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走进熊希龄本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71579310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走进熊希龄本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走进熊希龄本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走进熊希龄本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年走进熊希龄本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年走进熊希龄本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走进熊希龄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走进熊希龄本(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进熊希龄本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2 作者:日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3 / 8 活动规划:1、上网查资料2、调查问卷3、采访校史老师4、参观拜访熊希龄墓园指导老师:章秀娣老师组员的分工:简依涛制作调查问卷结题报告乔丹图书馆查找资料王洋制作开题报告曹雪双采访校史老师田菲笑竹采访录像刘诗普拍摄照片刘玉宇、张嘉明查找网上资料看书易非梳理主要脉络刘冬统计数据张伟男输入数据熊希龄,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香山老人

2、,人称熊凤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慈善家。生平赤诚爱国,忧国忧民,生命不息,爱国不止。早年曾参加维新变法,民国担任国务总理,晚年投身社会慈善,救灾办赈,收养灾童,创办了驰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并且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充儿童福利基金,同时还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爱国利民。青少年时期: 熊希龄父亲是清朝一名中级军官,爱好诗文, 知书善画, 重德才修养,严于家教。其母亲也是慈祥贤惠,品德高尚。因此他很小便经常受到爱国爱民、高尚做人的教育。他初随母攻读,后启蒙于湘西名儒刘玉如、陈志亭等,有“湘西神童”之称。后来到芷江勤奋攻读,就读于沅水校经堂,此书院以“实学课士”为宗旨,给了他很

3、大教益。宋其懿是其导师,也对他有深远的影响。其十五岁中秀才,1889 年岁科连试名列第一。 1891,中举人, 1892 年 4 月,得第 65 名中式贡生。 1894 年 5 月入京补恩科殿试,得 63 名位列二甲。赐进士,朝考后,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888 年与廖氏结婚。1895 年妻死,女儿夭折。1896 年,与朱其慧结婚。在维新变法期间,创办了长沙时务学堂,和湘报为校长和馆主,还创办了政治组织南学会。辛亥革命后,弃清廷拥共和并为创建民国作出积极贡献。任国务总理期间,因袁世凯叫人污蔑,导致无所作为,毅然辞去。“九一八”事变时期,他与马良等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在“一二八”淞沪事变之后,

4、他在香山慈幼院进行抗日救国总动员,并于2 月 12 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在香山慈幼院发布总动员之通告。1937 年 9 月,他率先发表了预见抗日战争胜利的战略性文章长期抗战 。1945 年,他的伟大预见实现了,但他未能亲眼目睹,他已于1937 年 12 月在忧国忧民中病逝。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4 / 8 资料来源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走进熊希龄高二五班指导老师章秀娣前言:在这跌但起伏历史的长河中, 有多少人湮灭其中, 又有多少人被后辈们所遗忘和敬仰,然而,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作为立新学校的学生,我们不能忘记,我

5、们学校的奠基人-熊希龄先生为此,我们对此进行了课题研究。以下是我们组员的分工:简依涛制作调查问卷结题报告乔丹图书馆查找资料王洋制作开题报告曹雪双采访校史老师田菲笑竹采访录像刘诗普拍摄照片刘玉宇、张嘉明查找网上资料看书易非梳理主要脉络刘冬统计数据张伟男输入数据首先,我们先对本校的学生进行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调查,我们不得可悲的发现,除了初中的同学因为有校史课,所以对熊希龄先生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高中的同学, 通过熊希龄奖学金才知道有这个人,但也不了解其人, 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5 / 8 不知其与我们的

6、关系甚密。熊希龄,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香山老人,人称熊凤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慈善家。生平赤诚爱国,忧国忧民,生命不息,爱国不止。早年曾参加维新变法,民国担任国务总理,晚年投身社会慈善,救灾办赈,收养灾童,创办了驰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并且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充儿童福利基金,同时还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爱国利民。青少年时期: 熊希龄父亲是清朝一名中级军官,爱好诗文, 知书善画, 重德才修养,严于家教。他初随母攻读,后启蒙于湘西名儒刘玉如、陈志亭等,有“湘西神童”之称。后来到芷江勤奋攻读,就读于沅水校经堂,此书院以“实学课士”为宗旨,给了他很大教益。宋其懿是

