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概论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0101663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 页数:455 大小:9.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财政概论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55页
公共财政概论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55页
公共财政概论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55页
公共财政概论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55页
公共财政概论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财政概论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财政概论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4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财政概论第一章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公共财政思想目 录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一、财政 (一)财政的起源 财政活动及行为是一种历史现象,自国家产生起就产生了财政,所以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具体表现为政府一系列的收支活动,因此它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一、财政 (二)财政的概念 完整的财政概念应当是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的统一。 1.一般属性的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

2、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它涵盖了一切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国家及其财政最基本的和共同的属性,是财政最基本和最稳定的部分。 2.特殊属性的财政是与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财政模式,是由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的。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二、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 (一)公共财政的含义 根据对财政概念的分析,也可以把公共财政视为一般和特殊的统一。 1.就一般属性而言,公共财政具备财政所有的共性和构成要件,遵循着一般的运行规律。 2.就特殊属性而言,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相兼容的财政模式,不同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等非

3、市场经济形态下的国家财政,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征。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二、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 (一)公共财政的含义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基础,在划分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的前提下,为弥补市场缺陷和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而采取的一种财政类型和财政模式。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二、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 (二)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从对财政起源和演化进程的考察可以得知,一切财政都与国家有着天然、必然和内在的联系,因此可以说,一切财政都是“国家的财政”。 把财政与国家联系起来,是要说明财政这种特殊分配关系最为本质的属性,它与其他所有不以国家为分配主体的分

4、配关系和分配方式显著地区别开来。 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二、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 (二)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公共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可以被描述为“被包容”与“包容”、“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公共财政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普遍采用的财政模式,它虽然必定和某个具体的国家相联系,也具有国家的阶级属性,但是更多的是强调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伴随行的财政模式和运行方式。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

5、财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 财政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共同需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最大目的及“公共性”的本意和宗旨,即符合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愿望和最根本利益。 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模式从运行机制和机理上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模式存在着区别。 在新时代,需要在财政运行机制和机理再造、公共财政制度重塑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和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 第一节 公共财

6、政概述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三)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民主法治财政 公共财政承担着现代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的职责,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 通过改革创新奠定现代财政制度的坚实基础,实现公共财政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能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尽快实现。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四)开放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财政 新时代的中国财政,是具备了国际视野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开放型财政,是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大国担当财政,是促进世界多极发展与和平发展的包容财政

7、,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勇立潮头的责任担当财政。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一、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思想 威廉配第(16231687)于1663年出版的赋税论,被视为财政学的开山之作,为财政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和开拓者,他在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第五篇中,专门研究了财政问题 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根据劳动价值理论,认为税收来自劳动产品的价值,赋税的来源是资本和收入。他根据斯密提出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认为社会的一切收入都应该征税,人们应该按自己的财力来负担税收。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

8、一、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思想 (二)近代西方国家的财政思想 1.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和政策凯恩斯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财政政策自然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工具。他所主张的财政政策是建立在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之上的。 2.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矛盾继续加深,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的严重后遗症促使西方各国政府调整其财政经济政策,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对西方国家的财经思想和政策产生了影响。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二、马克思主义的财政思想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财政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研究社会主

9、义社会的方法论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即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若干基本特征的前瞻性论述,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财政体系的理论指针。 马克思恩格斯预见性地指出了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国家的经济职能将有所扩展,国家的财政收支活动将更多地包含经济建设方面的收支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的财政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构建财政体系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二、马克思主义的财政思想 (二)列宁的财政思想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没有先例借鉴的情况下进行艰辛的探索,把社会主义财政由设想变成了现实。 在列宁领导下建立起了全能型计划财政模式,这是一种以国家统收

10、统支、集中分配社会资源为基础,将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公共产品提供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的财政计划的财政模式。这一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建立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制度建设。 列宁意识到,应当对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财政模式进行改革。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二、马克思主义的财政思想 (三)毛泽东的财政思想 毛泽东同志极为重视财政工作,强调“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他创见性地揭示了经济与财政的辩证关系,认为决定财政的是经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 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

11、想二、马克思主义的财政思想 (三)毛泽东的财政思想 对于经济工作,毛泽东同志提出国民经济应当遵循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应当按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关系”等与财政相关的重要政策问题。 毛泽东同志的财政思想,涉及财政基础、财源建设、财政收支、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等重要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 1.“国家分配论” “国家分配论”强调财政以国家为分配主体,旨在说明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这是不同社会形态中存在着的财政的共同本质,即“财

12、政一般” 。 社会主义财政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特征。 国家财政的基本要素: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主要是剩余产品;财政分配的形式是价值分配;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 2.“国家资金运动论” “国家资金运动论”指出,财政不只是分配关系,而是包括国家资金的形成、分配、周转、使用一系列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种经济关系。强调财政作为分配范畴,应从社会再生产出发加以研究。 3.“价值分配论” “价值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

13、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分配乃是国家对价值的分配,财政同商品货币经济有本质联系。价值和分配是财政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 4.“剩余产品(价值)决定论” “剩余产品(价值)决定论”强调,财政分配是由剩余产品形成各种社会基金的一个经济过程,也是剩余产品价值(社会纯收入)的一种运动过程,体现的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对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关系。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包含在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产品,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关系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

14、思想 5.“社会共同需要论” “社会共同需要论”则突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强调财政的分配是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对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分配的活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是财政范畴的一般本质或内涵。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二)改革开放之后公共财政思想 中国的公共财政在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的推动下,在吸收中外学者财政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1.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理论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公众(和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

15、动或经济行为。 宗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按社会公共利益来进行的一种社会集中性分配。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二)改革开放之后公共财政思想 2.探索公共财政运行规律和新特点 遵循公共财政运行规律,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理念来定位公共财政的职能和作用;以财政职能的新定位确定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以财政支出的需要规定财政收入的规模与形式;以对经济形势及经济运行态势的正确判断来确定公共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平衡状态等,体现了对财政运行规律的新认识、新理解和新运用,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二)改革开放之后公

16、共财政思想 3.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改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从事财政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财政制度建设,包括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分税制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制度改进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三)新时代的公共财政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与主要任务。 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三)新时代的公共财政思想

17、新时代公共财政思想对于财政工作的引领体现在: 1.财政职能界定和作用定位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以往作为经济范畴的财政,已经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上升至国家治理层面。 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三)新时代的公共财政思想 新时代公共财政思想对于财政工作的引领体现在: 2.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财政体系,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财政模式,转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公共财政模式,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第二节 公共财政思

18、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 (三)新时代的公共财政思想 新时代公共财政思想对于财政工作的引领体现在: 3.全球治理中的大国财政思维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动履行大国责任,承担国际义务,配合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财政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思考题1. 怎样理解财政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2. 如何正确认识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3. 怎样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标志?4. 概述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思想的发展脉络。5. 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公共财政思想的新发展。公共财政概论第第二二章章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职能职能目 录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第二节

19、财政职能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一、市场有效性 (一)市场与资源配置效率 迄今,人类社会已经历过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种不同的经济运行模式。 自然经济主要依赖经验和习惯进行资源配置,有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延续,但会抑制创新。 计划经济主要依赖政府计划,所有决策由政府做出,在经济正常运行时,资源配置难以实现最优。 市场经济依赖价格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一、市场有效性 (一)市场与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一、市场有效性 (一)市场与资源配置效率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同时,任何人的境况都不会

20、变得更好。 帕累托改进是指资源配置的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福利提高而没有人受到损害。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一、市场有效性 (二)市场机制有效的条件1.市场上拥有众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2.市场中的各种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3.买卖双方拥有完全信息。4.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二、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市场低效,它是指现实市场中因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如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另一种是市场无效,它是指即使现实的市场严格符合完全竞争的所有条件,其运行结果也存在缺陷,不符合整个社会要求,如收入分配不

21、公、宏观经济波动等。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二、市场失灵(一)垄断完全垄断: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寡头垄断:受少数几个相互串通的大企业控制的市场。垄断限制了竞争,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垄断产生的原因:产品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进入壁垒。进入壁垒又可分为自然的进入壁垒(导致自然垄断)、资源的进入壁垒和法律的进入壁垒(如公共特许权、行政许可、专利或版权)等。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二、市场失灵(二)公共产品萨缪尔森(1954)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分析一文中提到,公共产品是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的产品。虽然之后理论界对公共产品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从公共产品的

22、特征加以界定的,即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二、市场失灵(二)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分类: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地方性公共产品、全国性公共产品、地区性公共产品和全球性公共产品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二、市场失灵(二)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搭便车”问题林达尔均衡的前提:如实披露信息、信息对称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里,没有人能够做到对其他所有社会成员的偏好和经济状况都无所不知,因而人们便有可能隐瞒其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真实收益,从而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享受既存的公共产品的收益,于是出现了“搭便车”问题,从而使市场机制在这类产品的供给中失效

23、。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二、市场失灵(三)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非一致性。产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是某人或某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补偿。当存在外部性时,实际上是边际社会收益或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收益或边际私人成本之间存在着非一致性。意味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出现效率损失现象,而这种效率损失又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所不能克服的。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二、市场失灵(四)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逆向选择:由事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即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就存在信息不对称,某些特征被隐藏,

24、从而导致交易一方做出与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道德风险:由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即在合同签订后一方做出另一方不可观察的行为,从而对居于信息相对劣势的一方带来不利影响。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二、市场失灵(五)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分配根据次序的不同,可以分为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市场主要是介入初次分配领域,按照各经济主体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等)多少和贡献大小来进行。由于各主体拥有的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会有很大差别,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竞争的环境条件亦有不同,按市场规则进行分配必然会造成收入分配的差距。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二、市场失灵(六)宏观经济波动经济波动的原因:1.需求冲击2.供给

25、冲击3.技术进步4.体制变化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四大: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市场行为不同,政府行为往往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强制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政府管制、税收、法律等多

26、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较好地解决市场垄断、公共产品提供、外部性矫正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能较好地处理那些市场做不了和做不好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有序运转。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政府与市场的协调配合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并非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解决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问题。第二节

27、 财政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界定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资源配置所产生的,其特点和作用就是通过财政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外部性,引导资源流向,弥补市场失灵,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重点包括:1.供给公共产品2.矫正外部性3.对自然垄断的管制第二节 财政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界定矫正外部性的措施:1.政府管制。或称公共管制,即对生产消费行为做出某些限制,主要适合对负外部性的矫正。2.法律手段。立法可以看作另一种意义上的管制。3.实行一体化。4.政府税收。主要是用来矫正负外部性,着眼于边际私人成本

28、的调整。5.政府补贴。主要是用来矫正正外部性,着眼于边际私人收益的调整。第二节 财政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 (二)财政介入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 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 合理运用财政收支政策,调节市场机制4. 提高财政配置资源的效率第二节 财政职能二、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界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财政进行收入分配的逻辑前提之一是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原则界限。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租金收入、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

29、企业利润等,使之符合经济公平,所以财政原则上不应直接介入这些要素价格的形成(稀缺资源的垄断性收入除外)。第二节 财政职能二、收入分配职能 (二)财政介入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 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2. 规范政府的资产性收入3. 规范工资制度4.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5. 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节 财政职能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一)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界定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增长和发展是不同的概念。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就是财政作为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通过运用多种财政手段,有意识地影响和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的稳

30、定发展。第二节 财政职能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二)财政介入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机制和手段1. 运用各种收支手段,逆经济风向调节,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2.运用财政收支活动中的制度性因素,发挥“自动”稳定的作用3.通过合理安排财政收支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第二节 财政职能四、财政职能的总体考察一致性表现为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收入分配是各职能的前提,因为一切收支活动都涉及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资源配置是通过各经济主体实现的,调整资源配置必然触及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调整资源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调整经济利益的过程。经济稳定与发展则一般表现为前两种职能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实现前两种职能的前提条件。第二节

31、 财政职能四、财政职能的总体考察矛盾性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的矛盾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侧重于“削高补低”区别对待的再分配效应,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则侧重于公共性、基础性、规模性的公共产品供给。2.资源配置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矛盾财政资源配置的顺周期需求与财政调节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逆周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3.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矛盾思考题1.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2. 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 如何识别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请举例说明。4. 举例说明负外部性及其主要治理方式。5. 如何理解财政的

32、收入分配职能?公共财政概论第三章第三章 财政支出总论财政支出总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目 录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第三节 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第五节 财政支出改革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一、财政支出的概念静态:静态:是指各级政府通过预算形式安排、支配的资金量,这个资金量是指一个预算年度终了时政府所累积支出的总量。动态:动态: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持续分配预算资金的活动过程。政府安排财政资金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因此,财政支出规模是否适度、财政支出结构安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否充分、有效地履行其职能。 第一节 财政

33、支出概述二、财政支出的分类(一)按政府职能分类(一)按政府职能分类由于财政支出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而安排的,职能分类是比较常用且非常重要的分类方法,它提供关于某项财它提供关于某项财政支出的目的信息。政支出的目的信息。财政支出职能分类方法是目前我国编制执行财政预算、财政支出职能分类方法是目前我国编制执行财政预算、进行预算拨款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预算拨款采用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法可以较为明确、具体地体现财政支出在各项职能或事业间的分配格局和各项职能的实现程度,并反映各项财政职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以这种方法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可以反映一国政府在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34、(一)按政府职能分类(一)按政府职能分类分类内容一、一般公共服务包括行政和立法机关,金融和财政事务,对外事务,对外经济援助,一般服务,基础研究,一般公共服务“研究与开发”,未另分类的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债务操作,各级政府间的一般公共服务等。二、国防包括军事防御,民防,对外军事援助,国防“研究与开发”,未另分类的国防等。三、公共秩序和安全包括警察服务,消防服务,法庭,监狱,公共秩序和安全“研究与开发”,未另分类的公共秩序和安全等。四、经济事务包括一般经济、商业和劳工事务,农业、林业、渔业和狩猎业,燃料和能源,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运输,通信,其他行业,经济事务“研究与开发”,未另分类的经济事务等

35、。五、环境保护包括废物管理,废水管理,减轻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环境保护“研究与开发”,未另分类的环境保护等。六、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包括住房开发,社区发展,供水,街道照明,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研究与开发”,未另分类的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等。七、医疗保健包括医疗产品、器械和设备,门诊服务,医院服务,公共医疗保障服务,医疗保障“研究与开发”,未另分类的医疗保健等。八、娱乐、文化和宗教包括娱乐和体育服务,文化服务,广播和出版服务,宗教和其他社区服务,娱乐、文化和宗教“研究与开发”,未另分类的娱乐、文化和宗教等。九、教育包括学前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后的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无法定级的

36、教育,教育的辅助服务,教育“研究与开发”,未另分类的教育等。十、社会保障包括伤病和残疾,老龄,遗属,家庭和儿童,失业,住房,未另分类的社会排斥,社会保障“研究与开发”、未另分类的社会保障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支出政府职能类别资料来源:2014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overnmentFinanceStatisticsManual2014),第143页。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二、财政支出的分类(一)按政府职能分类(一)按政府职能分类我国2019年政府支出分类科目类名称类名称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外交支出16.金融支出3.国防支出17.援助其他地区支出4.公共安全支出18.自

37、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5.教育支出19.住房保障支出6.科学技术支出20.粮油物资储备支出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1.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预备费9.卫生健康支出23.其他支出10.节能环保支出24.转移性支出11.城乡社区支出25.债务还本支出12.农林水支出26.债务付息支出13.交通运输支出27.债券发行费用支出14.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二、财政支出的分类(二)按经济性质分类(二)按经济性质分类p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开展政务活动的需要,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和

38、服务而发生的支付活动。p具体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前者诸如国防支出、行政支出,后者如各级政府公共投资支出。政府在付出这类支出的同时,获得了相应的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政府只有购买这些商品和服务,才能生产出公 众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它是政府对经济资源的一种消耗,因此又称为消耗性支出消耗性支出。 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二、财政支出的分类(二)按经济性质分类(二)按经济性质分类p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不相应地获得商品和服务。p具体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和税式支出等。它体现的是政府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39、。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财政补贴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是指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税式支出税式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包括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二、财政支出的分类(二)按经济性质分类(二)按经济性质分类p购买性支出的影响集中在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上,因此,购买性支出成为政府履行其资源配置职能

40、和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的工具。p转移性支出的影响集中在分配领域,因此,转移性支出成为财政履行收入再分配职能的重要工具。 p经济性质分类是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所做的一种分类。与支出职能分类相比,支出经济分类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更加全面 规范、公开透明。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二、财政支出的分类(三)按行政级次分类(三)按行政级次分类 p按照行政级次可将财政支出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按照行政级次可将财政支出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我国有五级政府,根据预算法“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财政支出也分为五级,分别为中央财政支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

41、支出,设区的市、自治州财政支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财政支出,以及乡、民族乡、镇财政支出,后四项财政支出通常统称为 “地方财政支出”。p财政支出的行政分类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从我国历年的改革实践来看,在财政体制中,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一直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焦点在于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财政资源配置上是否与其职能定位和权责划分相适应。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含义(一)财政支出规模的含义p财政支出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预算年度)内,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职能实现的要求等因素,安排和

42、使用的财政资金的绝对量与相对量。 p从概念上讲,财政支出规模有预算支出规模和决算支出规模两种形式。前者是指政府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支出的预算要素测算出的年度支出数;后者则是指预算年度内政府财政实际完成的支出总量。p财政支出规模反映了政府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占有规模 和程度,体现了国家的职能和政府的活动范围,是研究和确定财政分配规模的重要指标。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二)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衡量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类。p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指标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指标即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是指以一国货币单位表示

43、的、预算年度内政府实际安排和使用的财政资金的数量总额。p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对指标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对指标是指在预算年度内政府实际安排和使用的财政资金的金额占相关经济总量指标(一般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财政支出相对规模财政支出规模/GDP * 100%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 p无论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看,财政支出规模都呈现出一定的上涨趋势。p下表列示了2007-2018年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财政支出相对量情况,整

44、体而言,这些国家的财政支出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但受经济下滑影响,多数国家从2010年开始呈现出下滑趋势。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 国家国家 年份年份200720072008200820092009201020102011201120122012201320132014201420152015201620162017201720182018澳大利亚澳大利亚34.435.137.837.036.336.636.536.837.437.436.436.8加拿大加拿大38.538.843.443.141.640.94

45、0.038.440.040.640.340.6法国法国52.653.357.256.956.357.157.257.256.856.656.556.2德国德国42.843.647.647.344.744.344.744.043.743.943.943.9希腊希腊47.150.854.152.554.152.851.650.250.648.947.348.6意大利意大利46.847.851.249.949.450.851.150.950.349.048.948.5日本日本34.035.039.538.539.439.439.538.938.037.937.437.1韩国韩国20.520.821.

