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讲稿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70137607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0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格心理学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讲稿(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格心理学 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 王延伟王延伟 wyw.wyw.1 人格心理学课程体系人格心理学课程体系 第一讲:第一讲: 人格导论人格导论 开启人生开启人生 第二讲:第二讲: 认识自我认识自我 心理之源心理之源 第三讲:第三讲: 优化个性优化个性 融入群体融入群体 第四讲:第四讲: 人际和谐人际和谐 立世之本立世之本 第五讲:第五讲: 恋爱婚姻恋爱婚姻 幸福之舟幸福之舟 第六讲:第六讲: 应对挫折应对挫折 心理减压心理减压 第七讲:第七讲: 健全心理健全心理 积极心态积极心态 第八讲:第八讲: 人格修养人格修养 幸福之源幸福之源2 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态度: (一) 归零的心态 (二)

2、学习的心态 (三) 卓越的心态 (四) 坚持的心态 (五) 合作的心态 (六) 换位的心态 (七) 欣赏的心态 (八) 感恩的心态3 第一讲:第一讲: 人格导论人格导论 开启人生开启人生 中文的“人格”学术词语从现代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中 的“人格”一词来自英文“personality”,英文“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本意是指面具,即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 人格及其基本特性: 人格,即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 兴趣 、态度、 价值观 、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 是个体

3、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人格的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整体性,主要是指人格虽然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但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相反,则会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稳定性,主要包括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独特性,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 社会性,主要是指把从婴儿开始,在与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

4、、思想、情绪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人与环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人与环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人与环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境的交互作用。境的交互作用。境的交互作用。4 多重人格:多重人格: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

5、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多重人格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 和谐人格和谐人格, ,是指人格内部结构及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对于个体内部而言,是个体人格内部结构的和谐,主要指构成人格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处于完整、平衡状态,并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即信仰、价值、行为方式、思维、情感等和谐和个体调控机制的完善;其二对于个体及其外部关系而言,是指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6、;其三,对于群体人格而言,是群体及个体人格与社会、历史、文化互动过程中的和谐.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结构、人格过程、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研究和人格评鉴等领域中事实和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它对于大学生了解人格识,塑造健全人格,预防常见心理障碍和促进大学生和谐健康心理的形成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第一章结束,谢谢大家6(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由性和攻 击的本能所驱动,根据快乐原则倾向于把紧张减弱至恒定的较低水平;人的所有行为不仅是被决定的,而且多数行为是由意识之外的潜意识力量所决定的。第二讲:第二讲: 认识自

7、我认识自我 心理之源心理之源78 一、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一、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和直接感知有关,人类能够意识到得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个体的精神活动中很微小的一部分。 前意识:人类通过观察能够意识到得心理现象,可以恢复的记忆。 潜意识:潜意识: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精神机构中最初级、最简单、最低级最基本的因素,是一种被压抑的强大的内驱力,具有一种努力进入意识状态的冲动。它遵循快乐原则,主要内容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其来源少部分是由意识压入的,大部分从未意识到。它在人们的人格占据优势,有力地操纵者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人格的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二、人格

8、的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本我又叫“伊底”, 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一种混浊状态, 一锅沸腾的激情”, 它不受任何理性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也不具有任何价值、伦理和道德等因素。本我和躯体是同存亡的, 它是构成人体生命力的内在核心, 是与生俱来的, 靠遗传的本能提供能量、激起欲望的, 它不与外界直接进行交往。在本我中没有时空概念, 不承认时间的流逝, 时间的流逝不会对心理过程造成影响, 而且终生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性。本我追求的唯一目的就是快乐和满足,本我在追求满足与快乐时, 根本无视外界的冲突和实际的危机。9 自我:自我:自我是在本我

9、的基础上分化出来, 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接触不断发展起来的, 是本我与外界打交道的中介环节,用现实原则代替了本我的快乐原则。 超我:超我:超我, 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 它反过来又监督自我的活动。超我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 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 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 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随着年龄的增长, 又受到师长、社会典范的影响。后来又接受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社会理想等的影响而逐渐形成。 在弗洛伊德看来, 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对于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来说, 这三大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

10、有机整体, 这三者的有机配合可使人很好地与外界进行交往, 使人的基本需要与欲望得以满足, 人的崇高理想与目标更好地实现。反之, 如果人格结构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互相冲突, 人就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甚至会产生神经病, 危及人的生存与发展。 三、人格的人格动力:三、人格的人格动力: 心理能量、能量宣泄和反能量宣泄心理能量、能量宣泄和反能量宣泄 驱动人格这个动态系统进行运动、变化、发展的能量来自人格系统的内部, 被称为“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是由本能提供的, 而本能活动的中心则是本我。因为各种各样的本能在一起构成了总的心理能量, 所以本我是心理能量的最初储藏库。10 心理能量的分布:心理能量的分布

