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四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74549860 上传时间:2024-08-1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76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四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四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四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四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四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四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四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四篇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 一、教学内容 力产生瞬时效果,一是形变,一是产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已经定性地介绍了力的形变效果,并定量地给出了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本节 牛顿第二定律 则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由于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 在牛顿三定律中, 牛

2、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教材第二节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 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 来研究物理规律, 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去研究另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把前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实验研究 a 、F 、m 三者变化关系时,为简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况,

3、然后运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识来解决受多个力的情况,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归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 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 应当指出的是, 本节实验是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这个实验。 大家知道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 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实际的实验中,需要采用倾斜平面以平衡小车所受木板

4、的摩擦力或气垫导轨来做实验, 这样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实验的难度, 又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 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在本课时中,可以采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实验,如利用金科龙公司的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制作小车受力的运动动画课件来模拟小车的运动来研究 a 、F 、m三者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有效地降低了本节的难度, 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为什么此处第一次不用实物来做, 用实物又该怎么来做,进一步巩固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5、、知识目标: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 a 、F 、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 N 的定义。 2 、能力目标:能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 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 3 、思维品质目标: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

6、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 m 一定时,a 与 F 成正比,F 一定时,a 与 m 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 a 、F 、m 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 2 、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3 四、教学程序: 1 、新课的引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 a 既与 F 有关,也与

7、 m 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 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 2 、 m 一定时,a 与 F 的关系。 (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 (3)、如何测定加速度? 根据初速为 0 的物体运动规律,在 t 相同的情况下,a s,通过测 s 来达到测 a 的要求。 模拟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 0.1kg,小车 1受 0.1N的拉力,小车 2受 0.2

8、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 F. 例题 1、P89-ex2(1) 3 、 F 一定时,a 与 m 的关系。 模拟实验二:两小车均受 0.1N的拉力,小车 1 质量为 0.1kg,小车 2 质量为0.2kg,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 1/m. 例题 1、P89-ex2(3) 4 、牛顿第二定律 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果,得出 a 、F 、m 三者间的关系,进而介绍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 、文字表述: B、 数学公式 C、力的单位 N 的定义(2)理解: A 、矢量性 B 、瞬时性 (3)、

9、应用 A 、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4 B 、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例题 3、p89-ex2-5 5 、小结本节内容 本节在前一节定性研究 a 、F 、m 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实验结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简单的运用,本节重点应放在对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运用则在以后的练习中逐步深化。 6 、 布置作业 p89-ex2(2)、(4) 五、 板书 1 、研究方案:利用实验。 2 、m 一定时,a 与 F 的关系。 aF. 3 、 F 一定时,a 与 m 的关系。 a1/m. 4 、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

10、 、 文字表述: B、 数学公式: aF/m. F=maC、 力的单位 N的定义: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 瞬时性 (3)应用: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5 、作业 p89-ex2(2)、(4)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 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 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 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

11、工具。 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 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5 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牛顿 的定义;

12、 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 所受外力的关系, 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 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 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 数学推理能力较弱, 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

13、美, 记住也不难, 但要全面、 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 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 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 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加以深化。 五、教学过程 ( 一) 引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

14、箭升天、 运动员刘翔在 110米栏比赛的起跑、 奥运会上女子 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6 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 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 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 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 二) 新课进行: 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l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2 、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 、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 、各物理量的单位

15、是什么? 其中,力的单位 牛顿 是如何定义的? (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 记忆相关的知识) 过渡: 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 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目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讨论 a 和 F 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A 、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 、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 、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 、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

16、随即消失。 E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 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 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 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7 1 、 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 正确的是: ( )A、由 F=ma可知,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

17、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C、 由 a=F/m可知, 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与其质量成反比;D、由 m=F/a可知, 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 、 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kma中, 有关比例常数 k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 1 B 、k 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 、k 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 的数值一定等于 1 教师总结: 定义力的单位 牛顿 使得 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 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

18、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 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质量为 40kg,用 1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 37角推木箱,如图所示,恰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此力与水平方向成 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 g=10m/s2,sin37=0.6,cos37=0.8)(三) 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略 六、教学后记 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的, 当然另外还需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并着实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将活的规律变成死的

19、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比较精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偏僻的城步苗乡来说,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素质,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三 一、教材分析 1 、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 共同必修一) 第四章第 3节的内容,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8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电容、电阻等