46、319.519.920.620.920.820.920.720.821.5西班牙西班牙39.041.245.845.645.848.145.644.843.742.241.041.4瑞典瑞典48.349.051.749.749.250.250.950.148.748.848.448.7英国英国38.040.544.144.543.243.341.440.539.738.938.438.3美国美国34.337.041.139.638.637.035.535.034.635.034.835.1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2007-2018部分OECD国家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单位%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

47、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 p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个从逐渐降低到逐渐升高的翻转趋势。p同时,国际经验表明,一般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的规模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的规模。p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主要原因是:一是总量上,我国预算管理总体实行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政府财政收入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财政支出规模。二是结构上,发达国家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险和福利支出较多,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还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没有单独的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障支出也相对较少。p财政支出规模都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二节

48、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 年份年份财政支出财政支出/ /亿元亿元GDP/GDP/亿元亿元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占GDPGDP比重比重/%/%197819781122.13 678.730.5197919791281.84100.531.3198019801228.84587.626.8198119811138.44935.823.1198219821230.05373.422.9198319831409.56020.923.4198419841701.07278.523.4198519852004.39098.922.0

49、198619862204.910376.221.2198719872262.212174.618.6198819882491.215180.416.4198919892823.817179.716.4199019903083.618872.916.3199119913386.622005.615.4199219923742.227194.513.8199319934642.335673.213199419945792.648637.511.9199519956823.761339.911.1199619967937.671813.611.1年份年份财政支出财政支出/ /亿元亿元GDP/GDP/

50、亿元亿元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占GDPGDP比重比重/%/%199719979233.679715.011.61998199810798.285195.512.71999199913187.790564.414.62000200015886.5100280.115.82001200118902.6110863.117.12002200222053.2121717.418.12003200324650.0137422.017.92004200428486.9161840.217.62005200533930.3187318.918.12006200640422.7219438.518.4200720

51、0749781.4270232.318.42008200862592.7319515.519.62009200976299.9349081.421.92010201089874.2413030.321.820112011109247.8489300.622.320122012125953.0540367.423.320132013140212.1595244.423.620142014151785.6643974.023.620152015175877.8689052.125.520162016187755.2744127.225.220172017203085.5827121.724.619

52、78-2017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情况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理论分析(一)政府活动的扩张理论(一)政府活动的扩张理论p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GNP)的提高,财)的提高,财政支出占政支出占GNPGNP的比重相应提高。的比重相应提高。p瓦格纳认为工业化是财政支出规模瓦格纳认为工业化是财政支出规模上升的基本原因,上升的基本原因,并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做了进一步分析。p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图3-1 瓦格纳法则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理论分

53、析(二)梯度渐进增长理论(二)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p梯度渐进增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皮考克和威斯曼提出的。p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 (如战争、经济大萧条或其他严重灾害)时,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财政支出水平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 水平。因这一理论实质上揭示了财政支出增长的两类原因,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故也称之为内外因素论。 图3-2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理论分析(二)梯度渐进增长理论(二)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p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是指公民可以忍受的税收水平的提高。p财政支出增长的外在因素,是指社

54、会动荡对财政支出造成压力。置换效应 审视效应 集中效应图3-2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理论分析(三)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三)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经济成长的阶段)。p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公共产品尤其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政府公共投资往往要在社会总投资中占较高比重。p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矫正、补充、完善市场机制的不足。p成熟阶段,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购买性支出相对下降,转移性支出相对上升。p从长期来看,财政

55、支出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导致了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理论分析(四)非平衡增长理论(四)非平衡增长理论p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认为,政府财政支出增长也可以从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差别(非平衡增长)的角度得到解释。生产率偏低的政府公共部门必然越来越大,其支生产率偏低的政府公共部门必然越来越大,其支出水平也越来越高。出水平也越来越高。 p1)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其产品的单位成本不断上涨;生产率提高迅速的部门,其产品的单位成本或是维持不变,或是不断下降。2)如果消费者对生产率提高缓慢部门的产品需求富有弹性,该部门的产品产量将越来越少,甚至可能

56、停产。3)如果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须使生产力不断进入该部门。4)如果要维持这两个部门的平衡增长,政府部门的支出只能增加,同时也会导致整个经济增长率的不断降低。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三、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一)财政支出结构类型(一)财政支出结构类型p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下,财政资金用于行政各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p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在财政支出分类之上,只有在一定的支出分类基础上,才能对因此而形成的各项支出数额及其所形成的关系做出分析研究。p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质是财政支出的分类组合和配置比例,其目标

57、是确定科学的、合理的和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三、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一)财政支出结构类型(一)财政支出结构类型1.1.财政支出职能结构财政支出职能结构 p按政府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所呈现出的结构状态,各项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恰恰能够反映政府职能的侧重点。 p从财政各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看,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转轨或发展中经济体,排在前五位的支出均为一般公共服务、经济事务、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对于转轨或发展中经济体,一般公共服务和经济事务支出明显排位更靠前。p我国同年各项功能支出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经济事务(27.7%),社会保障(22.0%),教育

58、(12.3%),医疗保健,一般公共服务,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公共秩序和安全,国防,环境保护,娱乐、文化和宗教。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项目项目国家或地区国家或地区一般公一般公共服务共服务国防国防公共秩序公共秩序和安全和安全经济经济事务事务环境环境保护保护住房和社会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福利设施医疗医疗保健保健娱乐、文娱乐、文化和宗教化和宗教教育教育社会社会保障保障澳大利亚澳大利亚13.04.54.611.81.92.118.52.114.227.3中国香港中国香港15.10.09.414.83.47.315.92.916.814.4丹麦丹麦13.52.01.86.70.80.415.63.212

59、.843.0日本日本10.32.33.29.32.91.819.70.98.441.2美国美国13.88.85.48.60.01.424.30.716.320.8新加坡新加坡6.018.45.521.51.34.612.13.716.410.6英国英国10.65.04.77.11.81.117.81.512.038.4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32个)个)13.83.44.411.01.81.614.72.712.833.8中国中国8.64.24.327.72.38.28.91.512.322.0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47.75.23.312.01.27.04.80.716.71.5

60、南非南非44.32.26.410.30.65.07.71.912.98.7波兰波兰47.75.23.312.01.27.04.80.716.71.5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38.65.35.96.60.12.06.90.92.231.4乌克兰乌克兰13.06.16.54.50.71.98.41.913.543.5转轨或发展中经济体转轨或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水平(平均水平(25个)个)21.95.47.414.91.13.49.92.213.620.32015年按功能分类财政支出结构国际比较单位:%资料来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数据整理。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三、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一)

61、财政支出结构类型(一)财政支出结构类型2.2.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结构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结构 p按照经济性质的不同,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从二者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能够看出政府财政支出的方式,对分析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3.3.财政支出行政级次结构财政支出行政级次结构 p不同级次的政府所承担的财政支出情况。这种财政支出结构能够看出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中的责任,对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各地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p2014-2016年OECD主要国家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占比情况,从中不难发现,多数国家地方财政支出均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以上。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国家国

62、家项目项目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20152016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商品和服务支出10.89.910.010.110.310.010.110.210.2利息支付支出1.51.42.02.73.33.33.33.53.6补贴和其他转移69.371.369.469.167.467.367.867.767.4军事支出7.77.37.37.06.56.56.87.47.4其他支出8.07.58.47.58.47.98.38.28.1加拿大加拿大商品和服务支出7.57.17.37.87.66.97.07.17.1利息支付支出10.89.48.99.18.58.47.77.

63、06.3补贴和其他转移65.066.367.466.167.267.969.070.371.4军事支出7.37.36.36.76.45.96.05.75.7其他支出5.35.55.25.25.14.84.74.64.5法国法国商品和服务支出5.85.95.75.75.75.75.65.7利息支付支出5.64.64.55.15.04.44.23.9补贴和其他转移50.751.650.451.852.353.054.054.9军事支出5.05.14.74.74.64.64.64.7其他支出3.43.33.23.43.43.43.33.2德国德国商品和服务支出4.04.14.04.54.84.94.

64、84.7利息支付支出5.75.24.65.34.84.13.83.4补贴和其他转移79.380.177.580.180.180.681.082.0军事支出4.54.54.34.44.64.34.24.2其他支出5.14.88.24.34.34.34.44.0部分国家公共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比重单位:%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国家国家项目项目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2015 2016日本日本商品和服务支出5.35.24.94.64.85.45.65.5利息支付支出10.99.39.79.29.39.39.49.5补贴和其他转移61.166.367.868.568.

65、768.768.868.7军事支出6.05.35.55.25.35.25.45.4其他支出15.913.211.511.911.411.110.110.2韩国韩国商品和服务支出6.810.811.110.912.013.213.414.8利息支付支出6.85.05.75.85.75.65.75.3补贴和其他转移60.256.958.158.659.162.562.361.8军事支出13.613.514.013.610.110.410.610.6其他支出15.417.214.814.613.48.68.37.7英国英国商品和服务支出13.213.813.313.213.014.014.014.3

66、利息支付支出5.44.36.67.56.77.06.76.0补贴和其他转移55.257.657.657.757.857.958.158.2军事支出5.75.75.55.55.25.25.04.9其他支出12.510.48.77.78.56.96.66.6美国美国商品和服务支出9.89.49.89.49.38.37.87.57.2利息支付支出11.59.69.710.810.910.811.010.711.2补贴和其他转移59.561.162.762.162.363.964.565.665.6军事支出18.418.117.818.017.616.515.314.514.4其他支出9.110.07

67、.87.67.47.06.86.56.3部分国家公共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比重续表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国家国家指标指标 201420152016奥地利奥地利中央财政支出比重61.9地方财政支出比重38.1法国法国中央财政支出比重34.034.434.9地方财政支出比重6665.665.1德国德国中央财政支出比重17.517.316.9地方财政支出比重82.582.783.1希腊希腊中央财政支出比重58.159.655.9地方财政支出比重41.240.444.1意大利意大利中央财政支出比重3332.933.1地方财政支出比重6767.166.9日本日本中央财政支出比重16.3地方财政支出比重83

68、.7瑞典瑞典中央财政支出比重37.837.836.4地方财政支出比重62.262.263.6英国英国中央财政支出比重75.471.575.5地方财政支出比重24.628.524.5美国美国中央财政支出比重51.5地方财政支出比重48.5OECD主要国家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单位:%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三、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 1.1.按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按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p从职能分类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比重都在持续上升,而用于经济事务等方面的支出都在

69、下降。p以美国为例,2007-2016年美国按政府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性支出如医疗保健、社会保障、教育的比重较高。支出比例最高的支出项目始终是“医疗保健”始终保持在20%以上,且基本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排在第二位的是“社会保障”,从2009年开始达到20%以上,也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排在第三位的是“教育”,基本保持在16%以上,近几年相对稳定;而“国防”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项目项目20072007200820082009200920102010201120112012201220132013201420142015201520162016一般公共服务一般公

70、共服务15.214.013.813.814.414.514.314.113.814.2国防国防10.711.010.811.010.910.69.89.28.88.5公共秩序和安全公共秩序和安全5.85.75.55.45.45.45.45.45.45.4经济事务经济事务9.810.39.89.39.19.19.19.08.68.8环境保护环境保护0.00.00.00.00.00.00.00.00.00.0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1.81.73.02.32.11.71.41.41.41.3医疗保健医疗保健20.720.220.320.520.921.622.323.424.324.4

71、娱乐、文化和宗教娱乐、文化和宗教0.80.80.80.70.70.70.70.70.70.7教育教育17.116.616.016.015.916.016.216.216.316.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18.219.620.121.020.720.520.920.620.820.62007200720162016年美国按政府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年美国按政府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单位:%数据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网站。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三、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 1.1.按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按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p我国

72、自2007年以来,一些事关民生、事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支出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如 “教育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医疗卫生支出。p与此同时,部分项目支出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预算公开的推进,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政府“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公共安全支出”“国防支出”在绝对额增加的同时,相对量也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上升;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支出”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项目项目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

73、420152016201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115.712.010.410.110.110.08.77.77.98.1外交支出外交支出0.40.40.30.30.30.30.30.20.30.30.3对外援助支出对外援助支出0.20.20.20.20.10.00.10.2国防支出国防支出7.16.76.55.95.55.35.45.55.25.25.1公共安全支出公共安全支出7.06.56.26.15.85.75.75.55.35.96.1武装警察支出武装警察支出1.21.11.11.01.00.00.3教育支出教育支出14.314.413.714.015.116.915.

74、915.214.915.014.8科学技术支出科学技术支出3.63.43.63.63.53.53.93.53.33.53.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81.81.81.71.71.81.81.81.71.7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910.910.010.210.210.010.210.510.811.512.1医疗卫生支出医疗卫生支出4.04.45.25.35.95.85.96.76.87.07.1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支出2.02.32.52.72.42.42.42.52.72.52.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56.76.76.77.07.27

75、.48.59.09.810.1农林水事务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6.87.38.89.09.19.59.49.39.99.99.4交通运输支出交通运输支出3.83.86.16.16.96.56.76.97.05.65.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3.33.43.12.5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1.41.21.01.1住房保障支出住房保障支出3.33.33.63.2车辆购置税支出车辆购置税支出1.71.61.41.72.10.00.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0.01.31.51.30.20.10.1其他支出其他支出5.94.74.23.02.72.02.32.12

76、.16.50.92007-2017年我国公共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比重 单位:%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三、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 2.2.按经济性质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按经济性质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p从2008-2016年部分国家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结构变化看,购买性支出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转移性支出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p2000-2008年,我国购买性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但2009年以来则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购买性支出的结果

77、;2013年与2012年相比又有比较大的上涨,也是应对2012年经济危机财政政策再次发力的表现。2016年购买性支出比重达到56.87,相比上年稍有下降。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项目项目购买性支出比重购买性支出比重转移性支出比重转移性支出比重200067.3232.68200168.0431.96200266.4133.59200365.9034.10200458.1141.89200560.8039.20200661.3538.65200752.6247.38200852.3947.61200952.5947.41201053.8646.14201153.2946.71201253.99

78、46.01201355.4244.58201455.4944.51201557.8642.14201656.8743.132000200020162016年我国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结构变化年我国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结构变化 单位:%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三、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 3.3.按行政级次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按行政级次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p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看,各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相对稳定,变化幅度不是很大。p下表列示了我国1995-2016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情况。可见,在我国财政支出行政级次结构中,自1

79、995年以来中央财政支出占比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指标指标全国财政全国财政支出支出/亿元亿元中央财政中央财政支出支出/亿元亿元地方财政地方财政支出支出/亿元亿元中央财政中央财政支出比重支出比重/%地方财政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支出比重/%19956823.71995.394828.3329.270.819967937.62151.275786.2827.172.919979233.62532.56701.0627.472.6199810798.23125.67672.5828.971.1199913187.74152.339035.3431.568.5200015886.

