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课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71521275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测距工具与仪器的变革测距工具与仪器的变革古代的测距工具中国史记夏本纪中已有大禹使用“准准、绳绳、规规、矩矩”测定远近和高低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利用骆驼商队的行程估算距离古代的测距工具主要有测绳测绳、步弓、测步器、步弓、测步器、测链测链、竹尺、木杆尺竹尺、木杆尺等公元400年,中国战国时发明记里鼓车记里鼓车,用以测量距离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传统的带(线)状测距工具公元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采用4m的木杆木杆尺尺或金属杆尺金属杆尺,在弧度测量中,进行距离丈量公元1880年,瑞典的耶德林采用悬挂的线状悬挂的线状金属尺金属尺代替木杆尺进行

2、较精密的距离测量公元1903年,出现因瓦基线尺因瓦基线尺,用于精密距离测量,精度可达1/1 000 000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目前,在中等精度距离测量中,采用测量专测量专用的钢卷尺用的钢卷尺作为量尺,精度可达1/1 0001/2 000;在低精度距离测量中,采用测绳测绳、皮皮卷尺卷尺和普通钢卷尺普通钢卷尺作为量尺量取仪器高和目标点高的量尺通常是小钢卷小钢卷尺尺;目前,已出现专用的量高杆量高杆或短程激光短程激光测距装置测距装置,用于精密量高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视距测量仪器公元1680年,意大利的制成附有视距丝视距丝的望远镜,后来将其安装在光学测量仪器上,光学测量仪器具有测距功能,用于进行普通视距

3、测量,其精度可达1/2001/300在电磁波测距仪出现以前,为提高视距测量精度,出现了原理不同、形式各异的精密测精密测距仪距仪斜丝视距仪斜丝视距仪用“重合后测微”代替“直接读数”,以提高读取尺间隔的精度将视距尺由通常的竖直安置改为水平安置测距精度可达1/4 000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斜丝视距仪原理图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普通双像视距仪普通双像视距仪在物镜前安置光楔,使视距尺在望远镜视场构成双像,以此双像错动的距离作为尺间隔,再加上测微装置以提高读取尺间隔的精度将视距尺由通常的竖直安置改为水平安置测距精度可达1/3 000;最大测程可达174m对数双像视距仪对数双像视距仪将普通双像视距仪的视距尺用

4、对数视距尺代替对数视距尺是将视距尺分划由通常按尺间隔的均匀刻绘改为按分划值的对数差为常数进行刻绘,以克服均匀尺间隔在望远镜中的的成像会因距离增加而变小的缺点,从而提高读取视距尺的精度测距精度可达1/2 0001/3 000;最大测程可达600m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普通双像视距仪原理图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对数双像视距仪原理图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贝林青型视距仪贝林青型视距仪属于定基线视距仪,即按照视差法测距原理设计而成。通过高精度测取视差角,以达到较精确地测定接近1km的距离视距尺为基线横尺,长度为1m或2m测距的主要部件是安置在望远镜物镜前的两块同半径透镜。当该两块透镜位于中央而合成一个整透镜时

5、,望远镜只有一个视准轴;当用测微螺旋使两半块透镜错开时,视准轴也被分成两个。当两视准轴分别照准基线横尺两端的标志时,其夹角即为与基线横尺长相应的视差角。该视差角的角值可用两半个透镜的移动量来度量,而在测微显微镜中读取。然后利用视差角值和基线长度,根据定基线视距测量公式即可计算出测站点距立尺点的距离测距精度可达1/3 0001/4 000;最大测程可达1 000m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贝林青型视距仪原理图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在无标尺电磁波测距仪出现以前,为满足不要配合目标而进行光学测距的需要,出现了原理不同、形式各异的无标尺测距仪无标尺测距仪定基线无标尺测距仪定基线无标尺测距仪按照定基线视距测量(

