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营养的生理学基础.ppt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72130033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7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营养的生理学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人体营养的生理学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人体营养的生理学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人体营养的生理学基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人体营养的生理学基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营养的生理学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营养的生理学基础.ppt(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二二 章章 人人 体体 营营 养养 的的 生生 理理 学学 基基 础础 第一节第一节 呼吸生理呼吸生理呼吸(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呼吸过程:一、呼吸过程: 三个连续的环节:三个连续的环节: 1、外呼吸:、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包括肺通气肺通气(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换气(肺泡(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2、气体运输:、气体运输:指肺循环毛细血管与

2、体循环毛细血管间的指肺循环毛细血管与体循环毛细血管间的气体运输过程。气体运输过程。 3、内呼吸:、内呼吸: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外外界界呼呼吸吸道道肺肺泡泡肺肺毛毛细细血血管管肺通气肺通气肺换气肺换气外呼吸外呼吸肺肺静静脉脉右右心心左左心心动动脉脉组织组织细胞细胞毛毛细细血血管管静静脉脉肺肺动动脉脉0202020202C02C02C02C02C02组织换气组织换气内呼吸内呼吸气体运输气体运输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二、二、O2的运输的运输1、O2与血红蛋白(与血红蛋白(Hb)的结合)的结合O2与血红蛋白(与血红蛋白(Hb)结合

3、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是疏松的氧合,而不是氧化。)。是疏松的氧合,而不是氧化。 它的特点是它的特点是:能迅速结合,也能迅速解离,不需要:能迅速结合,也能迅速解离,不需要酶的催化,结合或解离,取决于血液中氧的分压。酶的催化,结合或解离,取决于血液中氧的分压。这一过程可用下式表示这一过程可用下式表示:v O2分压高时(肺)vHb+O2 HbO2v O2分压低时(组织)v几个概念:几个概念:v血红蛋白的氧容量血红蛋白的氧容量(oxygen capacity):每:每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能结合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能结合O2的最大量。的最大量。v健康成人的健康成人的Hb

4、量平均为量平均为15g,每克,每克Hb可结合可结合1.34mLO2,则则100mL血液中血液中Hb能结合的最大能结合的最大O2量为量为1.34mL15=20mL。v血红蛋白的氧含量血红蛋白的氧含量(oxygen content):每每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实际结合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实际结合O2的量。的量。v血红蛋白的氧饱合度血红蛋白的氧饱合度(oxygen saturation):血红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v血氧容量和血氧饱合度:血氧容量和血氧饱合度:分别把血红蛋白氧容量叫血分别把血红蛋白氧容量叫血氧容量,血红蛋白氧饱合度叫血氧饱和度。氧

5、容量,血红蛋白氧饱合度叫血氧饱和度。v发绀(发绀(cyanosis):):如果每如果每100ml血液中还原血红蛋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达到白的含量达到5g以上时,则在毛细血管丰富的体表部位,以上时,则在毛细血管丰富的体表部位,呈现青紫色,称为发绀。呈现青紫色,称为发绀。v出现发绀现象的原因:出现发绀现象的原因:氧合血红蛋白与还原血红蛋白颜氧合血红蛋白与还原血红蛋白颜色不同,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还原血红蛋白呈蓝紫色不同,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还原血红蛋白呈蓝紫色。发生气体交换障碍时,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如果色。发生气体交换障碍时,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如果每每100ml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含

6、量达到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达到5g以上时,以上时,则出现则出现“发绀发绀”现象。现象。vCO中毒中毒: CO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与血红蛋白结合成HbCO。vCO与血红蛋白中与血红蛋白中Fe2+亲和力是亲和力是O2的的210倍。如倍。如果肺泡内果肺泡内CO分压为分压为0.5mmHg时,则血红蛋白时,则血红蛋白结合结合CO的量与结合的的量与结合的O2量相等。如果量相等。如果CO分压分压0.7mmHg(约(约0.1%的浓度)时,就会有生命的浓度)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应注意的是:危险。应注意的是:HbCO为樱桃红色,所以为樱桃红色,所以CO中毒时不出现发绀。中毒时不出现发绀。 v2、氧解离曲线:、氧

7、解离曲线:表达血红蛋白氧饱合度表达血红蛋白氧饱合度与与O2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 CO2压力右移 pH 温度 氧解离曲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氧解离曲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二节第二节 循环生理循环生理v v 肺静脉肺静脉 左心房左心房 左心室左心室 主动脉主动脉 v肺泡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 全身毛细血管全身毛细血管v 肺动脉肺动脉 右心室右心室 右心房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上下腔静脉v 体循环与肺循环路径v从体循环与肺循环路径可以看出:左心室收缩射出的血液富含O2和营养物质。v由右心室收缩射出的血液,

