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3课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0167574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第3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第3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第3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第3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第3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第3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第3课(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 表现: A.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水利的兴修。 D.荒地得到更多的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原因 A.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B.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C.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成就 表现 A.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的产量大为增加。 B.制瓷业有很大发展,青瓷出现。 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 表现 A.洛阳大

2、市场的繁荣3.商业活动的活跃 表现 A.洛阳大市场的繁荣 B.政府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逐步取代实物交易。 C.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贸易往来。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重视和支持商业。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措施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2.影响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卷二 1这是南梁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后的一段感叹 ,这段材料中北魏都城洛阳的哪些特点让他惊讶? 经济的恢

3、复和发展繁荣; 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 2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士族制度在洛阳的盛行说明北魏统治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民族融合: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其既包括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表现 鲜卑族: 牧民变为农民,由游牧走向农耕定居;贵族转为地主;生产、生活、习俗的

4、封建化。 汉族: 鲜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2.影响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四、问题探究 对孝文帝的评价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的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

5、革。因为,孝文帝舍平成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你同意上述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北魏孝文帝是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它是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它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

6、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练习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李悝改革 C.吴起改革 D.孝文帝改革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现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 B.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D.学会汉

7、族的文字和风俗5.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的是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 B. C. D. 6.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中所示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能体现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2历史上金戈铁马,

8、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3孝文帝改革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使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条件: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者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会金太宗年号,1123-1138年时,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

9、能执工艺自食力者颇足自存,富戚子弟降为奴隶,执炊饮马皆非所长,无日不撄遭受鞭挞,不及五年,十不存一。粘罕驱所掳宋人至夏国易马,以十易一;又卖高丽、蒙古为奴,人二金。 -靖康秘史 材料二 二十年1181年,上谓宰臣曰:“山东、磊名等路猛安谋克 金国地方行政单位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种取租而已。 近已禁卖奴婢,约其吉凶之礼,更当委官阅户实数,计口授田,必令自耕。力不自赡者许佃于人,仍禁其农时饮酒。” -金史 材料三 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

10、自己不负责任。 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征兆,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1对比材料一、二,判断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材料一表明金统治者掳掠大量宋人为奴,材料二表明金统治者已采用令汉人佃种而收租的封建剥削方式。 2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变化? 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先进; 战乱频繁,人口大量流动,各民族人民杂居相处有利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向少数民族传播,带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为了巩固统治,少数民族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汉化政策。 3你认为材料三中的观点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不正确。 理由:金国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女真族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而非实行汉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