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的抉择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0102703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的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西医的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西医的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西医的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西医的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的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的抉择(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医的抉择中西医的抉择狼与羊的故事狼与羊的故事一、释名解义浅析一、释名解义浅析“中医中医”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 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目目 录录 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与碰撞 五、中医发展面面观五、中医发展面面观2 1 1、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2 2 2 2、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3 3 3 3、中和之医、中和之

2、医、中和之医、中和之医 一、释名解义浅析一、释名解义浅析“中医中医”一、释名解义浅析一、释名解义浅析“中医中医”Traditional传统的的重重视传承的承的技技艺Chinese中国的中国的本土的本土的烙印烙印Medicine医医药不分的不分的学学问 学科学科一、释名解义浅析一、释名解义浅析“中医中医”上上医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未病先防未病先防中中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下下医针对疾病针对疾病一、释名解义浅析一、释名解义浅析“中医中医”中和和之医 1. “和和”文化文化 “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礼记礼记乐记乐记“乐以和其声乐以和其声”,“其声和以柔其声和以柔” :

3、音和而成乐,:音和而成乐,乐以和为美乐以和为美 国语国语“和实生物和实生物”: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道德经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阳,冲气以为和”:“和和”可以使万物得到发展,生生不息。可以使万物得到发展,生生不息。 2. 中医中医“生理观生理观”和和一、释名解义浅析一、释名解义浅析“中医中医”中和和之医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 形者神之体,神者形形者神

4、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形则神无以生。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精神之所舍也。3. 中医中医“疾病观疾病观”不不和和一、释名解义浅析一、释名解义浅析“中医中医”中和和之医 “阴平阳秘,阴平阳秘, 精神乃精神乃治;治; 阴阳离阴阳离决,决, 精气乃精气乃绝。绝。” 4. 中医中医“诊断观诊断观”察其不察其不和和一、释名解义浅析一、释名解义浅析“中医中医”中和和之医综合运用综合运用八八纲、纲、脏腑脏腑、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六经六经、卫卫气营血气营血等等辨证方法辨证方法5. 中医中医“治疗观治疗观”调其不调其不和和一、

5、释名解义浅析一、释名解义浅析“中医中医”中和和之医谨察阴谨察阴阳所在阳所在而调之,而调之,以平为以平为期。期。调其调其不和不和6. 中医中医“养生观养生观”维持和谐维持和谐一、释名解义浅析一、释名解义浅析“中医中医”中和和之医维持维持和谐和谐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 是我国人们通过长期的医是我国人们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完善发展而成疗实践,逐渐完善发展而成的,具有独特医学的,具有独特医学理论理论体体系和系和实践实践体系的体系的独立医独立医学学科学学科需用需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社会科学科学哲学哲学宗教宗教”共共同理解同

6、理解中医超科学?中医超科学?中医伪科学?中医伪科学?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中医是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中医是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一门体的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技术性很强的活动活动 强调强调经验(尤其是名经验(尤其是名老中医经验)老中医经验)的重要性的重要性(看病要找老中医、中医越老看病要找老中医、中医越老越吃香越吃香)强调强调多临床、早临床、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反复临床综合了我国古代综合了我国古代天文天文学、哲学、气象学、学、哲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生地理学、物候学、生物学、矿物学、数学物学、矿物学、数学以及冶金、酿造等知以及冶金、酿造等知识技术识技术,而形成的

7、独,而形成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及特中医理论体系及针针灸、按摩、导引、药灸、按摩、导引、药物、手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等治疗手段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中医是一种中医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是是5000年灿烂中国文年灿烂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会了中国的思想哲融会了中国的思想哲学于一体学于一体东方的哲学东方的哲学儒家儒家忠孝仁义、礼义廉忠孝仁义、礼义廉耻耻佛家佛家慈悲为怀、普渡众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生道家道家清静无为、道法自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然兵家兵家“用药如用兵用药如用兵” 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湖南靖州县湖南靖州县茯苓茯苓产业产业

8、 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滴丸20082008年全年销售额年全年销售额超过超过1414亿亿古汉养生精古汉养生精20082008年销售额达年销售额达2.12.1亿亿湖南隆回湖南隆回百合产百合产业业王老吉王老吉驴胶补血冲剂驴胶补血冲剂促进地方经济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展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二、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肘后方肘后方青蒿青蒿治疗疟疾的治疗疟疾的单方单方“当归芦荟丸当归芦荟丸”医林改错医林改错活活血化瘀理论血化瘀理论研制成研制成 “青蒿素青蒿素”靛玉红靛玉红 (陈竺)(陈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究(陈可冀)(陈可冀)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羊

9、羊的的故故事事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羊羊的的故故事事马王堆医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诸病源侯论孙思邈钱乙王惟一金元四大家张景岳叶天士温病学派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狼狼的的故故事事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狼狼的的故故事事神学医学模式神学医学模式自然医学模式自然医学模式宗教医学模式宗教医学模式机械医学模式机械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生物- -社会社会- -心理医学模式心理医学模式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狼狼的的故故事事整体医学转化医学系统生物医学亚健康观三、中