11、:心理能量的分布:心理能量的分布:本能的满足是由本我的能量通本能的满足是由本我的能量通过反射活动与愿望满足活动来实现的过反射活动与愿望满足活动来实现的, ,像饮食、大小像饮食、大小便、性高潮等这类的反射活动,便、性高潮等这类的反射活动, 能量通过运动肌的能量通过运动肌的收缩而消耗。在本能欲望满足的活动中,收缩而消耗。在本能欲望满足的活动中, 能量就被能量就被用来产生一个本能对象的倾向,用来产生一个本能对象的倾向, 从而使能量得以消从而使能量得以消耗。当越来越多的能量从本我转移到自我时,耗。当越来越多的能量从本我转移到自我时, 自我自我的能量不断增强,的能量不断增强, 本我就变弱了。这样自我就可

12、将本我就变弱了。这样自我就可将能量用于满足本能以外的其他活动中去,能量用于满足本能以外的其他活动中去, 以发展知以发展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2、能量宣泄与反能量宣泄、能量宣泄与反能量宣泄 宣泄是指本能冲动的力量,宣泄是指本能冲动的力量, 反宣泄则是指抑制本能冲动的力量。本我只有能量宣泄作用, 而自我和超我同时具有能量宣泄作用和反能量宣泄作用。反能量宣泄作用是人格内部对本我冲动的一种阻力,防止任何轻率的行为发生, 所以可以把反能量宣泄作用看作是一种内部的挫折。外部挫折则是指外部客观环境对人的限制作用, 并且内部挫折是在外部挫折的前提下产生的。 能量宣泄

13、作用与反能量宣泄作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时常存在的, 从而在人格中形成无数的内心冲突。内心冲突可分为两大类: 本我自我冲突; 自我超我冲突。本我和超我也会发生冲突,但总需要自我来过渡, 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单纯的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能量宣泄的持久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本能为宣泄提供能量的多少和反宣泄的抵制程度大小。 11 ( (四四) ) 人格适应人格适应: :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我们前面曾提到,自我在整个人格结构中执行着控制和管理人的行为的职能,它同时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然

14、而,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常常互不相容,所以自我常表现得软弱无力。 焦虑就是自我对待上述三者的软弱状态。弗洛伊德说:“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可以防御的,自我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的危险,在正常情况下,自我以合理方式未能消除焦虑时,就必须以非理性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 (1) 压抑机制。压抑机制。这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

15、从清醒的意识中把一切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排挤到潜意识中去,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2)(2)投射作用。投射作用。这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如有人作风不好就大谈别人作风不正派;恨媳妇的婆婆常说媳妇恨自己等,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现。(3) (3) 反向作用。反向作用。这是用过分夸大的相反举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如一个性欲很强的女人却故意装作很正经的样子,因为她认为性的冲动是一种罪恶,结果欲盖弥彰。(4) (4) 合理化作用合理化作用, ,又称文饰作用。这是采用错误的推理使引起焦虑的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5) (5) 否认作用。否认作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

16、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就是否认作用的表现。(6) (6) 抵消作用。抵消作用。是用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如一个曾对过去的性的经历感到罪恶或内疚的成年人,变成了一个经常做礼拜的极为虔诚的清教徒,就是抵消作用的表现。(7) (7) 升华作用。升华作用。这是一种调和的方式,它既避免过度的压抑,使本能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又和道德习俗不相违背,把自己的欲望变成社会所能接受的、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行为。12五、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与启示:五、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与启示: 评价:评价: (一)先天觉得的人格观。人们几乎不能控制他们(一)先天觉得的人

17、格观。人们几乎不能控制他们当前的行为当前的行为, ,因为他们的许多行为是根植于他们观察不到的潜因为他们的许多行为是根植于他们观察不到的潜意识追求之中意识追求之中, ,他们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他们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物本能驱力和6 6 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二)消极悲观的人格观。弗洛伊德认为(二)消极悲观的人格观。弗洛伊德认为, ,人们来到的世界人们来到的世界是处于基本矛盾状态的世界是处于基本矛盾状态的世界, ,生与死的力量从相反的方向同时生与死的力量从相反的方向同时作用于人们。作用于人们。人生的目标其实就是死亡, 而

18、生活不过只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 (三三) 因果论的人格观因果论的人格观。弗洛伊德认为现时的行为主要是由过去的原因而不是由人们未来的目标所左右。人们并不是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相反,他们被困于性爱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斗争中不能自拔。 (四四) 潜意识论人格观。潜意识论人格观。精神分析理论是倾向于潜意识动机方向的。 这些动机使人们成为自己潜意识的奴隶。 启示:启示: ( (一一) ) 重视儿童早期德育重视儿童早期德育, ,建设良好家庭德育环境。建设良好家庭德育环境。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道德) 模型在其5 岁左右就已经完全定型了。 ( (二二) ) 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建立健

