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0153895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2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局部望诊n望头面n望五官 n望躯体 n望四肢 n望二阴 n望皮肤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肾、脑1、头 形2、囟 门3、头 发 (二)望面部 1、面 肿2、腮 肿 3、口眼歪斜 4、特殊面容 (一)望头部头围测量:眉间至枕骨粗隆n新生儿34cmn6个月42cmn1周岁45cmn2周岁47cmn3周岁48.5cm 前囟前囟1.5-2.0 1.5-2.0 cmcm1、头 形头大:小儿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智力低下。n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头小: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者。n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方颅: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n肾精不足或脾胃

2、虚弱,颅骨发育不良的表现,见于佝偻病、先天性梅毒等患儿。 头摇n成人或小儿:肝风内动之兆n老年人:气血失衰,脑神失养2、囟门n囟门: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是临床观察的主要部位。n后囟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24个月时闭合。n前囟呈菱形,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时闭合。n囟门突起(囟填):实证。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液停聚所致。但在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n囟门凹陷(囟陷):虚证。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的患儿。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n囟门迟闭 (解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多见于佝偻病,常兼有“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

3、肌肉软、口软)、“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3、头发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发黑稠密润泽:肾气充盛、精血充足。发黄v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见于大病后和慢性虚损病人。发黄n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n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病。发白青年白发n伴有肾虚症状:肾虚n伴有失眠健忘症状:劳神伤血n因先天禀赋所致:不属病态脱发v斑秃:突然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多为血虚受风。脱发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n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肾虚n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二)望面部 1、面肿:面部浮肿,全身水肿的一部分。v阳水:眼睑颜面先肿,发

4、病较速,多因外感风邪、肺失宣降。v阴水:兼见面白,发病缓慢,多因脾肾阳衰,水湿泛溢。v阴水: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促、不能平卧者,多因心肾阳衰,血行瘀阻,水气凌心。2、腮肿痄腮: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为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属传染病。发颐、托腮痈: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为阳明热毒上攻。腮腺肿瘤:耳下腮部出现肿块,不红不热。 3、面脱(面削颧耸)n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颊部凹陷。n气血虚衰,脏腑经气耗竭,见于慢性病、重症。 4、口眼歪斜n风邪中络:口眼喎斜,单见一侧口眼歪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

5、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n中风病:口角歪斜兼半身不遂,为肝阳上亢,风痰阻闭经络。 5、特殊面容n苦笑貌:面肌痉挛所呈现的痉笑面容,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等。n狮面:面部出现凸凹不平的结节,见于麻风。惊恐貌:面部呈现恐惧。n小儿惊风、瘿气(甲状腺肿大)、客杵。n遇声、光、风刺激,或见水、闻水声时出现,为狂犬病。二、望五官 n望目(瞳仁、目神、目色、目形、目态)n望鼻(色泽、形态、鼻内病变) n望耳(色泽、形态、动态) n望口与唇n望齿龈n望咽喉(一)望目(五轮学说)n瞳仁属肾,称为“水轮”n黑睛属肝,称为“风轮”n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n白睛属肺,称为“气轮”n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6、1、目 神q有神:黑白分明,精采内含,神光充沛,有眵有泪,视物清晰,虽病易治。q无神:白睛暗浊,黑眼色滞,失却精彩,浮光暴露,无眵无泪,视物模糊,病属难治。2、目 色正常:眼睑内及两眦红润,白睛色白,黑睛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n目赤肿痛:实热n全目赤肿:肝经风热上攻n白睛赤:肺火或外感风热n睑缘赤烂:脾经湿热白睛发黄(黄疸):湿热内盛或寒湿内壅,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目眦淡白:血虚、失血,血少不能上荣于目。目胞色暗晦:肾虚。黑睛灰白混浊(目生翳):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炎等,使黑睛受伤。3、目形目胞浮肿:水肿病。眼窝凹陷: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眼窝深陷:久病重病,眼

