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70167671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3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 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尽管城市边缘区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受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城市 边缘区的功能、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变化之中,使城市边缘区还会有种种问题凸显,而未来还会出现地域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因此,继续加强这方面的 研究探索十分重要。1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总体进展1.1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中期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1.1.1大城市边缘区特征研究城市边缘区具有与城市和乡村

2、不同的社会、经济以及景观特征间。顾朝林(1993)等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社会、经济以及土地等多种组成要 素的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表明:过渡性和动态性是基本的人口特征;社会空间分异明显;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受级差地租及比较收益规律支配,城市边缘 区的空间经济活动具有圈层分布的特征;而城市边缘区的用地具有城乡用地犬牙交错的特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具有从 城市向郊区衰减的特征,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林炳耀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从产权、地价以及人口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影 响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变动的影响因素。1.1.2城市边缘

3、区空间结构研究空间结构是城市边缘区研究的重点内容。顾朝林(1995)等研究发现,北京城市边缘区大致形成三个分异带:内环带宽约5km,为城市与农村交 错地区,是精细蔬菜、花卉、苗圃等园艺农业分布带;近郊环带宽10-15km,为蔬菜、畜牧(奶蛋为主)混合农业分布为主;远郊环带为粮、经、果、牧 综合农业分布带;涂人猛(1990)认为可以将城市边缘区划分为内层边缘区、中层边缘区和外层边缘区三个层次,并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 构,认为内边缘区已经形成多种高层住宅区,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系统,已经成为城市连绵区的一部分,中层边缘区内有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外 层边缘区为郊县地带,

4、以农业为主,保留有大片的农田。1.1.3城市边缘区演化机理研究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过程和结构演变是城市经济活动、自然、技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工业活动是边缘区发展的直接动力,工业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决定 了大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和用地特征。崔功豪(1990)等研究发现,苏南地区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随着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变化,经济的扩张一过热一收 缩一再扩张导致了边缘区的扩展速度也表现出典型的周期性特征,存在着加速期、减速期和稳定期三种变化状态;武进(1990)认为我国工业用地的扩展是我国 大城市边缘区推进的先导因素,他推断,尽管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过程是经济、自然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当我国的国民

5、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文化的作用 将是影响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顾朝林等(1995)结合我国郊区城市化、乡村城市化和卫星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形式和扩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 了大城市边缘区地域分异和职能演化规律、由内基及外渐进推移规律、指状生长充填蔓延空间扩展规律和轮形团块分散组团带形城市空间演化规 律。1.1.4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管理的初步研究张明(1991)认为由于城市边缘区的动态性和过渡性,它的规划应该有极大的灵活性。建议在规划时,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建 立以基础管网、道路系统、开敞空间为骨架的发展框架,以改变边缘区四处蔓延的局面

6、;张锷(1991)建议由政府成立统一的开发公司,通过规划和公众干预来 调整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此外,俞兴泉(1989)、褚军(1989)分别探讨了边缘区的管理和规划问题。1.219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1.2.1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大城市空间向四周扩张迅速,因此,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设计以及村镇布局等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李和平等(2004)认为城市边缘区应采取有秩序的集中和疏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出了间隙式用地布局、混合用途的城市用地控制等规划手段;邢 忠等(2003)认为城市边缘区的分期拓展的思路,应按照自然资源特定的生态价值和不允许建设的次

7、序进行土地使用与控制,从而使城市边缘区的扩张循序渐 进,始终处于城市发展的目标控制之中;郭春娥(2005)对天津中心城区边缘区的空间发展,提出了圈层控制、均衡布局、适度集中的规划策略;徐坚等以昆明 市为例,通过城市边缘区的住环境、绿环境和水环境研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规划问题。大城市的空间扩张不仅涉及城市边缘区的用地性质转换,而且影响周边村镇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与改造。刘韶军(2000)以河南省为例,从区 位、农业、用地、人口及社会、工业、第三产业、景观空间等七个方面总结了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特征,提出了村庄布局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设计要 点;胡智清等(2003)则以

8、经济发达地区的温州、杭州等大城市为例,提出了分类改造、分区管制、分期实施的规划策略,认为城边村的改造不仅需要规划引 导,还需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李瑞霞(2004)等针对资源型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原则与规划策略作了探讨;赵蕾(2005)等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小城 镇的规划与发展导向问题。如何提高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利用效率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龚兆先(2004)探讨了当有大项日落户区背景下要对城市边缘区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在 此基础上把主导功能贯穿于城市边缘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何彬(2002)探讨了如何利用大型艺术表演节、文化贸易博览会以及综台性体育盛会 等大型主题活动推动城市边缘区发展

9、的设想;钱紫华(2005)等总结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有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房地产发展模式、大学城发展模式、旅游发 展模式模式、大型活动与大型设施引导模式等五种模式。陈有川(1999)从城市产业转移、就业政策转变及网络化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对策。1.2.2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城市边缘区是农业用地转换为非农业用地过渡地带,土地利用转换的机理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陈浮(2001)等认为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迅 速发展、外资大量进入、城镇人口增长等是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陈晓军(2003)以北京等城市为例,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转换 的动力机制作了研究,认为

10、“市场力”和“政府力”的综合作用是推动城市边缘区土地用途转换的宏观动力。此外,陈佑启(2000)也就城乡过渡地带土地利用 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做了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也是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内容。有多位研究者以重庆、福州、北京等城市为例,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原则、 重点与土地利用模式。陶陶(1999)等认为应通过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中心城市的扩张提供“保障”、“疏导”与“控制”作用;韦素琼 (2000)认为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土地利用稳定性差、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突出等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应该具有独特性,提 出规划编制应遵循供给制约与引导需求

11、、耕地保护、服从城市功能定位等三项基本原则;张侠(2002)就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的编制做了探 讨。1.2.3城市边缘区的产业问题城市边缘区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发展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龙开元(1999)提出,城市边缘区工业必须充分利用边缘区的资源,提高 结构层次,通过加强规划力度以达到优化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目的。有多位研究者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农业发展问题,韦素琼(2001)认为城市边缘区的农业 正向产业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宋虹(2002)认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缘区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独特优势,应通过重点培植观光农业精 品、优化布局等多种方式推动城市

12、边缘区的观光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大城市城郊旅游业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吴必虎认为城市边缘区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是适合发展“短期 游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王云才等(2000)提出了城市边缘区旅游业发展的六种模式,即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森林公园型、浴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 型、乡村民俗文化型和综合观光型。此外,庞振刚(2001)等多位研究者也都对此做了研究。宜居城市: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宜居城市: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理念和目标2008-01-2111:01:00提到城市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定位,近年来人们已经被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数字城市等一系列眼花缭乱

13、的概念轰炸得云里雾里了,此时,“宜居城市”一个体现真切人文关怀的城市发展理念,为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提供了高度理性的理念基础和目标导向。如何才能使城市边缘区成为人们的美好家园?深刻理解“宜居城市”的丰富内涵并以此作为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理念基础,难题将能够破解。系统的“宜居城市”理念是由生态观、文化观、人文观、公平观、效率观共同构成的、有机的理念系统。生态观要求城市的开发遵循生态规律,根据当地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生态的自净与自我循环系统。人文观则要求城市开发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道路和建筑需采用人文尺度,即兼顾视觉舒适、使用便利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居所和社区环境设施的设计需尊重居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

14、俗。文化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特色的基础,城市开发需挖掘、利用并发扬当地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应当为那些民间色彩浓重的文化活动,提供展示的空间。公平观:当前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公共空间的过度私有化,保障全体居民能够平等地享有公共活动空间。效率观:居住区与就业区之间需保持合适的距离,以利于居民就近利用城市的就业机会,减少通勤量;建立复合型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及零换乘平台等等。在此理念基础上,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目标便十分清晰:她将是一个实现城市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的“第一生活圈”,居住、就业、生活、学习、社交都能够在适度的空间半径内实现;并且,她还将以其优美的环境、适宜的密度使居民舒展忙碌的身心。关于

15、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2008-01-2110:34:00一.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借鉴二战之前城市住区的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二.新城市主义可资中国目前城市建设(尤其住区建设)借鉴的理论要点:1有限规模或者表述为有边界的发展方式在城市层面,结合中国国情,以下是最有思考意义的几种规划理论与实践模式:1)“涟漪模式”其发展形态可以形象地称为“摊大饼模式”或“涟漪模式”:城市就像投石于水中激起的涟

16、漪,由城市核心区层层向外扩展推进。这是目前国内城市普遍的城市发展形态,尤以北京市区最为典型。对于中小规模城市来说,这种模式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顾城市规模的不同而简单滥用,“涟漪模式”将对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发展带来城市发展极大的破坏和内耗。2)“卫星城模式”实践表明:“卫星城模式”理论对于指导特大城市在扩张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结构与运转的良好状态卓有成效。譬如:北京远郊县对于北京市区就是一种卫星城关系。其典型范例如英国伦敦的哈罗新城。“卫星城模式”的着眼点是城市运转战略问题。3)“TOD模式”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构成之一。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

17、规划原则。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将居住、商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通过公共快速交通组织起来的网络将多个TOD社区组织在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系统内,各个TOD社区之间保留大面积的绿化开敞空间。“TOD模式”的着眼点是人性化基础上的城市结构问题。在住区层面,建立“5分钟”规模规划理念新城市主义“TND模式”(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提出的传统邻里住区的规模以“5分钟”步行距离400米为半径确定住区的规模基础。对于国内住区建设来说,“5分钟”规模对于大盘开发极有价值,是理解确定住区规划整体战略