19、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道德) 冲突往往是由于外部环境与个体内部心理发展不相适应而造成的。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防御机制能达到减轻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冲突与挫折,达到内心平衡的目的。 ( (三三) ) 由道德灌输逐渐变为儿童的主动性发挥。由道德灌输逐渐变为儿童的主动性发挥。发展健康的“超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 (四四) )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重视预防、疏导作用。重视预防、疏导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是守恒的,其中某一子系统的能量增大,则其他两个子系统的能量必定减弱。13认识自我心理自我关系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14A:公开的自我公开的自我D:盲目的自我盲目的自我C:未知

20、的自我未知的自我B:秘密的自我秘密的自我我自己我自己他人他人乔韩窗口理论乔韩窗口理论15A:A:公开的自我公开的自我: : 真实透明的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自我情况。B:B:秘密的自我:秘密的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情况,如惭愧的往事,内心的痛苦等。C:C:未知的自我:未知的自我:自己和别人都没有发现的情况,但是却真实存在的。D:D:盲目的自我盲目的自我:自己不知道,但是别人却了解的情况。16人生的9个元素: 17第二讲结束,谢谢大家18第三讲:第三讲: 优化个性优化个性 融入群体融入群体 一、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个性特征:当代大学生心理个性特征: 1.情感色彩明显,情绪控制力差。

21、2.自我意识强烈,团队协作力差。 3.追求爱情,但处理爱情与学业关系差。 4.富有理想,但认识现状能力差。 5.关注自身修养,但人格修养欠缺。19 二、二、 大学生常见群体类型:大学生常见群体类型: (一)业缘型:(一)业缘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因此,围绕受教育活动结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围绕学业而与各门课程的老师结成的师生关系,与同班同学结成的学友关系、学生与学校各部门职员的关系等。今天的师生关系虽不像过去那样密切,但在大学校园里,老师和学生是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不仅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

22、到学生能否健康地学习成长。 (二)心理需求型:(二)心理需求型:心理需求型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中相当普遍的类型。特别是入学不久的大学生,他们远离亲人,脱离了原来熟悉的环境,感到孤单寂寞,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感到忧虑,因此需要情感上的慰藉,需要别人提供经验。即便是熟悉大学生活,也仍然需要在困顿愁苦时能够有信任和倾诉的对象,需要关心、需要尊重和承认。随着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也随着产生了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围绕这种种心理需求而结成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这类。如所谓知已好友、铁哥们关系、恋人关系等。20 (三)地域型:(三)地域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虽较过去有所扩大,但在大学就读期间,其人际关系范

23、围还是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地域型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因为活动的地理位置接近,而造成交往频率的提高,建立了相对密切的一种人际关系。如同一宿舍,相互之间因为地理位置接近而形成舍友关系。他们之间尽管个性、爱好、家庭出身不同,但因接触频繁,因而建立起亲密关系,相互之间甚至以兄弟姐妹相称,一起结伴而行,一起逛街、上自习等,在一起下棋打牌更是经常的事。此外,大学校园里,还有一种常见的地域型人际关系,那就是老乡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乡会”已逐渐成为校园一大特色,也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交际场所。它一般以地域上的“同乡”为基础,由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组成,大的以省为界,小的以市县为界。老乡会以老乡来维系感情,

24、能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特别是对那些新生有吸引力,因为老乡间有更多的相似性和亲情感,但随着大学生交往面的扩大,老乡关系会逐渐削弱。 (四)志趣型:(四)志趣型:志趣型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因对学业追求、文体生活、业余爱好等各方面意气相投,共同活动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学生的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们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性格的不同,构成了不惜同的交往范围。有为了共同的学习理想而结成的关系,如为了考托、考研、考G或考各种证书而在一起共同学习,相互支持,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有围绕共同的志趣和观点组成社团,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密切的成员关系;有为了共同的爱好和娱乐活动而课余时间一起活动,建立起亲密关

25、系,如大学生幽默地称经常一起打麻将的同学为“麻派”,经常一起跳舞的为“旋派”。这一类型人际关系中的各方由于观点、意见和态度彼此认同,因而彼此好感,彼此满足,能深入交往,彼此间友谊深厚。志趣型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中相当常见的人际关系类型。21 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1 1自发趋群性明显自发趋群性明显趋群是人类的本性,而纵观人的一生,青年时代趋群的倾向性更加明显。有调查表明,90年代初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比例在被调查大学中最少都达到40%,而这一比例在不断升高。处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结群的主动性更高,他们更加容易在交往中主动了解,相互认同结成对自身具有不同意义的群体。 2 2社会助长作用明显社会助长作用

26、明显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只要其他人在场,即使个体相互之间互不相识或无竞争存在,也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助长影响”。大学阶段,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关注度都比较高,由于进步的动力之一在于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都有欠缺,他们更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和学习,彼此之间容易产生共同的感受,相互激发情绪。 3 3从众行为倾向从众行为倾向人的从众行为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情绪的稳定性、自尊心强弱、社会认可需求以及对他人的依赖性几个因素。大学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然而也是缺乏社会经验、对自我认识不完善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情绪稳定性较差,自我维护的欲望强烈,对他人的评价敏感也容