7、其导师,也对他有深远的影响。其十五岁中秀才,1889 年岁科连试名列第一。 1891,中举人, 1892 年 4 月,得第 65 名中式贡生。 1894 年 5 月入京补恩科殿试,得 63 名位列二甲。赐进士,朝考后,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888 年与廖氏结婚。1895 年妻死,女儿夭折。1896 年,与朱其慧结婚。在维新变法期间,创办了长沙时务学堂,和湘报为校长和馆主,还创办了政治组织南学会。辛亥革命后,弃清廷拥共和并为创建民国作出积极贡献。任国务总理期间,因袁世凯叫人污蔑,导致无所作为,毅然辞去。“九一八”事变时期,他与马良等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在“一二八”淞沪事变之后,他在香山慈幼院进

8、行抗日救国总动员。 1945 年,他的伟大预见实现了,但他未能亲眼目睹,他已于1937 年 12 月在忧国忧民中病逝。资料来源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我们又来到位于香山的熊希龄墓园, 在那里我们不仅拜祭了熊希龄老先生,又采访了其守墓人和路人。通过调查,我们又更加了解熊希龄先生。通过调查,我们也明白了立新学校与熊希龄先生的关系。香山慈幼院:设有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和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还资助优秀贫困子弟进入大学受教育。其前身是北京慈幼局,是熊希龄先生在1917 年创办的,曾收育直隶大水灾的灾童千余人。为了长期收养教育灾童及各地贫苦儿童,以北京香山为基址,于1920 年创办了香山慈幼院。香山

9、慈幼院从1920 年创办到1949 年 1 月,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贫民、灾民短期培训班)约有毕业生6000 余人,为国家民族培养大量人才。资料来源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们的感触很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6 / 8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7 / 8 这一学期,我们小组的课题是“走进熊希龄”,在组长认真的带领下,我们对熊老先生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又全面的调查研究,现在,一学期即将要过去了,我们的工作也到了

10、最后整理的阶段。通过这一学期,我了解到了一个全面的熊老先生,作为一个立新人,我们当然有责任和义务来解读这所伟大学校的创始人,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和发扬校长的这种教书育人的精神,而这一切的前提,恰恰就是“走进熊希龄”。一学期的活动,让我感触很多,但总重要的就是,老校长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这种精神,却常驻立新。曹雪双清明节的前一天,我们的小组组织去看了熊希龄的墓。他的墓给了我们一种庄严的感觉,但同时它也给了我们一种萧索的景象。安静的矗立在那里,在那杂草丛生的树荫下。那儿很安静,随风的飘动会发出一阵阵的沙响。那天在我们的中间还站着一位老者,她是熊希龄的家仆,是一个手墓者,她给我们介绍了熊希龄的很

11、多事迹,让我们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我觉得这次给我感受很多,让我更加尊重和敬佩这位教育家。田菲笑竹确定了以熊希龄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后,我们去参观了熊希龄的墓园,本来我以为他作为一个一生默默为国的伟人,他的墓应该是庄严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那里杂草丛生,快清明了也没有人来祭奠他,一生默默,死后也只有沉默。经过了调查,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尽管过程有点累,但是我想为了这样的一个人是值得的。张嘉明我们这次研究的课题就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熊希龄先生,研究一开始我们就想到位于北京香山的熊希龄先生墓看看。墓园建在位于香山的一片空地上周围现在都是小区,这个墓园是熊氏家族的墓园,是他死后又再迁入

12、的。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清明,不巧的是我们错过了上坟的人,在墓园的石碑上我们还能看到熊先生为了推广和普及慈善教育,将自己 25 年来积蓄的数目及其可观的家产全部捐献给慈幼教育事业,有了立新学校的雏形。我想正是有熊希龄先生“面向社会,全面育人,追求高水平教育”的教育思想,使立新越来越好。乔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8 / 8 简依涛制作调查问卷结题报告乔丹图书馆查找资料王洋制作开题报告曹雪双采访校史老师田菲笑竹采访录像刘诗普拍摄照片刘玉宇、张嘉明查找网上资料看书易非梳理主要脉络刘冬统计数据张伟男输入数据香山慈幼院

13、:设有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和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还资助优秀贫困子弟进入大学受教育。其前身是北京慈幼局,是熊希龄先生在1917 年创办的,曾收育直隶大水灾的灾童千余人。为了长期收养教育灾童及各地贫苦儿童,以北京香山为基址, 于 1920 年创办了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从1920 年创办到1949 年 1 月,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贫民、灾民短期培训班)约有毕业生6000 余人,为国家民族培养大量人才。通过此次研究活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校的奠基人熊希龄先生,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学校的历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