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原理课件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72671917 上传时间:2024-08-13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地设计原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场地设计原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场地设计原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场地设计原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场地设计原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场地设计原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场地设计原理课件(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场地概念广广义义基地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狭狭义义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室外活动场、室外展览场之类的内容。场地是相对于建筑物而存在的,称为室外场地场地设计原理场地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建建筑筑物物最主要的部分,核心要素场地是为建筑物而存在交交通通系系统统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连接体和纽带作用室室外外设设施施如中小学校、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游戏活动绿绿化化景景园园必要组成部分有效调节小气候环境影响使用者的视觉印象和心里感受工工程程系系统统各种工程设备管线地面的一些工程管线如挡土墙、护坡、地面排水设施。场地设计原理场地设计概念要点2、工作目的、工作目的1、工作内容、工作内容n包括除建筑单体建筑设

2、计外的所有设计活动。n包括用地选择,项目内容的详细配置:建筑物、交通、绿化、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布局以及交通、绿化和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等。3、工作特征、工作特征n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n避免过于重视建筑物的倾向n兼具技术与艺术的两重性n感性和理性成分n一项高度综合性的工作,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场地设计原理总体规划建筑策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的两个阶段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场地详细设计场地详细设计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场地布局设计场地布局设计n 用地的基本划分:建筑物,交通系统、绿化系统以及其他特殊内容的基本布局安排n有时包括前期的用地分析选择和项目内容的详细配置。n包括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交通系统的详细设计,绿

3、化种植、景园设施及小品等详细设计,以及工程管线系统的综合布置和场地竖向的详细设计等。n即除建筑物单体之外的所有内容的详细设计,而且还包括建筑物在场地中的平面与竖向上的工程定位。场地设计原理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场地设计之场地设计之需要全面掌握有关资料,并且需要对资料 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校核,避免因错误二造成返工。总体规划建筑策划场地设计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场地设计原理基础资料基础资料n地地形地貌形地貌n气象资料气象资料n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n工程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资料n交通运输资料交通运输资料n给水排水给水排水n能源供应能源供应n电信通信电信通信n安全保护安全保护n环境及景观环境及景观n施工条件施工

4、条件 场地设计能源供应:能源供应:热力热力:热源、热量、管网、价格煤气:煤气:供应量、压力、发热量、网络及价格电力:电力:电源位置、距离、供电量、电源回路、输电线路进入场地设计、分工及计价方式。电信通信电信通信电信:电信:确定电话电视、电传、网络各种信号需要量、场地附近设备设施供给可能性“七通一平七通一平”: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热、供燃气、道路通,土地平整场地设计原理一般知识一般知识场地设计之场地设计之场地边界及地形地貌气象日照地质水文城市规划对场地要求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场地设计原理l地形图地形图场地选择和设计时:一般用1/5000,1/5001/1000l高程高程青岛平均海平面,青岛平均

5、海平面,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年国家高程基准l等高线:等高线间距与地面坡度成反比。等高线:等高线间距与地面坡度成反比。l1/500,1/1000地形图上常用地形图上常用1m的等高距的等高距等高线定义:等高线定义:地面上高程相等地各相邻点在地形图上按比例连接而成的闭地面上高程相等地各相邻点在地形图上按比例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用以表达地貌的形状。合曲线,用以表达地貌的形状。场地设计原理山谷n山谷一组凸向高山谷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处的曲线n雨水必然有两侧雨水必然有两侧山坡流向山谷,山坡流向山谷,集中到山谷线向集中到山谷线向下流,称集水线下流,称集水线山脊n山脊顺者一个方山脊顺者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向延伸

6、的高地n雨水以山脊线为雨水以山脊线为分界线,分水线分界线,分水线n都是一组闭合曲线都是一组闭合曲线n高程注记内圈大于外圈者为山头高程注记内圈大于外圈者为山头用等高线表示的集中典型地形用等高线表示的集中典型地形鞍部n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的部位。形的部位。n鞍部是山区道路通过的地方,也鞍部是山区道路通过的地方,也是两个山脊与两个山谷汇合的地是两个山脊与两个山谷汇合的地方。方。场地设计原理(3)地貌符号等高线:等高线:是将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在地形图上按比例连接而形成的闭合曲线,用以表达地貌的形态。等高线还可以详细分为:l首曲线基本等高线l计曲线加粗等高线,

7、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加粗一条;l间曲线半距等高线;l助曲线1/4等高线。场地设计原理等高距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地形图上等高距的选择与比例尺、地面坡度有关地形图上等高距的选择与比例尺、地面坡度有关:地面倾角地面倾角比比例例尺尺备注备注1:5001:10001:20001:5000060.5m0.5m1m2m等高距为等高距为0.5m时,特征点高时,特征点高程可注为程可注为cm,其余均注至其余均注至dm6150.5m1m2m5m15以上以上1m1m2m5m场地设计原理等高线平距(等高线平距(D):):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8、等之间的水平距离。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地面高线的疏密反映地面坡度的缓与陡。坡度的缓与陡。在同一幅地形图上: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愈大地面等高线平距愈大地面坡度愈小;坡度愈小;平距愈小坡度愈大;平距愈小坡度愈大;平局相等坡度相同。平局相等坡度相同。场地设计原理等高线的特性等高线的特性1、等高性、等高性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但高程相等的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但高程相等的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2、闭合性、闭合性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3、非交性、非交性除在悬崖或绝壁

9、处外,等高线不能相交或重合。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不能相交或重合。4、密陡稀缓性、密陡稀缓性在同一幅地形图中,等高线愈密表示地面在同一幅地形图中,等高线愈密表示地面坡度愈陡,反之坡度愈平缓。坡度愈陡,反之坡度愈平缓。5、凸脊凹谷性、凸脊凹谷性等高线向低的一侧突出则表示山脊,向高等高线向低的一侧突出则表示山脊,向高的一侧凹进则表示山谷;的一侧凹进则表示山谷;6、正交性、正交性山脊和山谷处等高线与山脊线和山谷线正交。山脊和山谷处等高线与山脊线和山谷线正交。7、对称性、对称性高程相同的等高线在山脊线、山谷线的两侧以高程相同的等高线在山脊线、山谷线的两侧以相同的数目对称出现。相同的数目对称出现。场

10、地设计原理(4)高程与坐标高程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千锤距离,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千锤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或海拔。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或海拔。u中国以青岛港验潮站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中国以青岛港验潮站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水准基面黄海平均海面作为水准基面零高程面。零高程面。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独立平面直角坐标l当测量区域较小(当测量区域较小(R10km)时,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可近似可近似认为是平面是平面l南北向南北向为纵轴(X轴),向北),向北为正;正;l东西向西向为横横轴(Y轴),向),向东为正正场地设计原理地形图的应用地形图的应用(1)地形图的识读)地

