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课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1463988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9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课件(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肖庆延 Xiaoqingyan.新课程背景下的 心理学1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绪绪 论论第一节 心理学与生活和工作 一、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1、自我意识 2、家庭心理 3、心理咨询 4、商业心理 5、劳动心理 6、医学心理2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1、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育的对象 2、有助于加强和提高未来教育工作 的自觉性、针对性、技巧性 3、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3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研究对象(一)(一)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有机体活着时候的精神现象,(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个体心理现象

2、和社会(团体)心理现象。4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心心理理现现象象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个性个性认识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 思维.注意)心理倾向 ( 需要.动机.理想.信念) 心理特征 ( 气质.能力.性格)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调控)1、个体心理现象的内容5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2、社会心理 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由于社会团体的客观存在和压力,便产生社会心理和团体心理。(二)科学的心理观 关于人类的心理现象,长期以来,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 唯心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依附与人体之上物质,即灵魂。是游离的。 唯物主义心理学通过对人体机能的考察及科学实验,得出了科学

3、的心理观。6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科学心理的实质 1、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有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过程:刺激物 感官 传入神经 感官 传出神经 中枢神经 2)脑与心理的发展 # 脑重量的变化 # 大脑病变与心理变化7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反映客观现实的重要特征: 1)主观能动性 2)社会制约性8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探讨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4、,以实现对心理和行为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5、运用9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的创立与现代心理学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冯特(Wilhelm Wundt,)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现代主要的三大流派: (一)行为主义学派 (二)格式塔学派 (三)精神分析学派 10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现状、未来二、心理学的现状、未来1、研究队伍蓬勃发展,研究成果丰富2、已经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5、研究手段日益 现代化3、派系之争平息,学派之间兼收并蓄,与相 邻学科交叉渗透,4、新思想的出现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了新的视野5、心理学已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11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一章第一章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第一节 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一、心理学与人性 人性即人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关注人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人自身如何认识外部世界 2、人类如何更好地适应客观现实12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不同价值取向的人性观1、生物学取向- 可移植的记忆2、行为主义取向-橡皮泥似的孩子3、认知主义取向-模仿计算机的人4、精神分析取向-魔鬼驱使

6、的奴棣5、人本主义取向-塑造自己灵魂的工程师13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第二节 后现代心理学的人性观后现代心理学的人性观一、现代心理学的人性误读 1、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s-o-r) 2、生物化的人性 3、片面的人性 4、神化的人性 14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 后现代心理学的人性理解1、强调人的去中心化2、强调人性多元性3、强调独特性和差异性4、强调主体性和创造性15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学人性观与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与教育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与教育 一、行为主义的教育观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观 三、认知心理学派的教育观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16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7、第二节 人性观与当代教育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每个人都是独特、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中的 6、每个人是具有创造性的17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 人性观与新课程改革 从尊重人性出发,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赞赏学生。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人性观的改变,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大的变革,并这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学生观,教师观。18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一)新型的学生观新型的学生观 1、学生身心

8、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4、学生是独特的人 (完整的、独特的、有差异性的) 5、学生是有能动性的 (有自己的主见、是学习的主体、是 责权的主体)19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 教师观教师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了解教育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望,进一步明确自己其中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教师观: 教材教材P47 1、教师并非是知识的权威 2、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3、教师是促进者 4、教师是学习者20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5、教师是学友6、教师不再是“灵魂的工程师”7、教师是“信息平台”8、教师是“生生不息的奔河”9、教师是应战

9、者10、教师是“长青树”11、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12、教师是“人生的引路人”21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三章 认知过程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 第一节 注 意 一、注意的含义及种类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基本特征。它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是一切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共同特性。22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注意的分类(一)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的含义 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规律) 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新异性 主观因素:需要和兴趣;情绪;知识经验;健 康状况23课程背景下

10、的心理学 有意注意 1、含义 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记忆。 2、引起和保持的条件 对活动意义、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培养间接兴趣 排除无关干扰 依赖意志品质24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范围)7+2 7-2 对象的特点;活动任务;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 主体的态度;年龄;对象的特点; 3、注意的分配 同时进行活动的熟练度;活动间的联系; 4、注意的转移 原来活动的吸引强度;新活动的特点;25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 感 知 觉 一、感知觉的含义 都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的是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视

11、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及变化 1、感觉的适应 2、感觉的对比 3、相互作用 (联觉、补偿、练习的影响)26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知觉基本特征 1、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 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 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 2、知觉的特征: 1)整体性 2)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3)理解性 4)恒常性27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错误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有: 1、空间错觉 图形、线条、重量 2、时间错觉 一日三秋 3、运动错觉 似动现象 错觉现象十