80、55519.8510366.6534.765.3200118902.65768.0213134.5630.569.5200222053.26771.7015281.4530.769.3200324650.07420.1017229.8530.169.9200428486.97894.0820592.8127.772.3200533930.38775.9725154.3125.974.1200640422.79991.4030431.3324.775.3200749781.411442.0638339.2923.077.0200862592.713344.1749248.4921.378.720

81、0976299.915255.7961044.1420.080.0201089874.215989.7373884.4317.882.22011109247.816514.1192733.6815.184.92012125953.018764.63107188.3414.985.12013140212.120471.76119740.3014.685.42014151785.622570.07129215.5914.985.12015175877.825542.15150335.6214.585.52016187755.227403.9160351.414.685.42017203085.52

82、9857.2173228.314.785.3我国我国199519952017201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四、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理论分析(一)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支出结构(一)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支出结构p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和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结构。 p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落后,那么该国政府追求的政策目标就是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地,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中,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比通常较高;反过来,如果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产技术水平先进,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那么,该国政府追求的政策目标就转向为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

83、相应地,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就增加,比重也会较高。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四、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理论分析(二)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二)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p政府职能直接决定了财政支出职能结构、财政支出行政级次结构,同时也会影响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结构。 p政府的职能及政府活动范围决定了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项目、方向和比例,也就决定了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p政府职能除了涉及政府和市场的定位外,还涉及不同层级的政府间职能的划分,从而影响财政支出的层级结构。p国家职能的侧重点不同也会对财政支出结构产生影响。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中

84、央政府将更多的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承担的财政支出份额逐渐增加。第三节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一、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p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是指财政支出会增加企业或者居民的收入水平。这种效应主要通过转移性支出实现,如对企业的补贴支出或者税式支出,对居民的补贴 支出或社会保障支出等。p这些财政支出对于企业或居民而言会直接增加其企业利润或者居民收入。利润、收入水平提高后,企业可以用来投资更多的项目,居民可以用来消费更多的物品或者服务。p基于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从而对生产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者一些特殊企业给予补贴,促进企业发展;对居民给予生活困难补助或者基本

85、的生活保障,从而促进其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节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二、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p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是指财政支出会相对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消费者就可以花更少的钱用于该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进而将增加对其他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也就是通过价格的相对变化,将财政支出的影响传导到其他产品和服务上,通过增加对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替代了对受补贴产品或者劳务的消费。p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合起来也被称为激励效应,由于一项财政支出可能既有收入效应又有替代效应,所以应深入比较两类效应的大小,才能评判这项支出政策产生的激励效应。第三节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三、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p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是指财政

86、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经济成倍增长。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通过乘数效应来实现。p其按照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的不同分为购买性支出乘数和转移性支出乘数。由于购买性支出直接形成第一轮需求,而转移性支出在转移给企业或者居民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消费意愿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投资或者消费,此时,财 政支出中只有一部分会形成第一轮的需求,因此,购买性支出乘数要大于转移性支出乘数,而且因其发挥作用的时效性也强,当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购买性支出促进经济较快恢复。 第三节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四、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p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指财政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

87、的效果。 p挤出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会通过税收机制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的收入,也就是说,政府财政支出资金是通过税收筹集的,这些税收会直接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的收入,从而使私人消费的支出被 “挤”掉了;二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通过借债会使债券市场上的资金利率提高,也就是说,由于政府借债使得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增加,抬高了资金的成本,从而导致私人部门的投资 减少甚至退出。 第三节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五、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p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是指政府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导致利益转移的现象,从而使财政支出带来的利益产生再分配。p也就是说,一项财政支出可能不会使目标群体受益,而使非目标群体受

88、益了。如住房补贴支出的目的在于补助穷人,但其在短期内会造成住房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致房价的上涨,以致真正获益的是富人而不是穷人。再如对老人的医疗保健支出,很可能使其子女受益,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更是如此。 p可见,要评估一项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要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效应来分析。才能真实评价其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一、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p财政支出绩效,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财政支出安排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产出或者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效率、效益及效果情况。p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 准和评价方

89、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p社会经济组织与政府财政都对其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但二者之间在绩效评价上存在许多差别。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一、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一)二者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一)二者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p社会经济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在进行效益分析时,衡量某项支出是否有效益,其标准很简单,就是经济效益。p在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衡量某项支出是否有效益,其标准是双重的,既要考虑支出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支出的社会效益。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一、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二)计算(二)计算“所得所得”与与“所费所费”的范围不同的范围不同 p社会经

90、济组织在进行效益分析时,只计算自身的各项成本费用与收益,不考虑其他人为之付出的成本费用及从中获取的利益。p财政支出效益分析则不仅要计算自身的成本费用与收益,而且必须将外部性计算在内,站在全社会的高度来核算各项支出的成本效益。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一、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三)择优的标准不同(三)择优的标准不同p社会经济组织在进行效益分析、确定某项支出是否应该进行时,其择优标准很简单,即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p财政的择优标准却不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有些支出项目,就财政自身而言效益很差,甚至是赔本的,但由于其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很大,财政仍然要安排该项支出。第

91、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二、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社会经济组织在进行效益分析、确定某项支出是否应该进行时,其择优标准很简单,即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1.1.净现值标准净现值标准为了确定一个项目的收益是否大于其成本,我们需要计算该项目的净效益现 值,即按净现值标准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可行。公式为:式中,NPV代表净效益现值,Bt代表第t年的效益,Ct代表第t年的成本,n代表支出方案的期限,i代表确定的社会贴现率。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二、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2.2.收益成本比率标准收益成本比率标准假定为贴现率,Bt是项目在第t

92、期的收益,Ct是项目在第t期的成本,项目周期为n,公共支出项目选择的标准是:当 时,该项目可取。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二、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3.3.内部收益率标准内部收益率标准p内部收益率(IRR)是让一个项目的NPV为零的贴现率。随着贴现率的提高,净收益的现值降低,终究会在某一点上恰好等于成本的现值,这时的贴现率称为内部收益率。p假定Bt是项目在第t期的收益,Ct是项目在第t期的成本,项目周期为,如果存在0,使得 p内部收益率解决了在支出方案的收益与成本相等时,项目的收益率多少的问题。公共支出项目是否可行,常用的标准是:内部收益率大于该资金的机会成本

93、。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二、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二)比较法(二)比较法p比较法是一种相对评价方法,其适用范围是,当绝对评价标准难以确定,或所使用的客观尺度不尽合理时,必须采取其他的相对方式来衡量绩效。p具体来说,比较法是指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相互比较,以确定各评价对象绩效的相对水平。p常用的比较法有排序法、一一对比法和强制分配法等。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二、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三)因素分析法(三)因素分析法p因素分析法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p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因素分析法是指将影响项目投入和产出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

94、行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从而对项目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公共项目都可以用因素分析法,通过不同因素的权重评比,进行综合评分,最终确定项目的效率性和效益性。采用此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权重的分配,即如何通过合理配比使得整个评价过程客观全面,并且符合不同项目的实施特点。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二、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四)最低成本法(四)最低成本法p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根据某项财政支出的目标,制定若干支出方案,通过比较不同方案成本支出的大小,选择其中成本支出最低方案作为拨付财政资金依据的方法。p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有社会效益,而且其产品也不能进入市场的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分析

95、,换句话说,其成本易于计算但效益不容易计量。p运用最低成本法的步骤大体如下:首先,根据政府确定的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其次,以货币单位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最后,按照计算出的成本进行高低排序。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成本最低的备选方案为最优方案。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二、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五)公众评判法(五)公众评判法p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对财政支出的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p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选择有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或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p与其

96、他评价方法相比,公众评判法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它最大范围地吸收了社会力量的参与,使整个绩效评价过程较为充分地表达了社会公众的诉求,同时也保证了实施过程的透明度。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一、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间资源配置的职责边界(一)厘清政府与市场间资源配置的职责边界 p“越位”政府的干预必须严格限制在出现缺陷的经济活动领域,避免过度干预对市场有效运转造成损害。p“缺位”政府对市场干预的不足:对市场失灵领域的调控范围或者力度不足。p“政府失灵”政府无效干预的出现:政府干预的领域、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求。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一、科学

97、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二)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职责边界(二)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职责边界p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分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p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的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p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p同时政府应该灵活运用监督、融资和生产三种角色,充分发掘社会其他主体的潜力,以最小的成本和最能发挥微观主体积极性的方式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二、调整优化财政支

98、出结构 从财政支出的职能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经济事务支出仍然较大,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仍有压缩空间,而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支出”略显不足。(一)教育支出(一)教育支出 p一是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是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安排预算时,中央和地方应据实增加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总额。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p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一方面,中央政府可考虑采用有条件转移支付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缩小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差距。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公用经费标准,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不断改善农村义务

99、教育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二、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二)医疗卫生支出(二)医疗卫生支出 p一是继续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一方面继续增加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额度;另一方面提高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教科文卫事业费的比重,促使教科文卫事业协调发展。鼓励和动员社会资源投入医疗卫生领域,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以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要。p二是优化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结构,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财政必须调整新增卫生投入的流向,将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入市场不足或者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的领域,即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改变基层医

100、疗卫生机构设备老化、缺医少药的格局,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发挥公共财政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的积极作用。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二、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三)社会保障支出(三)社会保障支出 p一是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财政对社会保 障的投入金额,并建立固定增长的投入机制。p二是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支出差距。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与培训的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必须扭转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过于偏向城市的做法,从向城市倾斜改为向城乡平衡过渡,进一

101、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三、持续改进财政支出方式 (一)分类甄选财政支出方式(一)分类甄选财政支出方式p一是对于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立法和司法、治安、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研究、尖端前沿技术研究、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等纯公共产品,政 府应该选择足额、无偿的财政支出方式。p二是对于基础设施中的农村道路、城市道路,一般选择足额支出的方式;对于高速公路等存在收费可能的道路,可选择有偿或部分的支出方式。p三是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方式选择要根据不同阶段教育而有所区分。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三、持续改进财政支出方式 (一)分类甄选财政支出方

102、式(一)分类甄选财政支出方式p四是对于具有外溢性的文化、科技、卫生等准公共产品,应根据其外溢程度的高低,选择合适的支出方式。p五是对于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如地方一般性剧团、非学术性杂志社、专业技术学校、地方性医院、康复中心,应适度采取有偿支出的方式给予支持。 p六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对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和税收弹性明显的领域,适宜选择隐性支出方式中的税式支出方式。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三、持续改进财政支出方式 (二)优化财政拨款方式(二)优化财政拨款方式p第一,要健全地方各级分税制财政体制,减少财政拨款环节。中央和地方分税制财政体制确立后,应加快建立省、市、县、乡(镇)

103、各级分税管理体制,特别是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县对乡(镇)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分配效率,缓解收支矛盾。 p第二,要扩大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增加财政拨款的透明度。政府采购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支出管理制度,它通过引入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的择优机制,能为政府部门采购到“物有所值”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三、持续改进财政支出方式 (三)推进财政补贴改革(三)推进财政补贴改革p第一,清理整顿现行的补贴项目,合理确定补贴范围。对财政补贴项目要进行清理、筛选、压缩,补贴范围应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一是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104、三是重要的国有企业。如军工、航天、铁路、邮政承担政府赋予的某些特殊责任而发生亏损的企业,需要进行财政补贴。四是社会公益事业。 p第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逐步减少补贴数额。p第三,要改进补贴方式。变暗补为明补,增加补贴的透明度,变全民福利性补贴为目标补贴,变刚性补贴为弹性补贴,使补贴适时、适度,变被动补贴为主动补贴,变事前补贴为事前事后相结合,以更好发挥财政补贴效益。 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三、持续改进财政支出方式 (三)推进财政补贴改革(三)推进财政补贴改革p第四,改善财政贴息的实施效果。财政贴息要以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为目标。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对重点骨干

105、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充分发挥贴息资金的扶持、引导和带动作用。要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及增加社会就业。 p第五,明确税式支出的政策目标。具体地说,可以把科技创新作为税式支出的第一政策目标,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税式支出的第二政策目标,把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税式支出的第三政策目标。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四、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拓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一)拓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p一是将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衡量部门和单位整体及核心业务实施效果,推动提高部门和单

106、位整体绩效水平。p二是将政策和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政策和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效果。 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四、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二)建立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链条(二)建立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链条p建立囊括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在内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对新出台的重大政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要件和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p绩效目标不仅要包括产出、成本,还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绩效指标。建立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监控和跟踪机制,对存在严重

107、问题的政策、项目要暂缓或停止预算拨款,督促及时整改落实。p开展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四、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三)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三)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 p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财政部要完善绩效管理的责任约束机制,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p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本地区预算绩效负责,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本部门本单位预算绩效负责,项目责任人对项目预算绩效负责,对重大项目的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

108、究制,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第五节财政支出改革 四、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四)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四)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 p各级财政部门要抓紧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将本级部门整体绩效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将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与转移支付分配挂钩。p对绩效好的政策和项目原则上优先保障,对绩效一般的政策和项目要督促改进,对交叉重复、碎片化的政策和项目予以调整,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对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并按照有关规定统筹用于亟需支持的领域。 思考题1.分析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2.自2007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变化的趋势如何? 3.

109、举例说明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 4.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5.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的财政支出改革?公共财政概论第四章第四章 政府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目 录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第二节 国 防 支 出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根据马克思的国家(政府)观,“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才能持续下去”。为此,政府一经建立就必须设立公安司法、经济管理等各类行政机构,因而行政管理便成为政府最基本的社会职能,行政管理支出也自然构成财政支出的基本内容之一。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与内容(一)行

110、政管理支出的性质1.公共性政府的行政管理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2.非生产性从直接生产与消费社会财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对政府各行政部门提供的经费一经使用,就会引起对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及价值的丧失。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与内容(二)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和分类1.按使用单位划分权力机关支出、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外交外事支出和国际组织支出2.按用途划分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开支3.按性质划分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二、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一)19492006年的行政管理支出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

111、二、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二)20072017年的行政管理支出我国于2006年进行了一次财政收支分类科目改革,从2007年起开始执行新的科目体系。具体到行政管理支出,在旧体系下(2007年以前),与之相对应的主要有六个支出科目,分别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武警支出”“外交外事支出”“对外援助支出”“国内外债务利息支出”。而在新体系下(2007年以来)与之相对应的科目则包括三大类,分别为“一般公共服务”(含国内外债务付息)、“外交”(含对外援助)和“公共安全”(含武装警察)。表4-120072017年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年份年份GDP亿元亿元财政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亿元

112、亿元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支出的比重%行政管理支出占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2007270232.349781.412215.724.54.52008319515.562592.714096.422.54.42009349081.476299.914159.218.64.12010413030.389874.215124.116.83.72011489300.6109247.817601.616.13.62012540367.4125953.020145.916.03.72013595244.4140212.121897.715.63.72014643974.

113、0151785.621986.314.53.42015689052.1175877.823408.113.33.42016743585.5187755.226304.514.03.52017827121.7203085.029493.414.53.6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行政管理支出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和“公共安全”三项支出金额之和。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二、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三)行政管理支出规模膨胀的原因1. 政府职能范围调整不到位2. 机构和人员的膨胀3. 行政效率低下 突出表现:有职无责、责权不分、责任虚化、 程序繁杂4. 管理水平和法治化程度不足第一

114、节 行政管理支出三、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改革(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场取向的改革要求政府由包办者转变为市场的服务者、管理者、监督者,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将“简政放权”“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等作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三、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改革(二)进一步整合机构,简政放权第一,应大力精简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机构、法规和审批环节,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应合并、调整原有的职能交叉或工作性质相近的党政机构,建立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各类资源交易平台,下大力气破解信息孤岛、部门壁

115、垒、条块分割等历史性难题,真正做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第三,行政管理支出应该向维持经济秩序的工商、税务、司法、公安、安全等部门倾斜。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三、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改革(三)建立行政经费供给调控机制行政经费供给调控机制可以从政府机构履行职能所应需要的财力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财力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建立起行政管理支出数量模型,预测行政经费增长的合理区间,确立行政经费增长的控制目标。第一节 行政管理支出三、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改革(四)加强行政法治建设首先,应将行政经费供给调控目标纳入有关行政、预算的法律规范中;其次,应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支出监督与管理制度;再次,各级政府要在重

116、大决策公开、权力责任清单公开、预算信息公开、开放政府数据、政务诚信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最后,要实行绩效预算,特别是在事后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的体制,配合以官员问责制度,强化部门领导的责任。第二节第二节 国国 防防 支支 出出国防也同样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在性质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一方面,国防作为保障一国安全的屏障,国界疆域之内的所有居民不管身处何方,不管是否情愿,都会受益,而且人们也无法拒绝或阻止政府提供的国防服务;另一方面,国防一旦被提供,通常其成本并不因该国居民的人数增加而增加,即新增加享用者,并不会因此而使原有享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失。第二节 国 防 支 出一、国防的提供与国防支出的

117、分类(一)国防的提供与生产1.提供与生产的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政府生产、政府提供方式。第二种是私人生产、政府提供方式。第三种是整体上政府生产,但部分产品由私人生产、政府通过军事采购获得产品的政府提供方式。2.军用品采取政府生产的优缺点:3.军事产品的生产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第二节 国 防 支 出一、国防的提供与国防支出的分类(二)国防支出的内容和分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对国防支出的范围进行了统一,具体包括五个小类,分别为“军事防御”“民防”“对外军事援助”“国防研究与发展”和“未另分类的国防支出”。按用途划分,分为维持费和投资费两大部分。按军兵种划分,分为

118、国防部支出、战略部队支出、陆海空军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和预备役支出。按支出项目划分,中国的国防支出包括人员生活费、活动维持费和装备费。第二节 国 防 支 出二、最优国防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我们将一国生产出来的全部商品分为两大类,“黄油”(代表民用品)和“大炮”(代表军用品)。给定资源约束和不变的生产技术,可以得到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即著名的“大炮黄油转换线” 。根据大炮黄油转换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理论上可以确定最优国防支出。第二节 国 防 支 出二、最优国防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图4-2大炮黄油转换线第二节 国 防 支 出二、最优国防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在实际中,合理的国防支出结构的确定通常要

119、处理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人力投入和技术装备投入的合理比例(二)国防科研投入和生产投入的合理比例(三)作战系统投入和后勤保障系统投入的合理比例第二节 国 防 支 出图4-3中国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占GDP的比重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三、中国的国防支出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一、教科文卫支出的内容与分类(一)教科文卫支出的主要内容财政性教育支出(公共教育支出)财政科技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公共文化支出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一、教科文卫支出的内容与分类(二)教科文卫支出的分类1按支出部门划分编号编号类别类别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文化事业费包括艺术表演团体经费、图书馆经费、群众文

120、化经费等2教育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中等或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特殊教育经费和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包括研究生)经费及留学生经费等3科学事业费包括自然科学事业费、科协事业费、社会科学事业费、高技术研究专项经费等4卫生事业费包括医院经费、卫生院补助费、防治防疫事业费、妇幼保健经费、合作医疗补助费、中医事业费等5体育事业费包括体育竞赛费、优秀运动队经费、业余训练费、体育场馆补助费等6通讯事业费指新华社及专业通讯社的事业费7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包括广播电台经费、电视台经费、县广播站经费等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一、教科文卫支出的内容与分类