11、形图的识读(2)地形图的基本应用)地形图的基本应用(3)地形图在场地设计中的基本应用)地形图在场地设计中的基本应用地形对场地设计的影响地形对场地设计的影响(1)影响场地的功能布局、平面布置和空间形态)影响场地的功能布局、平面布置和空间形态(2)地形是场地设计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地形是场地设计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3)地面坡度对场地设计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地面坡度对场地设计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4)地形条件直接影响建筑的布置)地形条件直接影响建筑的布置(5)地形条件影响场地的气候)地形条件影响场地的气候场地设计原理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日照日照(1)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太阳高度

12、角和方位角(2)日照标准)日照标准场地设计原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场地设计原理风象(1)风玫瑰图(2)污染系数(3)污染源的下风向原则(4)风象对场地建筑与道路布置的影响气温降水场地设计原理气象2、风象、风象1、建筑气候区划、建筑气候区划n建筑气候建筑气候区划系统分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二级区两级3、其他气象条件、其他气象条件n风向,风频风向,风频和风玫瑰图和风玫瑰图n风速风速n风级风级n污染系数污染系数n局地风局地风n气温气温n降水降水场地设计原理风象风象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向:风吹来的方向。某一时期(一月、一年、数年)内,一方向来风的次数占同期观测风某一时期(一月、一年、数

13、年)内,一方向来风的次数占同期观测风象发生总次数的百分比,称为该方位的风向频率。象发生总次数的百分比,称为该方位的风向频率。将各个方位的风向频率按比例绘制在风向坐标图上,形成的封闭折线将各个方位的风向频率按比例绘制在风向坐标图上,形成的封闭折线就是风向频率玫瑰图。就是风向频率玫瑰图。线段最长方向的频率最大,称为主导风向,或称盛行风向。线段最长方向的频率最大,称为主导风向,或称盛行风向。风玫瑰图常用风玫瑰图常用8,16,32方向表示。方向表示。为表达不同季节或时间的风向分布情况,分别绘制冬季(为表达不同季节或时间的风向分布情况,分别绘制冬季(122月,月,细实线表示)或夏季(细实线表示)或夏季(

14、68月,虚线表示)的风向玫瑰图。月,虚线表示)的风向玫瑰图。风速:风速:风速常用米秒表示,风速的快慢决定了风力的大小,风速越风速常用米秒表示,风速的快慢决定了风力的大小,风速越快风力就越大。快风力就越大。将各个方位的平均风速按一定比例绘制在方向坐标图上,形成的封闭将各个方位的平均风速按一定比例绘制在方向坐标图上,形成的封闭折线即平均风速(玫瑰)图。折线即平均风速(玫瑰)图。污染系数风向频率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平均风速污染源布置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污染源布置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场地设计原理风象风象通风与建筑朝向:通风与建筑朝向:建筑应朝向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布置,以增强自然通风的效果。建筑应朝

15、向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布置,以增强自然通风的效果。借助当地风玫瑰图所示的主导风向来考虑建筑朝向防寒地区要借助当地风玫瑰图所示的主导风向来考虑建筑朝向防寒地区要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借助所在地段的地形条件,环境条件和建筑组群布置,局部地借助所在地段的地形条件,环境条件和建筑组群布置,局部地区的风向会发生变化形成局地风;建筑布局应有利于夏季获得区的风向会发生变化形成局地风;建筑布局应有利于夏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并防止冬季寒冷地区和多沙暴地区风害的侵良好的自然通风,并防止冬季寒冷地区和多沙暴地区风害的侵袭。袭。高层建筑的布局,应避免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高层建筑的布局,应避免形成高压风

16、带和风口。影响建筑朝向的其他因素影响建筑朝向的其他因素道路走向:沿东西向道路布置南北向建筑比较理想。道路走向:沿东西向道路布置南北向建筑比较理想。优美的风景景观或某些方位林带可遮阴,山峰可阻寒。优美的风景景观或某些方位林带可遮阴,山峰可阻寒。山区或地形变化复杂地区,建筑朝向要适应等高线的变化(为山区或地形变化复杂地区,建筑朝向要适应等高线的变化(为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便于施工)。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便于施工)。注意:布置建筑的朝向时,要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从全局出注意:布置建筑的朝向时,要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从全局出发,不单纯追求某一朝向而忽视全局的处理。发,不单纯追求某一朝向而忽视全局的处理。场地设

17、计原理建筑通风建筑通风炎热地区夏季需要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潮湿地区良好的炎热地区夏季需要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潮湿地区良好的自然通风可从使室内空气干燥,而寒冷地区则需冬季防风、自然通风可从使室内空气干燥,而寒冷地区则需冬季防风、防寒。防寒。自然通风是借助于风压或热压的作用使空气流动,并获得自然通风是借助于风压或热压的作用使空气流动,并获得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其中风压是主要风源。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其中风压是主要风源。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以及迎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以及迎风方位风方位(即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即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等有关:等有关:当间距相同时,

18、在风向入射角由当间距相同时,在风向入射角由0-60依次增大时,各排依次增大时,各排建筑窗口的相对风速也相应增大。建筑窗口的相对风速也相应增大。一般建筑间距越大对通风越有利,但在风向入射角为一般建筑间距越大对通风越有利,但在风向入射角为0时,时,间距的大小对通风的影响并不显著。当间距较小时,不同间距的大小对通风的影响并不显著。当间距较小时,不同风向入射角对通风的差别甚小。风向入射角对通风的差别甚小。选择合适的建筑朝向,使夏季主导风向保持有利的入射角,选择合适的建筑朝向,使夏季主导风向保持有利的入射角,有利于保证风路畅通有利于保证风路畅通场地设计原理(1 1)日照与街道方位:)日照与街道方位:城城

19、镇镇街街道道宜宜采采取取与与子子午午线线成成30306060夹夹角角的的方方位位建建设。设。(保证日照保证日照)(2 2)太阳高度与楼房距离:)太阳高度与楼房距离:纬度越高,楼房间距要求越大。纬度越高,楼房间距要求越大。(3 3)风与城市规划:)风与城市规划:居居民民区区应应布布局局在在工工业业企企业业的的上上风风向向或或当当地地最最小小风风频的风向的下风向。(频的风向的下风向。(减轻居民区污染减轻居民区污染)气候与建筑气候与建筑场地设计原理场地设计原理日照间距住宅建筑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大住宅建筑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大类,凡泛指的住宅间距,为正面间距。日照类,凡泛指的住宅间距,为

20、正面间距。日照间距则是从日照要求出发的住宅正而间距。间距则是从日照要求出发的住宅正而间距。住宅的日照要求以住宅的日照要求以“日照标准日照标准”表表述。述。场地设计原理标准日照间距日照间距场地设计原理日照间距场地设计原理地质2、地震、地震n100kpa,应注,应注意地基的变形问题意地基的变形问题1、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n一层建筑:一层建筑:60100kpan二、三层建筑:二、三层建筑:100120kpan四、五层建筑四、五层建筑:120kpa3、不良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n震级震级10个等级个等级n烈度分烈度分12度度n抗震设防,四抗震设防,四类建筑,甲乙丙类建筑,甲乙丙丁丁n冲沟冲沟n崩塌崩