18、的一个重要的理念。2多样性系指城市住区功能的多样性组成。功能分区理论自雅典宪章发端,经过在世界范围多年来的城市实践,其弊端日渐清晰暴露出来,其后经过马丘皮克丘宪章修正,到北京宪章成文之时,简单化、教条化的功能分区理论开始受到全面反思。新城市主义的功能复合居住、商业、办公和公共空间有机复合就是人类在城市功能结构方面认识的一大进步。对于国内住区建设来说,新城市主义的多样功能复合尚存在很多客观限制,比较普遍可行的方式是:住区住宅及与其相配套的学校、托幼、会所、商业街在规划设计中进行多样灵活的有机渗透结合,以求成为住区内人性尺度、社区感、生活活力的良好规划结构基础。3人性尺度住区规划重新恢复到以人为本

19、的人性尺度。大到城市单元、住区规划,小至街道宽度、建筑体量,凡此一切都以人的步行舒适度为基础依据。如:“TND模式”的“5分钟”规模、400米半径等。4社区感社区感是传统小城最具魅力的居住环境因素之一。反思:在北美,“边缘住区”片面崇尚个体与私密性,布局分散,以汽车为基本交通手段与住区空间经纬,多类型的步行空间系统街道、广场、商业街日渐式微,适宜居民交往环境稀少,邻里关系淡漠,带来公共生活的丧失。新城市主义主张公共空间重新成为住区建筑与空间的焦点和邻里活动的中心,重归具有归宿感、领域感的社区。这对于国内住区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5生活活力对于住区建设来讲,主要是利用会所、商业街、景观、步道、建筑

20、等具象元素在布局特征、风格色彩、空间尺度等方面进行整合,尽量为住区生活环境创造生活活力。6有机更新主要针对的是旧城改造。对于新区建设来讲,主要是对于用地现状地表植被、水塘、湿地等尽量在规划中进行结合利用。三.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在现状中国难以融入的内容:1高建筑密度内涵(居住分异)2就业与居住共生3公众参与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机理分析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机理分析2008-01-1711:04:00一、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动力机制1.现代生产力发展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驱动机制。从内涵上看,生产力发展具有四方面的含义:一是数量的增加,表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数量的增加;二是质量的提高,表现为

21、劳动者知识的丰富、智力的提高、素质的改善和能力的增强,劳动工具的先进性、经济性、可靠性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与深化;三是结构的改善,表现为生产力诸要素在地域空间分布上的调整和优化;四是流动性的提高,表现为生产力要素在城乡间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合理流动。从地域上看,生产力发展包括城市生产力发展和乡村生产力发展。城乡生产力共同发展的结果是,城市要素和乡村要素在城市边缘区的集聚、交叉、渗透和融合,驱动着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2.科学技术进步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驱动机制。现代生产力发展是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驱动力。根据生产力乘数原理,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22、。可见,科技进步能够产生促进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倍增效果。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发展历程来看,科技进步对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推动城乡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形成城乡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流动与配置这一途径来实现的。二、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传导机制1.交通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传导机制。交通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既增加了城市联结郊外的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地铁和轻轨的里程,又增加了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轿车的数量与质量。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了城乡间的交通可达性,发挥着城乡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的传导作用。2.通讯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传导机制。根据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

23、信息流驱动着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序流动。那么,信息的快速传递、有效沟通和共享无疑是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过程中人口、产业、商业等城乡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先决条件,而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完善使这一条件成为现实。因此,作为信息传输渠道的通讯设施,同交通设施一样,在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过程中发挥集聚与扩散的传导作用。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通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电话、传真、手机、计算机网络等在城乡居民中日益普及,缩短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的空间距离,许多过去只有在中心城区才能办好的事,如今在郊外足不出户就可办成,在家办公也开始成为可能,住宅不再仅仅是工作之余的生活场所,也可成为工作场所。

24、三、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促进机制1.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促进机制。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研究中,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以“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最为有名。该定理认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后指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即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事实上,无论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还是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其背后都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必须伴

25、有相应的城市化进程。因为,任何产业都要有自己的空间载体产业的空间实现方式。没有产业空间载体的变换,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全面高度化。反过来讲,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升级过程,必将导致产业空间载体的变换。在产业结构的低水平期,城市和乡村都可以充当这个空间载体的主角,分别承担着城市和乡村产业的空间实现。但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高度化,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承载能力受到限制,难以适应高度化发展的要求,需要寻求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角度看,城市和乡村间的过渡地带成为最好的选择。城乡产业结构升级使城乡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得以优化,即资本结构、投资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以及资源禀赋、自然条

26、件和资源供给结构得到调整,政府需求、企业需求、家庭需求和个人需求结构得到调整。产业结构演进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与产业空间转移过程,它深刻地改变着产业布局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地域和方式。2.居民心理取向变化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促进机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一动机行为理论,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人们的需求层次将会沿着生理安全一归属一地位一自我实现的顺序,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进,并且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具有产生动机进而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城市居民心理取向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乡村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和大自然亲近的推崇。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27、。当人们不停地奔波在高楼大厦组成的峡谷中时,既离不开城市又对它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日益突出。一些追求绿色空间的人欣赏乡村生活的浪漫情趣,向往那里的葱葱青草和蓝天白云,开始了向城外迁移的行动,寻求新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间。这表明,大部分城市居民有到城市边缘区居住的意愿。城市边缘区,对外来农民而言,可以实现务工、经商、赚钱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理想;对城市居民而言,既可把握城市的机会,又能享受到乡村生活的温馨。可见,心理取向变化导致了城市居民由内向外的扩散和农村居民由外向内的集聚,而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就业优势和可达性使城市边缘区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四、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保障机制1.政策对城市边缘区形成

28、演变的保障机制。从我国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现实看,对其影响较大的政策主要有人口迁移政策、市镇建制政策和乡镇企业政策。本节将重点分析人口迁移政策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保障机制。建国初期,政府实行了城乡高度分割政策,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城乡界限分明,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化生活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对长期实现严格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户口迁移制度进行了逐步调整,为城乡要素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边缘区的集聚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农民进城打工,大部分从事建筑、纺织等第二产业和修理、运输等第三产业。一方面填补了这些行业劳动力空缺,另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民工潮繁荣了城市市场,改

29、善了城市生活,带动了城市经济,进而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其结果是城市边缘区的形成和逐步有序发展。2.制度变革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保障机制。(1)住房制度改革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保障机制。随着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住房的供应、分配、流通和消费过程发挥了主导作用,城市居民逐步摆脱了居住上对单位的依赖,拥有了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力。但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逐步从福利性住房分配过渡到货币住房分配,房价自然成为大多数居民选择居住地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城市市区特别是中心区的商品房售价远超出一般居民的承受能力,即使在分期付款和银行按揭帮

30、助的情况下,大部分居民也只能望楼兴叹。但在城乡过渡地带的城市边缘区,商品房的售价大大低于市区。这无疑推动了城市人口向边缘区的流动。(2)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保障机制。城市土地价格的梯度变化和不同产业土地利用的比较利益导致了城市中心区“退二进三”的用地功能置换,大量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工业、仓库和住宅纷纷外迁,其原有用地被收益率更高的商业、贸易、金融、旅馆、写字楼等第三产业所取代。随着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以及CBD的优化,中心城土地使用价格日趋高涨,而城市边缘区较充裕的后备土地资源和较低的土地价格,以及较方便的通勤条件和较好的区位优势,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和城市迁出产业寻求新发展空间的

31、首选区域,住房和产业的外迁引致了城市人口的向外扩散。(3)投资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保障作用。资金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催化剂,又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大量国内外投资为城市旧城改造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加快了城市土地功能置换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导致了城市人口和第二产业向城市边缘区的扩散。边缘区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使生产力要素可以获得低成本、高收益的组合效果,成为国内外投资者较理想的投资区域。国内外资金向边缘区的投入,为城市人口和产业外迁提供了配套资金,推动了城市边缘区用地功能的置换,促进了其土地增值和经济发展,增加了该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增强了对农村人口的

32、吸引力。综上所述,国内外投资既促进了城市要素的向外扩散,又为其向边缘区扩散提供了保障,还诱致了外来人口向边缘区的集聚,为城市边缘区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资金保障。五、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实现机制综合可知,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城市交通条件和通讯设施得以改善,城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心理取向不断变;而人口迁移政策、住房制度改革和大量国内外资金的注入,引发和保障了城市的旧城改造和用地功能置换、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增值和经济发展。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要素自内向外的扩散和乡村要素自外向内的聚集,城市边缘区逐步形成和发展。可见,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城市要素扩散和乡村要素聚

33、集的过程。城市边缘区农地流转与农地保护城市边缘区农地流转与农地保护2008-01-1711:00:00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耕地转化为非耕地的速度明显加快,造成了耕地锐减。尤其在城市边缘区这种特殊的区位条件下,耕地非农化的速度更快(周国华等,2000)。对此,我国在1999年1月l日起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要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限制并不是禁止,如何合理地限制、有效地管理,既能实现城市经济的不断增长需求,又能保护稀缺的农地资源、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令决策者和管理者颇感棘手的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