12、分普遍,比较顽固,各种知觉都会发生,不易克服。在生活中、工业、军事有一定意义。28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感知觉的发展(略) 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保持适当的刺激强度 2、把握感知的组织原则 3、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4、把直观与语言指导结合 5、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6、注意动静交替29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三节第三节 记记 忆忆n一、记忆及类型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就是记忆。是由记忆的复杂过程。类型有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二、记忆的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遗忘)、再现(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一)识记 是记忆的第一环节,有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之分。3

13、0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保持和遗忘二)保持和遗忘1、遗忘及进程遗忘及进程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再认和回忆发生错误就是遗忘。有暂时性和永久性遗忘二种。 遗忘的进程:遗忘的进程: 先快后慢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 关于遗忘的假设理论:关于遗忘的假设理论: (1)衰退说 (2)干扰说 (3)压抑说 (4)同化说31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再认或回忆(再现) 再认是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 回忆是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回想起来。 再认、回忆的速度和确认度的因素: 相似程度、场合、学习的 材料性质、主观情绪状态 32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记忆的信

14、息加工过程n 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论和系统论原理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 n 复述n n刺激 注意n 检索n 提取 n 遗忘 遗忘 遗忘 感感觉觉记记忆忆短短时时记记忆忆长长时时记记忆忆33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四、记忆的发展 1、记忆的广度呈扩大趋势 2、从无意识记为主发展到有意识记为主 3、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转换 4、由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4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善于识记 增进记忆 良好的记忆效果,依靠有效的记忆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

15、)复习方式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150%35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第四节第四节 思思 维维一、思维的含义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二个显著的特征。 二、二、思维的思维的类型 1、凭借物不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方向或答案不同: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3、按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36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三、思维的一般规律三、思维的一般规律 (一)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一)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问题表征问题表征选择操作选择操作实际操作实际操作评价当前状态评价当前状态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知觉情

16、景 2、功能固着 3、定势作用 4、原型启发 5、动机水平37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四章 认知学习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一、知识及其分类 1、知识的含义 2、知识的分类 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二、知识学习的过程(一)心理过程:系统加工执行控制预期38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知识学习的阶段 1、新知识习得 2、新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 3、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教学 1、促进知识的理解 2、指导复习或设计变式练习3、测量与评价学习结果 39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 (一)认知策略1、复述 2、精制 3、组织(二)元认知策略1、元

17、认知成分:知识;体验;监控;2、元认知策略: 计划; 监视; 调节40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学习策略的教学 1、策略学习的特殊性 2、学习策略的教学(1)要善于把学习策略外显化、程序化(2)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3)把具体策略的教学与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4)引导学生评价训练的有效性(5)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学习策略41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三节 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一、迁移的含义 1、含义: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它学习的影响。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 2、类型: 1、正迁移和负迁移 2、顺向和逆向迁移 3、纵向和横向迁移 4、特殊与普遍迁移42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迁移理论简介二

18、、迁移理论简介 1、早期的迁移理论 1 1 1 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 2 2 2 2)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 3 3 3 3)概括化理论)概括化理论)概括化理论)概括化理论 4 4 4 4)关系(转换)理论)关系(转换)理论)关系(转换)理论)关系(转换)理论2、现代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拜伯)尔: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原有认知结构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43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三、 促进迁移的教学促进迁移的教学 1、科学精选内容,促进普遍迁移 2、改进教材的组织

19、和呈现方式,塑造良好认知结构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44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第一节第一节 智力与智力开发智力与智力开发一、智力及理论一、智力及理论(一)智力的概念的表述(一)智力的概念的表述(指综合性的认识方指综合性的认识方面的能力面的能力,包括注意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观察力记忆力记忆力思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二)智力理论:(二)智力理论: 1、传统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斯皮尔曼;斯皮尔曼; 吉尔福特吉尔福特 2、现代智力理论、现代智力理论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斯腾伯格;斯腾伯格; 加德纳加德

20、纳45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智力测验1、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公式;比率智商(IQ)=MA/CA100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 IQ=100 +15Z3、瑞文推理测验 图形智能测验46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智力的发展一般规律(一)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2、环境(自然、家庭、社会)主要条件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4、个体主观努力内部因素(二)智力发展的特点1、一般趋势2、稳定性和可变性3、发展的差异性47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四、智力的开发1、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2、学科教育与智力开发3、项目学习与智力开发4、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智力开发48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 创造力及其培养 一、

21、创造力的内涵 创造思维是核心;创造人格是必要条件; 1、创造力与思维方式; 2、创造力与灵感 3、创造力与人格 二、影响因素 智力、知识、认知风格、 人格特征、动机、环境49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创造力的培养 1、营造创造的环境 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技法的培训 3、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50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六章 情绪情感与学生发展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 一、含义一、含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二、 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引起的需要不同: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情景性不同:

