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文档资料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0070442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538 大小:7.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38页
中医学基础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38页
中医学基础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38页
中医学基础文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38页
中医学基础文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文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文档资料(5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1绪论v学习目标说出中医学不同时期经典著作的意义以及主要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历史贡献。记住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2中医学发展概要v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疾、医、疥、浴等医用文字的记载。在周代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医学分科,并有改善环境卫生除虫灭鼠等防病活动的记载。3中医学发展概要v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问世 。v公元1世纪,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 。v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v晋至隋唐时期,中医学辉煌发展,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

2、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4中医学发展概要v明代的普济方载方61739首,为当时方剂学发展之最。 v明代科学家李时珍,耗时30年,著成本草纲目一书,共载药1892种,绘图千余幅,收方万余首,丰富了我国医药学的内容,奠定了植物学发展的基础,成为世界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典籍。 v新中国成立以后,编纂出版中医大辞典、中药志等大型中医典籍。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v整体观念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v人与自然环境 v人与社会环境v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6小 结v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以内经为代表的医学经典著作奠定并完善了中医学理论,

3、以扁鹊、华佗、张仲景、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著名医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学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历经几千年久盛不衰,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7目标检测题 v中医学历史上有代表的医家和主要著作有哪些?v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8第1章阴阳五行学说v学习目标牢记阴阳及五行的概念说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描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9第1节 阴阳学说v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的相对性 10一、阴阳

4、学说的基本内容v阴阳对立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v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v阴阳消长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v阴阳转化一定条件下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阴阳对立的双方,可以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11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5.确立治疗原则6.归纳药物性能7.指导防病养身12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v就人体部位而言,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属

5、阳,四肢内侧属阴。按脏腑功能特点分,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形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13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v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凡组织器官和气血津精等具物质属性者属于阴;而由这些物质所发挥出的机体功能则属于阳。机能活动(阳)的产生,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14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v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阳邪致病

6、则多见阳盛伤津之热证;阴邪致病则多见阴盛伤阳之寒证。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则多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精亏损不能制阳,则多致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154.用于疾病的诊断v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其中的总纲,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如望诊见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听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问诊口渴喜冷饮者属阳,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者属阴;切诊脉浮、数、滑、实者属阳,沉、迟、涩、虚者属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7、165.确立治疗原则v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成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临床上因阳热太盛耗津伤液者,可用寒凉药治其热;阴寒太盛损伤阳气者,则用温热药物治其寒,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若阴虚不能潜阳而致阳亢者,应滋阴以潜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应助阳以消阴,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总之,调整阴阳失调的基本原则,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176.归纳药物性能v中药的性能也可用阴阳来概括。如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味酸、苦、咸者属阴,辛、甘、淡者属阳;具沉降作用的药物属阴,具升浮作用的药物属阳。治疗疾病,要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恰当选用药物。如

8、阳盛热证,选寒凉之药以清热;阴盛寒证,则选温热之药以祛寒;阴虚之虚热证,选凉润药物滋阴清热,阳虚之虚寒证,则选温补药物壮阳散寒等。187.指导防病养身v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势必影响人体内在的阴阳变化。顺应四时,调整阴阳,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春、夏季阳气旺盛,要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季阴气充盛,则要注意“秋冬养阴”。维持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不致使阴阳偏盛偏衰,是防病养身的根本所在。19第2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0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行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

9、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21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特性(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四)五行的相乘相侮22(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生发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生热、温暖、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穑”,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金曰从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23(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方五季五气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东春风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南夏暑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中长夏湿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西秋

10、燥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羽咸黑藏北冬寒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慄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24(三)五行的相生相克v1相生 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v2相克 有相互制约、抑制、克伐之意。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5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图金木水火土 表示相克 表示相生26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1相乘 即相克得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2相侮 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又称“反侮”,是事物间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27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联系中医学以五

11、行属性来概括五脏的生理特性,用相生和相克来说明脏腑间的生理关系。五行学说还用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及其内在联系。28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五行学说既可以说明生理状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又可用以说明病理状态下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传变。29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用于疾病的诊断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方面的变化。30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常和五脏生克关系的异常变化有

12、关。治疗时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还应考虑到其它有关的脏腑,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疗目的。31小 结 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内容,可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五行说说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即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这种五行之间的生化克制,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运动变化,当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现象遭到破坏之后,可以出现异常的相克现象,即相乘和相侮。五行学说可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能够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32目标检测题1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简述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3.按照五行的特点对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器官进行归类。4. 33第2章 藏 象v学习目标描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记住气的分类、组成及气血津液的来源。说出气和血的功能。描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34v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学认识。古代解剖知识不仅奠定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而且直接促进了对部分内脏功能的认识。二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医疗实践。三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主要为阴阳、五行学说。35v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

14、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36第1节 脏腑一、五脏五脏为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亦属脏,又称为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37(一)心v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于小肠与心,相为表里。381.主血脉 v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心主血和主脉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v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v体现心有生血的功能。心主脉v是指血液在脉管内循行,在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下,心脏和

15、脉管有规律的舒缩,维持全身血液的正常循环。 392.主神志 v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全身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403.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v脉是指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v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v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是指舌的变化可以反映心的功能状态。41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v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志有关。v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经汗孔排于体表之液体。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说。42(

16、二)肺v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大肠与肺,相为表里。431. 主气司呼吸 v 司呼吸即是指肺气主司人的呼吸运动,肺主气的生理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对气的主宰作用 。442. 主宣发肃降 v宣发,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布散一是通过肺的呼吸排除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输于头面,向外布达于周身皮毛;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气化津液化生汗液,并控制和调

17、节其排泄。v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与谷气结合形成宗气运行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它脏腑组织;三是将津液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在肾阳气化作用下成为尿液。453.通调水道 v 肺是通过宣发和肃降来完成通调水道功能的。v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向上向外布散水液和水谷精微,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v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向内向下输送水液和水谷精微到其他脏腑,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和膀胱,促进尿液的生成。464朝百脉、主治节v朝百脉即是说肺通过脉管流注汇聚全身的血液,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

18、输布到全身,所以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功能。v主治节即治理和调节之意。一是肺主呼吸,调节人体有节律的呼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维持气的正常升降出入;三是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可以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着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475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v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v汗液排泄蒸发可以调节体温,同时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实际上起到配合呼吸运动的作用。因此皮毛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也是辅助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v肺开窍于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鼻与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

19、“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 486.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v肺在志为忧(悲),忧和悲均属于不良精神刺激,同属肺志。v肺在液为涕,涕是鼻黏膜的分泌物,可润泽鼻窍。49(三)脾v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和统血。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胃与脾,相为表里。501. 主运化v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精微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v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能。 运化水液v是指脾气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 。512主升清v升指上升输布和升举,清指水谷精微

20、等营养物质,指脾的运化功能以上升为主,脾具有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脾主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v脾主升举内脏,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能维持体内脏腑位置相对恒定。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气陷于下,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阴挺)、脱肛等病证。523主统血 v指脾气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气衰固摄功能减退,血液将离开正常的轨道,失去统摄而导致出血。 534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v脾在体合肉是指全身的肌肉都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这是

21、由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决定的。v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是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与有密切关系。545.在志为思,在液为涎v脾在志为思,思的情志与脾的生理功能关系最为密切。v在液为涎,涎即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称为涎。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可润泽口腔,助吞咽和消化。55(四)肝v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胆与肝,相为表里。561. 主疏泄 v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展、调达、升发的特性,保持全身气机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1)调畅气机(2)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

22、输布(3)促进消化(4)调畅情志 此外,肝气的疏泄功能与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关系密切。 572.主藏血 v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58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v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包括肌腱和韧带。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 。v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的视力功能有赖于肝血之濡养。59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v肝在志为怒,怒属于一种不良的精神刺激,大怒易致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中风昏厥;郁怒可引起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v肝开窍于目,泪自目出,正常情况下可濡润、

23、保护眼睛。60(五)肾v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611.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v肾所藏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可以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v肾藏精,精化气,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v肾中精气按照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肾阴和肾阳两种。肾阴又叫“元阴”、“真阴”;肾阳又叫“元阳”、“真阳”。622. 主水v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v一方面,肾气对参与

24、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之阳气促进其它脏腑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尤其是脾肺两脏。v另一方面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之浊液,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化为尿液贮存在膀胱中,在通过肾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正常地生成和排泄,从而主宰人体津液代谢的最主要过程。633.主纳气 v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固摄、受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防止呼吸表浅,保持吸气的深度的作用。 644.在体合骨 v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髓居骨中,滋养骨骼,骨骼得到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髓居骨中,滋养骨骼,骨骼得到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肾精化生之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肾精化生之髓分骨髓、脊髓和脑

25、髓,肾精充足,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则思维敏捷,精力髓,肾精充足,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则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充沛。v精与血是互为滋生的,精与血是互为滋生的,“发为血之余发为血之余”,发的营养来源于血,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发为肾之外候,发的生长状态,是肾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发为肾之外候,发的生长状态,是肾的精气盛衰的反映。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的精气盛衰的反映。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茂密色黑而润泽;老年人肾气虚衰,头发变白而易于脱落。茂密色黑而润泽;老年人肾气虚衰,头发变白而易于脱落。v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耳的听觉功能灵敏

26、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v二阴,前阴是指尿道和外生殖器,有排尿和生殖的作用;后二阴,前阴是指尿道和外生殖器,有排尿和生殖的作用;后阴即肛门,有排泄粪便的功能。阴即肛门,有排泄粪便的功能。655.在志为恐,在液为唾v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情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v唾是口津中较稠厚的部分,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唾为肾精所化。 66二、六腑v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其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以“通”和“降”为主要特点

27、。67(一)胆v胆,贮藏精汁,功能似脏,又为奇恒之腑。胆与肝由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v1贮藏和排泄胆汁 v2主决断68(二)胃v胃,又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胃体部分称为中脘。胃与脾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v1主受纳与腐熟水谷。v2主通降,以降为和。69(三)小肠v小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脏器。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

28、关系。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v1主受盛和化物v2泌别清浊一是小肠将消化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将食物残渣输送到大肠;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将剩余的水液经肾的气化渗入到膀胱,形成尿液。 70(四)大肠v大肠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71(五)膀胱v膀胱位于小腹中央,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72(六)三焦v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与心包由

29、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v三焦部位的划分及生理功能特点v(1)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头面部,称作上焦。主要功能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灵枢将上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形容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v(2)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和胃。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灵枢将中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中焦如沤”,形容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状态。v(3)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小肠、大肠、膀胱。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将下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下焦如渎”,

30、形容下焦排泄水液及糟粕的功能状态。73三、脏腑之间的关系v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联络六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全身组织器官,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构成的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协同和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在病理上,也是按着一定规律相互传变、相互影响。74小 结v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脏腑间关系的学说。中医按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形态结构特点把脏腑分成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人体的精气,具有藏而不泻的生理特点;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的生理功

31、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之合称。藏象学说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通过经络与六腑、五体、五华、五液、五官、九窍及五志等相联系,这种联系在生理、病理中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在诊察疾病时,常通过观察五官、五体、五华、五志等异常变化,来诊断内部脏腑的病变。v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功能各有特点,但互相维系,相互化生和促进。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二者可相互渗透和转化。75目标检测题v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有何不同?v脾主运化、肝主疏泄的含义是什么?v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32、?v试述气和血的功能。v简述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和排泄过程。v简述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76第3章 经络与腧穴v学习目标说出经络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和经络系统的组成。描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和流注次序。知道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生理功能。77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v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78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v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皮肤、筋肉。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与督、任

33、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别络”。 79二、经络系统80第2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v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机体平衡 81第2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v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4预防疾病 82第3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v十二经脉(一)名称与分布规律(二)走向与交接规律(三)表里关系(四)流注次序v奇经八脉83(一)十二经脉名称与分布规律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缘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

34、后缘足太阴脾经阳阴胃经下肢前缘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缘84(二)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v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手三阴经起于胸中,从胸走向手,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交于足三阳经;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交于足三阴经;足三阴经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腹、胸,交于手三阴经。v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如此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85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86(三)十二经脉表里关系v手足三阴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的互相沟通,组合

35、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87(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肺中足大趾目外眦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胸中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小趾端目内眦小指端心中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大趾端鼻翼旁食指端88二、奇经八脉v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89第4节腧穴v一、腧穴的概念及命名v腧穴是分布在经络循行线上脏

36、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处所,是针灸疗法施术的特定部位。90二、 腧穴的分类v人体腧穴大体上归纳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一)经穴 v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361个,有明确的固定位置和专用名称。(二) 奇穴 v奇穴,指既有明确位置,又有一定的名称但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三)阿是穴v 阿是穴,指既无固定部位,又无具体名称,而是在机体病患处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即“以痛为腧” 。91三、腧穴的作用v(一)诊断作用v(二) 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近治作用 每一个腧穴都可以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和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2.远治作用远治作用 主要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

37、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3.特殊作用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时,对机体的不同状态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92四、腧穴的定位方法v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也称自然标志定位法。93四、腧穴的定位方法v2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无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在其自身测量。94 人体各部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 说明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眉间至前发际大椎穴至后发际两额角之间耳后两乳

38、突之间123399直寸直寸直寸横寸横寸用于量头部的纵向距离用于量头前部的横向距离用于量头后部的横向距离躯干部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两乳头之间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98583直寸直寸直寸横寸横寸用于量胸部的纵向距离用于量上腹部的纵向距离用于量下腹部的纵向距离用于量胸腹部的横向距离用于量背腰部的横向距离四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肘横纹至腕横纹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髁上缘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高点臀横纹至腘横纹腘横纹至外踝高点91218131416直寸直寸直寸直寸直寸直寸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同上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用于足三阳经穴的骨度分寸同上95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39、v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用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也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比量法”。临床常用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有三种。96手指同身寸比量法中指同身寸示意图 拇指同身寸示意图 横指同身寸示意图 97四、腧穴的定位方法v4简便取穴法 即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如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处取列缺;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取百会等。98五、十四经脉常用腧穴v(一)手太阴肺经991 1中府中府v【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v【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v【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1002

40、 2尺泽尺泽v【定位】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v【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v【操作】直刺 0.81.2寸,或点刺出血。 1013 3列缺列缺v【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v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图2-6)。v【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上肢痹痛、手腕无力等循行部位病证;头痛、项强、齿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v【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1024 4少商少商v【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41、v【主治】发热、鼻衄、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病证; 昏迷、癫狂;手指麻木。v【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103(二)手阳明大肠经1041 1合谷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面肿、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耳聋、口眼歪斜等头面五官病;热病无汗或多汗,外感病发热、恶寒;腹痛,痢疾,便秘;上肢疼痛,痿痹;闭经,滞产等妇科病。 【操作】直刺0.51.0寸,孕妇禁针。1052 2曲池曲池v【定位】当肘横纹头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v【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等五官热性病;腹痛、吐泻等肠胃病;上肢不遂等上肢病;风疹、瘾疹、湿疹等皮、外

42、科病;热病;高血压。v【操作】直刺1.01.5寸。1063 3肩髃肩髃v【定位】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举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v【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瘾疹。v【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1074 4 迎迎 香香v【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渊,鼻衄,面肿,面痒,口歪等局部病;胆道蛔虫。v【操作】斜刺或横刺0.30.5寸。 108(三)足阳明胃经1091 1地仓地仓v【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v【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等局部病。v【操作】横刺,针尖向颊车刺1.01.5寸。1102 2颊车颊车v【定位】在下颌

43、角前上方约一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v【主治】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颊肿等局部病。v【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横刺0.51.0寸。 1113 3头头 维维vv【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v【主治】头痛,目眩,目痛,流泪。v【操作】横刺0.51.0寸。1124 4天枢天枢v【定位】脐中旁开2寸。 v【主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v【操作】直刺1.01.5寸。1135 5归来归来v【定位】 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v【主治】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闭经, v带下,阴挺等妇科病。v【操作】

44、直刺1.01.5寸。1146 6髀关髀关v【定位】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平臀横纹。v【主治】下肢痿痹,股痛,屈伸不利。v【操作】直刺1.02.0寸。1157 7足三里足三里v【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中指)。v【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下肢痿痹;头晕,失眠,癫狂;乳痈,肠痈;虚劳羸瘦,为强壮保健要穴。v【操作】直刺1.02.0寸,保健常用灸法。1168 8条口条口v【定位】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v【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肩痛不举。v【操作】直刺1.01.5寸。1179 9丰隆丰隆v【定位】 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胫骨

45、前嵴外2横指(中指)。v【主治】咳嗽、痰多,癫、狂、痫证;头痛,眩晕;下肢痿痹;便秘、腹胀。v【操作】直刺1.01.5寸。 1181010下巨虚下巨虚v【定位】犊鼻下9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中指)。v【主治】小腹痛,腹泻、痢疾;下肢痿痹,乳痈。v【操作】直刺1.01.5寸。1191111解溪解溪v【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v【主治】腹胀,便秘;下肢痿痹,踝关节疼痛;头痛,眩晕,癫狂。v【操作】直刺0.51.0寸。1201212内庭内庭v【定位】在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v【主治】齿痛,面痛,口角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

46、肿痛;热病。v【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1211313厉兑厉兑v【定位】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v【主治】面肿,鼻衄,口角歪斜,齿痛,喉痹;热病;多梦,癫狂。v【操作】浅刺0.1寸。 122(四)足太阴脾经1231 1隐白隐白v【定位】在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v【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腹胀,便血。v【操作】浅刺0.1寸。1242 2公孙公孙v【定位】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v【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胀,泄泻,痢疾,肠鸣;心痛,胸闷,逆气里急。v【操作】直刺0.51寸。1253 3三阴交三阴交v【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

47、内侧缘后方。v【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下肢痿痹;头痛,眩晕,失眠,健忘。v【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1264 4阴陵泉阴陵泉v【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v【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痢疾,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膝痛。v【操作】直刺1.02.0寸。1275 5血海血海v【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v【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风疹,湿疹,丹毒;股内侧痛。v【操作】直刺1.01.5寸。 128(五)手少阴心经1291 1通

48、里通里v【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v【主治】心悸、怔忡;目眩,咽喉肿痛,腕臂痛;暴喑,舌强不语。v【操作】直刺0.30.5寸。 1302 2神门神门v【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v【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胁痛,掌中热,目黄。v【操作】直刺0.30.5寸。 131(六)手太阳小肠经1321 1少泽少泽v【定位】在手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v【主治】热病,昏厥;头痛,咽喉肿痛,目赤,目翳;乳少,乳痈。v【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1332 2后溪后溪v【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

49、五掌骨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v【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癫狂;手v指挛急、麻木,肩臂疼痛;头项强痛,腰背痛;疟疾,盗汗。v【操作】直刺0.50.8寸,或透刺合谷。1343 3肩贞肩贞v【定位】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v【主治】肩臂痛,上肢不遂;瘰疬。v【操作】向外斜刺11.5寸。1354 4天宗天宗v【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主治】肩胛痛,肘臂外后侧痛;气喘。v【操作】直刺或斜刺0.51.0寸1365 5肩外俞肩外俞v【定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v【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痛。v【操作】斜刺0.50.8寸。1376 6肩中俞肩

50、中俞v【定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v【主治】咳嗽、气喘;颈项强痛;肩背疼痛。v【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1387 7颧髎颧髎v【定位】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v【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面痛,齿痛,颊肿。v【操作】直刺0.30.5寸。1398 8听宫听宫v【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v【主治】耳聋,耳鸣,聤耳;牙关不利,齿痛。v【操作】张口,直刺1.01.5寸。140v1睛明 v定位:目内眦上方0.1寸,当眶骨内缘凹陷处。v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清,近视等各种目疾。v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沿

51、眼眶缘直刺0.5寸,不提插行针,出针按压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禁灸。v 2攒竹 v定位:眉头凹陷处,即目内眦角直上,当眶上切迹处。v主治:眉棱骨痛,口眼歪斜,迎风流泪,视物不清,目赤肿痛,面肌痉挛等。v操作:平刺0.50.8寸;不宜灸。(七)足太阳膀胱经141(七)足太阳膀胱经v3肺俞 v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v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潮热盗汗,鼻塞,感冒。v操作:向脊柱侧斜刺0.50.8寸;可灸。v 4心俞 v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v主治: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癫狂,癔病等。v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v 5肝俞 v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2、。v主治:肝胆疾病,胁痛,鼻衄,目赤,视物不明,眩晕,癫狂,痫证,腰背痛等。v操作:向脊柱侧斜刺0.50.8寸;可灸。v 6脾俞 v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v主治:腹胀,腹泻,痢疾,呕吐,胃痛,水肿,背痛,黄疸等。v操作:向脊柱侧斜刺0.51寸;可灸。 142(七)足太阳膀胱经v7肾俞 v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v主治:腰痛,阳痿,遗尿,遗精,月经不调,耳聋,耳鸣,肾虚气喘等。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v8.委中 v定位:腘窝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肌腱的中间。v主治:腰背痛,半身不遂,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等。v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

53、放血;可灸。v9.承山 v定位:在腓肠肌肌腹下,用力伸足,当肌腹下出现“人”字凹陷处。 v主治:腰背痛,霍乱转筋,下肢瘫痪,腹痛便秘,痔疮等。 v操作:直刺12寸;可灸。143(七)足太阳膀胱经v10昆仑 v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v主治:头痛,项强,目眩,足跟痛,难产,癫痫等。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v11申脉 v定位:外踝高点直下方凹陷中。v主治:失眠,癫狂,痫证,头痛,目眩,腰腿痛等。v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v12至阴 v定位: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0.1寸。v主治: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鼻塞,鼻衄。v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144(八