121、(二)教科文卫支出的分类2按支出用途划分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二、政府介入教科文卫支出的理论基础(一)政府介入教育领域的原因1. 教育是具有较强效益外溢性的混合产品2. 教育是社会价值容易被低估的优值品3. 教育具有公平社会分配的功能4. 教育支出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二、政府介入教科文卫支出的理论基础(二)财政投入科技领域的原因1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2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具有外部性3风险贷款市场的不完善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二、政府介入教科文卫支出的理论基础二、政府介入教科文卫支出的理论基础(三)政府介入医疗卫生领域的原因1医疗卫生领域的信

122、息不对称性2医疗卫生领域的竞争有限性3医疗卫生领域的效益外溢性4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性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二、政府介入教科文卫支出的理论基础二、政府介入教科文卫支出的理论基础(四)财政扶持文化产业的原因1. 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效益外溢性2. 大多数文化产品或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特征3. 部分文化产品或服务虽带有较强的私人产品特征,但往往具有弱质性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一)教科文卫支出的总体情况表4-3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教科文卫支出情况年份年份GDP亿元亿元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亿元亿元教科文卫支出教科文卫支出亿元亿元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支教科文卫支出占

123、财政支出的比重出的比重%教科文卫支出占教科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195068.15.07.31955911.6262.719.87.52.219601470.1643.750.57.83.419651734.0460.045.69.92.619702279.7649.443.76.71.919753039.5820.981.39.92.719773250.0843.590.210.72.819783678.71122.1112.710.03.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一)教科文卫支出的总体情况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124、,国家统计局网站。年份年份GDP亿元亿元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亿元亿元教科文卫支出教科文卫支出亿元亿元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支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出的比重%教科文卫支出占教科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19794100.51281.8132.110.313.2219804587.61228.8156.312.723.4119859098.92004.3316.715.803.48199018872.93083.6617.320.023.27199561339.96823.71467.121.502.39199990564.413187.72408.118.262.662000100280.11

125、5886.52736.917.232.732001110863.118902.63361.017.783.032002121717.422053.23979.118.043.272003137422.024650.04505.518.283.282004161840.228486.95143.718.063.182005187318.933930.36104.217.993.262006219438.540422.77426.018.373.38表4-419792006年我国教科文卫支出情况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一)教科文卫支出的总体情况资料来源:国

126、家统计局网站。其中,教科文卫支出为“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和“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四项支出金额之和。表4-520072017年中国教科文卫支出情况年份年份GDP亿元亿元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亿元亿元教科文卫支出教科文卫支出亿元亿元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支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出的比重%教科文卫支出占教科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2007270232.349781.412146.624.404.492008319515.562592.715474.024.724.842009349081.476299.919101.625.035.472010413030.389874.22309

127、3.625.705.592011489300.6109247.829617.227.116.052012540367.4125953.035208.227.956.522013595244.4140212.137910.427.046.372014643974.0151785.641224.527.166.402015689052.1175877.847164.326.826.842016743585.5187755.250958.627.146.852017827121.7203085.055262.727.216.68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二)教

128、育支出状况分析1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的局面显著改观年份年份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财政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的比重重%1980114.21228.84587.69.292.491985226.82004.39098.911.322.491990462.53083.618872.915.002.4519951196.76823.761339.917.511.9520002562.615886.5100280.116.132.5620013057.018902.611086

129、3.116.172.7620023573.422053.2121717.416.202.9420033850.624650.0137422.015.622.8020043365.928486.9161840.211.822.0820053974.833930.3187318.911.712.1220064780.440422.7219438.511.832.1820077122.349781.4270232.314.312.6420089010.262592.7319515.514.392.82200910437.576299.9349081.413.682.99201012550.08987

130、4.2413030.313.963.04201116497.3109247.8489300.615.103.37201222236.2125953.0540367.417.654.12201324488.2140212.1595244.417.474.11201426420.6151785.6643974.017.414.10201529221.5175877.8689052.116.614.24201631396.3187755.2744127.214.754.22表4-619802016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与有关指标的比重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二

131、)教育支出状况分析2教育投入结构和各级教育质量仍有改进提升空间我国目前教育支出中仍然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初等教育却相对萎缩;随着收入差距的加大,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投入上的差距日益明显;投入经费多侧重于教学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和规模扩张,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等软件的投入远远不足等。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科技支出状况分析年份年份科技支出科技支出/亿元亿元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亿元亿元GDP/亿元亿元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科技支出占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198

132、064.61228.84587.65.261.411985102.62004.39098.95.121.131990139.13083.618872.94.510.741995302.46823.761339.94.430.492000575.615886.5100280.13.620.572001703.318902.6110863.13.720.632002816.222053.2121717.43.700.672003975.524650.0137422.03.960.7120041095.328486.9161840.23.840.6820051334.933930.3187318.9

133、3.930.7120061688.540422.7219438.54.180.7720071783.049781.4270232.33.580.6620082611.062592.7319515.54.170.8220093276.876299.9349081.44.290.9420104196.789874.2413030.34.671.0220114797.0109247.8489300.64.390.9820124452.6125953.0540367.43.540.8220135084.3140212.1595244.43.630.8520145314.5151785.6643974.

134、03.500.8320155862.6175877.8689052.13.330.8520166564.0187755.2744127.23.500.8820177267.0203085.5827121.73.580.88表4-7中国财政科技支出占相关指标的比例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科技支出状况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科技支出的政策取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科技创新2扶持科技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赋予创新激励机制4健全科技法规体系,加速科技市场进程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

135、教科文卫支出(四)医疗卫生支出状况分析年份年份卫生总费用亿元卫生总费用亿元卫生总费用构成卫生总费用构成%卫生总费用占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的比重%合计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1978110.2135.4452.2522.5232.247.420.43.001980143.2351.9160.9730.3536.242.621.23.121985279.00107.6591.9679.3938.633.028.53.071990747.39187.28293.10267.0125.139.235.73.9619952155.13387.34767

136、.81999.9818.035.646.43.5120004586.63709.521171.942705.1715.525.659.04.5720015025.93800.611211.433013.8915.924.160.04.5320025790.03908.511539.383342.1415.726.657.74.7620036584.101116.941788.503678.6617.027.255.94.7920047590.281293.582225.354071.3517.029.353.64.6920058659.921552.532586.414520.9817.929

137、.952.24.6220069843.341778.863210.924853.5618.132.649.34.49200711573.962581.583893.725098.6622.333.644.14.28200814535.403593.945065.605875.8624.734.940.44.55200917541.914816.266154.496571.1627.535.137.55.03201019980.395732.497196.617051.2928.736.035.34.84201124345.917464.188416.458465.2830.734.634.84

138、.98201228119.008431.9810030.709656.3230.035.734.35.20201331668.949545.8111393.7910729.3430.136.033.95.32201435312.3910579.2313437.7511295.4130.038.132.05.48201540974.6412475.2816506.7111992.6530.440.329.35.98201646344.8813910.3119096.6813337.9030.041.228.86.23201752598.2815205.8722258.8115133.6028.9

139、42.328.86.36表4-8全国卫生总费用及其构成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五)文化支出状况分析1. 文化事业费较快增长,总量和人均指标增加明显年份年份文化事业费文化事业费亿元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人均文化事业费元元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支出亿元亿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支出的比重 %19784.441122.10.4019805.611228.80.4619859.322004.30.47199015.191.333083.60.49199533.392.756823.70.49200063.165.1115886.50.40200513

140、3.8210.2333930.30.392006158.0311.9140422.70.392007198.9615.0649781.40.402008248.0418.6862592.70.402009292.3121.9076299.90.382010323.0624.1189874.20.362011392.6229.14109247.80.362012480.1035.46125953.00.382013530.4938.99140212.10.382014583.4442.65151785.60.382015682.9749.68175877.80.392016770.6955.74

141、187755.20.412017850.8061.57203085.50.42表4-9中国文化事业费财政投入情况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五)文化支出状况分析2. 中央补贴地方专项资金快速增长,补贴领域更加合理中央补贴地方专项资金是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中央补贴地方专项资金快速增长的同时,补贴领域更加合理。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五)文化支出状况分析3. 财政投入向下倾斜,县及以下文化事业费比重稳步增加项项 目目1995年年2000年年2005年年2010年年2014年年2015年年2016年

142、年2017总量总量亿元亿元全国33.3963.16133.82323.06583.44682.97770.69855.80#县以上24.4446.3398.12206.65292.12352.84371.00398.85县及县以下8.9516.8735.70116.41291.32330.13399.68457.45#东部地区13.4328.8564.37143.35242.98287.87333.62381.71中部地区9.5415.0530.5878.65133.46164.27184.80213.30西部地区8.3013.7027.5685.78171.15193.87218.17230

143、.70所占所占比重比重%全国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县以上73.273.373.364.050.151.748.146.5县及县以下26.826.726.736.049.948.351.953.5#东部地区40.245.748.144.441.642.143.344.6中部地区28.623.822.924.322.924.124.024.9西部地区24.921.720.626.629.328.428.327.0表4-10全国文化事业费按城乡和区域分布情况资料来源:各年度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文化部网站。第三节 教科文卫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

144、支出三、中国的教科文卫支出(五)文化支出状况分析4. 财政投入注重区域均衡,西部文化事业费比重稳步增加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投入在保持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区投入结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明显。但是无论就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而言,还是从财政投入规模、领域而言,还明显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财政投入总量仍然不足。第二,财政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第三,财政投入模式有待完善。思考题1. 谈谈你对行政管理支出产品属性的理解。2. 决定国防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试分析国防支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3. 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提供方式。4. 简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的思路。5. 如何加快公共文

145、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公共财政概论第五章第五章 政府投资支出政府投资支出目 录第一节 政府投资概述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第三节 “三农”支出第一节 政府投资概述一、政府投资的含义和特征(一)政府投资的含义首先,投资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次,投资的目标主要是获得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再次,投资的资金来源是财政资金。最后,投资的结果是形成公共部门的资产。第一节 政府投资概述一、政府投资的含义和特征(二)政府投资的特征1政府投资对象的公共性、基础性2政府投资目标的社会性3政府投资决策的复杂性4政府投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第一节 政府投资概述二、政府

146、投资的类型选择(一)政府投资的原则在进行政府投资领域的最优选择时,应遵循以下两方面原则:第一,政府投资尽量不要对市场的资源配置造成扭曲或障碍。第二,政府投资不宜干扰和影响民间投资的合理偏好和选择。第一节 政府投资概述二、政府投资的类型选择(二)政府投资的类型选择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公益性项目(2)基础性项目(3)竞争性项目就中国当前而言,在处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关系时,应遵循既有竞争、更有合作、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原则。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一、政府介入基础设施领域的理论依据(一)基础设施消费中存在外部效益由于基础设施普遍具有外部收益,且这种外部

147、收益具有非排他性,因而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提供。要想纠正资源配置的不足,就必须使外部效益内在化,使基础设施产品的价格得以反映产品的全部效益。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一、政府介入基础设施领域的理论依据(二)基础设施的生产与消费有着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点第一,基础设施的生产大都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风险高。第二,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先行资本”,是一种基础性产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第三,基础设施具有地域性。(三)基础设施配置存在着地区公平问题政府介入基础设施,有时也是出于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考虑。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一)政府财政资金(二)银行贷款(三)地方自筹资

148、金(四)资本市场筹资(五)吸引外资(六)私人资本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三、政府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三、政府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一)政府投资,免费提供(二)政府投资,商业经营(三)建立政策性银行,开展财政投融资业务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三、政府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四)PPP模式PPP模式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包含多种操作形式:(1)BOT意即“建设经营转让”(2)TOT即转让经营转让(3)ABS即以资产为支持的证券化(4)BOT模式的变异,如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模式、BTO(建设转让经营)模式,BOO(建设拥有经营)模式、DBOT(设计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L

149、T(建设租赁转让)模式等。(五)民间机构投资和经营,政府监管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表5-119812017年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分析年份年份基础设施投资额基础设施投资额亿元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额亿元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预算内资金府预算内资金亿元亿元GDP亿元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重%基础设施投资占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重的比重%1981130.10667.50269.764935.819.492.641985404.501680.50407.

150、809098.924.074.451990798.502986.30393.0318872.926.744.2319953693.6020524.90621.1061339.918.006.02200210871.5045046.903161.00121717.424.138.93200316278.2858616.302687.80137422.027.7711.85200420170.7774564.883254.91161840.227.0512.46200525024.4994590.844154.29187318.926.4613.36200630752.37118956.99467

151、2.00219438.525.8514.01200735623.99150803.615857.06270232.323.6213.18200843718.52182915.297954.75319515.523.9013.68200961872.54250229.7012685.73349081.424.7317.72201073036.28285779.2413012.75413030.325.5617.68201169649.01345984.1714843.29489300.620.1314.23201280431.09409675.6518958.66540367.419.6314.

152、88201397173.60491612.5222305.26595244.419.7716.322014119380.40543480.6026745.40643974.021.9718.542015137124.30584198.8030924.30689052.123.4719.902016158611.20616933.5036211.70743585.525.7121.312017180359.00639369.4038741.70827121.7028.2121.81第三节 “三 农” 支 出一、政府介入“三农”领域的理论依据(一)农产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具有不对称性,农业比较利

153、益较低(二)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公共产品和外部效益明显的混合物品(三)城乡居民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第三节 “三 农” 支 出年份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合计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其他用于“三农”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78150.6676.9551.141.066.8814.6313.431980149.9582.1248.591.317.2610.6712.201985153.62101.0437.731.9512.907.661990307.84221.7666.713.1116.269.981995574.93430.22110.003.

154、0031.718.431996700.43510.07141.514.9443.918.821997766.39560.77159.785.4840.368.3019981154.76626.02460.709.1458.9010.6919991085.76677.46357.009.1342.178.2320001231.54766.89414.469.7840.417.7520011456.73917.96480.8110.2847.687.7120021580.761102.70423.809.8844.387.1720031754.451134.86527.3612.4379.807.

155、1220042337.631693.79542.3615.6185.879.6720052450.311792.40512.6319.90125.387.2220063172.972161.35504.2821.42182.04303.887.85表5-219782006年财政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情况单位:亿元二、中国财政“三农”支出的状况分析第三节 “三 农” 支 出年份年份农林水事务农林水事务支出支出农业农业支出支出林业林业支出支出水利水利支出支出南水南水北调支出北调支出扶贫扶贫支出支出农业综农业综合开发合开发农村综合农村综合改革支出改革支出农林水事务占财农林水事务占财政支出政支出%20

156、073404.76.820084544.02278.9424.01122.7320.4251.67.320096720.43836.9532.11519.6374.8286.88.820108129.63949.4667.31856.578.4423.5337.8607.99.020119937.64291.2876.52602.868.9545.3386.5887.69.1201211973.95077.41019.23271.245.9690.8462.5987.39.5201313349.65561.61204.33338.995.6841.0521.11148.09.520141417

157、3.85816.61348.83478.769.6949.0560.71265.79.3201517380.56436.21613.44807.981.81227.2600.11418.89.9201618441.76458.61696.94433.765.72285.9616.61508.89.8201719089.06194.61724.94424.8116.23249.6571.21486.99.4表5-32007年以来财政直接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8。二、中国财政“三农”支出的状况分析第三节 “三 农” 支 出二、中国财政“三农”支出的状况分析

158、第三节 “三 农” 支 出二、中国财政“三农”支出的状况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将“三农”问题列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各个方面和层次的部署。思考题1. 政府投资相比于非政府投资有哪些特征?2.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的变化。3. 政府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有哪些? 4. 为什么近年来各级政府会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 5. 政府投资的重点是什么?公共财政概论

159、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目 录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第二节 社会保险支出第三节 社会救助支出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及概念要素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批准的社会保障公约,社会保障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医疗、疾病、失业、老龄、工伤、家庭、生育、残疾和遗属津贴,几乎涉及了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从中国国情出发,可以对社会保障的概念作如下定义:社会保障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相适应,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及概念要素四个方面的概念要素:(1)社会保障的

160、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2)社会保障的实施以法律法规为支点。(3)社会保障的最终目的是稳定社会。(4)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二)社会保障的内容1.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政府参照保险市场原则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保证,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社会保险主要包括:(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伤残保险(6)疾病、生育保险(7)丧葬补助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二)社会保障的内容2.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为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保证。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异同:同:同属

161、于社会保障,两者都具有强制性,且都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目的服务的异:(1)社会救助具有无偿性,贫困者不用为接受政府的救助而支付任何费用,而在社会保险方式下,受保人先得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得相应的生活保证;(2)社会救助的对象是贫困者,因而是一种事后补救,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所有的劳动者,因而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性措施。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二)社会保障的内容3. 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是同义语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狭义的社会福利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公共福利、专项福利、区域性福利。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二)社

162、会保障的内容4. 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确保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的一定生活水平,给予的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措施的总和。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二)社会保障的内容5. 社会互助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危济困活动。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一)保护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二)提供个体评价低于社会评价的优值品(三)消除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四)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五)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平抑经济周期波动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联想1这里需加上2017年的数据。三、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支出年份

163、年份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支出其中:其中:社会保障基金补助支出就业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998595.636.48274.3652.568.8619991197.44169.664.12393.9232.3117.9520001517.57298.656.35478.5731.1626.4820011987.4342.976.81624.7235.8645.7420022636.22517.2911.38788.8338.62101.6320032655.91493.999.24894.9756.9

164、5160.6320043116.06519.77130.121028.1149.04178.8320053698.86577.23160.911164.8362.97198.2120064394.11888.95345.371330.270.99241.0120075447.161275370.91566.991.57296.04109.1020086804.291630.88414.551812.49356.92411.70228.7020097606.681776.73511.312092.95122.82517.85363.0020109130.622309.80624.942353.5

165、5333.72539.53446.59201111109.403152.19670.392737.75231.65675.06665.48201212585.523828.29736.532848.84272.02666.36698.71201314490.544403.14822.563208.43240.91763.38861.04201415968.855042.83870.783668.01210.47737.47869.00201519018.696596.19870.934360.95195.52753.81931.53201621591.457633.54784.985234.6

166、4273.15643.101014.50201724611.687448.66817.377578.95192.381475.83表6-1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单位:亿元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图6-1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比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三、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支出第二节 社会保险支出一、社会保险的特征一、社会保险的特征(一)覆盖广泛性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犹如一张安全网,社会保险的受益范围广,形式多样,能确保社会成员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制度保障。第二节 社会保险支出一、社会保险的特征一、社会保险的特征(二)参与强制性为避免

167、社会成员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选择中的“短视”问题,政府通常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强制性的参保责任,并依法规范国家、企业(雇主)、个人(雇员)在社会保险实施中的责任和权利。第二节 社会保险支出一、社会保险的特征一、社会保险的特征(三)受益适度性社会保险制度的定位在于保障参保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非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福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保险筹资状况及社会成员心理预期等相适应。第二节 社会保险支出二、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亦称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保险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专款专用的法定经费,具有强制性、非营利性和储备性的特点。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现收现

168、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一国政府确定社会保险筹资模式时,考虑的主要因素:(1)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支出特点。(2)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3)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第二节 社会保险支出三、中国的社会保险项目和社会保险支出(一)社会保险项目1. 养老保险(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 医疗保险(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体制内实施的是(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 失业保险4. 工伤保险5. 生育保险第二节 社会保险支出三、中国的社会保险项目和社会保险支出(二)社会保险支出表6-2 中国财政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单位:亿元年份年份社会保险基

169、金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1989120.9118.82.00001990151.9149.32.50001991176.1173.13.00001992327.1321.95.10001993482.2470.69.31.30.40.51994680.0661.114.22.90.90.81995877.1847.618.97.31.81.619961082.41031.927.316.23.73.319971339.21251.