8、O2含量低。v一、体液(一、体液(body fluid) v1、体液及其分布、体液及其分布v细胞内液(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存在于细胞内的体):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占体重的液,占体重的40%。v细胞外液(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存在于细胞与细胞):存在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体液。占体重的之间的体液。占体重的20%,细胞外液又分为:,细胞外液又分为:va.血浆(血浆(plasma):血管中的细胞外液。占体重的):血管中的细胞外液。占体重的5%。vb.组织液:血管以外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占体重的组织液:血管以外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占体重的15%

9、。v2、各种体液成分的比较、各种体液成分的比较v低分子物质:分子量在几千以下,无机离子,葡萄糖、低分子物质:分子量在几千以下,无机离子,葡萄糖、尿素、多肽等物,真性溶液,故可叫做晶体物质。尿素、多肽等物,真性溶液,故可叫做晶体物质。v高分子物质:主要是各种蛋白质,胶体溶液,故可叫高分子物质:主要是各种蛋白质,胶体溶液,故可叫做胶体物质。做胶体物质。v血浆与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是细胞外液,是细胞外液,a、晶体物质的成分和、晶体物质的成分和浓度基本相同。浓度基本相同。vb蛋白质基本上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中约含血浆蛋白质基本上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中约含血浆蛋白蛋白7g%,而组织液中只含蛋白

10、质,而组织液中只含蛋白质1-3g%。v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va、蛋白质和糖原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蛋白质和糖原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细胞内液中的蛋白质浓度高于细胞外液,膜,细胞内液中的蛋白质浓度高于细胞外液,一般都在一般都在20g%以上。以上。vb正离子不同:内液正离子不同:内液以以K+为主,外液以为主,外液以Na+为主。为主。“钠泵钠泵”,保证,保证Na+、K+在细胞内,外的不平在细胞内,外的不平衡分布。衡分布。vc负离子也不相同。外液主要是负离子也不相同。外液主要是C1-,内液中以内液中以有机磷酸离子(有机磷酸离子(HPO42-)和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和带负电荷的蛋

11、白质为主。为主。v3、内环境的动态相对恒定、内环境的动态相对恒定v 十九世纪的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把细胞外液称为十九世纪的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把细胞外液称为生物体的生物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所谓。所谓“交换交换”是两方面的:是两方面的:v第一方面:第一方面:v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 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 细胞膜细胞膜营养物质营养物质O2 血液血液 全身各处全身各处 组织液组织液 细胞细胞v另一方面:另一方面: v 细胞膜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代谢废物代谢废物CO2 细胞液细胞液 血液血液 肺、肾肺、肾 排出排出v内环境的成分必须保持相对的恒定:内环境的成分必须保持相对的恒定

12、:v内环境中必须要有足够浓度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内环境中必须要有足够浓度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且代谢产物和且代谢产物和CO2的浓度也不能过高。的浓度也不能过高。v新陈代谢和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新陈代谢和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温度,一定的PH和一定的离子浓度下才能正常进行。和一定的离子浓度下才能正常进行。v细胞外液必须保持一定的渗透压,细胞才不致胀细胞外液必须保持一定的渗透压,细胞才不致胀大或皱缩。大或皱缩。v二、血液二、血液:v1、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v 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但含量最多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但含量最多4.0-5.5g%v 1球蛋白球蛋白v 血浆蛋

13、白血浆蛋白 血浆球蛋白:血浆球蛋白:2.0-3.0g% 2球蛋白球蛋白v 球蛋白球蛋白v 球蛋白球蛋白v 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v 非蛋白质含非蛋白质含N化合物:化合物:都是和蛋白质代谢有关的物质。都是和蛋白质代谢有关的物质。v 如:氨基酸、多肽、如:氨基酸、多肽、 尿素、尿酸、肌酸、尿素、尿酸、肌酸、v 肌酐、胆红素等。肌酐、胆红素等。血浆血浆v 不含不含N的有机化合物的有机化合物:如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和游:如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和游 v 离脂肪酸等。离脂肪酸等。 v v 无机盐:无机盐:血浆中的无机盐是形成血浆渗透压和维持人体水平衡的血浆

14、中的无机盐是形成血浆渗透压和维持人体水平衡的v 重要因素。重要因素。 有:有:Na+、K+、Ca2+、Mg2+、CI-、HCO3-v 、HPO42-、 SO42-等。等。v v 红细胞(红细胞(99%)v 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因其在细胞因其在细胞 质中有颗粒,所以质中有颗粒,所以 总称粒细胞总称粒细胞 血细胞血细胞 白细胞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v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v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v 血小板血小板v血液的组成v2、几种主要成分说明:、几种主要成分说明:v(1 1)血浆的成分十分复杂,但是成分相当恒定。血浆的成分十分复杂,但是成分相当恒定。v(2 2)

