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71741333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发病机理一、发病机理第二节第二节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 健康 阴阳平衡v 疾病 阴阳失调v 治疗 恢复阴阳平衡(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2)致病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致病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一)邪正斗争与发病(一)邪正斗争与发病(二)影响正气的因素(二)影响正气的因素 体质因素体质因素所受之邪,每从脏气而化所受之邪,每从脏气而化 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因郁致病因郁致病 营养锻炼营养锻炼正气盛衰正气盛衰 生活因素生活因素先天疾病先天疾病二、二、 基本病机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虚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

2、实实 邪气盛而正气未虚,邪气盛为主要矛盾。邪气盛而正气未虚,邪气盛为主要矛盾。v 邪气盛,正气尚能抗邪亢盛有余的实证实证v 病因v 多见于疾病的初期初期或中期中期v 病程较短短例如:外感热病之热盛期 外感六淫六淫痰、食、血、水痰、食、血、水等病邪留滞不解“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2. 虚虚 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弱,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弱,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v 正气虚,抗邪力量不足 虚损不足的虚证虚证v 病因v 多见于疾病的后期后期和慢性疾病慢性疾病过程中v 病程较长长例如:大病久病之后;大汗、吐、利、大出血之后 体质虚弱疾病后期“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大病久病之后二、阴阳失调二

3、、阴阳失调(一)阴阳盛衰1. 阴阳偏盛阴阳偏盛v 病因v 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实热证。 “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感受温热阳邪阳邪感受阴邪,从阳化热从阳化热 阳盛则热阳盛则热五志过极五志过极化火气、血、痰、湿郁而化热郁而化热(火)阳盛阴相对不足或绝对亏虚(1)阳偏盛盛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2)阴偏盛v 病因v 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实寒证。 “ 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感受寒湿阴邪阴邪过食生冷生冷,寒湿中阻 阴盛则寒阴盛则寒阴盛伤阳阳气偏衰1.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v 病因v 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虚寒证。v 以脾肾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肾阳虚为最。先天先天禀赋不

4、足后天后天饮食失养(1) 阳虚则寒阳虚则寒劳倦劳倦内伤久病久病伤阳v 病因v 表现为阴液不足,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气相对相对偏盛的虚热证虚热证。v 以肝肾肝肾阴虚为主。阳邪阳邪伤阴五志过极五志过极,化火伤阴(2) 阴虚则热阴虚则热久病久病耗伤阴液(二)阴阳互损1. 阴损及阳阴损及阳v 病理特点:病理特点:虚寒与虚热并存,以虚热为主,虚寒居次。2. 阳损及阴阳损及阴v 病理特点:病理特点:虚寒与虚热并存,以虚寒为主,虚热居次。v 损及肾阴肾阳或肾本身阴阳失调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第一节 养生一、天年与衰老(一)天年(二)衰老二、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一)顺应自然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顺应自然顺应

5、自然适应环境适应环境 天地人一体天地人一体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二)形神兼养(二)形神兼养 形形动形动形形神合一形神合一 形神兼养,神为首务形神兼养,神为首务 神神调神调神(三)保精护肾(三)保精护肾 形形肾肾 精精 生命之根生命之根节欲保精节欲保精 神神先天之本先天之本(四)调养脾胃(四)调养脾胃 人体盛衰人体盛衰脾胃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 养生以脾为先养生以脾为先 生命寿夭生命寿夭后天之本后天之本气气藏藏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治未病:包括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和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调畅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锻炼身体、药物预防、避其毒气二、既病防变二、既病防变1. 早

6、期诊治2. 防止传变(1)截断病传途径)截断病传途径(2)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第二节 预 防第三节 治 则一、治则的概念一、治则的概念v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v 治则与治法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v 本 疾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的本质病机病机阴阳变化阴阳变化(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与反治1.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治”。v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证现寒象,温热药治疗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证现热象,寒凉药治疗之虚者补之虚者补之虚证现虚象

7、,补益药治疗之实者泻之实者泻之实证现实象,泻法治疗之2. 反治顺从顺从疾病疾病假象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治”。v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热因热用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塞因塞用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通因通用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真实假虚证(二)治标与治本(二)治标与治本1. 标本的概念标本的概念 用来概括说明本质与现象、因果关系、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等。2. 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应用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

8、应用(1)缓则治本)缓则治本(2)急则治标)急则治标(3)标本同治)标本同治(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 因时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2.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3. 因人制宜因人制宜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三、基本治则(一)扶正祛邪(一)扶正祛邪1. 概念(1)扶正)扶正应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御和驱除病邪的能力(2)祛邪)祛邪应用泻法祛除病邪,以消除或削弱病邪对机体的损害2. 应用原则“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3. 运用方

9、式运用方式单用单用并用并用先后先后扶正扶正正虚邪不盛,以正虚正虚邪不盛,以正虚为主要矛盾为主要矛盾 的的 病证病证虚证或真虚证或真虚假实证虚假实证实证或真实证或真实假虚证实假虚证祛邪祛邪邪盛正未衰,以邪实邪盛正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为主要矛盾的病证扶正兼祛邪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祛邪兼扶正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邪盛正虚,但正虚不甚邪盛正虚,但正虚不甚,尚能耐攻的虚实夹杂证尚能耐攻的虚实夹杂证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先攻后补)正虚邪盛,但正虚较甚正虚邪盛,但正虚较甚, 不耐攻邪的虚实夹杂证不耐攻邪的虚实夹杂证先扶正后祛邪

10、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先补后攻)(一)调整阴阳(一)调整阴阳(三)调和气血气病治则气病治则气虚则补气滞则疏气陷则升气逆则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血虚则补血脱则固血瘀则行血寒则温血热则凉出血则止血病治则血病治则气血同病治则气血同病治则气病治血血病治气(七)调整脏腑(七)调整脏腑1.调整脏腑阴阳气血调整脏腑阴阳气血五脏应时五脏应时气机升降气机升降2.顺脏腑生理特性顺脏腑生理特性 五脏所恶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脾恶湿、心恶热、肺恶寒、脾恶湿、肝恶风、肾恶燥肝恶风、肾恶燥实则泻腑,虚则实脏实则泻腑,虚则实脏 生克制化调节生克制化调节 五脏调节五脏调节整体综合调节,一脏整体综合调节,一脏 统五脏,五脏统一脏统五脏,五脏统一脏 脏病治腑脏病治腑 五脏相合调节五脏相合调节 腑病治脏腑病治脏 脏腑同治脏腑同治3.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