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4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0888421 上传时间:2024-08-07 格式:PPT 页数:193 大小:8.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4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中医基础理论4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中医基础理论4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中医基础理论4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中医基础理论4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4(1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提纲l绪论l阴阳学说l五行学说l藏象学说l气血津液学说l经络l体质绪论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中医学的基本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属性(一(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质运运运运动变动变化化化化和和和和发发展展展展规规律或本律或本律或本律或本质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对象象象象是人,主要探是人,主要探是人,主要探是人,主要探讨讨人体的生、人体的生、人体的生、人体的生、长长、

2、壮、老、已的、壮、老、已的、壮、老、已的、壮、老、已的生命生命生命生命规规律,人体的形律,人体的形律,人体的形律,人体的形态结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疾构与生理功能以及疾构与生理功能以及疾构与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的病的病的发发生生生生发发展和防治展和防治展和防治展和防治规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学的属性。学的属性。学的属性。(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

3、发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

4、,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哲

5、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程中,不断吸取了

6、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物矿物学物

7、学物候学物候学天文学天文学气象学气象学地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生物学植物学植物学中医学军事学事学农 学学数数 学学酿酒酒术冶冶炼术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l整体观念l辨证论治l恒动观(一)整体观人体内脏、体表各组织器官人体内脏、体表各组织器官形体与精神形体与精神人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与社会环境整体观整体观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l(1)生理上的整体性)生理上的整体性l 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 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l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

8、不可分 割的,即形神一体观。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五脏一体观l 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l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构成一个整体。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

9、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并使他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并使他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 调,共同完成人体的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脏腑的活动又促进和维持了精、气、血、津液有序。脏腑的活动又促进和维持了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从而充实了的生成、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从而充实了 形体形体支持了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支持了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l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观。一体观。人的生理系统简表系系系系 统统 五五五五脏脏

10、六腑六腑六腑六腑 五体五体五体五体 官官官官窍窍经经 脉脉脉脉肝系肝系肝系肝系统统 肝肝肝肝胆胆胆胆筋筋筋筋目目目目足厥阴肝足厥阴肝足厥阴肝足厥阴肝经经 足少阳胆足少阳胆足少阳胆足少阳胆经经心系心系心系心系统统心心心心小小小小肠肠脉脉脉脉舌舌舌舌 手少阴心手少阴心手少阴心手少阴心经经 手太阳小手太阳小手太阳小手太阳小肠经肠经脾系脾系脾系脾系统统脾脾脾脾胃胃胃胃肉肉肉肉口口口口足太阴脾足太阴脾足太阴脾足太阴脾经经 足阳明胃足阳明胃足阳明胃足阳明胃经经肺系肺系肺系肺系统统肺肺肺肺大大大大肠肠皮皮皮皮鼻鼻鼻鼻手太阴肺手太阴肺手太阴肺手太阴肺经经 手阳明大手阳明大手阳明大手阳明大肠经肠经肾肾系系系系统

11、统肾肾膀胱膀胱膀胱膀胱骨骨骨骨耳耳耳耳足少阴足少阴足少阴足少阴肾经肾经 足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经经形神一体观形神一体观l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五体和官窍及 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们以五脏血、津液等。它们以五脏 为中心,以经络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 过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代谢,完成 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广

12、义: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神l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的。形是神的形是神的 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13、。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2)病理上的整体性)病理上的整体性l l如如:肿瘤肿瘤整体病变的局部反映整体病变的局部反映整体病变局部病变反映影响其他脏腑形体病变形体病变神的异常神的异常(3)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观察外在的表现观察外在的表现如如:形体形体面部色诊面部色诊舌诊舌诊脉诊脉诊内在的病理变化内在的病理变化整体层次上的治疗整体层次上的治疗如:清肝火如:清肝火局部病变局部病变如头痛如头痛诊断诊断治疗治疗黑箱理论黑箱理论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物理环境:如阳光、温度、湿度、电磁辐射等物理环境:如阳光、温度、湿度、电磁辐射等化学环境:如空气、

14、水、土壤中的有机与无机成分等化学环境:如空气、水、土壤中的有机与无机成分等生物环境: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生物环境: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环环境境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等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等(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l l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人以古人以“天地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断于不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活动必受天 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化。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l四季

