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与中暑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71617484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4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温作业与中暑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温作业与中暑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温作业与中暑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温作业与中暑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温作业与中暑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温作业与中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温作业与中暑(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温作业与中暑高温作业与中暑work in heat enviroment and work in heat enviroment and heat strokeheat stroke 主要内容l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l高温作业l高温作业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l热适应l中暑l高温作业的卫生标准l防暑降温措施一、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一)气温:l气温(大气温度)l太阳的辐射,照射厂房屋顶,墙壁。l高温设备:冶炼炉、加热炉、锅炉、蒸气管道等。l赤热物体:铁水,加热的钢锭等。l周围物体加热(二次热源)。l其他:化学反应,机器转运,人体散热等。(二)气湿:l生产环境的湿度以相对湿度表示:lRA:空气的绝对

2、湿度(kPa)F:干球温度计所示温度时的饱和水蒸汽张力(kPa)l相对湿度在80%以上称为高气湿。l相对湿度在30%以下称为低气湿。(三)气流:1、外界风力2、空气温差造成空气流动。3、机械通风:送风、排风。(四)热辐射:强度用J/cm2min表示。(1cal/cm2min=4.184J/cm2min)1、太阳辐射:1.5cal/cm2min6.276J/cm2min。2、高温设备:10cal/cm2min41.84J/cm2min(电炉门前)。3、赤热物体:8cal/cm2min33.472J/cm2min。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视线。红外线不能直接使空气加热,但可使周围物体加热,而成

3、为二次辐射源。当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超过人体表面湿度时,周围物体则放散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称正辐射。相反,则为负辐射,负辐射有利于人体散热。(五)影响生产环境气象条件的因素。1、外界大气条件,季节,一日不同时间。2、生产情况3、设备情况,厂房建筑,通风等。二、高温作业(一)定义: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二)高温作业类型:根据生产环境气象条件的特点,高温作业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型)2、高温、高湿作业(湿热型)3、夏季

4、露天作业三、高温作业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一)体温调节:在高温环境中劳动时,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控制下,使人的体温基本保持平衡。1、产热:劳动强度、气象因素2、散热: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可以热平衡公式表示:SMERC1C2注:S为热蓄积的变化;M为代谢产热;E为蒸发散热;R为经辐射的获热或散热;C1为对流的获热或散热;C2为传导的获热或散热。机体内外环境的热应激,激发温觉感受器,发放神经冲动,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反射性引起散热反应。散热方式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大量血液(可高达2.6L/m2min)流向体表,以致代谢热从深部组织向体表转移,皮肤温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强。传导、对流、辐射散热:皮

5、肤温度如果超过环境温度时,体表可以对流辐射方式散热,但这类方式散热量很少。当周围物体的温度低于体表时,人体可通过辐射散热。当体表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温度时,人体可通过传导,对流方式散热,而且温差越大,气流越大,散热越快。蒸发散热: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人体散热主要以出汗蒸发散热的方式,同时产热中枢受抑制,产热稍有降低,从而使体温维持在基本正常范围。当气温继续升高而显著超过体表温度时,蒸发散热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 l出汗的方式:以水蒸气的形式每蒸发1g汗液,可带走2.42KJ的热量,如每小时蒸发300500g汗液,散热量约7501250KJ,足以充分放散人体劳动时产生的热量。但在高温

6、作业时,汗液往往是以成滴的汗珠淌下,这样就不能完全起到蒸发散热的作用。l环境湿度:湿度低,利于蒸发散热。l气流:加大气流(增加风速),可使汗液蒸发加快,蒸发量增加。l人体从热环境获得的对流与辐射热量,劳动代谢产热量,以及高温环境促使代谢亢进而增加的产热量,超过人体的散热量时,从而使热平衡破坏,体内不断蓄热,体温因而升高。v在高温作业过程中,人体可经常出现蓄热。但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参与体温调节的各个系统的生理热应激反应加强。特别是循环系统和汗腺分泌机能在体温调节上起着重要作用,使人体在整个工作日中仍能维持深部体温在38以下或稳定在38,而生理功能不致受到损害(热应激heatstrain)。但

7、是,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身体获热与产热大于散热的情况持续存在,就会使蓄热量增加,以致体温升高。防止体温升高措施 l改善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l安排工间休息,在低热负荷期间,使体内的蓄热放散出去。l减轻劳动强度:肌肉活动是代谢产热的主要来源,减轻劳动强度,会有效地减少机体热负荷,从而避免过度蓄热,并可防止过热而发生中暑。(二)水盐代谢 l环境温度越高,劳动强度越大,人体出汗则愈多。汗液的有效蒸发率在干热有风的环境中高达80%以上,散热良好。但在湿热风小的环境中蒸发效率经常不足50%,汗液难以蒸发,往往呈汗珠淌下,不利于散热。皮肤潮湿、角质渍汗而膨胀,阻碍汗腺孔的正常作用,使更多地淌

8、汗。l在夏季一般人每天出汗1升左右,高温作业工人一个工作日出汗量可达34升。出汗量是高温作业人员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一般以一个工作日出汗量6升为生理最高限度,失水不应超过体重的1.5%。l高温作业工人一个工作日内通过出汗排出盐量达2025g,每日随食物摄入的食盐量为1020g,大量出汗可损失一定的盐份,体内缺盐时,尿中盐量减少,如尿盐量降至5g/24h或2g/8h(工作日内)以下时,则表示人体有缺盐的可能。l大量出汗,损失大量NaCl,如不及时补充必引起体内缺盐,细胞外液Na+降低,影响水分在体内的贮留,使摄入的水分迅速经肾脏排出,同时可损失一些水溶性维生素,VC、VB1、钾、钙等。

