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说课稿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0112615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36.3 余角、补角、对顶角(余角、补角、对顶角(2 2)说课稿)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三节余角、补角、对顶角第二课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余角、补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

2、作用。(二)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能力,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利用概念判定对顶角;2. 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的性质,能正确地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问题;3. 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猜想推理(有条理地表述) ”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三)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掌握对顶角的性质。难点:运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来解决问题。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 1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及投影、实验操作等手段。

3、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三、学法指导三、学法指导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相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学情分析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导学,即情境导学。要求教师在课始要精

4、心设置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情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设计的情境可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引出后续学习的知识,也可以是回忆旧知过渡到新知。情境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图片、文本,也可以是师生的操作、实践,还可以是学生旧知中的困惑等。教师亦可以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导入新课。本节课我采用音频、投影的形式呈现了“小孔成像”的故事。既生动又关注了历史传统,既复习了旧知 -补角,又过渡到新知-对顶角,引出了课题:对顶角。从而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导入有趣、有效。(二)任务自学- 2 -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

5、着任务开展自学,包括课前的学生自学和课始的学生自学。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看什么内容,查阅什么资料,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等等,有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当今谈核心素养,概括起来讲就是: “一个中心(全面发展的人) 、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个综合表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其中提到了要学习学习、自主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本节课的自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对顶角,能够识别对顶角,并能理解对顶角的性质;2.能正确地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任务自学具体、适度。(三)师生品学品学,即师生品学。这是“五步促学”的核

6、心环节。这里的“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品学,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展示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通过生生之间相互的“品”,既互相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又拓宽学生对新知识的进一步认知,促进学生共同提高。二是教师的品学。教师要立足于学习目标和内容,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解释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设计和提出一些富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新知,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品学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师生品学应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此环节我设计两个实验:

7、一个是识别对顶角的特征,另一个探索对顶角的性质,着重强调了生生合作,第2、3 两小题侧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例题的分析、板演、一题多解以及一题变式,那么是采取了师生互动的方式。四、练习固学- 3 -固学,即练习固学。指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巩固所学。课内的当堂练习要做好点与面的结合,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差异,有效实现培优补差;课内的当堂练习还要兼顾内容的层次性,难度的阶梯性,可行的操作性,形式的多样性。此外,练习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练习的平台,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多加指导,必要时适当提示和点拨。本环节共选了四小题,前三小题学生口答,第四题学生板书。练习固学所选习题要有质量、有梯

8、度。五、小结悟学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此环节是课堂的收官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梳理知识结构,归纳知识结论,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此环节我先是采用先由学生先自己总结、其他人补充,再由本人概括的形式实施,小结悟学应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升。六、作业这一环节,我根据各位同学的基础和能力的差异,采取分层布置作业,力争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 “五步促学”课堂教学模式因年级、学科、课型等不同而各有侧重,但师生品学始终是核心环节。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 4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余角、补角、对顶角(2 2)(一)对顶角的特征:(1) 、有顶点; (2) 、两边。特殊位置关系(二)对顶角的性质:(三)识别的方法:数量关系(四)符号表述:例题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