前的智力发展程度相当于其后13年的智力发展程度。n2早期发展的重要意义护理心理学13关键期关键期n关键期(keyperiod),最初由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Lorenz.K.Z)(1937)发现。n他在研究小鸭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一种偏爱和追随反应,此现象叫“印刻”(imprinting)护理心理学1护理心理学1许多学者认为,人的行为发展也存在关键期,即:个体的行为发展是有阶

7、段的,有些行为是在发展的某一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若此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永不产生。此期称为该种行为发展的关键期。护理心理学1人的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关键期:如:1-3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类口头语言的关键期;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在4-5岁(既阅读能力的发展);1-5岁是走路行为的关键期;3-5岁是发展音乐能力的关键期,也是性身份心理识别的关键期;1-7岁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7岁以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护理心理学14补偿教育的作用补偿教育的作用nClark(1976)提出了“楔形理论”(wedgetheory)即补偿性的环境(教育)的作用,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8、n对个体来讲,补偿教育的实施越早越好。护理心理学1第七章第七章心理的发展与心理卫生心理的发展与心理卫生n参考教材:n1.现代行为医学,岳文浩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4月2.普通心理学,孟昭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3.医学心理学,岳文浩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4.医学心理学,梁宝勇、王栋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2月5.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6.大学生心理卫生,马建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护理心理学1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存在质上的变化。现在,大多

9、数心理学家认为,发展也包含着心身衰退的过程。因此在现代科学心理学的领域中,就有了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全过程的“毕生发展心理学”。护理心理学1心理卫生是指用以维护和改进心理健康、预防和减少行为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种种原则和措施。护理心理学1一、生命的开始n妊娠期是指从精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至胎儿娩出前的这段时期。n1妊娠期的卫生保健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外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护理心理学1妊娠期的卫生保健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n(1)重视遗传咨询。n(2)保证合宜营养。n(3)注意合理用药。n(4)防止X射线辐射。n(5)预防疾病感染。n(6)避免吸烟、嗜酒。n(7)注意心

10、理卫生。n应该看到,妊娠期的卫生保健并不仅仅是母亲个人的责任,而是社会、家庭和个体的共同任务,需要三者协作和努力。护理心理学12胎教n所谓胎教,不是要给母体内的胎儿传授什么知识或教会什么技能,而是利用胎儿的感觉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刺激,促进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n胎教的重要性就在于:大脑的发育除了与胎儿期的营养有关外,外界的刺激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起决定作用的。护理心理学1n胎儿在第四周大脑开始发育,到出生前已基本定型,这是胎儿接受胎教的物质基础。n一些研究成果表明,有可能对胎儿实行直接的胎教。n一般说来,七个月的胎儿就可以接受来自听觉、触觉以及视觉的刺激并作出反应,这是对胎儿进行“教育

11、”的心理生理基础。n音乐胎教是胎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护理心理学13建立健全的双亲-婴儿关系n对婴儿来说,父母之爱,极为重要。有人把物质营养、信息刺激和母爱称为儿童发展的三大营养,这不无道理。n当然,这里所说的母爱,并非一定是生身母亲的爱,母爱亦指父亲、祖父母、养父母或保育员对婴儿的爱。护理心理学1二、儿童期的心理卫生n(一)概述1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根据教育工作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n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也称学龄前儿童,童年期(6、7-11、12岁)也称学龄儿童。护理心理学12儿童的身心

12、发展n(1)儿童动作的发展n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是:n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nB从上至下:nC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nD由近及远:护理心理学1(2)儿童认知的发展n儿童认知发展的趋势为:nA由近及远:nB由偏到全:nC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护理心理学1(3)儿童情绪的发展nA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Bridges,K.M.)1936年提出了儿童情绪发展的模型。n他认为,从出生到两岁间,儿童情绪的发展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基本的情绪相继出现。护理心理学1n3个月时,初生时的原始激动分化为两种矛盾的情绪状态,即痛苦和快乐。n6个月时,消极的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怕、厌恶和愤怒。n6

