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3676243 上传时间:2024-08-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0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6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业制度也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再发展到目前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一次性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招生质量和生源,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就业人数剧增等也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旧的用人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的藩篱在一次次的革新中被逐渐拆除,人才的价值为市场所发现,人才的潜力为市场所解放.大学生从过去的凤毛麟角成为现在的寻常人家. 面对日

2、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行动,主动出击,开拓创新,采取了许多灵活的就业措施,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渠道,完善了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水平,在就业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调查目的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院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推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准确数据反馈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与对我院人才培养方式的评价.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与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管理模式与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 2 / 6 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以与对学校教学改革的

3、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方法 一抽样调查法 二主要调查方法 1问卷法;2访问法;3座谈法;4 访谈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的评价 在对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中,调查组共发出问卷近 300 份,目前回收的有效问卷 201 份,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序号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A A% B B% C C% D D% 1 对毕业生的整体印象 91 45 3 72 35 8 36 17 9 2 10 2 敬业精神 100 49 8 81 40 3 20 99 0 0 3 诚实守信 95 47 3 83 41 3 23 11 4 0 0 4 创新精神 65 32 3 70 34

4、8 66 32 9 0 0 5 实践能力 69 34 3 79 39 3 53 26 4 0 0 6 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73 36 3 91 45 3 47 23 4 0 0 7 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61 30 3 68 33 8 72 35 9 0 0 8 团队合作意识 78 38 8 82 40 8 41 20 4 0 0 9 外语水平 62 30 8 50 24 9 81 40 3 8 40 10 计算机能力 63 31 3 71 35 3 59 29 4 8 40 11 综合素质与能力 70 34 8 94 46 8 37 18 4 0 0 注:表中 A、B、C、D 对应等级分别为优

5、秀、良好、一般、较差.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整体印象较好,对其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给. 3 / 6 予了充分肯定.然而在评价中,认为其创新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座谈会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培养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组织纪律性较强,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上进心,能吃苦,爱劳动,肯学习.业务知识有所提高,对职业的认识更加深入.有较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熟练,实际动手能力强.很多毕业生一专多能,手中持有多种技能证书或#书,能快速适应多种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分析、 解决问题能力和工作中的创新能

6、力在工作过程中随着学习过程增长,并在单位中发挥骨干作用.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协调能力不高.用人单位强调,不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其理论水平;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我院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等,使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同时,用人单位也对我院多年来为其输送了许多专业人才表示感谢. 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 在对 3500 多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调查组收回有效问卷 3008份,统计结果如下: 项目 序号 调查内容 评价等级 A A% B B% C C% D D%

7、个人基本情况1 工作岗位的性质 1308 42 4 1152 37 3 628 203 0 0 . 4 / 6 2 薪酬情况 508 16 5 1772 58 4 808 261 0 0 3 专业对口度 1308 42 4 300 38 8 580 188 0 0 对学院工作的评价 4 办学指导思想 1352 43 8 1308 42 4 428 138 0 0 5 基本教学设施 812 26 3 1472 47 7 804 260 0 0 6 专业设施 868 28 1 1468 47 5 752 244 0 0 7 课程开设 1188 38 5 1408 42 1 600 194 0 0

8、8 教学方法与手法 1160 37 6 1348 43 6 580 188 0 0 9 教学实践活动安排 716 23 2 1428 46 2 916 297 28 09 10 学习风气 1468 48 7 986 31 9 600 194 0 0 注:表中 A、B、C、D 对应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从上述统计可看出:相当一部分接受调查的毕业生认为我院的总体教学工作水平为 B 级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73%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我院的办学指导思想、 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良;近 72%的毕业生认为我院的师资队伍状况、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管理制度、院系管理人员素质为优良;31%

9、左右的毕业生认为我院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法为一般水平. 从座谈会反映的情况看,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能力的培养仍需加强.毕业生们一再强调,大学教育不应只是教会学生某项技能,而应重在树人.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开启社会和知识大门的钥匙. 2参与社会实践较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部分毕. 5 / 6 业生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部分课程设置

10、与市场需求不尽相符.毕业生反映,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程度一般,同时希望学校一定要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的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4继续增加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方面的投入. 五、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综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工作. 1.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要由社会市场需求来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要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接轨.以此来制订教学计划,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制定培养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培养

11、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才能受到社会真正的欢迎. 2.加大对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毕业生就业力.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减少学校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 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是其未来工作不可替代的基础,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年轻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素质,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低做起,提取经验,关键依靠的就是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它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 6 / 6 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积累和锻炼.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学校,而这三方面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力

12、的高低.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积极开拓各种途径,加大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3.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开展毕业生职前教育与培训 .很多用人单位感觉到,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职前教育与培训,特别是缺乏企业员工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大学毕业生还处于一种半成品状态,而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有效人才.因此,提高就业质量,给毕业生提供较高起点的就业前景,应该从一入学就进行系统教育. 4.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客观地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应提上日程.把就业质量,甚至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满意程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也能更科学地引导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调整学校的办学发展方向.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20#11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