21、塌n滑坡滑坡n断层断层n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n膨胀土膨胀土n岩溶和土洞岩溶和土洞n人工采空区人工采空区住宅为丙类住宅为丙类一般公建为乙类一般公建为乙类场地分析一定要避免场地分析一定要避免场地设计原理地质地质地震地震地震震级:地震震级:用以衡量地震发生时震源处释放出能量大用以衡量地震发生时震源处释放出能量大小的等级,用以表示地震强度的大小。小的等级,用以表示地震强度的大小。里氏震级共分十个等级,震级越高,强度越大。里氏震级共分十个等级,震级越高,强度越大。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发生后造成对地表建筑物、构筑表示地震发生后造成对地表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共分十二度。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22、,共分十二度。地震基本烈度与设计烈度地震基本烈度与设计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一百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地震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一百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是当地地震设防的主要依据。基本烈度在七度以下烈度。是当地地震设防的主要依据。基本烈度在七度以下地区,一般不采取防震措施;七度及其以上地区,须依据地区,一般不采取防震措施;七度及其以上地区,须依据规范要求进行防震设计;九度以上地区不宜建设。规范要求进行防震设计;九度以上地区不宜建设。地震设计烈度地震设计烈度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当地地质构造、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到当地地质构造、

23、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所出现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场地设计原理地震地区的场地设计:地震地区的场地设计:人员较集中的建筑物适当远离高耸的建筑物或人员较集中的建筑物适当远离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及易燃、易爆部位,并考虑防火、防爆、构筑物及易燃、易爆部位,并考虑防火、防爆、防止有毒气体扩散等措施,以防次生灾害的发防止有毒气体扩散等措施,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生。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应适当放宽。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应适当放宽。道路宜采取柔性路面。道路宜采取柔性路面。场地内的管道应采取抗震强度

24、较高的材料制作。场地内的管道应采取抗震强度较高的材料制作。架空管道和管道与设备联接处或穿墙处,既要架空管道和管道与设备联接处或穿墙处,既要牢固连接以防滑落掉下,又要采用软接触以防牢固连接以防滑落掉下,又要采用软接触以防管道拉断。管道拉断。场地设计原理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冲沟、崩塌、滑坡、断层、岩溶、采空冲沟、崩塌、滑坡、断层、岩溶、采空区区场地设计原理地质灾害的防御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加强强地地质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性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性监测预监测预警系警系统统。加加强强地地质质灾灾害害的的管管理理,建建立立健健全全减减灾灾工工作作的的政政策策法法规体系。规体系。实实施施一一些

25、些预预防防措措施施(提提高高建建筑筑物物的的抗抗震震强强度度;实实施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等)。护坡工程植树造林等)。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冲沟、崩塌、滑坡、断层、岩溶、采空区等冲沟、崩塌、滑坡、断层、岩溶、采空区等场地设计原理水文2、场地排水条件、场地排水条件有必要对水体的有必要对水体的流量、流速、水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情资料进位等水情资料进行调研分歧行调研分歧1、水文条件、水文条件n主要指地表水体,主要指地表水体,如江河湖泊、水库如江河湖泊、水库等对建筑场地及工等对建筑场地及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建设的影响。n选作水源、水运选作水源、水运交通、改善气候、交通、改善气候、排水防洪排水防

26、洪3、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n场地排水高差变场地排水高差变化决定了地表径流化决定了地表径流方向方向n考虑排水的方向考虑排水的方向及坡度、排入点位及坡度、排入点位置、高程以及允许置、高程以及允许排入的水量、水质排入的水量、水质要求等。要求等。n地下水的存在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其动度、水温及其动态等情况态等情况。事先对场地排水事先对场地排水方案进行研究并方案进行研究并选作选作采取措施降低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4、场地防洪、场地防洪n洪水发生的可能洪水发生的可能n洪水的成因洪水的成因参看城市防洪参看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工程设计规范(

27、CJJ50-92)场地设计原理用地控制用地控制密度控制密度控制高度控制高度控制容量控制容量控制绿化控制绿化控制l这些限制来自于:l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规定l当地的城市规划要求与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l与场地建设有关的消防、人防、交通、市政等主管部门的要求;l场地建设与使用的其他限制。u为保证城市和区域的整体运营效益,场地设计必须遵守一定的公共限制。场地设计原理(1)建设用地边界线 即业主(开发商或土地使用者)所取得使用权的土地边界线,具有严谨的法律意义。 用地边界线是场地的最外围边界线,它限定了土地使用权的空间界限。当用地边界线范围内有公共设施(如城市道路)用地时,必须首先保

28、证公共设施的使用。因此,地产线并不是对场地 可建设使用范围的最终限定。用地控制用地控制1、场地界限场地设计原理(2 2)道路红线)道路红线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一一般般在在城城市市规规划划中中明明确确划划定定,由由城城市市规规划划行行政政主主管管部部门在用地条件图中标明。道路红线总是成对出现。门在用地条件图中标明。道路红线总是成对出现。 道路用地包括:道路用地包括:绿化带、人行道、非机绿化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隔离带、机动动车道、隔离带、机动车道及道路叉路口等组车道及道路叉路口等组成部分,成部分,由城市的市政、道路交由城市的市政、道路交通部门统一建设管理。通部门

29、统一建设管理。场地设计原理重合重合 最常见最常见相交分离场地设计原理道路红线对场地建筑的限制:道路红线是场地与城市道路用地在地表、地上和地下的空间界限。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等建筑突出物,地下部分或地下建筑、建筑基础以及(除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地下管线都不允许突入道路红线。属于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筑和临时性建筑,如公共厕所、治安岗亭、公用电话亭、公交调度室等等,经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而建筑的骑楼、过街楼、空中连廊和沿道路红线的悬挑部分,其净高、宽度等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的统一规定,或经规划部门的批准后方可建造。场地设计原理(3 3)建筑控制线(建筑红线)建筑控制

30、线(建筑红线)基地上用以标定可建建筑区域范围的界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它对建筑物的限制作用(如可突入控制线建造的建筑、建筑突出物等)与道路红线基本相同。场地设计原理A、(道路)红线后退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常常在道路红线以内另定建筑控制线,这种情况称为红线后退(或称为后退红线)。道路红线与建筑控制线之间的用地可以修建绿化设施、道路、停车场、广场、用以连接场地与城市管网的管线设施、属公益需要的临时性建筑等。建筑控制线的划定:场地设计原理B B 、契约限制、契约限制是是在在业业主主( (或或开开发发商商) )取取得得土土地地使使用用权权的