7、窝深陷,甚则视不见人,为阴阳竭绝之候,属病危。3、目形目睛突起眼睛突起而喘:肺胀,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颈肿眼突:瘿气,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3、目形针眼:胞睑边缘,起核如麦粒,红肿较轻。眼丹:红肿较重,胞睑漫肿。n病机:均是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4、目态n正常:直径3-4mmn瞳孔缩小:中毒,如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等。n瞳孔散大:肾精耗竭的病人,属病危。n两侧瞳孔完全散大: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n一侧瞳孔逐渐散大:中风或颅脑外伤病人(危候);五风内障(青光眼) 。4、目态q瞪目直视:病人两眼固定前视、神志昏迷,为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瘿气。q横目斜视:固定侧视,属肝

8、风内动。因足厥阴肝经系于目系,肝风内动牵引目系。q戴眼反折:病人两目上视,不能转动,项强抽搐,角弓反张。n昏睡露睛: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多属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以小儿为多见。因脾虚清阳不升或津液大伤,神气衰惫,胞睑失养,启闭失司所致。胞睑下垂(睑废)n双睑下垂:先天不足、脾肾亏虚n单睑下垂:脾气虚衰或外伤(二)望 耳肾、胆1、色泽耳廓色泽红润:气血充足n耳轮淡白:气血亏虚。n耳轮红肿: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n耳轮青黑:阴寒内盛或剧痛。n耳轮干枯焦黑:肾精亏耗,精不上荣,为病重,可见于温病晚期耗伤肾阴及下消等。n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麻疹先兆。2、形态n耳廓厚大:肾气充足。n

9、耳廓瘦小而薄:先天亏损,肾气不足。n耳轮干枯萎缩:肾精耗竭,属病危。n耳轮皮肤甲错:血瘀日久。 3、耳内病变n脓耳:耳内流脓水n早期:肝胆湿热熏蒸n后期:肾阴不足,虚火上炎n耳痔:耳道之内赘生小肉团,因湿热痰火上逆,气血瘀滞耳道。n耳疖:耳道局部红肿疼痛,因邪热搏结耳窍。(三)望鼻肺、胃1、色泽n鼻色红黄隐隐,含蓄明润:胃气充足。n鼻端色白:气血亏虚,或见于失血病人n鼻端色微黑:肾虚寒水内停n鼻端晦暗枯槁:胃气已衰,属病重n鼻端色赤:肺、脾蕴热n鼻端色青:阴寒腹痛病人;若兼鼻端发凉,则病情更为严重。2、形态n鼻端生红色粉刺(酒皶鼻):肺胃蕴热。n鼻红肿生疮:胃热或血热。2、形态n鼻柱溃陷:梅毒

10、。n鼻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候。n鼻翼煽动:肺热或哮喘,是肺气不宣、呼吸困难的表现。3、鼻内病变n鼻流清涕:外感风寒。n鼻流浊涕:外感风热。n鼻流脓涕,气腥臭:鼻渊,外感风热或胆经蕴热上攻于鼻。n鼻衄:肺胃蕴热,灼伤鼻络。 (四)望口与唇脾胃望口:形色口角流涎v小儿:脾虚湿盛v成人:中风口歪,不能收摄望口:形色v口糜:口内糜腐,色白形如苔藓,拭去白膜则色红刺痛,多由脾经湿热内郁,上蒸口腔。v口疮:口内唇边生白色小泡,溃烂后红肿疼痛,心脾二经积热上熏。v实火:烂斑密布,色鲜红v虚火:白斑,色淡红v鹅口疮:婴儿满口白斑如雪片,胎中伏热蕴积心脾。望唇:色泽n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v唇色淡白

11、:血亏,血不上荣,可见于大失血。v唇色深红:热盛。v赤肿而干:热极。v樱桃红色:煤气中毒。v唇色青紫:气滞血瘀重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脉瘀阻证或肺气郁滞证。v唇色青黑:寒盛、痛极,因寒凝血脉或痛极血络郁闭。望唇:形态v口唇干裂:津液损伤,见于外感燥热,邪热伤津,或为阴虚津液不足。v唇风:口唇发痒,色红且肿,破裂流水,痛如火灼,多由阳明胃火上攻。望唇:形态l茧唇:唇上初结似豆,渐大如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属胃中积热,痰随火行,留注于唇。l人中满唇反:久病、重证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者,是脾气将绝。 (五)望齿与龈肾、胃q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虽病而津未伤。q牙齿黄而干燥:

