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新人教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点回顾要点回顾1 1、把握中心论点、把握中心论点2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3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4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5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6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议论文三要素:议论文三要素: 、 、 。 论据的类型:论据的类型: 、 。 常见论证方法常见论证方法: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论证的方式:论证的方式: 、 。 1、举例论证、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3、对比论证、对
2、比论证 4、比喻论证、比喻论证作用作用:通过举出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更具体更有可信度。作用作用:通过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作用:作用:通过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作用:作用:将将比作比作,论证了,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形象,浅显易懂。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阅读口诀论文阅读不可怕,一
3、读全文巧勾画,二抓题干明要点,三找区域摘原文,最后概括组答话,论文阅读我不怕!丁肇中 丁肇中丁肇中美籍华裔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物理学家。19361936年年1 1月月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大学学习,19601960年获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1962年获得(物理学)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注音:丁、注音:丁肇肇( )中)中 不知所不知所措措( ) 彷彷()()徨徨()() 2、释词:、释词: 格物:格物: 致知:致知: 袖
4、手旁观: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不知所措: 彷徨:彷徨:zh ocu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检查预习:检查预习:pnghung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我能理解:我能理解: 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致知:求知,得到知识。:求知,得到知识。诚意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正心:端正心思。:端正心思。修身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旧时指努
5、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齐家:整齐家政。:整齐家政。抽象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 的。的。袖手旁观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怎样解释、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格物致知”?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格物致知 含义解释: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致知,获得知识。含义:含义: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推究
6、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实验精神论点论点结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第、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4、第、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
7、么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7、第、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速读课文、整体理解速读课文、整体理解弊端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以王阳明为例。证明了证明了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和致知的真正含义。2、第、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
8、了什么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告诉我们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淡就可求到的。”说明实验是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竹子的例子证明了竹子的例子证明了: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的观察,而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测。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4、第、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讲的道理讲的道理: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中国学生的现状中国学生的现状: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
9、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5、第、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第十二段论证方法第十二段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证明了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真正的意义真正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7、第、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一、论点:一、论点:三、论证方法:三、论证方法:二、论证结构二、论证结构: :
10、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2-12)(13)提出论题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2-5)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性。(6-12)(1)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证思路论证思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 . . 道理论证道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要有积极的态度,不能袖手旁观。3、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不是盲目的。4、要有眼光(要有判断力)、勇气、毅力。5、要
11、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不盲目地接受过 去认定的真理和学术权威的意见。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这可能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只能通过实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到的。 语言品味语言品味 不能不能
12、删掉删掉。“可能可能”表示推测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不能不能删掉删掉,“只能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通过实地实验”。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议论文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道理论证论证结构论证结构:提出论题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得出结论(1)(2-12)(13) 要实现你的目标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信心,大胆尝试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最正确的事.-丁肇中丁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