6、即视差法测距)原理设计而成测距装置主要由被安装在固定基线两端的两个特殊平面反光镜组成。其中一个平面反光镜是一半透明、一半反光且被固定安置成与基线形成45;另一端的平面反光镜可以绕端点轴旋转。来自目标点的光线,一部分直接进入望远镜,一部分经过两个平面反光镜的反射而进入望远镜,从而在望远镜中呈现目标点的两个相互倒立的影象。当旋转平面反光镜使两个影象完全吻合时,旋转角值恰等于基线对应的视差角的一半。因此,基线对应的视差角可用平面反光镜的旋转角来度量。然后利用视差角值和基线长度,根据定基线视距测量公式即可计算出测站点距目标点的距离视差角的测角精度为2,测程为10m500m,相应的测距精度为1/2001

7、/100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定基线无标尺测距仪原理图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定角无标尺测距仪定角无标尺测距仪按照定角视距测量原理设计而成测距装置主要由一个固定的五角棱镜和另一个可移动的、由楔镜与五角棱镜组成的棱镜组构成。来自目标点的光线,一部分经过固定五角棱镜进入望远镜,一部分经过可移动棱镜组而进入望远镜,从而在望远镜中呈现目标点的两个相互倒立的影象。当沿基线移动棱镜组使两个影象完全吻合时,其移动量即为基线长。然后利用已知的固定的视差角值和基线长度,根据定基线视距测量公式即可计算出测站点距目标点的距离基线的测距精度为0.1mm,测程为10m500m,相应的测距精度为1/2001/100测绘仪器的变

8、革与发展定角无标尺测距仪原理图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在计算器出现以前,为避免视距测量的烦琐计算,设计出了原理不同、形式各异的直接读取平距的测距仪双像自动归算速测仪双像自动归算速测仪按照变角变基线视距测量原理设计制造而成,属于自动归算速测仪,配合双像视距尺可以直接读取水平距离与普通双像视距仪不同之处就在于望远镜物镜前的楔镜不同:前者的楔镜为单个固定楔镜,而后者为可相对旋转的一对透镜组。该透镜组随望远镜纵转而相对旋转,从而使从双像读取的倾斜尺间隔变为水平尺间隔,以达到直接读取水平距离的目的测距精度可达1/3 000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双像自动归算速测仪原理图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哈默视距仪哈默视距仪按

9、照变角变基线视距测量原理设计制造而成,属于图解速测仪,可以配合普通水准尺直接读取水平距离和高差它是将视距丝刻画在竖直度盘上,其间隔按尺间隔随高度角而变化的规律刻画成水平距离曲线和高差曲线。当望远镜纵转时,呈现在望远镜视场内的水平距离曲线和高差曲线将与高度角相对应,以达到直接读取水平距离和高差的目的它的测距精度和高差精度都很低,仅能满足碎部测图的要求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哈默视距仪原理图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电磁波测距仪电磁波测距仪光电测距仪光电测距仪光电测距仪的载波和类型以光波为载波因光源和电子部件的改进它又发展成为激光测距仪和红外测距仪。根据测距方式不同,光电测距仪又有相位式测距仪和脉冲式测距仪

10、之分早期的光电测距仪公元1933年,苏联的特洛飞姆提出光电测距理论公元1943年,瑞典的贝里斯特兰德提出用高频光讯号法测定距离的原理,并与1948年生产出第一台光电测距仪早期的光电测距仪采用电子管线路,以白炽灯或高压水银灯作为光源,体积大、测程短,且只能在夜间观测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公元60年代末,出现了以氦氖激光器作为光源、采用晶体管线路的激光测距仪。其主机重量约20kg,测程可达60km,且可日夜观测,测距精度约为(5mm+1ppm)公元70年代,出现了通过双载波测距、自动改正大气折光影响的激光测距仪,测距精度又有了进一步提高公元1979年,美国制成3波长测距仪,使测距