22、 不稳定、 较稳定 外部表现不同: 带有冲动性、 理智性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喜极而泣、悲喜交加、乐极生悲、爱恨交织51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四、情绪情感的作用1 1、调节功能、调节功能 可以提高或降低积极性2 2、动力功能、动力功能 “人逢喜事精神爽”3 3、感染功能、感染功能 “触景生情”4 4、信号功能、信号功能 通过表情实现情感沟通5 5、迁移功能、迁移功能 爱屋及乌“”52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五、新课程与学生情感体验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 2、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3、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4、改革课程结构和设置53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第二节 青少年学生情绪

23、情感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一、主要的情绪类别一、主要的情绪类别 1、心境、心境-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带有感染 作用的情绪状态。 2、激情、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 3、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热情、热情-介于心境与激情之间的情绪状态。比较强烈、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54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二、青少年学生情感的类别青少年学生情感的类别1、道德感-人们根据社会道德规范或标准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2、美 感-是个体审美的需要和观念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3、理智感-人在追

24、求真理从事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55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三节第三节 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一、情商 关于情商的界定二、教学促进学生的情商发展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2、创设情景,挖掘学科知识的情感因素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56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1、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 2、学会心理调节,保持快乐心境 3、学会自我调控,控制不良情绪 具体方法:A、认知调节法 B、语言调节法 C、意志调节法 D、转移注意法57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七章 意志与学生发展 第一节 意志及意志品质一、含义 P134 二、品质: 自觉性、坚定性

25、、果断性、自制力第二节 意志行动分析一、意志过程: 做出决定执行决定二、意志的心理结构(一)期望和抱负水平 1、个性特征、 2、成败经验(个人、团体) 58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 内容上:原则性 非原则性的冲突: 形式上: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三)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策 从途径 1、常规决策 2、非常规决策 从要求 1、最优决策 2、满意决策59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三节 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一、意志障碍 1、盲从性与独断性 2、轻率与优柔寡断 3、动摇性 4、失控性60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自觉性训

26、练 1、树立符合自己的理想目标 2、鼓励自我作对,养成谦虚谨慎的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果断性训练 1、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 2、小事鼓励快速做出决定 3、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三)坚持性和自制力训练 1、接受挫折教育 2、从小事做起 3、积极体育锻炼 61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八章 人格差异与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人格及影响因素人格及影响因素 一、一、 人格人格(personality)的含义 P153 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1、独特性和共同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和可塑性 4、社会性和生物性62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影响人格

27、的发展因素 1、遗传素质 大脑对心理的制约 2、社会环境: 家庭(教养方式;出生次序) 学校教育方法 社会实践 3、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63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第二节 人格与学生发展一、人格结构与学生发展二、人格动力(概念)三、人格发展的阶段特点四、人格适应(概念)五、教师人格与学生发展64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教师存在的行为问题1、对学生发展缺乏了解2、轻率对学生进行处理3、情绪化4、缺乏批评性,过分盲从5、主观臆断,感情用事65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九章 气质与性格 第一节 气 质 一、一、 气质含义气质含义 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通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二、气质的类

28、型 1、阴阳五行说 2、体液说: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4、体型说 5、血型说 三、气质的测量 略 66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四、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1、克服气质偏见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3、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一个人 的成就和社会价值;每人都不完全属于某 一种气质类型。67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 性 格 一、性格的含义一、性格的含义 指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个性的核心部分。(三个层面含义) 二、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

29、性格的理智特征 68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性格类型论和特质论1、依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 (荣格)内向型、外向型2、依心理机能优势分: (培因;李波特)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3、依个体独立性程度分: (威金特)独立型、依存型4、特质论 (奥尔波特)四、气质与性格 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互相影响,五、性格的测量(投射法)69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十章 人格教育第一节 当代教育视野中的人格教育 一、人格教育的特点 1、着眼于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 2、侧重于培养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3、有别于传统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二、人格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1、是教育对象心理发展的需要 2、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和落脚

30、点 3、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70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新课程与人格教育 1、对人格教育的关注 改革的目标: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为人格教育提供保障 A、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B、课程实施强调教学互动 C、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71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一、学生健全人格的特征1、智能结构健全、合理,具有学习能力2、认知客观、准确3、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4、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情感5、人际关系融洽,具有合作精神6、独立自主,善于选择7、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72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31、二、培养的原则二、培养的原则 1、早期教育 2、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教育 3、自我教育 4、学校教育的全面渗透 5、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结合 三、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三、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 1、家庭2、学校3、社会4、自我教育 四、培养的方法培养的方法 榜样示范;说理教育;行为训练;环境熏陶榜样示范;说理教育;行为训练;环境熏陶 73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十一章 行为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行为动力 一、需要 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 (一)种类 按起源分: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按对象分: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74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马斯洛(美国)的需要层次论 把人类众多的