15、球蛋白几乎全部是抗体,又可叫做免疫球蛋白。球蛋白几乎全部是抗体,又可叫做免疫球蛋白。v(3)血液中的尿素、尿酸、肌酐等的代谢产物)血液中的尿素、尿酸、肌酐等的代谢产物废物,不废物,不断排除体外。断排除体外。v(4)红细胞:)红细胞:va.红细胞的数量与功能:成年男子为红细胞的数量与功能:成年男子为12-16g/100mL,成年,成年女子为女子为11-15g/100mL,新生儿可达新生儿可达20g/100mL。主要的功能。主要的功能是运输是运输O2和和CO2。vb.红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是一种未分化的原始细胞,它可以分化繁

16、殖成各种血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原始细胞,它可以分化繁殖成各种血细胞。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造血干细胞经过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造血干细胞经过5-10天的分化,天的分化,生成红细胞。生成红细胞。v(5)a.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细菌。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细菌。vb.嗜酸性粒细胞:它和变态反应有关,能吞嗜酸性粒细胞:它和变态反应有关,能吞噬对人体有害的抗原噬对人体有害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抗体复合物。vc.单核细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不但吞噬单核细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不但吞噬细菌和异物,也能吞噬自身衰老伤残的细胞。细菌和异物,也能吞噬自身衰老伤残的细胞。vd.淋巴细胞:功能是合

17、成抗体及完成细胞性淋巴细胞:功能是合成抗体及完成细胞性免疫。免疫。v(6)血浆的渗透压:组织液的渗透压和血血浆的渗透压:组织液的渗透压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人体一切细胞的渗透压浆的渗透压相等,人体一切细胞的渗透压都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都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等渗溶液等渗溶液是:是:0.9%的的NaCl溶液,又叫生理盐水;溶液,又叫生理盐水;5%的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v(7)血浆的血浆的pH值:血浆的正常值:血浆的正常pH值是值是7.35-7.45。 pH6.9或或7.8都将危及生都将危及生命。命。v(8)血浆中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血浆中蛋白质的生理功能:v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

18、压 ;v调节血液的酸碱度调节血液的酸碱度 ;v运输作用运输作用 :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球蛋白和球蛋白可作球蛋白可作为载体体运运输激素、脂激素、脂类、离子、离子、维生素及代生素及代谢物物质;v免疫功能免疫功能 :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v参与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过程。参与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过程。v三、心肌代谢三、心肌代谢v非常复杂非常复杂 。各种因素:。各种因素:pH值、温度、各种粒子浓值、温度、各种粒子浓度等。度等。vpH7.357.45之间,若偏酸,心肌收缩力减弱,甚之间,若偏酸,心肌收缩力减弱,甚至停止于舒张状态;若偏碱,则心肌收缩力加强,至停止于舒张状

19、态;若偏碱,则心肌收缩力加强,甚至停止于收缩状态。甚至停止于收缩状态。v温度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心肌细胞活动增: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心肌细胞活动增强,心率加快(发烧),体温降低,心肌兴奋性降强,心率加快(发烧),体温降低,心肌兴奋性降低,心率降低。低,心率降低。vK+ Ca+ Na+:v四、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四、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v运输功能:运输功能:通过血液完成体内运输,保证了机体新通过血液完成体内运输,保证了机体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陈代谢的顺利进行。v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体温的调节、酸碱度的调体温的调节、酸碱度的调节、渗透压的调节。节、渗透压的调节。

20、v传递信息:传递信息:运送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作用到相运送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作用到相应的靶细胞,以实现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体液调节。应的靶细胞,以实现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体液调节。v防御和保护作用:防御和保护作用: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和凝血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和凝血物质。物质。v第三节第三节 消化与吸收生理消化与吸收生理v消化消化:食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食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v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 通过消化管壁肌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v化学性消

21、化: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消化酶对食物进行的消化液中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v口腔口腔: 磨碎、湿润、溶解食物。唾液腺(腮磨碎、湿润、溶解食物。唾液腺(腮腺、下颌腺、舌下腺)分泌唾液淀粉酶、溶腺、下颌腺、舌下腺)分泌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菌酶等。v 食管:食管:机械蠕动,运送食物。机械蠕动,运送食物。v 胃:胃:分泌盐酸、胃蛋白酶、黏液等,贮存、分泌盐酸、胃蛋白酶、黏液等,贮存、搅拌、粉碎食物。搅拌、粉碎食物。v 胰:胰:分泌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分泌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

22、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蛋白酶、糜蛋白酶等)。v v肝脏和胆囊:肝脏和胆囊:分泌胆汁,促脂肪吸收。分泌胆汁,促脂肪吸收。v 十二指肠和小肠:十二指肠和小肠:分泌消化酶(淀粉酶、酞分泌消化酶(淀粉酶、酞酶、脂肪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等)酶、脂肪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等),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维生素和水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v 大肠:大肠:分泌黏液,贮存粪便。分泌黏液,贮存粪便。v 直肠和肛门:直肠和肛门:排出粪便。排出粪便。v 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的时间约为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的时间约为24小时。小时。