170、336.340.56.14.919981632.61511.651.953.39.06.819992108.11924.991.669.115.47.120002385.62115.5123.4124.513.88.320012748.02321.3156.6244.116.59.620023467.62842.9182.6409.419.912.820034016.43122.1199.8653.927.113.520044627.43502.1211.3862.233.318.820055400.84040.3206.91078.747.527.420066477.44896.7198.0

171、1276.768.537.520077887.85964.9217.71561.887.955.620089925.17389.6253.52083.6126.971.5200912302.68894.4366.82797.4155.788.3201014818.610554.9423.33538.1192.4109.9201118054.712764.9432.84431.4286.4139.2201222181.615561.8450.65543.6406.3219.3201326567.918470.4531.66801.0482.1282.8201433002.723325.8614.

172、78133.6560.5368.1201538988.127929.4736.49312.1598.7411.5201646888.434004.3976.110761.1610.3530.6201757145.040423.8893.814421.7662.3743.5第二节 社会保险支出四、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一)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 缺乏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协同推进2. 公平性不足与效率不高并存3. 社会保险资金来源结构失衡,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4. 现行社保体系受到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严重冲击5. 福利支出刚性增长与政府财力增长减缓的矛盾日益凸显第二节 社会

173、保险支出四、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思路1.以公平为首要建制理念,并将效率融入公平之中2.贯彻适度原则,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范围3.牢固树立责任共担意识,构建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4.实现基本保险制度全覆盖,让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5.大力发展各种补充保险,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6.统一社保管理体制,实现征缴、管理、使用三分离第三节 社会救助支出一、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设计。我国社会救助起步于早期的临时性紧急生活救助,逐步发展为以

174、农村为主、城乡分置的定量救助,再到改革开放以后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第三节 社会救助支出一、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2014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该办法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构建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二是加强了社会救助统筹协调。三是坚持了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四是强化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查询核对机制。第三节 社会救助支出年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传统救济临时救助合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20072272.13566.3531.3138.0393.375.0646.0*20082334.84305.5548.6155.6393.072.28

175、31.0*20092345.64760.0553.4171.8381.662.2546.4*20102310.55214.0556.3177.4378.959.5766.720112276.85305.7551.0184.5366.568.7886.920122143.55344.5545.6185.3360.379.6639.820132064.25388.0537.3183.5353.873.0698.120141877.05207.2529.1174.3354.874.5650.720151701.04903.6561.7162.3354.463.8655.420161480.24586

176、.5496.9850.720171261.04045.2466.9970.3表6-320072017年中国城乡社会救助对象人数单位:万人资料来源:各年度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站。注:*2007-2009年临时救助人数只包含农村临时救助人口。二、社会救助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第三节 社会救助支出年份城市低保/亿元农村低保/亿元医疗救助/亿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亿元城市低保支出/元/人月农村低保支出/元/人月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支出/元/人月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支出/元/人月2008393.4228.786.5609.8143.750.4171.393.42009482.1363.0128.1199.21

177、72.068.0193.0107.02010524.7445.0157.8237.2189.074.0205.0118.02011659.9667.7216.3128.7240.3106.1256.8147.92012674.3718.0230.6163.4239.1104.0291.4186.42013756.7866.9257.4178.7264.2116.1339.9227.02014721.7870.3284.0124.4285.6129.4389.7269.12015719.3931.5333.1148.5316.6147.2425.7298.92016687.91014.5332.

178、7494.6312.02017640.51051.8376.2128.0540.6表6-420082016年中国城乡社会救助支出情况二、社会救助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思考题1. 为什么说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具有重要责任? 2.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3. 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及其效应。4.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哪些问题?5. 说说我国现行社会救助体系的特色。公共财政概论第第七七章章 财政收入总论财政收入总论目 录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 一、财政收入的概念 财政收入,亦称政府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筹集的一切

179、资金的总和。从根本上说,财政收入产生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由政府筹集的收入。 (一)从动态、静态的角度理解 1.从动态的角度看,财政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通过组织收入、筹集资金,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 2.从静态的角度看,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一、财政收入的概念 (二)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理解 1.广义的财政收入 广义的财政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资金,其范围与政府收入一致,包括全口径财政预算的所有收入权力机关支出、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支出、

180、司法检察支出、外交外事支出和国际组织支出。 2.狭义的财政收入 狭义的财政收入是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税收为主体,也包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的非税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 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一、财政收入的概念 (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所谓财政收入形式,实际上就是政府利用什么名称、采用什么方式取得财政收入的问题。 各种财政收入形式的有机组合,便构成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体系。 财政收入体系既是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理财关系的具体体现,又从收入的角度反映出一国政府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将财政收入进行分类,可以反映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性质。 (一)按价值构成分类

181、 从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看,由C、V、M三个部分构成。 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中的M,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是提高人民生活和收入水平以及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财力保证,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研究财政收入价值构成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二)按收入来源分类 按收入来源分类两种不同的亚类: 一是以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私营与个体经济收入、合资与合营经济收入、外商独资经济收入和股份制经济收入等。 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

182、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三)按收入形式分类 按收入形式,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大类。 税收收入是政府凭借其公共权力无偿占有的一部分社会资源或收入,包括所得税、商品税、财产税、资源税等各项税收。从数量上看,税收收入通常也是一个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它在财政总收入中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 非税收入是相对于税收收入而言的,是指国家(政府)在依照税法征税取得税收收入以外,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代表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以专项收入、公共债务收入、规

183、费和使用费等形式向法人、社会团体和居民个人取得的收入,以及依据财产权利收取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项收入。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一、财政收入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一)财政收入规模及衡量指标 财政收入规模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它体现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及政府与企业、居民个人之间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关系,以及政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一、财政收入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一)财政收入规模及衡量指标 1.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指标:指财政收入总额或财政总收入,它反映一定时期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数量、构成、形

184、式和来源。 2.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指标: 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指标反映政府对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社会产品价价值总量(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集中程度,又称为财政集中率(K)。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一、财政收入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趋势分析 1.发达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增长分析 (见下页表7-1 19802014年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演变)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表7-1 19802014年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演变年份年份19801990200020102011201220132014美国美国19.0718.1620.5116.5016.7316.85

185、18.9719.07加拿大加拿大19.7720.9316.9416.9716.9617.0717.10日本日本11.3013.7910.8210.8810.7411.53韩国韩国16.3615.5521.2021.0121.5727.8627.4226.28法国法国37.4138.0042.9043.2442.9943.9944.9245.25德国德国24.5924.5029.8527.8528.2328.4228.3828.55意大利意大利29.7236.0537.4037.2138.7538.9838.81挪威挪威36.6340.9147.9947.7249.4649.2047.1346.

186、80瑞典瑞典31.3539.3037.9933.0532.5231.9832.1431.69瑞士瑞士16.8322.3716.5317.0416.8217.5617.42英国英国33.4932.6134.0334.8735.3634.7335.5834.53非加权平均值非加权平均值全部国家全部国家25.6726.9531.3827.8128.0928.7629.0630.55欧洲国家欧洲国家30.0035.0635.8834.3834.6934.8434.9634.72非欧洲国家非欧洲国家15.5816.8120.8816.3116.5318.1018.7520.82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一、

187、财政收入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趋势分析 2.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分析 从总体和趋势上看,发展中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样出现了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这种增长的态势尤为明显。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一、财政收入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趋势分析 3.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增长。2017年度财政收入达到172592.8亿元。 (参见:表7-2 19782017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表7-3 20122017年中国全口径财政收入)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表7-2 1978

188、2017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年份年份财政收入亿元财政收入亿元比上一年增长比上一年增长%GDP亿元亿元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比重%19781132.33678.730.819791146.41.24100.528.019801159.91.24587.625.319852004.822.09098.922.019902937.110.218872.915.619956242.219.661339.910.219967408.018.771813.610.319978651.116.879715.010.919989876.014.285195.511.6199911444.115.

189、990564.412.6200013395.217.0100280.113.4200116386.022.3110863.114.8200218903.615.4121717.415.5200321715.314.9137422.015.8200426396.521.6161840.216.3200531649.319.9187318.916.9200638760.222.5219438.517.7200751321.832.4270232.319.0200861330.419.5319515.519.2200968518.311.7349081.419.6201083101.521.3413

190、030.320.1年份年份财政收入亿元比上一年增长%GDP亿元续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2011103874.425.0489300.621.22012117253.512.9540367.421.72013129209.610.2595244.421.72014140370.08.6643974.021.82015152269.25.8689052.122.12016159605.04.5743585.521.52017172592.87.4827121.720.9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表7-3 20122017年中国全口径财政收入年份年份一般公共预算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入(1)一般公共预算收

191、入中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税收收入(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入(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收入(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收入(5)全口径财政收入全口径财政收入(1)+(3)+(4)+(5)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比重20121172541006143753511963073918672434.620131292101105315226917133525321844536.720141403701191755411420083982823632036.72015152269124922423382551460122431703

192、5.320161596051303614664326095356326246035.320171725931443706148025816715430380836.7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二、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理论分析 (一)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因素。 2.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二、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理论分析 (一)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3.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表现在:(1)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

193、大小;(2)财政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4.价格水平价格总水平变动通过财政收入制度影响财政收入水平;产品比价关系变动影响财政收入。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二、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理论分析 (二)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何为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现实中并不存在统一的、绝对的衡量标准,与其说最优财政收入规模,不如说适宜的或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更为恰当。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二、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理论分析 (二)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判断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和多少,应从几个方面展开: 1.运用的计算口径和方法须一致。 2.与经济发达程度相适应。 3.与政府职能大小相关联。 4

194、.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应。 可见,所谓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其实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一种在一定时期处于社会经济均衡状态下的适度规模,一种持之以恒、不断靠拢和接近“最优”的状态。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 一、财政收入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一)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1.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 2.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 3.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 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 一、财政收入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二)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 从总体趋势看,财政收入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演进和发展不断变化并且逐渐多样化,形成了税、费、债、利、租、捐并存的格局,财政收入也由单元结构向着多元结构转变。 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 二、财政收

195、入结构变化的理论分析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财政收入结构表现为较为单一的农业税赋及少量的工商税。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继续保持以所得税、流转税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结构外,财政收入形式日渐多样化,陆续建立了包括财产税、社会保险税(费)、国有或公有资产收益等在内的多元财政收入结构。 我国实行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兼有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主要采取税收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 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 二、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理论分析 在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伴而行的高度集中运行机制下,我国财政收入结构简化且单一。 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

196、了多渠道筹集、多形式征收、全方位协调的财政收入结构。 因此,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客观上要求实行以税收为主体,与其他各种非税收入并存的多元复合型财政收入结构。思考题1. 怎样从动态和静态角度理解财政收入的概念?2.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性作用?3. 你是怎样看待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4. 试对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做出理论解释。5. 试从财政收入结构角度分析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途径。公共财政概论第第八八章章 税收税收目 录第一节 税收概述第二节 税收负担第三节 税制结构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概念与分类 (一)税收的界定税收是现代国家政府财

197、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从其性质上看,税收应当定义为: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或形式。国家取得财政收入除了税收以外,还有以下几种形式,它们与税收都有一定区别。1.捐2.费3.利润收入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概念与分类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与国家的其他收入相比,税收具有如下形式特征: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在取得收入时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非产权或债权。2.无偿性:由于国家征税依据的是政治权力,所以通过税收取得的收入是不需要偿还的,它是一种无偿的征收,不需要像公债那样需要事后偿还给债券认购人。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以前要通过立法预先

198、规定征税的数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比例(即税率),不得临时或随意变更征税的税率。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三)税制要素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规、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税收制度由纳税人,课税对象,纳税期限与纳税环节,税率,附加、加成和减免,处罚等基本要素构成。1.纳税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但纳税人和负税人不是同一个概念。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负税人并不一定是税法中规定的纳税人。2.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客体。每种税都有自己的课税对象。与课税对象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税目。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它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第一

199、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三)税制要素3.纳税期限与纳税环节: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以后必须向税务机关交纳税款的时间期限。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应纳税款的结算期限,即纳税人每次要就多长时间内发生的纳税义务向国家交纳税款。不同的税种往往有不同的税款结算期限。另一个含义是应纳税款的上交(入库)期限,即纳税人要在多长的时间内将已结算的税款上交税务机关。不同的税种往往也有不同的税款入库期限。纳税环节是指国家对其课税的具体环节。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三)税制要素4.税率:税率是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计税依据是征税时的具体课税标准。我国现行的税率可以分为三大类:(1)比例税率:比

200、例税率是采用比例数形式的税率。(2)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一种多档次的比例税率表。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3)定额税率:定额税率是指按课税对象一定的实物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三)税制要素4.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把计税依据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计税依据的全部数额按照与之对应的一个税率纳税。超额累进税率:是指把计税依据的数额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计税依据中的不同等级部分分别按照与之对应的税率计算税额,一定量的计税依据可以同时适用几个等级的税率。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三)税制要素 5. 附加、

201、加成和减免:附加、加成和减免都是调节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政策措施。 (1)附加。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之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作为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 (2)加成。加成是加成征收的简称,是国家出于某种政策性考虑而对特定纳税人加税的一种措施。 (3)减免。税收的减免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减税、免税。减税就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即免交全部税款。 起征点、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中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被征税的起点,课税对象的数额达不到起征点不对其征税,超过了起征点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中可免予征税的数额,课税对象的数额超过了免征额,国家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

202、征税。 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三)税制要素 6.处罚:为了保证税法的严肃性,法律要对纳税人的违法行为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包括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 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一些非法手段不交或少交税款的行为。 欠税是指纳税人不按规定的纳税期限缴纳税款的行为。 骗税又称出口骗税,是指纳税人利用假报出口的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行为。 抗税是指以暴力、威胁的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四)税收的分类税收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对税收进行一定的分类有助于人们研究税收结构问题。通常税收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按

203、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1)流转税。流转税又称商品税,它是以流通中的商品作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类。 (2)所得税。所得税是指国家对纳税人的收益或净收入课征的税收。 (3)财产税。财产税是对财产价值课征的税收。 (4)资源税。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5)行为税。行为税是指政府开征的以调节或影响纳税人社会经济行为为目的的税收。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四)税收的分类 2. 按课税标准分类 课税标准是国家征税的实际依据。 (1)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计税价格为课税标准的税收,多使用比例税率。 (2)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实物单位数量(数量、重量、容量等)为课税标准的税收,多使用定额税

204、率。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四)税收的分类3.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从价税中有价内税和价外税之分,这种划分主要是看计税价格中是否应包含税金。(1)价内税。是指计税价格中含有税金的一类税收,我国的消费税就是价内税。包含消费税税金的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2)价外税。是指计税价格中不含有税金的一类税收,我国的增值税就是价外税。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应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四)税收的分类 4.按税收收入是否规定专门用途分类 (1)一般税。一般税是收入没有指定的用途,可以为政府的一般预算支出筹

205、资的一种税收。如我国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2)特定目的税。特定目的税又称特定用途税,是指税款有指定用途而不可挪作他用的一类税收。如教育附加费。第一节 税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四)税收的分类 5.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 税收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而现代国家的政府一般都要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个别国家如新加坡例外),所以税收也有一个隶属于哪级政府的问题。(1)中央税。隶属于中央政府、专门为中央政府预算筹资的税收称为中央税。(2)地方税。隶属于地方政府、专门为地方政府预算筹资的税收称为地方税。(3)共享税。可以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共享的这类税收称为共享税。第一节 税

206、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 (四)税收的分类 6.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价格等手段把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按照税负能否转嫁,可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类。(1)直接税。税款不能或很难转嫁的税收,这类税收的纳税人也是负税人,税款由负税人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2)间接税。税款能够或很容易转嫁的税收,这类税收的纳税人一般并不是负税人。间接税的负税人虽不直接向税务机关纳税,但却要负担税款,这实际上等于负税人间接地向税务机关缴纳了税收。 税收归宿:它是指税款的最终负担者。一般认为,商品税的归宿即最终的负税人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第一节 税收概述二、税收原则 (一)