31、的划划拨拨土土地地批批准准文文件件或或土土地地出出让让、转转让让合合同同中中规规定定的的场场地地的的使使用用必必须须遵遵守守的的各各种种限限制制。即即在在用用地地边边界界线线( (或或道道路路红红线线) )之之外外另另行行划划定定了了建建筑筑控控制制线。线。其其对对建建筑筑的的突突出出物物、悬悬挑挑部部分分和和地地下下建建筑筑、基基础础等等的的限限制制,以以及及对对道道路路、停停车车场场、地地下下管管线线及及构构筑筑物物的的限限制制与与要要求求,须须以以批批准准文文件件或或合合同同条条款款为为准准:未未做做详详细细说说明明时时,一一般般仅仅限限定定地表建筑物的位置。地表建筑物的位置。C C、边

32、界后退、边界后退在在分分析析场场地地限限制制条条件件、确确定定可可建建筑筑范范围围时时,还还需需考考虑虑到到与与相相邻邻场场地地临临近近建建筑筑之之间间留留出出足足够够的的防防火火间间距距、消消防防通通道道和和日日照照间距等,因此需要确定相应的建筑控制线,又称为后退边界。间距等,因此需要确定相应的建筑控制线,又称为后退边界。该该建建筑筑控控制制线线与与用用地地界界线线之之间间一一船船可可用用以以布布置置道道路路、停停车车场、绿化及地下管线等设施。场、绿化及地下管线等设施。场地设计原理1、建筑物与相邻基地边界线之间应按建筑防火和消防等要求留出空地或通路。当建筑前后各自己留有空地或通路,并符合建筑

33、防火规定时,则相邻基地边界线两边的建筑可毗连建造。2、建筑物高度不应影响邻地建筑物的最低日照要求3、除城市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空地外,紧接基地边界线的建筑不得向邻地方向设洞口、门窗、阳台、挑檐、废气排出口及排泄雨水。相邻场地边界线的建筑与空地场地设计原理 建筑控制线至少应沿边界地产线后退4O m。而相邻场地南北建筑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与日照标准相对应的日照间距;在一般情况下,建筑控制线应沿地产线后退日照间距的一半。对于一般非高层的民用建筑,相邻场地未毗连的建筑之间至少要留出6O m的防火间距;若考虑共同边界的围墙两侧通行消防车的要求,当城市规划部门对相邻场地的建筑控制线做出具体规定时,场地设计中应

34、予严格执行。场地设计原理建筑密度(建筑覆盖率)建筑密度=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场地总用地面积100建筑基底面积是指建筑的占地面积,按建筑的底层建筑面积计算。建筑密度表明了场地内土地被建筑占用的比例即建筑物的密集程度从而反映了土地的使用效率。3、密度控制场地设计原理建筑建筑限高限高指场地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不得超过一定的高度指场地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不得超过一定的高度限制,这一高度限制为建筑物室外地坪至建筑物顶部最高处之限制,这一高度限制为建筑物室外地坪至建筑物顶部最高处之间的高差。某些情况下,也有以绝对海拔高度作为建筑限高的间的高差。某些情况下,也有以绝对海拔高度作为建筑限高的控制值。控制值。一般

35、:局部突出层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及烟囱等可一般:局部突出层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及烟囱等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突出部分高度和面积比例应符合当地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突出部分高度和面积比例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实施条例的规定。城市规划实施条例的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第4.3条对建筑高度控条对建筑高度控制的相关内容制的相关内容 4、高度控制场地设计原理建筑层数建筑层数主要用以对居住建筑的考核主要用以对居住建筑的考核平均层数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与这些建筑基底面积总和的比值。指基地内,总

36、建和与这些建筑基底面积总和的比值。指基地内,总建筑面积与总建筑基底面积的比值,单位:层筑面积与总建筑基底面积的比值,单位:层一般常用于居住区规划,此时又称为住宅平均层数。一般常用于居住区规划,此时又称为住宅平均层数。住宅平均层数是居住场地住宅平均层数是居住场地(居住区或小区居住区或小区)技术经济评技术经济评价的必要指标,反映着居住场地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土价的必要指标,反映着居住场地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土地使用强度,与密度指标和容量指标密切相关。地使用强度,与密度指标和容量指标密切相关。场地设计原理因航空或通讯设施的净高要求、城市空间形的整体控制、以及因航空或通讯设施的净高要求、城市空间形的整体控制、

37、以及土地利用整体经济性等原因,对场地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土地利用整体经济性等原因,对场地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建筑高度也是确定建筑物等级、防火与消防标准、建筑设备配建筑高度也是确定建筑物等级、防火与消防标准、建筑设备配置要求的重要参数。置要求的重要参数。当场地处于建筑保护区或建筑控制地带,以及有净空要求的各当场地处于建筑保护区或建筑控制地带,以及有净空要求的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突出部分仍应计入建筑控制高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突出部分仍应计入建筑控制高度。度。建筑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建筑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按照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有关条按照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有关条例和保护规则,在国家或地方公

38、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例和保护规则,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及其周围一定范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划定的需要对有关工程建设行为加以限制的区域围内划定的需要对有关工程建设行为加以限制的区域建筑控制高度建筑控制高度场地设计原理一般容积率为一般容积率为1 12 2时为多层,时为多层,4 41010时为高层时为高层平均层数平均层数 = = 容积率容积率/ /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平均层数平均层数 = = 总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 /总建筑占地面积总建筑占地面积相相同的用地面积上,容积率越高则建成的建同的用地面积上,容积率越高

39、则建成的建筑面积越大,它反映着土地使用强度的状况筑面积越大,它反映着土地使用强度的状况。5、容量控制、容量控制场地设计原理5 5、容、容量控制量控制建筑面积密度(建筑面积密度(/ha),/ha),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主要用于居住主要用于居住场地场地场地设计原理建建筑筑容容积积率率:项项目目规规划划建建设设用用地地范范围围内内全全部部建建筑筑面面积积与与规规划划建建设设用用地地面面积积之之比比,用用以以说明城镇土地利用程度。说明城镇土地利用程度。平均层数平均层数=容积率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平均层数平均层数=总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总建筑占地面积总建筑占地面积相同的用地面积上,容积率越高则建成的建筑

40、面积越大,相同的用地面积上,容积率越高则建成的建筑面积越大,它反映着土地使用强度的状况它反映着土地使用强度的状况场地设计原理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即建筑覆盖率,指一定建筑用地范围内即建筑覆盖率,指一定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所有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比表示,用以说明建筑的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土用百分比表示,用以说明建筑的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土地利用率。地利用率。场地设计原理城市绿线城市绿线: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各种城市绿地的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各种城市绿地的边界线。边界线。 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一定城市用地范围内,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一

41、定城市用地范围内,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乔、灌木按树木成材后树冠垂直投影面积计算乔、灌木按树木成材后树冠垂直投影面积计算(与树冠下土地的与树冠下土地的实际用途无关实际用途无关),多年生草本植物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但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多多年生草本植物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但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木植物不再重复计算,年生草木植物不再重复计算,也不包括屋顶、晒台上的人工绿化。也不包括屋顶、晒台上的人工绿化。绿化覆盖率至少在绿化覆盖率至少在30以上,才能改良小气候,并起到保护环境以上,才能改良小气候,并起到保护环境和抗震防灾的作用。和抗震防灾的作用。我国政府在

