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课件21 (人教必修1)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70064054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课件21 (人教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课件21 (人教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课件21 (人教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课件21 (人教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课件21 (人教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课件21 (人教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课件21 (人教必修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三、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 (Earth revolution )1 1、 概念概念、方向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3 3、 公转的轨道公转的轨道地球地球近日点近日点远日点远日点太阳太阳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1.521108km1.471108km思考:远日点时为何我们这里反而气温高,近日点却冷?思考:远日点时为何我们这里反而气温高,近日点却冷?4 4、公转的速度、公转的速度根据开普勒定律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日地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日地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相等,因此近

2、日点(1月初月初)公转速度最快公转速度最快(v=30.3km/s,=6110),远日点远日点(7月初月初)公转速度较慢公转速度较慢(v=29.3km/s,=5710) 。远日点近日点思考:为何冬半年时间短(思考:为何冬半年时间短(179d179d), ,夏半年时间长(夏半年时间长(186d186d)?)?5 5、黄赤交角及其意义、黄赤交角及其意义“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两面三角度”“三个基本不变”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在公转过程中,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大小基本不变黄赤交角大小基本不变; ;地球的运动方向基本不变地球的运动方向基本不变思考:思考: 这三个基本

3、不变对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有什么这三个基本不变对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有什么 影响影响? 如果黄赤交角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 0,即黄道面与赤道面重即黄道面与赤道面重 合,太阳直射点会不会发生变化?合,太阳直射点会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范围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范围如何变化?如何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 , 对对各地太阳高度角有何影响?各地太阳高度角有何影响?1)1)、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春分太阳高度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

4、两侧递减夏至太阳高度太阳直射在北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两侧递减秋分太阳高度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太阳高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思考:思考: 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对地球表面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对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多少有何影响?获得的热量多少有何影响? 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除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除与太阳高度角大小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与太阳高度角大小有关外,

5、还与什么有关?2)2)、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弧昼弧夜弧夜弧昼长夜短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昼短夜长昼夜等长昼夜等长6634N2326N2326S6634S太太 阳阳 光光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全球昼夜相等春分日 从春分到夏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回归,回归线回归,北半球白昼时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长于黑间逐渐长于黑夜,黑夜时间夜,黑夜时间逐渐变短,逐渐变短, 南半球则相反南半球则相反2326S6634N2326N6634S太太 阳阳 光光6634N2326N2326S6634S太太 阳阳 光光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

6、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昼北极圈内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夜赤道赤道昼夜相等昼夜相等夏至日夏至日 从夏至到秋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分,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回归,向赤道回归,北半球白昼时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变短,间逐渐变短,黑夜时间逐渐黑夜时间逐渐变长,变长, 南半球则相反南半球则相反2326S6634N2326N6634S太太 阳阳 光光6634N2326N2326S6634S太太 阳阳 光光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全球昼夜相等秋分日秋分日 从秋分到冬从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回归,回归线回归

7、,北半球白昼时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短于黑间逐渐短于黑夜,黑夜时间夜,黑夜时间逐渐变长,逐渐变长, 南半球则相反南半球则相反6634N2326N2326S6634S太太 阳阳 光光6634N2326N2326S6634S太太 阳阳 光光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夜北极圈内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昼赤道赤道昼夜相等昼夜相等冬至日冬至日 从冬至到春从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分,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回归,向赤道回归,北半球白昼时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变长,间逐渐变长,黑夜时间逐渐黑夜时间逐渐变短,变短, 南半球则

8、相反南半球则相反6634N2326N2326S6634S太太 阳阳 光光6634N2326N2326S6634S太太 阳阳 光光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全球昼夜相等春分日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赤道与北半球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大;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大;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赤北半球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9、太阳直射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越高,昼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达北半球各地夜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达最大最大 南半球情况与上述相反。南半球情况与上述相反。春、秋分夏至冬至直射点位置北半球赤道南半球昼夜平分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短夜长,越往南昼越短昼长夜短,越往南昼越长思考思考: : 赤道上昼夜长短为什么不发生变化赤道上昼夜长短为什么不发生变化? ? 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

10、化和太阳高度角大小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有何相关关系?的变化有何相关关系? 这种相关关系对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这种相关关系对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有何意义?的多少有何意义?3)3)、 四季的更替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随时间的变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少的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少的不同地球表面四季的更替地球表面四季的更替 3 3、4 4、5 5三个月为三个月为春季春季6 6、7 7、8 8三个月为三个月为夏季夏季9 9、10 10、11 11三个月为三个月为秋季秋季12 12、1 1、2 2月为冬季月为冬季春夏夏秋秋冬冬

11、4 4)、四季的划分)、四季的划分我国传统季节、欧美季节的不同我国传统季节、欧美季节的不同本节重点本节重点 由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运动过程中的由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运动过程中的“三个基本不变三个基本不变”,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作回归运动,从而导致北回归线之间来回作回归运动,从而导致了地球表面各地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和了地球表面各地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地球表面各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地球表面各地获得的热量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获得的热量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而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2326N02326S春分春分夏至夏至秋分秋分冬至冬至春分春分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作回归运动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作回归运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