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及第四纪地质题库最终版无论述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及第四纪地质题库最终版无论述题.pdf(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15 分享 一、名词解释: 1.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叫第四纪地质学 2.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3. 侵蚀地形:侵蚀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削高以及河流中上游区侵蚀作用等都能形成侵蚀地貌。 4. 堆积地形:堆积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填低及河流下游区堆积作用等都能形成堆积地貌。 5. 极性期:极性期: 6. 残积:残积:基岩遭受风化(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后,残留原地的产物(残积物、土壤与风化壳) ,一般未经搬运。剖面至下而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至强风化
2、带。 7. 地球轨道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 10 万年周期万年周期 8.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化 4 万年周期万年周期 9. 岁差:岁差:岁差变化 2 万年周期万年周期 10. 顺构造地形:顺构造地形: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地垒)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相一致,此两者称为顺构造地形。 11. 逆构造地形:逆构造地形: 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 12.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和运动)对地形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13. 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面积 29
3、0 平方千米。其山石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地形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 14. 单面山:单面山: 组成山体的岩层倾角一般在 25以下,山体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倾向相反,坡陡而短,称为前坡或单斜崖,造崖层由硬岩层组成。另一坡与岩层倾向一致, 坡缓而长, 称为后坡或单斜脊, 它构成山地主体。组成后坡的岩层, 也是硬岩层。由不对称的两坡组成的单面山只有从单斜崖一侧看上去才像山形, 故名单面山。 单面山被河流切开后,往往成多个山峰,如庐山的五老峰单面山。 15. 猪背山(脊) :猪背山(脊) :当单斜层的倾角较大,形成两坡对
4、称的山体时,称为猪背山(脊),它多发生在已被破坏的背斜陡翼上。 16. 断层断层线崖:线崖:又称侵蚀崖,由断层崖发展而来。指断层两侧的岩石长期受差别侵蚀形成的崖壁或陡坡。断层崖受侵蚀逐渐消失,但侵蚀作用继续进行,软弱岩石受侵蚀较快而低下,坚硬岩石受侵蚀较慢而相对高起,形成沿断层线突起的崖壁,即断层线崖。 17. 断层谷:断层谷: 剖面特征剖面特征 断层线通常是一构造破碎带,容易被风化侵蚀,在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称为断层谷。形态上一般为深窄的峡谷。如果它出现在上、下盘间的断层线上时,谷地的两坡不但地层位置不对应,而且地形上也不对称,在上升盘一坡高而陡,下降盘一坡低而缓。平面特征平面特征 走向随断层
5、而变化,呈“之”字形走向或不自然的转弯,如雅鲁藏布江在宿瓦卡附近的大转弯,是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线支配的。 18.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weathering)。 19.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指由胀缩的变化引起的机械崩解作用,故又称机械风化。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使岩石表层经受长期的热胀冷缩而崩解分裂,由大块变成小块,由小块变成更小的碎屑,以至成为砂粒,但其化学成分不变。此外,在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冷却结冰时,体积增大 9,这时对围岩的压力可达 6 000
6、千克每平方厘米,如此冻融反复进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并使其崩解、破碎,这种作用又称冻融风化作用 20.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指岩石表面在水、氧、二氧化碳、有机酸等作用下产生溶解、结晶、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在强烈的化学作用下,不仅岩石的结415 分享 构成分受破坏变成松散的土层,而且矿物成分也发生变化。 21.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使岩石矿物受到物理和化学作用。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包括植物根系发育(树根发育可对围岩产生 10-15 千克每平方厘米的作用力),动物如蚯蚓、田鼠和蚂蚁等挖掘洞穴,使岩石矿物遭受机械破坏。生物在
7、矿物遭受破坏的过程中,一方面从岩石矿物中吸取养分,另一方面也分泌出各种酸,如碳酸、硝酸和各种有机酸等,对岩石矿物进行强烈化学分解,即产生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22. 风化壳:风化壳: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盖于地壳表面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weathered crust)。因此残积物是风化壳的一部分,而风化壳则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23. 现代地貌:现代地貌:指全新世(1 万年)的地貌,和当地的气候一致。 24. 古地貌:古地貌: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 25. 山岭:山岭:成线状延伸的山地,具有陡峭的山坡和鲜明分水线。山岭的顶部成为山脊 26. 山系:山系
