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平面模型应力计算法课件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70095478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0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平面模型应力计算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平面模型应力计算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平面模型应力计算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平面模型应力计算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平面模型应力计算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平面模型应力计算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平面模型应力计算法课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已知P=700N,f0=12.5KN/m,眼杆厚度t=5mm,读出A点处条纹级数nA=9.56级。图中D=26mm,d=3mm,b=13.7。 根据钉压法判断A点受拉,故二,应力集中 式中: m 是等截面上的平均应力 2-2切应力差法根据等差线和等倾线两种资料,还不能解决模型内的应力值,必须在增加一个条件才行。增加的条件可以利用理论分析,也可以利用其它的实验办法。这里先介绍切应力差法。 从平面受力的模型中取出任一单元A来考察,单元体A处在执教坐标系x,y中的任意一点i,j处,如图2-2a所示。单元体的受力情况如图2-2b所示。本身重量不计,模型厚度为d。 根据平衡条件 可得 逐渐一次取前一个

2、单元体,直到单元体取到模型的边界点B为止。这里就可以得出式中, 表示与单元体统一很坐标边界上沿x方向的应力,可以根据边界上的等差线求出 图2-2平面受力模型及单元体 在边界点B处,设沿边界切向的正应力为一个已知值。再根据单向应力状态公式,参照图2-3a,b所示边界应力关系可得到 式2-2中的第二项内的是相距为的各单元体的上、下两截面上的切应力之差,而是上述这些单元体上切应力的叠加。如能求出这些相距危及同一水平坐标上各单元体上、下两截面上的切应力,则其差自然可以获得。根据已学过的应力公式可计算切应力为 其中1-2 ,由等差线得出, 由等倾线得出。图2-3 边界应力关系 至于切应力的指向(代表正、

3、负的符号)以观察主应力的方向确定。如图2-4所示。 由切应力所作用面的法线N开始,按首先与第一主应力相遇的原则转向,则切应力的方向与此转向相遇。这个指向若与取平衡条件时单元体A(图2-2b)上切应力的指向一致时,则为正;反之,为负。 切应力指向如图2-5所示。图2-4 切应力指示图标 图2-5 切应力符号切应力符号确定例2-1 一对径受压圆盘模型,直径D=50mm,厚度d=6.2mm,荷载P=800N,材料条纹值f0=12.3KN/m级。求距水平直径为10mm截面上的垂直应力y 计算步骤如下: 1画出等差线和等倾线,如图27所示。 2按照式(2-3)和图27算出AB,CD两截面分界线上的切应力

4、,此时,切应力为正,从而即可得到和 值, 所谓 是表示相邻两分界线上的切应力差的平均值。图2-7a 徒手描绘 图2-7b 等差线照片 3根据式(2-2),代入平均切应力差就得到x 4再按照式(2-3)算出OO1截面分界线上的切应力,从而按照式(2-4)即可算出应力y 。因为 y ,所以在式(2-4)中根号前取负号。 计算时,列表进行,如表2-1和表2-2所示。 理论计算值和实验结果如表2-3中所载。 如果不能得到理论值,则利用平衡条件进行校核。2-3厚度测定法2-4 数值解法求主应力和 例题2-2 一对径受压圆盘,直径D=5cm。其等差线如图2-7b所示。要求求出受力模型内各点的主应力和 。

5、解:由于圆盘形状及受载方式为对称于x轴和y轴,故取圆盘的四分之一进行考察即可.先把圆盘划分成若干网格,使间距等于o.5cm,对各节点编号。载荷作用点以O1表示,除该点有应力之外(先任意假定为100)在圆盘其余边界上全部为零,如图210所示。 图2-10 圆盘节点 应用上述方程(2-11)建立各内节点的主应力和方程。 对于节点1,2,3,4,5,6,7,8,9,12,13,14,15,16,18,19,22, 23,全部应用四点方程(2-11),共建立18个方程。 对于节点17,20,11和21,应用式(2-11b),共建立4个方程,例如,建立点17方程,bcd=0.5cm,精品课件精品课件!精品课件精品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