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岳池县之民俗文化及奢娱性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岳池县之民俗文化及奢娱性特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四川岳池县民俗之灯戏、坐歌堂和特有的民俗文化及奢娱性特点 摘要:位于川东、隶属广安、有“银岳池”美誉的我的家乡四川岳池县,有独特而鲜明的民俗文化。无论是在生活习俗、礼仪习俗、语言习俗或是传统节日文化及娱乐习俗方面都有自己个性和特点。诸如岳池米粉(米线) ,岳池灯戏,婚嫁礼仪中的坐歌堂,还有农家文化节,以及语言习俗中的俚语诸如“公公:爷爷;婆婆:奶奶”等等。岳池的这些民俗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盆地意识” 、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等因素形成了它奢娱性的这样一个特点。 关键词:岳池;灯戏;坐歌堂;节日文化;奢娱性 引言 从唐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算起,四川岳池算得上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县城,其民
2、俗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民俗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反映着民间百姓的集体普遍意识和思想及行为习性和意愿,是人们心态的一种折射。岳池的民俗文化从日常生活到传统文化节日,从生活、礼仪到娱乐都有与其他的地方别具一格。同时,岳池的民俗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民俗文化具有的普通特点外,还具有一个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奢娱性。 基于如上这些,本文拟从岳池特有的民俗文化岳池灯戏,婚嫁礼仪中的坐歌堂及传统节日文化等这些民俗内容及奢娱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试做介绍和浅析。 岳池县建于唐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 ,分南充、相如(今蓬安)2 县地置,治所初设于岳池水附近,故名“岳池”。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 ,
3、新民、和溪 2 县废,并入。清熙七年(1668年)并入广安州,康熙六十年(1721年)复置。清宣统三年(1191年) ,大竹县人余临川率义军进驻岳池,结束清王朝在岳池的统治。1949年 12 月 16 日解放后,岳池县属南充专区。1993年划入广安地区,广安地区改为广安市后,隶属广安市。 一、岳池民俗之灯戏 灯戏,是源于川东北的地方剧种,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建,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 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无数民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远自秦汉以来,生活在嘉陵江与渠江流域的巴人,由于交通闭塞与文化经济的落后,流行着不少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社会风俗。家人病重,要请巫婆跳神,
4、患了疟疾,就要驱逐“摆了鬼”;死了亲人,就叫端公“庆坛”;遇到大旱,要向龙王求雨在这些风俗中, 巫婆、 巫师大叫大唱大跳, 还会伴以乐器, 壮大声势,吓唬人们。受这些风俗的影响,缺少科学知识的巴人,他们或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为了消除疲乏,或在丰收之后表现欢乐的喜悦,或遇天灾人祸倾诉悲痛,或于委屈与压抑时而泄愤, 或遭莫大打击难受而呐喊, 最初三两个人在一起又吼又叫,又唱又跳,以表现喜、怒、哀、乐。后来发展成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根据经历的眼见的听说的故事,自编自唱成带情节性的“剧”。所以最早的灯戏,往往与端公“庆坛”、“送鬼”等活动相伴进行,带有盼福、消灾、驱邪、驱鬼、求神等的成份。到了元代这种
5、唱曲比较流行。明代戏剧发展,灯戏也随之由唱变成演出,不但有唱,还伴有动作与乐器,同时渐渐与端公的活动分离而单独进行。随着时间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才逐渐发展完善成今天这种样子。 灯戏始为自编自演,忙时生产,闲时进行,多为业余性质,或只在农村流动演出。限于乡村的条件,所以这种灯戏要适合农村的情况,从规模、道具、演出场地等方面要求不高。场地不需要大的舞台,堂屋、院坝、草坪、河滩等,只要 2 有一块能容纳三五个人的活动平地即可。观众可以从四面欣赏演出的节目。 晚上演出,如果有明月高悬,就不需要另外照明。如果是月去夜黑,只需点照油灯。随着时间的演变与灯戏的发展,演出人员逐步形成有一定表演水平的队伍。
6、到明清时候,灯戏更加时兴,不管是创作的剧目,还是道具、服装,都有一定的进步。规模也有所扩大。照明的灯也比较讲究了。这灯分主灯与台灯,主灯比较大,不但可以为演出照明,还可显现演出班子的标记,装饰着各具特色的图像,有的甚至绘上灯班的节目,起着广告的作用。而台灯则挂在场地的一角,一般有四盏,分挂在四角,这四角的灯是固定的。除此而外,也有八盏、十六盏、二十四盏的,还可以挂更多,而且形式多种多样。灯的多少是根据演出的规模与观看的人数来确定的。这些灯可以因演员的需要而移动,灯戏因在灯的照明下演出故名。 灯戏的道具,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化。最早没有什么专门服装,后来才按照剧情的需要而设。如古代戏就配以简单的