207、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强调税收负担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原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横向公平,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该负担相同的税收。二是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纳税能力较强的纳税人应当缴纳更多的税收。 最能反映人们的纳税能力的指标:收入是流量,最能反映人们当期的经济状况,此外人们纳税要向政府支付现金,财产只有变现或有收益才能给人们带来现金流,而这又属于人们收入的一部分。 对收入怎样征税才最能体现出税收的纵向公平原则:较高收入的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占其收入的比重应当更高,而只有采用累进税率才能够做到这一点。第一节 税收概述二、税收原则 (二)效率原则 1.税收效率原则的界定 税收

208、的效率原则,主要是指征税不能损害微观经济效率,它要求政府在课税时对经济运行的干扰越小越好。也就是说,政府课税在取得财政收入的同时,不应当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任何扭曲作用。 税收的效率原则还有一层含义,即税收的行政效率或管理效率越高越好,它主要是靠降低征税成本来实现的。第一节 税收概述二、税收原则 (二)效率原则 2.税收的超额负担和税收中性 (1)税收的超额负担。从字面上看,所谓税收的超额负担,就是国家征税给纳税人造成的超过税款的那部分负担。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说,税收的超额负担是指国家征税给纳税人带来的超过税款的那部分福利损失。由于个人的福利是由个人的偏好和效用函数决定的,所以税收如果影响

209、了个人的偏好或效用,就会影响个人的福利,从而给个人带来超额负担。 税收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其中替代效应会影响人们的选择(包括生产者选择和消费者选择),正是这种替代效应才是导致税收超额负担的“元凶”。第一节 税收概述二、税收原则 (二)效率原则 2.税收的超额负担和税收中性 (2)税收中性。税收中性是指税收不影响或不干扰人们的经济选择。一种税收具有中性,表明它对经济活动保持中立,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对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选择不产生任何影响。 税收替代效应、税收超额负担和税收中性的关系:一种税如果不产生替代效应,就没有超额负担,同时就是中性的;而如果一种税在产生收入效应的同时也产生替代效应,则一定

210、会带来超额负担,同时也一定是非中性的。第一节 税收概述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对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影响由于政府对商品课税(即流转税)会影响其市场价格,所以流转税对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也可以产生一定影响。 1.税收的价格效应。对商品课征的流转税会造成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相分离。政府对商品课征流转税以后,税收就像一个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之间的楔子。也就是说,当政府课征流转税以后,生产者价格加上流转税税额等于消费者价格。 在商品的需求具有一定弹性的情况下,政府对商品课征流转税的税负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生产者虽然可以通过抬高消费者价格的方式将一部分税款转嫁给消费者负担(表现为消费者价格

211、的提高),但生产者自身也要负担一部分流转税(表现为生产者价格下降)。第一节 税收概述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对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影响 2.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指税收对企业的产品结构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政府课税会改变企业各种产品之间的产量结构。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是由政府课征选择性的商品税引起的。 政府对个别商品课税以后,课税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会发生不利于企业的变化,这样会导致企业相应减少课税商品的产量甚至放弃课税商品的生产,同时把资源更多地转向非税商品的生产。如果政府对所有商品课征统一的税收,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就会消失。第一节 税收概述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对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影响

212、 3.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指税收对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影响,它表现为政府对个别商品课税后,引起市场上课税商品相对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课税商品的购买量,相应地增加非税商品的需求量。我们把税收导致消费者增加非税商品需求来替代对课税商品需求的影响,称为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第一节 税收概述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二)税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无论是工薪所得税还是社会保险税,都是对劳动者的工薪收入课征的,其结果必然是降低劳动者的实际工资率或净收入。 (1)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指对工薪课征的税收所产生的增加劳动者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劳动者可

213、支配收入减少将迫使其不得不减少闲暇和其他商品的消费,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第一节 税收概述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二)税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2)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指对工薪课征的税收所产生的增加劳动者闲暇时间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政府对工资收入课税降低劳动者的实际工资率,意味着闲暇更便宜了。人们会增加对闲暇的消费(即延长闲暇的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出现所谓的闲暇替代劳动的税收替代效应。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净效应是什么,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孰大孰小。第一节 税收概述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二)税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2.税收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主要表

214、现为政府对企业课征的社会保险税会提高企业的劳动力价格,从而导致企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1)替代效应:政府对企业课征社会保险税以后,企业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导致劳动力对资本(机器设备)的相对价格提高。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的投入水平,可能多使用资本以替代一部分劳动力,减少企业劳动力的需求。 (2)规模效应:政府对企业课征社会保险税以后,企业的劳动力价格提高,边际成本上升,导致均衡产量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对劳动力投入需求的减少。第一节 税收概述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三)税收对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这里主要分析个人所得税对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 (1)收入效应:政府对利息收入课征个人所得税,会减少个人未来的

215、实际利息收入,而利息收入是个人第二阶段(退休期)生活的收入来源,为了实现既定的储蓄收入目标(以维持个人退休后的生活需要),个人将会减少第一阶段(工作期)的消费,以增加储蓄。 第一节 税收概述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三)税收对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 (2)替代效应:如果把储蓄看作是第二阶段(退休期)的消费,那么对储蓄利息课税会减少储蓄的实际利息率,这相当于提高了第二阶段的消费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为了保持一生中的效用和福利水平不变,将会放弃一些第二阶段的消费以增加第一阶段的消费。当前消费的增加,意味着储蓄的减少。 由于利息所得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其净效应就取决于其中哪种效应

216、较大,而这又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第一节 税收概述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三)税收对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中国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中国的利息所得税始于1950年,当年颁布的利息所得税条例规定,对存款利息征收10%(后降为5%)的所得税,1959年利息所得税停征。1999年11月1日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再次恢复征收,税率为20%。但课征利息所得税以后,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仍然呈大幅度递增之势。据统计,1999年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96万亿元,到2006年年底达到了16.16万亿元,年平均增长24.4%,高于同

217、期我国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在我国,利息所得税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利息所得税并没有抑制城乡居民储蓄的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为了配合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自2008年10月9日起,国家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二节 税收负担一、税负的概念与分类 (一)税负的概念 税负是纳税人税收负担的简称。由于税收属于强制无偿的征收,纳税人在缴纳税收的同时没有从政府那里取得直接回报,所以税收是对纳税人私有财产的一种合法剥夺,必然对纳税人形成一种经济负担。第二节 税收负担一、税负的概念与分类 (二)税负的分类 1.宏观税负和微

218、观税负之分。所谓宏观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政府的税收收入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微观税负则是从纳税人的角度反映企业或者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税收负担水平的指标。 2.按税种进行分类,例如增值税税负、企业所得税税负等。这种划分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3.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之分。名义税负是按照一般税收法律法规计算出来的税负,而实际税负则是按照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款所计算出来的税负。第二节 税收负担二、宏观税负分析 (一)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宏观税负轻重的判断存在较大的争论,争论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税收统计口径。 2017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中税收收入为144369.87亿

219、元,占当年GDP 827121.7亿元的17.5%。如果与国外进行比较,则还应当把社会保险缴费考虑进去,因为很多国家都将社会保险税(费)统计在税收总额之中。 但在研究宏观税负时,一些学者认为,宏观税负不能只看税收和社会保险费,还应当把政府的其他收入也考虑进去。把这些收入都予以考虑后,2017年我国政府的所有收入占GDP的比重已高达34%。据此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二节 税收负担二、宏观税负分析 (一)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 如前所述,国家取得财政收入,除了税收形式以外,还有捐、收费、利润收入等,其中捐税是强制无偿征收的,所以对企业和个人会形成一种经济负担,但其他形式的收入有的是

220、政府依据所提供的服务收取的,有的是依据财产权取得的(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它们与税收有经济性质上的区别,因此在计算宏观税负时不应当将它们也涵盖进去。 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不能作为准确衡量税收负担的指标,但其对于分析政府与企业关系、规范政府收入形式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节 税收负担二、宏观税负分析 (二)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 如前所述,2017年我国国际口径(包括税收和社会保险缴费)的宏观税负水平目前为22.8%,OECD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水平为34.2%,这个宏观税负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宏观税负水平高低,与它的财政开支水平有关,政府支出责任较小从而财政支出水平较低的国

221、家,其宏观税负水平也就较低。宏观税负水平高低还取决于政府的其他收入项目,如政府的非税收入或债务收入规模都可能影响宏观税负的水平。第二节 税收负担二、宏观税负分析 (三)宏观税负轻重的判定一个国家税负的轻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人们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或一致的结论。首先,税负轻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衡量一国税负的轻重首先要看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该国GDP的比重高低;这个比率越高,税负往往就越重。其次,一国税负的高低要看税负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最后,考察一个国家的税负轻重,还要结合税收收入的使用方向。第二节 税收负担二、宏观税负分析 (三)宏观税负轻重的判定 分析我国税负轻重,也必须

222、结合财政支出结构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的变化。 201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城乡社区服务五项直接性民生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47.4%,比2007年的35.8%提高了11.6个百分点。从2007年至2017年,我国狭义的宏观税率只增加了0.7个百分点,但财政用于上述五大民生领域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却从6.6%提高到了11.7%,增加了5.1个百分点。从这一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的税负状况是不断改善的。第二节 税收负担三、税负转嫁与归宿 (一)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的含义 1.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一种经济过程,在这个过程结束后,纳税

223、人便不再是负担税款的人(负税人)。一种税,凡是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的,即存在税负转嫁。在国家开征的各个税种中,属于流转税的税种比较容易转嫁。 2.税收归宿:最终负担税款的人不能将税款再转嫁出去,成为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这个最终负担税款的人也叫税收归宿。第二节 税收负担三、税负转嫁与归宿 (二)税负转嫁的类型 1.前转: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将税款加到价格中由自己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者负担的税负转嫁过程。通常人们所说的税负转嫁,一般都是指前转。 2.后传:指纳税人将自己未来所要缴纳的税款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劳务价格的方式转嫁给自己供应商负担的一种税负转嫁过程。后转往往发生在前转无法或者很难进行的情

224、况下。 3.消转:指纳税人自己消化所缴纳的税款,即纳税人自己负担税款。当纳税人前转和后转都难以进行时,消转就成了唯一选择。在现实中,消转往往要伴随着前转或者后转。第二节 税收负担三、税负转嫁与归宿 (三)税负转嫁的条件1.税负转嫁难度与商品(劳务)的需求价格弹性成正比 (1)对于需求价格弹性为零的商品,如果政府对生产这种商品课征流转税,那么企业会将全部税款加到商品价格上由消费者负担。 (2)对于需求价格弹性无穷大的商品,价格稍有提高,需求量就会下降到零。企业只能自己负担全部税收。 (3)商品(劳务)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对其课征的流转税越不容易向消费者转嫁。在现实中,越容易找到替代物的商品(劳务

225、),其需求价格弹性也就越大。第二节 税收负担三、税负转嫁与归宿 (三)税负转嫁的条件1.税负转嫁难度与商品(劳务)的需求价格弹性成正比 从税收效率的角度看,如果只对少部分商品征税消费者为了规避税负就可能放弃征税商品的消费转而寻求其他替代品,从而产生对消费者选择的扭曲,引发消费的替代效应。 为了避免对消费者选择产生干扰,国家应当对商品普遍征税,而且税率的高低应当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成反比。但像粮食、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如果对它们征收较高的税收,又不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这就需要政府在公平和效率之间进行权衡。第二节 税收负担三、税负转嫁与归宿 (三)税负转嫁的条件1.税负转嫁的难度

226、与企业的供给价格弹性成反比 (1)企业的供给价格弹性与企业转产的难易度有关。如果企业很容易转产,那么当产品价格降低时,企业就可以迅速减产并将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产品的生产中。 (2)从税负转嫁难易的程度看,企业供给价格弹性越小,对企业产品课征的税款就越难以转嫁给消费者负担;反之,供给价格弹性越大,税负就越容易转嫁给消费者。第三节 税制结构一、税制结构的概念与分类 (一)税制结构的概念 税制结构是指一国税收制度中税类、税种的构成及主体税种的设置。现代国家均实行复合税制,即为了取得既定的税收收入,采取多种税在经济活动多个环节征收的办法。第三节 税制结构一、税制结构的概念与分类 (一)税制结构的分类

227、各国税制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体税种方面。有的国家以所得税(主要是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有的国家以流转税(主要是增值税)为主体税种。整体而言,发达国家的税制多以所得税为主体,流转税(商品和劳务税)在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大。流转税在税收收入中占主体地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节 税制结构二、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税收工具范围 税收最主要的职能是筹集财政收入,筹资是税收的第一大功能。因此,一国开征哪些税,以什么税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首先要考虑政府手中掌握着哪些有效的税收工具,即哪些税征收率高,征收成本较低。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以征收直接税为主,课税对象易于发现而且

228、征收管理比较便利。 到了资本主义初期,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的扩大,以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关税和国内商品税(消费税)逐步成为各国税制的主体。 19世纪后,发达国家普遍开征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第三节 税制结构二、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 (二)政府的税收政策目标 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税制结构还要服务于政府的微观税收政策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看政府在公平和效率目标之间如何进行选择。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发展所得税,并不是出于社会公平的目标,而是因为间接税阻碍国际贸易和国内商品流通而不得不寻找所得税作为替代税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税收政策目标开始从经济效率转向社会公平,为

229、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国纷纷加强了个人所得税征收,一方面扩大征收面,另一方面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第三节 税制结构二、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财政支出规模 税制结构与财政支出规模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要受一定的税制结构所制约;另一方面,政府一定的财政支出规模又要求有适当的税制结构与之相适应。如果财政支出的规模迅速扩大,则往往会导致税制结构发生变化。 例如西方国家随着人口老化和福利国家的建设,其财政支出特别是其中的社会支出规模也越来越大。1960年,财政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OECD国家的平均规模为8.18%,而到了2016年,该比重增加到了21%。第三节 税制结构三、最优税制结构

230、 最优税制结构,是指一种能使效率与公平取得最佳平衡的税制结构。由于流转税和所得税在效率和公平方面的效应不同,流转税侧重的是效率,而所得税更加侧重公平,所以最优税制结构问题实际上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合理搭配问题。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税收征管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阶段,税制结构更需要满足政府的社会公平目标,因而会偏好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税收征管也亟待完善,因此会更加重视经济效率问题,在税制选择上就会更加注重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 (一)中国税制概况 中国现行税收体系是在1994年全面进行的税

231、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经过2016年5月1日全面完成“营改增”以后。 目前共开征有18个税种,其中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约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0%。流转税中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和关税;所得税类中主要包括三个税种,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财产税类中主要有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契税。 当前中国税制呈现的是一种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有限。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 (二)主要税种简介 1.增值税 增值税是对纳税人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课征的一种流转税,征税范围包括在中国境内销售或进口货物、提供劳务、销售服务、销售不动

232、产和转让无形资产。 增值税的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采取当期销项税额减当期进项税额的计税方法,并实行价外税即计税依据中不含增值税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实行简易征收,即用不含税销售额直接乘以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其征收率为3%。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二)主要税种简介1.增值税纳税人纳税人应税行为应税行为具体范围具体范围税率税率原增值税一般纳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人销售或者进口货物(另有列举的货物除外);销售劳务13%粮食、食用植物油9%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图书、报纸、杂志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初级农产品、

233、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二甲醚、食用盐出口货物0营改增一般纳税营改增一般纳税人人交通运输服务,包括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9%邮政服务,包括邮政普遍服务、邮政特殊服务、其他邮政服务9%电信服务基础电信服务9%增值电信服务6%建筑服务,包括工程服务、安装服务、修缮服务、装饰服务、其他建筑服务9%金融服务,包括贷款服务、直接收费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金融商品转让、融资性售后回租6%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表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二)主要税种简介1.增值税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 (二)主要税种简介 2.消费税 消费税是对少数非生活必需品性质

234、的消费品课征的一种流转税,目前的征税范围包括15大类商品,这15大类商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过度消费对人体有害或不利于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的消费品,二是奢侈品,三是高能耗的高档消费品;四是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稀缺资源消费品。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 (二)主要税种简介 3.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原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的附加税,它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税额为计税依据。目前,凡是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 (二)主要税种简介 4.关税 关税是中国政府对进出本国国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关

235、税的税率采用差别比例税率,税率分为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 关税的应纳税额=进(出)口应纳税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适用税率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 (二)主要税种简介 5.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生产经营所得是指企业从事的主营业务活动取得的所得。其他所得包括财产转让所得、利息所得、股息所得、租赁所得,等等。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它等于企业的年度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二)主要税种简介5.企业所得税类别类别税率税率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企

236、业所得税法定税率25%非非居居民民企企业业在在中中国国境境内内未未设设立立机机构构、场场所所,或或者者虽虽设设立立机机构构、场场所所但但取取得得的的所所得得与与其其所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10%(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按照1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或执行税收协定税率)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年应纳税所得额在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年年应应纳纳税税所所得得额额在在100万万元元以以上上300万万元元(含含)以下的部分以下的部分5%(其所得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率为5%)10%(其所得减按

237、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率为10%)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表8-2 企业所得税税率表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 (二)主要税种简介 6.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以及在中国取得所得的外籍公民、华侨和中国香港、台湾、澳门同胞。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也可以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这两类纳税人负有的纳税义务不同。居民纳税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即纳税人要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一切所得向中国政府缴纳所得税。非居民纳税人则只需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政府缴纳所得税。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二)主要税种简介6.个人所得税级

