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0121170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心理咨询与治疗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一章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l教学目的:l1、识记并理解心理健康、心理障碍的含义l2、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l3、掌握判定心理健康的标准l4、掌握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l5、识记常见心理障碍及其主要的症状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一节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概述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概述l一、心理健康l1、健康与疾病l2、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

2、和愉快的情绪。l心理障碍:由疾病等因素导致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出现异常状态。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l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l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这种标志的认定,要比上述定义更全面而具体。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lEnglish(1958

3、)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作 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 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l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一)Maslow的十项标准l1、充分的适应能力l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能力作适当的评价l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l4、与实际环境保持接触l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l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l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l8、适当的情绪渲泄与控制l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做有限的个性发挥l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基本要

4、求作出恰当的满足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二)郭念锋(1986)提出10条标准l1、周期节律性2、意识水平l3、暗示性4、心理活动强度l5、心理活动耐受力l6、心理康复能力l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l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力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三)许又新(1988)的三标准论l1、体验标准: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l2、操作标准: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社会效率和社会功能;l3、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流向考察分析。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四)王长虹、丛中概括出8条标

5、准l1、智力应在正态分布的多数人范围之中l2、适应能力l3、耐受控制能力l4、意识水平l5、社会交往能力l6、康复力l7、自知和自爱l8、人格的完整与协调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五)马建青(1992)的7条标准l1、智力正常 l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l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l4、人际关系和谐l5、能动地适应环境l6、保持人格完整l7、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三、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l(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l1、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l2、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l3、身心统一的原则l4、个体和群体结合的原则l5、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二)增进心理健康

6、的三个基本途径l1、生理方面的主要途径l(1)实施优生政策,避免先天性有害生理影响,保证良好分娩过程;l(2)儿童期营养的保证,以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l(3)提供免疫和其他医疗措施,以预防感染性疾病;l(4)加强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l(5)合理的休息和娱乐,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l2、心理方面的途径l(1)在婴幼儿期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的养育氛围;l(2)进行必要的社会行为训练,发展儿童的探索精神以及活动能力;l(3)提供科学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训练;l(4)对心理压力,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帮助;l(5)

7、培养乐观、积极、幽默与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l(6)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l(7)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哲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l3、社会方面的途径l主要是减少社会压力,提供每一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l以上三方面途径构成了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二节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l一、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l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l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l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

8、准则的破坏;l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l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二、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李心天)l(一)医学标准l(二)统计学标准l(三)内省经验标准l(四)社会适应标准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三、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l判定心理障碍的一般临床标准l(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l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l(二)心理活动自身的完整性和协调性l即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l(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四、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心理异常的成因l(一)心理健康状态l1、心理健康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动

9、态平衡状态l2、影响心理异常的主要因素l(1)内在精神属性l(2)外在的生物和社会因素l3、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超越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导致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四、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心理异常的成因l(二)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机制l1、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l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l3、存在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l4、认知疗法创始人贝克的观点l5、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机制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精神分析学派l一、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挫折,并由此形成的情结是后来一生各个发展阶段上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l二、“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在“自我”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

10、心理障碍的症状。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l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经由学习过程酿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倾向,不良反应方式,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现代行为主义,不单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提出WSOw-R-W的公式,该公式中W是指环境,S是指环境中的某类刺激,Ow是具有个体内在经验的主体,R是指对环境中某类刺激的反应,公式中最后一个W,是指受到主体反应影响的发生了某中改变的环境。就这种意义上来看,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存在人本主义学派l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潜能”,对于“潜能”,他们不象行为主义用实验证明内

11、驱力一样,去证明它的存在,而是设定潜能的存在,并规定“潜能”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有完善发展的趋势(马斯洛,1943),为此,他们认为,心理健康的破坏,就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l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临界处,尚存在着模糊状态的意识层面,这种“模糊意识”对人的认知有巨大影响,一些错误的认知模式,就是受其影响而形成的,以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评价自我,便会出现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如抑郁情绪。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及破坏机制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精神属性对心理健康影响示意图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三节常见心理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

12、碍认知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情绪情感障碍l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刺激缺乏响应的情感反映,如在生死离别或久别重逢的情况下病人表现的无动于衷。平时面部表情平淡呆板,冷漠无情,内心体验日益贫乏,失去与周围人环境的情感联系。在疾病的早期,往往表现为细致的情感逐渐尚是失,病人对家人和同事显得不关心、不体贴,对周围人和事物态度冷淡,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以后漫漫发展成为上述现象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意向行为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自知力障碍l自知力是患者对自己实际存在的躯体疾病病和心理异常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l自知力是判断精神障碍患者好转程度极其重要的标志。l自知力很重要,它是区别精

13、神病和神经症的极其重要的标志。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常见心理障碍的临床疾病分类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境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及癔症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非精神病性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l心 理 问 题 (mentaltrouble)与 心 理 紊 乱(Psycho-disturbance),是非精神病性的,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Stress)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即应激或应激后效应(Stresstraumatic,Stressposttraumatic);

14、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轨,但又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由于压力强度不同和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这种效应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依效应的强度可将临床相分为三大类: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问题l心理问题: 是指, 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如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紊乱l心理紊乱:是指其反应强度剧烈并严重影响思维逻缉,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性行为冲动毁物;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个月以上)、长期难以克服的心理负担;内容充分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与攻击。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边缘状态l边缘状态:是指这样一组临床相,既无法纳入精神病学(含神经症)诊断标准,又超越了临床心理学诊断范围,只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会诊,方可确定是使用心理学治疗方案,抑或使用精神病学治疗方案。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