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ppt课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0901348 上传时间:2024-08-0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2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1012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1012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1012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1012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12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2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ppt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三节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六节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七节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电活动脑的高级功能与电活动第五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三章第三章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1 1 1.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

2、质细胞的功能及与神经元的差别。的功能及与神经元的差别。 2. 神经元间功能联系神经元间功能联系突触传递突触传递 经典的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分类和:突触的分类和微细结构微细结构;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神经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触后神经元的产生;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易化;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的可塑性。;突触

3、的可塑性。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递质和受体的基本概念递质和受体的基本概念,乙酰胆碱及其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3. 反射反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的基本过程。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原则,链锁状和环状联系。反射活动的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原则,链锁状和环状联系。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反馈调节。2 2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纤维1、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的功能形态特征

4、形态特征(一)神经元(一)神经元人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人中枢神经系统内有1000亿个亿个神经元神经元3 3胞体胞体突起突起树突树突轴突轴突长:神经纤维长:神经纤维短短树突棘树突棘轴丘轴丘终扣终扣4 42、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的分类3、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投射神经元投射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膜电学特性:膜电学特性:电阻性与电容性电阻性与电容性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与离子通道动作电位与离子通道4、神经元的再生与增、神经元的再生与增殖殖5 5(二)神经纤维(二)神经纤维1、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电生理学特性分类:电生理学特性分类:A( )、)、B、C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分类:

5、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分类:(a,b)a,b)、 6 6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4、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5、神经末梢的营养作用、神经末梢的营养作用双向性双向性绝缘性绝缘性完整性(不衰减性、不可融合性)完整性(不衰减性、不可融合性)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顺向轴浆运输顺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7 7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胶质细胞大胶质细胞大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8 8(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 1、支持作用、支持作用2 2、参与绝缘并构成血脑屏障、参与绝缘并构成血

6、脑屏障3 3、参与创伤的修复、参与创伤的修复4 4、参与神经递质代谢、参与神经递质代谢5 5、调节细胞外钾浓度、调节细胞外钾浓度6 6、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特性(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特性1 1、静息电位高、静息电位高2 2、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3 3、分裂能力强、分裂能力强4 4、胶质细胞间有低电阻性缝隙连接、胶质细胞间有低电阻性缝隙连接9 9神经元间的联系神经元间的联系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1010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1111一、信息传递的两种方式一、信息传递的两种方式(一)化学性突触传递(一)

7、化学性突触传递1 1、经典突触的信息传递、经典突触的信息传递( (定向性突触定向性突触) )轴轴- -胞突触胞突触轴轴- -树突触树突触轴轴- -轴突触轴突触树树- -树突触树突触1)1)突触连接形突触连接形式式1212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递质、受体:递质、受体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水解酶:水解酶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2)2)突触结构突触结构1313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Na+ +( (主主) ) K K+ +通透性通透性ClCl-

8、-( (主主) ) K K+ +通透性通透性CaCa2+2+内流内流IPSPIPSPEPSPEPSP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3)3)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14144)4)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1515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

9、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Na+ +( (主主) ) K K+ +通透性通透性EPSPEPSPNaNa+ +内流、内流、 K K+ +外流外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CaCa2+2+内流内流去极化去极化1616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Cl- -( (主主) ) K K+ +通透性通透性IPSPIPSPClCl- -内流、内流、 K K+ +外流外流抑制性

10、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CaCa2+2+内流内流超极化超极化慢突触电位慢突触电位17175)5)前膜变化前膜变化( (递质释放与回收递质释放与回收) )蛋白激酶蛋白激酶II突触蛋白突触蛋白I18182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非定向性化学突触传递非定向性化学突触传递) )19193 3、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单向传递突触延搁突触延搁对环境变化敏感对环境变化敏感可塑性可塑性强直后增强强直后增强习惯化与敏感化习惯化与敏感化长时程增强与抑制长时程增强与抑制2020(二)电突触传递(二)电突触传递1 1、电突触传递的结构缝隙连接

11、(连接子与连接蛋白)、电突触传递的结构缝隙连接(连接子与连接蛋白)2 2、电突触传递的方式与特点、电突触传递的方式与特点信息传递快而固定信息传递快而固定潜伏期短,几乎没有突触延搁潜伏期短,几乎没有突触延搁双向性双向性3 3、电突触传递的生理意义同步活动与物质交流、电突触传递的生理意义同步活动与物质交流2121二、突触传递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二、突触传递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一)易化作用(一)易化作用( (突触后电位的总合突触后电位的总合) )2222(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2323(三)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三)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2424交互

12、抑制交互抑制 (1 1)交互抑制)交互抑制: : 意义意义: :调控其它调控其它N N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兴兴 奋奋 冲冲 动动 传传 入入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释放抑制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性递质抑制另一抑制另一N N元元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兴奋一兴奋一N N元元突触后膜产生EPSP2525(2 2)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 意义意义: :调控调控N 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N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侧支兴奋侧支兴

13、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原兴奋的N N元抑制元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兴奋兴奋效应细胞效应细胞突触突触后膜后膜产生产生EPSP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AB26262 2、突触前抑制(或易化)、突触前抑制(或易化)2727三、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中介物质三、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中介物质(一)神经递质的特点(一)神经递质的特点突触前有前体和相应的酶系统突触前有前体和相应的酶系统能释放到突触间隙能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生理效应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生理效应突触后有降解酶系突触后有降解酶系受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影响受激动剂和拮

14、抗剂的影响神经递质标准神经递质标准2828神经递质的代谢神经递质的代谢神经递质的转运体神经递质的转运体神经调质神经调质递质的共存递质的共存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清除和再利用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清除和再利用29291. 单线式单线式2.会聚式会聚式四、神经元间的联接形式四、神经元间的联接形式30303. 分散式分散式31314. 环路式和链锁式环路式和链锁式3232一、反射(reflex)及反射弧(reflex arc): (一)反射(一)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二)反射弧及其信息传递(二)反射弧及其信息传递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15、、效应器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第三节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传递及特点传递及特点3333(一)条件与非条件反射(一)条件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二)单突触与多突触反射(二)单突触与多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二、反射分类:二、反射分类: 3434(一)传入信息的作用(一)传入信息的作用兴奋兴奋易化易化抑制抑制三、反射中枢的作用三、反射中枢的作用 3535(二)中枢的信号处理(二)中枢的信号处理信息辐散信息辐散信息会聚信息会聚信息延长信息延长36361.1.反射时与中枢延搁反射时与中枢延搁2.2.总和总和3.3.后放后放4.4.局限化与扩散局限化与扩散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3737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1.1.什么是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其发生机制有何异什么是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同? 2. 2. 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3.3.举例说明中枢神经元有哪些连接方式。举例说明中枢神经元有哪些连接方式。38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