13、-12个月时积极的快乐情绪分化出高兴与喜爱。n16个月从痛苦中又分化出嫉妒。n24个月在快乐的热情中区分出较稳定的快乐来。护理心理学1B儿童常见的消极情绪:n儿童消极情绪中最常见的是害怕,他们容易对很多人、物、事件产生害怕。n怯生反应取决于诸多因素:n如父母是否在场;n环境是否熟悉;n陌生人的特点;n抚养者的多少;n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n婴儿接受的刺激多少等。护理心理学1儿童的另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是分离焦虑,指儿童与亲人分离而产生的不安、痛苦的情绪反应。护理心理学1C儿童的依恋:n依恋(attachment)是指儿童和照看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这种关系被具体描述为儿童和照看者之间相互

14、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它主要体现在母-婴之间。护理心理学1依恋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n前依恋期、n依恋建立期、n依恋关系明确期、n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期。n前两个阶段发生在乳儿期,后两个发生在婴儿期。护理心理学1n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Ainsworth,M.D.)将婴儿的依恋分为A、B、C三种类型:nA型为回避型(约占20%)、nB型为安全型(约占70%)、nC型为反抗型(约占10%)。n大多数儿童属B型。n儿童依恋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对其以后的行为有重大影响。n婴儿属于哪种依恋类型,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等因素有关。护理心理学1(4)儿童个性的发展n影响儿童个性发展因素有三个:n

15、A生物学因素:nB社会化因素:nC个体的自我意识:护理心理学1根据埃里克森(Erikson,E.H.)的理论n儿童在17岁以前经历如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对立的品质是:n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n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2-4岁)n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n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护理心理学1(5)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n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n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16、同时,这也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护理心理学1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nA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nB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nC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护理心理学1在整个学前期,儿童对自己评价的能力还是较差的,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在儿童个性发展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客观、公正,对儿童任何过高、过低或其它不恰当的评价都是有害的。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岁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自我评价能力略高于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在5岁

17、左右变化较大。护理心理学1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较大发展,表现为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原则性逐步形成;批判性有一定的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受家庭教育风格的影响;也与集体生活有关。护理心理学1(二)乳儿的心身特点和心理卫生n乳儿期需要注意的心理问题n(1)保证乳儿生长发育的营养:n(2)满足乳儿的情感要求:n(3)经常与乳儿进行交谈:n(4)重视感官功能和动作的训练:n(5)注意断奶时间和如何断奶:n(6)不要勉强孩子练习走路:n(7)避免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n(8)及时矫正乳儿期儿童常见的不良行为:护理心理学1(三)婴儿的心身特点及心理卫生n婴儿期需要注意的心理问题n(1)运动技

18、能训练:n(2)口头言语训练:n(3)注意婴儿智力的开发:n(4)培养婴儿良好的习惯:n(5)及时矫正婴儿期儿童常见的不良习惯:护理心理学1(四)幼儿的心身特点及心理卫生n幼儿期需要注意的心理问题n(1)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训练儿童各种运动技能:n(2)口头言语的进一步训练和书面言语的开始培养:n(3)注意数概念的培养:n(4)注意幼儿的社会化训练:n(5)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n(6)及时矫正幼儿期常见的不良习惯:n(7)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护理心理学1(五)童年期及其心理卫生童年期所需要注意的心理问题n(1)注意培养儿童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n(2)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n(3)及时纠正童

19、年期的不良行为:护理心理学1(六)家庭结构对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n1家庭结构形式(1)完整家庭结构:有五种类型nA单纯夫妻型:指夫妻尚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与子女分居并与父母也分居的家庭。nB两代型:指夫妻尚无子女,仍和上一辈人居住在一起。nC夫妻子女1型:指夫妻与成年而尚未结婚的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家庭。nD夫妻子女2型:指夫妻与未成年子女居住在一起,而和双方上一辈分居的家庭,这是所谓的“核心型”家庭。nE三代型:指夫妻与子女并和上一辈住在一起的家庭,这是所谓的“扩大型”家庭。护理心理学1(2)残缺家庭结构nA单身型:指不愿结婚或没有结婚独住的成人nB夫妻双方缺一方的两代型、三代型、夫妻子女1型或2型