42、我国政府在1996年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年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中明确,城市绿化覆盖率在中明确,城市绿化覆盖率在2000年达到年达到27,2010年达到年达到35。场地设计原理绿化用地 场地内相对独立完整、集中成片布置并专门用以绿化(或休闲、游憩等活动)的用地,一般应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室外活动设施,并可供场地内所有使用者共同享用,又称为公共绿地。如:旅馆的庭院、学校的植物园地、综合医院的小花园、居住场地的小游园等。对场地设计而言,一般要求绿地率不低于对场地设计而言,一般要求绿地率不低于30场地设计原理场地总平面布局考虑因素: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

43、布置公共限制(技术经济)场地设计之场地总平面布局场地设计原理1、功能分区对对场地内大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场地布局的关场地内大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场地布局的关键。键。场场地地设设计计必必须须坚坚持持从从整整体体到到局局部部逐逐次次递递进进的的设设计计思维过程。思维过程。将将性性质质相相近近、联联系系密密切切、相相互互之之间间干干扰扰影影响响不不大大、对对环环境境要要求求一一致致的的建建筑筑物物、构构筑筑物物分分成成若若干干组组,合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理进行功能分区场地设计原理根根据据建建设设项项目目的的各各组组成成部部分分的的使使用用特特点点,合合理理安安排排人人、车车、货货流,设计中加以区分,布置时各

44、有侧重:流,设计中加以区分,布置时各有侧重:1.1.功功能能分分区区时时,应应将将出出入入口口设设在在交交通通流流量量大大的的部部位位或或将将交交通通流流量量大的部分靠近主要交通道路,保证交通线路短捷,联系方便;大的部分靠近主要交通道路,保证交通线路短捷,联系方便;2.2.安安排排大大量量的的人人、车车、货货流流运运行行线线路路时时,要要不不影影响响其其它它区区域域的的正正常活动;常活动;3.3.在在山山地地布布置置交交通通线线路路时时,根根据据地地形形高高差差,应应使使交交通通流流量量大大的的部部分分布布置置在在与与主主要要出出入入口口高高差差相相近近的的地地段段上上,避避免免过过多多的的垂

45、垂直直交交通,和联系不便。通,和联系不便。 交通流量的安排原则场地设计原理人行、车行系统的安排场地内道路系统应通而不畅,避免过境交通的穿越,防止外部车流的导入;避免车行系统与人行系统的交叉重叠,以防人车混杂、互相干扰;大量人群集中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要禁止车流导入,主要货车流亦不应布置在它附近。场地设计原理对于有大量人流集散的地段或建筑,要根据其人流集散的规律、特点,合理组织好人流:一般将各种不同方向的人流,通过步行道或广场来组织,或合流或分流,使之互不交叉冲突。经常性大量人流集散地,如火车站、商业中心、展览馆等,人流活动往往有一定规律,应将入口和出口分开,使人流按一定方向循序前进。对短时间集

46、散大量人流的场所,如体育中心,影剧院等,出入口也应分设,并根据人流数量、充许集中或疏散时间、考虑出入口的分布位置和足够数量。人流出入口应与主要交通道路、停车场、库有便捷的联系,以缩短人流出入的滞留时间。合理组织人流合理组织人流场地设计原理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场地周围的道路及其它交通设施,以争取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但应注意减少对城市主干道交通的干扰,当场地同时毗邻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或支路)时,应优先选择次干道一侧作为主要机动车出入口。场地出入口设置场地出入口设置场地设计原理车流量较多的场地出人口设置车流量较多的场地出人口设置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根据民用建筑通则,其通路的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

47、合下列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20米;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与立体交又口的距离或其它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场地设计原理基地应至少一面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和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通道联接的)出口

48、。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绿化面积和停车场面积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绿化布置应不影响集散空地的使用,并不应设置围墙、大门等障碍物。员密集建筑的场地出人口设置员密集建筑的场地出人口设置场地设计原理建筑朝向1.日照2.通风3.其他建筑的组合安排建筑的组合安排建筑间距1.日照间距2.防火间距3.地震地区建筑间距4.安全卫生防护间距必须贯彻国家“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的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为保证一旦发生火灾时,相邻建筑的安全、防止

49、火灾的蔓延,建筑物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防火间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建筑的高度、耐火等级和建筑外墙上门窗、洞口等情况。场地设计原理522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22的规定,与其他的规定,与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其他章的有关建筑的防火间距,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其他章的有关规定。规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场地设计原理高层一、二级耐火极限的其它民用建筑间距场地设计原理高层与二、三、四级耐火极限的其它民用建筑间距裙房与二、三、四级耐火极限的其它民用建筑间距场地设计原理绿化布置

50、绿化布置绿化布置的一般要求绿化布置的一般要求绿化布置是环境保护和美化的重要措施,因而必须根据绿化布置是环境保护和美化的重要措施,因而必须根据具体要求,与场地环境相协调,与总平面布局综合考虑;具体要求,与场地环境相协调,与总平面布局综合考虑;要有利于消除或减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废气和噪要有利于消除或减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废气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声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植物材料,尽快发挥绿化效益;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植物材料,尽快发挥绿化效益;不得影响交通和地上、地下管线的运行和维修。不得影响交通和地上、地下管线的运行和维修。绿化的布

51、置形式绿化的布置形式绿化布置的形式较多,一般可概括为规则式、自然式以及绿化布置的形式较多,一般可概括为规则式、自然式以及规则和自然相结合的混合式等形式。规则和自然相结合的混合式等形式。场地设计原理各类绿地的绿化布置各类绿地的绿化布置居住区绿地布置居住区绿地布置居住区绿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居住区绿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

52、、不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场地范围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场地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

53、的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场地设计原理l场地内的绿地包括:绿化用地绿化用地(或公共绿地或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宅旁绿地(或建筑间距内及建筑四周或建筑间距内及建筑四周的绿地),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及其他的绿地),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及其他用以绿化的用地等,但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用以绿化的用地等,但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l绿化用地面积的计算:绿化用地面积的计算:绿地边界距房屋墙脚绿地边界距房屋墙脚15m,临城市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临城市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临场地内通路时,有控制线

54、的算到控制线,临场地内通路时,有控制线的算到控制线,通路外侧有人行便道的算到人行便道外边线,否则算到通路通路外侧有人行便道的算到人行便道外边线,否则算到通路缘石外缘石外10m处;处;临围墙、院墙时算到墙脚。临围墙、院墙时算到墙脚。但不应包含宅旁但不应包含宅旁(宅间宅间)绿地,以及建筑标准日照、防火等间绿地,以及建筑标准日照、防火等间距内或建筑四周附属的零散、小块绿地。距内或建筑四周附属的零散、小块绿地。场地设计原理场地设计分类:道路停车场无障碍设计竖向设计 绿化管线综合场地设计原理一、道路的功能一、道路的功能道道路路是是场场地地中中组组织织生生产产、生生活活活活动动所所必必需需的的车车辆辆、行

