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2307701 上传时间:2024-08-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3 页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材教法 一、本课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本课教学重点。 本课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为本课难点。 二、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 启发学生联系近代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以及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形势,分析理解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的原因和背景。 2 紧扣教材解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说明 1947年土改总路线的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

2、和成熟。 3 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开阔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讨论明确:土地改革巩固了解放区,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土改是人民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插图“土改工作人员把中国土地法大纲抄写在墙上,进行宣传”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一目,在讲授之前,先提问学生: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于何时? 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形势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这一年间,解放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在发动内战

3、时所依赖的优势,如军队数量多,武器装备好等在人民军队的打击下,正在一步步丧失。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国民党反动派已陷入孤立的困境。由此导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本目需要讲清四个问题。 1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加的史料,并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内线作战” 、 “外线作战”? “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 “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然后提出问题: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解放军进行“全国性的反攻”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需概括

4、归纳指出: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可能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较量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国民党反动派和人民革命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的条件。 必要性体现在, 主动发动战略进攻, 不仅可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而且可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如果不打出去,让敌人吃我们的小米,烧我们的房子是不行的。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 ,明确中原的地理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共中央为什么选定中原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 你对这种选择作如何评价? 选择的原因之一,此地是国民党军队兵力空虚之地,联

5、系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说明国民党军队主力集中在陕北和山东;原因之二,此地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所以,出击中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依据上图,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归纳出: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主力渡黄河、跨越陇海铁路、涉过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自鲁西南出击,进攻豫皖苏地区。需要指出的是: “跃进”是一种独特的进攻方式,它不是逐城逐城地进攻,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这种进攻方式是根据当时战略任务的需要而选择的;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地图,通过读图掌握三路大军的进攻态势

6、,以及形成的倒“品”字形阵势,特别要通过观察地图明确大别山根据地对武汉和南京造成的威胁,从而得出三路大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的结论。 4 归纳其他解放区军民的反攻。利用上图,指出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把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彭德怀、 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依据教材说明林彪、 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为辽沈战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最后指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的重大 第 2 页 共 3 页 意义。 四、 “战略决战的胜利”一目,需要讲清四个问题。 1 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

7、字部分蒋介石被迫实行重点防御的部署。结合教材指出人民解放军的数量迅速增加,装备有了很大改善,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而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则迅速下降,士气低落,尤其是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通过上述对比,说明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而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 三大战役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指出,三大战役是一次伟大的战略决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然后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 ,依次讲授三大战役的过程。在讲授过程中,要点明“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 “淮海战役的首战突破口选择在何处? ” “在平

8、津战役中,解放军是怎样截断敌军西窜南逃退路的? ”对于这些问题,既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又要适时归纳,不要因此拖延教学时间。 3 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根据课文叙述三大战役示意图和三大战役简况表,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的起止时间、歼敌人数、战役指挥者等基本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战争史知识,指出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它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启发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自然地得出正确结论, 不要直接照搬课文。 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指出:第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具体表现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

9、,正确决定决战方向,并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如三个战场首战突破口的选择) ;第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第三,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第四,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最后概括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附一: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D 二、1 国民党军队于 1946年 6 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把战火引向解放区。 2 外线作战情况是:1947年 6月底,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部挺进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部进攻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

10、 3 内线作战情况是: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城市。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三、三大战役发动的形势是: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在人民解放军方面,一是军队数量迅速增加,已发展到 280万人。二是装备上有很大改善,建立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三是解放区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后方巩固,广大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在国民党军队方面,首先,军队数量迅速下降。其次,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第三,

11、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国民党军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阅读与思考 1 这“国民党统治区域”是指“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即北起黄河、南抵长江、西达汉水、东至淮河之间的陕西、湖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在内的江淮河汉地区。 第 3 页 共 3 页 当时的战况可参阅材料解析题外线作战情况。 2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指 1947年 6 月底开始的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成为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成为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所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