15、气候变化四季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温、夏热、秋凉、冬寒l自然界的生物相应变化自然界的生物相应变化春生、夏长、秋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藏l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应的适应性调节适应性调节。 l l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也有不同影响。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l地势的高低、地域性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等心身的影响心身的影响居住环境l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江南多湿热,人

16、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l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生腹泻,习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生腹泻,习惯上称为惯上称为“水土不服水土不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l l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过变化过变化过变化过 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于剧

17、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或机体的调节机或机体的调节机或机体的调节机 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 导致疾病的发生。导致疾病的发生。导致疾病的发生。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 应、调应、调应、调应、调节、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节、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节

18、、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节、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方面。方面。方面。方面。l l若人体正气充沛,适应、调节及抗病能若人体正气充沛,适应、调节及抗病能力强,能抵御邪气力强,能抵御邪气 的侵袭,一般不会发的侵袭,一般不会发病;若气候特别恶劣,而人体正气相病;若气候特别恶劣,而人体正气相 对对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对减退,病邪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对减退,病邪就会乘虚侵入而就会乘虚侵入而 致病。致病。 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l l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发生一些季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发生一些季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发生一些季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

19、发生一些季 节节节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l l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 或或或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l l灵枢灵枢灵枢灵枢 顺气一日分

20、为四时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说:说:说:“ “夫百病者,夫百病者,夫百病者,夫百病者,多以旦慧、多以旦慧、多以旦慧、多以旦慧、 昼安、昼安、昼安、昼安、 夕加、夜甚夕加、夜甚夕加、夜甚夕加、夜甚 。” ”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l l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响。 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境的差异密 切相关。切相关。l l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如:地方性甲状腺肿(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l l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

21、自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因时制宜l如如:冬病夏治冬病夏治养生养生“法于四时法于四时”, “四气调神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预防预防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治疗治疗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因地制宜因地制宜l l养生防病治疗养生防病治疗养生防病治疗养生防病治疗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

22、供的各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 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l l治疗治疗治疗治疗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热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热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热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热之品之品之品之品l温泉疗法l海水浴疗法l日光疗法等雅安周公山温泉海南三亚亚龙湾日本

23、神奈川温泉德国温泉马尔代夫海滨马尔代夫海滩日光浴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l l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 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信息交 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活动和病理变 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改造世界的交流中, 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稳定、有序、平衡、协调, 此即人与社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会环境的统一性。(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生

24、理的影响l思想意识、精神状态、职业、地位、家庭、收入等心身的影响l引自新浪网(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l l社会环境常有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社会环境常有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济条 件也随之而变。剧烈、骤然变化的件也随之而变。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社会环境,对 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 害人的身心健康。害人的身心健康。l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不利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和, 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的关系紧张 等,可破坏人体原有

25、的生理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和心理的协调和稳 定,不仅易引发某些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 原发疾病如冠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重或恶化,甚至死亡。l(河南省“海归博士”副省长吕德彬)(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l l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 素对人的精神刺素对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 有力的有力的社会支持,并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对社会社会支持,并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对社会环环 境的适应能

26、力,以维持身心健康,预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防疾病的发 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转化。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l l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 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式的 全部构架,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全部构架,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增添了新 的内容的内容天人一体观。天人一体观。 l l现代医学模式: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心理社会社会l l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神自然自然社会社会(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l l辨

27、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 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的过 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证与辨病 相结合。相结合。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证、症的基本概念l l(1 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

28、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l l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亦即邪正斗争。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矛盾斗争,亦即邪正斗争。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矛盾斗争,亦即邪正斗争。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矛盾斗争,亦即邪正斗争。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

29、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因此,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因此,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因此,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因此,疾病的这一概念疾病的这一概念疾病的这一概念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l l 如麻疹、感冒、痢疾等,皆属疾病的概念。如麻疹

30、、感冒、痢疾等,皆属疾病的概念。如麻疹、感冒、痢疾等,皆属疾病的概念。如麻疹、感冒、痢疾等,皆属疾病的概念。l(2)证,)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的 病理概括。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能 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征构 成。成。l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

31、邪 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势, 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l 感冒感冒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气虚感冒l(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的 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行为 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症状), 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也可以

