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72345591 上传时间:2024-08-1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感冒ppt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二章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1.病原学病原学2.流行特征流行特征3.流行过程流行过程4.预防策略与措施预防策略与措施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简介简介1 1、流感是一个古老的、第一个实行全、流感是一个古老的、第一个实行全球性监测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球性监测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2 2、起病急、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容易实、起病急、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容易实现,传播速度极快现,传播速度极快 3 3、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性变异,人群、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性变异,人群对变异株普遍易感,因此流行常具有对变异株普遍易感,因此流行常具有周期性、并容易迅速导致

2、世界性的大周期性、并容易迅速导致世界性的大流行流行 关于流感的历史关于流感的历史世世界界范范围围内内最最严严重重的的一一次次流流感感流流行行发发生在生在19181919年。年。其其次次是是1957年年的的甲甲2型型(H2N2)大大流行。流行。1968年年的的甲甲3型型(H3N2)亦亦引引起起了了世世界界性性的的大大流流行行。我我国国流流感感流流行行的的型型式与全球一致。式与全球一致。流感病毒的型别流感病毒的型别 甲甲、乙乙、丙丙三三型型流流感感的的临临床床表表现现类类似似,但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有明显差异。但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有明显差异。自人流感病毒被发现以来,曾出现过三种自人流感病毒被

3、发现以来,曾出现过三种亚型,即亚型,即1957年出现的甲年出现的甲2(H2N2)亚型)亚型(也称亚洲流感),(也称亚洲流感),1968年出现的甲年出现的甲3(H3N2)亚型(也称香港)和)亚型(也称香港)和1977年重年重现的甲现的甲1(H1N1)亚型流感(也称俄罗斯)亚型流感(也称俄罗斯流感),这三种亚型的流感均首发于中国流感),这三种亚型的流感均首发于中国 我国在世界流感监测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在世界流感监测中的重要地位1、曾出现过的三种亚型的流感均首发、曾出现过的三种亚型的流感均首发于中国于中国 2、自、自1988年以来,年以来,WHO每年所公布每年所公布的流感病毒疫苗中约的流感病毒疫苗中约

4、80%为中国所提为中国所提供的毒株供的毒株 3、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是流感的多发地,、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是流感的多发地,是世界流感监测的前哨是世界流感监测的前哨 第一节第一节 病原学病原学 一、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一、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二、抗原变异二、抗原变异 流感病毒不断引起流感流行,主要是流感病毒不断引起流感流行,主要是其其HAHA和和NA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其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其中以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最为重要,中以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最为重要,它同流感的世界性大流行密切相关。乙型它同流感的世界性大流行密切相关。乙型病毒变异性较弱,可引起中小型流行或局病毒变异性较弱,可引

5、起中小型流行或局部爆发;丙型病毒抗原相对稳定,多引起部爆发;丙型病毒抗原相对稳定,多引起婴幼儿和成人散发病例。婴幼儿和成人散发病例。 变异种类变异种类 1 1抗抗原原漂漂移移 (antigenic antigenic driftdrift)-小小幅幅度度的的变变异异-量量变变-流流感感中中小小型型的的流流行行-是是病病毒毒抗抗原原基基因因的的突突变变及及宿宿主主对对病病毒毒选择性作用的结果选择性作用的结果 2 2抗抗原原转转换换 (antigenic antigenic shiftshift)-抗抗原原变变异异幅幅度度大大-抗抗原原的的质质变变-引引起起流流感感的的世世界界性性大大流流行行是是

6、属属于于基基因因突突变变和和重配重配 四、致病力四、致病力(一)抵抗力(一)抵抗力 流流感感病病毒毒对对热热敏敏感感。室室温温、干干燥燥、日日光光、紫紫外外线线及及通通风风等等都都不不利利于于它它的的存存活活,对对乙乙醚醚、乙乙醇醇、甲甲醛醛、丙丙酮酮、氯氯仿仿等等均均敏敏感感。不不耐耐酸酸,最适最适pHpH为为7.08.07.08.0。一般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一般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二)致病性(二)致病性 甲甲型型流流感感病病毒毒不不仅仅可可以以感感染染人人类类,还还可可感感染染多多种种动动物物。乙乙型型流流感感病病毒毒主主要要感感染染人人。丙丙型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和猪,但致病性较弱。

