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3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民族大家庭 第1站 多民族的国家课件 北师大版.ppt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2531231 上传时间:2024-08-13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3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民族大家庭 第1站 多民族的国家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3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民族大家庭 第1站 多民族的国家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3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民族大家庭 第1站 多民族的国家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3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民族大家庭 第1站 多民族的国家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3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民族大家庭 第1站 多民族的国家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3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民族大家庭 第1站 多民族的国家课件 北师大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3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民族大家庭 第1站 多民族的国家课件 北师大版.ppt(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单元熔铸民族魂魄第8课民族大家庭多民族的国家知识整理知识概览1.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聚居区,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2.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我国各个民族已经成为一个荣辱与共、不可分割的整体。3.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和睦,都作出了巨大贡献。4.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共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和各项事业不断繁荣。知识整理知识概览情景导入重难突破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藏族:除夕之

2、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示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上述民族的春节风俗说明了什么?提示: 各族人民在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情景导入重难突破1.我国民族概况及关系。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各民

3、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荣辱与共、不可分割。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2.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相互交往,丰富了中华文化,开拓了祖国疆域,推动了社会发展。(2)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连,逐渐融合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荣辱与共、不可分割的整体。(3)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共同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12345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C)A.华夏人B.汉族C.中华民族D.唐人123452.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的状况。(B)A.大聚居、小杂居B.大杂居、小聚居C.你中

4、有我、我中有你D.相互融合、相互分散123453.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其中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是(A)A.格萨尔 B.江格尔C.玛纳斯 D.华抱山全集123454.每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以下关于民族习俗不正确的一组是(D)A.傣族泼水节B.彝族火把节C.藏族沐浴节D.壮族苗年123455.价值判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谁也离不开谁。判断:(正确)理由: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和睦,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我国各个民族已经成为一个荣辱与共、不可分割的整体。解析:解答此题需要认真阅读材料,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辨析说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非常和睦,故此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回归教材,找到有关民族关系特点的知识点组织答案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