34、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流转问题一直是个颇受关注的问题,农地流转不仅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虽然目前还不能准确评价这种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公众对资源和环境价值的认识必将进一步显化。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伯顿威斯布罗德(Weisbrod,1964)在研究个人消费品的集体消费服务及环境资源的效益时指出:当对公共品或劳务的需求为不确定时,除了有传统的价格补偿的消费者剩余以外,还有两种效益。其中,前者为事前福利(exantewelfare),后者为事后福利(exposttwelfare)。他把这两种效益统称为“选择价值”(opt

35、ionvalue),而农地转为建设用地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所以一旦流转,这种选择价值将立即消失。1农地流转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农地除了提供直接产品外,还具生态功能,如生命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开敞空间的保存等功能,而农地一旦转为建设用地,这种生态功能将会消失。很难说明生态功能的消失或弱化对整个社会和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态意识和环境观念的加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而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和绿地资源、开敞空间的不断减少,将会使这种生态价值因时间的变化而不断上升。而且,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容易,而建设用地再逆转为农地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

36、从经济上来考虑,这种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而我们目前主要是根据农地的资产功能,即农地利用所产生的直接市场价值来作为决策依据,很少或几乎不考虑基于农地生态功能如生命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开敞空间的保存等功能的非市场价值(生态价值)。美国学者华尔士等(walsh,1984)曾对科罗拉多野生生物保护的非使用价值做出估计,三项价值大约为农地总价值(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之和)的40。纳伍罗德(Navrud,1988)曾对Bowker及Stoll地区农地保护在水资源质量改善上的非使用价值作过估计,结果表明,非使用价值为总价值的63。因此,农地流转不应该也不能遗漏农地的非市场价值。那种草率的、不负责任的流转

37、决策不仅会冲击国家粮食安全、引发社会问题,也可能会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及发展。2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不经济性首先,农地城市流转的集中区域城市边缘区工业指向性明显,是老工业搬迁和新工业选址的集中地。由于有限的基础设施和对环境问题的忽视,使一些城区搬迁至边缘区的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和污染处理能力差的乡镇企业成为新的污染源,其排放的废物和污水毒害邻近的农田和水源,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其二,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及其自然景观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具有缓解环境污染,改善小区域气候,提供自然景观,满足市民游憩,旅游等功能,但城市蔓延使得边缘区对改善生态环境有重大作用的森林、水面和生物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形成退化或逆向演替

38、的趋势。其三,边缘区农地流转后,对邻近土地容易产生升值预期,农户会粗放经营甚至抛荒土地。3国外城市边缘区农地保护制度及措施由于城市化过程造成农地特别是优质农地的大量流失,据1975年美国农业部统计,每年大约有12.1万公顷的优质耕地流转向城市非农产业;在美国某些州,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如在夏威夷州的瓦湖岛,尽管农地流转需要经过土地利用委员会的许可,但每年仍有650英亩农地转变为城市用地。韩国在6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和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加大,导致农地面积大量减少。32年时间全国减少农地43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34万公顷。1995年、1996年减少农地数高达4.8万公顷和4万公

39、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对农地保护的要求提高一般基于以下三种考虑:第一,为粮食和农业生产提供土地支撑;第二,控制城市增长,引导城市发展方向。许多学者认为未受控制的城市发展无论是从土地、建设和交通成本上,还是从提供城市服务,如街道、学校、公园、公用事业、供水、排水、防火、警察、垃圾、积雪收集及处理等方面都是一种浪费;第三,从生态角度考虑,城市蔓延和农地流转是一种生态破坏。开场空间和栖息地的丧失以及边缘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是对人类福利的损害。鉴于此,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对城市边缘区农地流转进行限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保护优质农地。3.1区划或者分区管制政策主要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对土地质量进

40、行分级,对不同级别的农地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如美国一般根据斯托里指数法、SCS系统或LESA系统等对土地质量进行适宜性评价,将优质农地划分出来,利用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的警察权(PolicePower)来严格控制土地用途,以防止农地向高价格土地用途转移,调节土地利用。它是美国采用最广泛、最普遍,也是最早的农地保护政策工具。我国的台湾地区为促进土地资源的保育利用,根据政府制定的区域计划法和区域计划法施行细则(1977年)实施土地使用分区管制,以确保“农地农有”和“农地农用”。3.2转用许可和用途管制通过对农地转移和用途的限制保护农地农用。如韩国为保证粮食自给必需的农地,于1972年制定了有关农地保全

41、及利用的法律。此外,还引进农地转用制度,规定以农业以外目的使用农地的,必须事先得到许可。1975年把优质农地指定为绝对农地,严禁用于农业以外的用途。同时,禁止在稻田和坡度15度以下的旱田种植多年生植物。荷兰为保护农地专门建立了农地保护机构,确立开发农地的特殊许可制,规定农地只租不售,租赁的农地要保持农业用途,确立对主要农地开发的否决权等。并于1953年,成立了农地保护委员会,任何在农地上的建设都要得到特殊许可。3.3发展权购买转移这一政策允许土地使用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将其土地开发权出卖给土地使用不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进行额外土地开发。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政策率先在芝加哥、纽约等地实施。由于

42、这一政策既不剥夺土地所有者的所有权,又不像土地征用权那样需要给保护区土地所有者以补偿,而且实际操作起来简单,成本低,因此在美国推广较快。到90年代,这一政策不仅应用到城市土地扩张控制、农地保护当中,而且还推广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之中。3.4差额税收、补贴等政策差额税收和补贴政策主要通过运用制定的税收计划和补贴等,更有效、低成本地利用农业用地,同时对农用地转移采取较高的税率等;近来,该政策受到了诸多挑战,因为税收及补贴的实施可能造成房价的上升,进而刺激城市边缘区的住房开发行为,引起城市扩张和农地流失。故该政策一般与其它政策结合起来使用。3.5城市增长边界(UGB)为控制城市增长,许多发达

43、国家采用了UGB政策,只有在UGB内的土地才能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转变为城市用途,而在UGB之外的土地一直要保护作为非城市用地。典型的如英国的绿带政策等。纵观国外城市边缘区农地保护政策及措施,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立法,通过立法保证土地的农业用途并对土地转用加以限制;2既重数量保护,又重视质量保护;3对农地保护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即从其直接而初始的保护耕地、保护粮食供应能力,向深层次的保护空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景观转变;4重视农地保护的公众参与;5重视新技术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卫星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国家借助各种先进手段对农地的

44、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4发达国家城市边缘区农地保护政策借鉴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边缘区农地保护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地方政府领导一般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而通过上大项目、通过城市扩张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更易实现,更容易体现其政绩,因而也颇受偏爱。但这些政绩是以农地资源的大量非农化为前提的。因此,尽管有严格的用途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但边缘区农地流转的趋势仍未能有效遏止。另外,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农业人口非农化将进一步提高对住房和土地的需求,农地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1西方国家相当重视经济手段在资源保护尤其是农地保护中的应用,如税收和补

45、贴政策等。我们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办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农户和集体保护农地的积极性,变政府主导为农户主导。2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应限制城市的发展,增加城市建设密度,充分利用废弃地,利用地下空间和发挥土地多种用途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具体到土地管理,当前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合理的土地政策设计,引导城市和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制定相应的农地保护政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土地资源保障?3对开敞空间、生物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维护城乡生态经济系统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把农地保护与乡村自然景观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危机及社会福利意识结合起来,使公众理解农地保护与公众自身良好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密切

46、相关,培养公众对农地保护的热情,创造一个良好的农地保护社会氛围。国外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之一国外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之一2008-01-1710:58:001991年,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高乐(JoelGarreaul)在边缘城市一书中把二战后的美国城市扩散过程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阶段。这一阶段是40年代后期开始的把居民住宅建到城市郊外。第二阶段是郊区购物中心大规模化阶段。这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在大城市的郊外建造了许多大规模的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专程返回城市中心商业区。第三阶段是边缘城市阶段。边缘城市是在原有的城市周边郊区基础上形成的具备就业场所、购

47、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美国的边缘城市通常具有下列特点:(1)不存在高密度的高层建筑群。建筑是以低层宽立面的形态分散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2)停车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办公楼分散于绿色自然环境之中。各建筑之间通常由步行走廊或小巴士相连。(3)配备机场或高速公路,飞机和小汽车作为主要对外交通手段。(4)边缘城市的中心地带设有企业总部、大型商场、健身中心等设施。(5)大型标志性的建筑物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6)多数居民居住在由绿色草坪环绕的别墅型住宅中。(7)没有形成一般城市的行政区划。美国城市扩散的第一阶段-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始于1920年。1920年前,人们的工作、生活还是主要集中在城市的

48、中心地带。但是,1920年后,郊区人口的增长率开始大于城市中心人口的增长率,主要因素是:美国人渴望居住在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外围地带。20年代后,公路的发展使公交汽车和小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便利工具。这之前,居住郊区的人们必须依赖时间固定的火车去城市中心上班。50至60年代,是美国城市郊区化的高潮阶段。1930年前,由于工业的发展,大中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导致城市居住环境恶化。美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倾向于在郊区购买房子,依赖小汽车每日往返于城市商业中心的上班场所和郊区的住家之间。为适应人口流动的趋势,同时改善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的状况,美国在50年代提出了在郊区建设小城市的观点。1956年政府颁布联邦公路