55、行人人通通行行往往来来的的通通道道,是是联联系系场场地地内内各各个个组组成成部部分分并并与与外外部部环境相贯通的交通纽带。环境相贯通的交通纽带。道路是场地内人流、货流等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道路是场地内人流、货流等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道道路路是是给给排排水水、电电力力、电电讯讯、供供暖暖、煤煤气气等等市市政政公公用用管线设施的敷设通道。管线设施的敷设通道。具具有有划划分分用用地地、组组织织沿沿路路建建筑筑的的作作用用,其其走走向向在在一一定定程度上影响着沿路建筑的日照、通风和景观等。程度上影响着沿路建筑的日照、通风和景观等。道路既是建筑物的依托,也是步行者活动的主要空道路既是建筑物的依托,也是步行者

56、活动的主要空间。间。场地设计原理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二、城市道路的分类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居住区道路的分类三、居住区道路的分类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前小路前小路四、其他场地的道路分类四、其他场地的道路分类场地主干道场地主干道、场地次干道、场地支路、引道、人行道、场地次干道、场地支路、引道、人行道场地设计原理六、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六、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视视距距:行行驶驶中中的的驾驾驶驶员员为为能能够够看看到到车车前前一一定定距距离离的的车车辆辆,以便及时采取制动或避让措施所需要的最短反应距离。以便及

57、时采取制动或避让措施所需要的最短反应距离。 2 2 2 2 S = (SS = (S1 1 ) + (S ) + (S2 2 ) )场地道路停车视距为场地道路停车视距为1515米米(S1) (S1) ,交叉口视距为交叉口视距为2121米(米(S)S)阴影三角形为视距三角形,其内不得有影响阴影三角形为视距三角形,其内不得有影响驾驶员视线高度(驾驶员视线高度(1.22m)1.22m)的任何物体存在的任何物体存在(包括交通设施、广告牌、树木)。(包括交通设施、广告牌、树木)。场地设计原理七、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七、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1 1、内环式、内环式n内内环环式式道道路路多多围围绕绕建建筑

58、筑布布置置,并并与与主主要要建建筑筑物物相相平平行行,场场地地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方便组成部分之间联系方便, ,利于分区;利于分区;n适合规模较大、地形条件较好、交通量较大的场地适合规模较大、地形条件较好、交通量较大的场地n内内环环式式的的道道路路网网,其其道道路路的的总总长长及及占占地地较较大大,对对地地形形条条件件要要求求较高,应用受到一定的限较高,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制。场地设计原理七、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七、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2 2、环通式和半环式、环通式和半环式n环通式和半环式的道路网比较灵活。环通式和半环式的道路网比较灵活。n环环通通式式道道路路直直接接联联系系场场地地的的出

59、出人人口口与与各各个个部部分分,线线路路短短、交交通通便便捷捷、建设经济。特别适宜具有半公共使用特点的场地,如居住区等。建设经济。特别适宜具有半公共使用特点的场地,如居住区等。n半半环环式式道道路路将将机机动动交交通通组组织织在在场场地地中中心心以以外外,避避免免了了机机动动车车对对场场地地内部的干扰,适用于人流量较大的场地,特别是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内部的干扰,适用于人流量较大的场地,特别是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场地设计原理七、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七、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4 4、混合式、混合式n混混合合式式道道路路可可根根据据场场地地条条件件灵灵活活布布置置,兼兼有有各各种种布布置置方方式式

60、的的特特点点,适适应应场场地地交交通通流流的的不不均均匀匀分分布布、地地质质与与地地形形变变化等,并减少道路占地和土石方工程量,适用范围较广。化等,并减少道路占地和土石方工程量,适用范围较广。场地设计原理八、道路的组成八、道路的组成 机动车道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人行道 分隔带分隔带 绿化带绿化带 构筑物构筑物:排: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地面线杆、地下管线水设施、照明设施、地面线杆、地下管线 附属设附属设施:施: 停车场、回车场、交通广场、公共交通停车场、回车场、交通广场、公共交通站场站场场地设计原理(一)机动车道(一)机动车道1 1、机动车道宽度、机动车道宽度 车行道宽度一般为

61、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54.03.54.0米米 双车道宽度双车道宽度6 67.57.5米米 三车道宽度三车道宽度10101111米米 四车道宽度四车道宽度13131515米米2、道路排水、道路排水道路上的排水设施(雨水管线或边沟)同时担道路上的排水设施(雨水管线或边沟)同时担负着排除两侧建筑用地上的自然降水的功能。负着排除两侧建筑用地上的自然降水的功能。道路设计标高一般应高出洪水淹没线道路设计标高一般应高出洪水淹没线1m以上。以上。场地设计原理(二)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二)道路的纵断面设计n为为了了保保证证道道路路有有较较好好的的行行驶驶条条件件,道道路路变变坡坡点点间间的的距距离离不不宜宜小于小

62、于50m,50m,n相邻坡段的坡差也不宜过大,并应避免锯齿形纵坡面。相邻坡段的坡差也不宜过大,并应避免锯齿形纵坡面。n道道路路的的最最大大纵纵坡坡一一般般不不应应大大于于 8 8,个个别别路路段段可可不不大大于于1111。但长度不应超过但长度不应超过80m,80m,最小纵坡不小于最小纵坡不小于0.30.3n当当道道路路纵纵坡坡较较大大时时,应应避避免免长长距距离离上上、下下坡坡引引起起的的交交通通不不利利状况,并保证行车安全,应对坡长加以限制。状况,并保证行车安全,应对坡长加以限制。n当当道道路路纵纵坡坡较较大大又又超超过过限限制制坡坡长长时时,应应设设置置不不大大于于3%3%的的缓缓坡坡段段

63、,其其长长度度不宜小于不宜小于80m80m场地设计原理2 2、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供自行车、三轮车、板车和兽力车等行驶。非机动车道供自行车、三轮车、板车和兽力车等行驶。在一块板两侧在一块板两侧 自行车单车道宽自行车单车道宽1.51.5米米 双车道宽度为双车道宽度为2.52.5米米 三车道宽度为三车道宽度为3.53.5米米场地内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道(推荐尺寸)场地内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道(推荐尺寸) 4 4(3.5)3.5)米、米、5 5(4.54.5)米、)米、6.56.5(6 6)米、)米、8 8(7.57.5)米)米转弯半径转弯半径 :1.2-1.51.2-1.5米米坡度:横坡

64、:坡度:横坡:1.5%-2.5% ,1.5%-2.5% ,纵坡:不大于纵坡:不大于 2.5% 2.5%场地设计原理3 3、人行道、人行道 满满足足行行人人交交通通和和保保证证行行人人安安全全而而设设置置; ;并并布布置置绿绿化化、地地上上杆杆柱柱、地地下下管管线线,以以及及护护栏栏、交交通通标标志志、宣宣传传栏栏、清清洁洁箱箱等等附属设施。附属设施。 宽度宽度: :一一条步行带的宽度为条步行带的宽度为0.750.75米米; ;火火车站、客运码头、大车站、客运码头、大型商店附近及城市等级生活性干道为型商店附近及城市等级生活性干道为0.85-10.85-1米米; ;道道路一侧的路一侧的人行道最小宽