23、v一、口腔内的消化:一、口腔内的消化:v1、唾液的分泌、唾液的分泌:唾液腺唾液腺:舌下腺、腮腺与颌舌下腺、腮腺与颌下腺。下腺。v2、唾液的成分和作用:、唾液的成分和作用:v(1)成分)成分:pH6.77.1。水分。水分99%,有机物主,有机物主要有粘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要有粘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等,无机物主要有:等,无机物主要有:K+、HCO3-、 Na+、硫氰酸、硫氰酸盐、氯化物等。盐、氯化物等。v(2)生理作用:)生理作用:va、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vb、化学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化学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24、糖。vc、保护口腔清洁:稀释中和有害物质;溶菌酶、保护口腔清洁:稀释中和有害物质;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的杀菌作用和免疫球蛋白的杀菌作用vd、粘蛋白有润滑、中和胃酸作用。、粘蛋白有润滑、中和胃酸作用。v3、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分泌的调节v(1)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机械、化学、温度所引起的唾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机械、化学、温度所引起的唾液分泌;液分泌;v(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食物的:食物的外观、颜色、气味、进食环境及语言文字描述所外观、颜色、气味、进食环境及语言文字描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引

25、起的唾液分泌。v消化系统v大唾液腺v二、食物在二、食物在胃胃中的消化:中的消化: v1、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液的成分和作用:v(1)成分:)成分:pH约为约为0.91.5。人每昼夜分泌胃。人每昼夜分泌胃液约液约1.2.5L。成分包括无机物,如:成分包括无机物,如:HCI,Na、K的氯化物等,有机物,如:粘蛋白和胃的氯化物等,有机物,如:粘蛋白和胃蛋白酶原等。蛋白酶原等。v(2)盐酸的作用:)盐酸的作用:v激活胃蛋白酶原;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激活胃蛋白酶原;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v可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可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v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肠液的分泌及胆汁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

26、、肠液的分泌及胆汁的分泌和排放;的分泌和排放;v酸性环境有助于铁和钙吸收。酸性环境有助于铁和钙吸收。v(3)胃蛋白酶的作用)胃蛋白酶的作用:水解蛋白质,最适:水解蛋白质,最适pH值为值为23.5。v(4)胃粘液的作用)胃粘液的作用:va、润滑食物。、润滑食物。vb、保护胃膜。、保护胃膜。vc、中和胃酸。、中和胃酸。v(5)内因子的作用)内因子的作用:胃腺的壁细胞能分泌一种与:胃腺的壁细胞能分泌一种与VB12吸收有关的吸收有关的“内因子内因子“。它是分子量为。它是分子量为5300060000的糖蛋白。的糖蛋白。v胃v2、胃液的分泌:、胃液的分泌:v(1)基基础础胃胃液液分分泌泌:空空腹腹12-2

27、4小小时时后后的的胃胃液液分泌称基础胃液分泌,或称非消化期胃液分泌。分泌称基础胃液分泌,或称非消化期胃液分泌。v(2)消化期胃液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胃期和肠期。vA胃胃液液分分泌泌的的头头期期(cephalic phase):饭饭前前看到、闻到或进食动作。看到、闻到或进食动作。v头头期期胃胃液液分分泌泌的的特特点点:a.持持续续时时间间较较长长。b.分分泌量、酸度、胃蛋白酶含量高。泌量、酸度、胃蛋白酶含量高。 c.分泌反应的强弱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分泌反应的强弱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vB胃胃分分泌泌的的胃胃期期(gastric phase):因因食食物刺激胃而

28、引起的胃液的分泌。物刺激胃而引起的胃液的分泌。vC胃胃液液分分泌泌的的肠肠期期(intestinal phase):进进入入小小肠肠后后,继继续续刺刺激激胃胃腺腺分分泌泌少少量量的胃液。的胃液。v三、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三、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v(一)胰液及其分泌(一)胰液及其分泌 v1、胰胰液液的的成成分分:无无色色、透透明明的的碱碱性性液液体体,pH约约为为7.88.4,含含有有无无机机物物和和有有机机物物。无无机机物物中中碳碳酸酸氢氢钠钠最最多多。有有机机物物中中以以消消化化糖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最为重要。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最为重要。v2、胰液的作用、胰液的作用v碳碳酸酸氢氢盐盐的的主主要要作