9、所以大量出汗可致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缺水和缺盐,可导致热痉挛的发生。(三)循环系统 皮肤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如同时从事重体力劳动,可使血压升高,但血压升高不如常温下明显,主要以收缩升高为主。缩缩(四)消化系统(五)泌尿系统 (六)神经系统 检查时发现,高温作业工人的视觉反应潜伏时间随生产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延长。四、热适应(heat acclimatigation)(一)概念: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对热负荷的适应能力。(二)热适应时人体机能状况 l体温调节能力提高:劳动时代谢减缓,产热减少。出汗增多,蒸发散热增强,皮温下降,使中心与体表的温差增大,利于体内蓄

10、热的放散。出汗机能的改善是热适应的重要表现。热适应后,参与活动的汗腺数量和每个汗腺活动的强度均增加,且开始出汗的皮温下降,出汗量显著增加,蒸发散热机能明显提高。l醛固酮分泌增加:盐皮质激素,有保水保钠作用。促使肾小管和汗腺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使盐分的丧失量大大减少(10%)。l心血管系统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紧张性下降,及其适应能力提高。表现在血压稳定性增加,心率减慢,中心血量恢复,加之抗利尿素分泌增加,因而心脏中充盈血液增多,使得每搏输出量显著增加。l由于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心血管功能明显改变,机体就易于保持体温平衡。热适应者对热的耐受能力增强,提高高温作业的劳动效率,也可有效地防止中暑

11、的发生,但人体热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如超出适应能力限度,仍可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而发生中暑。五、中暑(heat stroke) l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一)致病因素: l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等。l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因素。l睡眠不足,体弱,对热不适应者等。(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 l根据发病机理可把中暑分为三种类型:l热射病: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l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可伴有干热

12、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日射病主要表现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损失所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尤以腓肠肌痉挛多见。痉挛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l热衰竭:一般认为,在高温环境下,皮肤血液量增加及小血管扩张,而引起血容量相对减少,因此不能足以代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l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中暑的诊断原则 l在炎热季节有

13、高温作业职业史。l根据临床表现l排除其他引起高热伴有昏迷的疾病。l中暑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混合型,按其临床症状的轻重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l轻症中暑: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轻症中暑。l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l有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如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l肛温升高可达38.5以上。l重症中暑: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肌肉痉挛,晕厥症状等。(三)治疗原则:1、轻症中暑:l脱离高温环境,休息,饮用含盐饮料(含盐量为0.2%)l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2、重症中暑:l降温:药物,物理降温l纠正水电解质紊乱。l防治休克,脑水肿。六、高温作业的卫生标准(一)夏季

14、室外通风计算温度:29以下为寒冷地区。2932为一般地区。32以上为炎热地区。地名地名哈尔滨27南京32吉林27上海32长春27郑州31锦州28长沙33沈阳29桂林32兰州28广州31北京30重庆33天津30太原29全国主要城市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二)卫生标准l我国生产场所气象条件卫生标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气象条件部分中有明文规定,此标准是根据作业性质,劳动强度,以气温为主而制定的。对于夏季车间工作地点的容许温度按车间内外温差计算。根据各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确定室内外温差的限度。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当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工作地点与室外温差()22

15、及22以下102328942932333及33以上2此标准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放宽(如炼焦、平炉炼钢、轧钢等工作地点),在采取一般降温措施后,仍达不到要求时,可适当放宽,工作地点以不超过2为限。在工作地点附近应设工人休息室,工人休息室的温度应低于室外温度。空气调节车间夏季空气温度规定相对湿度(%)气温()506033326070323170803130此标准适用于工艺上要求一定湿度的空气调节车间,如纺织厂的细纱车间。当室外实际出现的温度等于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车间内空气温度不应超过此规定。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高于31的地区,可按规定的温度加1,湿度不变。高温作业工作场所综合温度容许限值 体力劳

16、动强度指数综合温度()3030地区153132203031252930252829注:*按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区七、防暑降温措施(一)技术措施:1、合理设计工艺过程l机械化、自动化、远距离操作。l热源应尽量布置在车间外。l采用以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天窗下面。l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把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l要便于对热源采用隔热措施。l热源之间应设隔墙,使热空气沿隔墙上升,通过天窗排出,以免扩散到整个车间。l赤热的物体应放到室外或车间的下风向。2、隔热:l水隔热:因为水的比热大,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效果可达8090%。循环水炉门、瀑布水幕、钢板流水、

17、铁纱水幕。l隔热材料:适用于缺乏水源,小型加热炉、蒸气管道。石棉、泡沫砖、石棉混合耐火泥、空心砖墙、石棉板隔热罩。3、通风降温(略)。(二)保健措施:l补充水盐:供水量每天35升,供盐量为每天2025g(其中膳食中1215g、饮料中810g)。饮料含盐浓度为0.2%为宜,温度在15左右。l补充营养:总热量1250013800KJ/d,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415%,还应补充VB1、VB2各2mg/d,VC50mg,Ca1g/d。l加强个人防护:白布工作服,防护帽,眼镜,面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三)组织措施:l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小换班,工间休息,休息室温度应在30以下。l加强医疗预防措施:入暑前对高温作业人员进行体检,暑期医务人员应到工作岗位进行巡回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