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71654667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摘 要: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土地分布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己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鉴于目前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首先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从社会经济驱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一方面得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寻求湖北省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措施,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 提出改善土地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既

2、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 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 湖北省 结构 分析 1.绪论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 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 ,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它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20 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 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

3、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 引起城市用地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用地, 特别是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此外, 由于技术进步, 人类改造、 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 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 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土地利用是人文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除地理学以外,经济科学、农业科学、城市科学等学科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制约, 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中,确定土地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1自此,土地利用 结 构 分 析

4、研 究 成 为 各 个 领 域 的 科 学 家 协 作 研 究 的 重 大 课 题 。 国内外现状的发展趋势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 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 从早期的强调功能、 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 20世纪 70 年代起, 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

5、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 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 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 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农业土地持续利用; 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

6、。 研究意义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 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 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 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 提出改善土地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因此,随着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日益加强,开展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具有承东联西、南北交汇、区位优势明显。总面积为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全省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

7、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期。2010 年湖北省有耕地面积万公顷,其中水田万公顷占比重为%,旱地万公顷占比重为%,水旱比为 l:,林地面积万公顷,且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牧草地为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万公顷,未利用地为万公顷3。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已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 大瓶颈。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湖北省的土地利用情况,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进而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健康繁荣发展。 2.研究区域概况 湖北省简称 “鄂” ,地跨东经 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

8、。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 740 公里,南北宽约 470 公里。全省国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自然环境概况 湖北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其中山地面积最大, 占%, 丘陵面积占%,岗地占%,平原占%,形成了以山地为主,山、丘、岗、平兼备的地貌结构。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 3105 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东、西、北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和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幕埠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分布广泛,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湖北土

9、地结构大体是“七山一水两分田” 。地势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不完整盆地。该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光热充足,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 1517,年均降水 7501600mm,10活动积温 43005500,每年 410 月,气温高,降水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其处于我国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省域范围内的自然状况有明显的水平地带分异性。受其地形和气候带的影响,湖北省的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其中土壤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石灰(岩)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这 8 个土类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其中水稻土占总耕地面积%,潮土

10、%,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 本文引用的数据取自湖北省 2000 年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数据汇总、2005、2010 年度土地利用面积汇总的部分工作成果和和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数据,1995 年至 2010 年湖北省统计年鉴三期数据精度存在一定差异,分析中对 2010 年数据中包含的一小部分不明地类按土地利用未发生变化处理。在这里,我们一并分析了两个时间段(19962005,20052010) 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与方法根据分析和研究要求,充分利用湖北统计调查成果基础数据,有目的的进行空间统计、汇总和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结构、强度等的空间分布规律

11、,为进一步开展结构利用分析和并为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数据,考虑经济容积率、城市规划强制因子和规划调整等因素,从结构的合理性考虑空间和数量结构的调整,从强度的合理性考虑纵向潜力的拓展,从未利用土地和城市规划要求考虑横向潜力拓展,进而得出土地的综合潜力。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与结构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情况和用地构成情况的分析、分类人均指标比较分析、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分析、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比较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结构调整方向。5 4.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总体现状 2010 年底,

12、湖北省土地总面积万 km2。农用地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耕地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园地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林地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牧草地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他农用地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建设用地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 交通水利用地 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未利用地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 耕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状况 湖北省在 2010 年时耕地为万公顷,相对于 2005 年减少了万公顷。在 2010年耕地结构中,水田万公顷占比重为%,旱地万

13、公顷占比重为%,水旱比为 l:,水田略多于旱地的原因,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汉平原,水田多与旱地。虽然丘陵几山地地区的早地略多于水田, 但差值不及前者。 新撂荒地的计入使这一结构上的特点更为突出。受到本省地形的影响,山地、丘陵面积广,其中耕地占全省耕地的 30%以上,且多属坡地,平原耕地中又有部分耕地靠近江河、湖泊处于易涝渍的低洼区中,导致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在利用上处于生产力低下的水平,环境的恶劣和土壤贫瘠的这一特点将深刻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易受早受涝,粮食产量不稳的因素始终存在。 由于市场导向不明,农作物易变更严重,导致耕作不合理,土地资源存在浪费,在风调雨顺的