54、)足少阴肾经 v1涌泉 v定位:足底(去趾)前1/3,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v主治:头痛,头晕,昏厥,小便不利,大便难,失音,小儿惊风,癫痫等。为急救穴之一。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v2太溪v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v主治:咽喉痛,齿痛,耳聋,耳鸣,眩晕,失眠,遗精,阳痿,咳喘,消渴,月经不调,腰痛,足跟痛。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v3照海 v定位:内踝尖下方凹陷处。v主治: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失眠,咽喉肿痛,癫痫。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v 4复溜v定位: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缘取穴。v主治:腹胀,水肿,泄泻,下肢痿痹,身热无汗,盗汗等。v操作:直刺

55、0.51寸;可灸。 145(九)手厥阴心包经v(九)手厥阴心包经 v1曲泽 v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v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肘臂挛痛等。v操作: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v2间使 v定位:内关穴上1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v主治:心痛,心悸,失眠,胸痛,胃痛,热病,呕吐,癫狂,疟疾,臂痛。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v3内关 v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v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失眠,胸痛,胃痛,呃逆,呕吐,上肢痹痛,瘫痪等。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46(十)手少阳三焦经v1中渚 v定位: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凹陷中 。

56、v主治:耳鸣,耳聋,头痛,喉痹,热病,手指屈伸不利,肩背部疼痛等。v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v2外关 v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v主治: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胸胁痛,落枕,肘臂屈伸不利等。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v3支沟 v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v主治:耳鸣,耳聋,暴喑,胸胁痛,瘰疬,热病,便秘等。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147(十)手少阳三焦经v4肩髎 v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前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凹陷中。v主治:肩臂挛痛不遂,上肢痿痹等。v操作:向肩关节直刺11.5寸;可灸。v5翳风 v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

57、凹陷中 。 v主治:耳鸣,耳聋,面瘫,腮腺炎,齿痛,扁桃体炎,瘰疬等。v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v6丝竹空 v定位:眉毛外端凹陷中。v主治: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痫等。v操作:刺0.51寸。148(十一)足少阳胆经 v1听会 v定位: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v主治:耳聋,耳鸣,面痛,齿痛等。 v操作:张口,直刺0.51寸;可灸。v 2阳白 v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v主治:头痛,目眩,目痛,视物模糊,面瘫等。v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149(十一)足少阳胆经v3风池 v定位:在枕骨之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v主治:

58、感冒,头痛,眩晕,耳病,颈项强痛,目赤肿痛,鼻渊,热病等。v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可灸。v4环跳 v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v主治:腰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等。v操作:直刺23寸;可灸。150(十一)足少阳胆经v5阳陵泉 v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v主治:胁痛,口苦,黄疸,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小儿惊风等。v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v 6悬钟 v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处 。v主治:胸胁胀痛,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半身不遂,膝及踝关节

59、疼痛,脚气。v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v7足临泣v定位:足背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v主治:目赤肿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瘰疬,足背肿痛等。v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v8足窍阴 v定位: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v主治:头痛,失眠,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热病,月经不调等。v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151(十二)足厥阴肝经v1太冲 v定位:在足背第一、二 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v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肋痛,癫痫,小儿惊风,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黄疸,下肢痿痹,足背肿痛。v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52(十二)足厥阴肝

60、经v2曲泉v定位:屈膝,当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处。v主治:膝痛,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阴痒,带下,疝气。v操作:直刺11.5寸;可灸。v3期门 v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v主治:胸胁疼痛、胀满,呕吐,乳痈。v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153(十三)督脉 1至阳 v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腰椎棘突下凹陷中。v主治:黄疸,咳喘,脊强,背痛,胸胁胀满等。v操作: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2腰阳关 v定位: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v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带下等。v操作:向上斜刺0.51

61、寸;可灸。154(十三)督脉v 3命门 v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v主治:腰痛,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带下,手足逆冷等。 v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v4大椎 v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v主治:感冒,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咳喘,神志病,癫痫,项背疼痛。v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可灸。 v 5百会 v定位:头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v主治:头痛,头晕,中风不语,失眠,健忘,泄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v操作:平刺0.50.8寸;升阳益气用灸法。v6水沟 v定位:人中沟上1/3处与中1/3交点处。v主治:晕厥,昏迷,

62、癫痫,小儿惊风,口角歪斜,急性腰扭伤等。为急救穴之一。v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155(十四)任脉 v1中极 v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处。v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阳痿,带下,遗尿,小便频数,尿闭, 疝气,遗精,阴挺,不孕等。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v2关元 v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v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泄泻,脱肛,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阳痿,带下,不孕,虚弱羸瘦等。此穴有强壮固本之效,为保健要穴。v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慎用。156(十四)任脉v3气海 v定位: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v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

63、气,虚脱,月经不调,痛经,阳痿,带下,不孕,身体羸瘦。此穴有强壮固本之效,为保健要穴。v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慎用。v4神阙 v定位:在脐窝正中处。v主治:腹痛,泄泻,痢疾,脱肛,虚脱等。v操作:禁针,多用艾炷隔盐灸或艾条灸。v5中脘 v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v主治:胃痛,腹胀,泄泻,胃下垂,呕吐,黄疸,癫狂,神经衰弱等。v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157(十四)任脉v6膻中 v定位: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头连线的中点。v主治:咳喘,胸闷,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v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v7天突 v定位:胸骨上窝中央。v主治:胸痛,咳嗽,气喘,暴

64、喑,咽喉肿痛,梅核气,噎膈。v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可灸。v8承浆 v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v主治:口歪,齿痛,暴喑,流涎,癫狂等。v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158六、常用经外奇穴v1 四神聪v定位:在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v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偏瘫等。v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159v2太阳 v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v主治:偏正头痛,面痛,目疾,口眼歪斜,牙痛等。 v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160v3安眠v定位:在项部,翳风穴与风

65、池穴连线的中点。 v主治:头痛,头晕,失眠, 心悸,癫狂等。 v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161v4定喘v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v主治:咳嗽,哮喘,肩背痛等。 v操作:直刺或略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162v5夹脊 v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 寸。v主治:胸、腹、腰、背部疾患;和相应的脏腑病症。v操作:斜刺0.30.5寸,或用皮肤针叩刺;可灸。 163v6四缝 v定位:在第二至第五指的掌面,近掌指关节的横纹中点处,一手四穴,共8穴。v主治:小儿疳积,惊风,百日咳,发热。 v操作: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白色粘液。164v7八邪 v定位:手背向上,在第

66、一、二,二、三,三、四,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一手四穴,两手共八穴)。 v主治:手背红肿,手指发麻,拘挛。 v操作:直刺0.50.8寸。165v8十宣 v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图3-25)。v主治:昏迷,癫狂,高热,咽喉肿痛。v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166v9胆囊 v定位: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v主治: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下肢痿痹等。v操作:直刺12寸;可灸。167v10阑尾 v定位:小腿前侧上部,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v主治:急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v操作:直刺0.52寸

67、;可灸。 168v11印堂 v定位:两眉头之间。v主治:头痛,鼻疾患,抽搐等。v操作:向下沿皮刺0.30.5寸。169v12鱼腰 v定位:在眉毛的中间,目正视,直对黑眼珠正中。v主治:眼病。v操作:沿皮向左右各刺1寸。 170v13金津、玉液 v定位:舌尖向上翻卷,上下门牙夹住舌头,在舌下两边的紫脉上,左边一穴叫金津;右边一穴叫玉液。v主治:舌强失语,舌肿,口疮,喉痹,消渴,呕吐,腹泻等。v操作:舌尖舔着上腭,在舌根部静脉上,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71v14腰痛点v定位:手背,指总伸肌腱的两侧,脘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v主治:急性腰扭伤。v操作:由两侧向肘中斜刺0.50.8寸。172小 结 v

68、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络脉系统和连属部分三方面组成,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全身,内外联络,沟通人体,以及感应传导和调节功能等生理作用。经络系统有一定的循行分布规律,其中尤以十四经脉更为明显,腧穴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十四经脉。v腧穴是针灸取穴的刺激点,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针刺腧穴,可以起到防病保健和医疗效应。针刺治疗时,应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病证、针刺方法与深度等。173目标检测题 v经络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生理功能?v简述十二正经的名称及走向与交接规律。v试述腧穴的分类和作用。v何谓体表标志定位法?常用的骨度分寸定位法有哪些?174目标检测题v说出常用腧穴尺泽、列

69、缺、合谷、曲池、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内关、环跳、百会、中脘等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v详述风池、大椎、中极穴针刺操作的注意事项。 175第第 4 章章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v学习目标学习目标v说出六淫与七情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说出六淫与七情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v描述痰饮、瘀血的形成与致病特点;描述痰饮、瘀血的形成与致病特点;v记住饮食、劳逸、外伤、结石、虫兽等的致病特点。记住饮食、劳逸、外伤、结石、虫兽等的致病特点。176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审证求因审

70、证求因 ”“ ”“天人相应天人相应”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而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引发疾病的原因。177外感因素外感因素七七 情情 饮饮 食食劳劳 逸逸病病 因因六六 淫淫疫疫 疠疠痰饮痰饮瘀血瘀血结石结石内伤因素内伤因素病理产物病理产物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外伤外伤兽伤兽伤医源医源178六六气气太过太过不及不及急骤变化急骤变化导致人体发病导致人体发病六六淫淫180六淫致病共同特点:六淫致病共同特点:1.1.外感性外感性: :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2.2.季节性季节性: :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3.3.地域性地域性: 西北

71、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4.4.相兼性相兼性: :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 ,又可兼挟又可兼挟 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5.转化性转化性:六淫邪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六淫邪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81 4.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 3.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一、风一、风(冬季主气冬季主气)2.2.风善行而数变风善行而数变。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1823.3.寒主收引寒主收引 ( (收缩、牵引收

72、缩、牵引) ) 2.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 ( (凝结、阻滞凝结、阻滞) )寒邪寒邪 (冬季主气冬季主气)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二、二、183三:暑邪(冬季主气冬季主气)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暑性升散升散,易耗气伤津。,易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暑多挟湿。184四、四、湿邪湿邪 长夏主气长夏主气 (大暑大暑白露)白露)3.湿性粘滞湿性粘滞(粘腻、停滞)粘腻、停滞)1.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4.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2.湿性重浊湿性重浊185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五五:燥邪燥

73、邪 (冬季主气冬季主气) 温燥温燥(初秋初秋,燥与热结燥与热结)凉燥凉燥(深秋深秋,寒与燥结寒与燥结)2.燥易伤肺燥易伤肺1863.火易生风动血火易生风动血2.火易扰心神火易扰心神六六: (热、温热、温)邪邪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为火阳邪,其性炎上4.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耗气伤津5.火易致肿疡火易致肿疡187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程度来分:渐进、渐强。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火则内生。火则内生。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温、热、火温、热、火188阳盛、邪郁化火而成 例:五

74、志化火,阴虚生热津亏阴虚而成。津亏阴虚而成。例肺燥、肠燥例肺燥、肠燥内生内生“五邪五邪”内风内风内寒内寒内湿内湿内燥内燥内火内火(暑无内生)(暑无内生)阳气亢逆变动而成。阳气亢逆变动而成。例例:肝阳化风肝阳化风阳虚温煦不足而成。 例:心阳虚、肾阳虚衰 脾失健运而成。例:痰饮内停,水肿脾失健运而成。例:痰饮内停,水肿 189二、二、 疫疫疠疠 致病特点:急、强、似致病特点:急、强、似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温疫温疫、戾气戾气)疫:疫:“民皆疾也民皆疾也”传染的意思传染的意思疠:天地间一种不正常之气疠:天地间一种不正常之气190 3. 劳劳逸逸 过劳:过劳:劳劳 力、劳力

75、、劳神、房劳。神、房劳。 过逸:过逸: 久卧伤气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久坐伤肉 1.七情七情 伤及脏伤及脏腑腑 影响气机影响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影响病情变化2.饮食饮食不节不节 不洁不洁 偏嗜偏嗜二、内伤致病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191 七情七情: 人的人的喜喜、怒怒、忧忧、思思、悲悲、恐、恐、惊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七种正常情志活动。二、内伤致病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致病特点:致病特点:1 1直接伤及脏腑直接伤及脏腑 2 2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 3 3影响病情影响病情192喜喜(喜伤心)(喜伤心)则气缓则气缓 1气机涣散不能收持气机涣散不能收持2神气涣散而不藏神气涣散而不藏 怒怒(怒伤肝)(怒伤肝)

76、则气上则气上 1疏泄失常上逆疏泄失常上逆 2肝不藏血而出血肝不藏血而出血 思思(思伤脾)(思伤脾)则气结则气结恐恐(恐伤肾)(恐伤肾)则气下则气下惊惊(惊伤心)(惊伤心)则气乱则气乱悲悲(悲伤肺)(悲伤肺)则气消则气消忧忧(忧伤肺)(忧伤肺)则气郁则气郁193外伤、虫兽伤、医源性因素1痰饮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2瘀血瘀血: 体内有血液停滞体内有血液停滞3结石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三、其它致病因素三、其它致病因素四、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四、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194痰饮痰饮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质地稠厚者为质地稠厚

77、者为“痰痰” ,清稀者为,清稀者为“饮饮” 。有形之痰:视可见、听有声、触可及有形之痰:视可见、听有声、触可及无形之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体征无形之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液。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液。一、形成一、形成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导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导致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形成的病理产物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形成的病理产物195痰饮痰饮二、致病特点二、致病特点 1阻滞经脉气血运行阻滞经脉气血运行 2阻遏脏腑气机升降阻遏脏腑气机升降3影响机体水液代谢影响机体水液代谢 4易于上扰蒙蔽神明易于上扰蒙蔽神明三、诊断三、诊断 临床病证结合舌苔滑

78、腻,脉滑或弦,临床病证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形体胖瘦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形体胖瘦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196 已经失去其本身生理功能的血液凝已经失去其本身生理功能的血液凝聚在机体某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聚在机体某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瘀血瘀血一、形成一、形成 1气虚、气滞、寒凝、热结气虚、气滞、寒凝、热结致血行不畅。致血行不畅。“血行失度血行失度”2外伤、气虚、血热外伤、气虚、血热迫血离开经脉。迫血离开经脉。“离经之血离经之血”197瘀血瘀血二、致病特点二、致病特点 1疼痛疼痛2肿块肿块3出血出血4瘀斑瘀斑 5紫绀紫绀 三、诊断要点三、诊断要点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舌质紫暗、舌质紫暗

79、、脉细涩、沉脉细涩、沉弦或结代。弦或结代。198一、邪正斗争1.1.邪正斗争与人体邪正斗争与人体发病发病(发生(发生) )2.2.邪正斗争与虚实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变化(变化变化)3.3.邪正与邪正与疾病疾病转归转归(结果结果)A A、正不胜邪,病势恶化、正不胜邪,病势恶化B B、邪不胜正,病势好转、邪不胜正,病势好转 正气存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1991.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的能力。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的能力。包括人体禀赋充盛,体质健壮,脏腑组织器包括人体禀赋充盛,体质健壮,脏腑组织

80、器官、经络及气、血、津液、精等功能活动的官、经络及气、血、津液、精等功能活动的健全,是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总称。健全,是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总称。人体的禀赋强弱,体质类型不同,其正气盛衰人体的禀赋强弱,体质类型不同,其正气盛衰的情况就不同,发病情况有所差异,的情况就不同,发病情况有所差异,病理及转归也不一样。病理及转归也不一样。2.邪气: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200虚:虚:是以人体正气不足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以人体正气不足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有先天、后天之分。虚的病理的病理反应。有先天、后天之分。虚的病理特点表现为正气对于邪气的斗争无力,病症特点表现为正气对于邪气的斗

81、争无力,病症反应不足,不论其邪气盛衰如何,概属于虚。反应不足,不论其邪气盛衰如何,概属于虚。实:实: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病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虽然邪气亢盛但正气并未虚衰。理反应。虽然邪气亢盛但正气并未虚衰。“邪正俱盛邪正俱盛”所形成斗争激烈,病症有余的病所形成斗争激烈,病症有余的病理特点。理特点。201 病入里病入里、病重、病重病愈、邪有出路病愈、邪有出路正胜邪负邪胜正负病势变化、疾病转归: 表邪入里正虚邪盛 、失治、误治、 直中等原因 里邪出表正复邪衰驱邪外出202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 疾病过程中阴阳失去相对的协调与疾病过程中阴阳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的病理状

82、态。平衡的病理状态。 阴或阳单方面的量绝对超过正常限度,阴或阳单方面的量绝对超过正常限度,从而引起寒热壅盛反映的一种病理概括。从而引起寒热壅盛反映的一种病理概括。包包括阳偏盛括阳偏盛( (机能亢进、热量过剩机能亢进、热量过剩) )的的阳胜则热阳胜则热和阴偏盛和阴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病(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病理代谢产物积聚)理代谢产物积聚)的的阴胜则寒阴胜则寒。1 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203 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候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候 ,所谓,所谓阳虚则寒阳虚则寒;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液不足及滋润、宁静功阴偏衰是指机体

83、阴液不足及滋润、宁静功能减退而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候,所谓能减退而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候,所谓阴虚则寒阴虚则寒。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而变化。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而变化。2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204 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影响到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影响到了另一方形成了了另一方形成了阴阳两虚阴阳两虚的病理的病理状态。状态。3 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205肺失宣肃-鼻塞喷嚏胸闷咳喘三、升降失常三、升降失常脾胃失和-头晕腹泻呕恶呃逆肝气上逆-头痛头胀面红目赤心肾不交-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肾不纳气-咳喘气短动则犹甚206

84、小 结v病因就是指破坏人体的生理动态平衡,引起人体发病的各种原因,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以及引发疾病的其它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是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它们各有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异常变化,是内伤病的致病原因之一。饮食、劳逸、外伤、虫兽伤和医源性因素以及作为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的痰饮、瘀血和结石,各有不同的性质,作用于人体,可出现不同的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v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尽管外感疾病的病理变化多以邪正斗争为主,内伤疾病的病理变化多以阴阳失调和气机升降失常为主,但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各种病变机理

85、往往又是同时存在,错综复杂,相互影响而又不可分割的。207目标检测题目标检测题1 1六淫与六气有何区别?六淫与六气有何区别?2 2简述六淫和七情各自的致病特点。简述六淫和七情各自的致病特点。3 3痰饮是如何形成的?痰饮是如何形成的?4 4瘀血有哪些临床特点?瘀血有哪些临床特点? 208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说出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描述望神、望色、望舌、诊脉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学会舌诊及脉诊的方法和操作技能。运用四诊的基本技能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病情。第第5 5章章 诊诊 法法209 第1节 望 诊望诊,即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征望诊,即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

86、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的诊察方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法。 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局部、望舌、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局部、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 重点内容:望神、望色、望舌。重点内容:望神、望色、望舌。210 望诊,即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 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局部、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 重点内容:望神、望色、望舌。211一、望一、望 神神 望神,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神志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

87、,以判断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及预后。 一般分为“有神”、“无神”和“假神”三种。212项目神 志目 光语 声反 应病 情预 后有神神志清楚目光明亮语言清晰反应灵敏活动自如正气尚足病情轻浅良好无神精神萎靡目光晦暗瞳仁呆滞语声低微反应迟钝活动迟缓正气已伤病情较重不好1.有神与无神的区别 2.假神 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 如原来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是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是临终前的预兆。 213 二

88、、望 色望色主要是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不同的颜色反映着不同的病证,光泽主要反映机体精气盛衰。我国健康人的面色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称为“常色”。 214在疾病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称为“病色”。病色可分青、赤、黄、白、黑五种。 赤色赤色 : 主热证。主热证。 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 黄色:黄色: 主虚证、湿证。主虚证、湿证。 白色: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215三、望三、望 舌舌 望舌,又称为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望望舌,又称为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望望舌,又称为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

89、内容。望望舌,又称为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望舌,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 舌质,又称舌舌质,又称舌舌质,又称舌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一层苔状物。一层苔状物。一层苔状物。 正常舌象是:正常舌象是: 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

90、铺有薄薄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 常描写为常描写为常描写为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 ” ” ” 。216 舌体分部位与相应脏腑相联系 舌尖部舌尖部分属于心肺分属于心肺舌中部舌中部分属于脾胃分属于脾胃舌根部舌根部分属于肾分属于肾舌边部舌边部分属于肝胆分属于肝胆 217 望舌的方法与注意事项1.1.望舌应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望舌应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2.2.要求病人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要求病人自然

91、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舌尖略向下,舌面展平,不能卷缩。舌尖略向下,舌面展平,不能卷缩。3.3.要求医护人员迅速敏捷观察,先看舌苔,依次观要求医护人员迅速敏捷观察,先看舌苔,依次观察舌尖、舌中、舌根及舌的两旁,然后再沿舌尖及察舌尖、舌中、舌根及舌的两旁,然后再沿舌尖及两旁观察舌质。两旁观察舌质。4.4.望舌时应注意望舌时应注意“染苔染苔”和其它假象。如乌梅能使和其它假象。如乌梅能使舌苔染黑;黄连、核黄素可使舌苔染黄;吸烟可将舌苔染黑;黄连、核黄素可使舌苔染黄;吸烟可将舌苔染灰,食用过热或辛辣的食物可使舌质颜色变舌苔染灰,食用过热或辛辣的食物可使舌质颜色变深等。深等。 218 望舌内容望舌