238、数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税率()1不超过36000元的32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103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204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255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306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357超过960000元的部分45表8-3 个人所得税税率(综合所得适用)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二)主要税种简介6.个人所得税表8-3 个人所得税税率(经营所得适用)级数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税率()1不超过30000元的52超过30000元至90000元

239、的部分103超过90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204超过300000元至500000元的部分305超过500000元的部分35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 (二)主要税种简介 7.土地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是国家为了抑制土地的炒买炒卖和调节房地产投机暴利而开征的一种税,它实际上是房地产企业的第二道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为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其课税对象为纳税人转让房地产取得的增值额。 土地增值税的应纳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应纳税额(每级距的土地增值额适用税率)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 (二)主要税种简介 8.房产税 房产

240、税属于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拥有的房屋财产课征的税收。房产税的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拥有房屋产权的单位和个人。 9.城镇土地使用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内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其纳税人为拥有城镇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或者实际使用城镇土地的使用人和代管人。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一、中国现行税收体系 (二)主要税种简介 10.契税 契税是对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的转让征收的一种税,属于对转移财产的课税,也是一种财产税。契税的课税对象是在中国境内转移的土地、房屋的权属。 11.资源税 资源税的课征是为了调节开采自然资源企业取得的级差收入。资源税的课税对象主要是自然资源

241、。 12.环境保护税 环境保护税是向那些在我国境内及所管辖的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课征的一种税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二、中国税制改革方向 (一)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改革的原则仍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这一税制改革的原则十分有针对性,它实际上也指出了当前我国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倚重流转税,造成税制结构不合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如何优化税制结构提出了具体要求,即“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这里所指的直接税最主要的是个人所得税。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二、中国税制改革方向 (

242、一)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自2013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根据新的中国统一城乡可比的统计标准,并对历史基础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公布了2003年以来的基尼系数。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处在全球平均水平0.44之上,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之后基尼系数呈回落态势。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二、中国税制改革方向 (二)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今后税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即“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 1.完善增值税制度 增值税还面临立法的问题,在立法过程中,增值税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改善消费税制度 下一步消费税改革重点是调

243、整征税范围和税率,把一些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和抑制环境污染的产品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二、中国税制改革方向 (二)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现行制度在面对收入来源不同的纳税人时,由于各类所得都有其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免征额),所以它无法做到税收的横向公平。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4.研究房地产税的征收 目前我国并没有开征房地产税这个税种,但开征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思考题1. 税收与其他收入形式有什么区别?2. 如何理解税收替代效应、税收超额负担和税收中性三者

244、之间的关系?3. 如何看待我国的宏观税负?4. 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税制结构?5. 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公共财政概论第第九九章章 非非税收入税收入目 录第一节 政府性收费第二节 政府性基金第三节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第四节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第一节 政府性收费 一、政府性收费的概念 (一)政府性收费的含义 政府性收费是一种行政性收费,是政府为提供特定社会产品和服务,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包括行政性收费和事业性收费两部分。第一节 政府性收费 一、政府性收费的概念 (二)政府性收费的特征 1.征收主体是履行政府某种管理职能的部门或单位。 2.使用方向的特定性。 3.征

245、收上的有偿性、自愿性和不固定性。 4.资金管理方式的特殊性。第一节 政府性收费 二、政府性收费存在的理由 (1)需要税收之外的其他财政收入补偿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 (2)需要通过政府性收费消除某些“负外部性”。 (3)需要以适量的政府性收费等非税收入作为公共财政收入的补充。第一节 政府性收费 三、政府性收费管理 政府性收费制度改革,是为规范政府收入机制所采取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涉及经济、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工程,应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基本改革思路是:在对现有的政府性收费进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用税收取代一些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通过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以税收为主,少量的、必要

246、的政府收费为辅的科学规范的政府公共收入体系。第一节 政府性收费 三、政府性收费管理 具体改革措施是: 准确界定政府性收费 明确政府性收费的管理主体 规范政府性收费的范围和标准 强化对政府性收费的预算管理 建立政府性收费的法律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 将部分政府性收费改为税收第二节 政府性基金 一、政府性基金的概念与分类 (一)政府性基金的含义 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公共事业发展和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第二节 政府性基金 一、政府性基金的概念与分类 (二)政府性基金的特征 政府性基金既具有一

247、般财政资金的共性,又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 三大特征: 资金的财政性 政府的主体性 用途的特定性。第二节 政府性基金 一、政府性基金的概念与分类 (三)政府性基金的分类 1.按征收对象是否特定划分,分为两大类:一类基本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征收;另一类面向特定行业或阶层征收。 2.按收入归属划分,分为三类:一是中央政府独有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二是地方政府独有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分享的政府性基金收入。 3.按支出用途划分。第二节 政府性基金 二、中国政府性基金的发展沿革 随着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不断改进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制度,持续加强政府性基金管理,并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一般公共

248、预算的力度,标志着政府性基金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完善阶段。第二节 政府性基金 三、我国政府性基金的改革方向 从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中国政府性基金的征收应限于那些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特定问题的项目。 本着“推进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的改革精神,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项目的设立,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衔接,逐步把政府性基金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实现法治化和规范化。第三节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一、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含义与属性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是指国有资本经营、转让、清算等形成的财政收入,它反映的是经营和使用国

249、有财产取得的收入,是政府非税收入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之所以能够成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根本依据在于国家(政府)是国有资本(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拥有依法取得和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国有资产的完整的所有权。第三节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二、我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形式 (1)国有资本投资收益 (2)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3)产权转让收入第三节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三、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管理 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管理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建设和完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按照“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

250、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改革要求和总体部署,完善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改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管理。第四节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一、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含义 社会保障是一项由政府主导和举办的需要缴费的社会福利计划,有独立的收入来源。 在现代国家,社会保障实行国家、企业(用人单位)和个人责任共担的原则,采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方式筹集资金,主要来自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的缴纳。资金由政府的社会保障机构统一征缴和统一管理,并专款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项目。第四节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二、我国社会保

251、险基金收入的类型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分为五种类型,即所谓“五项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作为最大保险项目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第四节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三、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概况与改革设想 表9-3 20132017年中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支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项目年份年份总收入总收入总支出总支出当年末累计结余当年末累计结余总额比上年增长总额比上年增长总额比上年增长20133525314.72791619.74558819.620143982813.03300318.25246215.120154601215.

252、53898818.15953313.520165356316.44688820.36635011.520176715425.45714521.97731216.5第四节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三、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概况与改革设想 改革的基本设想:精简归并“五项保险”,把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实行“四项保险”制; 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尤其是养老保险缴费率,切实减轻企业和个人缴费负担; 丰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来源渠道,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投资运营; 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险基金; 积极探

253、索做实社保基金个人账户的途径和方式,实现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题1. 请说明政府收费不同于税收的性质和特殊作用。2. 怎样理解政府性收费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3. 作为专项收入的政府性基金为什么要加以适当控制?4. 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纳入财政收入体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5.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怎样实现“社会分红”?6. 请思考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制度改革的基本构想。公共财政概论第第十十章章 公债公债目 录第一节 公债概述第二节 公债负担第三节 公债管理第一节 公债概述一、公债的概念 (一)公债的含义与特征公债是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即国家或

254、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方式,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的行为。主要特征:1.信用性2.自愿性3.有偿性4.灵活性第一节 公债概述一、公债的概念 (一)公债的产生与发展作为一个财政范畴,公债的产生晚于税收。公债的产生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1.随着政府活动的增多和职能的扩大,财政支出日益扩大,仅靠税收已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这时国家不得不寻求其他财政收入来源渠道,这是公债产生的需求条件。2. 社会上充足的闲置资金是公债产生的经济基础,它为公债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供给。3. 信用制度的发展是连接公债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纽带,是公债产生的媒介条件。第一节 公债概述一、公债的概念

255、 (一)公债的产生与发展新中国的公债制度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五次发行了总额为3 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第三阶段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从理论上矫正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错误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完善公债制度,公债的作用也得以加强。第一节 公债概述二、公债的用途 (一)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公债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用途。从历史上看,公债本身就是同财政赤字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是作为弥补公共收支差

256、额的手段而产生的。公债其他方面的用途大都是随着公债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与其他弥补赤字的方式,如增税和向银行透支等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的副作用较小,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但也不能把公债视为医治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第一节 公债概述二、公债的用途 (二)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发行公债,筹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我国从1987年开始发行的重点建设债券和重点企业建设债券(其中包括电力债券、钢铁债券、石油化工债券和有色金属债券)就是这一用途的体现。有一些国家则从法律上对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建设资金这样两种不同用途做出明确规定。如日本在法律上将公债明确分为建设公债和赤字公债两种。

257、第一节 公债概述二、公债的用途 (三)执行经济政策利用公债,政府可以灵活地执行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以稳定经济。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公债的发行常常被称为政府执行“反衰退”政策的手段。第一节 公债概述二、公债的用途 (四)调剂季节性资金余缺许多国家都把发行期限在一年之内(短至几个月,最长不超过52周)的短期公债,作为一种季节性的资金调剂手段,以求解决暂时的收支失衡。一般地,政府在公共收入“淡季”,发行短期公债,取得资金,而在公共收入“旺季”,便以盈余资金偿还债务,从而使收入淡季不淡,旺季不旺,与以较为均衡的速率进行的公共支出相适应。第一节 公债概述三、公债的分类 (一)按偿还期限划分短期公债是指债务

258、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公债。中期公债是债务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公债。长期公债是债务期限在10年以上的公债。第一节 公债概述三、公债的分类 (二)按发行地域划分国内公债(也称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内债的发行及还本付息也以本国货币进行,但也不排除外国居民在本国境内购买公债的可能性,同时,政府也可以用外币发行国内公债。国外公债(也称外债)是指政府在国外的借款及在国外发行的公债。外债的债权人多为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公民,也不排除本国居民在居住国购买本国在国外发行的公债的可能性。外债的发行及还本付息须以外币支付。第一节 公债概述三、公债的分类 (三)按发债主体划分中央公债即国债,

259、是以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主体的公债;地方公债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国债和地方公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同。国债的发行、对债务收入的使用和还本付息的安排,考虑的是国民经济全局,地方公债决策则立足于本地。地方公债的发行范围可以超出本地,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仍是局部的。第一节 公债概述三、公债的分类 (四)按流动性划分自由流通公债是指可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或转让的公债。自由流通公债一般不记名,并有期限、利率和票面价值的规定。非自由流通公债是指按规定不允许在市场上公开买卖、转让的公债。一般来说,非自由流通公债的偿还期较长,利率较高,但变现能力较差。第一节 公债概述三、公债的分类 (五)按票面利率划分固定利率公债

260、的票面利率在发行时确定,在公债的整个存续期内保持不变。浮动利率公债的票面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浮动,付息利率为付息期起息日当日相同期限市场利率(基准利率)加固定利差确定。第一节 公债概述三、公债的分类 (六)按付息方式划分零息公债在存续期内不支付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附息公债的利息一般按年支付,到期还本并支付最后一期利息。第一节 公债概述四、公债的规模 (一)制约公债规模的主要因素1.认购者的承受能力。居民和各经济实体的承受能力。2.政府的偿债能力。政府作为债务主体对其所借债务还本付息的能力。政府的偿债能力通常由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两个因素决定。3.其他因素。公债的使用效益、公

261、债期限长短、社会总供给的结构、外贸出口创汇能力等。第一节 公债概述四、公债的规模 (二)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及其控制1.公债负担率。这一指标反映了当年公债的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它是衡量经济总规模对公债的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用于反映公债规模的主要指标之一。第一节 公债概述四、公债的规模 (二)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及其控制2.公债依存度。这一指标反映了当年财政支出对公债的依赖程度,它是控制公债规模的重要指标。公债依存度的国际通行控制标准,一般在15%20%为宜。第一节 公债概述四、公债的规模 (二)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及其控制3.财政偿债率。它反映了当年财政所承担的还债负担,也反映了财政收

262、入中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数额,即通过公债偿还转移给债权人的财力数额;在借新债以偿还旧债时,它还制约着当年公债的发行规模。第一节 公债概述四、公债的规模 (二)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及其控制4.反映外债规模的主要指标第二节 公债负担一、公债负担的概念公债负担是指国家发行公债给各相关方面造成的利益损失和政府因负担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公债负担既包括国民经济的负担,也包括不同利益主体的负担。1.国民经济的公债负担2.政府的公债负担3.认购者的公债负担4.纳税人的公债负担第二节 公债负担二、公债负担的类型1.货币负担和实物负担2.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3.形式负担和实质负担第二节 公债负担三、中国公债负担的现状(一)

263、公债负担率考察第二节 公债负担三、中国公债负担的现状(二)债务依存度考察第二节 公债负担三、中国公债负担的现状(三)公债偿债率考察第三节 公债管理一、公债的发行管理(一)公债的发行方式1公募法。指政府或受政府委托的部门向社会公众募集公债的发行方法。公募法又可进一步分为直接公募法和间接公募法两种。2包销法。又称承受法,是指政府将发行的债券统一售予金融机构,再由金融机构自行发售的方法。3公卖法。又称出售法,是指政府在证券市场以公开出售的方式发行公债的方法。第三节 公债管理一、公债的发行管理(二)公债的发行条件:价格与利率1. 公债的发行价格。是公债的出售价格或购买价格。按照公债发行价格与其票面值的

264、关系,公债发行可以分为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三种。2. 公债的利息率。是政府因举债所应支付的利息额与借入本金额之间的比率。公债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参照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政府信用状况、社会资金供给量等三种因素确定。第三节 公债管理一、公债的发行管理(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债发行方式的演变我国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以来,具体的发行方式有过多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其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主要是行政性摊派方式发行。第二阶段是19911994年,主要是承购包销的方式。第三阶段是1995至今,主要是招标发行的方式。第三节 公债管理一、公债的发行管理(四)我国国债发行管

265、理方式的转变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年度发行额管理的方式。按照这种管理模式,每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将视当年国债还本付息数额以及当年财政赤字数额而定,即国债发行额度等于当年国债还本付息数额加上当年财政赤字数额。从2006年起,我国改进国债管理办法,采取国债余额管理方式管理国债发行活动。所谓国债余额管理是指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一个国债余额上限,这个指标等于上一年的国债余额加上本年度财政预算的赤字。19852005年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 20052017年中央财政债务余额情况第三节 公债管理二、公债的流通管理(一)公债发行和流通的关系公债的发行和流通相辅相成,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公债

266、发行是公债流通的基础,没有公债发行,公债流通就失去了客观存在的必要性,而公债流通确保了外部投资者愿意向政府提供新的资金来源,为公债顺利发行和平衡财政收支创造了良好条件。公债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是政府初次出售新债券的市场。公债发行市场的作用是将政府为筹集资金向社会发行的债券,分散发行到投资者的手中。公债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指以发行债券为买卖、转让对象的市场。第三节 公债管理二、公债的流通管理(二)公债流通市场的构成公债流通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在证券交易所内买卖债券所形成的市场,就是场内交易市场,这种市场组织形式是债券流通市场较为规范的形式。场外交易市场又称“店头市场”或柜台

267、交易市场,是指证券经纪商和证券自营商不通过证券交易所,而是在证券商之间或证券商与客户之间直接进行的证券分散买卖市场。第三节 公债管理二、公债的流通管理(三)公债流通市场的交易方式1. 现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成交后即时清算交割其债券和价款的方式。2. 期货交易。是指公债买卖双方成交后按契约中规定的价格、数量进行远期交割的一种债券交易方式。3. 回购交易。是指公债交易商或投资者在卖出某种公债的同时,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再买回同一牌名、同等数量的公债的一种交易方式,其实质是证券的卖出者借入资金。4. 期权交易。是指公债交易双方为限制损失或保障利益而签订的,同意在约定时间内按协定价格买

268、进或卖出契约中指定的债券,也可以放弃买进或卖出这种债券的交易方式。第三节 公债管理三、公债的偿还管理(一)公债的偿还方法1. 买销法。也称收买偿还法、市场偿还法,是政府按照市场价格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政府所发行的公债,公债的偿还通过市场交易完成。2. 比例偿还法。是指政府按照公债的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3. 抽签偿还法。是指政府通过定期抽签确定应清偿的公债的方法。4. 一次偿还法。是指国家定期发行公债,在公债到期后,一次还清本息。第三节 公债管理三、公债的偿还管理(二)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预算盈余偿还,是指政府以预算盈余资金作为偿债资金来源的做法。建立偿债基金,以备偿债之用,也是筹集公债偿还资金的一

269、种方法。预算列支方法,指公债偿债期到时,政府将当年到期的公债本息直接列入本年预算支出中,以预算资金抵偿公债,从而使预算资金成为政府偿债的资金来源。政府发行新债还旧债,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筹集偿债资金的常用方法。思考题1. 公债大规模出现的背景是什么?2. 试结合有关衡量指标,分析当前中国的公债风险。3. 谁实际上负担了公债?4. 如果公债是政府的一种收入,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政府永远不会出现收不抵支这一问题? 5. 试分析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公债市场发展的关系。公共财政概论第第十一十一章章 政府预算政府预算目 录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一、政府预算的概念

270、及产生 (一)政府预算的界定政府预算,亦称国家预算,是各级政府依据法律和制度规定编制,并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收支计划,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的预算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里面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因为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一、政府预算的概念及产生 (一)政府预算的界定1.政府预算是以年度财政收支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对年度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的预计与测算。2.政府预算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政府预算本身是一个经过立法机关审批的法律文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预算就是规范政府财政运行的标尺,不得

271、随意突破,也不得任意减少。3.最后,政府预算还是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政府预算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其差额。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一、政府预算的概念及产生 (二)现代政府预算的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政府预算产生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英国。政府预算的产生,是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的必然要求。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是政府预算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一、政府预算的概念及产生 (三)我国政府预算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时期,只有预算思想而没有形成真正的政府预算。清光绪皇帝1898年实行变法,推行新政,提出“改革财政,编制政府预算”,但最终变法夭折