49、法案,根据这一法案,美国将新修41,000英里的公路。当时的规划者就宣称,这些公路将使工厂、商店、居住区分散化,乃至给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带来变革。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新城市开发法,并第一批批准建立63个新城市,其平均人口规模在2万人左右。60年代以后,美国又实行示范城市试验计划,实现分散型城市化。实施这些措施的结果是居住空间的急剧郊区化。70年代开始,郊区城市与原有大中城市商业中心之间存在的土地差价,使许多大公司纷纷把自己的总部迁往郊区城市,新兴产业也在郊区兴起,大规模的商业服务也落户于郊区,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中心区域在美国郊区形成。这一变化带给郊区大规模的就业机会,原来往返于市区与郊区之间

50、的工作生活方式大为改变,郊区城市成为许多中产阶级人士主要的生活、工作空间。80年代后,高新技术的发展,把更多的资本、技术带往郊区,加速了郊区城镇的开发力度,许多美国郊区的城市化中心由此而成为具有复合城市功能的边缘城市。在美国,传统的都市中心和它的郊区边缘城市共同构成的多中心城市群的区域被称为大都市圈。1991年,高乐(JoelGarreau)归纳美国边缘城市最初的发展条件,把边缘城市分为三类:(1)小汽车普及之前已有小规模人口聚集的郊区居民点,随着公路和汽车普及而发展成为边缘城市。(2)位于高速公路交叉口、由于发展大型购物中心而繁荣起来的边缘城市。这种城市以三种形态发展:带状、节点状和大腹巨蟒

51、形状。(3)经过严格规划的社区,这种边缘城市从其起源的开始就是经过很好的专业规划,完全是遵循一定的专业规划准则建立起来的。美国的其他学者根据边缘城市的起源和其地理位置,对美国的边缘城市作了更精确的分类:(1)起源于传统郊区城镇的新城市。(2)通常围绕一个强烈的经济增长点,如一个综合商业购物中心、机场、大学或其他的办公综合设施,在传统城市向外蔓延的区域内发展起来的新城市。(3)新规划的社区,这些地方往往是职业规划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增长的产物。这些学者在描述他们的分类时都认为,城市的形式和城市演化的过程对理解美国的边缘城市现象是同样重要的。同时,他们认为定义边缘城市的关键是在于它的产业聚集区,而不

52、是其周边的居民区。目前,对是否因为存在就业中心,就可以定义其为边缘城市,美国学术界还有争议。普遍接受的定义是,边缘城市是处于低密度、高发展的区域内,具有或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概念的城市区域网上的一个独立节点。传统的城市形式,包括辐射的等级道路,管辖性的区域界限、地名和城市特征在边缘城市中也许根本不存在。无论理论上如何分类和定义,无论该城市起源形式如何,从外表上看,美国的边缘城市大多具有很雷同的特征:沿公路两旁不规则地排列着商业、服务业或公寓、办公等综合性建筑,而四周是大量的层次错落的住房,每个边缘城市既有自己的中心又有自己延伸的郊区。目前,据统计,美国大约有200多个边缘城市。全美2/3的写

53、字楼都建在了边缘城市,而且,多数写字楼是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设的。这些边缘城市绿化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具有与现代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高效工作环境,它解决了传统城市面临的噪音、交通、住房、大气污染等问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间。然而,边缘城市的主要居民是中产阶级,它的规划理念基于小汽车交通,它给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带来大气污染。同时为其发展而不断延伸的公路交通网的建造和维护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边缘城市从传统城市中心带走了大批的中产阶级,使原有的大中城市的严重的城市病更加加剧。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国的传统城市中心及它的郊区边缘城市共同构成的多中心的大都市圈又有向其外围拓展的趋

54、势。美国专家认为,这一趋势将在未来20年中使美国的农村地区城市化,其起点是目前已存在的农村集镇。带动这新一轮城市化的原因是:(1)大都市圈边缘地区的增长正促使在边缘地区工作的城市居民把家搬迁至开车一小时可以达到的农村小镇。(2)经济的增长正促使大都市圈内的公路干线向外延伸,这一趋势引导着美国的投资向公路干线经过的农村地区扩张。美国农村的行政管理与我国类似,分县和乡两级。每个县有三、四个乡。每个乡有一个中心镇。这些农村小镇原居住人口规模很小,人口规模从1千人至1万人不等。目前,这些小镇正面临增长,成为美国未来20年经济发展的热点。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小镇居民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欢迎经济增长带来的就

55、业机会,但拒绝增长给小镇带来的变化。原来的居民不希望由于发展而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从城市搬来的居民也希望小镇保持原有特色,因为他们是欣赏小镇固有的文化氛围而搬迁过来的。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持农村小镇传统的文化特色,已是当前一些美国学者热衷的课题。以美国印地安那州和弗吉尼亚州大都市圈边缘的农村乡、镇近年来城市化发展的状况为例子,从中可以看到90年代美国农村城市化的一般规律。美国印地安那州的大都市圈外10英里的海明敦县(Hemilton)的西域(Westfield)乡是美国大都市圈边缘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它的发展趋势代表美国大都市圈边缘农村小镇的普遍发展规律。1998年,该乡人口6

56、千人,三条公交线路通往市区,美国的31号国道把该乡一分为二。根据官方数据,该乡人口从1990年至1997年已经增长了61%,预计到2020年,该乡人口可达6万人。据有关资料称,这种增长速度代表美国大都市圈附近农村乡的平均增长水平。导致该乡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其靠近大都市圈边缘,都市边缘地区的发展使新的工业和办公园区、住宅和商业建筑都来到这个乡里;乡内小镇主要街道由此而繁荣,娱乐设施的增加;新建造的高级中学、新增加的邮局等服务设施都吸引市区人口搬迁。原有居民对这种增长抱担心态度,他们正与当局交涉,希望他们有具体对策,应对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问题。目前,整个西域乡的三分之二的

57、土地被用作农业和畜牧业生产。34%的土地用于住宅、商业、工业、公共服务和公园绿地等。34%的非农业用地比率代表美国目前农村地区非农业用地的平均水平。该乡住宅产业发展很快,大量的新建住宅是建在乡的中心镇上,或在紧邻中心镇的空地上,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在海明敦县,共有4个类似的乡,据估计,随着4个乡的经济发展,以及他们与大都市区域的联系,4个乡正在共同组合成一个12万人口规模的中型城市。最终这个农村的县将成为一个中型城市。弗吉尼亚州的浦墩(Putnam)县的水牛(Buffalo)镇的发展代表着外来投资引导的农村小镇发展模式。浦墩县目前人口4.2万人。官方预计到2020年,人口会达到7

58、.8万人。沿64号公路的水牛镇及其周边区域将是该县未来20年最大的增长区域。水牛镇沿卡那瓦(Kanawha)河,位于浦墩县的西北部,形成于160年前,目前人口约1千人。浦墩县县域的东西轴心是64号州际高速公路,因此,过去的30年中,大部分发展都在该县的东西轴心上。但近年来,新的公路从该县的南北轴心经过,以便把南北轴心与64号公路相连,促进该县南北轴心的经济发展。水牛镇正好位于政府设施的最佳投资地点,为此专门对水牛镇及其周边区域制定了综合规划。近年来,政府和私有部门都对水牛镇西部作了大量投资,官方估计,在未来的20年中,小镇会有很大发展,2万多个工作机会将会在小镇产生,外来投资和就业带来的人口增

59、长是必然的。美国学者对水牛镇未来增长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三个方面具体增长的依据。其一是工业发展方面。丰田发动机制造厂:丰田厂最初投资时,弗吉尼亚州政府指定其厂址为水牛镇的南部地区,当时该厂仅有员工300人,生产汽车发动机。近年来,丰田厂在原厂址扩建,扩大其产品种类,员工增加至900人。工业园区:卡那瓦(Kanawha)河的西部正在发展工业园区,需要大量土地。APE地产:美国电力公司(APE)拥有位于水牛镇南、北部的两大块土地,土地面积约2,000英亩。该地产最适合工业发展。APE也允诺只把地皮用于工业发展。其二是基础设施方面。丰田厂的扩展使62号公路延伸:62号公路从新的丰田厂延伸至新的Buff

60、alo大桥。新的水牛大桥:新的大桥位于水牛镇的南部,横跨卡那瓦河,把62号公路与35号国道连接起来。新的污水处理厂:为迎合工业发展需要,该地区新建一个污水处理厂以处理工业和生活污水。弗吉尼亚西部水厂的扩建:新的16英寸水管正沿35号国道和62号公路铺埋。计划中的35号国道的新线路:规划中国道新线路将会在水牛镇北部穿过。计划中的地区机场的场址:水牛镇的附近可能选为一个新的机场场址。拟建的新港口:浦墩县的港口当局正在考虑在水牛镇南部建立新港口。其三是服务设施方面。主要是为浦墩县南、北两部分设立的高等中学,水牛镇已被选为一所为本县南、北两部分居民服务的中学的所在地。目前,这些因素正产生极大的增长压力

