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73823663 上传时间:2024-08-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2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河北科技大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不断挖掘其丰富的育人内涵, 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开展六年来,使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深入挖掘“非遗”的育人价值 河北科技大学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在教育日益开放的国际背景下,河北科技大学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挖掘、引进、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建设和谐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从 2005 年起,河北科技大学积极挖掘非

2、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河北民间特有的冀派内画、 常山战鼓、 井陉拉花等艺术形式引入校园,形成了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郁氛围,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挖掘其丰富的育人内涵,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 研讨论证 积极试点 学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进行研讨论证,初步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指导思想。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认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非物质文化

3、遗产是中华民族千万年间劳动成果精华的凝 炼,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大学生受到“根的教育” ,实现育人过程中“世界胸怀与民族情怀”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体味认同“中国元素”中,逐步积淀形成一种将外来文明成果进行中国化的思维方式,对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老百姓基于生产生活实践通过千百年锤炼而形成的本民族的劳动精华,它是民族认同的符号、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大学生在对自身生长区域特征理解过程中,思索人生的价值和意

4、义,强化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增强民族情感。 第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生产劳动,是先民在生产劳动中发展形成的。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大学生进入特定的劳动场景中进行情感体验,从而理解先民的艰辛和智慧,增强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 在明确“非遗”进校园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学校有重点地选择部分学院作为试点单位,组织、学习、研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试点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拉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序幕。 课堂传授 不断实践 该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形成

5、了以课堂教学为有效途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是一些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保护工作。如艺术学院将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辛集农民画等艺术形式 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文法学院汉语言、新闻专业的师生深入民间学习、采风,进行民间文学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 二是开设民间艺术选修课程,推进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作为全校选修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学分体系。 三是与地方优秀民间文化组织联合, 搭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平台。 与冀派内画联手, 成立了 “河北科技大学冀派内画研究中心” , 聘请

6、著名内画大师王习三为特聘教授,开设课程、传授技艺。 与此同时,学校以社会实践为着力点,组织大学生深入民间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习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 年以来,学校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先后组织了 30 多支文化采风小分队,分赴 20 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学习。目前,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晋州官伞、沧州落子等二十几种河北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已落户学校,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发展。 环境学院学生在学习常山战鼓过程中, 尝试着为流传于民间的集中典型鼓点韵律谱成现代乐谱, 使这种只是通过师徒口授的古老艺术实现了现代转变;学生民间舞蹈放风筝 、 火火的板舞翘翘的妞 、

7、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等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奖。 学校还以社团建设为活动载体, 形成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学校鼓励学生成立、加入民间艺术社团,学习民间艺术,体味民族精神,形成了老生带新生、一届传一届的良好机制和氛围。 学校已建成学生民间艺术社团 30 余个,他们组织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传承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社团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言传身教,教学生文艺表演;有的社团组织研讨会、报告会,观看有关录像资料,了解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有的社团深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 亲身体验和学习当地的民间艺术。参加民间艺术社团、学习表演民间艺术,多一种新的尝试、多 一种新

8、的体验,已在大学生中间形成风气。 重在育人 成果丰硕 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使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法学院法学专业07 级学生小刘是校沧州落子社团成员。她深有体会地说: “我为能学到一种代表祖国民间文化的艺术而感到自豪, 愿意为它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07 级学生小李是二贵摔跤队员。他说: “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这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 在活动中, 学生理想信念

9、、 人生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化在文化基因中。2006 年暑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0 名学生到常山战鼓的发源地学习。通过这次深入农村学习民间艺术的活动,学生们不仅领略到传统艺术的魅力,还对农村、农民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他们为这些艺术传人乐观、向上、充实的精神面貌所感染。学校用威武的常山战鼓迎接大一新生。一位新生说: “我希望我的大学生活,像战鼓一样激昂!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推进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得到升华。无论是铿锵的鼓点,还是优美的拉花舞蹈,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通过接触

10、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个人的审美情趣不断发生变化,充溢着民族自豪感的艺术品位也不断提升。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药学专业 05 级有位学生,参加了拉花艺术班。他从校园里认识民间艺术后,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对民间通俗的艺术非常感兴趣。但由于自身 舞蹈条件较差,开始并没有被选入“拉花表演队” 。出于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热爱,他每次都在旁边观看其他同学训练,边看边学。通过自身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熟练掌握了“拧肩” 、 “翻腕” 、 “扭臂” 、“吸腿” 、 “撇脚”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后来成为拉花艺术团的骨干成员。他多次参加演出,并积极带领其他同学排练。他们演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蹈拉花怒放 ,

11、获得河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使更多的大学生亲身参与、亲眼目睹、亲自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挖掘、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的阳光宣讲团、大学生支教等各项活动中,都能看到大学生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大学生中实现了动态传承,在科大的校园里落地生根。文法学院学生在赴农村支教时,把常山战鼓的鼓声放给孩子们听,把井陉拉花、衡水内画的图片展示给孩子们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和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电气信息学院学生小吕把“国家重视民间艺术” 、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的信息带回了家乡,利用寒假时间,他和村里的老艺人一起把具有当地特色却在村子消失多年的“跑落子”又张罗了起来。村里的落子经典白蛇传又重新回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