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264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3689339 上传时间:2024-08-1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7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264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264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264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264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264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26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264(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篇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我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的认识”是新课程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且“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 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 1 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

2、如:喝可乐,抱同桌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 首先谈谈“量”这个方面是怎样做的,“量”的转换又分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 10 袋 100 千克 1 袋的大米,用100 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 100 千克 1 袋的大米在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 100 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抱同学的活动。抱一个同学,学生还比较轻松,再到抱两个学生时,抱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 40 个同学的重量才是 1 吨,可想而知 1 吨有多重了。 数量的转换,例如谈到几乎能吃一辈

3、子的_只鸡蛋的问题,从数量的 多,吃的时间长两方面来感知一吨鸡蛋。其中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来说说“形”这个方面吧,在可乐引人的环节,我出示了摆得密密麻麻的 500 瓶可乐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这么一大堆可乐怎么能一下装到肚子里去呢?还出示了 1 缸的饮料,这些都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转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 1 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这就是我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

4、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 1 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 千克一桶矿泉水,搬 50次,正好是 1 吨。50 桶 20 千克的矿泉水是 1 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 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

5、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 25 千克,40 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 1吨。而在班级内有 52 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 千克,1500 千克就有 1 吨 500 千克了,超过 1 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6、。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 2 分硬币,体验 1 克的感受,再次提 1 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 1 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 1 克、1 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 20 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 1 吨,1 吨有多重:1 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 “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 60 个小朋友,*均每人的体重看作 是 25 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

7、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 千克”,超过了 1 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 1500 千克=1吨 500 千克,4 吨 800 千克=4800 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3 引导学生建立 1 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搬一搬大米,亲自感受 1 袋 25 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过想象感受 40 袋大米的重量,进而主动感悟出 1 吨有多重;接着让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生根据*均体重估估大约

8、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1 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1 吨了吗?让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 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 1 吨有多重时,我让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 1 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在我备课和多次试教中,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没想到这节课竟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当时有点紧张,我想如果能很好的处理它,很可能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许这男孩只是预先没听明白老师的问题吧,于是我重新引导一次,没想到还是失败了,他还是坚持

9、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还是能”。好个“固执已见”的一个男孩!为了圆场,我说了一句:“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然后回到了预设的下一 个环节:让生互相背一背。我一边机械般地教学,一边为自己的话“如果有机会,请你试试。”而后悔,怎样引导才能改变这男孩的想法呢?我边教边想,还是让他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说服自己吧!刚才错过了搬大米这个教育资源,现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这个教育资源了。于是,我有意让一个学生说说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后顺水推舟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 20 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 1 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压扁

10、”。并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改变想法了,1 吨的大米我想我还是搬不动,太重了”。在老师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还是不够的,还有待于不断磨砺、发展。 经过反思,如果再让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导失败时,我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尊重学生的想法,然后及时引导,让他再一次体验。一袋 25 千克的大米你搬起来了,你真能干!2 袋这样的大米就是 50 千克, (把两袋叠起来)你能搬吗?请上来试试并帮老师把大米从这搬到讲台。我想即使是力气再大也无法能按要求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引导他,如果是 40 袋就是 1 吨,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我想学生

11、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动。”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背一背”。我想我如果这样处理将会更满意、更完美。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4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 1 千克1000 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 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 1 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 袋大米,每袋 100 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 袋这样的大米重 1 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 1 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 1 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

12、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 1 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 10 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 “才小小的一桶 10 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 100 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 1 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

13、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 10 千克 100 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 1000 千克就是 1 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 25 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 25 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 25 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 25 千克的同学是 1000 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 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_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

14、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 1 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 10 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 10 千克与环节二的25 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 5 升的色拉油(重 5 千克) ,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 1000 千克,也就是 1 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

15、点。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信息窗中告诉我们,1912 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 150 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体重 25 千克的)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5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 1 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节课我在教授吨的认识后,觉得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我思索了好久,好多地方做的不足,本节课如果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会让学生大有收获。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

16、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应该使用课件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 1 吨之重。从 30 个学生的体重,100 桶 10 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 1 吨之重、1 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 1 吨之多。从 30 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 1 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 1 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

17、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 1 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6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

18、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 1 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 千克一桶矿泉水,搬 50次,正好是 1 吨。50 桶 20 千克的矿泉水是 1 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 25 千克,40 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 1吨。而在班级内有 52 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

19、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 千克,1500 千克就有 1 吨 500 千克了,超过 1 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 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 2 分硬币,体验 1 克的感受,再次提 1 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 1 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 1 克、1 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20、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 20 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 1 吨,1 吨有多重:1 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 60 个小朋友,*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 25 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 千克”,超过了 1 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 1500 千克=1吨 500 千克,4 吨 800 千克=4800 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

21、聚的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7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 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

22、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 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 10 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 100 袋这样的大米重 1000 千克既“1 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 25 千克计算,全班 42 位同学约重 1 吨,并让全班同学起立、一起跳一跳,体验 1

23、 吨物体落地的感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 1 吨重?(如 2 头牛、10 头猪、200 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 。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 100 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 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 1 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 2、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 1 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

24、 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 吨比较难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 吨”的表现。 (3)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 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的重约 1 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 吨”重的表象,如“2 头牛、40 位

25、同学”进行比较。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 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 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8 1 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 1 吨的重量,一向是 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 1 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

26、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均体重 25 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1 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1 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 1 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

27、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 1 吨大米有多少(每袋 25 千克) ,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9 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应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

28、学生生活碰撞、交融。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 吨”的重量,并逐步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猜一猜 一上课,我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不合理,勇于大胆猜测的,老师予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 1 吨重,引起孩子们对“吨”的悬念

29、。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经探究得知,一张桌子 20 千克,搬 50次,正好是 1 吨。50 个 20 千克的桌子是 1 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背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老师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 25 千克,40 个这样的好朋友合在一起才会有 1 吨。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同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30、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 1 千克=1000 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 2 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 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利用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 25 千克的一个同学,而我的体重是 50 千克。这 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 1 吨,而 20 个老师的体重就是 1 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 1 吨之大。 但吨确实在生活中不常见,所以感受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对吨还是不能完全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