29、作用用是是中中和和进进入入十十二二指指肠肠的胃酸的胃酸。v消消化化糖糖类类的的酶酶有有胰胰淀淀粉粉酶酶和和麦麦芽芽糖糖酶酶,它们的最适它们的最适PH值为值为6.7-7.0。v消消化化脂脂类类的的酶酶有有胰胰脂脂肪肪酶酶,最最适适PH为为7.6-8.5,胆盐作用,活性大增。,胆盐作用,活性大增。v消消化化蛋蛋白白质质的的酶酶有有胰胰蛋蛋白白酶酶和和糜糜蛋蛋白白酶酶,胰胰蛋蛋白白酶酶原原在在盐盐酸酸和和肠肠致致活活酶酶激激活活下下,变变成成有有活活性性的的胰胰蛋蛋白白酶酶。胰胰蛋蛋白白酶酶还还可可激激活活无无活活性性的的糜糜蛋蛋白白酶酶原原,使使它它变变成有活性的糜蛋白酶。成有活性的糜蛋白酶。v(

30、二)胆汁的分泌(二)胆汁的分泌v1、胆胆汁汁的的性性质质:是是由由肝肝脏脏分分泌泌的的,每每日日分分泌泌多多达达8001000mL。稠稠而而味味苦苦,颜颜色色与与所所含含胆胆色色素素种种类类、浓浓度度有有关关。初初为为弱弱碱碱性性(PH7.4)的的金金黄黄色色液液体体。后后为为棕棕黄黄色色粘稠的微酸性液体(粘稠的微酸性液体(PH6.8)。)。v2、胆胆汁汁的的成成分分:水水,胆胆色色素素、胆胆盐盐、脂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以及多种无机盐。肪酸、胆固醇、卵磷脂以及多种无机盐。v3、胆汁的作用、胆汁的作用v(1)乳乳化化脂脂肪肪:胆胆盐盐可可激激活活胰胰脂脂肪肪酶酶。胆胆盐盐、胆胆固固醇和卵磷脂都

31、可作为乳化剂。醇和卵磷脂都可作为乳化剂。v(2)促进脂肪的吸收)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是脂: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是脂肪乳化成极小的微粒,以增加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肪乳化成极小的微粒,以增加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分解和吸收。积,有利于脂肪的分解和吸收。v(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通过促进脂肪: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有推进分解产物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有推进作用。作用。v(三)小肠液的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v1、小小肠肠液液的的性性质质和和成成分分:弱弱碱碱性性(PH7.6)。有有时时是是较较稀稀的的液

32、液体体,有有时时由由于于含含粘粘蛋蛋白白而而很很粘粘稠稠。常常混混有有脱脱落落的的上上皮皮细细胞胞、白白细细胞胞和和微微生生物物等等。还还含含有有多多种种消消化化酶酶,不不是是有有肠肠腺腺分分泌泌,是是由由上上皮皮细细胞分泌的,在消化中不起作用。胞分泌的,在消化中不起作用。v2、小肠液的作用、小肠液的作用 进进一一步步分分解解糖糖、脂脂肪肪、蛋蛋白白质质,使使它它们们成成为为可可吸吸收的物质。收的物质。v四、食物在大肠内的消化四、食物在大肠内的消化v1.大肠的功能大肠的功能:v(1)吸吸收收肠肠内内容容物物中中的的水水分分和和电电解解质质,参参与与机机体体对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水、电解质平

33、衡的调节;v(2)完完成成对对事事物物残残渣渣的的加加工工,形形成成粪粪便便,暂暂时时贮贮存存在大肠内或排出体外;在大肠内或排出体外;v(3)大大肠肠内内的的共共生生菌菌能能产产生生维维生生素素B复复合合物物和和维维生生素素K。v2.大肠液大肠液v是是浓浓稠稠的的碱碱性性粘粘液液(pH8.38.4),主主要要作作用用在在于于其其中中的的粘粘蛋蛋白白,保保护护肠肠粘粘膜膜不不受受损损伤伤,并并润润滑滑粪粪便便,有利于粪便在肠内的移动。有利于粪便在肠内的移动。v五、食品的消化五、食品的消化v、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消化v食物中的糖,主要是多糖食物中的糖,主要是多糖淀粉,淀粉,淀粉的消化是从淀

34、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口腔开始的,受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有一小部分可分解受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有一小部分可分解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因此在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因此在口腔内受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时间不长。食物经吞咽入胃,口腔内受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时间不长。食物经吞咽入胃,在未受胃酸之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食物在未受胃酸之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食物在胃酸的作用下,变成食糜,逐渐排入小肠。在小肠内在胃酸的作用下,变成食糜,逐渐排入小肠。在小肠内食糜中的淀粉及一部分已被水解而生成的麦芽糖,分别食糜中的淀粉及一部分已被水解而生成的麦芽糖,分别受到胰液