65、度为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51.5米(含行道树),并按米(含行道树),并按0.50.5米的倍数米的倍数递增递增场地内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道(推荐尺场地内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道(推荐尺寸)寸): : 4 4(3.5)3.5)米、米、5 5(4.54.5)米、)米、6.56.5(6 6)米、)米、8 8(7.57.5)米)米坡度坡度: :横横坡:坡:1%-3% ,1%-3% ,纵纵坡:与道路纵坡一致,超过坡:与道路纵坡一致,超过8%8%设梯设梯步步场地设计原理九、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九、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安全;安全;功能明确,线路清晰便捷,灵活性;功能明确,线路清晰便捷,灵活性;人车分流;人车分流;在不同

66、功能的道路相交处,尽量采用立交的形式;在不同功能的道路相交处,尽量采用立交的形式;减少居住区道路通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出人口;减少居住区道路通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出人口;居居住住区区道道路路布布置置时时适适当当采采用用尽尽端端式式道道路路,以以减减少少过过境境车车辆辆的的穿越。穿越。 大大型型城城市市公公共共建建筑筑用用地地的的车车行行出出入入口口距距离离城城市市干干道道交交叉叉口口红线交点应不小于红线交点应不小于70m70m。场地设计原理(一)场地内的交通组织(一)场地内的交通组织场地设计原理二、对外交通联系与出入口设置二、对外交通联系与出入口设置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停车场等),根

67、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其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计起不应小于80m,距次干道交叉口的距离不小于70m。 (2)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 (4)距公园、学校、儿童或残疾人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5)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出入口至城市道路问的引道不应占用相邻单位的用地。 (7)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场地设计原理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还规定,对于电影院、剧

68、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和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在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例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时,应保持与下列原则一致: (1)基地至少一面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2)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和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0 (3)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通道连接的)出口。 (4)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人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及弯道处。 (5)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度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 (6)停车场面积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

69、二、对外交通联系与出入口设置二、对外交通联系与出入口设置场地设计原理停车场(库)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停车场(库)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环境有相当大的影响,其选址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环境有相当大的影响,其选址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安排,符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的布局安排,符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规划的要求。大型公共建筑的停车场应与主要建筑物位于主干道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停车场应与主要建筑物位于主干道的同侧;同侧;人流、车流量密集的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宜按人流、车流量密集的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宜按分区就近布置的原则,适当分散安排停车

70、场,以有利分区就近布置的原则,适当分散安排停车场,以有利于车辆停放的组织管理或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疏散。于车辆停放的组织管理或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疏散。停车场选址应在次要干道两侧,并尽量减小对城市交停车场选址应在次要干道两侧,并尽量减小对城市交通的不利影响,宜右转驶入、驶出停车场,其出入口通的不利影响,宜右转驶入、驶出停车场,其出入口须与城市道路交叉口、人行横道等保持一定的距离。须与城市道路交叉口、人行横道等保持一定的距离。停车场(库)场地设计原理u停车场布置首先应明确停车位的平面尺寸,停车场布置首先应明确停车位的平面尺寸,u一一般般停停车车位位宽宽度度至至少少应应为为2.8m,如如果果用用地地不不太

71、太受受限限制制,采采用用3m的的宽宽度度较较为为理理想想。这这样样,小小汽汽车车停停放放以以后后,车车与与车车之之间间可可留留下下1m宽宽的的间间隙隙,开开关车门与上下车均较为方便。关车门与上下车均较为方便。u停车位进深一般为停车位进深一般为6m。u在在停停车车场场边边缘缘及及转转角角处处的的停停车车位位应应比比正正常常的的更更大大一一些些,以以保保证证车车辆辆进进出出方方便便、安安全全,特特别别是是在在受受到到建建筑筑物物、车车道道或或其其它它障障碍碍物物的的限限制制时时更更要要考考虑虑尺寸上的余地。尺寸上的余地。场地设计原理城市公共停车场布置原则及要点:城市公共停车场布置原则及要点:1.停

72、车场出入口位置应避开城市主干道和城市主要停车场出入口位置应避开城市主干道和城市主要交叉口交叉口(距离交叉口道路红线应大于距离交叉口道路红线应大于70m)。2.停车场出入口应分开布置,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停车场出入口应分开布置,出入口之间的距离须大于须大于15m,不得已合用时,其宽度不小于,不得已合用时,其宽度不小于7m。3.停车场内交通流线必须明确,合理,宜采用单向停车场内交通流线必须明确,合理,宜采用单向行驶路线,避免交叉。行驶路线,避免交叉。4.50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出入口不得少于两个,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出入口不得少于两个,500个以上的出入口,不得少于三个。个以上的出入口,不得少于三个。

73、应掌握垂直式停车和斜放式停车的停车带宽度、行应掌握垂直式停车和斜放式停车的停车带宽度、行车道宽度、绿化带宽度及主要布置方法。车道宽度、绿化带宽度及主要布置方法。停车场地的坡度,应保证车辆在车场内不发生滑溜和并满足场地的排水要求,一般在35之间。场地设计原理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标准当量停车位宜为2530;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3035 。摩托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2.7。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1.8。场地设计原理竖向设计竖向设计场地设计原理竖向设计的任务竖向设计的任务u选择场地的整平方式,和设计地面的连接形式u选择建筑物地坪标高和广

74、场、运动场等整平标高u确定道路标高和坡度u拟定场地排水系统u计算土石方工程量u设置必要的工程构筑物和排水构筑物等场地设计原理u地面形式选地面形式选择择形形式:式:u平坡式u台阶式u混合式用地自然坡度小于用地自然坡度小于5 5时,宜规划为平坡式时,宜规划为平坡式用地自然坡度大于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 8时,宜规划为台阶式时,宜规划为台阶式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JJ 83-99CJJ 83-99)台地的长边应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台地的长边应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台地的高度宜为台地的高度宜为1.5-31.5-3米米场地设计原理设计标高的确定设计标高的确定u用地不被水淹,雨水能顺利排除u

75、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 u地下水位及地质条件的影响u场地内外道路连接的可能性u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基础工作量 场地设计原理建筑物之间的详细竖向布置建筑物之间的详细竖向布置u布置原则:布置原则:u避免室外雨水流入建筑物内,并引导室外雨水顺利排除;u保证建筑物之间交通运输有良好的联系。uu建筑物至道路的地面排水坡度,最好在建筑物至道路的地面排水坡度,最好在1 13 3之间,一之间,一般允许在般允许在0.5-6%0.5-6%之间之间uu建筑物的进车道,应由建筑物向外倾斜。室内外高差一般建筑物的进车道,应由建筑物向外倾斜。室内外高差一般为为0.15m0.15muu无进车道,只考虑行人要求,室内