32、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如舌苔、脉 象等(称体征)。象等(称体征)。l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疾病的个别现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机制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机制不尽相同,因此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候。孤立的症不尽相同,因此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候。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候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候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治疗的依据。 l l 病、证、症三者

33、的区别与联系: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l l 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l l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状和体征是病和

34、证的基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 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l l 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 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证候

35、贯串并叠合起来,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l l 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又可见于不又可见于不又可见于不 同的疾病过程中。同的疾病过程中。同的疾病过程中。同的疾病过程中。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l l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 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法方药并付诸

36、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l辨证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征, 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l论治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 基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础上,

37、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程。3、辨证的主要内容l(1)辨病因l(2)辨病位l(3)辨病势l(4)辨病性4、论治l l因证立法:即依据已经辨明的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的因证立法:即依据已经辨明的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的因证立法:即依据已经辨明的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的因证立法:即依据已经辨明的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的 l l 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l l随法选方:即据证立法之后,随治法选择相应的治疗随法选方:即据证立法之后,随治法选择相

38、应的治疗随法选方:即据证立法之后,随治法选择相应的治疗随法选方:即据证立法之后,随治法选择相应的治疗 l l 手段或措施,并予以处方。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手段或措施,并予以处方。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手段或措施,并予以处方。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手段或措施,并予以处方。治疗手段,包括药物 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l l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施。治疗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施。治疗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施。治疗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施。治疗 l l 的实施一般应由医务人员执行,某些情况下可由的实

39、施一般应由医务人员执行,某些情况下可由的实施一般应由医务人员执行,某些情况下可由的实施一般应由医务人员执行,某些情况下可由 医生指导病人自己执行。医生指导病人自己执行。医生指导病人自己执行。医生指导病人自己执行。5.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l l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 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l l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

40、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药来治疗。l l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 l l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的精神实质。 6.辨证与辨病相结合l l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l l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

41、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根据根据根据 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l l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辨证与

42、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在于在于在于 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l l中医学历来都是辨证和辨病同时并用的。要提高中医学历来都是辨证和辨病同时并用的。要提高中医学历来都是辨证和辨病同时并用的。要提高中医学历来都是辨证和辨病同时并用的。要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

43、思路。合的诊治思路。合的诊治思路。合的诊治思路。#辨证论治个体化的诊疗体系lWHO最高的治疗原则(三)恒动观l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僵化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l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论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l人体是一个处在阴阳运动状态的整体,人生历程是一个阴阳运动的过程。阴阳运动的盛衰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保持阴阳运动的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也是康复治疗力求达到的目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

44、治”,均阐明人体要健康必须调节阴阳运动规律,实现人体内的阴阳平衡。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l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一)阴阳的概念l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l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阴阳的基本特征(属性(二)阴阳的基本特征(属性归类) 阳阳 运运动的的 外向外向的的 上升上升的的 温温热的的 明亮明亮的的 无形无形的的 兴奋的的 阴阴 相相对静止静止的的 内收内收的的 下降下降的

45、的 寒凉寒凉的的 晦暗晦暗的的 有形有形的的 抑制抑制的的 l在医学上,l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属于阳;l将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属于阴。 1、相关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l比如:水与火之间可分阴阳,但水与白天之间不是一对相关联的事物,就不能分阴阳。 2、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体现于两个方面:(1)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2)事物具有无限可分性: 例如:昼为阳,夜为阴,在白昼中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在夜晚中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三)阴阳学说的基本

46、内容 包括四个方面:l阴阳的对立制约;l阴阳的互根互用;l阴阳的消长平衡;l阴阳的相互转化。1、阴阳的对立制约l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一方总是通过消长对另一方起制约作用。l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寒与热,水与火,明与暗,昼与夜等。l阴阳通过相互制约和消长取得了统一,即取得动态平衡,称为“阴平阳秘”。2、阴阳的互根互用l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l如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又如物质为阴,功能为阳,世界上不存在