8、:包括若干条山脉的山地系统,称为山系 27. 平原:平原:指地面起伏微弱的广阔的平底 28. 准平原:准平原:地壳相对稳定时,山地经外力剥削,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准平原 29. 夷平面:夷平面:准平原形成后,如地壳运动又趋剧烈,准平原会受到侵蚀破坏,转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面 30. 表流:表流: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或细流,随着地表起伏而流动,无固定流路,呈面状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 31. 河流:河流:一种有固定沟槽的常年地表流水 32. 洪流:洪流:暂时性急流。仅在暴雨或大量积雪迅速融化后形成。发生在较陡的斜坡上,水势猛,流态及不
9、稳定,是一种爆发性线流或网状流 33. 洪积扇: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洪流在山谷出口处,由于比降减少,水流分散、下渗和蒸发,水量大减,携带物质大量堆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34. 重力堆积物:重力堆积物:重力作用下,崩塌的巨大石块与乱石,搬运至山坡或山脚堆积的粗碎屑物 35. 崩塌:崩塌:山坡上部由于风化、剥蚀、地震及裂隙等影响的岩石,在自重力作用下,整块向下坠落,迅速的跨向坡脚的作用 36. 滑坡:滑坡:当山坡某部分块体重力、内聚力及阻力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块体沿一定的破裂面整体发生滑动的作用 37. 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10、 38. 河床(河槽) :河床(河槽) :指平水期河水占据的谷底 39. 河漫滩:河漫滩:指洪水期被淹没的河床侧旁的谷底部分 40. 阶地:阶地:原先河谷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平台。多保存在河流凸岸 41. 河曲:河曲:在有松散堆积物的平原或河漫滩上,由于河流在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使河流愈来愈弯而形成能自由摆动的曲流 42. 牛轭湖:牛轭湖:自由河曲发展过程中,上下凹岸间的曲流颈逐渐被河流旁蚀而变窄,一旦被洪水冲决,自然产生裁弯取直,被裁去的河湾与河流隔绝,形成牛轭湖 43. 三角洲: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在河口区的陆上和相
11、邻的水下,河流挟带的丰富泥沙快速沉积,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且向海方向延伸,形成三角洲平原 44. 沱:沱:在峡谷的上、下峡口,水流突然束窄和放宽,都能在两侧产生水平的涡流,常能将两岸冲刷成湾状的沱,在骤窄骤宽的峡口地段,还很易沉积形成水下浅滩,沱是泊船的良好场所。 45. 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素岩等)以化学溶蚀为主,415 分享 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 46.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47. 坡立谷:坡立谷:喀斯
12、特区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意为可耕种的平地。大型的有地表河流穿过的岩溶洼地。其面积可达十余至上百 km2。坡立谷生成于地壳长期稳定区。 48. 风成地貌:风成地貌: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形 49. 风蚀蘑菇:风蚀蘑菇:水平地层或水平解理发育的岩石,特别是当气流含沙浓度以下部为高时,风蚀作用将孤立岩块磨蚀成上部展宽如帽、下部仅留支柱的“蘑菇” 50. 风城:风城:水平岩层(或缓倾岩层 )组成的风蚀残丘和风蚀残岗,远望好似废弃的古城堡 51. 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即风蚀槽谷,沙漠区干枯湖底或冲积平原,由干缩形成裂隙,风顺裂隙或岩层走向吹蚀,使地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脊形垄岗和宽浅的沟
13、槽 52. 黄土:黄土:风力搬运沉积,又未经次生扰动,粉沙堆积为主、质地均一、富含钙质、疏松多孔、无层理、有显著垂直节理、具很强的湿陷性、黄色粉质的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 53. 黄土桥:黄土桥:二个陷穴串通后,其表面没有塌陷的部分,形如桥梁,称黄土桥。 54. 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指新第三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二、简答填空论诉 1、 第四纪特点第四纪特点 人类出现:人类出现:由猿演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 大规模冰大规模冰川作用:川作用: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最近一次是在第四纪,因此第四纪又称“
14、冰川时期” 。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这一现象是史无前例 活跃的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喜马拉雅山每年向青藏高原推进 8cm/a;德国巴伐利亚地区水平运动速度达 18cm/a;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运动速度约为 1-2cm/a、垂直升降运动:芬兰南部沿海, 上升速度 0.1-0.4cm/a; 丹麦西部沿海以 0.1cm/a 速度下降; 天山的升降为 1mm/a,最大达 4.4mm/a。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和华北平原等的大幅度下降。 2、 2008 年的国际地质大会年的国际地质大会上第四纪的共识上第四纪的共识 (1)第四纪(系)为一个完全正式的地层单元,为新生代(界)的一个纪(系)处于