12、热盛伤津,见于温病极期。q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盛。q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涸。望 齿n牙关紧急: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 n咬牙啮齿:热盛动风。n睡中齘齿:胃热或虫积。色泽n牙龈淡白:血虚、血少不能充于龈络。n齿龈红肿:胃火上炎。形态齿衄:牙缝出血。n痛而红肿:胃热伤络。n不痛不红微肿:气虚,或肾火伤络。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n肾虚,或胃阴不足,虚火燔灼,龈肉失养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甚则唇腐齿落。q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六)望咽喉肺、胃、肾o辨红肿o辨成脓o辨溃烂 o辨伪膜 o辨部位形态 如何检查v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实热,多因肺胃热毒壅盛。v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明显:虚证

13、,多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v咽部淡红漫肿:多由痰湿凝聚。1、辨红肿n乳蛾: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色脓点,脓汁拭之易去,多因肺胃热盛、火毒熏蒸所致。n喉痈:咽部一侧或两侧后壁明显红肿高突,吞咽困难,身发寒热者,为风热痰火壅滞而成。2、辨成脓n脓已成:咽部肿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n未成脓:咽部色浅淡,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3、辨溃烂n咽部溃烂分散表浅:肺胃之热轻浅或虚火上炎。n溃烂成片或洼陷:肺胃热毒壅盛。n咽部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虚证。4、辨伪膜n伪膜: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n轻证: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n重证:伪膜坚韧,不易剥离,

14、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n白喉: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复生。为外感疫邪所致,多见于儿童,属烈性传染病。 三、望躯体 n望颈项 n望胸胁外形 n望腹部 n望腰背部 (一)望颈项 q瘿瘤(颈瘿):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转动,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q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 n颈瘘: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久不收口,形成管道。由痰火久结,气血凝滞,疮孔不收。n项痈、颈痈:项部或颈部两侧焮红漫肿,疼痛灼热,甚至溃烂流脓。由风热邪毒蕴蒸,气血壅滞,痰毒结于颈项。气

15、管偏移n气管移向健侧悬饮、气胸n气管移向患侧肺部肿瘤 2、动态 n头项强直(项强):邪气实,由温病火邪上攻。n头项软弱,头重倾垂(项软):正气虚,多属肾气亏损。 2、动态 颈脉搏动、怒张o安静状态时颈脉跳动明显: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o卧则颈脉怒张更甚: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及心肾阳衰,水气凌心之证。望胸胁心、肺q扁平胸(胸廓扁平):胸廓较正常人扁,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q属形瘦阴虚体质,多见于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的病人。亦可见于体弱者。q桶状胸(胸廓膨隆):胸廓较正常人圆,前后径与左右径相等,胸廓呈圆桶状。q久病咳喘,耗伤肺肾,以致肺气不宣而壅滞,日久促成胸廓变形。q鸡胸:胸骨下部明显前突,胸廓前

16、后径长而左右径短,肋骨侧壁凹陷,形似鸡胸。q多见于儿童,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充,骨骼发育异常所致。两侧胸廓不对称n一侧胸廓塌陷,肋间变窄,肩部下垂,脊骨常向对侧凸出:肺痿、悬饮后遗症和肺部手术后等。n一侧胸廓膨隆,肋间变宽或兼外凸,气管向健侧移位:悬饮病、气胸等。q肋如串珠:即肋骨与软骨连接处变厚增大,状如串珠。q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佝偻病患儿。 乳房肿溃:妇女哺乳期乳房红肿热痛,乳汁不畅,甚则破溃流脓,身发寒热者,为乳痈。肝气不舒,胃热壅滞,或外感邪毒。 (三)望腹部 1、腹部膨隆: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n单腹膨胀,四肢消瘦:为臌胀病,肝气郁滞,湿阻血瘀。n腹部胀大

17、,周身俱肿:水肿病,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n腹局部膨隆:积聚。望腹部2、腹部凹陷: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n腹部凹陷,形体消瘦: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可见于久病脾胃气虚、机体失养,或新病吐泻太过、津液大伤的病人。n腹皮甲错,深凹着脊:长期卧床不起、肉消着骨的病人,为精气耗竭,属病危。 望腹部3、腹壁青筋暴露:病人腹大坚满,青筋怒张,多属肝郁血瘀,因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日久而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见于臌胀病的重证。 望腹部4、脐部异常 n脐风危证:新生儿脐部色青或黑,局部发硬。n脐疮:婴幼儿脐部红肿糜烂,或流脓水,多因脐部不洁,湿热蕴结而发。n水肿、臌胀病人脐部突出:脾