47、没有物质的功能和没有功能的物质。3、阴阳的消长平衡l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并且通过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这样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求得相对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l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放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l阴阳的转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就是逐渐由阴至阳、由阳至阴的转化过程。(四)(四)阴阳学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用 v说明人体的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构 v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48、v阐释人体的病理人体的病理变化化 v用于疾病的用于疾病的诊断断 v用于疾病的防治用于疾病的防治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l(1)从大体部位分:l阳:上部、外侧、体表、后部、背部l阴:下部、内侧、体内、前部、腹部l(2)从脏腑来分:l五脏属阴,六腑属阳。(3)阴阳之中还可分阴阳l阳:体表 l阴:体内 l 皮肤属阳筋骨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心肾肾阴肾阳心阴心阳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l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与脏腑组织器官以及营养物质之间存在着阴阳互根互用、互为消长转化的关系,并求得动态的平衡。l以五脏功能为例,肝阴肝阳存在动态平衡,如果肝阴不足,无以制阳,就会出现肝阳上亢的证候,临床上宜滋阴潜阳,重新求得

49、肝阴肝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则疾病可愈。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l(1)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亦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其属性。l正气 阳气 阴液(津、液、精、血)l邪气 阳邪 (风、暑、火热、燥邪) 阴邪(寒、湿邪)(2)人体阴阳的相对协调是健康的表现,阴阳失去协调是疾病的表现。(3)疾病的病理变化总纲是:l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l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4、用于疾病的诊断 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其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l任何疾病,临床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症状和体征,都可以按阴阳属性来划分:l高热、面色红明、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躁动

50、、呼吸有力、疼痛拒按、尿黄、便秘,脉数、大、红、滑,舌质红苍老,苔厚、干等,多属阳。l畏寒、面色晦暗,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呼吸无力、疼痛喜按、尿清、便稀,脉迟、小、细涩,舌质淡嫩,苔薄,津多等,多属阴。l治疗的基本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l阴阳学说指导疾病,在于两个方面:l一是确定治疗原则l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5、用于疾病的治疗l(1)确定治疗原则l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泻其有余,即“实则泻之”;l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l(2)归纳药物的性能l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可以用阴阳属性划分:l属性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l阳 温、热 辛、甘

51、、(淡) 升、浮l阴 寒、凉 酸、苦、咸 降、沉五味五味 辛、甘、淡辛、甘、淡阳阳 酸、苦、咸酸、苦、咸阴阴温;酸、甘;归肺、心、肾经 五味子:温;酸、甘五味子:温;酸、甘 茯苓:茯苓: 平;甘、淡平;甘、淡作用方向作用方向 升、浮升、浮阳阳 沉、降沉、降阴阴五行学说l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l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物质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l1、五行的特性l木的特性:生长、升

52、发、条达舒畅l火的特性:温热、升腾l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化生万物l金的特性:清洁、肃降、收敛l水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运行木曰曲直木曰曲直引申引申为凡具有凡具有生生长、升、升发、条达、舒、条达、舒畅 等性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属于木; 火曰炎上火曰炎上引申引申为凡具有温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向上等性质或作用或作用 的事物,均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属于火; 土爰稼土爰稼穑引申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凡具有生化、承载、受、受纳等等 性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属于土;金曰从革金曰从革引申引申为凡具有沉降、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收敛等等 性性质或作用

53、的事物,均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属于金; 水曰水曰润下下引申引申为凡具有滋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下行、寒凉、闭 藏等性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属于水。应用:五脏配五行l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舒畅,有生长、升发的特性。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l火性炎上(温热、升腾)。心属火,心阳有温煦的功能。l土有化生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l金性清洁、肃降、收敛。肺属金,以清洁、肃降为顺。l水性寒凉、滋润、下行、闭藏。肾属水,有藏精、主水等功能。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五行五行自自 然然 界界 五

54、色五色五音五音五味五味五化五化五气五气五方五方五季五季 木木青青角角酸酸生生风东春春火火赤赤徵徵苦苦长暑暑南南夏夏土土黄黄宫甘甘化化湿湿中中长夏夏金金白白商商辛辛收收燥燥西西秋秋水水黑黑羽羽咸咸藏藏寒寒北北冬冬事物属性的五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表 五行五行人人 体体 五五脏 五腑五腑 五官五官 形体形体 情志情志 五声五声 变动 木木肝肝 胆胆 目目 筋筋 怒怒 呼呼 握握 火火心心 小小肠 舌舌 脉脉 喜喜 笑笑 忧 土土脾脾 胃胃 口口 肉肉 思思 歌歌 哕 金金肺肺 大大肠 鼻鼻 皮皮 悲悲 哭哭 咳咳 水水肾 膀胱膀胱 耳耳 骨骨 恐恐 呻呻 栗栗 事物属性的五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表