15、新近纪(系)和古近纪(系)之上; (2)第四纪(系)的下限置于 Gelasian 阶的底部,对应 MIS103,其年代为 2.588 Ma; (3)更新世下限与第四纪一致,位于 Gelasian 阶的底部; (4)之前选定的意大利南部的弗里卡(Vrica)剖面(之前上新世/更新世界限的层型剖面)的卡拉布里阶(Calabrian)作为更新世的第二个阶。 3、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研究内容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地层、生物、股权气候、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地貌学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16、,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4、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联系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联系 第四纪地质学 堆积物 塑造地貌形态 地貌学 5、 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第四纪堆积物划分为代表一定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把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2)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根据堆积物中所含生物残骸的鉴定,划分为一些生物地层单位,并415 分享 按时间把它们排列成为生物地层顺序。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 (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 :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 :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其所
17、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按年龄关系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并建立起一种地层顺序的方法。 (4)地貌学方法:地貌学方法: 运用地形形成的阶段或年龄, 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5)气候地层学方法:气候地层学方法:将第四纪地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地层单位。 (6)构造方法:构造方法: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比较岩石学方法:利用沉积物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的方法。 (沉积物的颜色、成分、构造、沉积韵律,构造变动,成因类型、风化程度及矿物组合等) (8)古人类与考古地
18、层学法: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据对第四纪堆积物中所含古人类残骸及其文化发展顺序的研究,所进行的第四纪地层划分的方法。 (9)地球化学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沉积物无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直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10)古地磁方法:古地磁方法:岩石受地球磁场影响发生磁化,分析岩石中的天然剩磁,可以了解岩石形成时的地磁极性。 (11)古土壤地层学法、海面地层顺序法等。古土壤地层学法、海面地层顺序法等。 6、 第四系标准地层确定不能第四系标准地层确定不能单纯依据岩石本身性质的原因单纯依据岩石本身性质的原因 (1)沉积物具很强的区域性; (2)同期、不同环境里和不同的地貌单元上 ,可
19、形成各不相同的地层; (3)不同期、相似环境里和同样的地貌单元上,可形成彼此相似的地层。 7. 第四纪生物群作为分期和地层划分理由第四纪生物群作为分期和地层划分理由 海洋动物群变化慢;脊椎动物特别是陆生哺乳动物,进化快,研究细;世界上许多地方古气候变化证据缺乏, 无法以气候的更替划分冰期, 故用脊椎动物和海洋软体动物的古生物方法确定第四纪的分期和地层划分 8. 第四纪的划分和年代第四纪的划分和年代 9. 第四纪沉积环境第四纪沉积环境 415 分享 10. 第四纪沉积物特点第四纪沉积物特点 陆地上第四纪沉积物除在特殊条件下固结坚硬外,一般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 在松散堆积物中,生物化石丰富,在海相
20、地层中,微体生物遗体化石分布广泛。 第四纪陆相堆积物因受内外力动力作用,地貌、岩性、气候、水文等影响,形成不同类型堆积物,使其地层性质、厚度及空间分布变化大。 第四纪是人类出现与发展的时代。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址成为第四纪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11. 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第四纪沉积物类型 1. 残积 el:基岩遭受风化作用后,残留原地的产物。 2. 坡积 dl:重力作用下,由雨水与雪水冲刷搬运,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的风化产物。 3. 重力堆积 xd:重力作用下,崩塌的巨大石块与乱石,搬运至山坡或山脚堆积的粗碎屑物。 4. 滑坡堆积 del:重力、地下及地表水作用,使整个岩体沿滑坡下降,产生的堆积物。 5
21、. 泥流堆积 s:斜坡土层经雨水充分渗透成塑状,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滑动,形成堆积物。 6. 冲积 al:河流堆积,又称淤积物,分布在河谷。 7. 洪积 pl:暂时洪水形成的堆积物。分布在山谷口或山前平原。 8. 湖积 l:湖盆里的堆积物。 9. 沼泽堆积 h:由生长茂盛的植物,在经常积水的沼泽地,以生物与化学作用为主形成的堆积物。 10. 海相沉积 m:由波浪或海流搬运。化学与生物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11. 冰碛:冰川堆积物 12. 风积 eol:由风力吹扬,形成风成砂和风成黄土堆积物。 13. 洞穴堆积: 由洞穴中重力堆积的角砾及地下水机械和化学作用在岩石裂隙和溶洞内沉积的石钟乳、石灰华