14、年景,易盲目弃耕,加剧水上流失;遇上灾去年份,又易于扩大垦荒面积,毁林毁草,围湖造田。因此,改造中低产田(地),加强市场引导十分必要7。 园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现状 湖北省在 2010 年时园地面积为万公顷,相对 2005 年增加了万公顷。在土地规划分类中,园地属于农用地的一种,园地细分为三个三级规划分类,分别是果园、茶园和其他园地。 全省有较大的山地、 丘陵,适宜的季风气候区, 适合果园、茶园的种植, 但是本省的东南大别山区, 和鄂西北一带海拔较高给园地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林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现状 湖北省在 2010 年时林地为万公顷,相对于 2005 年增加了 61 万公顷。湖北的林地大部分

15、分布在山地、丘陵。其中古老漫长的地理变迁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神农架全境蕴藏着丰富的林地资源,现有森林面积 1618 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 2019 万立方米,实施“天保工程”后,森林年净增长量 29 万立方米,是湖北省的“绿色宝库” 。 【8】除了原始森林,山地中有林地居多;丘陵中则其他林地(含疏林地)居多;灌木林大量分布林地中,天然林远多于人工林,天然林中, 天然次生林占绝对优势, 除个别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和遭破坏以前的类型外,其余绝大部分是原有森林遭到破坏后,森林环境条件改变后而形成的次生灌丛,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山区广泛分布,但林地中灌木林、疏林地的比重大。现有林地的营林、造林

16、和改造的任务比较的艰巨。 牧草地面积比例及土地利用现状 湖北省在 2010 年时牧草地为万公顷,相对于 2005 年增加了万公顷。草被覆盖度居中的占大多数,全省有面积较大的荒山荒坡,在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下,有利于林木、灌丛和草被的生长。近年来实施“保持水土,封山育林”的政策下,把荒地荒坡充分利用起来植树种草,生态环境有了改善。但由于地形影响, 本省的草地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给大面积放牧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现状 湖北省在 2010 年时城乡建设用地为万公顷,相对于2005 年增加了万公顷。城乡建设用地中,包括农村居民用地、城乡工矿用地,建设用

17、地分布于平原、台地、山地,丘陵中的建设用地也多用其间的平地,可以认为,绝大部分的建设用地,占用了地形平坦开阔、上层深厚、水源丰富易于农作的土地。虽然建设用地的增长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必然趋势,但其中滥占乱用耕地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严禁滥占乱用土地己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紧迫任务。 交通用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现状 湖北省在 2010 年时交通用地为万公顷,相对 2005 年增加了万公顷。 “中部崛起” 战略的实施给湖北省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经济的发展, 交通设施的完善,导致交通用地的不断增加。 虽然交通用地增长是经济发展、 增加两地直接的联系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选址的过程中应该尽

18、量少占好地和耕地, 保证基本耕地面积不能减少,守住耕地红线。 未利用地 湖北省在 2010 年时未利用地为万公顷, 相对于 2005 年减少了万公顷; 丰富的光热资源与湿润多雨的自然环境, 既有利于地表岩石的风化, 又有利于次生林木、灌丛与草被的生长,这是本省未利用地偏小的主要原因。此类土地地表岩石裸露、或低洼积水、或自然条件恶劣用作农业用地有相当大的难度【9】 5.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累积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潜能, 传统经济的优势得到发挥, 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国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19、 战略全面推进、 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 “两型社会”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都为湖北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将为 “湖北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2005 年湖北省人均 GDP 约为 1545 美元,2010 年超过 3500 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我省当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通道”的“黄金发展阶段” 。在工业方面,湖北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资本、技术密集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将取代传统工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光机电为代表的产业将进一步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支撑, 重工业畸形发展的结构特征逐步被技术密集和高加工度的特征取代, 三产业比重由 1996 年的 17

20、:43:40 调整为 2007 年的 154540,2010 年达到 11:46:43,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更为明显,经济结构更为合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2010 年湖北人均 GDP 达到 3500 美元以上,处于加速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建设速度在加快,奠定现代化基本框架;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快速提升,处于整合区域资源要素,城乡一体化发展快速发展。 根据 20052010 年湖北省经济水平,从经济总量来看,2007 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增长率为%,是 1979 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2008 年突破万亿大关,2010 年达到