55、 应用: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 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应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l上表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联系起来,就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了,表达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3、五行的生克乘侮(1)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l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l相生的两行之间具有“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56、”。l示意图:金金相生相生木木火火土土水水l(2)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l相克的顺序:“木、火、土、金、水”间一个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l示意图:l l 相克相克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l制化:五行相生与相克相互结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的关系叫制化。l五行相生,生中有制。如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l五行相克,克中有生。如金克木,木克土,而土又生金。l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3)相乘l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二:l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造成对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过

57、,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l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虚弱,因而使“克我”“一行”显得相对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虚弱。如:木克土的力量本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土本身不足,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称为“土虚木乘”。(4)相侮l相侮: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易称反克)。l引起相侮的原因也有二(与相乘的原因对应):l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造成对“克我”的“一行”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促使“克我”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58、。例如:木克土的力量正常,但由于土过于强盛,则不但不受木的克制,反而对木进行反侮,称为“土侮木”。l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虚弱,因而使“我克”“一行”显得相对增强,而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如:木本克土,但由于木本身不足,使土的力量相对增强,反而对木进行反侮,发生土侮木,称作“木虚土侮”。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l生 相生 正常,属生理现象 相克l克 相乘(克太过) 异常,属病理现象 相侮(反克) 相乘与相侮可以同时发生,如:土过于强盛时,上可侮木,下可乘水;土过于虚弱时,上有木可乘土,下有水可侮土。(二)五行学说的应用l五行的特性:用来分析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l五行间的生克制化

59、:用来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之间和各个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l五行间的乘侮:用来阐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1)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l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2)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3)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肝肝心心脾脾肺肺肾肾l(1)五脏间相互资生的关系: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木生火即肝生心,如肝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即心生脾,如心阳能温脾阳;土生金即脾生肺,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金生水即肺生肾,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水生木即肾生肝,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2.说明五脏间相互关系(2)五脏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用五行相克的理论来阐释。如肝木制脾土

60、,心火制肺金,脾土制肾水,肺金制肝木,肾水制心火。(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子病犯母(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 相侮3.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l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4.用于诊断(1)控制疾病的传变:如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2)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l疾病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l脏腑用药:色黄、味甘之药入脾补气黄芪l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5.用于治疗藏象学说l概说l五脏l六腑l奇恒之腑一、藏象学说概说l藏: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l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61、03:26 指内在以五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境的事物 与与现象象类比所比所获得的比象得的比象指表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象之涵义有二象之涵义有二l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l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HONG 古代解剖知古代解剖知识认识了内了内脏的某些功能的某些功能取取象象类比比整整体体观察察察察外外知知内内观察到内在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概括、抽象、推理概括、抽象、推理归纳藏象学说藏象学说藏藏

62、象象学学说的的形形成成l五脏:肝、心、脾、肺、肾l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l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l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l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l奇恒之腑的的共同生理特点:贮藏精气,不与水谷直接接触。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 腑腑形形 态 结 构构功功 能能 特特 点点五五 脏实体性体性脏器器 藏精气而不泻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而不能实六六 腑腑中空有腔性中空有腔性脏器器 传化物而不藏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而不能满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空有腔性中空有腔性脏器器 藏精气而不泻藏精气而不泻藏与脏器的区别 是西医学

63、的一个形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 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形态学的或学的或实体性的体性的 结构,而其功能是通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分析而获得。得。 藏藏脏器器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察和 “以象以象测藏藏”的的认识方法,决定了方法,决定了“藏藏”的的结构构 是在形是在形态性性结构框架的基构框架的基础上上赋予了功能性予了功能性 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功能合一性结构。构。 二、五脏(一)肝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和主藏血(1)主疏(疏通

64、)泄(发泄、升发):指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功能。 调畅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调畅情志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帮助津液代谢和血的运行 协调冲任二脉(2)肝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2、在志(情志)、在液(体液)、在体(身体)、其华(光彩)、在窍(开窍) (1)在志(情志)为怒 (2)在液(体液)为泪 (3)在体(身体)合筋 (4) 其华(光彩)在爪 (5)在窍为目(开窍于目)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和主神志 (1)心主血脉:掌管心脏、脉(血管和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系统的功能。 (2)主神志(神明):掌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二)心2、在志(情志)、在