22、和地下河和沙砾粘土等构成 14. 冰水沉积(fgl) 、火山堆积() 、人工堆积(a) 、冰湖堆积(lgl) 、化学堆积(ch) 12. 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 华北区东至滨海,西达甘肃,北起内蒙古,南抵河南中部。 415 分享 气候:据岩性和化石判定,Q1 开始气候温暖湿润,湖水为淡水,水域狭窄,沉积物较粗大,中期发育蒸发岩,代表气候干燥;Q2 气候湿润温凉,湖面扩大,沉积物厚度小而面积广; Q3 后期气候变干,湖泊收缩直到全部消亡。 地层:第四系各统发育齐全,沉积物富含钙质或碱性成分,沉积物呈白、灰白及黄色,以黄土堆积为主,西北部分区有冰川、湖泊及山麓-冲积等。 下更新统为泥
23、河湾组(午城黄土)及其同期沉积;中更新统为周口店组(离石黄土)及其相当地层;上更新统为丁村组(马兰黄土)及其相当地层;全新统为近代堆积层。 13. 第四纪生物界特点第四纪生物界特点 (1)生物界总体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 (2)经历时间短 (3)喜山运动后早更新世全球生物地理环境未发生巨变。早更新世生物与第三纪生物面貌虽有差别,但联系仍为密切。中晚更新世则发生很大变化 (4)动物界演化过程比植物界明显,陆生生物比海洋生物显著,陆生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要比陆生无脊椎动物明显。 14. 第四纪各期哺乳动物演化特点第四纪各期哺乳动物演化特点 上新世晚期,欧、亚、非地区大陆上的温、热带区的哺乳动物
24、仍是“三趾动物群”的后代,居住在温暖、雨量充沛的森林草原、热带草原区。 早更新世,有相当数量的上新世种属;有特殊的 Q1 种属;开始出现现生种的祖先;出现最原始的人类或粗糙石器。 中更新世,N2 的已灭绝,Q1 的留少量;大量的 Q2 特有种属;相当数量的现生种类;特有的猿人和文化。 晚更新世,原始牛河短角野牛分布很广,后来演化成两支适应森林气候全新世动物群的面貌与现在的基本一致。 15. 第四纪开始的生物标志第四纪开始的生物标志 第四纪开始的生物标志:象、真马和牛现代属出现 16. 中国第四纪各期华北区与南方区哺乳动物群代表性群组中国第四纪各期华北区与南方区哺乳动物群代表性群组 (1)华北区
25、哺乳动物群。以“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为代表的“泥河湾动物群” 。该动物群特征:首次出现第四纪特有种属:真马、野牛、象、狼、熊、羚羊和羊; 保留有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残余种属:长鼻三趾马、剑齿虎、爪兽、猎狗和犀牛等;出现一些特殊种属:丁氏田鼠、步氏鹿、双岔鹿、小鹿和水鹿等。 (2)南方区动物群 以云南“元谋动物群”为代表。该动物群最大特点是既有大量第四纪属种又有相当数量的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分子。 17.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标志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标志 人有“自觉能动性”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可能学会用天然火烹制食物和防御野兽、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 18. 人类
26、由古猿进化的发展可划分的四个阶段人类由古猿进化的发展可划分的四个阶段 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新人阶段和现代人 19. 考古学上将第四纪划分为哪三个时代,各时代的分布范围考古学上将第四纪划分为哪三个时代,各时代的分布范围 考古学上将第四纪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所占的时间最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更新世,中石器仅占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初期,新石器属全新世早中期,之后便是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现代 20. 孢粉特点孢粉特点 比植物其他部分更易保存;沉积物中含量丰富 对周围植物区系的代表性强;其构造和纹饰可以作为高精度分辨的目标 415 分享 21. 太古代以来三大冰期太古代以来三大冰期
27、 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冰川作用时期, 即震旦纪大冰期、 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22. 第四纪气候特征第四纪气候特征 (1)随时间发生频繁的冷暖交替;沿纬度的分带性及山岳地区的垂直分带性。 (2)更新世出现过至少 4 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全新世为冰后期(见表 1-1) 。 冰期:气候变冷,发育冰川的时期。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时期。 (3)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整个自然环境变化,包括生物、地质、土壤、地球化学等,这些变化记录在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中,成为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依据。 (4)气候是第四纪地层乃至第四纪下限划分的重要依据,系统研究第四纪气候的变化,
28、是第四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第四纪气候变化证据第四纪气候变化证据 (1)生物证据:动物群证据:来自各别种和一些种的共生组合,以及它们在时空的分布和变化;植物化石证据:每种区域植物类型,都有 适于其生长的特殊气候。 (2)地质证据:冰川沉积物:冰积物的区域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气候,因为冰积物分布界限,平行于现时雪线和夏季的等温线;其他沉积物:其他非生物及生物沉积物,都可证明气候,但常由局部环境因素决定。 (3)地貌证据:湖岸阶地系,说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引起海退和海侵,从而形成海成阶地系。也是温度变化的证据。 (4)土壤:土壤形成取决于作为母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类型