61、,对水牛小镇而言有一种紧迫感要应对增长。所有的投资对小镇是不可避免的机会,但是,学者认为,如果发展没有与小镇社区的价值观念一致,那么,当地居民喜欢的生活质量将遭破坏。形形色色的边缘区形形色色的边缘区2008-01-1710:54:00在石油勘测时,常能顺便发现天然气资源,因为油气有时候是伴生的;兰花难养众人皆知,可培栽高手清楚其中的诀窍,要将兰花与一种真菌伴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等“富贵病”的发病率也大幅上升。所有这些都是伴生现象。后者依赖于前者,相互伴生。当然,它们之间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但关联度却非常高,就像天热多蚊蝇,潮湿处多苔藓一样。边缘区也如此,也是与某一区域的

62、发展相伴生的。或经济发展,或城市建设,或某一方面资源的比较优势吸引人的流入,在该区域的外围形成了穷人区。边缘区不一定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边缘区或城乡结合部,它的位置取决于伴生区的位置,并且随着伴生区的变迁而变迁。开发区边上的“家”大庄村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该村旁边是埝坛工业区,周围有3家家具厂,一台球厂,玩具厂、化纤厂、服装厂、生物基地由于2002年埝坛工业区建成,工厂入住和外来民工的涌入,在大庄村的公路旁形成了一个小集市,颇为热闹,歌厅、网吧、餐馆、洗衣店、理发店、小超市都比较齐全。2005年9月,焕然一新的打工子弟学校向阳希望小学搬进了大庄村,校长帅利民介绍说,目前学校学生总人数有600

63、多人,大多来自周围几个村里住的打工家庭。刘明旺是大庄村的村委,他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些数据:大庄村有300多户,大概1200多人,目前有1/3搬进了集体盖的楼房里了,这里住的以工厂工人为主的外来务工者达3000多人。“他们是本地人的3倍多,这里好像变成他们的地盘了。”说到这,刘明旺哈哈一笑。“从2002年开始,大庄村的人就多起了,我们要为这么多外来人提供便利啊。电话、网络、自来水、掏下水道、垃圾处理,现在都有专门的人管理。”刘明旺说。“原来这里乱点,加强管理后,这里好多了。”住在大庄村的那些外来打工者,他们的生活又怎样呢?本刊随机采访了其中的几位。张师傅是一位自行车修理工,来北京7年了,他和妻子

64、及14岁的儿子住在大庄村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他每天出门,在路边摆一个修理摊。“在这里有相对固定的收入,每个月500-600元的纯收入,比较满意了。”他说,“生活条件挺好的,要吃有吃,身体一年连感冒都不会有几次。”张师傅的弟弟在北京帮小老板跑运输,哥哥、妹夫都在北京。他们已彻底放弃了农村的土地。“走进城里才发觉自己忽然之间成了最穷的人,如果不出来打工,那是最最穷的人了。”张师傅一点也不避讳说自己住的地方是穷人区,“那么多像我一样的人住在这,大家都差不多,有平等的感觉。”张师傅的自行车修理摊对面是一个烤羊肉串的门面,那里的小伙子可能不满20岁,他们闲时坐下来聊聊天,开开玩笑。“周围的人熟悉了,

65、大家都是善良,勤劳的人,感觉和在家里没什么不一样”。张师傅目前最担心的是上6年级的儿子明年升初中的事,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了打工子弟学校,但上初中就都要回户籍所在地了,不然就得交昂贵的借读费。“我这个儿子,他喜欢在北京,不想回老家,而且他那么大在老家读书,没人管束,也很让人操心呀。”陈雄宏也住在大庄村,他有两个小孩,都是男孩,一个上5年级,一个上1年级。他们都在老家上学。“挣钱不多,养不起,在城里,养个小孩比大人费钱。”他说。“再说,他们来北京后,会受到其他小孩的欺负,他们从小就会有压力,不好;而且如果他们在城里养成花钱的习惯,也非常不好。”像大庄村这样聚集了大量外来打工者的村庄,全国有很多,特别

66、是南方经济发达城市,像深圳、广州、厦门、漳州、苏州等。例如,福建漳州市龙文区的下洲村,周围有家具厂、塑料厂、泡沫厂、刨花板厂等很多工厂,所以聚集了很多的外来打工者。这些村庄多位于新兴的工业区、经济开发区或技术区的周边地区,由于这些地方经济较发达,工厂林立,就业机会多,所以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在附近出现了穷人区。也吃钢铁饭在大型国企的周边地区,也会出现一些穷人区。北京石景山区首钢附近的一些农村,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从古城地铁南行,乘出租车十几分钟,穿越丰沙铁路,在一个大约3米左右的狭窄入口处,司机告诉记者:“这里进去,就是养马场村,里面都是平房,条件很差。”据古城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

67、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常住人口100多人,外来人口800-900人。沿着入口处的狭长小道向里,鸡犬之声相闻,一幅与首都都市氛围难以相融的画卷呈现在记者面前,令人仿佛走进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尚未改造的小县城的某个角落。这里似乎更像农村的农户利用宅基地横七竖八盖房而自发形成的小村落,没有任何规划事实上,这里原本就是当地村民的自建房。在这里,站在任何一个角落观察,看到的都是由橙色土砖搭建起来的平房和一两米的人行过道,三五间房构成的一栋平房边,门窗上糊满了发黄的报纸,有的屋外搭着五颜六色的塑料编织物,这是居民在自家屋前用木板撑起的空间,顶部就用塑料编织物遮风避雨,闲时就坐在这里拉拉家常。据了解,养马场村

68、早就被列入环境整治项目,但由于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首钢总公司自筹解决,至今拆迁未见动静,成为来首钢打工的外地临时工的聚居地。吴师傅40多岁,张家口人,来北京七八个月,在首钢上班,属于临时工。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正推着从旧货市场上花了几十块钱买来的自行车往厂里赶。“我就是给厂里清扫垃圾的,我们是三班倒,不,是四班,要是一天只上一个班,一个月也就500多,扣除房费150,还要吃饭,太紧张,所以尽量多上一个班,一个月挣个千把块。”据吴师傅介绍,养马场村绝大多数居民都是首钢临时工,房东是首钢一些征地后农转工后的正式工,他们是另一个世界,正式工有专门小区给他们居住,由于拆迁了几年不见动静,房主把房子租给了外

69、地来的临时工。从山东德州来首钢打工的陈师傅在厂里做水泥浆搅拌工作。记者在他的小屋逗留片刻,屋里陈设很简陋,一张木板拼成的床,上面是从家里带来的红色被褥,一口木板箱承载了他的全部家当和希望。当记者问及对这里的居住环境有什么要求时,他苦笑着说,“能有什么要求呢?我们不敢跟城里人比,就想挣钱回家好好过日子。”提到首钢的搬迁,他们也知道消息,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并不清楚。“听说首钢要搬到唐山,这些污染重的厂都要迁走。”杨师傅指了指村落边的烟囱,“要是首钢搬家,把我们一起带走就好了。”尽管居住在这样的环境,平时也不愿意和城里人比,杨师傅还是希望这样的职业能让自己致富,来北京一年多,经常一天两个班,省吃俭用

70、,他和在街道打扫卫生的爱人已经存下了5000多块。在他们眼里,企业搬迁似乎还很遥远,他们不愿多想。“谁不愿意住楼房?人家正式工在老古城有楼房,我们是临时工,人家说不要你就可以把你赶走,根本就不会管你住什么地方。我们这样的人在这种地方能住下来就行了,不求别的。在这里再挣点钱,要是这里真的拆迁了,没事做了,看看能不能再找新的活路。”他无奈地说。这些人傍企而居,命运似乎也早已注定。如果企业搬迁,他们就像候鸟一样,继续寻找新的据点,生活和工作在相似的环境中,为生计而奔劳。城乡结合部的“三差”城乡结合部更接近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区。这里往往是外来农民工的集聚地,他们或收废品,或做些小生意,或从事其他工作,白

71、天可能会进城,而晚上都回该区域。北京市海淀区的八家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八家村包括前八家、后八家,北到清河以南,东到小月河,西到圆明园东侧,南到清华园火车站的区域。记者来到八家村村委会,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在八家村的情况想做个采访,一个30余岁的女士表达了不接受采访的态度:“这是第三拨记者来访了,不知道近来为什么都对八家村感兴趣”,“你们要了解情况去找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其中一个40余岁的男士接着抱怨道:“从不再强制要求登记、办理暂住证之后,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就处于失控状态。”虽未能从八家村村委会了解到相关信息,但我们从北京城区角落调查NO.1(由北京市科学院组织调查、编写)中找到了这样一些资

72、料:八家村是农居混杂村,现在有农业人口910户,1441人,居民人口1439户,2400多人。出租房屋是99%以上村民的一项日常收入。八家村,1992年左右形成旧货市场,大型市场共有三处,分别占地60-70亩,旧货市场是当时的主业。随着环境和治安的恶化,1996年之后一些大型旧货市场陆续被关停,但外来人口聚居区已经形成。现今,从许多门面中的旧家具收购店、大面积的垃圾收理场,旧电子元件、旧家电收购门面中依稀还能看到以前旧货市场的样子。大量外来人口的入住,使大量的出租房突击建成。乱搭建的房子使得村内道路显得异常狭窄,看上去大型车辆已经无法进入村里,非法加盖的二层建筑上,有零星的租户。北京城区角落调