92、内容 (一) 望舌质 主要观察舌舌质质的的颜颜色色、舌舌形形和和舌舌态态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可以判断人体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 1望舌色:(1)淡白舌:较正常舌色浅淡者。主虚证、寒证。(2)红舌:舌色较正常深者。主热证。(3)绛舌:舌色深红者。主热盛。(4)紫舌:舌色青紫者。主热证、寒证、瘀血证。219 望舌内容望舌内容 2. 2. 望舌形:望舌形:(1)胖大舌:舌淡白而胖脾肾阳虚、痰湿内盛。胖大舌舌体边缘常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多属脾虚湿盛;舌体胖大而深红心脾热盛。(2)瘦薄舌:多为阴血不足,舌体不充之象。若瘦薄色淡气血两虚;瘦薄色红绛而干燥者阴虚火旺,津液耗伤。(3)老嫩舌:舌质纹理粗

93、糙,形色坚敛苍老,不论苔色如何实证。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虚证。220 望舌内容望舌内容 2. 2. 望舌形:望舌形: (4)裂纹舌: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热盛伤阴;舌淡白而有裂纹气血不足。(5)芒刺舌:舌面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者,称为芒刺舌邪热内结。若舌尖生芒刺心火亢盛;舌中生芒刺胃火炽盛;舌体两边有芒刺肝胆热盛。(6)舌疮:舌生疮疡,形如粟粒,好发于舌尖或舌边,称为舌疮。若疮凸于舌面,红肿疼痛心经热毒壅盛;若疮不出舌面,红痛较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221 望舌内容望舌内容 3. 3. 望舌态:望舌态:(1)强硬舌:舌体强硬,运动不灵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语言謇涩,为强硬舌。若见于

94、外感热病热入心包;见于内伤杂病时,多为中风征兆。 (2)歪斜舌:伸舌时,舌体斜偏于一侧,称为歪斜舌。多为中风或中风之先兆。(3)短缩舌:若舌淡短缩或青而湿润短缩者寒凝经脉;舌胖苔腻而短缩者痰湿内阻;舌红绛而短缩热病津伤。222 望舌内容望舌内容 3. 3. 望舌态:望舌态:(4)颤动舌:舌体震颤不定,不能自主者,称为颤动舌。若久病见舌颤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外感热病见舌颤热极生风。(5)吐弄舌: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口外又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者为弄舌。两者多见于小儿,为心脾有热或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全。(6)麻痹舌:舌体麻木,转动不灵者,称为麻痹舌。多为血虚肝风内动,或肝风挟痰所致

95、。223 望舌内容望舌内容 (二)望舌苔 主要观察苔色和苔质的异常变化,可以判断病邪的浅深,疾病的轻重等变化。 1望苔色:(1)白苔:主表证、寒证。(2)黄苔:主里证、热证。(3)灰苔:主里热证、寒湿证。(4)黑苔:主热极、主寒盛。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224 望舌内容望舌内容 2望苔质:(1)厚薄:薄苔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饮食痰饮积滞。由薄增厚病进;由厚变薄病退;舌苔由无渐有胃气恢复;舌苔突然消失胃气已伤。(2)润燥:燥苔热盛伤津。滑苔阳虚阴盛,水湿内停。由润转燥热势加重,津液耗伤,病情发展;由燥转润热邪渐退,津液渐复,病情好

96、转。225 望舌内容望舌内容 2望苔质: (3)腐腻:腐苔多为阳热有余蒸化胃中食浊上升而成。腻苔属阳气被遏,多见于湿浊、痰饮或食积。(4)剥脱:镜面舌表示胃阴大伤,胃气将绝。花剥苔又称地图舌,多为胃之气阴两伤。小儿食滞,也可见花剥苔。226 第2节 闻 诊227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主要是听病人的语声、呼吸、咳嗽及呃逆等异常变化,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 嗅气味主要是嗅病人的口气、病室气味、分泌物及排泄物的异常气味,以辨别病证。228 第3节 问 诊229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目前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

97、疾病的方法。 问诊内容除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外,应重点询问现病史。 问诊时,医生首先要抓住主诉,然后再围绕其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了解。 问诊时,态度要和蔼,语言通俗扼要,切不可套问或暗示病人;注意不要给病人精神带来不良刺激或产生不良影响,要帮助病人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30 问诊内容:问寒热、问汗、问头身胸腹、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问经带胎产、问小儿。 历代医家将其总结为“十问”,并编成歌诀。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98、天花麻疹全占验”。 231 第4节 切 诊232 切诊,是医生用手在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以脉诊为重点,学习时应抓住诊脉的方法、脉象与主病这一主要内容。 按诊包括按肌肤、手足、脘腹、腧穴等。 重点内容:脉诊 233脉脉 诊诊 1 1部位部位 掌后桡动脉浅表部位。寸口诊法。掌后桡动脉浅表部位。寸口诊法。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分候的

99、脏腑是:寸、关、尺三部分候的脏腑是: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命门)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命门)234脉脉 诊诊 2 2方法方法 切脉前,宜先让病人稍事休息。切脉时,病人取切脉前,宜先让病人稍事休息。切脉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平伸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直腕,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平伸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直腕,掌心向上,腕下垫脉枕,以使气血通畅。掌心向上,腕下垫脉枕,以使气血通畅。医生和患者侧向坐,用左手切病人的右手,右手医生和患者侧向坐,用左手切病人的右手,右手切病人的左手。首先用中指按高骨处定关部,再用食切病人的左手

100、。首先用中指按高骨处定关部,再用食指按关前的寸部,无名指按在关后的尺部。指按关前的寸部,无名指按在关后的尺部。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布指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布指的疏密,可视病人身材的高矮而定。的疏密,可视病人身材的高矮而定。小儿寸口脉狭小,可用小儿寸口脉狭小,可用“一指定关法一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而不细分三部。235脉脉 诊诊 切脉时,常用三种指力体察脉象。切脉时,常用三种指力体察脉象。 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举;举; 中等指力按至肌肉为中取中等指力按至肌肉为中取寻;寻; 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按。按。 寸、

101、关、尺三部,每部均有浮、中、沉三候,寸、关、尺三部,每部均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合称三部九候。 诊脉时应注意保持环境安静,医者要精力集中,诊脉时应注意保持环境安静,医者要精力集中,细心体察脉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细心体察脉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的部位、通畅的程度和波动的幅度等。每次诊脉的部位、通畅的程度和波动的幅度等。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时间,不应少于1 1分钟。分钟。 236脉脉 诊诊 3. 3. 正常脉象正常脉象 正常脉基本脉象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一息四至,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常脉随年龄、性别、体重、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常脉随年龄、性别、体重、气候等

102、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秋季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小儿脉象较数,老年人脉多弱;瘦人稍浮,冬季脉稍沉;小儿脉象较数,老年人脉多弱;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妇女脉象较男子濡软而略数;妇女脉多浮,胖人脉多沉;妇女脉象较男子濡软而略数;妇女妊娠多见滑脉。当喝酒、运动、劳动以及情绪波动时,也妊娠多见滑脉。当喝酒、运动、劳动以及情绪波动时,也能引起脉象的变化,但其变化是暂时的,亦属正常脉象。能引起脉象的变化,但其变化是暂时的,亦属正常脉象。237脉脉 诊诊 4 4常见病脉常见病脉 浮脉浮脉浮脉浮脉 脉象脉象脉象脉象 轻按即

103、得,重按稍弱。其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轻按即得,重按稍弱。其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轻按即得,重按稍弱。其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轻按即得,重按稍弱。其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主病主病主病 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沉脉沉脉沉脉沉脉 脉象脉象脉象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较深。 主病主病主病主病 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里证

104、。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迟脉迟脉迟脉迟脉 脉象脉象脉象脉象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主病主病主病主病 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238脉脉 诊诊数脉数脉数脉数脉 脉象脉象脉象脉象 脉来疾速,一息五至以上。脉来疾速,一息五至以上。脉来疾速,一息五至以上。脉来疾速,一息五至以上。 主病主病主病主病 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热证。数而有

105、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虚脉虚脉 脉象脉象 三部脉举按均空虚无力,是无力脉的总称。三部脉举按均空虚无力,是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病 虚证。虚证。实脉实脉 脉象脉象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三部脉举按皆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病 实证。实证。239脉脉 诊诊滑脉滑脉 脉象脉象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主病病 痰痰饮饮、食食滞滞、实实热热。妇妇女女妊妊娠娠亦亦见见滑滑脉脉,为为气气血血充充盛盛而调和之象。而调和之象。涩脉脉象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病 气滞、血

106、瘀、精伤、血少。洪脉洪脉 脉象脉象 脉形宽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主病 热盛。热盛。240脉脉 诊诊细脉细脉 脉象脉象 脉细如线,软弱无力,应指明显。脉细如线,软弱无力,应指明显。 主病主病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弦脉弦脉 脉象脉象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主病 肝胆病、痛证、痰饮。肝胆病、痛证、痰饮。紧脉紧脉【脉象脉象】 脉来绷急,应指有力,状如牵绳转索。脉来绷急,应指有力,状如牵绳转索。【主病主病】 寒证、痛证。寒证、痛证。241脉脉 诊诊促脉促脉【脉象脉象】 脉来急数,有不规则的间歇。脉来急数,有

107、不规则的间歇。【主病主病】 阳盛实热、痰饮、宿食停滞。阳盛实热、痰饮、宿食停滞。结脉结脉【脉象脉象】 脉来迟缓,有不规则的间歇。脉来迟缓,有不规则的间歇。【主病主病】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代脉代脉【脉象脉象】 脉来缓慢,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脉来缓慢,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主病主病】 脏气衰微。脏气衰微。242 小结小结诊法,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的了解病情,判断出部位、病因、性质,辨证施治。望诊包括望全身的神、色、形态,望局部的头发、五官、皮肤,望舌、小儿指纹、排泄物等。其中尤以望神、

108、色、舌为重点内容,对窥察脏腑的病变有着重要意义。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声、呼吸、咳嗽及呃逆的异常变化,嗅口气、分泌物、排泄物及病室的异常气味。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头身胸腹、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问经带胎产、问小儿等协助对疾病的诊断。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以脉诊为重点,学习时应抓住诊脉的方法、脉象与主病这一主要内容。按诊包括按肌肤、手足、脘腹、腧穴等。总之,中医诊法是一门精巧的艺术,必须不断地在实践中体会才能真正掌握四诊的技能。243目标检测题v1简述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主病。v2试述望舌质和舌苔的临床意义。v3问诊的内容和临床意义有哪些?v4说出脉诊的部位和切诊方法。244第6章 辨

109、证v学习目标描述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说出常见脏腑病证的临床表现。245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一、表里一、表里(一)表证(一)表证1表证定义:表证定义:指外感六淫邪气侵犯皮毛、肌腠、经络所表现的证候。2 2表证辨证要点:表证辨证要点:(1)有感受外邪的病史,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2)以恶寒发热同时并见为必有症状。246一、表里一、表里(二)里证(二)里证1里证定义:里证定义: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表现的证候。2 2里证辨证要点:里证辨证要点:(1)病位已不在表,也非半表半里。邪已深入于内。(2)以病邪入侵不同的脏腑而

110、症状各异。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247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一、表里一、表里(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寒热舌象脉象病程表证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少变化脉浮新病、病程短里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有变化脉沉旧病、病程长248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二、寒热二、寒热(一)(一) 寒证寒证1寒证的定义:是指感受阴寒邪气,或人体阳虚阴盛所产生的证候。寒证的定义:是指感受阴寒邪气,或人体阳虚阴盛所产生的证候。2寒证的辨证要点:寒证的辨证要点:(1) 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是寒证的主要病理机制。

111、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是寒证的主要病理机制。(2) 因阳气受遏或不足,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以恶寒肢冷、蜷因阳气受遏或不足,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以恶寒肢冷、蜷卧,面白,舌淡苔白滑等表现为主症。卧,面白,舌淡苔白滑等表现为主症。 249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二、寒热二、寒热(二)(二) 热证热证1热证的定义:是指感受阳热邪气,或人体阳盛阴虚所产生的证候热证的定义:是指感受阳热邪气,或人体阳盛阴虚所产生的证候 。2热证的辨证要点:热证的辨证要点:(1) 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理机制。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理机制。(2)以发热、恶热喜冷、面红

112、目赤、脉数等为主要表现。)以发热、恶热喜冷、面红目赤、脉数等为主要表现。(3)有热伤津液表现,如渴饮、大便干结、苔黄干等。)有热伤津液表现,如渴饮、大便干结、苔黄干等。(4)可有火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的表现,如见吐血、衄血等。)可有火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的表现,如见吐血、衄血等。250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二、寒热二、寒热(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面色面色四肢四肢寒热寒热 渴饮情况渴饮情况大便大便小便小便舌舌 象象寒证苍白苍白不温不温怕冷怕冷不渴或热饮不多不渴或热饮不多稀溏稀溏清长清长舌淡苔白润舌淡苔白润热证红赤温热温热发热发热口渴喜

113、冷饮口渴喜冷饮秘结秘结短赤短赤舌红苔黄干舌红苔黄干251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三、虚实(一)(一) 虚证虚证1血虚证血虚证(1 1)血虚证的定义:)血虚证的定义: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证候。证候。 (2 2)血虚证的辨证要点)血虚证的辨证要点有失血过多,或劳神耗损,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原因存在。有失血过多,或劳神耗损,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原因存在。以面、眼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和脉细无力为基本表现。以面、眼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和脉细无力为基本表现。全身常呈现虚弱的状态,且常伴眩

114、晕、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血失全身常呈现虚弱的状态,且常伴眩晕、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血失充养的症状。充养的症状。 252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三、虚实(一)(一) 虚证虚证2气虚证气虚证 (1)气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气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的证候。 (2)气虚证的辨证要点)气虚证的辨证要点具有病程长,多见于体弱或年老等发病学特点。具有病程长,多见于体弱或年老等发病学特点。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劳累后加重,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以少气懒

115、言,神疲乏力,劳累后加重,舌淡,脉虚无力等为基本症状。舌淡,脉虚无力等为基本症状。253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三、虚实(一)(一) 虚证虚证3阴虚证阴虚证 (虚热证)(虚热证)(1)阴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阴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2)阴虚证的辨证要点:)阴虚证的辨证要点:因阴液亏虚。机体失其濡养,故以咽干口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细为因阴液亏虚。机体失其濡养,故以咽干口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细为主症。主症。 虚火内扰则有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等症。虚火内扰则有

116、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等症。254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三、虚实(一)(一) 虚证虚证4阳虚证阳虚证 (虚寒证)(虚寒证)(1)阳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证候。)阳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证候。 (2)阳虚证的辨证要点:)阳虚证的辨证要点: 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为主要病理机制。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为主要病理机制。 除见气虚表现外,以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痛处喜温喜按,尿清便溏,除见气虚表现外,以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痛处喜温喜按,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临床

117、表现。255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病案分析 李,女,38岁,教师。头晕眼花,气短乏力二月余。患者因月经淋漓不尽,检查为“子宫肌瘤”,已行手术切除。术后二月,仍感头晕眼花,气短乏力,动则自汗,纳食减少,食后腹胀,面色淡白,唇色无华,舌淡,脉细弱。 请对该患者的病情作出分析,并判断其证型。256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三、虚实(二)(二) 实证实证1实证的定义: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所产生的有余、亢盛等一系列病实证的定义: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所产生的有余、亢盛等一系列病证的统称。证的统称。2实证的辨证要点:证的辨证要点:(1) 实

118、证是邪实正未虚,正邪剧争所致。实证是邪实正未虚,正邪剧争所致。(2) 因病邪性质各异,症状表现多端,具体辨证详见有关各节。因病邪性质各异,症状表现多端,具体辨证详见有关各节。257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三、虚实(三)(三)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病程病程形体形体神情神情 声声 息息疼痛疼痛二二 便便 舌舌 象象 脉脉 象象虚证虚证长长消瘦消瘦精神精神萎靡萎靡气弱懒言气弱懒言喜按喜按大便稀溏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小便清长舌淡嫩,舌淡嫩,少苔少苔细弱细弱实证实证短短壮实壮实精神精神兴奋兴奋声高息粗声高息粗拒按拒按大便秘结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小便短赤舌质苍老

119、,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舌苔厚腻实而有力实而有力258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四、阴阳(一)阴证(一)阴证 1阴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阴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阴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寒证、虚证可概括于阴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证、虚证可概括于阴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2阴证的辨证要点:证的辨证要点:以以虚虚寒寒证证的的表表现现为为主主。精精神神萎萎靡靡,气气短短声声低低是是虚虚证证的的表表现现;畏畏寒寒肢肢冷冷,口口淡淡不不渴渴,小小便便清清长长,大大便便稀稀溏溏是是里里寒寒证证的的表表现现;舌舌淡淡胖胖

120、嫩嫩,脉迟弱均为虚或虚寒的舌脉。脉迟弱均为虚或虚寒的舌脉。259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四、阴阳(二)阳证(二)阳证 1阳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阳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阳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可概括于阳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实热证。热证、实证可概括于阳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实热证。2阳证的辨证要点:证的辨证要点:阳阳证证具具有有实实证证、热热证证的的证证候候特特点点。身身热热面面赤赤,烦烦躁躁不不安安,口口渴渴喜喜冷冷饮饮为为热热证证的的表表现现;声声高高气气粗粗,大大便便秘秘结结等等又又是是实实证证的的

121、表表现现;舌舌红红绛绛,苔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实热之象。黄燥,脉数有力均为实热之象。260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1节节 八八 纲纲 辨辨 证证四、阴阳四、阴阳(三)亡阴证(三)亡阴证1亡阴证的定义: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出现阴液衰竭的证候。亡阴证的定义: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出现阴液衰竭的证候。2亡阴证的辨证要点:亡阴是阴液衰竭而阳气偏亢,表现为虚热特征的危象亡阴证的辨证要点:亡阴是阴液衰竭而阳气偏亢,表现为虚热特征的危象 。(四)亡阳证(四)亡阳证1亡阳证的定义: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出现阳气虚脱的证候。亡阳证的定义: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出现阳气虚脱的证候。 2亡阳证的辨证要点:亡阳是

122、机体阳气虚脱,失于温煦,表现为虚寒特征的亡阳证的辨证要点:亡阳是机体阳气虚脱,失于温煦,表现为虚寒特征的危险证候。危险证候。 261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病的常见症状:以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为主症者,常是心的病变。(二)心与小肠病的常见证型1心气虚、心阳虚 (1)心气虚、心阳虚的定义: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及其功能减退而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证候;心阳虚证是指心之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虚寒证候。(2)心气虚、心阳虚的辨证要点 均有久病、体弱等发病学基础。 均有心悸、怔忡等病位在心的表现。 心气虚者,并见气短、神疲乏力

123、、脉虚等气虚的一般表现。 心阳虚一般是心气虚的发展,除可见心气虚的证候表现外,以阳虚则寒而见畏寒肢冷等为其特征性表现,常可见心阳不振,血行不畅,而致嘴唇青紫,脉结代等症。262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 2心血虚、心阴虚心血虚、心阴虚 (1 1)心血虚、心阴虚的定义:)心血虚、心阴虚的定义: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2 2)心血虚、心阴虚的辨证要点)心血虚、心阴虚的辨证要点 有失血、劳神、久病等导致阴血亏虚的病因病理存在。起病一般不急,病程较长。 心血虚有心悸、头晕、健忘、多梦等病

124、位在心的表现,以及面唇舌淡白无华、脉细等血虚的体征。 心阴虚以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并见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症状。均有久病、体弱等发病学基础。263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3心火亢盛 (1)心火亢盛的定义: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实热证候。(2)心火亢盛的辨证要点: 有形成实热证候的病因病理存在,如七情郁久化火,或火热暑邪内侵,或过食辛辣、温补等。多为新病,病势多急。全身呈现实热的证候,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火热扰心的特征性症状突出,如心烦失眠,甚或狂躁谵语,或见口舌生疮,舌体糜烂等。264第第

125、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4心脉痹阻 (1)心脉痹阻的定义:是指由于瘀血、痰浊、寒邪、气滞等痹阻心脉所表现的证候。(2)心脉痹阻的辨证要点: 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疼痛,或痛引肩背内臂等为主要表现。 心脉痹阻的病理改变,可由多种原因导致,故常可见到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不同的证候。 阳气亏虚,心阳推运血行无力,亦可导致血行瘀滞,但一般不以疼痛为主症,此是本证与心阳虚的主要区别之一。 心脉痹阻严重时,可致心阳暴脱。265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5痰迷心窍(1)痰迷心窍的定义:是指由痰浊蒙闭心神,而表现

126、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又称痰蒙心神。( 2)痰迷心窍的辨证要点: 本证多因七情所伤,气郁不舒,或感受湿浊邪气,阻滞气机,导致气结痰凝,痰浊阻闭心神所致。因心窍闭阻,故以神志活动异常为主要证候,表现为神志痴呆,昏不知人等病状。 其病因主要为痰,故伴有口吐涎沫,喉有痰鸣等症。舌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浊之象。266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6痰火扰心 (1)痰火扰心的定义: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2)痰火扰心的辨证要点: 火热之邪属阳,阳主动,痰火上扰心神,故神志为之狂乱,而出现心烦不寐,甚至狂躁妄动,打人毁物等神志异常