27、易接受暗示,因此,他们对群体的依赖更加强烈,从众行为倾向也更加明显,包括表明和内心都从众的行为和表面从众,内心抗拒的行为。 4. 4. 情绪色彩明显情绪色彩明显大学生充满朝气,求知欲强,热爱祖国,对国内外的形势比较关心且反应敏锐。正是由于年轻,社会经验少,思想也不成熟、缺乏理性,容易因一些小事导致情 绪和行为失控,做出各种偏激的事情。22第第三三讲讲结结束束,谢谢谢谢大大家家23第四讲:第四讲: 人际和谐人际和谐 立世之本立世之本24 人生的五把金钥匙人生的五把金钥匙25 一、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

28、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 (一)人际沟通的主要功能: 1、传递信息。 主要指交流信息、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 2、心理保健。可以满足人交往、合群的心理需求,增进彼此的情感共鸣,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增进心理健康。 3、自我认识。通过沟通可以深化对自己的认识,使人们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完善和发展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4、人际协调。协调各自的行为,保持融洽的关系,增进了解,化解误会,统一认识。 (二)人际沟通的主要渠道: 1、语言沟通。语言是沟通不同个体之间的桥梁,是不同的个体心理活动彼此发生影响的最有效的工具。 26 2、非语言沟通 目光沟通 面部表情 体态语言 二、人际关系建立和发

29、展阶段二、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 人际关系:以需要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交往为手段、以自我暴露为标志,逐步加深的一种人际互动。 (一)目的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阶段。 (二)探索适应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性格、脾气、爱好和兴趣等方面建立的感情联系。 (三)情感交流阶段:这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核心。 (四)稳定交往阶段:这是人际关系发展的目的,也是人际关系成熟的标志。 27 三、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三、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人际交往模式:爱利克.伯奈的四种人际交往模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E.Berne)依据对自己和

30、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模式,或称心理模式. (一)(一)“我不行我不行你行你行”、“我不好我不好你好你好” 人在生命的初始是依赖于周围的人而生存的,与周围的成人相比,儿童常常感到自己的无能,因而人从小就有自卑感,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观点。因而,在意识的深层形成了“我不行你行”的心理模式。 人的成长过程是逐渐克服这种心态的过程。处于心理成熟过程的某些大学生,尚未完全摆脱儿时形成的那种心理模式,因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和恐慌,最为极端和典型的表现是社交恐惧症。28 (二)(二)“我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我不行你也不行你也不行” 这种心

31、理模式也常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表现为: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既不会去爱人也不能体验和接受他人的爱。 ( (三三) “) “我好我好你不好你不好”、“我行我行你不行你不行” 这种心理模式也常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表现为:充满优越感,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自己对别人好而别人对自己不好,为此常愤愤不平,把人际交往中失败的原因都归为他人的责任。 ( (四四) “) “我好我好你也好你也好”、“我行我行你也行你也行” 成熟的、健康的交往模式应该是“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这种心态的特点是:充分体会到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理性能力,并对生活的价值

32、有着恰当的理解,是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爱自己与爱他人的统一。虽然他们并非十全十美,但他们能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 “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的心理态度,既有助于人际交往也有助于心理健康。29互不认识互不认识开始注意开始注意表面接触表面接触建立友谊建立友谊300:出生 7075死亡30:结婚32:有了小孩19:进入大学313233第五讲:第五讲: 恋爱婚姻恋爱婚姻 幸福之舟幸福之舟 爱情是一位情是一位伟大的大的导师,他教会我,他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雪夫斯基 爱情,是指一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

33、定的物男女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成的对异性的最真异性的最真挚的的倾慕,并渴望慕,并渴望对方方成成为自己自己终身伴身伴侣的最的最强烈、烈、稳定、持久定、持久和不和不变的感情。的感情。 爱情是性爱和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因此,我们说苦行僧似的禁欲主义是一种变态的心理;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放纵自己的欲望,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因此,我们说,纵欲也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也一贯反对一些人士鼓吹的所谓的“性自由”、“性解放”。34 爱情的特点: 1、平等性。 2、专一性。 3、依存性。 4、欢愉性。 5、强烈性

34、。35 青少年常见恋爱问题:青少年常见恋爱问题: 1. 1.早恋。早恋。 一种提法认为:中学生谈恋爱属于早恋,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经济生活尚未独立。恋爱的目的是两性结合成婚,这需要经济上独立、生活上自立而且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中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二是谈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男22岁,女20岁)相差甚远。恋爱是结婚的准备,如果恋爱的年龄与结婚的年龄相差太远,那就有悖常情了。 另一种提法认为:早恋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恋爱现象。其特点是:一是朦胧性,对两性间的爱慕似懂非懂,不知何为爱。二是单纯性,只觉得和对方在一起很愉快,缺乏成年人谈恋爱对家庭、政治、经济等多方

