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70534520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浅 谈谈 课课 堂堂 提提 问问 的的 艺艺 术术 性性东 港 市 大 鹿 岛 学 校何 广 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名言,对于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说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使自己不断地发

2、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达到发扬优点,修正缺憾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老师要在提问上发掘潜力,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找“问题” ,到实验中找“问题” ,到想象中找“问题” ,到书本中找“问题” ,到老师的课堂中找“问题” ,到作业中找“问题” ,还可以通过比较找“问题” 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提问中却并非如此,而是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的。比如,表面性的提问:老师旨在追求热闹的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的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老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 “对不对” ,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

3、,而收效甚微;惩罚性的提问:老师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的提问为畏途。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提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因此,教师深入地挖掘有效的课堂提问潜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主动性,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艺术性。那么,教师的提问有哪些艺术性呢?1 1、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创设情境,趣味引导创设情境,趣味引导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每个同

4、学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请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积极的课堂提问氛围,也就是良好的课堂气氛,它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答问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基本特征则是指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答问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它介于积极型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

5、行,教学答问效果一般。然而,课堂答问氛围、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积极的课堂答问氛围会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更加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提问、答问氛围容易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主动性学习。2 2、提问要注意及时反馈信息、提问要注意及时反馈信息 问随脉动,有的放矢问随脉动,有的放矢课堂教学反馈,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

6、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与回收、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收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我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反馈主要是指课堂提问时,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以及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给予的反馈。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存在。如果只有教1师通过教学活动将信息输向活生生的学生,而没有从学生那里回收反馈信息,那么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教学。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样, 学生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抓

7、住有利时机, 敏捷地回收来自教师、其他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才能提高亲身经历的感受度,进而积累学习经验。3 3、解惑要善于应变、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机智提问、解惑要善于应变、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机智提问课堂答问的应变能力就是在课堂提问中,当学生的信息反馈出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未曾料到的突发性信息时,教师要通过敏锐的观察、迅速的判断、及时地做出准确的处理,加以引导。教师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这种能力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课堂突发情况做出积极反应的能力;二是对课堂突发情况做出果断决策的能力;三是如何处理课堂提问活动中的突发情景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能力是一种比较高超的教学艺术

8、。教师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课堂提问时的偶发事件,不仅关系着一堂课教育教学的成败,而且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的标尺。所以,在课堂提问发生偶然状况是,教师应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巧妙地把意外情境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的契合,并借题发挥做“文章” 。4 4、把课堂提问权利还给学生、把课堂提问权利还给学生 反客为主,答疑解惑反客为主,答疑解惑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课堂提问原则,如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等,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弊端学生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

9、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训练的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 。 “问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而作为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2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把课堂提问权利还给学生就是全面改变这种情况,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5 5、用启发提问实现“撑竿跳”、用启发提问实现“撑竿跳” 循循善诱,渐入佳境循循善诱,渐入佳境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生心求通而未通时,谓之“愤” ;口

10、预言而未能言时,谓之“悱” 。孔子强调:不到学生求通而尚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预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也就是说,在学校中,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开导、指点他们,这就是“启发” 。时至今日,启发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即以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科学地引导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达到融会贯通滴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启发性原则,则是指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在主动自觉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对立思考,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问题越多就越

11、强。固然,启发式离不开问答,关键是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导、诱导学生,使他们能自觉地开动脑筋,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思维活动。所以启发式是建立在学生的主动性基础上的,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就无所谓启发性。因此,老师只有在提问时贯彻启发性原则,才能正确地解决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关系问题。而贯彻启发性原则,老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围绕中心启发学生。除此之外,在坚持掌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每个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人、因材、因势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

12、,使他们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6 6、提问以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提问以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 兴趣激活,学意盎然兴趣激活,学意盎然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老师的提问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原动力,这是教学的关键。为此,老师必须从教3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著名诗人歌德说过: “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艺术性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如何提出,对教学影响极大。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因此,老师在钻研教材设计问题时就要有艺术性,一定要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与趣味的碰撞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