127、病状。 有里实热的证候,如发热、口渴、面赤、便秘、尿黄等。 有痰浊内阻的证候,如吐痰、胸闷、喉中痰鸣、苔腻,脉滑。267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7小肠实热 (1)小肠实热的定义:主要是指心火移热于小肠所表现的实热证候。(2)小肠实热的辨证要点: 以小便赤,涩,尿道灼热、疼痛等火热的证候为主症。 往往先有或伴有心烦失眠,口渴,口舌赤痛,甚至口舌生疮等心火炽盛的表现。268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病案分析 阳,男,68岁,退休干部。反复发作胸痛、心悸一个月。自诉近月来心悸发作频繁,不能安卧,每次胸痛持续时间不长,但

128、痛如针刺,牵扯左侧肩臂,甚则冷汗出,不能活动,有时舌尖发麻,胸部紧闷。面色紫暗,舌质稍淡,边有瘀斑,舌苔薄,脉细涩。 请对该患者的病情作出分析,并判断其证型。 269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一)肺病的常见症状:主要有咳嗽、气喘、吐痰、胸痛、咯血等。大肠传导失常,主要表现为便秘或泄泻等症。 (二)肺与大肠病的常见证型1肺气虚(1)肺气虚的定义:主要包括肺气不足和卫表不固所表现的证候。(2)肺气虚的辨证要点: 有久咳久喘,体弱多病,或脾肾亏虚等导致肺卫气虚的病因病理存在。 肺气亏虚者,具有咳嗽无力,动则气短而喘,声音低怯,痰液清稀等证候。卫气不固

129、者 ,具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等证候。 全身呈现气虚的表现:如见神疲乏力,面白,舌淡,脉弱等。270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2肺阴虚 (1)肺阴虚的定义: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2)肺阴虚的辨证要点: 有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全身阴虚内热的表现。 以久咳,或干咳少痰,甚或痰中带血,或见声音嘶哑的表现为主症。有久咳久喘,体弱多病,或脾肾亏虚等导致肺卫气虚的病因病理存在。271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3风寒束肺 (1)风寒束肺的定义:是指感受风寒,

130、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肺表风寒证候。(2)风寒束肺的辨证要点: 一般有感受风寒之邪的病史,属新病。 以咳嗽、痰稀色白、喉痒或痛、鼻塞流清涕或有气喘等肺系症状为主要表现。 伴见微有寒热,无汗、头身痛楚、脉浮紧等风寒表证的证候。 272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4风热犯肺 (1)风热犯肺的定义:是指风热之邪侵袭肺卫所表现的肺卫风热证候。 (2)风热犯肺的辨证要点: 一般有感受风热之邪的病史,属新病 以咳嗽微喘等肺系症状为主要表现。 伴见身热恶风,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的证候。 273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二、肺与大肠病辨

131、证5燥邪犯肺(1)燥邪犯肺的定义:是由秋令燥邪犯肺,津液亏少,肺表失润而表现的证候。(2)燥邪犯肺的辨证要点: 病多见于秋令气候干燥之时,属新病。 具有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津伤而燥的特点。 以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胸痛或咯血等肺系症状为主要表现。 常伴有微有寒热,头身痛楚、脉浮等表证的证候。 本证与肺阴虚的主要鉴别在于:燥邪犯肺属新感,与外界气候干燥密切相关,一般无阴虚内热的表现,而可伴有表证。274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6痰热壅肺 (1)痰热壅肺的定义: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肺实热证候。(2)痰热壅肺的辨证要点

132、: 新病势急,形体不虚,初起多有感受外邪的病史。 以咳声洪亮,气喘息粗,鼻煽,胸痛,吐痰等病位在肺、病性属实的证候为主要表现。全身呈现实热的证候,如壮热口渴,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等。275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7痰湿阻肺(1)痰湿阻肺的定义:是指痰湿停聚于肺,肺失宣降而表现为咳痰、喘哮为主症的证候。(2)痰湿阻肺的辨证要点 : 有感受外邪,或肺气亏虚,或脾失健运等形成痰饮的病因病理存在。 一般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有痰饮停聚于肺的证候的上述临床表现。 本证痰饮的性质偏寒。痰质稀薄,或以哮喘为主者,多为寒饮停肺;痰质粘稠,以咳嗽吐痰为主者,

133、多为痰浊阻肺。276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8. 大肠湿热 (1)大肠湿热的定义:是指湿热蕴结大肠,而致下痢或泄泻为主的证候。 (2)大肠湿热的辨证要点 : 多发于夏秋之季。可有感受暑湿之邪,或饮食不慎之类病史。 以腹痛,暴注下泻,或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或腹泄不爽,粪质粘稠臭秽等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全身呈现湿热的表现,如见发热,口渴,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 急性腹泻、痢疾,易导致伤津耗液,甚至阳气欲脱,病势一般较急迫。277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9大肠津亏 (1)大

134、肠津亏的定义:由于阴液亏虚,不能濡润大肠,而致大便秘结为主要表现的证候。(2)大肠津亏的辨证要点: 有外燥、吐泻、温病、久病等耗伤阴液;或年老而阴血亏少;或因失血、痔疮下血等耗损阴血等导致阴血津液亏虚的病因病史。 以大便干结,难于排出,常数日一行等大肠失润的表现为主症 全身可见体瘦肤燥,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液亏损的证候。多发于夏秋之季。可有感受暑湿之邪,或饮食不慎之类病史。278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病案分析 唐,男,15岁,学生。腹泻、腹痛二天。患者前天在郊外野餐,当晚自觉腹胀隐痛,欲解大便,昨日晨起腹痛加剧,腹泻如水,不能自控,肛门灼热,今晨就诊

135、时已腹泻10余次。现觉口渴欲饮水,发热,尿少。体查:精神疲倦,嘴唇干燥,皮肤松弛,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脉细滑数。 请对该患者的病情作出分析,并判断其证型。279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三、脾与胃病辨证(一)脾与胃病的常见症状:脾病常见腹胀腹痛、便溏、肥胖、浮肿、出血等症。胃病常见脘痛、不欲食、呕吐、嗳气、呃逆等症。(二)脾与胃病的常见证型1脾气虚(1)脾气虚的定义: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2)脾气虚的辨证要点: 有饮食失调,或劳倦,或思虑劳神,或病久体弱等形成脾气亏虚的病因病理存在。 以食少、腹胀、便溏为脾失健运的基本证候。 全身可见神疲、乏力、

136、气短、懒言、体疲、面色萎黄、舌淡、脉缓无力等气虚的表现。 有的尚可表现为浮肿、体胖等脾失健运而水湿积聚的证候。280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三、脾与胃病辨证2中气下陷(1)中气下陷的定义: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气下陷、脾虚气陷。 (2)中气下陷的辨证要点: 一般有脾气亏虚的病理基础,如病程较长,症见食少,腹胀,便糖,疲乏,脉缓弱等。 有胀、坠、久泄等气陷的特征性表现。281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三、脾与胃病辨证3脾不统血(1)脾不统血的定义: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37、2)脾不统血的辨证要点: 一般有脾气亏虚的病理基础,如病久体弱,症见食少,便溏,疲乏,脉缓弱等。 以便血或尿血,或肌衄、齿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证候为特征性表现。 无血热迫血妄行,或损伤瘀血阻滞血行等导致出血的病因病理存在。 282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三、脾与胃病辨证4脾阳虚 (1)脾阳虚的定义: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而表现的虚寒证候。(2)脾阳虚的辨证要点: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成,故病程较长,常见有脾胃气虚的证候,如食少、腹胀、便溏等症。以腹部隐痛,喜温喜按为脾阳已虚的表现。全身见畏冷肢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阳气亏虚的表现。脾阳失于温

138、运水湿,可见浮肿、带下量多等症。283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三、脾与胃病辨证5寒湿困脾(1)寒湿困脾的定义:是指寒湿内盛,脾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寒湿中阻。(2)寒湿困脾的辨证要点: 可有食生饮冷,或气候、居处潮湿等寒湿内侵的病因,或过食肥甘,中阳被困,以致湿从内生等病理存在。 有寒湿困阻中焦的特征性证候,如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吐,便溏等。或表现为浮肿、少尿、身体困重。或见身目发黄而黄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等。 湿为阴邪,故无明显热象,而见口淡不渴,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等。284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三、脾与

139、胃病辨证6湿热蕴脾(1)湿热蕴脾的定义:是指湿热蕴结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焦湿热、脾胃湿热。(2)湿热蕴脾的辨证要点: 可有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酿成湿热等病因病理存在。 有湿热蕴结脾胃的特征性证候,如脘腹痞闷,呕恶厌食,便溏不爽等。或可表现为身目发黄。 除有湿证外,并有明显的热证。可见身热起伏,汀出热不解,小便短黄,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285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三、脾与胃病辨证7胃阴虚 (1)胃阴虚的定义: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2)胃阴虚的辨证要点:可有温热后或吐泻之后,或素嗜煎炒香燥之品等损伤胃阴的

140、病因病理存在。以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痞胀不舒,或脘部隐痛,或干呕呃逆等病位在胃的症状为主要表现。全身可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少津、脉细而数等阴液亏损的证候。286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三、脾与胃病辨证8胃火炽盛 (1)胃火炽盛的定义:是指胃中火热炽盛所表现的实热证候。(2)胃火炽盛的辨证要点:可有邪热犯胃,或情志化火,或过食辛燥温热之品等导致胃火过旺的病因病理。 以脘腹灼痛、拒按,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等为胃火炽盛的特征性证候。 全身可见渴喜冷饮,便闭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甚或发热等实热证候。287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141、腑腑 辨辨 证证三、脾与胃病辨证9胃寒证(1)胃寒证的定义:是因寒邪犯胃,胃失和降而表现以脘腹冷痛为主症的证候。(2)胃寒证的辨证要点: 多有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凉等病因病史。起病急,病势较剧。 以胃脘剧痛、恶心呕吐等为主症。 可见喜温恶寒,四肢凉,口淡不渴,苔白滑,脉沉紧或沉弦等寒证证候。 若兼呕吐清水,或口泛清涎,甚或脘腹水声漉漉,是为寒饮停胃。288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三、脾与胃病辨证10食滞胃脘 (1)食滞胃脘证的定义:是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2)食滞胃脘证的辨证要点:一般有饮食不慎、暴食过量的病史。以脘腹痞疼痛、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酸

142、腐馊食,吐后觉舒,或肠鸣矢气,泻下不爽,泻下之物秽臭如败卵等为宿食内积的表现。一般属新病,体质不虚。289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病例分析 胡,女,38岁,干部。牙龈出血三个月。患者三年前一次鼻衄量多,此后常在皮肤上发现散在出血点,刷牙时牙龈偶有出血,虽经中西医治疗,但效果不显。近三个月来,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心慌,神疲乏力,不欲饮食,多食则腹胀不舒,大便稀溏,月经量增多,历10余日方净,月经色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请对该患者的病情作出分析,并判断其证型。290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四、肝与胆病辨证(一)肝与胆病的常见症

143、状:肝的病变范围较广,如胁肋少腹作胀与窜痛,情绪活动异常,头目眩晕、胀痛,手足抽搐、震颤,以及目疾,月经不调,阴部疾患等,常与肝有关。胆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胆汁疏泄失常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二)肝与胆病的常见证型1.肝气郁结 (1)肝气郁结的定义: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2)肝气郁结的辨证要点: 常有情志不舒的病史,或病情与情绪变动的关系密切,亦可有其他引起肝失疏泄的病理存在。 以情志不舒、胸闷善太息,胸胁、少腹胀痛、窜痛、脉弦为基本表现。 妇女可兼见乳房作胀、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气郁的发展,可表现为咽中如有物阻,或颈部出现瘿瘤,或肋下有痞块,或突发气厥等,是气郁而兼痰、

144、瘀、气闭的表现。291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四、肝与胆病辨证2肝火炽盛 (1)肝火炽盛的定义:是火热炽盛,内郁于肝,气火上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2)肝火炽盛的辨证要点: 可有情志不遂,郁怒化火,或感受火热之邪,或因酒毒郁热等病因病理基础。 以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胁肋灼痛,突发耳鸣,耳聋,头晕胀痛等症,为病在肝胆,且为火热之证的证候。 全身见实热的表现,如身热口渴,便秘,尿黄,脉弦数等。 一般属新病,形体不虚。 292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四、肝与胆病辨证3肝血虚 (1)肝血虚的定义:是肝血亏虚,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145、2)肝血虚的辨证要点: 可有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阴血,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病因病理基础。一般属慢性久病。 有面、唇、舌等颜色淡白,脉细等血虚的主要特征。 且有视物模糊、眼花,或肢体麻木等临床表现,是肝血虚失滋养的表现。293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四、肝与胆病辨证4. 肝阴虚 (1)肝阴虚的定义:是指肝阴不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2)肝阴虚的辨证要点: 可有阳亢日久,或温热病后,或肾阴亏虚等导致肝阴不足的病因病理基础。一般属慢性久病。 全身可有阴虚内热的证候。 以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眼花,手足蠕动等为病位在肝的证候。294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146、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四、肝与胆病辨证5肝阳上亢(1)肝阳上亢的定义:是指肝肾阴虚,阴不潜阳或肝阳暴张引起肝阳亢盛,上扰头目所表现的证候。 (2)肝阳上亢的辨证要点: 多有平素性急易怒,或精神常处紧张状态,或因烟酒刺激等导致肝之用阳太过的病因病理基础。 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面赤口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有力等阳亢于上,阴亏于下的特征性证候。 证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一般病势不如肝火上火之急,而病程较久。295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四、肝与胆病辨证 6肝风内动 是泛指病变过程中出现以眩、麻、抽、颤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有肝阳化风、

147、热极生风、血虚生风、阴虚动风四种。 (1)肝阳化风:是指肝阳亢逆无制而出现的动风证候。 (2)热极生风:是指邪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 (3)血虚生风:是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风动证候。 (4)阴虚动风:是指阴液亏虚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 (1)以眩晕甚至昏仆;或肢体震颤、麻木、瘙痒;或肢体抽搐,两目上翻,甚至角弓反张;或口眼歪斜,头摇等具有“动风”特点的证候为主要表现。 (2)若原有肝阳上亢之证候者,为肝阳化风;若伴有高热、神昏等症者,为热极生风;若并见血虚的基本表现者,为血虚生风;若并见阴虚内热之表现者,为阴虚动风。296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

148、证四、肝与胆病辨证7肝胆湿热(1)肝胆湿热的定义:是指由湿热侵袭肝胆,而表现以胁肋胀痛、黄疸等为主症的证候。(2)肝胆湿热的辨证要点: 可有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嗜肥甘,或脾不化湿等形成湿热内蕴的病因病理基础。 以胁胁胀痛,或有痞块,或身目发黄、色鲜明如橘等湿热阻于肝胆的特征性证候为主要表现。 全身见湿热内蕴的表现,如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常伴见脾胃运化及气机失常的表现,如纳呆、腹胀、脘痞、冷恶欲吐、大便不爽等。 若以阴部疹而灼热瘙痒,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妇女带下臭秽等为主证者,则为肝经湿热下注。297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病案分析 邓,女,62岁,家庭

149、妇女。头晕头痛六年,加重二周。患者反复头晕头痛六年,时轻时重,曾服用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显。近二周来头晕加重,目眩耳鸣,腰膝酸软,项背拘紧不适,心烦心悸,性急易怒,有时恶心欲呕,小便短黄,大便干结,咽干口苦,舌质红绛,舌苔薄黄,脉弦。 请对该患者的病情作出分析,并判断其证型。298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一)肾与膀胱病的常见症状:以腰膝酸软,耳鸣失聪,齿松发脱,阳痿遗精,女子经少经闭,不育,以及水肿、二便异常等为肾的常见症。膀胱的病变一般只反映为排尿异常,以及尿液的改变。(二)肾与膀胱病的常见证型 1、肾气不固 (1)肾气不固的定义:是指肾气亏

150、虚,以致下元固摄失职所表现的证候。(2)肾气不固的辨证要点: 可有年老而肾气衰弱,或年幼而肾气未充,或久病、劳损而耗伤肾气,或过用滑利之剂而下元失控等病史。 有肾气亏虚的一般证候,如神疲健忘,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长,两尺脉弱等。甚或有畏冷肢凉等阳虚证候。 下元不固的特征性证候为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为男子滑精,早泄;或为女子月经淋漓不尽,带下清稀而多;或为孕妇胎动易滑;或为大便失禁、滑泄不止等。299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肾不纳气(1)肾不纳气的定义:是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2)肾不纳气的辨证要点: 多有久病咳喘

151、,肺病及肾,或先天元气不足,或年老肾气虚衰,劳损伤肾等病因病理基础。 有肾气亏虚的一般证候。如疲倦,腰酸,耳鸣,尺脉沉细无力等。 以气短久喘,动则尤甚,咯痰稀薄,甚或尿随咳出等症为主要表现。 可以兼见阳虚或阴虚的一般证候。总以病久体弱为据。300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3肾阳虚(1)肾阳虚的定义:是指肾阳亏虚,表现为失于温煦、气化无权等方面的证候。可分为肾阳虚衰、肾虚水泛两证。(2)肾阳虚的辨证要点: 一般有素体阳虚,或年高命门火衰,或是病久伤阳,或是他脏阳气亏虚,而久病及肾等导致肾阳亏虚的病因病理基础。 全身虚寒证候,如畏冷肢凉,小便清长,舌

152、淡胖,脉沉迟无力等。 以腰膝酸软、无力、男子阳萎、精冷,女子阴冷、不孕,或夜尿多,两尺脉弱,或面色黧黑等症为肾阳虚的特征性表现。 若以经常浮肿,下肢肿甚,尿少等为主症者;则为肾阳虚水泛。301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4肾精不足 (1)肾精不足的定义:是由于肾精亏少,主要反映为生殖生长机能低下的证候。(2)肾精不足的辨证要点: 可有失天禀赋不足,或由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房事过度等导致肾精亏虚的病因病理基础。 主要表现为生殖、生长机能的低下,如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减退,小儿发育迟钝,成人未老先衰等。 可有齿松发脱,耳鸣失聪,腰膝酸软,

153、健忘等肾虚的一般证候。302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5肾阴虚 (1)肾阴虚的定义:是由肾阴不足,虚火内扰而表现的虚热证候。(2)肾阴虚的辨证要点: 多因温热病后期,阳亢日久,虚劳久病,过服温燥之品等,使肾阴亏虚,或因房事不节,情欲妄动,而耗损肾阴所致。 全身有阴虚内热的一般表现。 以腰膝酸痛,耳鸣健忘,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或阳事易兴,女子经少,经闭,或梦交等为肾阴虚火旺的特征性表现。303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6膀胱湿热 (1)膀胱湿热的定义:是指湿热侵袭膀胱,引起小便异常为主的证候。(2

154、)膀胱湿热的辨证要点: 一般属新病,或反复发作而急起,病体不虚。 以尿急而频,排尿灼热、涩痛,尿黄或浑浊,或尿血,或挟砂石等为主症。 可有湿热为患的全身表现,如身热,苔黄腻,脉滑数等。304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1、心肾不交 (1)心肾不交的定义:由心肾之间的阴阳水火关系失调而表现的证候。一般指心肾的阴虚阳亢证。(2)心肾不交的辨证要点: 可有思虑劳神太过,或房屋不节,虚劳久病,以致阴液耗损,虚阳偏亢等病因病理基础。 上见心烦不眠,惊悸多梦,健忘等心的证候,下见腰膝酸软,时有梦遗等肾的证候,为本证的特征。 有阴虚阳亢的一般表现,如咽干、尿黄、便

155、结、潮热、舌红、脉细数。305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2. 心肾阳虚 (1)心肾阳虚的定义:是指心肾阳气虚衰,失却温运而表现的虚寒证候。(2)心肾阳虚的辨证要点: 见于病久体弱者,可为心阳虚而及肾阳,或肾阳虚水泛而凌心。 以形寒肢冷,心悸怔忡,尿少浮肿,甚则唇、舌、指端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等阳虚证候为主要表现。 306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3. 心肺气虚 (1)心肺气虚的定义:是指心肺气虚而表现以心悸咳喘为主的证候。(2)心肺气虚的辨证要点: 见于病久体弱者,病势缓而持续。 以心悸咳嗽,气短而喘,

156、动则为甚,胸闷,吐清稀痰等为主要表现。 全身可见气虚的一般证候。307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4. 心脾两虚 (1)心脾两虚的定义: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2)心脾两虚的辨证要点: 多有病久失调,慢性出血,或思虑、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等导致气血亏虚的病因病理基础。 有头晕神疲、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嫩,脉细无力等气血亏虚的一般证候。 心悸心慌,多梦健忘等症状是血不养心的表现;食少,腹胀,便溏等是脾气亏虚的主要证候。 308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5. 心肝血虚 (1)心肝血虚的定义:是指

