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一章高等教学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0171404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一章高等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一章高等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一章高等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一章高等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一章高等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一章高等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一章高等教学(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本章学习目标: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能比较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1古柏文书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教学设计址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史密斯、雷根2古柏文书他们认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设汁者关于学与教的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反思性的过程。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几点: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3古柏文书语

2、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二、充分了解学生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四、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五、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4古柏文书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区)颁布的指导和规范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献,它具有法规性和强制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与规定。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5古柏文书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建构新的语文观;最后,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

3、标。6古柏文书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育要对国人的语文生活及其建构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时代,为国人语文生活的建设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是,一定要有生活的意识和眼光,将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置于学习者的生活背景下,使之在与个体生活发生实质性联系的基础上,嵌入其认知结构。语文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具有了独特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体验以后,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人作为主体不是用语文生活,而是就生活在语文之中)。7古柏文书建构新的语文观“大语文观”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

4、文能力。”8古柏文书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课程标准从总体上规定了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对各学段的教学提出了建议与要求。研读课程标准,教师要熟悉本学科的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段在整个学科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教内容的前后联系。同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结合学科特点,找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确立最具创生性的教学要点。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所教学段的教学目标。9古柏文书语文科基本知识结构语言(口语交际、书面语、汉字)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文学鉴赏与批评)文化(中国文化、外国文化、跨文化交际)10古柏文书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小学小学初中初中高中高中指导学生

5、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在初中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古柏文书二、充分了解学生二、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是关键。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6、。第二,最近发展区。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最后,要加以强调的是,对学习者已有学习策略的了解。12古柏文书1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学生的认知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渴望知道什么。13古柏文书2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18961934),白俄罗斯人,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1917年,维果茨基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他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读了很多心理学、语言 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著作,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

7、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1934年因患肺病逝世,终年只有38岁。14古柏文书最近发展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水平,其一是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其二是学习者可能具备的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与空间即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进一步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内容要落在最近发展区内。15古柏文书学习者已有水平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16古柏文书学习者已有水平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217古柏文书3了解学生

8、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学习者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校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18古柏文书学习者在自己的团队里相互交流心得与发现,共同分享快乐和资源,在合作中探究、进步。因此,学习者共同体不仅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极具价值的伴生性智能资源,也是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高度重视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了解学生,必须了解他所在的群体。19古柏文书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

9、解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它圭要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加工上。这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能够确认并解释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和基本技能。其次,了解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和细节。最后,是对当前学科内容的课程方法的熟悉程度。20古柏文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文学名著名家解读各学科著作(尤其是历史、哲学、人物传记)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1960年至1961年在北大任助教。1961年至1970年在华侨大学中文系工作。1973年至今,在福建师大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兼任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21古柏文书“分析”

10、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美与真的统一;从差异性、矛盾性出发;“还原”将假定性形象背后的真实形象揭示出来22古柏文书“比较”比较修改稿和终稿;从相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作品寻求对比举例:木兰诗23古柏文书四、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四、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教师对自己的分析、了解包括知识结构、思维优势、生活积累、教学风格、表述特点、师生关系等内容。针对目前教师的实际,特别提出以下两点:第一,教学效能感。第二,教师作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及其相关内容的感悟、体验与沉醉。24古柏文书教学效能感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

11、有一定水平的效能感。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25古柏文书教师作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及其相关内容的感悟、体验与沉醉。语文老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典范,是学生学习的活的资源。尤其是教师自身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与沉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无形而又强烈的感召力。26古柏文书五、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一)从策略角度对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含策略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

12、么”和“怎么样”。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是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27古柏文书语文教学设计要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反思评价(教学方法、教学工具)28古柏文书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含具体的动作能体现学生上课前后的变化(以教材P214219致橡树教案为例)。29古柏文书教学重点、难点可合写,亦可分立;体现整节课的重心;(以教材P212214端午日教学设计为例)。30古柏文书教学过程导入主体(多种组合方式):以文章段落划分为脉络串联;以学生的体悟增进为脉络串联;背景及作者简介、思想主旨或情感、艺术方法结语31古柏文书反思评价教学过程中闪现的灵感;学生的反映以及机智;本节课的优点以及不足以及各自的原因。32古柏文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