7、流感病毒可感染人和猪,但致病性较弱。五、免疫力五、免疫力(一)体液免疫(一)体液免疫1 1血凝素抗体血凝素抗体 2 2神经氨酸酶抗体神经氨酸酶抗体 3 3核蛋白抗体核蛋白抗体 (二)细胞免疫(二)细胞免疫(三)局部免疫(三)局部免疫第二节第二节 流行特征流行特征 (一)流行概况(一)流行概况 全球流感流行具有以下几大特征:全球流感流行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1 1)4 4次次新新亚亚型型的的出出现现有有3 3次次起起源源于于我我国国,其机制有待探讨。其机制有待探讨。 (2 2)大大流流行行期期间间,流流感感的的发发病病率率高高,传传播速度快。播速度快。 (3 3)多数情况下,新的亚型出现以后,)

8、多数情况下,新的亚型出现以后,旧的亚型即不再在人群中流行。但新甲旧的亚型即不再在人群中流行。但新甲l l型出现以后,甲型出现以后,甲3 3型仍然存在,没有见到型仍然存在,没有见到新旧亚型取代的现象。新旧亚型取代的现象。 2 2、我国近我国近5050年来流行概况年来流行概况 (1 1)流行仍以甲型为主:)流行仍以甲型为主: (2 2)新亚型出现后,则流行广泛,发病率高,)新亚型出现后,则流行广泛,发病率高,且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发病一致;而在抗原且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发病一致;而在抗原漂移阶段,亚型内出现的新变种仅能引起中、漂移阶段,亚型内出现的新变种仅能引起中、小规模的流行。小规模的流行。 (

9、3 3)国内流行毒株的抗原性与国外流行的基本)国内流行毒株的抗原性与国外流行的基本一致。一致。 (4 4)自)自19771977年年H H1 1N Nl l再现后,再现后,H H3 3N N2 2与与H H1 1N Nl l在人群中在人群中共存。共存。 (5 5)流流感感流流行行北北方方重重于于南南方方,而而且且北北方方有有明明显显的冬春季节性高峰的冬春季节性高峰 (6 6)病病原原上上表表现现出出乙乙型型病病毒毒株株活活动动增增强强,而而甲甲型病毒株活力相对减弱的趋势。型病毒株活力相对减弱的趋势。 (二)三间分布(二)三间分布 1 1时间分布时间分布(1 1)季节性:)季节性: (2 2)周

10、期性:)周期性:(3 3)长期变异:)长期变异: (4 4)爆发:)爆发: 2 2人人群群分分布布(流流感感的的人人群群分分布布特特征征主主要要受受人人群群免疫力及接触机会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免疫力及接触机会这两个因素的影响。)(1 1)没有性别差异)没有性别差异(2 2)在各年龄组之间,以)在各年龄组之间,以6 61515岁为最高岁为最高(3 3)从从职职业业看看,服服务务行行业业、学学生生和和工工人人的的发发病病率率较高。较高。3 3地区分布地区分布 地区分布的差异与病毒抗原的变异、人群密地区分布的差异与病毒抗原的变异、人群密集程度、交往频度、传染源数量、人群免疫状况集程度、交往频度、传染

11、源数量、人群免疫状况及防疫措施等有关。及防疫措施等有关。 先城市后农村,先平原后山区先城市后农村,先平原后山区 (三)超额死亡率(三)超额死亡率 超额死亡率是指由于流感流行超额死亡率是指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即超过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即超过相近的几个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相近的几个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的部分。率的部分。 图图24243 3 流感罹患率和肺炎死亡率(中国流感罹患率和肺炎死亡率(中国CDC,2002CDC,2002) 第三节第三节 流行过程流行过程一、传染源一、传染源 ( (一一)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典型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初典型病人

12、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传染期约期传染性最强,传染期约5 5天至天至7 7天。排天。排毒量和排毒时间与病情轻重呈正比关系。毒量和排毒时间与病情轻重呈正比关系。隐性感染者见于有部分免疫的人群中。隐性感染者见于有部分免疫的人群中。 ( (二二) )动物传染源动物传染源 动物流感与人类流感关系密切。动物流感与人类流感关系密切。 猪流感猪流感(HswNl) (HswNl) 禽流感禽流感 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男女之间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男女之间易感性没有差别。新生儿的易感性高,易感性没有差别