157、心肝血亏而机体失其充养所表现的虚弱证候。(2)心肝血虚的辨证要点: 可有思虑劳神,暗耗阴血,或失血过多,或脾虚生血之源不足等病因病理基础。 有血虚的基本证候。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为血不养心的表现;眼花,目涩,视物模糊,或肢麻震颤,妇女经少,色淡等,是肝血虚的主要证候。309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6. 肝火犯肺(1)肝火犯肺的定义:是指肝经气火上逆犯肺,使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证候。按五行理论又称木火刑金。(2)肝火犯肺的辨证要点: 一般有感受火热之邪,或肝郁化火的病因病理基础。 有火热为患的一般证候,如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以胸胁灼痛

158、,急躁易怒、咳嗽阵作,甚至咳血等为肝火犯肺的特征性证候。310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7. 肝脾不调(1)肝脾不调的定义: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的以胁痛、腹胀、腹泻等为主症的证候。(2)肝脾不调的辨证要点: 可有情志不舒,肝失条达而影响脾气运化,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而影响肝之疏泄,从而形成肝郁脾虚、肝脾失调的病因病理基础。 以胁肋与腹部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纳呆,便溏,肠鸣矢气,或大便溏结不调,或腹痛欲泄等,为肝脾气机不调,肝失条达、脾失健运的特征性表现。311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

159、兼病辨证8. 肝胃不和 (1)肝胃不和的定义: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表现以脘胁胀痛等为主症的证候。又称肝气犯胃。(2)肝胃不和的辨证要点: 多有情志不舒,肝气郁滞的病史,亦可由饮食伤胃,使胃失和降,影响肝之疏泄而成。 以胁肋、胃脘胀闷窜痛为主症,常伴嗳气,或吞酸、食纳减少等症。 可有情志不舒,善太息,脉弦等气机郁滞的证候。312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9. 肝肾阴虚 (1)肝肾阴虚的定义:是指肝肾阴液亏少,虚阳内扰而表现的虚热证候。(2)肝肾阴虚的辨证要点: 可有湿热病后,阳亢日久,房室太过等导致阴液亏虚的病因病理基础。 有阴虚内热的

160、一般证候。 眩晕,目干涩,耳鸣,失眠,腰膝酸软,男子梦遗,女子经少或梦交等,是肝肾阴虚的表现。313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10. 脾肾阳虚(1)脾肾阳虚的定义:是指由于脾肾阳气亏虚,而表现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的虚寒证候。(2)脾肾阳虚的辨证要点: 病体弱,病程长,病势缓。 有阳气亏虚的全身证候,如形寒肢凉,疲倦乏力,脉弱舌淡等。 以久泄久痢不止,或五更泄泻,或完谷不化,或粪质清冷,或久肿不消,小便不利甚或腹胀水鼓等为主要表现。314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11. 脾肺气虚(1)脾肺气虚的定义:是指由

161、于脾肺气虚表现以食少便溏、气短喘咳为主症的虚弱证候。(2)脾肺气虚的辨证要点: 可有久咳久喘,由肺及脾;或饮食劳倦伤脾,而后及肺的病因病理基础。病程较长。 有气虚的一般症状如疲倦、舌淡、脉弱等。 以食少,腹胀便溏,气短而喘,声低懒言等为主要表现。315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六、脏腑兼病辨证12. 肺肾阴虚 (1)肺肾阴虚的定义:是指肺肾两脏阴液不足,虚阳内扰所表现的证候。(2)肺肾阴虚的辨证要点: 可有久咳久咯,房室太过,虚劳久病等导致肺肾阴虚的病因病理基础。 有阴虚内热的一般证候。 以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痛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经少或经闭

162、等为主症,是肺肾阴虚的特征性证侯。316第第6章章 辨证辨证 第第2节节 脏脏 腑腑 辨辨 证证病案分析 王,男,58岁,干部。腹痛溏泻反复发作,胸胁胀满不适三年。患者近三年来腹痛、便溏,情志抑郁,每逢不遂心意之事则急躁易怒,腹痛溏泻加剧,泻后痛减,每叹息之后则稍舒畅,纳差,舌淡红,苔白润,脉弦。 请对该患者的病情作出分析,并判断其证型。317小结v八纲辨证是把复杂的病情,归纳概括为对疾病的诊断具有普遍意义的八个类型,它是一切辨证的纲领。运用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各自不同的证候特点,又要注意八纲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对疾病做出全面的判断。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应用脏腑辨证必须

163、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每个脏腑的主要生理病理特点,又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由于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是脏腑病理变化的基础,因此,在辨明病变脏腑的基础上,必须同时运用八纲辨证等来分清脏腑的阴阳气血变化,才能全面地了解疾病,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318目标检测题v分别叙述表、里、寒、热、虚、实证的临床表现。v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的临床表现有哪些?v如何鉴别风寒犯肺和热邪壅肺?v脾气虚弱与脾胃虚寒有何不同?v肝气郁结和肝阳上亢各有何临床表现?v肾阳虚和肾阴虚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v分别叙述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319第7章

164、防治原则v学习目标说出预防疾病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记住治疗疾病的标本缓急。描述正治法和反治法。说出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的含义。320第1节 预防v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v预防包括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321一、未病先防v(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1.调摄精神 2.注意饮食起居3.加强锻炼4.适应四时气候5.药物预防v(二)避免病邪侵入322二、既病防变v(一)早期诊治疾病的初期,一般病情轻浅,正气未衰,病较易治,因而传变较少;若不及时诊治,病邪就会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给治疗带来困难。v(二)防止传变各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传

165、变途径及发展规律。323第节 治则v治则,就是治疗疾病遵循的基本法则。治则的内容包括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324一、治病求本v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即临床治病时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治病求本必须正确掌握治本与治标,正治与反治两个方面。325一、治病求本v(一)治本与治标 “本”,指本质;“标”,指现象。 1缓则治本 v 缓则治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的情况下,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的一个法则。 2急则治标 v危急重证时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 3标本兼治 v 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在时间和条件上不允许单治标

166、或单治本所采用治疗原则。 326一、治病求本v(二)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 327(二)正治与反治v1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2)热者寒之(3)虚则补之(4)实则泻之328(二)正治与反治v2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1)寒因寒用(2)热因热用(3)塞因塞用(4)通因通用329二、扶正与祛邪v1扶正 扶正就是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适用于正气虚

167、邪气不盛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或真虚假实证。 v2祛邪 即祛除邪气。消除病邪,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或真实假虚证。 v3扶正与祛邪 即攻补兼施,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证。 330三、调整阴阳v1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有余的病证。v2补其不足 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 (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4)阴阳双补331四、三因制宜v1因时制宜 是按照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v2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v3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的年

168、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来指导用药的治疗原则称为“因人制宜”。332小 结v防治原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养生、治疗和康复具有指导意义。中医学强调“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它体现了中医学防患于未然和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指出要注意调养精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顺应自然,劳逸结合,以保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讲究卫生,保护环境,注意气候变化及疫性情况,以防止病邪的侵袭。即使发生疾病,也要根据其发展规律和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传变及恶化。v中医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理论指导下确定的,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169、相因制宜等,这对临床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33目标检测题v如何做到未病先防?v怎样理解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v何谓正治和反治?各有哪些具体的法则?v扶正、祛邪、扶正祛邪各应用于哪些具体情况?v如何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34第8章 中药与方剂v学习目标1知道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的内涵。2记住方剂的组成原则和药物的煎服法。3记住常用中药、方剂的功用和主治。335第1节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v一、中药基本知识v(一)四气四气,亦称“四性”,就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 v(二)五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v(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治疗疾病时作

170、用趋向的性能。 v(四)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的选择性治疗作用。 v(五)毒性药物的毒性即指药物的偏性。 336二、方剂基本知识v(一)组成原则1君药 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不可缺少的主药。2臣药 有两种意义。辅助君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针对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 有三种意义。佐使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减弱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包括配伍反佐和服药方法反佐两种。病重拒药,选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是配伍反佐;热药凉服,凉药热服,以克服呕吐拒药现象,是服药

171、方法反佐。4使药 有两种意义。引经药,即根据药物归经理论能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以增强疗效的药物。调和药,即对方中诸药有调和作用的药物。337二、方剂基本知识v(二)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的加减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338二、方剂基本知识v(三)剂型1汤剂2片剂 3丸剂4散剂5针剂 6膏剂7丹剂 8酒剂9冲剂10栓剂339第2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v一、常用中药v二、常用方剂340一、常用中药v(一)解表药 v(二)清热药v(三)泻下药v(四)祛湿药v(五)温里药v(六)理气药v(七)理血药v(八)消食药 v(九)化痰止咳平喘药v(十)安神药 v(十一)平肝息风药 v(十二)开窍药v(十三)

172、补虚药 v(十四)收涩药341(一)解表药v1辛温解表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麻黄辛、苦、温发汗解表,平喘、利水外感风寒咳喘;风水;风湿1.510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痹外感风寒;风寒湿痹;痛经;胸310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外感风寒;疹出不透;出血证310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表,除湿止痛,止痉外感风寒;风寒湿痹;破伤风310生姜辛、微温散寒解表,温胃止呕外感风寒;虚寒呕吐;腹痛310342(一)解表药v2辛解表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g)常用量菊花辛、甘、苦、微寒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外感风热;肝热目赤;肝阳头痛1030薄荷辛、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外感风热;咽喉肿痛;

173、麻疹不透210柴胡微苦、辛、微寒和解少阳,疏肝,升阳举陷半表半里证;肝气郁结;内脏下垂310升麻辛、苦、微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解毒风热感冒;内脏下垂;疮疡;牙痛36桑叶苦、甘、寒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目赤肿痛610343(二)清热药v1清热泻火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敛疮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喘;疮疡;烫伤1560知母苦、甘、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清虚热气分实热证;阴虚发热;消渴615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利湿,凉血止血热病;黄疸;衄吐310天花粉苦、微甘、寒清热生津,消肿排脓肺热咳嗽;痈肿疮疡;消渴925344(二)清热药v2清热燥湿药

174、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g)黄 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痢疾;肺热咳嗽;血热胎动不安310黄 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高热;痢疾;疮痈16黄 柏苦、寒清热燥湿,解毒,滋阴降火湿热痢疾;阴虚发热;湿疹;疮疡312龙胆草苦、寒清热燥湿,泻肝降火肝经实热证;黄疸;湿疹;带下39345(二)清热药v3清热凉血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g)生 地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阴虚内热620玄 参甘、苦、咸、寒清热养阴,解毒散结温病热入营分;阴虚咳嗽咯血;瘰疬1015牡丹皮苦、辛、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止痛热病发斑;痛经;癥瘕;肠痈612赤 芍苦、寒清热凉血,活血止痛

175、血热妄行;血滞经闭;跌打损伤610346(二)清热药v4清热解毒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疏风清热外感风热;热毒疮疡;痢疾1030连 翘苦、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外感风热;温病发斑;痈疮疖肿;615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温病发热、斑疹;痈肿疮毒1530蒲公英苦、甘、寒清热解毒,利湿消痈热毒;乳痈;肠痈;目赤肿痛1025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肠疡肿痛、血痢615鱼腥草辛、微寒清热解毒,利尿通淋肺痈;疮疡;淋证小便不利1030347(二)清热药v5清虚热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g)地骨皮甘、淡、寒凉血除蒸,清泄肺热阴虚发热;盗汗;肺热咳嗽6

176、12青 蒿苦、辛、寒清热解暑,凉血止血中暑;阴虚发热;疟疾;紫斑1020银柴胡甘、微寒退虚热,清疳热阴虚骨蒸发热;盗汗;小儿疳积310348(三)泻下药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大 黄苦、寒泻热通便,凉血,逐瘀通经实热便秘;吐衄;瘀血腹痛;肠痈;烫伤212 芒 硝咸、苦、寒软坚泻下,清热泻火实热便秘;咽痛;口疮;肠痈515番泻叶甘、苦、寒泻热导滞,行水消胀实热便秘;水肿臌胀36火麻仁甘、平润肠通便肠燥便秘;血亏津枯便秘;1020郁李仁甘、苦、平润肠通便,利水消肿肠燥便秘;水肿;小便不利512甘 遂苦、寒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胸水腹水;热结便秘;水肿15 349(四)祛湿药v1袪风胜湿药 药名性味功

177、用主治常用量独 活辛、苦、微温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湿痹;外感风寒夹湿512威灵仙辛、咸、温祛风湿,通经络,软坚消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鱼骨哽喉310防 己苦、辛、寒祛风止痛,利水消肿风湿痹证;水肿;小便不利512秦 艽苦、辛、微寒祛风湿,退虚热风湿痹痛;阴虚内热;骨蒸潮热512桑 枝苦、平祛风通络止痛风湿肢节痛;麻木拘挛915五加皮辛、苦、温祛风湿,壮筋骨,利水消肿风湿痹痛;水肿;筋骨拘挛1015350(四)祛湿药v2芳香化湿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g)藿 香辛、微苦芳香化湿,和中止呕,解暑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呕吐;中暑612砂 仁辛、温行气化湿,温脾安胎湿阻中焦;妊娠呕吐;胎动不安26苍

178、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湿困脾胃;外感风寒湿痹610厚 朴辛、苦、温行气燥湿,降逆平喘湿阻中焦;肺气上逆咳喘310351(四)祛湿药v3利水渗湿药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茯 苓甘、淡、平健脾胜湿利水,宁心安神脾虚水肿尿少;心悸失眠1018泽 泻甘、淡、平利水渗湿,泄热止泻水肿;淋浊;泄泻515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渗湿,清热排脓水肿泄泻;风湿痹痛;肺痈;肠痈930车前子甘、寒利水通淋,清肝明目热淋;肝热目赤;水泻初起1015木 通甘、淡、寒清热利水,通经下乳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湿热淋;乳汁不通39滑 石甘、淡、寒利水通淋,解热清暑,收敛湿热淋;石淋;暑热;湿疹;痱子618352(五)温里

179、药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g)附 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祛寒止痛亡阳厥逆;心肾阳虚;风寒湿痹310肉 桂辛、甘、大热温中补阳,散寒止痛肾阳不足;寒痹;脾胃虚寒;胃痛腹痛25干 姜辛、热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亡阳厥逆;肺寒咳嗽;脾胃虚寒;泻泄39吴茱萸辛、甘、大热温中止痛,降逆止呕胃痛呕吐;肝郁气滞;脾肾虚冷26353(六)理气药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枳 实苦、辛、微温行气消痞,下气通便脾胃气滞;腹痛便秘59陈 皮苦、辛、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脾胃气滞;湿痰咳嗽;呕吐39木 香苦、辛、温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脾胃气滞;肝胆湿热;食少便溏39香 附辛、微苦、平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肝气郁滞;月经

180、不调;痛经39砂 仁辛、温理气止痛,温胃止呕,行气安胎气滞胃痛腹痛;呕吐;泻痢;胎动不安36354(七)理血药v1活血化瘀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丹 参苦、微寒活血祛瘀,消肿,养血安胎月经不调;痈肿;心烦不寐315桃 仁辛、苦、平活血祛瘀,润肠便通瘀血肿痛;便秘610红 花辛、温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瘀血引起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610牛 膝苦、酸、平活血祛瘀,强筋利骨,引血下行经闭痛经;肾虚腰酸;跌打损伤615 川 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血瘀气滞之月经不调;头痛;风湿痹证310五灵脂咸、温散瘀止痛,止血血瘀疼痛;痛经;产后恶露不下310乳 香辛、苦、温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血瘀气滞之疼痛;

181、疮疡久不收口310莪 术辛、苦、温破血祛瘀,行气消积经闭腹痛;气滞;食积310泽 兰苦、辛、微温活血祛瘀,行气消肿血瘀经闭;小便不利1015益母草辛、微苦、微寒活血祛瘀,调经止痛,行水消肿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1025郁 金辛、苦、寒活血理气止痛,凉血清心肝气郁滞;经闭;痛经;癫狂510 355(七)理血药v2止血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仙鹤草苦、涩、平收敛止血、解毒疗疮,杀虫各种出血;血痢;滴虫1025白 及苦、甘、涩、微温收敛止血,消肿止肌肺胃出血;疮痈久不收口510三 七甘、微苦、温化瘀止血,消肿定痛各种出血;跌打损伤;疮疡1.55茜 草苦、微酸、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血热出血;血滞

182、经闭;痛经1015蒲 黄甘、平止血,活血,止痛各种出血;血瘀腹痛510地 榆苦、酸、微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各种出血;疮疡;烫烧伤920艾 叶苦、辛、温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寒湿带下;月经不调;崩漏;胎漏;痛经310白茅根甘、寒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血热妄行的血证;热淋;水肿;黄疸1530旱莲草甘、酸、寒滋肾益阴,凉血止血肝肾阴虚;吐血;衄血;崩漏912356(八)消食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g)鸡内金甘、平健胃消食,止遗尿,化结石食积;结石;遗尿;遗精39麦 芽咸、平消食化积,回乳米面食积;断乳1015神 曲甘、平、温消食和胃食积不化;肠鸣腹泻1015山 楂酸、甘、微温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乳肉食积

183、;产后腹痛;恶露不尽1015莱菔子辛、甘、平消食除胀,化痰降气食积;气积;咳嗽气喘612 357(九)化痰止咳平喘药v1化痰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半 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咳嗽痰多;寒饮呕吐;梅核气510天南星苦、辛、微温燥湿化痰,祛风解痉顽痰咳嗽;风痰眩晕;肿毒310桔 梗苦、辛、平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510贝 母苦、甘止咳化痰,清热散结咳嗽痰多;瘰疬;痰核610前 胡苦、辛、微寒降气化痰,疏散风寒咳喘痰黄稠;胸闷气喘;痰浊头痛510瓜蒌甘、寒清热化痰,利气润燥通便肺热咳嗽;胸痹;肺痈;便秘1230竹 茹甘、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痰热咳嗽;胃热呕吐;烦燥不安

184、610358(九)化痰止咳平喘药v2止咳平喘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杏 仁苦、辛、微温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咳嗽气喘;肠燥便秘59百 部苦、辛、微温润肺止咳,灭虱杀虫肺虚咳嗽;肺痨;头虱;体虱610款冬花辛、温止咳化痰,润肺平喘咳嗽;气喘39桑白皮甘、温泻肺平喘,利尿消肿肺热咳嗽;喘急痰多;水饮615苏 子辛、温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咳嗽气喘;胸膈胀闷;便秘510359(十)安神药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g)朱 砂甘、微寒清心安神,解毒疗疮失眠;惊悸;疮疡肿毒0.31酸枣仁甘、酸、平养心安神,益阴敛汗失眠;惊悸;自汗;盗汗1015远 志辛、苦、微温宁心安神,祛痰开窍失眠健忘;痰阻心窍310360

185、(十一)平肝息风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天 麻甘、平平肝息风,祛风通络止痛肝风头痛;惊痫抽搐;痹证310钩 藤甘、微寒息风解痉,清热平肝惊痫抽搐;肝阳头晕;头痛;目赤1015僵 蚕咸、辛、平息风止痉,化痰散结止痛痰热惊痫;抽搐;内热头痛;目赤;瘰疬310地 龙咸、寒清热息风,清肺平喘,通经止痛高热抽搐;肺热咳嗽;湿热痹证515全 蝎辛、平息风止痛,通络止痛急惊风;破伤风;疮疡肿毒;痹证215牡 蛎咸、微寒平肝潜阳,软坚散结,固涩阴虚阳亢;瘰疬痰核;自汗;盗汗;遗精1530代赭石苦、寒平肝潜阳,降逆止呕,清热止血肝阳上亢;呃逆;呕吐;吐、衄血1030361(十二)开窍药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

186、量麝 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消肿,催生下胎痰厥;气厥;疮疡;死胎不下0.050.15 冰 片辛、苦、微寒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热入心包;惊痫;疮疡肿痛0.150.3苏合香辛、温开窍辟秽中风痰厥;胸腹冷痛;寒闭证0.31362(十三)补虚药v1补气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人参甘、微苦、微温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肺脾气虚;虚脱;消渴;失眠多梦310党参甘、平补中益气,生津肺脾气虚;气血两亏1015黄芪甘、微温补气固表,升阳,托毒生肌中气下陷;溃疡久不收口;自汗;水肿1020白术苦、甘、温健脾利水,固表止汗,安胎脾虚纳呆水肿;表虚自汗;胎动不安312山药甘、平健脾补肺,益气养阴脾胃虚弱;肺虚久

187、咳;遗精930甘草甘、平补中气,止咳喘,解毒,调和,止痛气虚证;疮疡肿痛;胃痛腹痛;咳喘39 363(十三)补虚药v2补阳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鹿角胶咸、温补肾阳,益阴血,止血精血不足;虚损劳伤;崩中漏下310巴戟天辛、甘、微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肾阳虚之阳痿;不孕;痿证;痹证615杜 仲甘、温补肝肾,壮筋骨,安胎肾虚腰痛;阳痿;胎动不安915紫河车甘、咸、温补肾益精,益气养血精虚血少;肾气不足之虚喘1030肉苁蓉甘、咸、温 补肾益精,润肠通便肾虚阳痿;不孕;体虚便秘1015淫羊藿辛、甘、温 补肾壮阳,强壮筋骨肾虚阳痿;风寒湿痹915364(十三)补虚药v3补血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