29、、气候、地形、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及土壤发育时间。 (5)同位素测定:氢、氧和碳的同位素比例变化,可部分取决于温度改变。 (6)降水量变化:冰期,中纬和低纬度带内气温降低,引起蒸发量减少,湖水面升高和咸度降低;间冰期,则会引起湖面降低,湖水咸度升高。 (7)风:可据第四纪堆积物种风积物研究,推定大气环流,进而推测气候。 24. 欧洲(南欧)第四纪冰期划分欧洲(南欧)第四纪冰期划分 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多级由冰碛和冰水堆积构成的阶地, 这些堆积物属不同时期: 低阶地砾石玉木冰期;高阶地砾石里斯冰期;新盖层砾石民德冰期;老盖层砾石群智冰期,位置更高的盖层砾石分别对应多瑙冰期和比伯冰期。 欧洲在第四纪出现
30、 6 次冰期, 且在高阶地表层保存三套褐色土,分别对应群智-民德、民德-里斯、里斯-玉木三个间冰期(表 1-1)。 25. 海平面波动原因海平面波动原因 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大的地方,海平面凸起,相反,海平面凹陷; 海底地貌高处,海平面微微上凸,海底地貌低凹陷处,海平面下陷; 气旋型的旋流中心部位的海平面向上凸起, 反气旋型的涡流中心部位的海平面凹陷; 海流转折的地方,其外围部分海平面凸起,中心部分海平面凹陷。 26. 戴维斯三要素说戴维斯三要素说 岩性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作用营力不同、经受作用的时间长度或发育所处的阶段不同,都会导致地貌形态不同。 反过来说,地貌形态的差别,可从岩性、构造、营
31、力、历史或阶段等方面得到解释,或找出原因。 三要素说的提出,明确了地貌形成的内因是岩石与构造,外因是营力,以三要素说的提出,明确了地貌形成的内因是岩石与构造,外因是营力,以及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必然经过不同的阶段。及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必然经过不同的阶段。 27. 褶皱构造地貌褶皱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称为褶皱, 其中每个弯曲称为415 分享 褶曲,在褶皱影响下所成的地貌,称为褶皱构造地貌。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它指未经外力破坏或受破坏轻微的背斜和向斜所成的地貌,如背斜(构造)为山(地貌),向斜为谷地的地貌。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
32、形起伏相吻合的地貌又称为顺地貌。事实上,顺地貌一般很少见到,大多数是已破坏了的蚀后构造地貌。 次生褶曲地貌次生褶曲地貌 背斜和向斜经过长期侵蚀,都会受到严重破坏,原来受它支配的地貌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结果是背斜快速下蚀成为谷地,向斜下蚀较慢反而高起成为山地,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称为逆地貌或地貌倒置。 多褶曲的山地地貌多褶曲的山地地貌 世界上常见的褶皱山脉大多数是由多列的褶曲山地和谷地组成。更复杂的褶皱山脉是由一系列强烈褶皱曲,如倒转褶曲、平卧褶曲或逆掩断层推覆构造体等山地组成。事实上,该类山地的构造形态大部分已经被破坏,影响山地形态的主要是岩性,古老而又坚硬的岩石形成山岭,软
33、弱的岩石及断层带形成谷地。 28. 断层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崖断层崖 当岩层遭受构造作用力超过其塑性限度时,就会发生断层,在断层面两侧的上、 下盘位移时所出露的陡崖, 即为断层崖。 断层崖走向挺直, 可以贯穿不同的古老地形,崖下可能出现串珠状洼地、涌泉或温泉,崖壁上的地层往往在另一侧谷底出现。断层崖的高度和坡度分别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和断层面的倾角。 断层线崖断层线崖 又称侵蚀崖, 由断层崖发展而来。 指断层两侧的岩石长期受差别侵蚀形成的崖壁或陡坡。断层崖受侵蚀逐渐消失,但侵蚀作用继续进行,软弱岩石受侵蚀较快而低下,坚硬岩石受侵蚀较慢而相对高起,形成沿断层线突起的崖壁,即断层线崖。 断层谷断
34、层谷 剖面特征剖面特征 断层线通常是一构造破碎带,容易被风化侵蚀,在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称为断层谷。形态上一般为深窄的峡谷。如果它出现在上、下盘间的断层线上时,谷地的两坡不但地层位置不对应,而且地形上也不对称,在上升盘一坡高而陡,下降盘一坡低而缓。 平面特征平面特征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 在两组不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 走向随断层而变化,呈“之”字形走向或不自然的转弯,如雅鲁藏布江在宿瓦卡附近的大转弯,是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线支配的。 29. 地貌形成的动力地貌形成的动力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但形成地貌的动力主要有两类,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发展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
35、结果。 1、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除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实际上它对于地壳及其基底长期而全面地起着作用,并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球上巨型、大型的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造成的。 2、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它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外力作用非常活跃,而且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30.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 气候对风化的影响主