32、需要分为 7 个层次: 自我实现 审美 秩序,行为的完美 认知 解决问题、克服障碍 尊重 地位、名誉 归宿与爱 社交、友谊、团体、爱情 安全需要 工作、收入、稳定、安全 生理需要 饥、渴、性 75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二、 动 机 (一)含义 是激发个体朝一定目标行动,并维持这种行动 的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形成 需要 目标(诱因) 动机 (二)动机的种类 1)生理动机 2)社会动机 (三)动机#行为结果76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 行为类型一、亲社会行为(一)含义 P210 (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二、攻击行为(一)分类(二)理论解释(三)影响因素77课程背

33、景下的心理学 第三节 行为改变 一、理论基础 二、具体方法 1、系统脱敏 2、消退法 3、代币法 4、行为契约法 5、模仿 6、认知行为技术78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十二章 师生行为师生行为第一节第一节 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师的课堂行为一、课堂中教师行为分析一、课堂中教师行为分析 1、领导方式 2、课堂管理 3、教师期望(罗森塔尔效应) 4、表扬与批评二、课堂常见的教师问题行为二、课堂常见的教师问题行为 强制、放任自流、不恰当的表扬和奖励、角色扮演偏差79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 1、人格 2、心理健康状况 3、社会期待与压力 4、态度与情绪 5、职业倦

34、怠80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第二节 学生的课堂行为学生的课堂行为 一、课堂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一)什么是问题行为(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二)类型及表现(二)类型及表现 二、影响因素二、影响因素 1、教师的行为 2、家庭影响 3、同伴及社会影响81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三节第三节 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一、课堂中教师问题行为的控制与矫正一、课堂中教师问题行为的控制与矫正二、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二、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教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2、运用行为矫正技术 3、通过团体改变行为 4、积极取得家长配合82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十三章

35、 活动与心理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活动的心理学原理活动的心理学原理 一、活动的含义 P242 二、活动的心理学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活动的心理价值活动的心理价值 二、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二、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1、对运动机能的发展 2、对认知发展 3、对自我意识的发展 4、对社会性发展83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活动的主要方式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游戏的心理影响 2、学习的心理影响 3、劳动的心理影响84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十四章 学生主要课余活动及指导 第一节 交往活动 P257 一、交往活动的意义 1、形成个性 2、传递信息 3、保障健康 4、提高效率 二、交往的类型与特点 (一)中学生交往的类型 (二)

36、存在的问题85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三、交往活动的指导(一)了解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和个人品质 1、心理效应(五种) (二)交往的原则 (三)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1、增进交往的技巧 2、改善交往的心理学技术86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三节 团队活动 一、团队活动的意义 1、满足与发展学生的需要 2、扩大视野与培养能力 3、朋友学生良好的品质 4、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团队活动的指导 1、原则 2、实施要点87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健康与心理健康健康与心理健康第一节 健康观的演变一、传统健康观二、现代健康观第二节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一、含义 P284二、标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标准)1、智

37、力正常 2、保持良好的情绪3、人际关系和谐 4、意志标准5、行为反应协调88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第二节 当前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当前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困难 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注意不集中 2、人际关系障碍 缺乏交际技巧、封闭 3、自我意识偏差 自负、自卑、孤独 4、行为障碍 情绪消极、颓废、淡漠89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十六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当代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 1、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 2、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3、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上的教育活动 90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4、是一种具有独特目标

38、的教育活动 5、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 活动 6、是一种具有自身范式的教育活动 7、是一种服务性的教育活动 8、是一种需要专业化技能的教育活动 9、是一种科学性艺术性统一的教育活动91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 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确定的依据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2、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3、形势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二)具体内容 略92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 1 1、基本途径、基本途径 - -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 2、中

39、心途径、中心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程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程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3 3、支持性途径、支持性途径-家庭、学校、社家庭、学校、社 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93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一节第一节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意义教师心理健康及其意义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2、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A、影响课堂的效果; B、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和人格健全发展;94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认同自己的

40、教师角色 2、积极稳定的情绪 3、和谐的人际关系 4、良好的自我意识 5、坚强的意志品质 6、丰富的创造力95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第二节第二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进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一)面临的压力(一)面临的压力 1、 职业压力 职业生涯发展的;角色特点;职业素质要求 2、社会压力 社会发展的冲击;教育改革的挑战;教师管理制度问题 3、自身的压力 自我发展;应激性事件 96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1、人格特征、教学效能、归因模式、认知方式97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个人层面 2、学校层面 3、社会层面98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谢谢大家! 再见 99课程背景下的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