11、精度达到了0.1ppm红外测距仪红外测距仪公元60年代中期,出现了以砷化钾管作为光源的红外测距仪。它的优点是体积小,发光效率高。更由于微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再与电子经纬仪结合,就形成全站仪目前,红外测距仪的型号很多,测程一般可达5km或更长,测距精度为(15mm+0.53ppm)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脉冲式测距仪脉冲式测距仪通常利用固体激光器(如红宝石激光器)作为光源,它能发出高功率的单脉冲的光。因此,此类测距仪可以不用合作目标(如反射棱镜),而直接利用被测目标对脉冲激光产生的漫反射进行测距通常情况下,由于受到脉冲宽度和电子计数器时间分辨率的限制,脉冲式测距仪直接测量的时间只能达到10-8

12、s,其相应的测距精度约为1m5m目前,有的脉冲式测距仪,由于采用了电容充电技术(TAC)而使其精度可达到cm级或mm级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微波测距仪微波测距仪微波测距仪采用cm级微波作为载波。由于采用微波作为载波,使得对几何通视条件和大气透明度要求很低。因此,在有烟、云、雾、小雨、小雪的气候条件下,仍能进行工作。相反,也正是采用了微波作为载波,其波束较宽,因而地面漫反射影响和折射率受大气湿度的影响远较光波大,从而降低了测距精度1954年由南非开始研制,1956年生产出第一台微波测距仪,在良好的条件下,其测程可达66km80km早期的微波测距仪为了测定相位差,使发射的调制波在阴极射线管上产生一个

13、圆形扫描;返回信号则变成脉冲,它使圆形扫描产生一个缺口,其位置表示发射信号与返回信号的相位差。以后改用移相平衡原理测定相位差从公元1956年到70年代中期,微波测距仪有了重大改进,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3个阶段,重量减轻,体积缩小,耗电量下降,并提高载波频率以缩小波束角,使测距读数更为精确,并使测程达到100km近年来,出现了mm级载波的微波测距仪,其地面反射误差明显减小,提高了测距精度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测角工具和仪器的变革测角工具和仪器的变革古代的测角类工具和仪器古代的测角类工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大禹就开始用规规、矩矩测定方向和高低公元前3世纪,中国利用磁石指级性制成了指南仪器

14、司南司南,用来测定方向;亚历山大的埃拉托色尼用“立杆测影”的方法测定太阳的高度角公元724年,中国唐朝僧一行用“覆矩覆矩”测定天体的高度角,用 “立杆测影”的方法测定纬度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古代的测角类仪器公元1276年,中国元朝郭守敬创制立运仪立运仪,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相似,被用于测定天体的高度角和方位公元1730年,美国哥德弗莱和英国哈德利创制六六分仪分仪,用于进行海上天文定位测量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经纬仪经纬仪经纬仪的雏形公元15世纪,测角仪器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两个度盘、并有瞄准装置、以及将水平度盘旋转轴安置成竖直状态的仪器公元1608年,荷兰眼镜匠汉斯发明了望远镜后,1667年法国人首

15、次将望远镜安置在全圆分划器上进行测角公元1680年,意大利人制成附有视距丝的望远镜,并被用在测角仪器上,为制成完善的经纬仪奠定基础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罗盘仪罗盘仪公元1075年,宋朝沈括就将罗盘用于地形测量袖珍罗盘仪袖珍罗盘仪主要用于粗略定向作业测量专用罗盘仪测量专用罗盘仪用于标定直线的磁方位角游标经纬仪游标经纬仪公元1714年,由康熙亲自监制了一台铜质经纬仪公元1730年,英国机械师西森研制成功较为完善的经纬仪,故文献多称经纬仪是西森发明的公元1783年,英国制成了度盘直径90cm、重91kg的经纬仪,用四轮弹簧马车运输,至此,金属度盘的游标经纬仪的基本结构已经定型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光学经