35、淀粉酶、胰麦芽糖酶和肠麦芽糖酶的作用,分受到胰液淀粉酶、胰麦芽糖酶和肠麦芽糖酶的作用,分解成为葡萄糖。解成为葡萄糖。所以淀粉的消化主要在小肠。所以淀粉的消化主要在小肠。v唾液、胰、肠淀粉酶唾液、胰、肠淀粉酶v淀粉淀粉麦芽糖麦芽糖 葡萄糖葡萄糖v (口腔、胃、小肠)(口腔、胃、小肠)v 肠蔗糖酶肠蔗糖酶v 蔗蔗 糖糖 葡萄糖葡萄糖+果糖果糖v 肠乳糖酶肠乳糖酶v 乳糖乳糖 葡萄糖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v v 麦芽糖酶麦芽糖酶v 麦芽糖麦芽糖 葡萄糖葡萄糖v、脂类的消化、脂类的消化v 食物中脂肪,在口腔内不起化学变化,在胃内基本上食物中脂肪,在口腔内不起化学变化,在胃内基本上也不起化学变化。也不起化

36、学变化。在小肠内在小肠内,脂肪受胆汁、胆盐的作用,脂肪受胆汁、胆盐的作用,使脂肪乳化变成细小的脂肪微粒,这样就增加了脂肪与使脂肪乳化变成细小的脂肪微粒,这样就增加了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以利于脂肪水解,脂肪微粒经胰脂肪酶酶的接触面积,以利于脂肪水解,脂肪微粒经胰脂肪酶的水解作用,主要分解为脂肪酸与甘油。的水解作用,主要分解为脂肪酸与甘油。v胆盐胆盐 胰、肠脂肪酶胰、肠脂肪酶v脂肪脂肪 脂肪微粒脂肪微粒 甘油甘油+脂肪酸脂肪酸v (小肠)(小肠) (小肠)(小肠)v、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的消化v 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胃内被胃蛋白酶分解为蛋白、蛋白胨以及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胃内被胃蛋白酶分解为蛋白、蛋白胨以

37、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而大部分蛋白质在小肠内被胰蛋白酶、糜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而大部分蛋白质在小肠内被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分解为多肽,再被肠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蛋白酶分解为多肽,再被肠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vv胃蛋白酶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肠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蛋白酶v蛋白质蛋白质 蛋白和胨多肽蛋白和胨多肽 氨基酸氨基酸v (肠激活酶激活)(肠激活酶激活)v蛋白质的消化主要经过以下过程的作用蛋白质的消化主要经过以下过程的作用v1、胃液的作用。、胃液的作用。2、胰液的作用。、胰液的作用。v3、肠黏膜细胞的作用。、肠黏膜细胞的作用。4、核蛋白的消化。、核蛋白的消化。v六、吸收六、吸收v概概念念:各各种种营营养养

38、物物质质的的消消化化产产物物,水水、维维生生素素和和无无机机盐盐经经过过肠肠粘粘膜膜的的上上皮皮细细胞胞,进进入入血血液液的的过过程程,叫叫做吸收。做吸收。在口腔和食管,食物一般不被吸收。在胃内,在口腔和食管,食物一般不被吸收。在胃内,吸收液很少。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每日约吸收吸收液很少。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每日约吸收数百克糖类,数百克糖类,100g或更多脂肪,或更多脂肪,50100g氨基酸,氨基酸, 50100g各种离子及各种离子及78L水。大肠主要吸收水和无水。大肠主要吸收水和无机盐。机盐。v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v在小肠完全被消化到可以吸收的水平。在

39、小肠完全被消化到可以吸收的水平。v小小肠肠特特点点:a.吸吸收收面面积积广广:全全长长280cm,平平均均内内径径4cm,再再加加上上小小肠肠粘粘膜膜皱皱褶褶、绒绒毛毛结结构构,使使面面积积增加增加600倍,达倍,达200m2以上。以上。vb.有充分的吸收时间:食糜停留时间为有充分的吸收时间:食糜停留时间为3-8hr。vc.有有吸吸收收的的结结构构和和功功能能条条件件:绒绒毛毛结结构构、细细胞胞内内酶酶,小肠蠕动等都可促进消化产物的吸收。小肠蠕动等都可促进消化产物的吸收。v绒毛结构v(一)吸收机理(一)吸收机理v1、被动性转运、被动性转运v简简单单扩扩散散:是是由由物物质质浓浓度度高高的的一一

40、方方移移向向物物质质浓浓度度低低的的一一方方。通通过过膜膜的的物物质质流流动动量量与与膜膜两两侧侧的浓度梯度、温度,分子大小及膜面积有关。的浓度梯度、温度,分子大小及膜面积有关。v关于膜的透性,以下几点应该清楚:关于膜的透性,以下几点应该清楚:va.膜流量的计算:膜流量的计算:物质通过膜是双向的,所以物质通过膜是双向的,所以计算膜流量应该是二者的差值,即计算膜流量应该是二者的差值,即F=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vF=AKp(Co-Ci)vA为膜面积为膜面积 Kp膜透性的常数值膜透性的常数值 Co-Ci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vb.膜的透性与分子大小有关。膜的透性与分子大小有