73、查NO.1针对八家村的私搭乱建房屋会造成严重后果予以了警示:缺乏统一设计和管理,很多达不到消防安全要求,火灾隐患严重,加上消防车很难进入村里,更使此地一旦有火灾发生,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村内许多厕所边上堆满垃圾。据介绍没有下水道的公共厕所,粪便无法按时清理完成,厕所积累的粪便只能在迫不得已时雇人用小车运到村外,使得村内厕所卫生条件难以保障,民怨甚重。一位75岁的八家村老住户对我们这样描述:“30多年前这里很太平,门不用上锁呀。现在不行了,大白天放在门口的什么东西都会丢”,“早上走时还有井盖,晚上回来就没了,自行车跌进坑里,一个行人鼻子削了一大半。晚上呢,听得见三五成群的偷盗团伙从北面偷来东

74、西往南搬送快速的跑步声音。这个年头,闲事也不能管,不小心,十几个人迅速地围上来了,说不定就把你暴打一顿。”北京乃至其他城市,有不少像八家村这样的城乡结合部。这些区域往往是“三差”地区:环境脏乱,卫生条件差,容易造成各种疾病的传播;监管乏力,市场秩序差,无照经营现象较为普遍;无业人员集聚,治安状况差,偷盗、抢劫频发,打架滋事成风。“城市农民工的无保障状况是引发社会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强说。“握手村”里的白领穷人石牌村是广州市最大也是历史最长的城中村,位于繁华的天河区,与两所全国重点大学华南师大和暨南大学相邻。说它是农村,它又被包围在现代化的新天河里;说它不是农村,它的主要

75、居民又都是土著农民。前些年,这里的建筑大多是“握手楼”。所谓“握手楼”,是因为两幢楼之间仅半米之遥,伸手即可行握手之礼,终年不见阳光者比比皆是。如今,石牌村进行了改造,旧貌换新颜,成为广州市撤村改制的一个典范。但依旧还有许多长期或者暂时驻留在石牌村里的人。毗邻大学,会有许多大学刚毕业的,没有太强的经济实力又要继续求学的人来这里居住。这里为那些有知识的“白领”提供一个避难所,形成一个“白领穷人区”。北京高校集中的海淀区,也有不少这样的村庄,位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附近的肖家河村就是一个例子。不少考研、学英语或是刚毕业的人住在这里。“没办法,楼房的房租太贵了。至于安全问题,自己小心点也就是了。”在肖

76、家河租房住的王开和这样说,“不过,这里房租便宜,又毗邻学校,周末可以去学校运动,看书什么的,还比较划算,其实,并不是外来务工人员才住平房、住在穷人区,像我们一个月领1000元工资的人,也住不起楼房,楼房不到10平米的小间也要600元。我周围很多人像我一样,虽说是正规大学毕业,可一个月没有多少工资,我们很穷的。”他无奈地说道。“我们的前途寄托在考研上,希望能考上研究生,毕业后命运能有所改变。”王开和认为自己和进城农民工没什么区别,反而有时觉得自己不如那些农民工,他们大多数是顽强的,更值得敬佩的人。“我住的隔壁,大概6平米的房子住着一家三口,上下床,上面放杂物。屋外摆着烤烧饼的箱,天没亮就开始准备

77、,一天都在外面站着,很顽强,而且很乐观,我觉得自己都做不到。”他说。学校可以说一种教育资源,在学校附近那些环境较差、但租金便宜的农村就形成了以年轻人(很多是学生或刚刚毕业)为主体的“白领穷人区”。当然,同类的区域还有,大医院附近的看病人员集聚地、毗邻国家有关部门的“上访村”等。这些区域的出现,都是因为附近某一区域在某类资源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北京特色的“上访村”位于北京南站西南角的东庄,是一个在地图上查找不到任何标识的城中村。因毗邻国务院信访办、全国人大信访办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信访办的空间优势,从上个世纪起,来自全国的上访者聚集于此,这里被形象地称为“上访村”。收容遣送制度未废除之前,上访者们甚

78、至不敢走上京城的大街。“俺们和民工不一样,民工回去就回去了,俺们回去就一条路,就是死路一条!你看看这些人,谁不是被逼到绝路上才跑北京来的?俺们宁可在这里冻死、饿死,也不敢去偷去抢,万一被送回去就是个死啊。”一名上访者称。在这里,不少人以捡废品为生。有的只能在铁道边上废弃的矮墙根下用木棍和塑料布靠墙撑起一个两面透风的窝棚过冬,而那些连窝棚都搭不起的人,就只能裹一张塑料布,睡在村口开阳桥的地下通道里。无可奈何衰落区“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古人的悲春之词;而今,这样的感叹也出现在某些经济衰落城区的贫困民众的口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区域逐渐走向衰落,或者是与其他区域相比显得衰落不堪。如今,只能是“白头宫

79、女在,闲坐说玄宗”。当然,这些区域衰落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有的因资源逐渐枯竭,有的则是支柱产业日薄西山,有的由于城市发展不均衡,属于被遗忘的历史角落;但现象却是相似的,大量的贫困人口聚集,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游离在现代城市管理之外。“汞都”之痛“无锡”的地名见证这样一段历史:最初盛产锡矿,到西汉时开采殆尽,称之为“无锡”;后来,王莽执政时,当地又挖出锡矿,所以改县名为“有锡”;东汉时,再度资源枯竭,又改名“无锡”,后沿用至今。无锡曾有过资源过度开采而导致的“无锡之痛”,只不过,当地物产富饶,农业、手工业等发达,很好地完成了产业转型。但目前,中国很多资源依赖型的城市或城区,在资源逐渐枯竭时可就

80、是一番完全不同的境地了:经济增长乏力,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当地居民日益贫困。贵州铜仁的万山,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当地曾因汞资源的储量和汞产品产量分别列亚洲之首和世界第三,而被誉为中国的“汞都”。1966年,经国务院批准,万山特区成立,这里成为中国唯一专事矿山开采的县级行政特区。据统计,自建矿以来,贵州汞矿累计生产汞3.2万吨,上缴利税16亿元(现值)。如今,当地矿山已破产4年,从区划地名上,万山仍称特区,但有名无实。因为还有难以解决的部分职工安置问题,特区这一名称被保留下来,什么时候取消,至今还是个未知数。“那是一个死角,过去有矿,现在什么都没有”。邻县人这样评价那因采矿而落得千疮百孔的中国

81、“汞都”。数百年以来,特别是建矿以来的大规模开采,这里的矿石已经枯竭,并于2002年正式破产,留下的是高污染矿渣残留物,错综复杂的地下坑道,一大批老弱病残的矿工和家属,以及陪伴他们的矿山简易住房。由于企业破产,这里已经形成典型的资源枯竭型贫民区。房屋下的矿道四通八达,因为是采空区,这样的房子全被列为危房了,但还在住人。现在,这里的居民多是行走不便,或无力搬迁的老矿工及其家属。“年轻的,能读书的都出去了,有力气的也外出打工了,没本事的就在家里闲荡,还有的打架,犯罪,爹妈倒过来给他背债。”家住三角岩的罗大妈向记者抱怨。三角岩地区有一条破败的水泥路,道路两边,是三到四层的居民住宅,住宅都是上世纪80

82、年代设计,没有室内卫生设施。在这些稍微像样的建筑之后,便是大片横七竖八的平房,破旧的公共厕所臭气熏天,污水四溢。这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起来的。“我们这里的矿工大多是地方上(地方农民)出身,当初建矿的时候在农村大量招人,好多都是小学毕业就进了厂。”杨光明是这里的老职工,出生于附近农村,1958年参加工作。杨光明的女儿在家附近开个小店,大儿子在某酒店当保安,还有一个儿子失业在家。“我家还不是最困难的,隔壁的张妈家,三个儿子都没工作,老头子死得早,家里都搞空了。”杨光明指指锁着房门的隔壁,摇头叹气。当年辉煌的矿山子弟学校,如今也残破不堪,由于生源不足,不得不缩班教学,有经验的教师退休的退休,调离的

83、调离,学校是存是留,尚在讨论。汞矿医院目前的处境也很艰难,设备老化,人员不足,也算是倒闭矿山的遗产,目前仍在接收病人。提到企业破产安置住房,杨光明笑笑,“我一个月退休工资才400多,还要养个没工作的儿子,平时多用酸菜辣子做菜,少吃肉。现在地方在犀牛井修了楼房,一平方米也要400来块。像我这样的矿上有很多,还是买不起啊。”土坪社区管理委员会在犀牛井盖了新楼房,400元/平方卖给矿区家属,三角岩的住户都必须搬迁。杨光明说的是实话,他们这样的退休工人目前在地方上是多数,长期承受低工资待遇,本来子女多,没有什么积累,现在养老、住房的解决都靠自己那点退休金,难度可想而知。由于水银有剧毒,开采和冶炼危险性

84、高,有的冶炼工人患上汞中毒,对人的神经刺激很大,一年四季,都只有蜷缩在几十年前矿山分配的平房里,少有能力搬进新居。当然,“也有的人搬进去了,都是没有多少负担的,或者子女有出息,靠他们出钱。”杨光明说。也有少数矿山职工搬到了铜仁市,那是地区政府的驻地,但那里的房子更贵,很多地段房价都超过了1000元/平方米。这对那些靠拿一点养命钱生活的退休职工来说,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颓败的工人村相仿的是,有些城市或城区曾经是重工业基地,在以前那个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年代,它们都经历了无限的辉煌。可今天,由于长期得不到技术升级,重工业基地变成了老工业基地,许多老工业企业跟不上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被迫停产或半停产,有