76、外高差在无进车道,只考虑行人要求,室内外高差在0.45-0.6m0.45-0.6m,允,允许在许在0.3-0.9m0.3-0.9muu道路中心标高比建筑物室内地坪低道路中心标高比建筑物室内地坪低0.25-0.3m0.25-0.3m具体做法:场地设计原理广广场场的的最最小小坡坡度度应应为为0.3%0.3%;最最大大坡坡度度1%(1%(平平原原),3%3%(丘陵)(丘陵)城市用地块的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出城市用地块的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出0.2m0.2m以上以上城市用地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城市用地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0.2%;坡度小于;坡度小于0.2%0.2%时宜采用多坡向

77、或特殊措施排水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档土墙的高度宜为档土墙的高度宜为1.5-3m1.5-3m,超过,超过6m6m时宜退台处理,时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m1m,以,以1.5m1.5m为宜。为宜。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 0.5 0.5;砌筑型宜为;砌筑型宜为0.5-10.5-1道路的横坡应为道路的横坡应为1 12%2%常用竖向数字规定(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常用竖向数字规定(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常用竖向数字规定(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常用竖向数字规定(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CJJ83-99)场地设计原理场地排水场地排水暗管排水暗管排水建筑

78、物集中的场地运输线路及地下管线较多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地段内落水屋面道路低于建筑物标高,虚利用路面雨水口排水明沟排水明沟排水建筑物比较分散的场地高差变化较多道路标高高于建筑物标高的地段埋设地下管道不经济的岩石地段山坡冲刷带泥土易堵塞管道的地段 明沟坡度 0.3-0.5% 场地设计原理二、管线综合要点二、管线综合要点平面布置平面布置满足本系统布局要求满足本系统布局要求满足管线水平间距要求满足管线水平间距要求尽量敷设于道路下尽量敷设于道路下尽量敷设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下尽量敷设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下平行于道路红线平行于道路红线减少交叉穿越减少交叉穿越竖向布置竖向布置满足埋深或高度要求满足埋深或高度要

79、求满足管线垂直间距要求满足管线垂直间距要求场地设计原理二、管线综合要点二、管线综合要点避让原则避让原则压力管让重力管(不同管线)压力管让重力管(不同管线)可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不同管线)可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不同管线)小管让大管(同类管线)小管让大管(同类管线)分支管让主干管(同类管线)分支管让主干管(同类管线)综合管沟综合管沟集中布局多条管线集中布局多条管线管路宜在机动车道下管路宜在机动车道下宜同沟布设电信电缆、低压配电电缆、给水管、供热管、宜同沟布设电信电缆、低压配电电缆、给水管、供热管、雨污水管雨污水管不宜布设燃气管不宜布设燃气管场地设计原理二、管线综合要点二、管线综合要点管线综合规定管

80、线综合规定由道路红线至中心线,管线顺序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由道路红线至中心线,管线顺序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雨水排水、污水排水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雨水排水、污水排水庭院中由建筑边线向外,管线顺序为:电力、电信、污水、燃庭院中由建筑边线向外,管线顺序为:电力、电信、污水、燃气、给水、供热气、给水、供热道路红线大于等于道路红线大于等于30米时,宜双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和燃气配气米时,宜双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和燃气配气管,道路红线大于等于管,道路红线大于等于50米时,宜双侧布置排水管。米时,宜双侧布置排水管。管线相交时。自上而下宜为:电力、热力、燃气

81、、给水、雨水、管线相交时。自上而下宜为: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交叉点管线高程应根据排水管高程确定。污水。交叉点管线高程应根据排水管高程确定。架空管线中,同一性质的管线宜合杆架设。架空管线中,同一性质的管线宜合杆架设。架空管线宜设在人行道上距离缘石不大于架空管线宜设在人行道上距离缘石不大于1米的位置,有分隔米的位置,有分隔带的宜布置在分隔带内。带的宜布置在分隔带内。场地设计原理管线种类与特点管线种类与特点管线种类(一般意义)给水(原水、自来水、净水、中水)排水(雨水、污水、合流)电力(架空线、电缆)电信(电话、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网络)燃气热力(蒸汽、热水、回水)管线种类(输送方式

82、)光、电流管线(电力、电信)压力管线(给水、燃气、热力)重力自流管线(排水)场地设计原理管线种类与特点管线种类(敷设方式)架空(电力、电信、热力)地下敷设(直埋和综合管沟、适用于所有管线)管线种类(弯曲能力)可弯曲(电力电缆、电信光电缆、给水、燃气、热力)不易弯曲(排水、电力管沟、电信管沟)场地设计原理管线综合要点管线综合要点避让原则压力管让重力管(不同管线)可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不同管线)小管让大管(同类管线)分支管让主干管(同类管线)综合管沟集中布局多条管线管路宜在机动车道下宜同沟布设电信电缆、低压配电电缆、给水管、供热管、雨污水管不宜布设燃气管场地设计原理管线综合规定管线综合规定由道路红

83、线至中心线,管线顺序为:电力电缆、电由道路红线至中心线,管线顺序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雨水排水、污水排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庭院中由建筑边线向外,管线顺序为:电力、电信、庭院中由建筑边线向外,管线顺序为:电力、电信、污水、燃气、给水、供热污水、燃气、给水、供热道路红线大于等于道路红线大于等于30米时,宜双侧布置给水配水管米时,宜双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和燃气配气管,道路红线大于等于和燃气配气管,道路红线大于等于50米时,宜双侧米时,宜双侧布置排水管。布置排水管。管线相交时。自上而下宜为:电力、热力、燃气、管线相交时。自上

84、而下宜为: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交叉点管线高程应根据排水管给水、雨水、污水。交叉点管线高程应根据排水管高程确定。高程确定。架空管线中,同一性质的管线宜合杆架设。架空管线中,同一性质的管线宜合杆架设。架空管线宜设在人行道上距离缘石不大于架空管线宜设在人行道上距离缘石不大于1米的位米的位置,有分隔带的宜布置在分隔带内置,有分隔带的宜布置在分隔带内。场地设计原理详细规划阶段管线综合的步骤详细规划阶段管线综合的步骤现状资料收集规划地区周边现有各管线系统布局已有的管线和道路标高情况地形图规划资料收集各管线的系统布局规划方案已编制的管线综合规划情况竖向规划、道路设计场地设计原理详细规划阶段管线综合的步骤详细规划阶段管线综合的步骤l竖向规划与管线系统设计竖向规划(现状标高研究排水方向确定区内道路标高设计区内建筑场地标高设计与水面标高确定核算土方量)管线设计(现状管线条件研究排水系统规划给水系统规划电力系统规划燃气系统规划供热系统规划电信系统规划)l管线综合管线平面综合(各类道路断面下管线排序管线平面综合修正各系统布局)管线竖向综合(各交叉口处排水管管底标高和埋深确定管线竖向综合管线标高系统调整)场地设计原理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作图题等。考试时间:2016年1月22日 下午2:00:00地点:二教 102、202场地设计原理祝 学习愉快,考试成功!场地设计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