36、要通过气温和降水量来实现。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有利于物理风化作用的进行。 气温的高低对矿物的溶解度、 水溶液的浓度和化学反应速度等有很大影响。降雨量的多寡除影响地面冲刷外,对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起重要作用,因此不同气候带的风化作用有明显差异。 (2)地形因素地形因素 坡度、高度和切割程度的不同,使风化的深度、厚度和强度有所差别。缓坡上的风化415 分享 强度和深度比陡坡强。不同坡向和不同高度通过温度、水湿条件差异,间接地影响风化。地形切割程度不同,不仅使地表和地下水的循环条件不一样,而且造成小气候差异,对化学和物理风化的进行有显著的影响。 (3)地质因素地质因素 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
37、直接影响风化作用。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取决于组成岩石的旷物成分,而各种矿物对化学风化的抵抗能力,即它们的相对稳定性差别很大 31. 土壤与残积物的区别土壤与残积物的区别 土壤是残积物的表层, 经成土作用发育而成, 即经有机酸对残积物发生生物化学作用,使土质富含腐殖质而具有肥力。 残积物与土壤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不具有肥力。 其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壳和残积物的形成快得多。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风化壳,需要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而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形成土壤剖面只需几十年或几百年。 32. 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1、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38、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切割关系 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过渡关系 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掩埋关系 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者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者沉积物。 2、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古生物法 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中所含的古生物(Q)化石,直接确定地貌的年代。此法适用于堆积地貌,因侵蚀地貌常无堆积物。 B.年间法年间法 确定的地貌在某一年间或阶段形成,确定的时间越短越好,长了则无意义, 主要是利用寻找地貌上最老的堆积物和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的堆积物。 C.其他方法:其他方
39、法:C14 法、历史考古法等。 33. 山地按海拔高度的分类山地按海拔高度的分类 名称名称 绝对高度(绝对高度(m) 相对高度(相对高度(m) 极高山极高山 5000 1000 强烈切割的高山强烈切割的高山 1000 中等切割的高山中等切割的高山 5001000 高山高山 轻微切割的高山轻微切割的高山 50003000 100500 强烈切割的中山强烈切割的中山 1000 中等切割的中山中等切割的中山 5001000 中山中山 轻微切割的中山轻微切割的中山 35001000 100500 中等切割的低山中等切割的低山 5001000 低山低山 轻微切割的低山轻微切割的低山 1000500 10
40、0500 丘陵丘陵 50%,少有0.1mm 颗粒。 碎屑与基质的三种胶结类型: 接触式、接触基底式和基底式。以最后一种固结较好,前两类较松散。工程上,胶结类型分析较重要。 56. 黄土地貌类型黄土地貌类型 在规模巨大的黄土高原、黄土平原和黄土丘陵上还发育着次一级按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黄土侵蚀地貌和黄土溶蚀地貌。 57.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类型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类型 (1)大规模拉张运动; (2)大规模俯冲、碰撞活动; (3)大规模走滑活动; (4)褶皱运动 58.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1)地质构造法; (2)构造地貌法; (3)考古法; (4)历史法; (5)测量法; (6
41、)遥感解译、地震法、地球化学法、测年法、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法 59.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野外调查调查路线和调查点的布置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野外调查调查路线和调查点的布置 (1)调查路线的布置:统一布置、有目的。有重点地布置、适当加密、放宽、穿越法为主:在山地区,选择垂直河谷、穿越分水岭的路线;在山麓,选择横切山地和平原两大构造单元的路线;在平原区,应选择垂直主要河谷和分水高地的水平线。 (2)调查点的布置:形态完整,第四纪地层露头好,厚度大,层次全,分布广,具有415 分享 典型意义的地点。点距据实情和比例尺要求而定。 60. 调查点记录内容和要求调查点记录内容和要求 (1)调查时间和位
42、置)调查时间和位置 调查点记录的首项内容就是时间、天气及点位。点位包括调查路线和点号,地理位置,地貌位置,海拔高程和相对高程。 (2)形态)形态 首先对调查对象的形态进行描述或测量。测量内容包括长,宽,高,延伸方向,面积,坡度及负地形的深度等。形态的局部变异,注意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3)剖面观察描述)剖面观察描述 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剖面测量和描述内容:厚度;颜色;粒度; 结构构造;风化现象;坚实程度;素描、摄影及取样 61.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制图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制图 (1)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剖面图:实测剖面图、示意剖面图、图切剖面、综合剖面图。 (2)地貌类型图:踏勘、