10、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1.1.萌芽时期(萌芽时期(1583-18401583-1840) 始于西学东进。始于西学东进。始于西学东进。始于西学东进。 西学东渐第一人西学东渐第一人西学东渐第一人西学东渐第一人利玛窦的利玛窦的利玛窦的利玛窦的西国记法西国记法西国记法西国记法内记有西方的神经医学、心理学等内容内记有西方的神经医学、心理学等内容内记有西方的神经医学、心理学等内容内记有西方的神经医学、心理学等内容 ,随后西,随后西,随后西,随后西医学的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物、治法等方医学的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物、治

11、法等方医学的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物、治法等方医学的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物、治法等方面书籍陆续进入中国,被中医界的部分人士所吸面书籍陆续进入中国,被中医界的部分人士所吸面书籍陆续进入中国,被中医界的部分人士所吸面书籍陆续进入中国,被中医界的部分人士所吸收。收。收。收。 邓玉函于邓玉函于邓玉函于邓玉函于16191619161916191630163016301630年于中国传教,致力于年于中国传教,致力于年于中国传教,致力于年于中国传教,致力于医学研究,著有医学研究,著有医学研究,著有医学研究,著有泰西人身说概泰西人身说概泰西人身说概泰西人身说概、远西奇器远西奇器远西奇器远西奇器图说图说图

12、说图说等作。等作。等作。等作。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2.2.中西汇通(中西汇通(1840-19111840-1911) 中西医汇通,任应秋释为会聚、沟通。中西医汇通,任应秋释为会聚、沟通。 中西医汇通派: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中西医汇通派: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现的一个医学流派,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则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他们或则以西医的解剖

13、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则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理;或则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 中医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定义定义 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 其间多有牵强附会,汇而未通,故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其间多有牵强附会,汇而未通,故有很大的局限性,但 “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一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一”的革新求善精神值得的革新求善精神值得肯定肯定。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3.3.救亡图存(救亡图存(1911-19491911-1949) 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五

14、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出现一批反对中医的权威人士,以俞樾为滥觞,出现一批反对中医的权威人士,以俞樾为滥觞,出现一批反对中医的权威人士,以俞樾为滥觞,出现一批反对中医的权威人士,以俞樾为滥觞,以余云岫为代表,孙中山、鲁迅等皆有代表性的反以余云岫为代表,孙中山、鲁迅等皆有代表性的反以余云岫为代表,孙中山、鲁迅等皆有代表性的反以余云岫为代表,孙中山、鲁迅等皆有代表性的反中医言论。中医言论。中医言论。中医言论。 为反对为反对为反对为反对“废止中医案废止中医案废止中医案废止中医案”,全国中医奋起抗议,全

15、国中医奋起抗议,全国中医奋起抗议,全国中医奋起抗议,于于于于1929192919291929年年年年3 3 3 3月月月月17171717日抗议成功,就此定于该日为日抗议成功,就此定于该日为日抗议成功,就此定于该日为日抗议成功,就此定于该日为“中国中国中国中国国医节国医节国医节国医节”。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4 4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19491949至今)至今)(1 1)初始时期:)初始时期: 20 20 20 20 世纪世纪世纪世纪505050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年代的临床实验性年代的临床实验性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

16、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6060606070707070年代开始的年代开始的年代开始的年代开始的临床研临床研临床研临床研究究究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

17、出现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急腹急腹急腹症症症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2 2)体系初建建时期()体系初建建时期(1980-1980-至今):至今):上世纪上世纪上世纪上世纪80808080年年年年代,中西医结合学科一级学科地位得以确立;代,中西医结合学科一级学科

18、地位得以确立;代,中西医结合学科一级学科地位得以确立;代,中西医结合学科一级学科地位得以确立;90909090年代、湖年代、湖年代、湖年代、湖南、泸州最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高等和学位教育,此后各南、泸州最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高等和学位教育,此后各南、泸州最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高等和学位教育,此后各南、泸州最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高等和学位教育,此后各地陆续展开各学历层次的教学工作;新千年后,统一的中地陆续展开各学历层次的教学工作;新千年后,统一的中地陆续展开各学历层次的教学工作;新千年后,统一的中地陆续展开各学历层次的教学工作;新千年后,统一的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付诸使用;数百家基础研究和临床科研西医结合

19、规划教材付诸使用;数百家基础研究和临床科研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付诸使用;数百家基础研究和临床科研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付诸使用;数百家基础研究和临床科研基地陆续建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学科初成体系。基地陆续建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学科初成体系。基地陆续建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学科初成体系。基地陆续建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学科初成体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1.1.病证结合,中西结合优势病种治疗方案的规范病证结合,中西结合优势

20、病种治疗方案的规范 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是中西医两种医疗模式下的概念,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是中西医的交融,更重要的是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切入点。在今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上,陈可冀院士等与会专家提出“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选择好病证结合的切入点(优势病种),借助于高科技、多学科参与,用科学方法实现病证结合,建立相关病证的科学标准和规范化方案”。个人认为所谓病证结合,就是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疾病的一种模式。实际上,在我国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古代,就已经开了病证结合的先河。如黄帝内经就有疟论、咳论、痹论、痿论等的论述,东晋的肘后备急方则完