188、用量当归甘、辛、温补血调经,润肠通便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血虚便秘312熟地甘、微温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血虚诸证;月经不调;肝肾阴虚1030何首乌甘、苦、微温补肝肾,益精血肝肾亏损;精血不足;疮毒;血虚便秘920阿胶甘、平补血止血,滋阴润燥血虚失血;虚烦不寐;燥咳;阴血亏损615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肝气不和之痛证;四肢拘急;痛经615 365(十三)补虚药v 4补阴药 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沙 参甘、微寒润肺止咳,养胃生津热病伤阴;肺燥咳嗽920麦门冬甘、微苦、微寒养阴益胃,润肺清心热伤津液;肺燥咳嗽;失眠;便秘615枸杞子甘、平滋阴养血,益肝明目肝肾不足;腰膝酸软;眩晕915龟

189、板咸、甘、平滋阴潜阳,益肾固经阴虚火旺;崩漏;痿证1030玉 竹甘、平养阴润肺,益胃生津肺燥咳嗽;胃阴不足1030 366(十四)收涩药药名性味功 用主治常用量(g)麻黄根甘、平止汗自汗盗汗310浮小麦甘、凉益气除热,止汗自汗盗汗;骨蒸劳热1030乌 梅酸、涩、平敛肺止咳,生津涩肠,安蛔肺虚久咳;久痢;蛔虫310肉豆蔻辛、温温中行气,涩肠止泻虚寒久泻;脾胃虚寒;食少呕吐310金樱子甘、酸、涩、平固精缩尿,涩肠止泻遗精;尿频;久泻;带下615桑螵蛸甘、咸、涩、平补肾助阳,固精缩尿肾虚遗精、遗精、阳痿39 367二、常用方剂v(一)解表剂v(二)泻下剂v(三)和解剂v(四)清热剂 v(五)温里剂v

190、(六)补益汤v(七)固涩剂v(八)理气剂v(九)理血剂v(十)治风剂v(十一)治燥剂v(十二)祛湿剂v(十三)祛痰剂v(十四)消导剂v(十五)安神剂v(十六)开窍剂368(一)解表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证外感风寒表实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证外感风寒表虚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牛蒡子、淡豆鼓、芦根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风热表证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杏仁、薄荷、桔梗、芦根、甘草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风湿初起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咳嗽表邪未解,肺热败毒散人参、羌活、

191、独活、川芎、柴胡枳壳、前胡、桔梗、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证气虚外感风寒湿369(二)泻下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温脾汤大黄、熟附子、干姜、人参、甘草温补脾阳,攻下寒积脾阳不足之寒积麻子仁汤火麻仁、杏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肠燥便秘十枣汤大枣、甘遂、大戟、芫花攻逐水饮悬饮、实水370(三)和解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和解少阳少阳证,疟疾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疏肝解郁,健脾和营肝郁血虚四逆散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透邪解

192、郁,调理肝脾热厥证,肝脾气滞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扶脾抑肝,调理肝脾脾虚肝旺之泄泻 371(四)清热剂 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梗米清热生津阳明气分热盛证清营汤犀角、生地、竹叶心、银花、连翘、黄连、玄参、麦冬、丹参清营解毒,养阴活血邪热入营分证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芍药、牡丹皮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热伤血络,热入心营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湿热痢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清下焦湿热,泻肝胆湿火肝胆湿火上扰;湿热下注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牡丹皮养阴透热热病后期;阴液耗伤玉女煎石膏、熟地、

193、麦冬、知母、牛膝清胃滋阴胃热阴虚 372(五)温里剂方 剂物组成功用主治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小建中汤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大枣、饴糖温补脾胃,和里缓急虚劳里急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救逆阴盛阳衰373(六)补益汤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补益脾胃,益气升阳脾胃气虚,气虚发热,中气下陷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补血调血血虚血滞证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生姜、木香、大枣健脾益气,补血养心心脾两虚,脾不统血生脉散

194、人参、麦冬、五味子补气敛汗,养阴生津气阴两伤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滋补肾 阴肾阴亏虚肾气丸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温补肾阳肾阳不足374(七)固涩剂方 剂物组成功用主治金锁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固肾涩精肾虚精亏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收敛止汗表虚自汗证375(八)理气剂方 剂物组成功用主治越鞠丸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行气解郁六郁证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通阳散结,豁痰下气胸痹旋复代赭汤旋复花、代赭石、人参、生姜、炙甘草、半夏、大枣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气虚弱,痰浊内阻376(九)理血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

195、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胸中血瘀,肝气郁滞证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补气活血,舒经通络中风后遗症黄土汤灶心土、白术、附子、甘草、阿胶、黄芩、生地温阳摄血,养血止血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之出血证小蓟饮子生地、小蓟、滑石、木通、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炙甘草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下焦瘀热,血淋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炙甘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产后血虚受寒377(十)治风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镇肝息风汤牛膝、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玄参、天冬、麦芽、川楝子、茵陈、甘草镇肝息风,滋阴潜阳阴虚阳亢,

196、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羚角、钩藤、桑叶、贝母、生地、菊花、白芍、甘草、竹茹、茯神凉肝息风,清热化痰肝经热盛,热极动风378(十一)治燥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橘皮、杏仁、生姜、甘草、大枣轻宣凉燥,止咳化痰外感凉燥证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贝母、栀子、香豉、梨皮轻宣温燥,清肺止咳外感温燥证百合固金汤生地、熟地、麦冬、百合、当归、贝母、甘草、玄参、桔梗、白芍养阴清热,化痰止咳肺肾阴虚咳嗽379(十二)祛湿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术、白芷、茯苓、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桔梗、炙甘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五苓散茯苓、猪苓、泽

197、泻、白术、桂枝通阳化气,渗湿利水外有表证,内有水湿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八正散木通、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炙甘草、栀子、大黄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下注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附子、生姜温阳利水肾阳虚致水饮内停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380(十三)祛痰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痰湿咳嗽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降气利膈,化痰消食痰壅气滞之咳嗽381(十四)消导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连翘消食和胃饮食停滞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

198、黄连、白术、泽泻消食导滞,清热祛湿胃肠湿热及食积382(十五)安神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酸枣仁汤酸枣仁、知母、茯苓、川芎、甘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血虚肝旺之失眠朱砂安神丸黄连、朱砂、生地、当归、炙甘草重镇安神,养阴清心心火偏亢,阴血不足383(十六)开窍剂方 剂药物组成功用主治安宫牛黄丸中成药(略)清热解毒,开窍豁痰热邪内陷心包紫雪丹中成药(略)清热解毒,开窍镇惊热邪内陷心包384三、方药的应用v(一)配伍v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性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配伍后产生的作用,称为“药物七情”。1单行 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如独参汤。2相须 将功用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

199、可以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药物疗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热泻火,配合应用后则能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3相使 以一种药物作为主药,配合其他药物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脾虚水肿,用黄芪为主药,配合茯苓,可以加强益气健脾利水之作用。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有毒,可用生姜来消除其毒性。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绿豆能减轻巴豆毒性等。相畏、相杀实际上是一种配伍关系的不同提法。6相恶 指导两种药物同用,其中一种药物可减轻另一种药的药效。如人参大补元气,若配莱菔子,则会减弱补气的作用。7相反 指导两种药物配合应用时,可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十

200、八反”、“十九畏”中的有些药物。385三、方药的应用v(二)用药禁忌v1配伍禁忌 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v(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v(2)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水牛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v2妊娠用药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的副作用,为妊娠用药所忌。临床上分禁用与慎用两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麝香、牵牛子、甘遂、芫花、巴豆、斑蝥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

201、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v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传统的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蜜反生葱等记载。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386三、方药的应用v(三)剂量v中药的剂量大小与疗效直接关系,剂量过小或剂量过大都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所以在确定剂量时,要根据药物的性质、病势轻重、剂型种类、处方用药的多少,以及年龄、体质的差别等具体情况全面考虑。v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 凡有毒、峻烈的药物剂量宜小,应严格控制在安全限度之内。并从小剂量开

202、始,逐渐增加,病势消退立即停药。一般药物质地较轻,较易溶解的,剂量不宜过大;质重,难以溶解的矿物、贝壳类剂量宜加重。v2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 一般重病、急病用量宜大,轻病、慢性病剂量宜小;体质壮实者剂量宜大,年老体弱剂量宜小。不同年龄的药物用量,大体周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4;15岁用成人量的1/3;615岁用成人量的1/2;16岁以上用成人量。 387三、方药的应用v(四)用药方法v1煎药法 煎药用具以砂锅为佳,忌用铁锅等。煎药前先浸泡半小时以上,加水以淹没药物稍高为度。一般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宜武火急煎,煮沸后约510分钟即可服用。味厚滋补类药物,宜文火久煎约45分钟后再服用。

203、v(1)先煎:介壳类、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应打碎先煎半小时左右后再下其它药物。如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生石膏、磁石、石决明、代赭石等。v(2)后下:凡气味芳香、质地轻清,容易挥发的药物,宜在一般药物煎好前5分钟时下锅,以防有效成分发散。如薄荷、砂仁、蔻仁、木香、钩藤等。388三、方药的应用v(3)包煎:对细小的种子、花粉、及研末的矿物类药物,为避免煎煮后药液混浊,不易服用,并可减少对咽喉和消化道的不良刺激而用包好再入锅内煎煮。如车前子、旋覆花、滑石等。v(4)另炖:某些贵重药物应切成小片,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2 3小时,服用时再兑入药液内。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v(

204、5)烊化:凡属胶质、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为防止煎煮时粘锅煮焦,粘附他药,须单独加热熔化,再兑入药液。如阿胶、鹿角胶、芒硝等。v(6)磨汁: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的药物可用水磨汁后服用。如三七、沉香等。v(7)冲服:对贵重或不耐高热又难溶于水的药物,服用时研末用汤液或开水冲服。如琥珀、朱砂、牛黄等。 389三、方药的应用v2服药法 方药有服法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温度及药引等方面。服药时间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说来,滋补药、健胃药或病在下焦者宜饭前服;驱虫药、泻下药多在空腹时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消导药或在上焦者宜饭后服;安神药宜睡前服;平喘药、治疟药宜在发作前2h服;一般疾病每日服

205、23次,急性病则不拘时服。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在进食前后间隔1h左右,以免影响疗效。 390小 结v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作用趋向,以及归经、毒性大小等性能。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不同气味、作用趋向与归经的药物,同时要考虑药物的毒性、用药禁忌及用量,辅之以合适的剂型,才能保证疗效的发挥。中药的配伍一般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方剂中药味、药量、以及剂型的变化,都可改变药物的疗效。中药及方剂数量、种类很多,学习中要注意比较、鉴别。在临床运用时,同一种类别的方药作用相同或相似,但具体的主治与功效有很多差别,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慎重选择方药。 391目标检测题v1中药的性能有哪

206、些?“中药七情”包括哪些内容?v2试述中药的煎服法,应用中药时应注意哪些禁忌?v3常用中药有哪些类型?解表药、补益药、理血药各分为哪几类?v4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什么?v5常用的剂型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点? v6常用方剂有哪些类型?试说出每一类型1 2个代表方剂。 392第9章 常用中医操作技术v学习目标1能够操作毫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灸法、拔罐法、推拿法、刮痧法、药物熏洗法。2记住毫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灸法、拔罐法、推拿法、刮痧法、药物熏洗法的适应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393第第1节节 针刺法针刺法一、毫针刺法一、毫针刺法v(一)毫针常识(一)毫针常识v1毫针结构毫针结构v毫针结构共分五部分。以铜丝或

207、银丝将针的一端紧密缠绕呈螺旋形,以便手持着力处称针柄;针柄末端多缠绕成圆筒状称针尾;针的尖端锋锐部分称针尖或针芒;针尖与针柄间主体部分称针身或针体;针身与针柄连接部分称针根 。394395(一)毫针常识(一)毫针常识2毫针规格毫针规格v其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计量单位为毫米“mm”,临床上以2831号,1.53.5寸长的毫针较为常用。 396(一)毫针常识(一)毫针常识v3毫针的检查和保藏毫针的检查和保藏v(1)毫针的检查)毫针的检查 v使用前必须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消毒有效期,使用前必须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消毒有效期,针具的外观。针具的外观。 397(一)毫针常识(一)毫针常识v3毫

208、针的检查和保藏毫针的检查和保藏v(2)毫针的保藏)毫针的保藏 v保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保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或生锈、污染等。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藏针夹等。和藏针夹等。398(一)毫针常识(一)毫针常识4毫针的练习毫针的练习v包括指力练习和手法练习指力练习和手法练习 。3994毫针的练习毫针的练习v(1)指力练习)指力练习v指力,是指医者使力达针尖的技巧和持针之手的力度。可用纸垫练习纸垫练习 和棉团练习。棉团练习。 4001)纸垫练习)纸垫练习v用松软的纸做成纸垫(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

209、形扎紧即成)。练习时,左手平持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状夹持1.01.5寸毫针的针柄,使针尖垂直于纸垫上并抵于纸垫后,手指渐加压力,待针刺透纸垫后另换一处。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 4011)纸垫练习)纸垫练习4022)棉团练习)棉团练习v取棉花一团,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再用布包裹,做成棉团。在练习指力同时,可以做捻转、 提插等多种手法的练习 。403(2)手法练习)手法练习v1)速刺练针法)速刺练针法 以左手拇、食指爪切在纸垫以左手拇、食指爪切在纸垫或棉团上,右手持针,使针尖迅速刺入或棉团上,右手持针,使针尖迅速刺入23mm,反复练习,用以掌握进针速度,减少,反复练习,用

210、以掌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疼痛。v2)捻转练针法)捻转练针法 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纸垫或棉团一定深度后,拇指与食、中刺入纸垫或棉团一定深度后,拇指与食、中指在原处不动地捻转,要求捻转角度均匀,指在原处不动地捻转,要求捻转角度均匀,快慢自如,达每分钟快慢自如,达每分钟120次左右。次左右。v3)提插练针法)提插练针法 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纸垫或棉团一定深度后,在原处作上下刺入纸垫或棉团一定深度后,在原处作上下提插的动作。提插的动作。404(3)自身试针练习)自身试针练习v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掌握针刺的方法,体验各种针感。405(二)针

211、刺前准备(二)针刺前准备v1思想准备思想准备 针刺前,医生和患者都必须做好思想准备,然后才能进行针刺。406(二)针刺前准备(二)针刺前准备v2针具选择针具选择 以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弹性,针尖不钝,也不太尖,成松针形者为佳;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病变部位和腧穴所在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407(二)针刺前准备(二)针刺前准备v3体位选择体位选择 体位主要有: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v4定穴定穴 腧穴定位,多以骨度分寸为主。v5消毒消毒 包括针具器械、医生手指和施针部位。408(三)毫针刺法操作(三)毫针刺法操作 v包括

212、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深度,得气与行针,毫针补泻。409(三)毫针刺法操作(三)毫针刺法操作v1进针法进针法v临床上针刺操作时,多以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故分别称“刺手”和“押手”。v(1)刺手和押手)刺手和押手v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即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之间指腹相对,如持毛笔状故称为“刺手”;左手指爪切按在腧穴部位的皮肤上,以辅助进针,故称为“押手”。410 持持针针姿姿式式 4111进针法进针法v(2)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v 用一只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叫单手进针法,即以其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及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

213、屈曲,将针尖迅速刺入皮肤。412(2)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1)夹持针柄进针法)夹持针柄进针法v即以右手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持住针柄的下段,依靠腕关节的屈曲运动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413(2)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2)夹持针身进针法)夹持针身进针法v即以右手拇、食二指的指腹夹持针身下端,露出少许针尖,进针时将针尖对准穴位,而后快速刺入,其后拇、食指沿针身上移夹持针身上段或针柄,将针徐徐刺向深层的方法 414(3)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指切进针法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面刺入皮肤。415(3)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v2)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214、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416(3)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v3)夹持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以左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的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持针柄,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穴位。417(3)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v4)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拇、食两指间刺入。418(4)管针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v利用特制的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一种方法。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之中,而后将针尖所在的一端置于穴位之上,用左手夹持针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针管上端露出的针柄尾端,以使针

215、尖迅速刺入穴位,再退出针管,其后施行各种手法。 419(4)管针进针法)管针进针法420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v(1)角度)角度 v 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进针时针身的方向,一般有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421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v(2)深度)深度 v根据腧穴的部位和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经脉循行的深浅等灵活掌握。如年老体弱、小儿、消瘦者、久病虚证、头面、胸背部宜浅刺;年轻体壮、肥胖者、新病实证、腰、臀、腹及四肢肌肉丰厚部位可适当深刺。4223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v(1)行针)行针 v 进针后,为了取得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常用的

216、行针手法有提插法和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刮针法和震颤法。4233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v(2)得气)得气 v 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感觉,医者针下徐和或沉紧之感,称为得气,也称针感。得气迅速,一般疗效较好;得气缓慢或不得气,疗效较差。424 4毫针补泻毫针补泻v毫针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从而恢复健康的方法。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祛除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4255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v留针是将针留置在穴位内一定时间,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一般留针1030分钟,对

217、顽固性疼痛和慢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出针时是以左手拇、食指挟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426(四)意外及其处理(四)意外及其处理v1晕针晕针 v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汗出,心慌欲呕,甚至晕厥等,称为晕针。多因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或过度劳累、饥饿、大汗、大失血,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所致。出现晕针,医者应将针立即取出,使患者平卧,呈头低脚高位,松开衣带。轻者休息片刻,饮些温开水或温糖水,即可恢复;重者可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治疗或

218、急救措施。427(四)意外及其处理(四)意外及其处理v2滞针 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到针下非常滞涩,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同时病人诉说局部疼痛,称为滞针。多因患者精神紧张,使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因医者捻转幅度过大,使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发生滞针时,可在局部按摩,或在针刺附近12寸处再刺一两针,以缓解肌肉紧张状况即可将针退出;如因肌纤维缠绕针身,可将针向反方向捻转待针松动后即可出针。428(四)意外及其处理(四)意外及其处理v3断针 发生断针的原因,多由于针身或针根有腐蚀损伤,或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患者随意改变体位,致使针身折断在人体内。出现断针,嘱患者切勿移动体位,以免断端

219、进一步下陷。如断端部分尚留于皮外,可用手或镊子将残针拔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轻轻下压周围皮肤,使针身显露再用镊子等器械取出;如断针较深,应手术取出。429(四)意外及其处理(四)意外及其处理v4弯针 是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发生了弯曲的现象。由于患者在留针过程中移动了体位,或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出现弯针时,可顺针身弯势将针退出。切忌用力强拔,以免使针身断在体内。如属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使肌肉放松,再行退针。430(四)意外及其处理(四)意外及其处理v5血肿 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若微量出血,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出血不止,可先压迫止血

220、,同时给予冷敷促使止血,血止后再行局部热敷,促使瘀血消散。431(四)意外及其处理(四)意外及其处理v6刺伤内脏刺伤内脏 由于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不当,有时可刺伤脏器,引起严重后果,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必须引起重视,作出迅速急救处理。432(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v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妊娠等,不宜针刺;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脏器;皮肤有感染、溃疡、肿瘤及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不宜针刺。433第2节 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借灸火的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借灸火的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221、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434一、操作方法一、操作方法艾灸主要有艾灸主要有艾灸主要有艾灸主要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435 1.艾炷灸艾炷灸 施灸时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施灸时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分为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一、操作方法一、操作方法436 1.艾炷灸艾炷灸 v(1)直接灸:)直接灸: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根据灸后对皮肤的烧灼、刺激程度不同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437 1.艾炷灸艾炷灸 v(2)间

222、接灸)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 在用某种物品将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常用隔物灸有隔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姜灸、隔蒜灸、隔盐灸 、隔饼灸、隔饼灸四种。4382.艾条灸艾条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腧穴约1寸左右的高度进行熏烤,灸至局部灼热红晕为度。分为悬灸、实按灸。439悬灸4403.温针灸温针灸v是针刺和艾灸相结是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针合的一种方法。针刺得气后,将艾绒刺得气后,将艾绒捏裹在针柄上,或捏裹在针柄上,或用一小段艾条套在用一小段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施灸,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入体内。4414.温灸器灸温灸器灸v是指用温灸器在腧

223、穴上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温灸器有温灸筒和温灸盒。施灸时,先将艾绒放入温灸器内铁网上,然后点燃同时将温灸器放在施灸部位,待艾绒燃尽即可。艾绒的多少和施灸的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1530分钟,适用于灸治腰腹部的一些常见病。442温灸筒温灸筒443温灸盒444二、适用范围二、适用范围v灸法的适应范围很广,以阴证、虚证、寒证为宜。如临床常见的阳萎、遗尿、脱肛、痹痛、痿症、久泻、久痢、胃痛、腹痛、冷哮、妇女气虚引起的崩漏及阴挺、男子虚赢少气、小儿疳积等皆可使用灸法;灸法还可用于急救,如中风脱证、大汗亡阳、气虚暴脱等危急重症的救治,及外科的阴疽、瘰疠、瘿瘤等。445三、禁忌症三、禁忌症v1.实热证

224、及阴虚发热者不宜灸;v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v3.颜面五官、乳头、大血管等部位不宜灸;v4.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慎用灸法。446四、灸法的注意事项四、灸法的注意事项v1施灸的先后顺序v一般是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447四、灸法的注意事项四、灸法的注意事项v2施灸后的处理施灸后的处理v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无须特殊处理。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无须特殊处理。若局部出现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若局部出现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消毒纱布敷盖。水液,再涂以龙胆紫