43、填图和室内整理三个阶段。 (3)第四纪地质图: 全面反映区内第四纪地层不同时代、 成因和岩性的实际分布状况。 三、三、 图像辨识图像辨识 1. 2. 415 分享 上新世残存种类;早更新世特有种类;中更新世特有种类;晚更新世特有种类;现生种类;古人类黑色区宽度代表绝灭的和现生的种属数量比 3. 该图为阿尔卑斯山各次冰碛物分布示意图,该图为阿尔卑斯山各次冰碛物分布示意图,其中 G、M、R、W 分别代表老盖层砾石、新盖层砾石、 高阶砾石、 低阶砾石。 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多级由冰碛和冰水堆积构成的阶地,这些堆积物属不同时期:低阶地砾石玉木冰期;高阶地砾石里斯冰期;新盖层砾石民德冰期;老盖层砾石群智冰
44、期,位置更高的盖层砾石分别对应多瑙冰期和比伯冰期。欧洲415 分享 在第四纪出现 6 次冰期, 且在高阶地表层保存三套褐色土,分别对应群智-民德、民德-里斯、里斯-玉木三个间冰期。 4. 该图是海底沉积物反映的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变迁。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所要研究的沉积物厚度为 1540cm,从上到下分别经历三次间冰期,四次冰期,其中第一次冰期存在 4或 5 次副冰期,第二次冰期存在 2 次以上的寒冰期,第三次冰期存在两次副冰期,第四次冰期存在至少三次副冰期。 每个冰期都保留有两个以上的副冰期, 表明气候变化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 5. 准平原及夷平面的形成过程:高地在遭受剥蚀的过程中
45、,如无海平面或气候变化,河谷及有关地形的形成和发展可划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幼年期,河谷呈“”形,具高山深谷地貌。壮年期,河谷加宽,坡度变缓,分水岭高度降低,向浑圆状发展。老年期,地面平415 分享 缓, 仅微弱波状起伏, 残存由抗风化岩石构成的孤山, 大部分地区被较薄的松散沉积物覆盖,这种地面就是准平原。 6. 图 4-6 坡积裙及坡积物的结构 1.基岩;2.河流冲积物;3.坡积物及坡积裙 片蚀作用与坡积裙的存在使斜坡变得平缓 坡积物(dl)特点: 成分随斜坡上部基岩和松散堆积物类型而不同,如为砂岩,则坡积物中富含石英、长石等矿物。坡积物中,既有基岩风化(次生)矿物,也有风化残留矿物。
46、坡积物颜色随斜坡上基岩和松散堆积物的类型、气候环境、形成历史而不同。 坡积物主要由细粒物质(粘土、粉砂、砂等)组成。但粒度与斜坡上部的岩石及松散堆积物类型、风化程度、坡积过程等有联系。如斜坡上部为黄土、泥灰岩等,则在斜坡下部可形成坡积黄土和粘土层。 坡积物具不明晰的层理和分选。 坡积物的层理与斜坡坡度基本平行, 坡积物的分选由斜坡向下逐渐变细。 坡积物厚度可达数十米乃至数百米。由坡积裙上部向下,厚度增大;在坡麓处厚度最大;由坡麓远离山坡,厚度变小,以至尖灭。 坡积裙上部,坡积物常与残积物共生;下部常与洪积物、冲积物共生。 坡积物可作为建筑材料。其内的矿物特征,可作为寻找斜坡上部某些矿产的依据。
47、 巨厚坡积物充水后 (特别是当坡积物为黄土时) ,常形成自上而下的压力,引起下陷、蠕动,使上部向坡下移动,形成泥流,下部堆积物隆起。 坡积物研究应注意空间分布、厚度、成分、岩相特点、含水条件等。 7.图 2 为洪积扇纵剖面图剖面图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洪流在山谷出口处,由于比降减小, 水流分散、 下渗和蒸发, 流量大减,携带物质大量堆积下来, 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主要发育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往往由多次洪流过程形成。 分为粗粒的锥顶相和细粒的边缘相。 锥415 分享 顶相由岩块、岩屑和砾石组成,分选差,孔隙度和透水性好,层理不清楚,具交错层理或透镜体,地貌上呈明显突出于整个洪积扇之上的扇顶锥。边缘相沉
48、积较细,具斜层理及下粗上细的递变层理,愈向洪积扇边缘,沉积物的分选性愈好。 洪积扇含水性好,尤以扇顶锥最佳。 由于洪流大规模在洪积扇中向下渗透, 潜水面埋深较大, 含量丰富。 洪积扇的潜水往往在粗、细相接触的扇顶锥边缘出露, 成为弧状成串排列的泉或池沼, 常是山麓地区主要的泉水溢出带。 8. 撒落堆积物剖面结构及其地貌形态 撒落堆积物特点:大小混杂,较崩塌堆积物略有分选,剖面的颗粒下粗上细(图 4-9) 。这是由于岩屑沿山坡滚动时,大而重者产生的动能大,滚动较远。撒落堆积物中岩屑成分象崩塌一样,比较单一,与山坡上部基岩成分完全一致 。 9. 滑坡形态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坡面;3-滑坡基座
49、(滑坡床) ;4-滑坡壁;5-滑坡平台;6-滑坡台坎;7-滑坡舌;8-滑坡堤;9-滑坡凹地内的湖泊;10-后缘引张裂隙;11-扇形引张裂隙;12-鼓张裂隙;13-扭裂隙 10. 415 分享 如左图,AB-坡面,h-坡高, -坡角,l-山坡的水平长度。 对于乙坡, AB坡底部受到上部坡体压力, D点所承受的压力为hm (坡体物质的容重),A 点因 h 为零,故所受压力为零,在 D 点与 A 点间产生压力差。该压力差与两点间水平距离的比值,称压力梯度(hm /I) 。对于一定的介质来说, m 是一常数,所以压力梯度也可简单地用 h/l(边坡比)来表示。 图中甲坡 l 为零,边坡比与压力梯度为无穷
50、大。 11. 河流的下蚀作用 415 分享 12. 河流的侧蚀作用 13. 该图为表示为河谷横剖面形态 1.河床;2.河漫滩;3.谷坡;4.阶地;5.谷缘(谷肩) 河谷的组成 415 分享 谷底 包括河床和河漫滩。 谷坡 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坡麓 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 谷肩(谷缘) 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 河谷横剖面(见图)=谷底+谷坡 14. 该图表示为河谷形态特征 A.上游段;B.中游段;C.下游段 1. 河床;2.河漫滩;3.阶地;4.牛轭湖;5.三角洲 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河谷展宽,发育河漫滩和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有三角洲和三角湾 1
51、5. 河流在下切过程中,岩坎向上、下 游的移动 水下岩坎倾向如和水流向相反,在下切过程中,岩坎可表现出向上游“移动” ,反之,415 分享 向下游“移动” 16 该图表示了阶地的组成- 1.阶面; 2.阶坡; 3.阶地前缘; 4.阶地后缘; 5.阶地坡脚; 6.基座; 7.河漫滩相; 8.河床相 (松散沉积层)阶地 原先河谷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平台。多保存在河流凸岸。 17. (1)树枝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发生在岩石性质均一,产状水平区; (2)格状水系格状水系 在断裂构造基础上,河流沿两组断层或节理发育。单斜构造区,顺岩层倾向和走向流动的