20、家庭:这些家庭可由离婚或一方亡故造成。通常将夫妻子女2型缺父或缺母,即家庭中只存在父子(女)关系或母子(女)关系的家庭称“单亲”家庭。护理心理学12家庭结构与儿童行为发展n家庭是儿童个性形成、社会化行为获得影响最早、最大的因素,家庭的规模大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都影响儿童行为的发展。护理心理学1(1)核心型与扩大型家庭对儿童行为的影响n这两类不同家庭对儿童智力的影响差异不大,而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影响很大。n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扩大型家庭在对儿童进行教育上存在一些弱点。nA对儿童期望上的差异:nB对儿童教育方式的差异:护理心理学1(2)单亲家庭对儿童行为的影响:n单

21、亲家庭的儿童比核心家庭的儿童在认知水平发展上相对要低一些,在自我控制的水平上要差一些。他们较易冲动,有较多地过失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缺少自我控制,不容易延缓自己需要的满足。n缺少父亲的单亲家庭对男孩的影响要远大于对女孩的影响。n对男孩的影响可表现在:nA性别认同困难:研究表明,性别认同困难会因有父亲的替身而有所减轻,如有兄长。nB智能方面的影响:如数量概念比正常家庭男孩差。n父亲缺失对女孩的性别认同似乎没有影响,但到了青春期有可能发生与男性交往的困难。护理心理学1(七)个性发展及良好个性培养n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n(1)优化家庭教育环境n(2)协调两代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n(3)注意教育方法n

22、(4)注意儿童的示范作用护理心理学1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五大方面nA.母亲就业对其幼年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nB.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nC.电视暴力节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nD.母乳与瓶乳的育婴效果哪一个更好nE.父母管教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护理心理学1三、青少年期n(一)概述青少年是指12-19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有些人将青少年期称为青春期;n也有些人将12-15岁的初中阶段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将16-18岁的高中阶段称为学龄晚期或青年初期。护理心理学1概括起来,青少年期的个体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大脑神经系统迅速发育、脑功能基本健全,但还不能从事长时间的脑力活

23、动,容易出现脑疲劳。2随性生理的发育及心理的发展,青少年产生了性意识萌芽,并逐渐出现了性意识、性欲望及性冲动。3生理发育的迅速及心理发展的延缓,使得青少年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因而常显得身心发育的不平衡。4自我意识发生冲突。5兴趣广泛,社会性交往扩大。6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及行为方式。7情绪易失衡。8个体认知能力的质的变化。护理心理学1(二)青少年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卫生n1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最主要的心理变化是性心理的发展,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出现害羞性和紧张情绪,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生理自我认同困难。n(1)性心理的发展:在第二性征发育和性激素的刺激下,青少年男女逐渐出现了性心理变化:性意识。n美国

24、心理学家赫洛克(Hurlock,F.)认为,从性意识的萌芽到爱情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nA青春初期疏远异性的否定期nB向往异性的牛犊恋期nC青春中期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nD青年后期的浪漫恋爱期n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除了受性生理发育状况的影响外,还受文化背景及个体、整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护理心理学1(2)情绪反应:由生理变化引起的情绪反应有羞怯及紧张。第二性征的出现会使少男少女产生明显的性不安、羞涩,甚至对自身的反感。护理心理学1(3)生理自我认同:n性认同(genderidentity)也称性别认同,是指个体把自己看成是男还是女的非此即彼的确认。n性认同包括:nA性别识别-对自身生

25、物学性征的确认,个体在3岁前已基本完成。nB性别认同-对自身性角色的确认。性别认同的程度常与性别角色的示范作用有关。性别认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父母的生活示范。n性顺应不良也是性认同发生障碍的一种表现。性顺应不良包括性变态和性错罪。nC应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性教育。如进行性医学教育,进行性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护理心理学12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心理卫生n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形式。n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nA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nB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nC能认识并感

26、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护理心理学1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如下:n(1)自我意识的分化:青少年在自我意识的分化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不平衡的分化。一种是扩大了现实的自我,另一种是扩大了理想的自我,一般来说,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有一定距离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现象,它能使个体不断地追求,达到不断地统一。n(2)自我意识发展出现的矛盾: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n(3)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加n(4)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n(5)自我意识逐渐趋于统一n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很可能出现偏差。如过多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自我为核心;过多的从众心