225、,并以消毒纱布敷盖。v3施灸应在通风环境中进行。施灸应在通风环境中进行。448第第3节节 拔罐法拔罐法v拔罐法,是指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拔罐法,是指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穴位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局之吸附于穴位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局部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部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疗方法。449一、罐的种类一、罐的种类v传统拔罐器具传统拔罐器具:竹罐,陶罐,玻璃罐等;竹罐,陶罐,玻璃罐等;v新型拔罐器具新型拔罐器具:橡胶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橡胶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450

226、传统拔罐器传统拔罐器451 二、罐的吸附方法二、罐的吸附方法v 临床拔罐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以及抽气罐法等。452二、罐的吸附方法二、罐的吸附方法v(一)火罐法(一)火罐法v火罐法是利用火热力使罐内气体膨胀排除空气,从而产生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皮肤上的一种拔罐方法。常用的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三种。v1闪火法 一手用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或长纸片,另一手握罐,将燃烧物伸入罐内一闪即出,迅速将罐罩在施术部位皮肤上。453闪火法闪火法454(一)火罐法(一)火罐法v2投火法 将小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立即将罐罩在施术的部位。455(一)火罐法(一)火罐法3贴棉法 将直径约为2厘米的

227、薄棉花片,蘸少许95%酒精,贴在罐内壁的中段,用火柴点燃后,迅速罩在施术部位上。456二、罐的吸附方法二、罐的吸附方法v(二)水罐法(二)水罐法v用竹罐倒置锅内加水煮沸23分钟,用卵圆钳倒挟竹罐的底端,倾倒去水液,并用湿毛巾紧捂罐口,乘热迅速扣在施术部位上。457二、罐的吸附方法二、罐的吸附方法v(三)(三) 抽气法抽气法v将抽气罐紧扣在施术部位上,用抽气筒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使之产生负压吸附。458三、起罐法三、起罐法v拔罐后一般留罐1015分钟即可起罐。起罐方法是左手拿罐,右手食指或拇指轻轻按压罐口的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取下。459四、拔罐方法四、拔罐方法 (一)留罐法(一)留罐法

228、 v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留置1015分钟,然后起罐。 (二)闪罐法(二)闪罐法v是指将罐拔住后,立即取下,然后又拔上,如此反复,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460四、拔罐方法四、拔罐方法v(三)走罐法(三)走罐法 v即先在罐口或施术部位涂适量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或双手握住罐子,上下来回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即可。461(三)走罐法(三)走罐法462四、拔罐方法四、拔罐方法v(四四) 刺络拔罐法刺络拔罐法 v即先将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或扣刺部位上,使之出血,一般留置1015分钟。 463四、拔罐方法四、

229、拔罐方法 (五五) 留针拔罐法留针拔罐法 简称针罐,即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将火罐拔上,留置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起罐起针 。464五、适应范围五、适应范围v拔罐法有消肿止痛、活血行气、温通经络、除湿祛寒的作用。v1急慢性疼痛,如风湿痹痛、腰腿痛、肩背痛、头痛、各种神经麻痹、痛经等。v2内脏疾病,如胃痛、腹痛、腹泻、呕吐等。v3肺部疾患及外感疾病,如咳嗽、感冒、咯血、哮喘等。v4外科疾病,如急性腰扭伤、或慢性腰肌劳损有瘀血者和部分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红丝疗、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465六、注意事项六、注意事项v1要选择正确的吸拔部位和体位。2要选择适当

230、的罐具。v3要选择适当的拔罐方法。v4皮肤有溃疡,过敏,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等,均不宜拔罐。有出血性疾病以及孕妇的腰骶部、腹部亦不宜拔罐。466第4节 推拿法v推拿法,是指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局部或穴位上,通过刺激和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舒筋通络、活血祛瘀、调整气血及脏腑功能等作用,从而驱除病邪的一种外治方法。467一、推拿法的原理v推拿法的基本原理是“力”、“能”、“信息”三方面的作用。即医者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在人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功,进而起到纠正解剖位置的作用;这种功也可转换成各种能,并渗透到体内,改变其有关的系统内能,进而起到治疗作用;这种功也可转换为信息的载体,向人体

231、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作用。468二、用物准备v备暂空床(软床)、高低不等的凳子、靠背椅、各种规格的软垫或大小不等的枕头、大毛巾等,按实际情况准备推拿介质。469三、适应范围v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疾病以及减肥、美容与养生保健。 470四、推拿八法v推拿八法是根据辨证而确立的治疗大法。具体分为温、清、补、泻、和、通、汗、散八法。471四、推拿八法v(一)温法v 温法有补益阳气,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v(二)清法v 清法的主要作用是清热。适用于各种热证。v(三)补法v 补法有补益正气,扶正祛邪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亏,肾阴不足,脾胃虚弱,盗汗遗精等证。v (四)泻

232、法v 泻法有攻逐结滞,通泄大便的作用。适用于实热结滞证,或体虚津亏而便秘者。 472四、推拿八法v(五)和法v 和法有调和气血,调整阴阳的作用。适用于半表半里证。v(六)通法v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适用于经络不通的病证。v(七)汗法v 汗法有祛风散寒,解肌发表的作用。适用于风寒外感或风热外感病证。v(八)散法v散法有消瘀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积滞。473五、操作方法v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持久指能按需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有力指要具有一定的力量,且应根据受术者的不同情况而增减;均匀指速度宜快慢一致,用力宜轻重一致;柔和指用力不生硬粗暴,动作变

233、换自然;深透指力量要能达病位。474(一)成人推拿手法v1摆动类手法 以指或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称摆动类手法。 v2摩擦类手法 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称摩擦类手法。 v3挤压类手法 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称挤压类手法。 v4振动类手法 以较频的节律性动作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称振动类手法。 v5叩击类手法 用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或桑枝棒叩打体表,称叩击类手法。 v6运动关节类手法 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的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 4751摆动类手法v(1)一指禅推法:是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锋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通过前臂与腕部的来回摆

234、动,带动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使之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的一种方法。v动作要领: 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腕部。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运动。压力平稳,不可用蛮力,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要紧推慢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v临床应用: 本手法接触面积小,深透度大。有调和营卫、舒筋活络、健脾和胃、祛瘀消积、调和脏腑的功能。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临床上多用于内、外、妇、儿、骨伤各科病症,如头痛,胃脘痛,关节酸痛等病证。 4761摆动类手法v(2)滚法:是用手背近小指侧及部分小鱼际着力,通过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摆动,在体表一定

235、部位或穴位上反复往返滚动的一种手法。v动作要领: 滚法的吸定点是小指掌指关节背侧,吸定部位要紧贴体表。肩、臂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置于身体侧前方。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运动。手背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左右。压力要均匀,柔和,有明显的滚动感,动作要有节律、连续、协调,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滚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v临床应用: 本法压力大,接触面也较大。有舒筋活血、缓解痉挛、滑利关节、消除疲劳的功能。适用于肌肉较丰富的颈项、肩背、腰臀与四肢等部位。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痿证、中风偏瘫、肢体麻木、腰肌劳损、运动功能障碍等疾病及养生保健推拿。 4771摆动类手法

236、v(3)揉法:是用手掌,或大小鱼际,或掌根,或手指指面部分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的一种手法。v 动作要领: 手腕部放松,沉肩,垂肘。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着力点紧贴体表,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揉动频率每分钟100150次。v 临床应用: 本手法接触面积较大,轻柔缓和,刺激量小,老幼皆宜。有宽胸理气、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积导滞、消肿止痛的功能。适用于全身各部位。临床多用于脘腹胀痛、便秘泄泻等胃肠疾病,外伤所致的红肿疼痛等症,以及养生保健推拿。 4782摩擦类手法 v(1)摩法:是运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

237、,连同前臂或掌、指做节律性的环旋运动的一种手法。v 动作要领: 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着力部位做环旋抚摩动作而不带动皮下组织。动作要缓和而协调,指面或掌面要紧贴体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匀往返,以病人舒适为度。摩动频率每分钟80120次。v 临床应用: 本手法刺激轻柔和缓。具有理气止痛、调理脾胃、活血散瘀、消积导滞的功能。适用于胸腹、胁肋部病症。临床常用于脘腹胀痛、食积胀满及胸胁迸伤、气滞、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4792摩擦类手法v(2)推法:是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缓缓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的一种手法。分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v 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

238、,肘关节微屈或屈曲。指、掌或肘部紧贴皮肤,压力要平稳,速度要均匀而缓慢。推法频率每分钟3060次。v 临床应用: 本法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健脾和胃的功能。适用于全身各部。临床用于肝郁气滞证及脘腹胀满、肩臂酸痛、麻木不仁等病症。 4802摩擦类手法v(3)擦法:是用手掌的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或掌面附着在一定部位上,进行直线来回摩擦的一种手法。 v 动作要领: 腕关节伸直,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手掌紧贴体表的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带动手掌作上、下或前、后往返移动,使治疗部位产生一定热量。压力不宜太大,用力适中,但推动的幅度要大,动作要连续、均匀,不能有间隔停顿。擦法频率每分钟100

239、120次。v临床应用: 本手法是一种温热而柔和的刺激,小鱼际擦法较大鱼际产生的热量高。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温通经络、祛风散寒、健脾和胃的功能。适用于全身各部。临床用于内脏虚损、气血失常证,腰背酸痛、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病症以及养生保健。4812摩擦类手法v(4)抹法:是用双手或单手拇指指面紧贴皮肤一定部位,做左右或上下往返移动的一种手法。v 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拇指指面着力紧贴皮肤,其余四指固定被操作的部位。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移动轻快或缓慢。v临床应用: 本手法轻快柔和。有开窍镇静、活血通络、醒脑明目、疏肝理气、解除痉挛的功能。适用于头面、颈项、胸腹及腰骶部。临床用于头痛、头晕、

240、颈项强痛、脘腹胀痛、腰背酸痛等症。常作为治疗时的开始或结束手法。4822摩擦类手法v(5)搓法:是用双手掌面或小鱼际部分挟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并作上下往返移动的一种手法。v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动作要灵活,挟住部位要松紧适当,双手用力要对称,移动要慢,搓动要快,动作要连贯。搓法频率每分钟120150次。v临床应用: 本手法轻快柔和。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疏肝理气、放松肌肉的功能。适用于胁肋、腰背及四肢部,最常用于上肢。临床用于肩背疼痛、腰背酸痛、胸胁胀闷、风湿痹痛及损伤性疾病等以及养生保健。常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之一。 4833挤压类手法 v(1)按法:

241、是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或手掌为着力点,按压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手法。分指按法和掌按法。v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按压的方向,宜垂直向下用力。用力应由轻渐重,使刺激深透,以有“得气感”为度。不能用暴力猛然按压。按压胸背或脊柱时,患者不宜说话。按压时间20秒2分钟,一般按压力量大者时间宜短;按压力量小者时间可稍长。v临床应用: 指按法接触面积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压力重而刺激缓和,适用于腰背、腹部。有活血止痛、解痉散结、开通闭塞的功能。临床用于肢体酸痛麻木、胃脘痛、头痛等症。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达到一定力度时,再作小幅度的

242、缓缓揉动,做到刚中兼柔。 4843挤压类手法 v(2)点法:是用指端或屈指骨突部为着力部位,在一定部位或穴位,垂直下压的一种手法。分指点法和屈指法。v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意念在着力部位。点压时要垂直向下用力。用力宜由轻渐重,再由重而轻,以“得气”或病人能耐受为度,不宜久点。v临床应用: 本手法着力面小,刺激性强。有镇静止痛、开通闭塞、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解除痉挛的功能。适用于背臀部腧穴及肌肉浅薄的骨缝处。临床用于腰腿麻木疼痛、脘腹挛痛等症。术后宜用拇指指腹揉、按局部,缓解点穴后不舒服之感。本手法多用于穴位或压痛点,故有“点穴疗法”和“指针”之说。 4853挤压类手法 v(3)拿法:是用大拇

243、指与其他四指指面,或与食、中两指指面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穴位或部位进行节律性地提捏的一种手法。v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悬腕,以指面和指峰为着力部,对称用力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动作要缓和而有连续性。不可突然用力,不可断断续续,或忽轻忽重。指端微带揉捏动作。v临床应用: 本手法刺激性较强。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开窍止痛、解除痉挛的功能。适用于四肢、肩、颈项等部位。临床用于头痛、项强、漏肩风、腰腿疼痛、肌肉疲劳等症以及养生保健。拿后宜采用摩、搓、揉等手法,缓解因刺激引起的不适感。是推拿的结束手法之一。4863挤压类手法 v(4)捏法:是用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捏住某一部位,相对用力,将皮肉捏起,做连

244、续捻转挤捏的一种手法。v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指腹着力,以腕关节活动为主,带动掌指关节做连续不断的,轻快灵活的捻转挤捏。在做相对用力挤压动作时,要柔和、均匀而有节律性,且循序而下。频率可快可慢。捏法频率每分钟60120次。v临床应用: 本手法柔和。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缓解痉挛、健脾和胃、调和阴阳的功能。适用于头部、颈部、背脊及四肢。临床用于腹痛腹泻、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痛经等症以及养生保健。4873挤压类手法 v(5)踩跷法:是用单足或双足前部为着力部位,交替踩跷一定部位的一种方法。v动作要领: 患者俯卧。医者单手或双手攀住固定在墙上的扶手,用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跷时的力量。用双足踩踏患者的

245、腰部,踩时以踝关节活动为主,双足前掌与足尖着力,踩、踏、揉、搓患者一定部位。动作由轻而重,逐渐增加,要柔和、均匀而有节奏。踩踏的力量和次数,宜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而定。v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量大。有缓急止痛、舒筋活络、行气活血、矫正脊柱畸形的功能。适用于腰骶部及各大关节。临床用于腰部扭伤、腰肌劳损、风湿痹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4884振动类手法 v(1)振法:以掌或指着力于施术部,静止用力产生振动,称为振法,也称颤法。v1)掌振法:以掌面着力于施术部,肘关节伸直,身体前倾,两脚跟略离地面,以肩关节为支点,前臂和手掌静止性主动施力,产生较快频率的振动波,使受术部有振动感,有时或有温热感。v2)

246、指振法:以食、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肘关节为支点,掌、指静止性主动施力,其动作效果同掌振法。v振法柔和轻松,舒适自然。具有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掌振法常在头顶部、胃脘部、小腹部操作;指掌法可在全身各部腧穴操作。临床多用于头痛、失眠、咳嗽、胃脘痛、脏器下垂、腰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4894振动类手法 v(2)抖法:以双手或单手握住并着力于受术者肢体远端,做小幅度快频率的连续抖动,称为抖法。v动作要领: 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放松。术者沉肩,垂肘,手握病人肢体的腕上或踝上,同时做快速小幅度的抖动,使被抖动的肢体有轻松感。动作要轻松、连续,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抖动的频率,抖

247、下肢每分钟约100次,抖上肢每分钟约200次。v临床应用: 本手法柔和、轻快,适用于四肢,常用于上肢。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解除痉挛,通利关节,消除疲劳的功能。临床用于肩、腕、肘及腰腿痛,肢体屈伸不利等症。实际应用中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使患者有一种舒松的感觉。 4905叩击类手法 v(1)拍法:是用虚掌或实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手法。v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腕关节要自然放松。拍打时用力要均匀而有节律性,拍打后迅速提起。不要在被拍打处停顿,不可暴力拍打,不可忽快忽慢。拍打频率每分钟80160次。v临床应用: 本法接触面大。具有调和

248、气血、舒筋通络、通利关节、缓解痉挛、消除疲劳的功能。适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部。临床用于肌肉痉挛、麻木、风湿痹痛、局部感觉迟钝、运动损伤症,以及养生保健。常用于运动前、后的准备与放松。也是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之一。4915叩击类手法v(2)击法:是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棒击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的一种手法。分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指尖击法和棒击法。v 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以肘关节或肩关节活动带动腕关节的活动。动作要有节奏,用力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叩击力量的大小与次数,应依据病情的需要和患者的体质与耐受情况而定。叩击的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律。v 临床应用: 本手法刺激较强。有舒筋活络

249、、宣通气血、解痉止痛的功能。拳击法适用于腰背部;掌击法适用于头顶、臀及大腿部;侧击法适用于颈项、腰背部及四肢;指尖击法适用于头面部;棒击法适用于腰背、臀及四肢部。临床用于风湿痹痛、肌肉痉挛、头痛、腰腿疼痛、局部感觉迟钝等症以及养生保健。 4926运动关节类手法 v(1)摇法:是用一手握住或挟住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活动的一种手法。v动作要领: 肩部放松,屈肘,肩、肘、腕关节协调活动。动作和缓,用力平稳,摇动的幅度和方向,须在患者生理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宜从小到大,切忌动作粗暴和蛮干。几种常用摇法的要领如下:v1)颈项部摇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侧位,用一手扶住患

250、者头枕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颏,作左右、前后环转摇动。v2)肩关节摇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侧方。用一手按压在其肩部上方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支点,手臂主动施力,使其肩关节做环转运动。v3)髋关节摇法病人仰卧位,屈髋屈膝。医者一手托住患者同侧足跟,另一手按住膝部,作髋关节的环转摇动。v4)踝关节摇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下肢自然下垂。医者站在足跟后方,一手握住大拇指部,作踝关节环转摇法。v临床应用: 本手法有滑利关节、通经活血、预防和解除粘连的功能。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腰部。临床用于关节强硬、屈伸不利、肌肉劳损、韧带损伤后功能障碍等症以及自我保健。 4936运动关节类手法v(2)背

251、法:是病人和医生背靠背站立,医生用两肘套住病人肘弯部,将病人反背起来做颤动或摇动的一种手法。v动作要领: 两肩放松,弯腰、屈膝、挺臀,以臀部抵住病人第4、5腰椎或腰骶部。背起病人,使其双足离地,作快速伸膝挺臀动作,同时以臀部着力颤动或摇动患者腰部。幅度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快,臀部的颤动要和两膝的屈伸协调。v临床应用: 本手法只适用于腰骶部。有缓解痉挛,帮助扭错的腰椎小关节复位及椎间突出物还纳的功能。临床用于腰部急性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4946运动关节类手法v(3)扳法:是用双手分别固定关节或机体的一定部位,做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的一种手法。v1)颈项部扳法:患者取坐位,颈部略前屈,医

252、者在背后用肘部拖住其下颏部,手扶住枕部,(向右扳用右手,向左扳用左手),另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先向上牵引颈部,同时把头部向患者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快速扳动,有时可听到“喀噔”弹响声。 v2)胸背部扳法:患者坐位,令病人两手交叉扣住,至于后脑部。医者两手托住病人两手肘部,并用一手拇指或一侧膝部顶住病人背部,嘱病人做俯仰活动,配合深呼吸,作扩胸牵引扳动。v3)腰部扳法:常用方法有三种。腰部斜扳法:病人侧卧位,医生用一手按住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弯腰旋转扳法:病人坐位,腰前屈到一定角度后,助手于病人前侧帮助固定下肢,

253、医者用一手拇指按住需扳动的脊柱的棘突(向左旋转时用右手);一手按住对侧颈肩部,使其腰部在前屈位时再向患侧旋转,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使其腰部向健侧侧弯方向扳。腰部后伸扳法:病人俯卧位。医者一手按住腰部患处,另一只手置于两膝上,缓缓向上提起,当腰后伸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 495(二)小儿常用推拿手法v1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腹,或用食、中指罗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2)旋推法:以拇指罗纹面在穴位上作回旋推动。(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面或指腹,或用食、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八”字形推动。动作要领:动作要有节奏,蓄力于指腹,用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254、496v2揉法 以拇指、食指或中指固定在穴位或部位上,带动皮肤做回旋揉动。v动作要领:操作时要由腕关节发力,手法轻柔和缓,揉动时带动皮肤,频率为每分钟200次。497v3运法以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从一穴位向另一穴位作弧形运动或在选定穴位上作轻缓的环行运动。v动作要领:同推法,但运动时不要带动皮肤,力量要比推法轻,速度宜慢,频率在每分钟120次。 498v4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用手指按压适用于头、面、肩及四肢。掌根按压适用于胸腹部。v动作要领:要有一定压力,压力要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力量大小要以小儿感到有酸麻胀重感为宜。做到压力在皮肤,而作用力深达肌肉、脏腑。 4

255、99v5摩法 以手掌或食、中、无名指指腹,放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做研摩动作。v动作要领:动作要协调,用力要轻,速度要均匀,频率每分钟150180次。500v6捏法(捏脊法) 以拇指罗纹面在前,食指屈曲在后,在拇指罗纹面及食指第二指关节之间捏住皮肤,两手同时交替向前捏动皮肤。或拇指在后,食、中两指在前,捏住皮肤交替向前移动也可。v动作要领:手法要轻柔迅速。操作者用拇指桡侧缘分别顶住脊柱两旁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直线向前,自长强穴直捏到大椎穴。501v7掐法 以指甲重刺穴位或局部,如人中穴。 动作要领:本法为手法中最强刺激法,用力时切忌用蛮力,指甲要剪短,不能损伤小儿

256、皮肤。 v8拿法 同成人手法,操作时适当减少作用力。502四、注意事项v1选择让受术者舒适且便于术者操作的体位和手法。手法应熟练,时间一般每次1530分钟。v2医者仪表端庄,态度既亲切又严肃,操作认真,不能边操作边谈笑。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操作时损伤受术者皮肤。v3除擦、推、掐等手法直接接触受术者皮肤外,其他手法操作须用布巾或衣服覆盖受术者的施术部位。v4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受术者对手法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调整,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503四、注意事项v 5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或酒醉者均不宜用或慎用推拿;孕妇的腰骶部、臀部和下腹部禁用推拿;妇女经期不宜用或慎用