52、两组河流也能形成格状水系; (3)平行状水平行状水系系 反映互相平行的构造走向或倾斜单一的地面; (4) 放射状水放射状水系系 发生在火山和穹隆构造区; (5)扇状扇状水系水系 冲积扇、洪积扇或河口三角洲上,河流从山口或河口三角洲顶点向外散开,415 分享 形成扇状水系。相反,水流向一点集中,则为收敛状水系; (6)不对称水系不对称水系 干流两侧支流发育不均, 反映不等量的新构造运动。 如四川盆地内的长江及其两侧支流所组成的水系型式,北岸支流较长、较发育,反映北侧上升的强度大于南侧; (7)弧状水系弧状水系 反映弧状中心点地区上升,或河流绕行在穹隆构造边沿。 18. 19. A.溶蚀漏斗; B
53、.沉陷漏斗; C.塌陷漏斗; D.深层岩溶漏斗 415 分享 20. 此图表示黄土沟谷的发育阶段 A.细沟;B.切沟;C.冲沟;D.坳沟。1.坡面地形线;2.沟底地形线 当坡面上水流增大时,片流逐渐演化成股流,将坡面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细沟。 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形成切沟切沟 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形成冲沟。其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与凸形的斜坡剖面绝然不同。 冲沟进一步发展,沟床坡度逐渐变缓,沟底平坦并沉积了较厚的堆积物,成为拗沟拗沟 21. 黄土碟黄土碟:近似碟形的凹地。地表水下渗侵蚀黄土,在重力作用下,土层逐渐压紧,地面均匀沉陷而成。 黄土陷穴黄土陷穴:地表水汇集到黄土节理裂隙内进行潜蚀作用
54、而形成。 黄土桥黄土桥: 二个陷穴串通后,其表面没有塌陷的部分,形如桥梁,称黄土桥。 黄土柱黄土柱:流水不断沿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和溶蚀,使黄土发生崩塌,其残留部分成为柱状体。 黄士冲沟里 的陷穴 1. 黄土碟; 2.黄 土陷穴; 3.黄土陷沟 21. 415 分享 断层崖排列形式:A.连续线形; B.间断; C.之字型; D.首尾相接斜列 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有不同的排列形式。地表出现平直、延伸较长的断层崖,多属张扭性断层形成; 间断分布或呈之字型分布的常是张性断层形成; 如是多条首尾相接的斜列式分布,则是属于压扭性断层;而压性断层常形成舒缓波状走向的断层崖。 22. 断层崖的坡度转折和断层活动
55、次数的关系 断层崖坡脚的楔状崩塌堆积物 断层崖坡面及其坡折数来推断断层活动次数。断层崖坡面及其坡折数来推断断层活动次数。 理论上,断层崖坡面倾角和断层倾角应一致。实际上,断层崖坡面倾角常比断层倾角要小,或断层崖上部倾角比下部倾角小。这与断层崖坡面发育有关。当断层崖刚形成,其坡面倾角与断层倾角基本相近,随时间推移,风化和剥蚀使坡面逐渐变缓,如断层再次活动,在断层崖的下部又出现新的断层崖, 其坡度比被改造过的老断层崖坡角要大, 断层多次活动形成多个坡度不同的断层崖,从老到新坡度依次增大。 通过断层崖下楔状堆积体的研究可推断断层活动通过断层崖下楔状堆积体的研究可推断断层活动历史。历史。 断层崖崩塌,
56、在坡脚形成重力堆积物。当断层崖坡面达到相对平衡时,崩塌就减弱或停止。当断层再一次发生活动时,又出现新的断层崖,坡面又开始崩塌,形成新的重力堆积物。如断层多次活动,在坡脚堆积物剖面上可见到叠置的呈楔状的崩塌堆积物。每一层崩塌堆积物可表示一次断层活动。 23. 415 分享 断层崖的演化(据 Davis) 1.断层刚发生,形成高大的断层崖, 2.断块山地被剥蚀成断层三角面, 3.三角面进步降低,后退,形成浑圆的山嘴,山嘴已距断层一定距离, 4.断块山地被夷平 24. 该图表示断层崖的发展,断层线该图表示断层崖的发展,断层线崖它由断层崖发展而来。崖它由断层崖发展而来。 假设断层上、下盘均由硬岩层与软
57、岩层相间组成。最初最初(阶段阶段 A),断层崖出现于上升盘,当它顶部硬岩层剥蚀(阶段阶段B是剥蚀过程中是剥蚀过程中)后,露出的软岩层会侵蚀加快,直至全部蚀去(阶段阶段 C)。 此时不但断层崖消失,而且上升盘的高度比下降盘还低。因原来的下降盘顶部有硬岩层保护难蚀而相对高起,于是在原来的断层线位置上形成新的陡崖。这个崖面倾向与原始的断层崖相反,它被称为断层线崖。可见断层线崖是在断层线上因差别侵蚀而成,并非活动断层的产物。阶段阶段 D 为下降盘的为下降盘的蚀余过程。阶段蚀余过程。阶段 E 为下一步新一轮侵蚀过程。断层线通常是一构造破碎带,容易被风化侵蚀。 415 分享 25. 反映水平断层活动特征的
58、地貌模式 A:断层长期水平活动 B:断层多次间歇性水平活动 C:断层长期稳定后突发水平错动 D:断层长期水平蠕动中出现一次急剧活动 解释:解释:据水平活动断层两盘的各级阶地研究,可得到以下四种反映断层水平活动幅度、次据水平活动断层两盘的各级阶地研究,可得到以下四种反映断层水平活动幅度、次数和性质的地貌模式:数和性质的地貌模式: 断层长期水平活动地貌模式(断层长期水平活动地貌模式(9-8A) 。) 。不同时期的各级阶地都被错开,阶地从老到新错开幅度逐渐变小,且各相邻阶地错开幅度相差很小。 断层多次间歇性水平活动地貌模式(图断层多次间歇性水平活动地貌模式(图 9-8B) 。各级阶地都被错断,其中有
59、的相邻两阶地错距幅度相等, 有的相邻两阶地错断幅度不等。 大体是年代较新的比年代较老的阶地错开幅度要小。从图(9-8B)可看出,当第三、四级阶地形成后,断层活动一次,再第一、二级阶地形成后,断层又活动一次。据阶地错距可知,第一次断层活动幅度是 b-c,第二次断层活动幅度是 c 或 d。 断层长期稳定后突发水平错动地貌模式(图断层长期稳定后突发水平错动地貌模式(图 9-8C) 。河流发育中断层不活动,形成了四级阶地,当最新阶地形成后,断层突然活动,把所有阶地都错开,各阶地错距相等。 断层长期水平蠕动中出现一次急剧活动地貌模式(断层长期水平蠕动中出现一次急剧活动地貌模式(9-8D) 。) 。年代较老阶地比年代较新阶地错开幅度大,多数两相邻阶地错开幅度相差很小,只有其中某两相邻阶地错动幅度很大。错距很小时,表示此断层呈缓慢移动方式活动,错距差较大时,反映这一时期断层活动剧烈。 26. 现代流水侵蚀强度最小的气候区:降水少的中纬度干旱区;降水少且低温的极地和亚极地冰缘区;高温多雨但植被繁茂的热带区。 现代流水侵蚀强度最大的气候区在雨量中等植被并不茂密的中纬度温湿区 。 415 分享 27.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的性质和 侵蚀作用的强度都有明显差异。 28. 气候也直接影响风沙作用、冰川作用和岩溶作用等的强度。气候也直接影响风沙作用、冰川作用和岩溶作用等的强度。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