21、全是辨病的。所以说中医古典的辨病很多还是很科学的。那么,简单地将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结合就是科学的病证结合吗?其实不然。中医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辨证论治,达到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这样实现了病人的个体化治疗,但是要清楚,医生也是一个个体,同样诊断一个病,每位医生所辨的证不一定相同,开的方剂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也不一样,这样将导致同病同证不同方。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证型设计出亚组,针对目标根据组证来进行监测,也可以根据终点指标、症状、状态、整体生活质量分组评价结局。所以,病证结合实现的基础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2.2.方剂配伍科

22、学内涵、组分中药的标准化研方剂配伍科学内涵、组分中药的标准化研方剂配伍科学内涵、组分中药的标准化研方剂配伍科学内涵、组分中药的标准化研 近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2012年项目立项结果公布,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申报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获批立项,专项资助经费3000万元。 该项目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同时整合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浙江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6家院校和科研单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 位的研究力

23、量,充分发挥科研合作优势、协同创位的研究力量,充分发挥科研合作优势、协同创新。新。 当前。应当重视对中医药重大理论科学内涵当前。应当重视对中医药重大理论科学内涵的现代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选择药效物的现代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选择药效物质作用机理相对清楚的临床有效方剂,以药物间质作用机理相对清楚的临床有效方剂,以药物间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围绕方剂配伍的体内过程、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围绕方剂配伍的体内过程、药效物质间相互作用、多靶点多途径药理毒理机药效物质间相互作用、多靶点多途径药理毒理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重点探索组分配伍优化设计制等方面开展研究,重点探索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学及应用规律、组

24、分配伍减毒增效机制、组方法学及应用规律、组分配伍减毒增效机制、组分配伍体内药代动力学、组分配伍多靶点相互作分配伍体内药代动力学、组分配伍多靶点相互作用、组分配伍网络调控机制和组分配伍方药临床用、组分配伍网络调控机制和组分配伍方药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初步揭示多组分体内过程及药代应用基础研究,初步揭示多组分体内过程及药代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 属性特征,探讨组分配伍网络调控机制,初步阐属性特征,探讨组分配伍网络调控机制,初步阐述述“君臣佐使君臣佐使”、“七情和合七情和合”等方剂配伍规律的等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为完善组分配伍创制现代中药理论基科学内涵,为完善组分配伍创制现代中

25、药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为制订组分中药注册标准提供科础与技术体系,为制订组分中药注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积极推动国家现代中药创制学依据,积极推动国家现代中药创制。 “方剂组分活性跟踪与配伍方法的建立与实践”“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973项目)“著名古方生脉散基础研究成果”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3 3. . . .依转化医学,促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依转化医学,促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依转化医学,促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依转化医学,促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 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从患者出发开

26、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中,我们看到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包容。 传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被一系列的障碍分隔,这些障碍就像“篱笆墙”。新药的研发隔离于临床在实验室中进行,而当需要进行安全测试和临床试验时才不可避免地被“扔过篱笆”。许多制药公司正在建立转化医学团队,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来增强基础研究和来增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的沟通。的沟通。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转换医学倡导以患者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转换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

27、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换医学研究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换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优势,通力合作。 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4.4.循实证研究方法,兴中医的客观化、标准化循实证研究方法

28、,兴中医的客观化、标准化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进入临床,必须严格规范。不仅要有可测、可行、有效的客观标准,而且要便于评价、判断,对病人、医生双方负责,并维持正常医疗质量管理秩序。研究、贯彻执行我国医学范畴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利于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 有关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也逐渐引起重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组织中医、中西结合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以及有关管理方面人员,制定了经穴部位标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63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此外,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了“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血瘀证诊断标准”和部分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等。这些中西医结合的标准、规范,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研究等工作,提供指南,也为今后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摸索了经验,打下基础。 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5.5.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西医结合学科一级学科地位得以确立;90年代、湖南、泸州最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高等和学位教育,此后各地

30、陆续展开各学历层次的教学工作;新千年后,统一的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付诸使用;数百家基础研究和临床科研基地陆续建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学科初成体系。 但是,中西医结合学科作为新兴学科,仍需不断完善,特别是其基础理论体系尚未能打破中医、西医各自的局限性,未能将两者有机融合,未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实验等实际工作。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四、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当前正处于从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过渡的时期,中西医结合正好汲取了中医学的宏观整体和西医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我们应当依托“病证结合”、“整体与局部并重”等关键环节,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在基础理论、实验研究、临床应用、教学体系等全面完善、发展。五、中医发展面面观五、中医发展面面观中医文化师承教育师承教育重点学科名医工程临床基地适宜技术适宜技术学术流派学术流派重点专科重点专科临床能力未病工程未病工程中医产业中医产业地域中医国医大师五大资源六位一体基层服务医疗改革中医科普公民素养规范标准中医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