35、面的理智考虑。三是差异性,表现为女生有早恋的较早、较多,可能与女生发育较早有关。四是不稳定性,两个人随着各方面的不断成熟,理想、志趣、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可能引起爱情的变化;恋爱越早,离结婚之日越长,就越易夜长梦多。五是冲动性,缺乏理智,往往遇事突发奇想,莽撞行事。 2. 2.单恋。单恋。 单恋又称有感单恋,是单相思的一种。有的大学生一旦爱上某上人,就不管别人是否接受而苦苦追求,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反应,甚至以丧失自尊、不顾人格去表达自己的爱,干扰所恋对象的生活和学习,有的还会走向极端,做出伤害他人的蠢事。单恋是一种具有癔想性的恋爱情结和幼稚的行为方式,会令人沉浸在幻想的情爱中不能自拔,如果不及时

36、纠正,可能严重影响人的知觉和理性判断,甚至形成精神错乱。爱情是两个人的隐私和共同情感,不要单方面把爱情强加于人,一但发现自己自作多情,就应该抛弃幻想,减少关注,控制感情,调整心态。要相信,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永远不会有幸福可言。如果你真的爱对方,就应该尊重对方的选择。 36 3.暗恋。 暗恋又称无感单恋,是单相思的又一表现形式,常见于性格内向又好幻想的大学生中。暗恋具体表现为不表露的内心体验,被恋对象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暗恋者往往对所恋对象朝思暮想,遇见时又紧张回避,形成痛苦、压抑、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如果暗恋者通过写日记、进行创作文学等正当的途径来宣泄,可以释放并缓解

37、这些不良情绪。暗恋者不妨提起勇气和信心,寻找合适的方式向对方作一表白,看对方的反应如何,合得来则发展关系,合不来也就了结这一心事,不要为此闷闷不乐。 4. 4.多角恋爱。多角恋爱。 首先要区分多角恋与多角恋爱。处于多角恋位置的人通常具有出众的容貌、较突出的才华或诱人的魅力,从而引起数个异性的同时追求。他/她与几个异性保持良好的友情,未与其中任何一个异性确立爱情关系,处于观察与选择的阶段。而多角恋爱则是同时与数个异性建立恋爱关系,企图同时占有数种不同的感情而玩弄爱情游戏。因此,多角恋和多角恋之间仅隔薄薄的一层纸,只要认识上产筐模糊或道德上产生偏差,就会由多角变进入多角恋爱的阶段。 多角恋爱历来被

38、认为是典型的爱情不专一、朝三暮四,视爱情为游戏,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牺牲他人的感情的基础之上。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多角恋爱均为37 5.5.失恋。失恋。失恋是恋爱过程的中断,即恋爱挫折。产生失恋的原因多种多样,都会给失恋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有的可能一蹶不振,有的为此轻生,有的经过好长时间才能重新振作,有的也会短时期内重建新的恋爱关系。 有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失恋后:(1)寻机报复的占2.4%;(2)长时间解脱不了的占9.2%;(3)继续保持与对方同学关系的占72.5%;(4)从此互不来往的占15.4%。可见,有些大学生在失恋挫折中的行为表现失当。 失恋者应当面对现实,尽快从痛苦和消极的情绪中摆

39、脱出来。(1)首先要失恋不失态,理智地控制自己,不纠缠对方。(2)其次,要失恋不失德,千万不能感情用事,转爱为恨,要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气度,既然是你所爱,应让人家作选择。(3)最后,失恋不失志,不要为恋爱不成而影响学习和事业。 真正的爱情属于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摆脱失恋痛苦的办法,可以找人倾诉,以释放心理负荷;也可以把感情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他人或事物上;还可以用理智的“我”来提醒、暗示和战胜感情的“我”,通过立志来使“自我”得到更新和升华。38爱情魔幻三角图: 喜欢亲密 浪漫之爱 友伴之爱 完美之爱迷恋激情 空爱承诺 荒唐之爱完美之爱完美之爱亲密+激情+承诺39青少年爱情攻略:

40、一、准确识别爱情 友谊意味着两个人和世界,爱情意味着两个人就是世界。 泰戈尔 二、恰当表达爱情 表达时机、表达技巧、接受结果 三、善意拒绝爱情 明确表示、恰当解释;逐渐疏远、友好拒绝 四、积极发展爱情 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信任对方、人格独立、感情专注 五、失恋中成长 稳定情绪、理性梳理、反思自我40第六讲:第六讲: 应对挫折应对挫折 心理减压心理减压41 1 1、挫折的内涵:、挫折的内涵: 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

41、张、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 一是挫折情境,指对人们有目的的行动造成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一是挫折情境,指对人们有目的的行动造成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 二是挫折认知,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二是挫折认知,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三是挫折反应,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三是挫折反应,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

42、、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2 2、挫折的种类:、挫折的种类: 对挫折的种类有多种划分,一般将挫折分为如下几种。对挫折的种类有多种划分,一般将挫折分为如下几种。 (一)需要挫折。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行为者的需要无法得以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一)需要挫折。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行为者的需要无法得以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需要挫折又可以分为需要冲突与需要受挫。前者是指行为者在特定条件下,因若干需要挫折又可以分为需要冲突与