41、关。有的物质易于通过,有的物质易于通过,而有的物质则难于通过。比如:而有的物质则难于通过。比如:O2、CO2、脂肪酸、脂肪酸、醇类都易通过膜,而一些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醇类都易通过膜,而一些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vc.膜的透性随功能状况的改变而改变。膜的透性随功能状况的改变而改变。有些物质,有些物质,在膜功能良好时,不能透过;而在膜功能状况下降在膜功能良好时,不能透过;而在膜功能状况下降时,则能透过。时,则能透过。 v易易化化扩扩散散 :也也是是由由物物质质浓浓度度高高的的一一方方移移向向物物质质浓度低的一方,但需要用蛋白来作载体。浓度低的一方,但需要用蛋白来作载体。 va.有有特特异异性性

42、:某某种种载载体体蛋蛋白白只只能能载载运运某某种种特特异异物物质质,并不是说所有物质通过一种载体蛋白就可载运。并不是说所有物质通过一种载体蛋白就可载运。vb.有有饱饱合合现现象象:因因为为一一种种膜膜,膜膜内内的的载载体体蛋蛋白白的的数数量和运载能力是一定的。量和运载能力是一定的。 v c.存在竞争现象存在竞争现象 v d.存在非竞争性抑制存在非竞争性抑制 v2、主主动动性性转转运运:又又称称逆逆浓浓度度梯梯度度转转运运,它它是是在在蛋蛋白白载载体体参参与与下下,物物质质由由浓浓度度低低的的一一侧侧运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需要耗能。输到浓度高的一侧,需要耗能。v说明两点:说明两点:v消耗的能量由

43、三磷酸腺苷提供。消耗的能量由三磷酸腺苷提供。v“蛋白载体蛋白载体”就是细胞膜上的就是细胞膜上的“泵泵”。v各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v(二)(二)各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各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v、碳水化合物消化产物的吸收、碳水化合物消化产物的吸收v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几乎完全在小肠,且以单糖形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几乎完全在小肠,且以单糖形式被吸收。肠道内的单糖主要有葡萄糖及少量的半式被吸收。肠道内的单糖主要有葡萄糖及少量的半乳糖和果糖。乳糖和果糖。v、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v 脂类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的下部和空肠上部,脂类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的下部和空肠上部,脂肪消化后形成甘油、游离脂肪酸

44、、单酰甘油脂以脂肪消化后形成甘油、游离脂肪酸、单酰甘油脂以及少量二酰甘油脂和未消化的三酰甘油脂。及少量二酰甘油脂和未消化的三酰甘油脂。v 各种脂肪酸的极性和水溶性均不同,其吸收速率各种脂肪酸的极性和水溶性均不同,其吸收速率也不相同。吸收率的大小依次为:也不相同。吸收率的大小依次为:v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 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 不饱和长链脂肪酸不饱和长链脂肪酸 饱和长链脂肪酸。饱和长链脂肪酸。v、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v 天然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后,其水解产物大约天然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后,其水解产物大约1/3为氨基酸,为氨基酸,2/3为寡肽。这些产物在肠壁的吸收远比为寡肽。这些

45、产物在肠壁的吸收远比单纯混合氨基酸快,而且吸收后绝大部分以氨基酸单纯混合氨基酸快,而且吸收后绝大部分以氨基酸形式进入门静脉。形式进入门静脉。v 各种氨基酸都是通过主动转运方式吸收,吸收各种氨基酸都是通过主动转运方式吸收,吸收速度很快,它在肠内容物中的含量不超过速度很快,它在肠内容物中的含量不超过7%。v、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v 水溶性维生素一般以简单扩散方式充分吸收,特别水溶性维生素一般以简单扩散方式充分吸收,特别是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维生素更容易吸收。是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维生素更容易吸收。v 脂溶性维生素因容于脂类物质,它们的吸收与脂类脂溶性维生素因容于脂类物质,它们的吸收与脂类相似。脂肪可

46、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相似。脂肪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v、水与矿物质的吸收、水与矿物质的吸收v 大部分水分的吸收是在小肠内进行,未被小肠吸收的大部分水分的吸收是在小肠内进行,未被小肠吸收的剩余部分则由大肠继续吸收。剩余部分则由大肠继续吸收。v 矿物质可以通过吧单纯扩散方式被动吸收,也可以矿物质可以通过吧单纯扩散方式被动吸收,也可以通过特殊转运途径主动吸收。通过特殊转运途径主动吸收。第四节第四节 泌尿生理泌尿生理v排泄(排泄(excretion):):是指体内分解代谢的终产是指体内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一、尿的