257、推拿。v 6某些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肝炎、肺结核不宜用推拿。v 7有自发出血倾向、血液病或出血症,如尿血、便血、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不宜用推拿。v 8严重的心、肺、脑、肾等脏器疾病及外伤出血、骨折早期、截瘫初期、烫伤和溃疡性皮炎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禁用推拿。504第第5 5节节 刮痧法刮痧法 刮痧法是指应用光滑的硬物器具,蘸上食刮痧法是指应用光滑的硬物器具,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等介质,在人体表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等介质,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或瘀

258、血斑,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或瘀血斑,通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改善人体气血流通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的一种血化瘀、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方法。 505一、刮痧的种类一、刮痧的种类持具操作持具操作徒手操作徒手操作(撮痧法撮痧法)刮痧法、挑痧法、刮痧法、挑痧法、放痧法放痧法揪痧法、扯痧、挤痧、揪痧法、扯痧、挤痧、焠痧、拍痧法焠痧、拍痧法506一、刮痧的种类一、刮痧的种类v1刮痧法刮痧法v 直接刮法:指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直接刮法:指在施术部位涂上刮

259、痧介质后,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质后,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v 间接刮法:即先在病人要刮拭的部位间接刮法:即先在病人要刮拭的部位放一层薄布,再用刮拭工具在布上刮拭。放一层薄布,再用刮拭工具在布上刮拭。507v 2挑痧法挑痧法v 术者用针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术者用针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体操作为:术者用酒精棉球消毒挑刺部位,方法。具体操作为:术者用酒精棉球消毒挑刺部位,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部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三

260、棱针,对准部位,将针横向刺入皮肤,挑破皮肤约位,将针横向刺入皮肤,挑破皮肤约0.20.3cm,然后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或青筋。然后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或青筋。术后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术后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胶布固定。508v 3放痧法放痧法v 又分为点刺法和泻血疗法。又分为点刺法和泻血疗法。v 点刺法具体操作为: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点刺法具体操作为: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

261、速刺入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509v3放痧法放痧法v 泻血疗法具体操作为:常规消毒,左泻血疗法具体操作为: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下端,上端用橡皮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下端,上端用橡皮条结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静条结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脉,迅速刺入脉中0.51分深,然后出分深,然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510v 4揪痧法揪痧法v 在施术部

262、位涂上刮痧介质后,施术者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施术者五指屈曲,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节五指屈曲,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施术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揪起,然对准施术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揪起,然后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这样一揪后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这样一揪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巴巴”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遍,这时被揪起部位的皮肤就会出现痧点。这时被揪起部位的皮肤就会出现痧点。511v 5扯痧法扯痧法v 扯痧疗法是医者用自己的食指、拇扯痧疗法是医者用自己的食指、拇指提扯病者的皮肤和一定的部位,使指提扯病者的皮肤和一定的

263、部位,使表浅的皮肤和部位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表浅的皮肤和部位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色的痧点。 6挤痧法挤痧法v 医者用拇指和食指在施术部位用力挤医者用拇指和食指在施术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挤出紫红痧斑为止。压,连续挤出紫红痧斑为止。512v 7焠痧法焠痧法v 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对准病人皮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对准病人皮肤表面上的红点处灼烧,手法要快,一肤表面上的红点处灼烧,手法要快,一接触到病人皮肤,立即离开皮肤,往往接触到病人皮肤,立即离开皮肤,往往可听见十分清脆的灯火灼烧皮肤的爆响可听见十分清脆的灯火灼烧皮肤的爆响声。声。 v 8拍痧法拍痧法v 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体表施术用虚掌拍打或

264、用刮痧板拍打体表施术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513 二、刮痧工具及操作手法二、刮痧工具及操作手法 v1.刮痧工具刮痧工具v 较常用的为刮痧板和润滑剂。刮较常用的为刮痧板和润滑剂。刮痧板可用水牛角或木鱼石制作而成,痧板可用水牛角或木鱼石制作而成,要求板面洁净,棱角光滑。润滑剂要求板面洁净,棱角光滑。润滑剂多选用红花油、液状石蜡、麻油或多选用红花油、液状石蜡、麻油或刮痧专用的活血剂刮痧专用的活血剂 。514515v2.操作手法操作手法v 手持刮痧板,蘸上润滑剂,然后在患手持刮痧板,蘸上润滑剂,然后在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按一定方向进行刮拭,者体表的一定部位按一定方向

265、进行刮拭,至皮下出现痧痕为止。要求用力均匀,至皮下出现痧痕为止。要求用力均匀,般采用腕力,同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般采用腕力,同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反应调整力量。及反应调整力量。 v 刮痧疗法的操作手法有平刮、竖刮、刮痧疗法的操作手法有平刮、竖刮、斜刮、角刮。斜刮、角刮。516平刮平刮就是用刮板就是用刮板的平边,着的平边,着力于施术部力于施术部位,横向进位,横向进行较大面积行较大面积的平行刮拭的平行刮拭 517竖刮竖刮 就是用刮板就是用刮板的平边,着的平边,着力于施刮的力于施刮的部位上,竖部位上,竖直上下而进直上下而进行的大面积行的大面积刮拭刮拭 518斜刮斜刮就是用刮板的平就是用刮板的平边,着力

266、于施术边,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进行斜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适用于向刮拭。适用于人体某些部位不人体某些部位不能进行平、竖刮能进行平、竖刮者。者。 角刮角刮 用刮板的棱角和边用刮板的棱角和边角,着力于施术的角,着力于施术的部位上,进行较小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如陷地方的刮拭,如鼻沟、耳屏、神阙、鼻沟、耳屏、神阙、听宫、听会、肘窝、听宫、听会、肘窝、关节等处。关节等处。519v3.刮痧的补泻手法刮痧的补泻手法v 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v 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取决于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急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取决于

267、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刮拭行程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缓、时间的长短、刮拭行程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v (1)刮拭按压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时间较长为补法。)刮拭按压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时间较长为补法。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体形瘦弱之虚证患者。刮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体形瘦弱之虚证患者。刮拭按压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时间较短为泻法。适用于年拭按压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时间较短为泻法。适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形体壮实的患者。平补平泻法介于补轻体壮、新病、急病、形体壮实的患者。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法和泻法之间。 v (2)痧痕点个数少

268、者为补法,痧痕点数量多者为泻法。)痧痕点个数少者为补法,痧痕点数量多者为泻法。v (3)顺经脉运行方向刮者为补法;逆经脉运行的方向刮)顺经脉运行方向刮者为补法;逆经脉运行的方向刮者为泻法。者为泻法。v (4)刮痧后加温灸者为补法;刮痧后加拔罐者为泻法。)刮痧后加温灸者为补法;刮痧后加拔罐者为泻法。520v1头部的刮法头部的刮法v(1)循行路线)循行路线v 1)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为头维穴、颔厌穴等。v 2)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

269、穴至头临泣穴。至头临泣穴。v 3)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v 4)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v (2)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感冒等病证。521v 2面部的刮法面部的刮法v 手法要轻柔,以

270、不出痧为度,避免出痧影响美观。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避免出痧影响美观。 v(1)循行路线)循行路线v 1)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空穴朝两侧刮拭。v 2)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刮至耳门穴等。听宫穴刮至耳门穴等。v 3)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刮拭。颊车穴等刮拭。v (2)适应症:颜面五官病证,如眼病、鼻病、耳)适应症:颜面五官病证,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病、面瘫、雀斑、痤

271、疮等。522v3颈部的刮法颈部的刮法v 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从风池穴一直到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v (1)循行路线)循行路线v 1)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v 2)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巨骨穴至肩髃穴。v (2)适应症: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适应症: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病。头痛、

272、近视、咽炎等病。523v4背部的刮法背部的刮法v 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督脉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脉和夹脊穴。督脉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v (1)循行路线: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循行路线: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穴,从大椎刮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旁开1.5寸和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

273、开寸处,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寸。v (2)适应症:五脏六腑病证。如刮拭胆俞可治)适应症:五脏六腑病证。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痈等。524v5胸部的刮法胸部的刮法v 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宜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宜用平补平泻法。用刮板棱角沿胁间隙刮拭用平补平泻法。用刮板棱角沿胁间隙刮拭,乳头处禁乳头处禁刮。刮。v (1)循行路线)循行路线v 1)刮拭胸部下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

274、向下至鸠刮拭胸部下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v 2)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 (2)适应症: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适应症: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525v7四肢的刮法四肢的刮法v 刮拭四肢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刮拭四肢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v (1)循行路线)循行路线v 1)刮拭上肢内侧部,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

275、。刮拭上肢内侧部,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v 2)刮拭上肢外侧部,由上向下刮,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刮拭上肢外侧部,由上向下刮,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外关穴。或分段刮至外关穴。v 3)刮拭下肢内侧部,从上向下刮,经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刮拭下肢内侧部,从上向下刮,经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阳穴,委中穴可重刮。委中穴至跗阳穴,委中穴可重刮。v 4)刮拭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刮,从环跳穴至膝阳关穴,刮拭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刮,从环跳穴至膝阳关穴,由阳陵泉穴至悬钟穴。由阳陵泉穴至悬钟穴。v (2)适应症:全身病证。如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脏疾病,)适应症:全身病证。如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脏疾病,足阳明胃

276、经主治消化系统病证,四肢肘膝以下五输穴可主治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病证,四肢肘膝以下五输穴可主治全身疾病。全身疾病。526v 8膝关节的刮法膝关节的刮法v 刮拭关节动作应轻柔。膝关节内积水刮拭关节动作应轻柔。膝关节内积水者,局部不宜刮。可取远端穴位刮拭。者,局部不宜刮。可取远端穴位刮拭。膝关节后方及下端刮痧时易起痧疱,宜膝关节后方及下端刮痧时易起痧疱,宜轻刮,遇曲张静脉可改变方向,由下向轻刮,遇曲张静脉可改变方向,由下向上刮。上刮。527v(1)循行路线)循行路线v 1)刮拭膝眼,刮拭前先用刮板的棱角点按膝眼。刮拭膝眼,刮拭前先用刮板的棱角点按膝眼。v 2)刮拭膝关节前部,膝关节以上部分从伏兔

277、穴刮至粱丘穴,刮拭膝关节前部,膝关节以上部分从伏兔穴刮至粱丘穴,膝关节以下部分从犊鼻穴刮至足三里穴。膝关节以下部分从犊鼻穴刮至足三里穴。v 3)刮拭膝关节内侧部,从血海穴刮至阴陵泉穴。刮拭膝关节内侧部,从血海穴刮至阴陵泉穴。v 4)刮拭膝关节外侧部,从膝阳关穴刮至阳陵泉穴。刮拭膝关节外侧部,从膝阳关穴刮至阳陵泉穴。v 5)刮拭膝关节后部,委中穴可重刮。刮拭膝关节后部,委中穴可重刮。v (2)适应症:膝关节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韧)适应症:膝关节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韧带损伤、肌腱劳损等。对腰背部疾病、胃肠疾病有一定的治带损伤、肌腱劳损等。对腰背部疾病、胃肠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疗作

278、用。528药物熏洗法是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将药物熏洗法是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将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气熏蒸,待药液降温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气熏蒸,待药液降温后,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后,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一种治疗方法。第6节 药物熏洗法529一、常用器具一、常用器具 1 11浴盆:洗浴、熏洗用。浴盆:洗浴、熏洗用。浴盆:洗浴、熏洗用。浴盆:洗浴、熏洗用。浴盆:洗浴、熏洗用。浴盆:洗浴、熏洗用。 2 22坐浴盆:肛门及会阴部疾病坐浴、洗浴、熏洗用。坐浴盆:肛门及会阴部疾病坐浴、洗浴、熏洗用。坐浴盆:肛门及会阴部疾病坐浴、洗浴、熏洗用。坐浴盆:肛门及

279、会阴部疾病坐浴、洗浴、熏洗用。坐浴盆:肛门及会阴部疾病坐浴、洗浴、熏洗用。坐浴盆:肛门及会阴部疾病坐浴、洗浴、熏洗用。 3 33面盆:常选用搪瓷脸盆,用于头面部、四肢熏洗。面盆:常选用搪瓷脸盆,用于头面部、四肢熏洗。面盆:常选用搪瓷脸盆,用于头面部、四肢熏洗。面盆:常选用搪瓷脸盆,用于头面部、四肢熏洗。面盆:常选用搪瓷脸盆,用于头面部、四肢熏洗。面盆:常选用搪瓷脸盆,用于头面部、四肢熏洗。 4 44木桶:用于全身熏洗或四肢、手足浸洗或熏洗。木桶:用于全身熏洗或四肢、手足浸洗或熏洗。木桶:用于全身熏洗或四肢、手足浸洗或熏洗。木桶:用于全身熏洗或四肢、手足浸洗或熏洗。木桶:用于全身熏洗或四肢、手足

280、浸洗或熏洗。木桶:用于全身熏洗或四肢、手足浸洗或熏洗。 5 55冲洗器:淋洗患处用。冲洗器:淋洗患处用。冲洗器:淋洗患处用。冲洗器:淋洗患处用。冲洗器:淋洗患处用。冲洗器:淋洗患处用。 6 66小喷壶:冲洗用。小喷壶:冲洗用。小喷壶:冲洗用。小喷壶:冲洗用。小喷壶:冲洗用。小喷壶:冲洗用。 7 77火炉或电炉:煎煮药物用。火炉或电炉:煎煮药物用。火炉或电炉:煎煮药物用。火炉或电炉:煎煮药物用。火炉或电炉:煎煮药物用。火炉或电炉:煎煮药物用。 8 88砂锅或砂罐:煎煮药物用。砂锅或砂罐:煎煮药物用。砂锅或砂罐:煎煮药物用。砂锅或砂罐:煎煮药物用。砂锅或砂罐:煎煮药物用。砂锅或砂罐:煎煮药物用。

281、9 99木凳、带孔木架、坐浴椅:熏洗时放置患肢或臀部。木凳、带孔木架、坐浴椅:熏洗时放置患肢或臀部。木凳、带孔木架、坐浴椅:熏洗时放置患肢或臀部。木凳、带孔木架、坐浴椅:熏洗时放置患肢或臀部。木凳、带孔木架、坐浴椅:熏洗时放置患肢或臀部。木凳、带孔木架、坐浴椅:熏洗时放置患肢或臀部。 101010布单、毯子或浴罩:用于熏洗时围盖盆、桶。布单、毯子或浴罩:用于熏洗时围盖盆、桶。布单、毯子或浴罩:用于熏洗时围盖盆、桶。布单、毯子或浴罩:用于熏洗时围盖盆、桶。布单、毯子或浴罩:用于熏洗时围盖盆、桶。布单、毯子或浴罩:用于熏洗时围盖盆、桶。 111111毛巾或浴巾:用于熏洗后擦干身体或患部。毛巾或浴巾

282、:用于熏洗后擦干身体或患部。毛巾或浴巾:用于熏洗后擦干身体或患部。毛巾或浴巾:用于熏洗后擦干身体或患部。毛巾或浴巾:用于熏洗后擦干身体或患部。毛巾或浴巾:用于熏洗后擦干身体或患部。 121212浴帽:熏洗时用于包裹头发。浴帽:熏洗时用于包裹头发。浴帽:熏洗时用于包裹头发。浴帽:熏洗时用于包裹头发。浴帽:熏洗时用于包裹头发。浴帽:熏洗时用于包裹头发。 131313换药器械及药物:熏洗患处时使用。换药器械及药物:熏洗患处时使用。换药器械及药物:熏洗患处时使用。换药器械及药物:熏洗患处时使用。换药器械及药物:熏洗患处时使用。换药器械及药物:熏洗患处时使用。530全身熏洗法:皮损广泛的全身性皮肤病。局

283、部熏洗法:1皮肤科如脓疱疮、毛囊炎、手足癣、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皮肤瘙痒症、湿疹、脂溢性皮炎、冻疮、阴道炎、丹毒等。2骨伤科如骨折恢复期、软组织损伤、颈椎病、滑膜炎、关节炎等。3肛肠科如脱肛、肛门湿疹、肛裂、痔疮等。4妇科如阴道炎、阴痒症等。5五官科如口疮、牙龈炎、眼科炎症、耳部炎症、耳部湿疹、鼻部疾患、咽喉疾患等。二、适应范围531 (一一)熏洗准备熏洗准备 1室温的调节:冬季室温保持在室温的调节:冬季室温保持在20以上,室内备取暖设备;夏季注意以上,室内备取暖设备;夏季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室内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 2熏洗的时机:宜在饭后熏洗的时机:宜在饭后12小时小时进行。进行

284、。三、操作程序三、操作程序532vv( (二二二二) ) 局部熏洗局部熏洗局部熏洗局部熏洗vv 1 1手部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入盆中。手部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入盆中。手部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入盆中。手部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入盆中。先将患手放于盆上进行蒸熏,用布将手和盆口盖严,先将患手放于盆上进行蒸熏,用布将手和盆口盖严,先将患手放于盆上进行蒸熏,用布将手和盆口盖严,先将患手放于盆上进行蒸熏,用布将手和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待温度适宜,再把手或腕部与前臂不使热气外泄,待温度适宜,再把手或腕部与前臂不使热气外泄,待温度适宜,再把手或腕部与前臂不使热气外泄,待温度适宜,再把

285、手或腕部与前臂浸入药液中浸洗。浸入药液中浸洗。浸入药液中浸洗。浸入药液中浸洗。vv 2 2足部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人瓷盆或足部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人瓷盆或足部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人瓷盆或足部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人瓷盆或小木桶内。将患足放在带孔小木架上,外用布单将小木桶内。将患足放在带孔小木架上,外用布单将小木桶内。将患足放在带孔小木架上,外用布单将小木桶内。将患足放在带孔小木架上,外用布单将口盖严蒸熏,待水温适宜,取出小木架,将患足及口盖严蒸熏,待水温适宜,取出小木架,将患足及口盖严蒸熏,待水温适宜,取出小木架,将患足及口盖严蒸熏,待水温适宜,取出小木架,将患足及小腿浸

286、入药液中浸洗。小腿浸入药液中浸洗。小腿浸入药液中浸洗。小腿浸入药液中浸洗。533vv 3头部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入盆头部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入盆内。患者端坐,微前倾,面向汤盆闭眼,进内。患者端坐,微前倾,面向汤盆闭眼,进行熏蒸,或用布单将头、面与盆相对盖严,行熏蒸,或用布单将头、面与盆相对盖严,待水温适宜,揭去布单,再洗头面部。待水温适宜,揭去布单,再洗头面部。vv 4二阴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入盆二阴熏洗: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入盆内。盆上放置带孔横木架,患者暴露臀部坐内。盆上放置带孔横木架,患者暴露臀部坐在木架上进行熏蒸,外周盖以布单,勿使热在木架上进行熏蒸,外周盖以布单,勿

287、使热气外泄,待水温适宜,撤掉木架,将臀部浸气外泄,待水温适宜,撤掉木架,将臀部浸入盆中坐浴。入盆中坐浴。534 (三三) 全身熏洗全身熏洗 1.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人浴盆中。盆内放一小木凳,高出药液面约lOcm,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浴罩或布单、毛毯等在上面盖住,仅暴露头部,勿使热气外泄,待水温适宜,取出小木凳,再进行洗浴,以出汗为宜。 2.熏洗完毕后用浴巾擦干全身,卧床休息。535四、注意事项四、注意事项v1药液温度适宜,一般为5060,患者舒适为宜。v2熏洗时间不可过长,一般1530分钟。v3饥饿及过度疲劳时不宜熏洗。v4要注意保暖、避风。v5夏季要当日煎汤使用,以免变质降低药效。 v6为防

288、止熏洗时大量出汗,丢失体液过多,可适当饮糖盐水。v7要防止晕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而致眩晕。v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不宜熏洗阴部。536小 结v毫针手法练习有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多种手法,要达到得气,补泻得法,才能产生疗效,同时注意意外情况的发生,并能处理。皮肤针法操作较简便,临床应用较广。灸法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灸法适应范围广泛,会处理施灸后的不良反应。拔罐法应用范围广泛,利用传统罐具尤其火罐务必熟练动作要领,防止出现皮肤损伤。拔罐方法有留罐、走罐、闪罐、刺络拔罐、针罐等方法。推拿法能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疾病以及减肥、美容与养生保健,推拿八法是最基本的治疗大法,包括温、清、补、泻、和、通、汗、散八法,可分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共20种具体手法。刮痧方法包括持具操作和徒手操作:持具操作包括刮痧法、挑痧法、放痧法;徒手操作包括揪痧法、扯痧法、挤痧法、焠痧法、拍痧法。药物熏洗就是利用物理热量与中草药结合产生的大量药物蒸气,将药物施与皮肤或患部,发挥舒经活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和全身机能等作用。537目标检测题v1说出毫针有几种进针方法?v2 晕针有何表现?如何处理?v3 简述灸法的适应症和分类。v4 简述拔罐法的适应症。v5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v6简述刮痧的适应症和操作程序。v7简述熏洗法的适应症,熏洗过程中出现晕厥如何处理? 5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