21、 12800 亿元,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 表 2 湖北省 GDP 历年数据 年份 GDP(亿元) 2005 年 6520 2007 年 9231 2010 年 13500 2012 年 16300 ) 2015 年 19546 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我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可以看出湖北省经济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这就要求规划必须通过科学控制和引导土地资源利用方向、规模、结构和布局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表 3 湖北省与全国经济增速比较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 2004 年 2005

22、 年 2006 年 2007 年 全 国 % % % % % % % 湖北省 % % % % % % % % % 湖北省土地利用总量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面, 而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土地的总量变化上。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 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湖北省 19952010 年土地利用状况统计分析的结果见表3 对湖北省上述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表 3 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耕地是各种土地类型中变化总量最大的;林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水域面积的增加;居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减少

23、,土地的使用率上升。 对 19962010 年土地利用结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表 5 的结果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从表 3 我们可以看出:面积减少的土地类型有耕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和未利 用地,耕地面积减少了万 hmZ,牧草地面积减少了 1 万 hmZ,交通用地减少了 万腼 2,未利用地减少了万 hmZ 面积增加的土地类型有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园地 的面积增加了万 hmZ,林地的面积增加了 24 万 hmZ,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增 加了万 hmZ,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增加了万 hmZ 利用类型 1995 2010 15 年间变化 表 4 1995-2010 年间湖

24、北省土地利用变化10 万hm2 耕地 林地 + 草地 + 水域 + 居住建设用地 + 未利用土地 总面积 0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土地 表 5 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1996-2010)11 万hm2 类型 1996 2005 2010 从表 3 我们可以看出(1996-2010)面积减少的土地类型有耕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耕地面积减少了万 hm2,牧草地面积减少了万 hm2,交通用地减少了 10 万 hm2,未利用土地减少了万 hm2 。 面积增加的土地类型有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园地的面积增加了万 hm2,

25、林地的面积增加了万 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增加了万 hm2,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增加了万 hm2。 .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省近 25 年来耕地不断减少,从 1985 年的万 hm2,下降到 2010 年的万 hm2,呈较大趋势下降,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 耕地保护也刻不容缓;林地面积逐步增加,草地面积逐年减少;而水利方面的设施建设,在最近10 年一直国家建设的重点,因此,其占地规模也有大幅度的上升,随着土地集约化的利用,我们在未利用土地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其面积在最近 15 年大为减少。 湖北省耕地面积分布根据地形的不同,有他的划分特点。在所处的地形来 湖北省近 25 年土地利用变

26、化 (万 hm2) 类型 1985 1995 2005 2010 耕地 林地 园地 牧草地 水域 居住建设用地 $ 水利设施 未利用土地 看湖北省约 82%的耕地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平原,25o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见表 5 全省林地面积万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其中有林地占%,灌木林地占%, 其他林地占%。 山地中,有林地居多,丘陵中则其他林地居多,灌木林分布广泛。 湖北省草地万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分布于海拔较高、 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 总体分布特征是鄂中江汉平原最少,向西、北、东山丘区,牧草地资源逐步递增水域面积万 hm2,占总面积的%,其中河渠占 17%,湖泊占 19%

27、,水库坑塘占 18%,滩地占%,水域用地地域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中东部平原湖区水域用地集中化程要最高, 鄂西自治州、十堰市及宜昌市水域用地较少,水域用地构成中,河流、湖泊及烷塘水面主要分布在平原湖区,水库在丘岗地区较为集中,建设用地占总面积%,其中城镇地占%,居民点占%,其他用地占%。湖北省居民及工矿用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鄂东和鄂中南,特别是江汉平原居民点星罗棋布,集中化程度高,而中低山区,居民点分布密度低。 湖北省土地利用特点 湖北省不同坡度下耕地面积12 坡度 耕地面积/万 hm2 所占比重 35o 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差,限制性因素较多 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污染、湖泊调节作用削弱,

28、导致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退化,耕地质量下降。 受地形和气候条件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地处中部,东西为山地地形地带,兼具水蚀和沉积特征;地形为平原山地,造成水土流失,土质变劣,肥力下降,低产地增多,,而且淤塞河道和水库,使洪水威胁日益严重。 农用地面积较大,用地结构差异过大 全市农业用地所占比例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 %,种植业为主导产业, 反映在农用地结构上,呈现相对单一的特征。林地比重过大,占土地总面积的 %,大部分位于东南部西北部山区,受其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制约,植被总开发少,利用率低。其次是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但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主要分布于平原的地区;园地、牧草地比重亦明显偏小,