16、纬仪光学经纬仪公元17世纪,丹麦天文学家奥拉夫鲁默尔将测微器和显微镜安置在经纬仪上,大大提高了读数精度公元1858年,意大利工程师波尔勒发明内对光望远镜,但未能马上被推广应用。直至1892年减发射涂层的发明才使内对光望远镜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测微读数装置和内对光望远镜在经纬仪上的应用,为光学经纬仪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公元1846年,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厂创建,并于1904年开始生产玻璃度盘经纬仪公元1920年,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厂当时的总工程师威特等人研制成功第一台光学经纬仪,并定名为T1型。公元1923年,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厂生产出双线刻划度盘光学经纬仪,并定名为T2型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公元1956年,德

17、国的阿斯卡尼亚厂首次根据自动安平原理制成自动归零补偿器。至此,廓定了现代光学经纬仪的基本结构近年来,光学经纬仪在整体上正向序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正像望远镜、竖盘指标自动归零装置已在中低等精度经纬仪上使用;在J6级经纬仪中,带尺读数已逐步取代测微器读数;J2级经纬仪则将传统的符合读数与测微读数相结合,改进为部分数字化读数;快慢调焦机构、精粗配置度盘机构、以及双色视场等,均使操作更加方便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电子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公元60年代开始出现电子经纬仪开始出现的电子经纬仪是采用编码度盘和机械测微制成的。其精度低,体积大。后来,将电子测微技术应用于电子经纬仪,使精度获得很大提高,体积

18、明显缩小公元70年代出现了采用栅格度盘和电子测微的电子经纬仪公元80年代将动态测角技术应用到电子经纬仪上,克服了度盘刻划误差影响的困扰,使测角精度进一步提高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其它形式和用途的经纬仪视距经纬仪视距经纬仪附加有专用光学测距装置的经纬仪如:普通双像视距经纬仪、对数双像视距经纬仪、自动归算双像速测仪等罗盘经纬仪罗盘经纬仪设置有安置磁针的装置,利用磁针直线的磁方位角陀螺经纬仪陀螺经纬仪专门用于测定直线的真方位角激光经纬仪激光经纬仪利用激光形成的可见视准轴,能进行导向、定位、准直测量摄影经纬仪摄影经纬仪带有地面摄影装置,能进行地面摄影工作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古代的水准测量工具水准测量工具

19、公元前21世纪,中国大禹就利用矩尺配合垂球矩尺配合垂球高低 公元10世纪后期,出现了水准器水准器公元11世纪70年代,中国宋朝沈括创立了用分层分层筑堰法筑堰法进行水准测量,利用水平尺水平尺在地形测量中测定地面高低古代进行水准测量的工具还有连通器连通器、水鸭子水鸭子等*水准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变革水准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变革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水准仪水准仪活镜水准仪活镜水准仪公元17世纪中叶,在出现和水准器和发明了望远镜的基础上,出现了水准仪老式的水准仪是活镜水准仪活镜水准仪定镜水准仪定镜水准仪公元18世纪左右,为克服活镜水准仪使用不灵活的缺点,出现了定镜水准仪定镜水准仪微倾水准仪微倾水准仪公元20世纪

20、初,在制造出内对光望远镜和符合水符合水准器准器的基础上,制造出了微倾水准仪微倾水准仪公元20世纪中叶,在制造出因瓦水准尺因瓦水准尺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精密水准仪精密水准仪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自动安平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公元1950年,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厂生产出了第一台自动安平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水准仪激光水准仪公元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了激光水准仪激光水准仪电子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公元20世纪90年代,在研制出条形码水准尺条形码水准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电子水准仪电子水准仪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地面测量系统地面测量系统经纬仪和电磁波测距仪组合系统经纬仪和电磁波测距仪组合系统简单型组合系统简单型组合