13、。新生儿的易感性高,感染后症状重,病死率高。老年人易感染后症状重,病死率高。老年人易感性一般较低。感性一般较低。 四、四、 流感流行的影响因素流感流行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一)自然因素 1 1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 -低温高湿低温高湿 2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二)社会因素(二)社会因素 -主要指人口密度与居住环境主要指人口密度与居住环境 第四节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预防策略与措施一、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一、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1 1)注意研究样本)注意研究样本 (2)临床病例的确诊临床病例的确诊 (3)疫苗效果考核时,减少错误分类疫苗效果考核时,减少错误分类 二、二、 疫情监测疫情监测(一

14、)流感监测目的:(一)流感监测目的:1 1掌握疫情动态,分析预测趋势;掌握疫情动态,分析预测趋势;2 2掌握流感病毒的分布和变异情况;掌握流感病毒的分布和变异情况;3 3掌握人群免疫水平变化情况;掌握人群免疫水平变化情况;4 4评价疫苗效果;评价疫苗效果;5 5不断筛选新的疫苗代表株。不断筛选新的疫苗代表株。(二)监测内容:(二)监测内容: 1 1流行监测流行监测 2 2病原学监测病原学监测 三、流感疫苗三、流感疫苗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对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 我国实施流感免疫接种策略的主要目我国实施流感免疫接种策略的主要目的的:保护接种者不患流感

15、或减轻流感症状、保护接种者不患流感或减轻流感症状、降低超额住院率和死亡率。降低超额住院率和死亡率。 (一)疫苗种类(一)疫苗种类 1 1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副反应小,包括的病副反应小,包括的病毒型较全,免疫效果较稳定毒型较全,免疫效果较稳定 包括浓缩提纯全病毒疫苗、亚单位包括浓缩提纯全病毒疫苗、亚单位疫苗、纯化单价表面抗原疫苗、纯化单价表面抗原(HA(HA和和NA)NA)疫疫苗及佐剂疫苗等。苗及佐剂疫苗等。 2 2活疫苗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常以滴鼻法接减毒活疫苗常以滴鼻法接种,方法简单、容易推广;其缺点是种,方法简单、容易推广;其缺点是对老人和小孩的副反应稍强对老人和小孩的副反应稍强。 3 3基因

16、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二)流感疫苗应用(二)流感疫苗应用 1 1流感免疫接种的作用流感免疫接种的作用(1 1)减减少少儿儿童童、老老人人因因为为患患流流感感造造成成的门诊和住院的门诊和住院(2 2)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减少抗生素的滥用(3 3)可可降降低低老老年年人人的的流流感感和和肺肺炎炎致致死死率和全死因死亡率率和全死因死亡率(4 4)减少全社会医疗费用的开支)减少全社会医疗费用的开支(5 5)对于团体和军队可保护劳动力及)对于团体和军队可保护劳动力及战斗力不受损失战斗力不受损失 2 2疫苗的推荐疫苗的推荐 3 3疫苗种类的选择疫苗种类的选择在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有全病毒、裂在我国使用的流感

17、疫苗有全病毒、裂解、亚单位疫苗。解、亚单位疫苗。4 4接种对象接种对象 (1 1)重点人群:)重点人群: (2 2)一般人群:)一般人群: (3 3)不应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不应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 5 5接种疫苗的时间选择接种疫苗的时间选择 1 1)最佳时间选择:在流感流行高峰)最佳时间选择:在流感流行高峰前前1 12 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发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2 2)最佳时间之外的接种:对于没有)最佳时间之外的接种:对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尤其是有流感并发接种疫苗的人群,尤其是有流感并发症的高危险人群,即使流感已经在该症的高危险人群,即使

18、流感已经在该地区开始流行,为避免发生流感,仍地区开始流行,为避免发生流感,仍应该接种疫苗应该接种疫苗 6 6剂量及间隔剂量及间隔 成成人人和和3 3岁岁以以上上儿儿童童,接接种种1 1剂剂,0.5ml0.5ml;6-356-35个个月月儿儿童童,接接种种两两剂剂,每剂每剂0.25ml0.25ml,间隔,间隔4-64-6周。周。7 7接种途径接种途径 建议采用肌肉、皮下注射接种建议采用肌肉、皮下注射接种流感疫苗。成人或流感疫苗。成人或3 3岁以上儿童接种岁以上儿童接种在三角肌部位;在三角肌部位;3 3岁以下儿童接种在岁以下儿童接种在大腿前内侧。大腿前内侧。 8 8疫苗使用注意事项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19、(1 1)疫苗接种反应:)疫苗接种反应:(2 2)局局部部反反应应:注注射射部部位位短短暂暂的的轻轻微微疼痛、红肿。疼痛、红肿。(3 3)全身反应:接种后可能发生低热、)全身反应:接种后可能发生低热、不适。不适。 9 9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 (1)(1)疫苗株与流行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疫苗株与流行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 (2)(2)抗原成分:抗原成分: (3)(3)疫苗接种率的高低、流行强度的大疫苗接种率的高低、流行强度的大小、疫苗接种与流行间隔时间等都是小、疫苗接种与流行间隔时间等都是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的主要因素。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的主要因素。四、药物预防四、药物预防 由于流感传播