29、分别占农用地比重仅为%和 %,因此农用地个地类用地结构差异显著。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逐步下降。 目前,土地开发利用粗放浪费问题严重。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继续占用耕地的情况不可避免。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 : 也逐年增加,同时还有不少耕地受到盐碱化、沙化和荒漠化的损毁,土地供需矛 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逐步下降。 土地后备资源有限,开发利用限制因素多 2010 年底,全市未利用地面积 14530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且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坡度大于 15,适宜开发成耕地的极少,大部分地区崎岖不平,造林难度较大,发展林地条件相对较好地区面积较小

30、。 6.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因素 地形条件 湖北省土地年变化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特殊的地形限制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湖北省正好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其中,山地面积最大占%,丘陵占%,岗地占%,平原占%,这样就形成了以山地为主,山、丘、岗平兼备的地貌结构,土地格局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耕地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平原和鄂北岗地;林地则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南和鄂东北;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西部及东南、东北边缘地带恩施自治州、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居民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鄂东和鄂中南等平

31、原岗地区。 # 自然灾害 洪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的变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按侵蚀模数 1500t/km2计算,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万 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33%,在长江流域各省中仅次于四川而居第 2 位14水土流失遍及 61 个县市,广大丘陵山区几乎都可见到,尤以鄂西和鄂东北山区最为严重。 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4 湖北省近 20 年来的人口数量由 1990 年的万人增长到 2012 年的万人,增幅达%。耕地面积则由 1990 年 3476770 公顷减少到 2010 年的 3361860 公顷。人口增加,需要占用

32、更多的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大量新建住宅,发展道路交通; 出于对自身福利的追求,在耕地的比较利益相对低下的背景下 ,人们倾向于发展乡镇企业及其他非农产业,在农业内部,农民更愿意改农田为鱼池、果园, 湖北省地势高程与土地类型分布 地势高程(m) 耕地 林地 居民建设用地 未利用土地 1200 22% 31% % % 5001200 28% % % 100500 5 % % % 100 43% % % % % 发展牧副业。 有些地区的大量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非农产业,使得部分耕地无人耕种乃至被抛荒。 工业化和城市扩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

33、观要求。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各类建设用地必然增加,必然会占用一部分其他的土地。 面对经济危机,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加大了基础设施和房 地产建设,这一措施, 必然使建设与农业争地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此外,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道路的网络化、高等级化,占用了不少土地。交通条件的改善可改变通达性,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因此会促使农业用地快速向非农用地转化,特别是交通干线诱导城镇用地发展方向,或顺其延伸成带状蔓延,或向其靠拢成片状发展。如:仙桃市,50 年代以水运为主,城镇用地主要靠汉江一带,随着汉宜公路和宜黄高速公路的建设,城市用地先后两次大规模向南扩

34、展,建成区从发展到现在的15 农业生产效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加大了对菜、果、鱼、肉等副食产品的需求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差距明显增长。如 1995 年每公顷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水产养殖用地的产值分别为元、181628 元、元、元和 元。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农田向果园、草地和水产养殖场的转化。可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其经济产值高低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 政府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增设了 27 座城市和 676 个建制镇,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 13。 1900 年代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 使城市建设占地处于失控状态。一部分农村为发展渔业、林业,没有充分利用已

35、有湖泊、堰塘、荒地,而是毁田建鱼池、建果园。近几年国家又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加大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这必然使建设与农业争地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7 湖北省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当前,湖北省耕地利用结构仍然是以生产粮食、 经济作物为主,饲料作物发展不足,绿肥等养地作物播种面积下降;林地中用材林比重大,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比重小; 草地中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工建设草地少。近年来,农业用地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使农业种植业用地比重有所下降,但出现了占用良田好地发展林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倾向,而真正需要调整的陡坡地、低湖田和其他低产地改造挖潜的力度不够。

36、 湖北省耕地面积的变化 湖北省人均耕地面积变化 2 图 湖北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般来讲,城市建设总用地中,比较合理的用地结构为:工业用地占 20%25%,道路广场用地占 15%20%,生活居住用地占 40%50%,城市绿化用地占 10%15%。1996 年,湖北省 35 个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中,居住用地占%,工业用地占%,公共设施用地占%,仓储用地占%,对外交通用地占%,道路广场用地占%,市政设施用地占%,城市绿地占%,特殊用地占%。 可见,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居住用地比重过小,道路广场及绿化用地面积偏小。 土地利用不充分,利用效益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湖北省土