43、需要受挫。前者是指行为者在特定条件下,因若干需要发生矛盾冲突又未能妥善解决,而造成挫折;后者是指行为者自认为自己的合需要发生矛盾冲突又未能妥善解决,而造成挫折;后者是指行为者自认为自己的合理需要被外界条件阻碍不能满足而体验到挫折感。理需要被外界条件阻碍不能满足而体验到挫折感。 (二)行为挫折。指行为者在一定动机支配下,并且有了行为的意向,但是因各(二)行为挫折。指行为者在一定动机支配下,并且有了行为的意向,但是因各种条件的影响,行为无法付诸实现时的情绪状态。种条件的影响,行为无法付诸实现时的情绪状态。 (三)目标挫折。指行为者在行为过程中,由于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不能达到(三)目标挫折。指行为

44、者在行为过程中,由于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不能达到目标时的情绪状态。目标挫折与行为挫折是有区别的。行为挫折实质是行为意向或目标时的情绪状态。目标挫折与行为挫折是有区别的。行为挫折实质是行为意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受到挫折,挫折发生在行为之前;而目标挫折则是行为本身爱到挫行为的准备状态受到挫折,挫折发生在行为之前;而目标挫折则是行为本身爱到挫折,挫折发生在行为过程中。折,挫折发生在行为过程中。 (四)丧失挫折。指行为者自认为本来就应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却在一定条件下(四)丧失挫折。指行为者自认为本来就应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却在一定条件下丧失了,这时行为者所感受到的情绪状态。丧失了,这时行为者所感受到的情绪

45、状态。42 三、影响挫折感的因素三、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一)动机强度(一)动机强度 挫折的产生与否和个体的需要、动机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动机一旦产生之后挫折的产生与否和个体的需要、动机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动机一旦产生之后便引导个体行为指向目标,但动机产生后可能遭遇到的结果有四种:便引导个体行为指向目标,但动机产生后可能遭遇到的结果有四种: 1. 1.动机无需特别努力即可达到目标动机无需特别努力即可达到目标 2. 2.动机的实现可能受到阻碍或延迟,但最终可以达到目标动机的实现可能受到阻碍或延迟,但最终可以达到目标 3. 3.当一种动机正在进行之中,忽然会产生一种较强大的动机出现,使个体放弃当一种

46、动机正在进行之中,忽然会产生一种较强大的动机出现,使个体放弃前一动机而选择后一动机前一动机而选择后一动机 4. 4.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挫折、沮丧、失意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挫折、沮丧、失意 前三种情况不是挫折,只有第四种情况是挫折。因而,需要越迫切、动机越强前三种情况不是挫折,只有第四种情况是挫折。因而,需要越迫切、动机越强烈,受挫后,挫折感越强。烈,受挫后,挫折感越强。 (二)自我期望值(二)自我期望值 对任何事物的自我期望与现实都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考对任何事物的自我期望与现实都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

47、考虑主观愿望,人为拉大二者之间关系,就会产生挫折感。表现为三种情况。虑主观愿望,人为拉大二者之间关系,就会产生挫折感。表现为三种情况。 1. 1.期望值绝对化。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有的学生将生活中的不快乐、学期望值绝对化。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有的学生将生活中的不快乐、学业中的失利、失恋等都看做不应当发生的事件,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圆满而理想业中的失利、失恋等都看做不应当发生的事件,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圆满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变得束手无策,痛苦不堪。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变得束手无策,痛苦不堪。 2.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只见

48、树木不见森林,即使是喜忧参半的事情,看到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是喜忧参半的事情,看到的只是消极的一面。例如:一次评优失利就认为整个评优体系有问题,从而只看的只是消极的一面。例如:一次评优失利就认为整个评优体系有问题,从而只看到消极的一面,看不到积极的一面。到消极的一面,看不到积极的一面。 3. 3.无限夸大后果。有些人遇到一些小挫折,即把后果想像得非常糟糕、可怕。无限夸大后果。有些人遇到一些小挫折,即把后果想像得非常糟糕、可怕。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陷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例如:一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陷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例如:一次考试

49、失利,就对自己全面否定,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无限延伸,学业不次考试失利,就对自己全面否定,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无限延伸,学业不佳,不能考研,不能考研就不能有好工作,如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的前途等。佳,不能考研,不能考研就不能有好工作,如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的前途等。43 (三)个人抱负水平(三)个人抱负水平 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密切有关。抱负水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密切有关。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确定要达到的目标所规定的标准。规定的标准高,即抱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确定要达到的目标所规定的标准。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规定的标准低,即

