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ppt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2659296 上传时间:2024-08-1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2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ppt(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关于论语论语选读备课的选读备课的思考和建议思考和建议杭州二中娄雨奇杭州二中娄雨奇 认真研读认真研读教材说明及教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学建议、模块模块教学指导意见教学指导意见、选选读读前言前言,准确定位准确定位目标与目标与教法。教法。前言前言中提及的具体学习目标:中提及的具体学习目标:第一、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第一、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第二、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和作用。第三、提高个人精神品格。第三、提高个人精神品格。第四、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第四、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方法。第五、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第五、进一步培养文言语

2、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阅读能力。 教师用书教师用书 “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应特别引起标,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应特别引起重视重视”: 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进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与比较的第二、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内涵。方法,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内涵。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第三、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注意观点,正确评价孔子和孔子和历史唯物注意观点,正确评价孔子和孔子思想。思想。 第四、注意引导学生

3、理论联系实际,批第四、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论语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以论语论语选读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如下表:传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承文化、提

4、升思想 文化文化传统传统的的评评析和析和传传承承 文化文化学学习习章法、培养能力章法、培养能力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鉴赏 文章文章读读懂文章、懂文章、积积累知累知识识 语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积累累 文字文字价价值值目目标标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层层次次 就就论语论语选读选读而言,而言,语录语录的格局、的格局、对对话话的的语语体体仅仅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教学建建议议着重是从着重是从语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这两个教学两个教学层层次上作出次上作出说说明明的。的。 前言前言 第一、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

5、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第四、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 第五、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教师用书教师用书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第二、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内涵。第三、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注意观点,正确评价孔子和孔子思想。第四、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文字(理解积累)文化评价文化传承方法方法基本要求:联系和比较。基本要求:联系和比较。1 1内部相关材料的联系与比较,同其他文献材料的联系与比内部相关材料的联系与比较,同其他文献材料的联

6、系与比较;较;2 2根据实际教学条件,联系的材料可多可少,探讨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教学条件,联系的材料可多可少,探讨的问题可深可浅。深可浅。方方法法1 1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不追求系统和深度;2 2还原孔子;还原孔子;3 3论语论语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对现实社会的作用;4 4论语论语对个人精神品格的影响。对个人精神品格的影响。文文化化1 1重要的实词(高考考纲重要的实词(高考考纲160160个实词)、文言句式、文言虚个实词)、文言句式、文言虚词、源于词、源于论语论语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格言(尤其古今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格言(尤其古今异义的成语);异义的成语);2 2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必

7、过于讲究字字落实、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句句翻译;3 3注意古今汉语的比较和沟通(关注文言练习中富有探究性注意古今汉语的比较和沟通(关注文言练习中富有探究性的题目)。的题目)。文文字字教教 学学 说说 明明关于指导意见中“教学和课型”的再解读1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究是结果。2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 (侧重、兼容、选择、创造侧重、兼容、选择、创造)3无论采用什么课型教读,都必须达到无论采用什么课型教读,都必须达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中的中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教学建议1定

8、位:篇章教学2目标:读懂文章、积累知识;传承文化,提升思想。3重点:疏通文字、诵读名句名段不少于一课时。比较准确地把握主题内涵,允许多元解读。阐发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社会、个人 )。 子路、曾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可以按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言志”这一线索,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点结合起来。对孔子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对孔子为什么要“与与点点”的问题,也不宜的问题

9、,也不宜讨论过多。讨论过多。沂水春风 课文解读及设计意图:1 1、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示赞同?深入探究文意深入探究文意。2 2、曾点对暮春的描绘、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启发联想能力,提高审美启发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情趣。3 3、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任务的风貌,又既写出了不同任务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试对此作简要分析品味文品味文学意味,提高分析领悟能力学意味,提高分析领悟能力。各课各课“文化内涵文化内涵

10、”的探讨的探讨周而不比: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诲人不倦: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高山仰止: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11、。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沂水春风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中庸之道: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课型建议教师串讲教师串讲主题讲座主题讲座读书报告读书报告评点交流评点交流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侧重

12、、兼容、选择、创造周而不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课时建议】 三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1、疏通文意:、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点

13、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学生质疑,教师答疑。2、指导诵读:、指导诵读:(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一起背诵?(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深入理解,阐发内涵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

14、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拓展延伸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

15、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用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我们进步。如: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我,反思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我,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论。生活,不可泛泛而论。(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反方辩论,写小论文。)反方辩论,写小论文。)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6、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课时建议】 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2诵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5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

17、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教育作用(第1、2章) 教育对象(第3章) 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 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 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素养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素养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文本研读 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18、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有教无类”的认识。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王先谦庄子集解)。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

19、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课时建议】 三课时教学步骤一:讲读品1、文意疏通: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公冶长五 不如归去”章节 17.4见论语讲要2、在疏通文句基础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点

20、人物:孔子、子路、颜渊、子贡等)。教学步骤二:为子路画像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参考专题: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

21、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荐仲大军先生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颇有帮助。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一一 .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1

22、、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补充材料补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 ) 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 (1)“率尔率尔”的的“尔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用法一致的词。 (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请同学们归纳已学

23、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的例句。 (3)论语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音词,如“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人常戚戚”。请同学们对。请同学们对论语论语中已学过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 【问题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曾晳的志向是什么

24、?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志向有什么不同?【明确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合儒家“不仕无义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也”(论语论语微子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礼治”的最的最高理想。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

25、级制度,建成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这一志向。【补充材料补充材料】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影

26、也。(杨树达论语疏证论语疏证) 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雩,咏而归。”孔子曰:孔子曰:“吾与点也吾与点也!”鲁设雩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

27、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王充(王充论衡论衡明雩篇明雩篇)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甚至说“道不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乘桴

28、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

29、用。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补充材料补充材料】 子曰: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之与比。”里仁里仁 子路曰: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微子子 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述而 子曰: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泰

30、伯 可见孔子的可见孔子的“求仕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是有原则性的。“求求仕仕”是为了是为了“行道行道”、“行义行义”。能。能“行道行道”、“行义行义”.则出仕做官。不能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道”、“行行义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孔子不动摇,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惋过“莫我知也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孔子可进可退、唯可进可退、唯“义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

31、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三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三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

32、渭然叹日:“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周国平孔子的洒脱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

33、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 于丹心得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诵读感知 (略)(略)2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概括

34、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方面? 中德(中德(6.29) 中行(中行(11.16、4.10、13.21、 13.24、17.13) 中礼(中礼(1.12、17.24) 中和(中和( 13.23 )(2)中庸的)中庸的“中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主义? 二、深入探究文本二、深入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2、探究文本。、探究文本。 (1)“中德中德”:探讨:探讨“民鲜久矣民鲜久矣”的原因。的原因。 (2)“中行中行”:说说:说说“过犹不及过犹不及”的含义,的含义,总结

35、总结“过犹不及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的处世之道 ,讨论,讨论“乡原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中礼”:结合:结合沂水春风沂水春风,具体说,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中和”: 收集并交流有关收集并交流有关“和和”的熟语、格言;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和”的含义;的含义; 孔子的孔子的“和同之辨和同之辨”与晏子的与晏子的“和同之和同之辨辨”完全相同吗完全相同吗 ,说明理由;,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的深刻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