7、古装。乐器开始也是盆、盘、碗等可以击出声音的用具,后来才逐步变为二胡、唢呐、锣、鼓等。 灯戏的规模不大,因戏中角色只有两三个,所以最早一般一两人,后来剧目增加, 到了明清, 其他戏剧的兴起与发展, 也促进了灯戏的繁荣, 增加到五六人,最多也只有十余人。一般为男性,女角由男的装扮。解放后才有女性作演员参加演出。 灯戏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反映民众现实生活为主,也有反映过去时代的。不少题材是赞扬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善良,鞭挞贪官污吏的贪婪、刻薄、吝啬、愚蠢、昏庸、残忍。也有对清官的褒扬。灯戏歌颂真善美,痛斥假恶丑,表达劳动人民对自由平等幸福的渴望。戏词多为四句一组,唱多白少,演员唱一句,乐队伴一
8、句,有时加进帮腔,一唱一合,相应成趣。最早剧情简单,一个剧目只有那么一个情节,后来才由小幕单场发展到大幕多场,演出风格也由单一粗犷豪放逐步演变风趣、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剧目也由单一的变为多种,后来分正灯、地灯、浪浪灯三大类别。 灯戏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在民间享有一定的声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岳池县川剧团派出演员到外地和群众中学习灯戏艺术,排演了一系列剧目,先后到重庆、成都、北京等地演出。在重庆演出了收姜维 、 阳河堂 、 大脚夫人等和一些折子戏、大幕戏等十多场,曾轰动一时,重庆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录音。到成都演出后,享誉蓉城,四川电视台播放了幺妹嫁给谁 、 丈母娘上轿等戏的录像。1988 年
9、 5 月,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戏剧评论编辑部及全国戏曲现代研究会邀请,赴京在长安、吉祥、中南海等剧场演出岳池灯戏包公照镜子 、 周文献鸡 、 秀才买缸 、 浪漫幺妹嫁给谁 、 搭错车 、 丈母娘上轿等剧目共八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等领导和曹禹等专家及新加坡、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宾莅临观赏。 人民日报等二十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了演出盛况。岳池灯戏受到了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好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柏林汉堡大学教授恩特舒马赫说:“我正在撰写专著世界戏剧之林 ,一定把岳池灯戏作为很有特色的剧种向全世界推荐。”日本、新加坡驻华大使热情相邀,希望岳池灯戏
10、走上他们的舞台。 二、岳池民俗婚嫁礼仪之坐歌堂 在岳池农村,有一个古老的风俗,那就是少男少女通过媒妁之言,相亲、开庚、选日期后,女方在男方迎娶前一天要办酒席,称为花筵酒。 “晚上,女方新娘要 3 坐歌堂。在院坝中随意摆上几张桌子,放上几盘糖果、瓜子、花生、葫豆,侧边放一缸老荫茶。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邻亲友、细娃儿、小妹崽,大家随意坐着站着,闹闹热热,打打吵吵,恭贺新娘出嫁。 ” 伴着闪烁的星星和一轮明月, 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 新娘在羞得无法推辞时,就清唱起来,其内容不外乎是告别父母亲友,或者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等。唱到谁时,谁就向桌上丢钱,名曰“压箱钱”。直唱到月落三更,才慢慢散去。
11、 另外,迎娶这天新郎要带领几名或十几名青年男女(称秧歌队)敲锣打鼓去女方家里迎接新娘,女方也有秧歌队相送。 结婚的次日早饭后有谢媒的礼仪,中午有女方父母宴请女儿女婿“回门”的礼仪,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新郎新娘要到双方的至亲好友家里拜年,受拜者要给打发钱,即“拜新年”的礼仪。 三、岳池特有的民俗文化 1、云童舞 云童舞虽然是在华蓥山区已流传1200多年。它是由两个男童捧着香盘、宝灯,左右飘舞,有节有序,有板有眼,随佛教信徒组织的架香一道,边走边舞,去华蓥山宝鼎朝山拜佛。1956年,经岳池县文化部门抢救整理、修改创新,搬上舞台。是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文艺会演并获奖。 2、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
12、日为中元节,传说已故老人亡魂,中元节要回家来,因此家家户户备办酒莱、水果等供牵,并打叠一些纸钱封成包袱,并在包封上面写上“亡父或亡母某某魂下亲领受用” ,有的还用红纸开具清单,上书“兹值中元佳节,后嗣等谨具男财,上佬故祖父或祖母魂下受到包” 。此外至亲如岳父母,或外公、舅父母等,亦具有买财若干包写在清单上面。此节日从七月十二日开始,供酒菜、水果等三日,称“接老人” ,十四日焚包并烧纸钱称“送老人” 。寺庙僧尼做盂兰盆会,念经,请道士念经拜仟以示应祝中元节。在十五日这天,民间还有施米、豆、盐、茶一碗于郊外道旁,慰孤魂野鬼,称之为“施孤” 。 3 、农家文化节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 公元1172年)