37、地利用率为%,未利用地面积万公顷,大量的荒山荒水未得到开发利用。在已利用土地中,利用不充分、利用效益低下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低产田、低产园、低产林、低产水面大量存在。据调查,湖北省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这些中低产田的产量仅及当地高产稳产田产量的 60%80%。现有园地中,低产园地面积占%,粗放经营现象较为普遍。 林地利用率只有 60%左右,与一般 80%的水平相差较大。可养水面利用率为%,其中可养湖泊、水库的放养率分别为%和 %。 城乡居民点用地外延扩展过快 湖北省城镇建设占地有一定的盲目性,占地超前,利用粗放; 城镇用地的扩展速度数倍于人口的增加; 城镇发展重外延扩张,疏内涵挖潜,旧城土地

38、利用潜力未得到有效发挥; 城镇扩展超出投资能力,城镇单位建设用地投资额下降,圈地撂荒闲置的现象较严重,土地利用不充分。1991 年至 1995 年,湖北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 km2,年均扩展 km2,用地增长率为%,城镇扩展系数达到,城镇建设占地处于低效的扩张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湖北省农村居民点体系在客观上需要合理调查。据统计,1990 年湖北省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 m2,户均占地700 m2,到 1996 年人均占地增至 m2,户均占地增至 m2。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要通过科学规划,切实加大村庄搬迁合并和还耕的力度。 8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农用地 确保实现耕地保有量目

39、标,要以现有耕地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并努力补充耕地面积,2010年确保耕地面积千公顷,规划期内,耕地 减少面积应控制在千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千公顷 ,生态退 耕千公顷,预计灾毁损失耕地千公顷,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 千公顷,其中开发宜农荒地千公顷,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千公顷。 2000 年前各地建设占用耕地量不得高于规划指标的 30%,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量不应低于规划指标的 30%。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要在保护好现有耕地,稳定粮、棉、油、蔬菜等基本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以水产养殖和畜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应

40、充分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切实贯彻“林果上山,鱼虾下滩”的方针,禁止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用途,适当增加园地面积、扩大林地面积、增加牧草地面积、提高可养水面放养率。 加强重点地区的农地保护和建设,建立重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林特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牧业基地。主要包括:鄂中丘陵地区肉牛和细毛羊基地;鄂西北山区肉羊基地;鄂北地区肉牛基地;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肉羊基地。 建设用地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各类建设用地应当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利用非耕地, | 严格控制新增用地规模,重点保障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规划期内,各类建设新增用地规模控制在千公顷以内 ,其中占用耕地不超过千公顷。 城乡居民点用地。

41、 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2945万人。随着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城乡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将减少千公顷,人均用地由 1996 年巧平方米降至平方米其中,城市建设用地由千公顷调整到千公顷,增加千公顷,人均用地由平方米调整为平方米。 建制镇建设用地由千公顷调整到千公顷,增加千公顷,人均用地由平方米调整为平方米。 农村居民点用地由千公顷调整到千公顷,减少千公顷,人均用地由平方米降至 159 平方米左右。此外,平烷行洪,移民建镇(村)涉及万人,需用地千公顷。 独立工矿、交通、水利和特殊用地。规划期间,独立工矿(含冶金、电力、建材、石化、煤炭等部门)用地增加千

42、公顷,其中占用耕地千公顷。水利设施增加用地千公顷,其中占用耕地千公顷。交通用地增加千公顷 ,其中占用耕地千公顷。 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及其他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2010 年,未利用地调整到千公顷 ,比 1996 年减少千公顷。规划期内 ,未利用地调整为建设用地千公顷,农用地千公顷,其中耕地千公顷,园地千公顷,林地千公顷,水面千公顷,牧草地千公顷, 对土地的开发必须因地制宜 ,统筹安排,适度开发,并结合改土治水,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禁止开垦 25o以上山坡地.对零星苇地、滩涂的开发必须符合行洪、蓄洪的要求,禁止开垦防洪堤坡和堤脚禁地。原则上不得开垦林地、草地、湿地、湖