27、理,表现为缺乏主见和独立性;过度的自我接受,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自卑感和虚荣心等。护理心理学13青少年期社会性交往的心理发展n青少年期个体社会性交往方面主要的发展任务是:nA从儿童-父母的系带中独立出来;nB建立家庭之外的各种人际关系。n在这些发展过程中个性常表现出极大的可变性和矛盾性。护理心理学1(1)青少年与家庭的关系nA心理上的“断乳”:青少年随心身的发展,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能够仔细地考虑、判断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社会人。n霍林沃思(Hollingworth,L.S.)将这种脱离父母的监护、成为独立人的时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psychologic

28、alweaningperiod)。n心理上的断乳,具体包括:从父母的监督下独立出来;由于不再依赖于父母所给予的安全感,而获得了自己本身创造的安全感;不再认为父母是自己的保护者、监督者,而是报有像亲密朋友似的敬爱和信赖态度的人;不再依赖父母的指示,而是自己订出生活计划,能够根据本身的判断去决定事情;能够与兄弟合理相处。护理心理学1只有做到以下两点才能认为具有独立性n一是相对地不经常寻求别人的照顾;n二是表现出首创性和争取成就。n心理上的“断乳”是青少年与社会,尤其是与父母相互作用的结果。n由于社会对女性及男性独立性要求有所不同,女性独立性的驱动力要弱一些,男性独立性驱力要强。n因此,在心理“断乳

29、”的过程中,女孩要比男孩经历更少更弱的冲突与痛苦。护理心理学1B如何顺利渡过心理上的“断乳”:n首先,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自行设计、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非放任自流。n父母应站在更高一层观察子女的行为,做到对子女心中有数,必要时加以指点,共同磋商。n再次,应加强与同伴的交往,建立朋友的依赖关系和健康的友谊关系,并让青少年尽可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接触社会时注意把舵,以防过多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护理心理学1顺利渡过心理“断乳”的家庭具备五个条件n一、从家庭支配中获得适度的解放,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随孩子的发育情况而随时相应地作出调整,相互依附逐渐减弱;n二、父母应适应社会的发展

30、,在生活态度方面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差异不能过大;n三、父母应成为青少年良好的模范(生活模型);n四、家庭应具有稳定感,否则青少年的感情生活容易过早去寻找家庭之外的寄托而造成一些根本性的损害;n五、家庭应使青少年产生适度的自信。护理心理学1(2)青少年与同伴的关系:n赫洛克(Hurlock,E.)把与同伴交往的有利点归纳为以下8条:nA带来稳定感;nB使之渡过快乐的时候;nC使之获得与别人合理相处的经验;nD使宽容大度和理解力得到发展;nE得到掌握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nF得到批评他人的机会;nG提供求爱行动的经验;nH促进诚实方面的良好发展。护理心理学1兰纳(Runner,J.R.)把青少年与同

31、伴的关系依心理距离划分为7个等级:nA知心朋友;nB亲密朋友;nC好友;nD相识;nE在集团内合作的伙伴;nF在集团内不能合作的伙伴;nG旁观者。护理心理学1(3)青少年易出现的交往心理问题nA闭锁心理:nB自发合群心理:护理心理学1(三)大学生的心理卫生n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n(1)智力正常n(2)情绪健康n(3)意志健全n(4)人格完整n(5)自我评价正确n(6)人际关系和谐n(7)适应能力强n(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护理心理学1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n(1)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社会等个体以外的客观因素。nA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增强nB学校文化氛围中

32、的消极因素,如人际关系复杂;学习生活紧张;业余生活单调等。护理心理学1(2)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nA大脑的器质性病变nB躯体疾病nC遗传疾病nD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护理心理学1(3)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nA认同的危机nB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冲突nC心理素质的脆弱nD个性缺陷nE人生观的动荡模糊nF心理发展中的内心矛盾nG情绪发展中的不稳定性护理心理学13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n(1)社会方面nA对学校教师、干部、医务人员普及心理卫生知识nB开设心理卫生课程,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nC通过多渠道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普及nD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nE培训一些有志从事心理卫生工作