21、系统在一般的经纬仪的支架上,借助于专门的连接装置安置电磁波测距仪而组成智能型组合系统智能型组合系统在简单型组合系统基础上,再附加上小型的、带固定存储器的计算机而组成。该组合系统的经纬仪可以是一般的经纬仪,也可以是电子经纬仪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全站仪全站仪普通全站仪普通全站仪具有测量水平角、竖直角、距离等基本全站仪的功能,并能进行水平距离、高差、高程、点的坐标的计算测角精度为2 5,测距精度为(35mm+35ppm)精密全站仪精密全站仪具有倾斜传感器倾斜传感器,能自动进行横轴误差、竖轴误差、视准轴误差的改正具有动态测角动态测角装置,能克服度盘刻划不均匀误差的影响测角精度为0.51,测距精度为(1

22、5mm+12ppm)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自动寻标全站仪自动寻标全站仪具有倾斜传感器倾斜传感器,能自动进行横轴误差、竖轴误差、视准轴误差的改正具有动态测角动态测角装置,能克服度盘刻划不均匀误差的影响具有自动寻标自动寻标功能具有双伺服电机,能进行全自动化观测典型仪器 Leica TCA2003 新的地面测量仪器,由点测量向面测量发展,3D激光扫描仪。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空间测量系统空间测量系统卫星测量系统卫星测量系统人卫激光测距仪人卫激光测距仪公元1957年,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从此开始了卫星大地测量和卫星定位测量公元1965年,美国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首次进行人卫激光测距第一代人卫激光测距仪用目视

23、跟踪观测,测距精度为2m第二代人卫激光测距仪为自动跟踪观测,测距精度为dm级第三代人卫激光测距仪测距精度可达到cm级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卫星多普勒定位系统(卫星多普勒定位系统(NNSS)公元1957年,美国制成第一台卫星多普勒接收机公元7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广泛进行卫星多普勒定位卫星多普勒定位的单点定位精度为3m5m,最高可达1m;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m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NAVSTAR GPS、GLONASS)公元1973年,美国国防部批准建立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公元1974年,美国开始研制GPS,公元1978年2月22日第一颗GPS卫星上天,公元1993年12月8

24、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GPS已达到“初始运作能力”GPS的单点定位精度为25m(P码)或100m,相对定位精度(5mm+1ppm)公元1978年10月前苏联开始发射GLONASS卫星,并于90年代中期建成该系统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VLBI)公元1967年,加拿大布罗顿和美国贝尔首创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并制成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公元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陆续开始进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摄影测量仪器的变革摄影测量仪器的变革立体观测仪器立体观测仪器公元19世纪50年代,射影技术一经问世,便开始用交会摄影测量进行测量工作,这是地面摄

25、影测量的初始形式公元20世纪初,发明了立体观测法,出现了立体立体镜。简易立体镜镜。简易立体镜的出现可以进行简单的立体观测;反光立体反光立体镜的出现开始了视差的量测立体观测法的发明和反光立体镜的出现,使摄影测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自然立体效应和立体测图原理图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地面立体摄影测量仪器地面立体摄影测量仪器公元1901年德国的普尔弗里希制成了立体坐标量立体坐标量测仪测仪公元1911年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厂制成了由奥地利的奥雷尔设计的地面立体测图仪地面立体测图仪立体坐标量测仪和地面立体测图仪的出现,从此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地面立体摄影测量像片纠正仪器像片纠正仪器光学机械纠正仪光学机械纠正仪分带投影转绘仪分带投影转绘仪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模拟测图仪器模拟测图仪器多倍投影测图仪多倍投影测图仪模拟立体测图仪模拟立体测图仪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厂1生产的C8型立体测图仪型立体测图仪和Topcart地形立体测图仪地形立体测图仪瑞士威特厂生产的B8S立体测图仪立体测图仪和A10型立体测图仪型立体测图仪解析测图仪器解析测图仪器数字测图仪数字测图仪数字摄影测量仪数字摄影测量仪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测绘仪器的变革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