18、肾虚衰,属病重。 望腹部5、腹壁突起:腹壁有半球物突起,多发于脐孔、腹正中线、腹股沟等处,每于直立或用力后发生者,多属疝气。(四)望腰背部 1、脊柱后突(驼背或龟背)q多发生在胸椎部分,致使前胸塌陷,由肾气亏虚、发育异常,或脊椎疾患所致,亦可见于老年人。 2、脊柱侧弯n脊柱离开正中线向左或右侧曲n小儿发育期坐姿不良所致,亦可见于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发育不良的患儿和一侧胸部有病的病人3、脊疳n病人极度消瘦,以致脊骨突出似锯n脏腑精气亏损之象,见于慢性重病患者4、发背n痈疽疔疖生于脊背部位n火毒凝滞于肌凑而成5、缠腰火丹n腰部皮肤鲜红成片,有水疱簇生,灼热肿胀n外感火毒与血热搏结,或湿热浸淫,蕴阻

19、肌肤,不得外泄动态1、腰部拘急 q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q寒湿内侵,腰部脉络拘急,或跌仆闪挫、局部气滞血瘀所致。2、角弓反张n脊背后弯,反折如弓,兼见颈项强直,四肢抽搐。n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肝风内动、破伤风等病人。四、望四肢脾 n形态异常 n动态异常 (一)形态异常 1、肌肉萎缩 q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松软无力q气血亏虚或经络闭阻,肢体失养(一)形态异常 2、四肢肿胀 n四肢水肿常是全身浮肿的一部分,也有仅足跗肿胀,按有压痕者n水肿病(一)形态异常3、小腿青筋 n小腿青筋怒张,形似蚯蚓,后期可见溃破。n寒湿内侵、络脉血瘀。(一)形态异常4、膝部肿大 n膝部红肿热痛

20、,屈伸不利,见于热痹,为风湿郁久化热。n“鹤膝风”: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形如鹤膝,因寒湿久留、气血亏虚。(一)形态异常5、下肢畸形n直立时两踝并拢而两膝分离,称为“膝内翻”(又称“O”型腿或箩圈腿)。n两膝并拢而两踝分离,称为“膝外翻”(又称“X”型腿)。5、下肢畸形n踝关节呈固定型内收位,称“足内翻”;n踝关节呈固定外展位,称“足外翻”。n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充,发育不良。(一)形态异常(一)形态异常6、手指挛急:手指拘挛,不能伸直,因血液亏虚,血不养筋,复感寒邪。7、趾节溃脱:脚趾皮肤紫黑、溃烂,趾节脱落,肉色不鲜,气臭痛剧者,称为脱疽。因正虚阴火燔灼,外感寒湿之邪,阻滞脉络,气血痹

21、阻,脚趾局部骨肉腐烂。8、指头螺瘪:指头干瘪,螺纹显露,因吐泻太过,津液暴脱。(一)形态异常9、手指变形 n梭状指:指关节呈梭状畸形,活动受限,由风湿久蕴,筋脉拘挛。n杵状指:指(趾)末节膨大如杵,由久病心肺气虚,血瘀湿阻。(二)动态异常 1、肢体痿废 q痿病:肢体肌肉萎缩、筋脉弛缓、痿废不用,因精津亏虚或湿热浸淫,筋脉失养所致。q半身不遂:一侧上下肢痿废不用,见于中风病人,因风痰阻闭经络所致。q截瘫:双下肢痿废不用,由腰脊外伤或瘀血阻络所致。(二)动态异常2、四肢抽搐q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而不止。q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二)动态异常3、手足拘急:手足筋肉挛急不舒n在手可表现为