272、,未能实施。1908年,清政府颁布清理财政章程,于1910年起试编政府预算。1931年,国民政府主计处成立,公布了预算章程及办理预算收支分类标准,当年第一次正式编制了总预算。1951年8月,政务院发布了预算决算暂行条例199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审议通过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审议通过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二、政府预算的原则 1.完整性2.可靠性3.公开性4.法治性5.年度性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三、政府预算的分类 (一)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形式,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汇集编入单一的预算表格内,而不去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

273、质。复式预算是将预算年度内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表格,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复式预算的典型做法是把政府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部分。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三、政府预算的分类 (二)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以以前财政年度的财政收支为基数,依据新的财政年度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预算。零基预算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状况,所有财政收支计划必须从零开始,重新审核,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三、政府预算的分类 (三)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时间为一年的政府收支预算。中长期预算,也称中长期财政计划,是指预算时

274、间一年以上的财政收支计划,一般把一年以上10年以下的计划称中期预算(中期计划),把10年以上的计划称长期预算(长期计划)。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三、政府预算的分类 (四)总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总预算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由各级政府的本级预算和下级政府总预算组成。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预算,部门预算的总和构成政府本级预算。单位预算是部门预算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各政府部门直属机关及其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收支预算。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三、政府预算的分类 (五)中央政府预算与地方政府预算中央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反映中央政府活动的财政收支计划。除

275、中央政府外,其他级次政府均可称为地方政府,其相应的预算就是地方预算。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四、我国政府预算的组成体系 (一)一般公共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四、我国政府预算的组成体系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产生的各项收支预算。

276、(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五、政府预算过程(一)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也是一个预算过程运作的基础。(二)预算审批预算草案编制完成之后必须提交立法机关审议。(三)预算执行政府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重要环节。(四)政府决算政府决算是整个预算工作过程的总结。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一)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部门预算保证了预算的

277、完整性,预算编制更为细化科学,而且要求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相分离,有助于消除预算分配权分散化、部门收支行为不规范、预算约束软化等种种弊端。从 2000年开始,中央政府的六个直属部委进行部门预算改革试点,此后逐步推广到所有的政府部门。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我国原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分类方法是计划经济时期参照苏联财政管理模式确定的,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财政管理与改革的需要,弱化了政府预算管理基础。为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并为进一步深化各项财政管理改革,防止腐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创造有利条件,在前期广泛试点并征求意见的

278、基础上,从 2007 年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此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了一套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在内的完整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奠定了我国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保持相对稳定。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规范国库集中收付活动的各种法令、办法、制度的总称,其运作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所有财政性资金 (包括预算内外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逐步推进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

279、度改革一、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四)政府采购改革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行为,以及包括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等内容的公共采购管理制度。1999年,财政部制定发布了 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有关政府采购的第一部规章,明确了我国政府采购试点的框架体系。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推行阶段。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五)全口径预算改革1998

280、年,我国提出了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目标,要求规范政府收支,将政府所有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接受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 “实行全口径预算”,积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并致力于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改革和完善非税收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2010年6月,财政部印发了 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起,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把中央和地方的所有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标志着 “预算外资金”概念成为了历史,

281、是我国推进全口径预算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为我国全口径预算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规定,地方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一般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六)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革中期财政规划是中期预算的过渡形态,是在科学预判未来三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财政收支政策和重大项目资金安排,逐年滚动管理,实现规划期内跨年度平衡的预算收支框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有利于完善政府治理体系,稳定市场主体

282、预期,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保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贯彻实施,更好发挥财政稳定器和“逆周期”调节器作用;有利于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解决各类规划之间衔接不够、财政支出结构固化、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七)政府会计制度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 “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修改后的预算法也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以来,财政部相继印发 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制度等文件,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标

283、准体系初步建成。政府财务报告不同于传统的政府财政报告,是反映各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的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综合分析等。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八)预算监督体系改革1.人大监督1998年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预算工作委员会 (简称预工委)。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特别加强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责任,强化了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和控制。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

284、资产监督职能。”2017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开启了预算监督由流量到存量、由流到源的监督模式。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加强人大对支出预算和政策的审查监督,提高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审计监督3.社会监督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二、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二、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一)

285、全面规范透明一是推进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二是深入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中期财政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对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严格规范超收收入的使用管理。三是不断拓展预算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完善预算公开的方式方法,加强预算决算公开情况检查,全面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二、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二)标准科学遵循财政预算编制的基本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等因素,明确重点支出预算安排的基本规范。扩大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

286、理范围,建立健全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深入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对预算编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强预算评审结果运用,及时总结不同项目的支出规律,探索建立同类项目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二、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三)约束有力严格落实预算法,切实硬化预算约束。坚持先预算后支出,年度预算执行中,严格执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严控预算调整和调剂事项,强化预算单位的主体责任。严格依法依规征收财政收入。构建管理规范、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本级债务负责,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地方政府一律采取发行政府债券方式规范举债,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

287、限额管理。层层落实各级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大问责追责和查处力度,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做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第二节 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二、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四)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紧紧围绕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关注支出结果和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体现权责对等,放权和问责相结合。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目标执行动态监控。推动绩效评价提质扩围,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民满意度。思考题1. 政府预算的原则包括哪些?2. 什么

288、是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3. 中国的复式预算体系包括哪些内容?4. 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全口径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进程。5. 结合现实,分析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和要求。公共财政概论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财政体制财政体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目 录第一节 财政体制概述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第三节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第一节 财政体制概述一、财政体制的概念与分类一、财政体制的概念与分类(一)财政体制的界定 财政体制,是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上下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承担着处理财政分配中各种责、权、利关系的职责。 狭义的财政体制,是关于处理各级政府间分配关系和权责安排的基本制

289、度。 广义的财政体制,除包含狭义财政体制的内容之外,还包含了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和非税收入管理体制以及政府财务管理体制等多项内容。第一节 财政体制概述一、财政体制的概念与分类一、财政体制的概念与分类(二)财政体制的分类 集权型财政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中的各种权限高度集中在中央。 分权型财政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中的责权大致分散在中央和各级政权当中。 第一节 财政体制概述二、分级财政理论二、分级财政理论(一)财政分权的一般理论1.蒂布特模型与地方公共产品供给2.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理论3.奥茨分权定理4.其他分权理论5.财政分权理论的比较与思考 第一节 财政体制概述二、分级财政理论二、分级财政理论

290、(二)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 1.全国性公共产品。能够满足全国范围内居民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2.地方性公共产品。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并只能满足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居民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第一节 财政体制概述二、分级财政理论二、分级财政理论(三)分级财政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职能的分工 1.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与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相对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2.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分工。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一、一、政府间支出划分政府间支出划分 (一)政府间事权与支出划分的原则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2.依据受益范围原则划分支出3

291、.兼顾公平与效率4.相对稳定与适当调整相结合5.坚持事权和支出划分的法治化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一、一、政府间支出划分政府间支出划分 (二)政府间支出范围的划分1.应完全归中央政府承办的事务2.应完全归地方政府承办的事务3.由中央承办、地方协助的事务4.由地方承办、中央资助的事务5.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二、政府间收入划分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一)政府间的税收划分1.税收划分的依据将各税种的功能与各级政府的职责相结合。注重多级财政关系间的相互协调。体现税收划分的便利性。使税收划分有利于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二、政府间收入划分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一)政府间的税收划

292、分2.税收划分的方式划分税额划分税种划分税率划分税制混合型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二、政府间收入划分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一)政府间的税收划分3.税收权限的划分分散型的税收权限划分方式适度集中、相对分散的税收权限划分方式集中型的税收权限划分方式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二、政府间收入划分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划分按隶属关系级次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二、政府间收入划分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三)国有资源收入的划分按其归属,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二、政府间收入划分二、政府间收入划

293、分 (四)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划分按照预算级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央基金预算收入、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基金收入。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三、政府间转移支付三、政府间转移支付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依据1.解决纵向财政失衡问题2.应对横向财政失衡问题3.解决公共产品提供中的外部性问题4.弥补收入划分方式的不足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三、政府间转移支付三、政府间转移支付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1.一般性转移支付。目的主要是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专项转移支付。属于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政策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第三节 中国

294、财政体制改革一、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进程一、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进程 (一)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变化第三节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第三节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一、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进程一、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进程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1.规范了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2.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3.中央调控能力增强,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4.增强了地方加强收支管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第三节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一、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进程一、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进程 (三)

295、财政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有待完善2.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够规范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4.省以下财政体制亟待进一步优化第三节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二、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二、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1.坚持财政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2.继续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有利于公平正义和国家发展强大、长治久安第三节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二、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二、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1.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2.以清晰划分事权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财政体制改革3.实施财政扁平化改革,适当减少财

296、政管理层级4.形成合理、协调的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格局5.充分发挥省级财政的调节能力6.坚持渐进性改革的原则思考题思考题1. 谈谈你对分级财政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职能分工的看法。2. 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3. 为什么要实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政府间转移支付主要采取哪些方式?4. 我国分税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5. 请谈谈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公共财政概论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目 录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第二节 财政政策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一、财政平衡的内涵财政平衡,亦称财政收支平衡或预算平衡,是指

297、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财政收支或政府预算收支的对比关系,不外乎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形成财政结余;二是支大于收,出现财政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实现财政平衡。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一、财政平衡的内涵明确财政平衡的内涵,树立科学的财政平衡观:第一,财政平衡是相对的或大体的平衡,不存在绝对的平衡。第二,应树立动态平衡的观点,不拘泥于静态平衡或一个预算年度内的收支平衡。第三,财政平衡只是一种局部平衡,它应该服从或服务于宏观经济总体平衡。第四,不仅要关注中央政府的收支平衡,也要研究各级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第五,应该注意将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区分开来。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二、财政赤字(

298、或财政结余)的计算口径根据是否将债务收支作为正常的财政收支,可以有两种计算财政赤字(或结余)的口径:1.硬赤字(结余)=(正常收入+债务收入)-(正常支出+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将债务收支视为正常的财政收支。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二、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的计算口径根据是否将债务收支作为正常的财政收支,可以有两种计算财政赤字(或结余)的口径:2.软赤字(结余)= 正常收入-(正常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不把年度债务收支计入正常财政收支范围,在此前提下,收支相抵形成的差额,叫做财政软赤字,但在这种计算方法下,债务利息的支付是列入经常支出的。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二、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的计算口

299、径中国19531993年都基本上采用第一种方法。这样,从账面上看,财政收支很容易实现平衡,但这样做存在问题。19941999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政府收支核算制度作了一些修正。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财政收支不再包括公债收支,这段时间财政赤字(或结余)口径为:财政结余或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2000年之后,国债利息支出被列入正常的预算支出,中国的财政赤字(或结余)口径已完全与国际通行的做法接轨。2006年起,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建立。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三、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动态(一)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司空见惯,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经

300、济现象。目前理论界一般是将欧盟国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入围限制标准”,赤字率不超过3%,作为适度赤字水平的参考值。 赤字率=财政赤字/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三、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动态(一)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2009年,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导致世界各国“负债累累”,欧元区的财政赤字比2008年增长了近三倍,欧盟各国的平均财政赤字率由2008年的2.3%上升到2009年的6.8%。为了应对窘境,近年来,欧盟各国都推出了多副“猛药”,削减政府赤字,取得了很大成效。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三、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动态(一)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受金融海啸影响,美

301、国2009财政年度的赤字额达到惊人的1.42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0%,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高纪录。为了在保增长、保就业的同时,平息外界对高赤字的担忧,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举措,使得联邦赤字连续七年下降。然而好景不长,在刚刚结束的2017财年,由于开支增速超过收入增速,美国财政赤字较2016财年增加约800亿美元,达到6 657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5%,创2013财年以来新高。特朗普政府认为,经济增长低迷是导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三、财政赤字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动态(二)中国财政赤字的动态年份年份赤字额赤字额/亿元亿元赤字率赤字率/

302、%年份年份赤字额赤字额/亿元亿元赤字率赤字率/%1979135.43.320042090.41.3198068.91.520052281.01.21985-0.57-0.020061662.50.81990146.50.82007-1540.4-0.61995581.51.020081262.30.41996529.60.720097781.62.21997582.50.720106772.71.61998922.21.120115373.41.119991743.61.920128699.51.620002491.32.5201311002.51.920012516.62.320141141

303、5.51.820023149.62.6201516200.02.420032934.72.2201621800.02.9表13-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的情况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14年以前(含2014年)的赤字额为实际赤字,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减去“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后的差额。2015年以来的赤字额为调节后的财政赤字,计算公式为:财政赤字=实际赤字-(中央调节基金净调入额+地方调节基金净调入额+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其他三本账调入资金净额)。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四、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一)动用历年财政结余(二)发行货币或向银行透支(三)开征新税或提高

304、税率(四)举借内外债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与分类(一)财政政策的概念广义而言,财政作为政府经济活动或收支活动,都是在政策指导下展开的,因而财政政策既包含宏观政策又包含微观政策。本章所述财政政策主要是狭义的宏观政策,专指财政间接干预宏观经济运行以稳定经济的政策。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与分类(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从政府宏观调控视角出发,财政政策是政府以一定的财政经济理论为依据,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规定的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的基本规则。这一定义表明:(1)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制定的。(2)财政政策包括多种财政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3)财政政策是为实现特定目

305、标而规定的运用财政政策手段的基本规则,而不是任何一项运用政策手段的决策。(4)财政政策是以一定的财政经济理论为依据的。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与分类(二)财政政策的分类1. 按照财政政策手段划分:税收政策、公共支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国债政策等。2. 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3. 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4. 按照财政政策作用的不同方面划分: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5.按照作用的范围:一般政策和个别(特殊)政策6.按照适用的时间:长期政策、短期政策等。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

306、二、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指政府通过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目的。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财政政策中的主导方面。财政政策目标的确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异。西方国家政府的财政政策目标经历了一个由财政目标到经济目标、由单一内容到多元内容的变化过程。中国的财政政策目标不应以财政本身的状况而定,而主要应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决定。而且,中国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多元的,多元的财政政策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有层次之别,可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二、财政政策的目标(一)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确立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首先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要求,即在中国共

307、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二、财政政策的目标(二)财政政策的近期目标1. 充分就业2. 物价相对稳定3收入的合理分配4经济适度增长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货币政策概述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

308、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中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货币政策概述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1)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专业银行)的贷款。(2)存款准备金制度。即各专业银行要将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交存中央银行。(3)利率。中央银行根据资金松紧情况确定调高或调低利率。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过程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紧缩性货币政

309、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政策的实际需要量;中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大体上等于货币需要量。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作用:1. 传导过程差异2. 政策调整时滞差异3. 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差异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1.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2.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3.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4.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所谓“松”“紧”搭配,主要是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的特殊功能,达到在总量上平衡需求、在结构上调整市场资源配置

310、的目的第二节 财 政 政 策四、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1998年,面对严峻挑战,中国决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5年中国转向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中性的财政政策)。2008年9月,中国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思考题1. 你认为什么样的财政平衡口径是合理的?2. 你如何看待不同的财政赤字口径?试结合中国财政赤字口径的变化进行分析。3. 请分析1998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的变化及原因。4. 请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搭配。5. 请阐述未来五年中国的财政政策走向。公共财政概论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国际财政国际财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目 录第一节 国际

311、财政概述第二节 国际财政支出第三节 国际税收协调第一节 国际财政概述一、国际财政的界定 (一)关于国际财政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1)把国际财政视为世界或全球视角的财政,即世界财政或全球财政;(2)把国际财政视为国际关系中各国政府财政行为的相互交往。 (二) 国际财政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国际财政概述二、国际财政的理论分析(一)国际资源配置国际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全球性公共产品提供的难题与破解(二)国际收入分配国际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国际税收对外援助第一节 国际财政概述二、国际财政的理论分析(续)(三)国际经济稳定与发展国际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含义国际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第一节 国际财政概述三、中

312、国的国际财政关系 (一) 中国与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国家(也包括非国家行为主体)通过谈判协商,在国际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上,权衡各自利益,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而建立的自我实施性质的国际规则或机制的总和。(1)中国作为全球大家庭的一员,始终注意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2)中国通过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现有的国际组织以及各类区域性国际组织平台参与全球治理,并根据需要发起新的组织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3)完善国际规则秩序,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财政概述三、中国的国际财政关系(续) (二)中国在国际财政关系中的地位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提供中的中国国际收

313、入分配中的中国国际经济稳定与发展中的中国第二节 国际财政支出一、对外援助支出 (一)对外援助支出概述(1)项目援助和现金援助(2)无偿援助、无息援助和优惠贷款 (二)中国的对外援助支出第二节 国际财政支出二、对国际组织的支出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缴款联合国会费 世界银行股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股金 世界卫生组织会费及捐赠(二)区域性国际组织缴款亚洲开发银行股金 亚投行股金 新开发银行出资第三节 国际税收协调一、国际税收问题的成因 (一)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多 (二)国家间税收主权的冲突 (三)各国税制的差异第三节 国际税收协调二、国际税收协调的方法 (一)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免税法 扣除法 抵免法(二)国际税收协定(三)自由贸易区第三节 国际税收协调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制度的完善 涉外税收 国际税收管理 建立一个全球公平和现代化的国际税收体系思考题1. 如何理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这对全球治理体系完善能起到怎样的作用?2. 国际财政与国家财政相比有何特点?3. 请用全球性公共产品理论分析联合国存在的必要性与行动的困难。4.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参与国际援助?5. 中国应该如何参与国际税收体系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