65、液(体液)、在体(身体)、其华(光彩)、其华(光彩)、在窍(开窍) (1)在志(情志)为喜 (2)在液(体液)为汗 (3)在体(身体)合脉 (4)其华(光彩)在面 (5)在窍(开窍)为舌附:心包l主要生理功能:l1.代君行令:心包能代替心行使某些职权;l2.代君受邪: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心包受病。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2)主升清:指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面,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3)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

66、止逸出脉外的功能。(机理是气的固摄作用)(三)脾 2、在志(情志)、在液(体液)、在体(身体)、其华(光彩)、在窍(开窍) (1)在志(情志)为思 (2)在液(体液)为涎 (3)在体(身体)合肌肉、主四肢 (4)其华(光彩)在唇 (5)在窍(开窍)为口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3)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

67、,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其他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治节指治理和调节以上四个方面。(四)肺 2、在志、在液、在体、其华、在窍 (1)在志为忧 (2)在液为涕 (3)在体合皮 (4)其华在毛 (5)在窍为鼻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主水液: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五)肾(2)在志、在液、在体、其华、在窍 (1)在志为恐 (2)在液为唾 (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4)其华在发 (5)在窍为耳及二阴(前阴指外

68、生殖器,后阴指肛门)三、六腑(一)胆胆主要的生理功能:1、贮存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是脾升清、胃降浊功能的体现。)1、主受盛:接受水谷;停留水谷。2、主化物: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3、泌别清浊:l(1)将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l(2)吸收水谷精微,将食物残渣输送到大肠;l(3)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吸收大量水液。(二)小肠l1、胃的结构: 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 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 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2、主要生理功能: 主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以降为和。(三)胃l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指大肠对糟粕有变化和传导的

69、作用。)(四)大肠l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五)膀胱1、解剖:是位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分为上焦、中焦、下焦。2、主要的生理功能:l(1)行元气,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l(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六)三焦3、上中下三焦各自的部位及生理功能(1)上焦l部位: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头面部。l生理功能:主气的升发和宣散,升已而降。(2)中焦l部位: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l生理功能:“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包括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3)下焦l部位: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膀胱等。l生理功能:排泄糟粕和尿液,还有肝肾藏精血和命门元

70、气的生理功能。四、奇恒之腑l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l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贮藏精气与脏相似。1、解剖: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2、功能:主视、听、嗅、言、记忆、精神思维。(一)脑1、解剖:子宫,位于小腹部。2、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孕育胎儿。(二)女子胞精气血津液学说概念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血津液的概念l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精l(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l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l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 l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71、活动的最基本物质。l 狭义之精: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l 精 l 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二)精的生成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 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来源 后天之精 来源于水谷,使人 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 动的精微物质 (三)精的主要功能l1、生殖繁衍l2、促进生长发育l3、生髓充脑、养骨、化血l4、滋养濡润l5、防御卫外二、气(一)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很强的活力。(二)生成l先天之气(元气)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水谷之气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水谷之精化生 后天

72、之气(宗气)后天之气(宗气) 清气清气来源于自然界来源于自然界 1、推动作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2、温煦作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使其功能正常进行。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祛邪外出,防止疾病传变。4、固摄作用:固摄血液及其他体液。5、气化作用: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三)气的生理功能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分类依据:根据气的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分。 类别:人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

73、卫气、脏腑之气和经络 之气。(五)气的分类及分布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1)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肾中精气化生。(2)分布: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3)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组成:以肺吸入清气和脾运化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2)分布:贯心肺之脉,敷布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皮毛肉筋骨;上出喉咙,下行蓄于丹田,注于气街。(3)生理功能:走息道,协助肺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与宗气盛衰有关;贯心脉以行气血。凡心推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与宗气有关。2、宗气(1)

74、组成:由水谷精微中具有营养的精华部分化生。(2)分布:行于脉中,运行全身(3)主要生理功能:营养作用; 化生血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3、营气(1)组成:由水谷精微中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部分化生。(2)分布:卫气行于脉外,外布肌肤之间,内散胸腹。(3)主要生理功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肤;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4、卫气三、血l(一)概念:血是运行在脉管中的红色的、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液体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2、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饮食物的优劣和脾胃运化