22、腕部屈曲、手指强直,拇指内收贴近掌心与小指相对;n在足可表现为踝关节后弯,足趾挺直而稍向足心。q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二)动态异常4、手足颤动 q手或下肢颤抖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q由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亦可为动风之兆5、手足蠕动 q手足掣动迟缓,类似虫行q脾胃气虚、筋脉失养,或阴虚动风6、扬手掷足 q热病之中,神志昏迷,手足躁动不宁q内热亢盛,热扰心神(二)动态异常7、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q重病昏迷病人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q皆为病重失神之象 n望掌腕n望鱼际n望指甲五、望二阴 n望前阴(肿胀、收缩、生疮、阴囊湿痒、睾丸异常、阴户有物突出)肾、膀胱、肝

23、胆 n望后阴 (肛门红肿、肛裂、痔疮、瘘管、脱肛)肾、脾胃、肠(一)望前阴1、外阴肿胀男性阴囊或女性阴户肿胀,称为“阴肿”q阴肿而不痒不痛:水肿病q阴囊肿大(小肠坠入阴囊或睾丸肿胀):疝气,由肝气郁结、久立劳累或寒湿侵袭所致q阴囊或阴户红肿热痛:肝经湿热下注2、外阴收缩(阴缩)n男性阴囊阴茎,或女性阴户收缩,拘急疼痛n外感寒邪,侵袭肝经,凝滞气血,肝脉拘急收引n艾灸治疗3、外阴生疮(阴疮)q前阴部生疮,或有硬结破溃腐烂,时流脓水或血水。q肝经湿热下注,或梅毒感染q若硬结溃后呈菜花样,有腐臭气,则多为癌肿,病属难治4、阴囊湿痒 q阴囊瘙痒,湿烂发红,浸淫黄水,焮热疼痛者,称为“肾囊风”,多由湿热

24、蕴结而发q日久阴囊皮肤粗糙变厚,为阴虚血燥之证5、睾丸异常 q小儿睾丸过小或触不到q先天发育异常,痄腮后遗症(睾丸萎缩) 6、阴户有物突出(阴挺)n妇女阴户中有物突出如梨状n脾虚中气下陷,或产后劳伤,使胞宫下坠阴户之外(二)望后阴步骤n患者左侧卧位,双腿尽量前屈,靠近腹部,肛门充分暴露n用力迸气,检查有无内痔1、肛痈 q肛门周围局部红肿疼痛,状如桃李,甚则重坠刺痛,破溃流脓q由湿热下注或外感邪毒而成2、肛裂 q肛门与肛管的皮肤黏膜有狭长裂伤,可伴有多发性小溃疡,排便时疼痛流血q因血热肠燥,大便干结,努力排便时撑伤3、痔疮n肛门内外生有紫红色柔软肿块,突起如峙者。q生于肛门齿线以内者为内痔q生于

25、肛门齿线以外者为外痔q内外皆有者为混合痔q肠中湿热蕴结或血热肠燥,肛门部血脉郁滞。 4、瘘管n肛门部生痈肿或痔疮溃后久不敛口,外流脓水,可形成瘘管,称为“肛瘘”。n瘘管长短不一,或通入直肠,局部痒痛,缠绵难愈。5、脱肛n直肠或直肠黏膜组织自肛门脱出。n轻者便时脱出,便后缩回;n重者脱出后不能自回,须用手慢慢还纳。n检视时可嘱病人蹲位,用力屏气做排便动作,即可在肛门外看到。六、望皮肤 (一)色泽形态1、色泽2、形态(二)皮肤病症1、斑疹2、水疱 3、疮疡皮肤发赤n丹毒: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n赤游丹毒:发于全身,初起有如红色云片,往往游行无定,或浮肿作痛,因心火偏旺,风热乘袭所致,在小儿则与胎毒

26、有关。n流火:发于小腿,湿热化火。n抱头火丹:发于头面,风热化火。n外伤染毒 皮肤发黄 黄疸病:皮肤、面目、爪甲皆黄,明显地超出常人之黄。n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有汗、尿色深黄如黄柏汁,口渴而舌苔黄腻。脾胃或肝胆湿热。n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畏寒、口淡苔白腻等,脾胃为寒湿所困。 皮肤发黑n黑疸(女劳疸):皮肤黄中显黑,黑而晦暗。n劳损伤肾。皮肤白斑n白驳风(白癜风):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缓慢。n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2、形态润燥n皮毛泽,津液未伤,营血充足 n皮毛干枯无华,津液已伤,或营血亏虚,肌肤失养n肌肤甲错:皮枯如鱼之鳞,常兼面色黧黑,属瘀血日久,肌肤失养肿胀n水