13、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途经岳池时,为翔凤山下诸葛亮屯兵之地-亮坝春耕的旖旎风光所吸引, 更为淳厚的农家生活情景所陶醉,挥笔成就千古名篇岳池农家 (后收入剑南诗稿) : “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绿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起。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宦游所得真几何? 我已三年废东作。 ”诗人把农家的喜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现代“农家乐”即发源于此。 悠悠岁月,几千年的耕耘繁衍,形成了深厚的农家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农家文化艺术。多彩的农家民俗、鲜美的农家小吃
14、、丰富的农家文艺、优美的农家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文化。首次活动于 2002年 9 月 27 日至 29 日在岳池县城举行。岳池县委、县政府决定逢双年的 9 月举办农家文化节。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充满着川东民间文化艺术的氛围。民间艺术游行表演,荟萃岳池民间艺术精华。由九条彩龙开道,五个高亭、二十二个高台、二百名腰鼓队从文体广场出发,经建设路、大东街、南街、银城南路、九龙大街,处处体现出岳池特有的民间文化风情。2004年 9月 27-28日,第二届岳池农家文化节期间,以“寻农 4 家源,观农家景,赏农家韵,品农家味”为主线,开展了“岳池农家”专题电视文艺晚会、 “岳池农家”诗书画展暨赛诗会、
15、“岳池农家文化”论坛、 “小平故里月最明”大型文艺演出、中秋岳池糍粑会等活动,文化展示活动,凸显了岳池农家文化特色,提升了岳池在全国的影响力和注意力。 四、岳池民俗文化奢娱性特征及形成原因 “岳池民俗文化奢娱性的特征典型的表现为好游乐、好吃喝、讲排场。 ” (1 )好游乐,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界山水的游赏上。如县内的翠湖、凤山公园、响水,市内的“小平故居” 、思源广场、华蓥山,川内的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表现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如旅游之类。而且人们还善于将游乐与生产、商品贸易相结合,在节日中尽情游玩。 (2 )岳池
16、人和其他四川人一样,尚滋味、好辛香、重饮食,对吃之讲究闻名遐迩,无论是官场应酬还是百姓交往,都以“吃”为媒介,大摆筵席。据四川通志记载:岳池、武胜等地,昔日“饮食以咂酒腊肉为美” ,四川人不仅好吃而且会吃, “是在中国,味在四川” ,川菜味型多样,变化精妙,善用三椒(花椒、辣椒、胡椒) ,其味以“多、广、厚”著称。岳池人不仅好吃而且好喝,好喝主要表现在喝茶和喝酒上。 “来客敬茶”是相沿甚久的一种习俗,岳池茶馆极多,也极富特色。岳池人喝酒也名目繁多,如“团年酒” “婚酒” “寿酒”等等。尤其值得一说的就是岳池的自主品牌的粮食酒,自己加工酿制的“岳池特曲” ,这是岳池人自己的主打酒品牌。 (3 )
17、岳池人好讲排场。在婚嫁做寿中,一般人家设法请几十人办几桌,每桌的菜肴也相当丰盛。而富豪之家,则大摆“厨宴” “船宴” “野宴”等,并请川戏班子前来助兴,排场相当大。 奢娱性特征形成原因: (1 ) “民俗是一个文化现象,是客观物质生活的精神反映。地理环境给生活方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俗文化的发展和趋势。 ”岳池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一方面风景秀美,另一方面相对比较闭塞。岳池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多雨, 因而物产富饶。 经济生活上的这种自给自足使得岳池人有一种优越感,安于现状,夜郎自大,对外界事物稍显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这些再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相结合, “其地四塞,山川重阻”便产
18、生狭隘的“盆地意识” 。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爱面子虚荣,互相攀比,目光短浅,有些人平时节衣缩食,也要在节日或红白喜事中大肆挥霍、大摆排场,以显示自己的富足。 (2 )奢娱性形成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四川政局的相对稳定性。四川地处西南腹地,四周阻碍,一直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中独立发展和繁衍壮大起来。四川历代统治者在当政期间,都能做到保境安民,稳定社会,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较之于干戈扰攘的中原地区,这种安定的环境,使得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水平相对较高。反映到民俗文化中,表现为许多民俗文化都带有奢娱性的特点。 总之,如上的岳池灯戏、坐歌堂、云童舞、中元节、农家文化节等民俗文化,丰富着家乡岳池人民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真实地反映着岳池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 激发起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激情。 另外,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岳池民俗文化奢娱特征积极性的一面,尤其是利用像灯戏和农家文化节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来给家乡岳池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生活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