50、抱负水平低。抱负水平高的人比抱负水平低的负水平高,规定的标准低,即抱负水平低。抱负水平高的人比抱负水平低的人更易产生挫折感。如甲、乙、丙三名同学考试都是人更易产生挫折感。如甲、乙、丙三名同学考试都是8080分,甲非常满意;乙分,甲非常满意;乙觉得和自己预料差不多;而丙感到失败。丙抱负水平最高,乙次之,甲相比觉得和自己预料差不多;而丙感到失败。丙抱负水平最高,乙次之,甲相比较最低。较最低。 (四)个人容忍力(四)个人容忍力 个人容忍力是指人们遇到挫折时的适应能力。个人容忍力不同,人们对个人容忍力是指人们遇到挫折时的适应能力。个人容忍力不同,人们对挫折感受的程度也不同。有人能忍受严重挫折毫不灰心丧

51、气;有人遇到轻微挫折感受的程度也不同。有人能忍受严重挫折毫不灰心丧气;有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有人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但面对环境的障碍却会焦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有人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但面对环境的障碍却会焦虑不安、灰心丧气。虑不安、灰心丧气。 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生理条件、健康状况、个性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生理条件、健康状况、个性特征、过去挫折的社会经验、个体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对挫折程度的思想准特征、过去挫折的社会经验、个体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对挫折程度的思想准备等因素的影响。备等因素的影响。44 四、挫折的作用四、挫折的作用 (一)挫折能够增强大学生

52、的聪明才智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之母。 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科学家爱迪生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当人们在遭遇挫折之后,总要反省自己,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导致失败的原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 挫折的经历对大学生是十分可贵的。挫折使大学生们“吃一堑,长一智”,它使大学生学会反省、思考、总结、探索、创造,能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增长才智,变得更加聪明起来。 (二)挫折能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牛顿曾说过,如果你

53、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 对于一个有志向的大学生来说,挫折的发生,会唤起他的斗志,激发他的进取心。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成功和挫折、失败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往往仅一步之遥,此时的失败可能连着彼时的成功。如果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也就拒绝了成功。因此,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就是下决心获得成功(敢于胜利是抗洪抢险精神的内涵之一)。挫折是使人迈向成功的催化剂。 每一次挫折的洗礼,都会激发大学生去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掌握经纬世事之术,不断深化和提高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的错误与缺点的认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向成熟。45 (三)挫折能增强大学生的耐受力(三)

54、挫折能增强大学生的耐受力 人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大小与其过去生活中的挫折经验相关。当代大学生人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大小与其过去生活中的挫折经验相关。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父母呵护,成长的道路往往一帆风顺,对挫折的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父母呵护,成长的道路往往一帆风顺,对挫折的容忍力较弱。容忍力较弱。 只有只有“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才能获得成功。挫折会对大学,才能获得成功。挫折会对大学生的自傲心态进行无情的打击,使其不得不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检讨,从而去生的自傲心态进行无情的打击,使其不得不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检讨,从而去掉或降低傲气,变得比较谦逊一些,为人做事

55、更谨慎一些;不再像以前那样掉或降低傲气,变得比较谦逊一些,为人做事更谨慎一些;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以为是,而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汲取他人的长处。自以为是,而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汲取他人的长处。 (四)挫折能磨砺大学生的意志 从未经受过挫折打击的人,往往在情感上是很脆弱的,一次微不足道的从未经受过挫折打击的人,往往在情感上是很脆弱的,一次微不足道的挫折也可能致其于死地。挫折也可能致其于死地。 “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历史上一帆风顺而又有大成就的,历史上一帆风顺而又有大成就的人是少见的。真正出类拔萃的人,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挫折中磨炼出坚人是少见的。真正

56、出类拔萃的人,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挫折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在逆境中不懈地奋斗的人。强的意志,在逆境中不懈地奋斗的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年,终报亡国之仇;罗斯福身有残疾,却凭借渊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年,终报亡国之仇;罗斯福身有残疾,却凭借渊博的知识、睿智的头脑、自强不息的精神获得人民的拥护,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的知识、睿智的头脑、自强不息的精神获得人民的拥护,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爱迪生爱迪生6767岁那年遭遇火灾,多年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但他并未伤心消沉,岁那年遭遇火灾,多年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但他并未伤心消沉,第二天又同往常一样,重新开始埋头于他的研制工作。第二天又同往常一样,重新开始埋头于他

57、的研制工作。 “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只有当人们认真,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只有当人们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过去的错误,找到错误发生的原因与纠正和预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过去的错误,找到错误发生的原因与纠正和预防错误的办法,才会少走弯路,最终走向成功。防错误的办法,才会少走弯路,最终走向成功。46 现代人容易产生挫折感的心理冲突现代人容易产生挫折感的心理冲突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产生挫折感的心理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种: 1.1.竞争与合作的冲突。竞争与合作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求学、就职、婚姻、事业或其他社会活动,事事都有激