85、的还因经营不下去而宣布破产,这样的结果引起大量的老工业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当初那些让人羡慕的“铁饭碗”国企聚集的地方,如今变成了城市的“穷人区”。比如,沈阳市铁西区就是下岗失业问题的重灾区,大部分家庭的生活费用在500元左右,有的只能保持在200到300元。目前,沈阳70万下岗职工的大部分就居住在这个39平方公里、75万人口的传统重工业区,所谓的棚户区也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到过沈阳的人会经常感觉自己生活在一座由两张皮硬堆在一起的城市中。在市中心的和平和沈河区,林立着所有的高档住宅、豪华酒店和购物中心,在这里看见奔驰、宝马的机会要比在北京长安街上多得多。而在大厂云集的铁西区,你很难找到一座五层以上像

86、样的饭店,出租车也懒得光顾这儿因为拉不上活儿。工人村是铁西最大的住宅小区,聚居着一家几代的产业工人。老人们至今回忆起50年代的工人村,总也掩不住难抑的豪情。今天天安门城楼上巨大的共和国国徽还记载着铁西人昔日的荣光;那时,158栋典型的苏式三层居民楼,在全国率先引领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住宅潮流。然而,今天,宽阔的工业区已变得沉寂,这儿早成了有名的“亏损一条街”。该市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沈阳现有工业企业数1188家,其中有501家属亏损企业;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590家,其中超过一半面临亏损的命运。而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中,80%以上集中在铁西工业区。在工人村里,人们守着年久失修的老房子

87、纷纷诉说。那些房子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日显破败,宛若风烛残年的老人。厂子不行了,房屋、管道维修和取暖费一时成了问题。“没人管我们了。”人们感到惶恐和无助。李长江是沈阳轮胎厂的一名下岗职工。他家里没有沙发和椅子,唯一的折叠凳被大家推来推去,谁都不肯坐。15平米的房间中,除了一张碎木拼成的床之外,别无家具。用来盛放衣服和日常用品的,是墙角的两个旧纸箱。在沈阳,听到最多的是人们对于失业的忧虑和对腐败的诅咒。以一个现代化主义者的眼光看,沈阳的蜕变是成功的,它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老工业基地到商贸中心城市的转型。颇具规模的批发市场已经成为沈阳经济发展的亮点,从这些垄断全国乃至全世界商品在东北的销售的批发市

88、场里,也派生出一批沈阳最为典型的新富阶层。但是,在这座城市的西南角,曾经光荣的铁西正承受着蜕变的另一种阵痛,失业的伤口正在这座城市五分之一人的睡梦中发出悠长的叹息。虹镇老街的生活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老城区:与商业区等其他城区相比,这里经济落后,建筑大多是破旧不堪的老式房屋,大量贫困人群聚集,生活水平低下。为对老城区的生活有一个真实的印象,记者来到上海的虹镇老街,试图感受一下“虹口最大的棚户区”。历史上的虹镇地区,原来是旧有的集镇,有大量的本地村落和新建的石库门住宅,是一个繁荣的市区。但“八一三”一役,日军从黄浦江一线向北进攻,炮火把这个区域全部荡平。战后,从外地流落到上海的难民纷纷到这些没有人管

89、的战争废墟上搭建棚户,到上世纪40年代末这里已经成为大规模的棚户区。站在虹镇老街路上朝西看,只见两三层的楼房参差不齐地挤在一起,楼房与楼房之间也只留下一米不到的空隙供人们进出。感觉这里的空间突然之间狭窄起来,仿佛这里的地心引力比别处大而把房子拉矮,人也几乎佝偻地在缝隙中行走。因为房子的低矮更显出四处挺拔雄武的高楼的富丽堂皇。就在南面就可以瞧见整齐划一、红墙绿瓦的瑞虹新城一期,而瑞虹二期瑞虹生活广场就坐落在瑞虹一期的前一条街。虹镇老街的大部分就这样被包围在这样一个繁华的花花世界中。记者在形同蜘蛛网般细密交错的楼与楼缝隙中侧身行进,在路过门上地址写着“天镇路176号后门”的两层小楼前停下。在这里一

90、栋楼有两个门,地址分为某路几号前后门,这样的地址记者还是第一次见到,因此在得到屋主人的许可后,记者参观了这个屋子。开了门,一股霉味扑鼻而来,这是物品长久浸淫在黑暗潮湿中的结果。只见左边巴掌大的地方砌了个水泥灶台放了烧饭的煤气灶,在塞了一辆自行车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的立足之地了;右手边是漆成红色的楼梯,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不见天日,红色的漆已经是斑驳不堪。更令人咋舌的是,这个梯子几乎是垂直地延伸至头顶一个正方形的缺口,帮助主人由一楼通至二楼卧室。“九十度的梯子,不要见怪,地方小,这样才不占地方。”租住在这里的一位女住户这样对记者说。小心翼翼地从正方形缺口处爬上去之后,原本期望的豁然开朗感并没有随之出现

91、,相反,在昏暗的光线下记者倒是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感。“这间大些的屋子就是我住的了,我和我女儿住。”记者进入这个面积也就10多平米的小屋子,一眼就看到了她的女儿,一个约莫4岁的垂髫姑娘。她见了生人不但不害羞还开心地手舞足蹈,同时嘴里发出很大声的啊啊声。经了解,这位母亲是带着听力有问题的女儿在上海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我们的县城没有这样的教育,所以只好让丈夫在家里赚钱,而我就带着女儿来上海。”在张家巷路上,记者注意到一位独自枯坐在自家门前的老人。在跟老人攀谈后,才得知这位老大爷已是八十岁高龄。当问及老人自己的经济来源时,他表示自己有劳保。“老人家,如果这里要拆掉您要去哪里呢?”老人不在乎地指着自己对面

92、一堵写着拆字并且已经倒了一半的墙说:“这都拆了三年了还不是老样子。”生态城发展理念和产业曹妃甸国际生态城2009-05-2717:49:54作者:SystemMaster来源:文字大小:大中小未来之城的理念:未来之城的理念:在世界未来城市发展中引领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发展新产业,将其建设成为一座高度开放、高度繁荣、高度文明的国际大都市。创新之城的理念:创新之城的理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聚集多种创新因素,产生集群效应。生态之城的理念:生态之城的理念:实现产业与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在资源节约、人居环境、土壤改良、海滩治理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幸福之城的理

93、念:幸福之城的理念:通过发达的经济、宜居的城市、民主的治理、繁荣的文化、和谐的社会氛围、充分的公共服务、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指示,按照“世界一流、中国气派、唐山特色”的要求,借鉴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经验,以“港口、港区、港城”协调发展的理念,把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成一座“世界一流的生态城市、港口城市、滨海城市、示范性城市、国际性城市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并且探索中国、乃至世界00-00年城市发展模式的问题。根据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曹妃甸工业区的临港产业特征,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产业发展,将以高端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和现代

94、服务业集群为主导,国际教育、滨海休闲旅游和城市服务业为辅助,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港口服务业港口服务业依托北方第一大港曹 妃甸港国际港口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功能的港口服务业,主要包括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 息、口岸等相关服务,以满足港口和临港大工业的配套要求。在空间上规划国际商务港,主要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公司、国际物流企业、国际贸易企业和大量中介 企业。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曹妃甸钢铁、石化、船舶、海洋工程等临港工业制造企业的研发部门或相关联的研发企业,将成为曹妃甸生态城高科技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发部门或企业的不断创新,是

95、制造企业“造血”的核心地带。利用曹妃甸新区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区、国际生态城市和唐山节能减排的战略机遇,“以市场换技术”,吸引跨国公司的经营和研发机构进行环保和新能源产品的营销、技术推广与产品研制。例如节能建筑材料、太阳能应用技术、水和废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吸引国内生态产业的科技研发创业企业,不断利用并转化科技和创新的新成果,生产高科技新产品,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国际教育产业国际教育产业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将以进入办学机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河北理工大学)为依托,以满足曹妃甸区域未来发展需求为目标,从整体出发进行教育产业的发展。曹 妃甸的教育发展,首先要和港口区

96、和工业区的产业需求相结合,为港区工业区的企业和员工提供相应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保障港口和工业区的发展和升级中有足够的 人才资源;同时吸引国内外在钢铁炼造技术研发、港口物流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领先的教育机构和学校进入,为港区、工业区相关的高端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教育 支持。休闲会议产业休闲会议产业高 端人群对休闲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休闲和商务、休闲和政务等已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效益和舒适、工作和休闲相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曹妃 甸将利用良好的滨海优势,通过各种高端的休闲项目的打造,营造优美的休闲环境。从而成为企业进行商务会议、机构进行学术交流、政府进行高端会议等的好选 择。在曹妃甸生

97、态城市试验中,曹妃甸将努力成为全世界生态城市的前沿发布地、生态城市高层论坛召开地、环境产业的展览展示中心等等。城市服务业城市服务业 根据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初期规划,到2010年,曹妃甸地区能够聚集44万人口;到2020年,聚集的人口城市规模将达到60万。毫无疑问,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将是这些人口居住生活的城市。 生态城的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服务业,如城市商业、文化、教育、会议接待、休闲娱乐等,并且尽量根据不同特征人群所形成的不同“亚文化圈”,提供相应的城市服务。行政管理服务行政管理服务在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开发中,要注意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发展空间。努力打造具有自然环境良好、资源可持续