47、正常化学成分一、尿的正常化学成分v1、24小时内,正常人排出尿量约为小时内,正常人排出尿量约为12L。2500ml以上,为多尿;以上,为多尿;100500ml,为少尿;为少尿;不到不到100ml,为无尿。为无尿。v每天需要从尿中排出约每天需要从尿中排出约3060g的固体物质,至的固体物质,至少需要少需要450550ml的尿量才能排出。的尿量才能排出。v酸性,酸性,pH值值5.07.0,最大的变动范围可达,最大的变动范围可达4.58.2。尿中约。尿中约有有9597%水,水,35%是溶质。是溶质。v二、肾脏的结构特点二、肾脏的结构特点v 肾小球肾小球v 肾小体肾小体v 肾小囊肾小囊v 近曲小管近曲

48、小管v肾单位肾单位 近球小管近球小管v 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粗段v 肾小管肾小管 髓袢的细段髓袢的细段 髓袢髓袢v 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v 远球小管远球小管v 远曲小管远曲小管三、尿的生成三、尿的生成(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v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glomerular filtration):):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大分子物质不能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大分子物质不能滤出,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皆可滤出,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皆可滤入肾小囊内,成为肾小球滤液,或称原尿,滤入肾小囊内,成为肾小球滤液,或称原尿,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这是

49、尿生成的第一步。v(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作用作用v1、选择性重吸收作用、选择性重吸收作用v肾小球滤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水和各肾小球滤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水和各种溶质将全部或部分地被重新吸收回血液,种溶质将全部或部分地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这个过程叫做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个过程叫做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v2、选择性重吸收的机理、选择性重吸收的机理v(1)主动性吸收:)主动性吸收:人体需要的物质如葡萄糖、人体需要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K、Na、Ca 2等都是等都是主动吸收。需要耗能。主动吸收。需要耗能。v(

50、2)被动性吸收:)被动性吸收:水、水、CI、尿素的吸收都、尿素的吸收都属于被动吸收。属于被动吸收。v3、几种物质的重吸收、几种物质的重吸收v(1)Na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由两肾滤过的由两肾滤过的Na总量大约总量大约为为540g/天,由尿排出的仅为天,由尿排出的仅为35g /天,不到滤过天,不到滤过量的量的1%. v(2)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肾糖阈(肾脏回收糖的阈肾糖阈(肾脏回收糖的阈值):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当值):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当血浆中葡萄糖浓度超过血浆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尿时,尿中出现葡萄糖,即出现糖尿,通常将

51、这种血糖浓度中出现葡萄糖,即出现糖尿,通常将这种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称为肾糖阈。v糖尿病患者,正常人,一般孕妇都有生理性的糖尿糖尿病患者,正常人,一般孕妇都有生理性的糖尿或蛋白尿。或蛋白尿。 v(3)K的重吸收:的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肾小球滤过的K为为28g /天,尿排出的仅为天,尿排出的仅为24g /天。天。v(4)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肾小球滤过液体肾小球滤过液体180L/天,天,平均尿量为平均尿量为1.5L。v被吸收的水可分为两部分:水必然性重吸收;被吸收的水可分为两部分:水必然性重吸收;水调节性重吸收。水调节性重吸收。v(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

52、泄v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它生成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中去的过程,例将它生成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中去的过程,例如:如:H、NH3等的分泌。等的分泌。v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去的过程。将血液中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去的过程。v1、H的分泌:的分泌:进行进行HNa交换完成。过程:交换完成。过程:碳酸酐酶,催化碳酸酐酶,催化CO2、H2O生成生成H2CO3,H2CO3解离为解离为H和和HCO3,H被肾小管细胞被肾小管细胞主动分泌入管腔,而主动分泌入管腔,而HCO3则留在细

53、胞内。在则留在细胞内。在H分泌的同时,小管液中的分泌的同时,小管液中的Na顺电位梯度扩顺电位梯度扩散进入细胞,这一过程称为散进入细胞,这一过程称为HNa交换。交换。v2、NH3的分泌:的分泌:在小管内与在小管内与H结合成结合成NH4,NH4与酸根结合成铵盐(如:与酸根结合成铵盐(如:NH4CI),),随尿随尿排出。排出。v3、K的分泌:的分泌:以以KNa交换形式进行。交换形式进行。vKNa交换增多时,交换增多时,HNa交换就减少,交换就减少, HNa交换增多时,交换增多时,KNa交换就减少。交换就减少。v酸中毒时,酸中毒时,HNa交换加强,交换加强,KNa交换减少,所以酸中毒时,常伴有血钾升高。交换减少,所以酸中毒时,常伴有血钾升高。v高血钾时,高血钾时,KNa交换加强,交换加强,HNa交交换减少,所以高血钾时,可伴有酸中毒。换减少,所以高血钾时,可伴有酸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