33、的人员n(2)个体方面nA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nB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nC大力加强自我心理调节nD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护理心理学14大学生常见精神疾病n(1)神经症(Neurosis)。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癔症等。n(2)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又称躁郁症);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等。n(3)人格障碍和性变态。护理心理学15.学会维护心理健康n(1)正确对待挫折,提高适应能力n(2)重建理性认识n(3)完善自我意识n(4)学会情绪调节n(5)锻炼意志品质n(6)塑造健全人格n(7)搞好人际关系n(8)学习的心理卫生n(9)恋爱的心理卫生n(

34、10)疾病中的心理卫生n(11)校园生活与心理卫生护理心理学1四、成年期n(一)概述成人期一般指年满18周岁以后的整个人生时期,通常根据年龄将成人期分为成人早期(18-35岁)、成年中期(35-55或60岁)及成年晚期(55或60岁以后)n埃里克森(Erikson,E.H.)根据心理社会危机感理论,认为成年早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亲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成年中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进一步成长对基本的停滞感,成年晚期是基本的自我整合感对基本的绝望感。护理心理学1成年期是人生最辉煌灿烂的时期n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n1人生的奉献期n2人生的鼎盛期n3工作的紧张竞争期n4人际关系的复杂期n5心理能力

35、的不断发展期护理心理学1(二)成年早期及其心理卫生n1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及心理调适n(1)婚姻生活nA选择配偶:nB夫妻类型及常见矛盾:夫妻类型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支配型;二是独立型;三是互助型,夫妻双方平等互助、互相尊重、互相商量,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夫妻关系。n婚姻生活的常见矛盾主要有6种:家务矛盾;经济矛盾;个性矛盾;亲属矛盾;社交矛盾;子女教育矛盾。护理心理学1(2)选择职业:n职业的选择受兴趣爱好、工作单位、经济状况、能力等多因素的影响n据有关研究发现,选择与自己兴趣基本一致的工作,工作满意感比较高;工作成就也较大。n另外,智力的高水平及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能选择到好的职业并在工作中出

36、成果。护理心理学1五、更年期n更年期是人一生中必须经过的时期,通常将女性绝经前后的两年称为更年期,女性约在45岁左右,男性约在55岁左右。n1更年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反应(1)器官萎缩、功能退化、性激素分泌水平下降。(2)性功能减退。(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出现阵发性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湿汗、怕冷、手脚麻木、心动过速等症状。护理心理学1更年期的心理变化多表现为更年期综合征n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70%,但轻重程度不一样。n更年期的心理反应多表现为情绪改变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类神经衰弱症状,只有少数较为严重者表现为更年期心理障碍。n更年期妇女常见的心理反应为脾气急噪、易激怒、紧张、焦虑、抑

37、郁、注意力不集中,周身模糊不定的不适感,主诉增多,表现为头晕耳鸣、目眩、肠胃不适和游走性关节炎。护理心理学12更年期的心理障碍n少数患者病情严重时可表现为更年期心理障碍,需进行专门的心理和药物治疗。n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n(1)更年期抑郁症:n(2)更年期偏执状态:护理心理学13更年期心理卫生的内容n(1)宣传、普及和提高对更年期生理与心理卫生知识的认识,懂得更年期的症状和产生的机理,纠正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社会偏见,做好适应这一转变的心理准备。(2)注意自我调节和控制,保持情绪乐观,避免过分疲劳,积极锻炼身体,合理安排生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使个体能平稳渡过更年期。(3)使用情绪

38、调节剂,以帮助克服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睡眠。如舒乐安定、多虑平、百忧解、赛乐特等。(4)性腺功能失调较为严重者,可在妇产科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激素替代疗法,以减轻症状。(5)对情绪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或出现更年期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有关药物。(6)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家庭成员、同事、邻居等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应给予理解、体谅、容忍和帮助,以减轻症状,帮助患者平稳渡过更年期。护理心理学1六、老年期n65岁以上即进入老年。n据统计,21世纪是老年人的世界,199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已达630万,已步入老龄社会。因此,研究老年期心理卫生有重要意义。n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应做到以下几点:n1消除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偏见。n2保持情绪乐观。n3具有健康的行为。如坚持锻炼、合理饮食、劳逸结合等。n4修养个性。护理心理学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