98、利用等特色的曹妃甸行政管理中心。生态城可持续发展空间规划曹妃甸国际生态城2009-04-1018:08:47作者:SystemMaster来源:文字大小:大中小紧凑混合城市组团紧凑混合城市组团在 紧凑而灵活的城市结构下,城市的各部分紧密联系,拥有界定清晰的城市空间。城市中心和居民住宅区的建筑密度相对高一些,而在行政办公、研发办公或学校等区 域的建筑密度可以相对低一些。紧凑混合城市组团的建设,将使市民的出行需求大大减少,城市对汽车的依赖也将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清洁能源的公共交通系 统、自行车甚至步行。自然生态的街道将还给行人和社区。多中心城市结构多中心城市结构分 散多中心规划原则的出发点,是在

99、城市集聚区为密度过高的城市中心减少负担,在中心城市边缘形成多功能综合、独立的次中心。这样,可起到使空间次序化、合理 化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目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边缘化现象,即城市边缘失去控制的现象。通过合理的布局,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尤其是摆钟式交通,即 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分隔较远,每天上下班忙忙碌碌。网络型城市体系网络型城市体系从这个体系发展出一种新的城市概念。城市将以交通网络、景观网络、文化网络、信息网络等联系为核心。城市的中心不再是历史老城,而是一个网络上的各个节点。城市景观网络: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环境的营造不是简单地建设少数几个生态公园,而要通过具有活力的绿化走廊和滨水系统的构筑,

100、进而形成散布于城市中的生态景观网络,实现都市中的人群能最大限度地接触到绿色城市交通网络:城市交通的规划,将按照生态城市的需求,打造环境友好、重视邻里、尊重步行的城市交通网络。同时要兼顾城市通达性。信息发展网络: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是支撑全社会交流活动的公共平台,更是维持当今城市甚至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条件。生态城将提供通达的“第五基础设施”,建设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城市文化网络:生态景观网络的构筑在空间上将城市区域进行自然划分,客观上形成了区隔,这将有助于“亚文化圈”的形成。新城市交通模式新城市交通模式国际生态城要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都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城市,在交通设计上要尽可能

101、地做到交通的清洁和无污染。最理想的交通方式是: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轨道公共交通。高品质人居环境高品质人居环境参照国际经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塑造,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空间设计:城市结构多样化发展;营造大量公共空间,增加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机会;重视绿地空间的品质,提升环境的质量。住宅设计:住户直接参与设计,满足居住者的切身需求。造就与众不同、个性突出的居住区景观。建筑底部为办公空间、商店或作坊,增加居住区的便捷。社区设计:无汽车居住区以及环保型的小区。这样的居住区有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绿地和休闲区域,便利的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环境优美洁净,安静舒适,具有其他居住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居住品质曹妃

102、甸国际生态城将受到全球的关注,因而要有独树一帜、易于传播的主题概念与形象诉求。生态城形象将定位为:蓝色港湾 , 绿色城邦。曹妃甸生态城将是一个“蓝色港湾”。 蓝色代表着海洋。生态城将充分利用滨海条件,打造顶级的休闲度假产品,同时在城市景观、城市风情营造上,都尽量体现海洋城市的特色。蓝色是高新科技和技术 的代表色。生态城将是信息基础设施发达、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先进城市。港湾将是生态城的主导形态。把青龙河、溯河的水引到生态城中来,形成生态城市的内部水 系,并构筑城市多处“岛”、“半岛”和“港湾”的形态。生态城将是一个“绿色城邦”。通过多元化、立体化植被(如草坪、矮小花灌木、乔木等)的种植,构建完善的

103、城市绿地系统,使得生态城如同座落在森林中的城市一般。生态城还将致力于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打造一座生态的、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深绿城市”,实现人文环境上的“绿色”和“生态”。为建设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社会相和谐,人与人相和谐”的城市,在城市布局上,将以三大规划理念作指导。“田园都市”的规划理念。即城市建设与乡村相结合,突出绿化建设,整个城市区被绿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组团,每个组团容纳一定数量的人群。总体来说,城市总体呈现为多中心、复杂的城镇聚集区。生态城在环境营造上,将通过建设大量的植被及水系等自然景观,勾勒出网络状的城市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完美融合。生态景观网络将城市自然分割为若

104、干组团(板块),各个组团内部也绿茵环绕。使得生态城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极为方便地接近大自然,每一户居民都能够与绿色为邻。在城市建筑的开发中,采用资源保护技术,利用环保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和危险品的排放;同时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新都市主义”的规划理念。主张重新整合现代生活的诸种因素(居家、工作、购物、休闲等),试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以交通线联系,重构一个紧凑、开放、便于步行的邻里社区。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上,将优先考虑开放的公共空间(如绿地、广场、步行街等)的设计,适当根据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的需求而提供适合不同人群的居住环境及邻里空间,以网格状道路系统来联系邻里社区,从而增加

105、人与人交流的机会。“信息时代城市”的规划理念。生态城将提供大量的生态空间,通过绿化、湿地、水系等构筑良好的生态基础;将提供大量的运动、娱乐和休闲空间;将提供更多的非正式交流空间,以增加网络时代人们的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为此,将强调“第五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的建设。曹妃甸生态城起步区30平方公里的空间总体布局,城市绿化率将达到50%以上,并通过绿色植被和城市水系构筑完善的城市生态景观网络。生态景观网络不仅是城市的“绿色骨架”,还是空间自然“区隔”。具体是 “一轴、一带、三大中心、八大板块”的城市布局。“三大中心、八大板块三大中心、八大板块” “一轴、一带一轴、一带”一轴:生态景观轴(生态大道);

106、 一带:城市发展带;三大中心:城市中心、商务中心、智慧中心;八大板块:中央行政板块、金融商贸板块、滨海休闲板块、科技研发板块、教育培训板块(I、II)、生态居住板块(I、II)中央行政板块在沿河区域以环境生态化和人文生态化的理念进行规划,打造环境良好的、体现曹妃甸历史、展示唐山文化的板块。金融商贸板块吸引曹妃甸港区内已有企业的商贸部门、管理部门,以及为港区工业区配套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进入,打造曹妃甸生态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板块。滨海休闲板块利用滨海沿河的优美环境,提供高端的休闲产品,打造以商务会议、休闲度假为主导的滨海休闲板块,努力构筑世界级的高端休闲度假平台。科技研发板块主要吸引曹妃甸港

107、区内大企业的科研机构、全国从事环保产业的研究企业,以及从事港口信息服务的科技企业等进入,通过新型的办公空间及创新空间的提供,打造科技研发板块。生态居住板块I、生态居住板块II现有的规划中设计了从工业区贯穿生态城的快速公交或轻轨线路,在紧邻此线路的区域,规划两大居住板块。既为工业区的人群服务,也是曹妃甸生态城相对集中的居住片区。教育培训板块I、教育培训板块II教育培训板块是集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科技园区、生活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曹妃甸新区的知识聚集高地。而智慧公园是教育板块的知识服务中心,包括了重要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也是整个板块的中心枢纽。在区域的北部,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北理工大学为基

108、础,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打造教育培训板块。为曹妃甸工业区及曹妃甸生态城的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等服务。商务中心位于金融商贸板块、滨海休闲板块、中央行政板块和科技研发板块的结合区域。主要的商务办公、城市接待、科研支持、生态理念的展示等都集中于此,是城市最重要的标志性区域。该 地将建高层的双子座的金融办公中心,主要吸引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和企业进入,形成他们商务办公的聚集区。双子座写字楼也是生态城标志性建筑。还将建 设一个能容纳上千人的大型会议厅和若干中小型会议室构成的会议中心,为各种会议、活动、论坛等提供场所。会议中心与行政办公板块相邻,便于为政府部门举行 各种政务会议和活动提

109、供服务。科技中心主要是为科技研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为企业提供公共的技术服务平台和远程工作会所等。科技中心与科技研发板块相邻,科技研发企业和研发人员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其技术平台进行工作。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在中央行政板块、科技研发板块和生态居住板块I的结合区域,集中布置城市主要的商业、娱乐、公园等公共设施,形成城市中心。将把水系引进来,围成一个湖泊(暂名:梦茵湖),造出七个“小岛”,每个小岛上设置一个核心项目,形成曹妃甸生态城独具特色的“群岛型”城市中心(暂名:七星岛)。 城市中心将建设湿地公园、生态学校、海员俱乐部、信息媒体中心、生态示范社区、城市医院。智慧中心在教育培训板块I、教育培训板块II和生态居住板块II的结合区域,设置教育培训相关的公共项目,成为生态城的教育培训的中心枢纽。该中心由智慧公园、运动公园、商业公园构成。生态城的生态城的“一轴一带一轴一带”一轴是生态城市景观轴。将进入曹妃甸生态城的主要道路(现在的纬3路)沿线,打造成体现曹妃甸作为新时代生态城的景观轴线,形成曹妃甸生态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一带是生态城市发展带。这条南北向的发展带,贯穿商务中心、城市中心、智慧中心,而且众多的核心项目,如可持续发展中心、新信息媒体中心、生态科技公园、湿地公园等,都位于其中。生态城的各个侧面都在生态城市发展带上得到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