27、肿病:阴水、阳水1、斑疹n斑和疹都是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n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阴斑与阳斑之名。n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由于病因不同,故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 阳 斑n阳斑:温病邪入营分、血分所呈现的一种症状。由于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从肌肉而出则为斑,从血络而出则为疹。 n斑疹布点稀少,色红、身热,先从胸腹出现,然后延及四肢,同时热退神清,是邪气透泄的佳兆,是轻证、顺证。n斑疹布点稠密,色现深红或紫黑,并且斑疹先从四肢出现,然后内延胸腹,同时大热不退,神识昏迷,为正不胜邪,邪气内陷,是重证、逆证。n斑

28、疹色黑而晦滞焦枯的,较危重。阴 斑n内伤气血亏虚n斑点大小不一,大者如钱如环,小者如点,隐隐稀少,色多淡红或暗紫,发无定处,出没无常,但头面背上则不见,神志多清醒,同时兼见脉细弱 、肢凉等诸虚症状 麻 疹n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发作之前,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耳冷,耳后有红丝出现。发热三四日,疹点出现于皮肤,从头面到胸腹四肢,色似桃红,形如麻粒,尖而疏稀,抚之触手,逐渐稠密。n顺证:发热,身有微汗,疹出透彻,色泽红润,依出现的先后逐渐回隐,身热渐退。n逆证:壮热无汗,疹点不能透发,色淡红而暗(风寒外闭),或赤紫暗滞(热毒内盛),或白而不红(正气虚陷)。若疹点突然隐没,神昏喘息,是疹毒

29、内陷。 风 疹n风热时邪所致n疹形细小稀疏,稍稍隆起,其色淡红, 瘙痒不已,时发时止,身有微热或无热,一般不妨碍饮食和工作。 隐 疹n营血虚而风邪中于经络,血为风动,而发于皮肤,其疹时现时隐。n肤痒,搔之则起连片大丘疹,或如云片,高起于皮肤,色淡红带白,不时举发。2、水疱n白 痦n水 痘n湿 疹白 痦n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兼有身热不扬等湿热证表现。n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属湿温病。 水 痘q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兼有轻度恶寒发热

30、表现。q外感湿热之邪,儿科常见传染病。湿疹(浸淫疮)n初起多为红斑,迅速形成肿胀、丘疹或水疱,继之水疱破裂、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以后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痕迹,日久可自行消退。n风、湿、热留于肌肤,或病久耗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致使肌肤失养而受损。 3、疮疡n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n体表的各种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外科感染。n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痛者为痈,属阳证。多由湿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痈。n痈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但较疖少见,却更为严重,是由金黄葡萄球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感染。n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为疽,属

31、阴证。多由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攻注于肌肉,内陷筋骨所致。n在皮肉深处的叫疽,喻祸患蔓延。q疔: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者为疔。疔毒较一般疮疖为重,若患处起红线一条,由远端向近端蔓延,称红丝疔,或曰“疔毒走黄”,是火热毒邪流窜经脉,有内攻内陷之势。疔毒多由暴气毒邪,袭于皮肤,传注经络,以致阴阳二气不得宣通,气血凝结而成。q疔是致病细菌侵入毛囊或汗腺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n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多由暑湿阻于肌肤,或脏腑蕴积湿热,向外发于肌肤,使气血壅滞而成。n疖是皮肤和皮下组织常见的化脓性炎症,由皮肤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而引起。n疖好发于富有毛囊和皮脂腺的头、面和背部,以及易受机械性刺激的颈部、腰部和臀部。是夏、秋季节的多发病。多见于皮脂腺代谢旺盛的青壮年、糖尿病人,也见于抵抗力差,营养不良的小儿。n疖初起时,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疼痛加重。数天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头。脓头可自行破溃,排出脓液和坏死组织,炎症便逐渐消失而痊愈。一般没有全身症状,病程天。面部,特别是“危险三角区”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不能乱挤,以免将细菌感染扩散到颅内,形成脑脓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