20、内容都会用到此法。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 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按课程标准, 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1、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三者间关系, (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3)力的单的定义 (4)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 (5)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 (6)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 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 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 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和观察中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

22、围, 增强师生感情, 增强班级凝聚力, 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课不仅是让让学生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9 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这正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难点做如下安排: 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通过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根据图像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 、学情分析 学生已定性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原因, 但对力与加速度的定量关系无任何

23、认知铺垫, 很难认识到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所以在讲课时要注意这一点。 2 、学习方法 本节课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 4 种机会: (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2)提供操作、尝试、合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验,发现问题,记录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设置难关 逼迫 学生要想要说。 (4)提供成功的机会:赞赏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感受如何发现问题,并更多地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

24、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 m 一定时,a 与 F 成正比,F 一定时,a 与 m 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 a 、F 、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 2 、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0 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

25、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四、教学程序设计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四大部分: ( 一) 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 a 既与 F 有关,也与 m 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 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后演示实验体会并引申)(二) 积极主动,探究新知 1 、

26、m 一定时,a 与 F 的关系。 (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 (3)、如何测定加速度? 根据初速为 0 的物体运动规律,在 t 相同的情况下,a s,通过测 s 来达到测 a 的要求。 模拟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 0.1kg,小车 1受 0.1N的拉力,小车 2受 0.2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 F.(学生自主探究)2、 F 一定时,a 与 m 的关系。 模拟实验二:两小车均受 0.1N的拉力,小车 1 质量为 0.1kg,小车 2 质量为0.2k

27、g,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 1/m.(学生自主探究)3、 牛顿第二定律 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果,得出 a 、F 、m 三者间的关系,进而介绍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 A 、 文字表述: B 、 数学公式 C 、 力的单位 N 的定义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1 (2)、理解: A 、 矢量性 B 、 瞬时性 ( 三) 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进行综合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习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应用 A 、 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

28、律 B 、 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演示实验引申:实验中的误差 ( 四) 精练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时间安排 板书, 是文章结构的简缩。 通过板书, 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 理清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如下: 1 、 研究方案:利用实验。 2 、 m 一定时,a 与 F 的关系。 aF. 3 、 F 一定时,a 与 m 的关系。 a1/m. 4 、 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 A 、 文字表述: B 、 数学公式: aF/m. F=ma C 、 力的单位 N 的定义: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 瞬时

29、性 (3)、应用: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5 、 作业 五、对本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使用效果等的预评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2 估。 说课比竞比不上公开课,在实际上课效果不能体现的情况下,说课者对说课内容应该有一个预评估,并将此作为说课的一项内容。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本人尝试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破以教师、 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姑且叫它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 灌输式教学

30、,灌输式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给出结果, 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自主学习教学 和灌输式教学 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具有创新意识。并且本人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很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四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

31、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 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 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 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 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 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 、m 、F ,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32、: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3 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 取平均值的概念) ,及图象的变换,从 a-m图( 曲线) 变到 a-1/m图( 直线) ,在验证玻- 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

33、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 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以电脑辅助演示实验为主的, 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的“同

34、步调控”模式。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功能原理, 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原理考虑的。 再则,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步调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将教师置于“调控”地

35、位。同时,更注意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设置教学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 边演示、 边提问, 让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 再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从 a-m图象,猜想 a 与 m 成反比,然后画出 a-1/m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4 图,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效果。 三、教学程序 1.问题引入新课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质量,加速度,

36、拉力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它们成正比、成反比、 不成比例等。 然后指明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得出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导出课题牛顿第二定律。 这样导入的用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于探索的积极性。 2.设计实验方案 在引入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研究 F 、m 、a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用实验法先确定 m , 研究 a 与 F 的关系; 再确定 F ,研究 a 与 m 的关系,最后得出三者的定量关系。由于教材( 必修第一册,人教版) 中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不足( 夹子很难同时夹住两细线; 由于线的弹力, 小车要反冲后才能停下, 实验误差大) ,我设计了用电脑辅助来探索 a 与 F 、m 关系的实验,如附图。遮光片宽度 L ,通过光电门时间分别 t1 和 t2,两只光电门间距为 s 。当滑块通过光电门时,光电门产生一个脉冲,通过计时器中的三极管放大后,从计算机 LPT口输入,调用计算机定时中断来计算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