20、迅速,病原体易由于流感传播迅速,病原体易变异及流感疫苗效果的不理想,因此,变异及流感疫苗效果的不理想,因此,寻找预防药物受到人们的关注。寻找预防药物受到人们的关注。理想的预防流感药物应该是:理想的预防流感药物应该是: 长期使用而无毒副作用;长期使用而无毒副作用;对甲、对甲、乙、丙三型流感均有效;乙、丙三型流感均有效;效果不因效果不因病毒抗原变异而变化;病毒抗原变异而变化;用药者感染用药者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却形成免疫。后不出现症状却形成免疫。 五、疫情爆发的控制五、疫情爆发的控制( (一一) ) 预防策略预防策略 1 1采采取取加加强强监监测测、免免疫疫预预防防为为主主的的综综合防治措施合防治措施

21、2 2加加强强全全国国流流感感监监测测网网络络建建设设, ,提提高高工作质量工作质量3 3制制定定国国家家流流感感疫疫苗苗免免疫疫指指导导性性方方案案,作好重点人群免疫作好重点人群免疫 (二)预防措施(二)预防措施 1 1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2 2对接触者的措施对接触者的措施 第五节第五节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u属甲型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u A型型 人、猪、马和禽致病人、猪、马和禽致病u核糖核蛋白抗原核糖核蛋白抗原 B型型u C型型 仅对人致病仅对人致病u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敏感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敏感u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常用

22、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u对热比较敏感对热比较敏感u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 1周,在水中可存活周,在水中可存活1 1个月,在个月,在pH4.1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 一、病原学一、病原学全球概况全球概况 19971997年年5 5月月 香港香港3 3个农场发生家禽个农场发生家禽H5 5N1 1流感,该流感,该月在当地从月在当地从3 3岁男孩体内分离到岁男孩体内分离到H5 5N1 1病毒病毒 20032003年年2 2月月 H5 5N1 1病毒开始在部分东南亚国家禽类病毒开始在部分东南亚国家禽类中广泛循环,数月内迅速波及中广泛循环,数月内迅速波及8 8个国家

23、个国家 截至截至20062006年年8 8月月2323日日 全球共报道全球共报道241241例确诊人禽例确诊人禽流感病例,死亡流感病例,死亡141141例例二、流行概况二、流行概况中国概况中国概况 20062006年年8 8月月8 8日卫生部公布日卫生部公布 追溯诊断追溯诊断20032003年年1111月月底的一个不明原因发热、肺炎病例为人感染高致病底的一个不明原因发热、肺炎病例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性禽流感(H5 5N1 1)确诊病例)确诊病例 截至截至20062006年年8 8月月2323日,中国确诊病例达日,中国确诊病例达2121例,其例,其中死亡中死亡1414例例u 传染源传染源u

24、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u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经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 经消化道感染经消化道感染 经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经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u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人类对禽流感普遍不易感人类对禽流感普遍不易感 发病人群中以发病人群中以1212岁以下少年儿童居多,病情较重岁以下少年儿童居多,病情较重 三、流行过程三、流行过程u 流行病学史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发病前1 1周内曾到过或生活居住在禽流感暴发的疫点周内曾到过或生活居住在禽流感暴发的疫点 与被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与被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

25、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 在禽流感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禽流感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 u 禽流感的潜伏期禽流感的潜伏期 H5 5N1 1亚型感染病例潜伏期一般为亚型感染病例潜伏期一般为1 13 3天天 通常通常77天,最长时间可达天,最长时间可达2121天天 四、临床特征四、临床特征u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 主要为发热,热程主要为发热,热程1 17 7天天 不同亚型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不同亚型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u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外周血象 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 病毒分离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 u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 u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 病人病人 u阻断传播途径阻断传播途径 u保护易感者保护易感者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 u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毒株的管理五、预防措施五、预防措施 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