58、烈的竞争,往往打败别人才能成功。但另一方面,人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要求大家协力合作、谦让、牺牲等,由此构成内心冲突。 2.2.满足与抑制的冲突。满足与抑制的冲突。科技的发展、工商的发达,大大刺激了人的各种欲望,并强烈地要求获得满足。但经济上的条件限制和道德上的约束又必须抑制一些欲望,由此造成了内心冲突。 3.3.自由与现实的冲突。自由与现实的冲突。现代社会大力宣扬自由,误导人们认为任何事都能以个人的自由意志决定。但是,事实上无论什么事,都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人们常感到无能为力,难以把握,易形成冲突。 这些内心冲突不断加强并积累,结果导致个人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和适应他人,从而产生挫折,重者则导致行为

59、失常。 4、由社会角色引起的冲突。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每一个人都同时隶属于不同的群体,扮演着数种不同的角色,由此也会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 (1)新旧角色的心理冲突。主要是指当个体角色改变时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身居要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因年事已高,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成为离休干部,生活节奏从忙碌到悠闲,生活环境从指挥部到家庭,难以适应,内心苦闷,出现离退休综合症。 (2)角色间的心理冲突。一个人身兼数种社会角色,而不同的角色对个体有不同期望和要求,有时互相矛盾,难以协调统一,而出现心理冲突。例如,一位职业女性成家后既想做贤妻良母,多抽时间照顾家庭,又想在事业上投入力量获得成功和发展,常常为

60、此苦恼。 (3)角色人格与真实人格的冲突。社会上每种角色都有相应的人格及行为特征。当个体的真实人格与角色人格存在很大差异时,常引起内心冲突。例如,导游要求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善于辞职令、机敏灵活、应变能力强、知识面广、外语好等,但如果一位毕业于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不爱讲话,但为了找收入高的职业,而应聘当导游,会对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冲突、焦虑、苦恼。47 大学生的主要挫折表现 (一)学习挫折 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大学生在学习上面临新的竞争和考验。有的学生作为高中时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但在大学中却可能不再像中学时那样“拔尖”,心理负荷增加,对于学习成绩优势的失落,从

61、理智上、情感上感到无法接受。 有的学生要求过高,急于求成,虽然付出努力但学习成绩仍不理想而对自己产生不满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 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考试失败,表现出对考试的过分担忧焦虑和恐惧;有的大学生还存在对所学专业感到不满意不理想等等,这些均为在学习上常常遇到的挫折。 (二)恋爱挫折 大学生生理上已基本成熟,完全达到了性成熟水平,心理上已产生对异性的兴趣,并开始关注、寻找异性朋友。但由于在恋爱观、道德观、人生观和自制力方面缺乏锻炼,经验不足,不免陷入感情的漩涡。 在恋爱过程中常会因志向、性格、爱好不一致中止恋爱关系,因此给一方或双方情感造成伤害,形成情感上的挫折。目前大学生中,因单恋、失恋

62、造成的挫折占有相当的比例。48 (三)人际交往挫折(三)人际交往挫折 总的说来,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有乐于交往的愿望,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和旺盛的精力,这为他们融入社会、融入集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时间短,生活面窄,阅历浅,人际协调能力不强,容易引起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如有的性格过分内向,自卑怯懦,有交往的需要又对交往恐惧;有的性格过于外向,夸大自负;有的在交往中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嫉妒多疑等。 (四)人生发展挫折(四)人生发展挫折 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强烈的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有较明确的发展目标,如考研、留校、留学、或谋求一个有发展前途、能发挥专业特长、

63、能实现自身价值并且实惠的职业等,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却难以事事如愿。尤其是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分配制度的一系列的改革,这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和失败的风险。有的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屡次受挫,体验到较强的挫折感受。毕业发展去向问题成为在校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大学生经常考虑的“心事”。49 第七讲第七讲 健全心理健全心理 积极心态积极心态50(一)积极优势:发现利用自己的个人优势(二)积极情绪: 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三)积极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积极应对: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五)积极成长:提升个体自我效能感51 青少年人格优化的基础:认识自我 青少年人格优化的途径:发展自我青少

64、年人格优化的途径:发展自我 青少年人格优化的手段:调控自我青少年人格优化的手段:调控自我 青少年人格优化的目的:积极自我青少年人格优化的目的:积极自我52心理健康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2.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3. 个

65、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5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般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当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 人际关系和谐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对人态度积极;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兴地接纳他人和自己;既有广泛

66、的朋友,也有少数几位知交。 3. 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评估自己的反应能力或解释现实时,比较客观,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轻易承担超过自己能够胜任的任务,也不低估自己而逃避任务。 4. 适度的焦虑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虽然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紧张感,但从不发生过度的焦虑;遇到困难时,他们能积极应对,勤于思考,有条不紊地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54 5.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意志坚定;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较少有依赖心理,自主性强;他们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事业的生长点,心理生活充实,很少有孤独

67、感;他们较能接受现实,不轻易产生敌对情绪,对因家境、地域、病患、个人能力与努力等原因导致的各种差异能正确看待。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不管处于什么社会生活环境下都能主动同社会保持接触,让自己融入社会,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而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与社会格格不入。 常见的心理健康状态: 1.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 2.轻度失调心理。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