75、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血液的化生。3、在血液化生过程中,亦强调了肺的作用: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4、“精血同源”:精和血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二)血的生成1、营养和滋润全身;2、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3、是人体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三)血的功能(四)血的运行 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三)津液1.概念: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与气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性 质 分 布 作用 病理特点 较清稀 皮肤、肌肉、 滋润 易于耗

76、散 津 流动性较大 孔窍、脉中 易于补充 较稠厚 骨节、脏腑、 濡养 不易损耗液 流动性较小 脑、髓 不易补充2.津和液的区别3.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l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l津液的输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功能;l津液的排泄:依靠汗液、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汽;l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是在肾的气化蒸腾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l由此可见,肺、脾、肾三脏在津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4.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1)布散于肌表:滋润皮毛肌肤;(2)流注于孔窍: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3)渗入于血脉:充养和滑利血脉,而且也是组

77、成血液的基本物质;(4)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5)渗入于骨: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等。(四)精气血津液间的关系 化源相同: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功能相同:濡养和化神 相互滋生、互相转化精血同源1、精与气血津液(1)精血同源(2)精血同源l化源相同:由水谷精微化生l功能相同:滋润濡养。l相互滋生、互相转化 津血同源2、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1)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血的组成及其生成,均离不开气和气化功能。 气能行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气能摄血: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2)血

78、为气之母 血能生气:血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因此大出血时宜用益气固摄之法。(1)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气。(2)气能行(化)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3)气能摄津:气能固摄津液,防止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以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4)津能载气:气随津脱。3、气和津液的关系(1)都是液态样的物质;(2)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3)津血同源: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4、血和津液的关系经络l将在经络学中详细讲解。体质l一、体质的基本概念l

79、(一)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机能、结构与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l中医认为人体常分为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阴阳平和体质等。(二)体质的特点l1、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l2、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l3、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l4、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二、影响体质的因素l(一)先天禀赋l(二)年龄因素l(三)性别差异l(四)饮食因素l(五)劳逸所伤l(六)情志因素l(七)地理因素l(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三、体质的分类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阳质偏阴质偏阴质功能较协调功能较协调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亢

80、奋、偏热多动等特点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痰饮体质痰饮体质四、应用l在养生、治疗、康复时要注意结合体质进行养生、治疗及康复。养生中药举例l1、补气类:人参、黄芪l2、补血类:熟地、当归l3、助阳类:肉苁蓉、淫羊藿l4、滋阴类:枸杞子、黄精不同体质的养生方法(举例)l1、平和质:l(1)养生原则: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l(2)饮食宜忌:品种无特别禁忌。平衡膳食,忌烟少酒,忌暴饮暴食。l(3)生活起居:保持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l(4)四季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阴虚质l(1)养生原则:养阴降火,镇静安神。以饮食调理、心神调养为主。l(2)饮食宜忌:不宜温燥、辛辣、

81、香浓的食品,如辣椒、花椒、胡椒、茴香、酒、咖啡、羊肉等。宜食寒凉清润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黄瓜、百合、海参、桂鱼、龟肉等。可常食用银耳羹、百合粥等l(3)生活起居:熬夜、工作紧张、烟酒等会加重阴虚,应尽量避免。宜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动静结合的传统运动健身康复法。l(4)常用中药:西洋参、沙参、麦冬、天冬、百合等l(5)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l(6)四季保健:l春夏不宜食用辛燥之品;秋冬可进食滋补肝肾之阴之品,如枸杞子、熟地等3、阳虚质l(1)养生原则:温补脾肾,温化水湿。以饮食调理、运动健身为主。l(2)饮食宜忌:不宜多食生冷、苦寒、滋腻的食物,如西瓜、梨、苦瓜、鸭肉、绿茶等。宜食用温热、甘缓的食物,如荔枝、龙眼、山药、羊肉、狗肉、红茶等。l(3)生活起居:坚持体育锻炼,如跑步、爬山等;多晒太阳;温泉浴。l(4)常用中药:红参、杜仲、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等l(5)常用方剂:金匮肾气丸、参茸丸等l(6)四季保健:重在春夏补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