43、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农用地开发以生态农业为主。 土地复垦整理 加强土地复垦。通过土地复垦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千公顷,其中耕地巧 15千公顷。 要以砖瓦窑的复垦为重点,规划期内,有计划地安排占用耕地的砖瓦窑全部退耕。同时,大力抓好采矿、采油、化工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城乡居民点建设和自然灾害破坏、压占、损毁土地的复垦。复垦土地优先作为耕地,同时遵循适宜性原则,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建则建,土地复垦的重点地区是:平原地区(砖瓦窑)和黄石市(工矿废弃地。 积极推进土地整理。 要对村庄、农田和其他零星土地采取综合治理和调整措施,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土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善生态环

44、境。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土地千公顷,其中耕地千公顷。 平原地区土地整理的重点是农村居民点迁并。 规划期内,要通过村庄迁并,增加耕地千公顷。 此外,通过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垦殖闲散地及综合建设农田道路、沟渠道,增加一部分耕地。 山区土地整理的重点是坡耕地改梯田,以大于 25o陡坡耕地的改造为重点,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规划期内,整治坡耕地 千公顷,每个山区县(市)每年整治坡耕地不少于 300 公顷。 土地整理的重点地区为江汉平原、 鄂北岗地、鄂中平原岗地和鄂东沿江平原地区。 湖北省土地生态建设 要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以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坑行洪、退田还湖

45、为重点,以流域治理为龙头,搞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同时要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对已划定的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应从严控制,防止新污染产生。 一、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湖北省实施封山育林 2000 千公顷,主要分布在长江三峡库区、汉江流域、清江流域、大别山区、桐柏山区、大洪山和幕阜山区的47 个县市。 二、 植树造林。 具体实施五大建设工程:一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用 5 年时间, 在长江、汉江、清江流域 53 个山区丘陵县市人工造林千公顷;二是三峡库区生态防护林工程,用5年时间,在三峡库区及周围11个县市营造生态防护林25千公顷;三是长江,汉江干堤防护林工程,用 5 年时间,在长江、汉

46、江外滩和内侧的平烷行洪区,新造防浪护堤林 10 千公顷;四是平原农田防护林,用 3 年时间,在 12个平原县市营造林网 7 千公顷;五是防沙治沙工程,用 2 年时间,在 13 个沙化较重的县市造林千公顷。 大于 25o的陡坡地都要退耕还林,到 2010 年退耕 200 千公顷(还林 125 千公顷,还草 75 千公顷)。2000 年前,将 46 千公顷陡坡地退耕还林,要采取措施,坚决保住神农架天然林和其他成片天然林。 三、平烷行洪、退田还湖。湖北省内长江干流,连江支流民烷和湖烷 284 个, 平坑行洪 220 个,涉及坑内面积平方公里,万人,耕地面积千公顷。 其中,长江干流民烷 184 个,连

47、江河口民烷 30 个,湖坑 6 个。 平烷行洪民烷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严重阻碍行洪的,共 150 个,据土地详查统 ¥ 计,耕地面积千公顷,该类民烷必须扒毁烷堤,退坑还江,清除障碍。一种是 面积较大,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民烷,共 70 个,耕地面积千公顷,实行退人不退 田,按“小水收,大水丢”的原则,当外江水位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时扒口行洪。此 外,64 个民烷实行高水位行洪,也按退人不退田处置。全省平烷行洪实际需退田还湖千公顷16. 1 ,Land Use,Methuen,London,1980. 2陈佑启.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J.地理科学进 展,2005,27(3):116 一

48、122.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 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湖北土地资源发展报告 6.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7.6王兵,减玲.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近期进展J1.地域研究与开 发,2006,25(2):189 一 194 8.神龙架自然资源 9.李仁东,隋晓丽,彭映辉,等.湖北省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分析!J.长江流域资 源与环境,2003,12(4):320 一 336 10.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袁 俊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汉 11.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 1985 一 200512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2.|

49、13.何报寅.湖北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展望J1.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3):44 一48. 13.彭锦辉 湖北土地资源 M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汇总编辑委员 1995 14.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02 15.袁 俊 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16.李春华.湖北省城市化过程耕地资源转用效率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利用类型 1995 2010 15 年间变化 1995-2010 年间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10 万hm2 耕地 林地 + 草地 + 水域 + 居住建设用地 + 未利用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