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课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9938385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1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政以德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为政以德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为政以德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为政以德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为政以德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政以德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政以德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特点政治特点】 春秋春秋时期,时期,周王室衰微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力,常们为增强自身国力,常不惜互相不惜互相征伐征伐,导致,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材料材料: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

2、十二个诸侯国被灭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有大小战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事四百八十多起,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子曰:子曰:“为政为政以以德德,譬如譬如北辰,居其北辰,居其所所而众星而众星共共之。之。” ”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以,用以,用。(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以德为政以德为政譬如:譬如:PP,比如、就好像比如、就好像所:所:处所,处所,位置位置共:共:通通“拱拱”,环绕的,环绕的意思意思本段成语本段成语“众星拱北众星拱北”,这一成语在,这一成语在论语论语中中写成写成“众星共北辰众星共北辰”(天上众星拱卫北辰。(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3、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孔子用一个比喻孔子用一个比喻( (譬如北辰譬如北辰) )来来说明什么说明什么?说明为政以德可以实现天下归心。说明为政以德可以实现天下归心。思考:本章作者的主张是什么?思考:本章作者的主张是什么?为政以为政以德:主张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道德教化为治国的根本原则为治国的根本原则 孔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并指主张为政以德,并指出出好处好处是是君王君王即使不动,大家也都会紧密团结在以你为中心的周即使不动,大家也都会紧密团结在以你为中心的周围围。 三国时诸葛亮平南,经历了七擒七放,以德服人,使三国时诸葛亮平南,经历了七擒七放,以德服人,使得孟获心服口服

4、,云南成了蜀国的一个大后方。明末起义,得孟获心服口服,云南成了蜀国的一个大后方。明末起义,李自成开始走的路线也是以德服人,不扰民,都已经获得李自成开始走的路线也是以德服人,不扰民,都已经获得天下了,奈何后来以为得了天下,到处扰民,落得个兵败天下了,奈何后来以为得了天下,到处扰民,落得个兵败九宫山的下场。自古九宫山的下场。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孟子公孙公孙丑下丑下)很值得当政者思考。人道更一样了,与人交往,)很值得当政者思考。人道更一样了,与人交往,没有道德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你

5、做朋友的。有道德的人,没有道德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你做朋友的。有道德的人,很多人会愿意与你做朋友。很多人会愿意与你做朋友。“子曰: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德不孤,必有邻。”(论语论语里仁里仁)子曰:子曰:“道道之以政之以政,齐齐之以刑之以刑,民免而,民免而无耻无耻;道之以道之以德德,齐之以礼齐之以礼,有耻且,有耻且格格。” ” 道之以政:道之以政:道,通道,通“导导”,训导,训导。(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以政道之,以德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道之齐之以刑:齐之以刑:齐,整治,整顿齐,整治,整顿。(状语后置)以刑(状语后置)以刑齐之,以礼齐之齐之,以礼齐之无耻:古今异义,无耻:古今异义,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

6、心格:格:内心依附,心悦诚服内心依附,心悦诚服思考:本章孔子提出了哪些治国方针思考:本章孔子提出了哪些治国方针?政政(政令)(政令)和和 刑刑(刑罚)(刑罚)德德(道德)(道德)和和 礼礼(礼教)(礼教)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对比论证 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说是政治的原理。他说领导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说是政治的原理。他说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制来管理,“齐之以刑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民免民免”,一般人会

7、,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这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这和道家老子讲的和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的道理一样,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因此孔子又说: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因此孔子又说:“道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有道德的涵养,“齐之以礼齐之以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义精神了,大家能自

8、动自发,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的义精神了,大家能自动自发,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到了这种情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到了这种情形,则形,则“且格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是主张,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是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这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精神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这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精神之不同了。(南怀瑾之不同了。(南怀瑾论语别裁论语别裁)你认为你认为“政政”和和“德德”、“刑刑”和和“礼礼”主要区别主要区别在哪里?在哪里?“

9、政政”和和“刑刑”:用用法令规定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人民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惩罚。“德德”和和“礼礼”:是从是从精神上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教育熏陶。小结小结:孔子通过把:孔子通过把法、刑法、刑和和德、礼德、礼治国所带来治国所带来的的结果结果进行进行比较比较,认为,认为法治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不会有羞耻感,而规范,但内心不会有羞耻感,而德治、礼治德治、礼治,能使人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能使人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一个班级的建设,德治和法大到国家

10、的治理,小到一个班级的建设,德治和法治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那么你觉得它们孰轻孰治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那么你觉得它们孰轻孰重呢?重呢?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

11、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结合,统一发挥作用。“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和和“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相结合 子子适适卫,冉有卫,冉有仆仆。子曰:。子曰:“庶庶矣哉!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既庶矣,又何加焉?矣,又何加焉?”曰:曰:“富富之。之。”曰:曰:“既富矣,又何既富矣,又何加焉?加焉?”曰:曰:“教之。教之。”适适: : 到到仆:仆:驾车,名作动驾车,名作动庶:众多,这里指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人口众多富:富:使动使动用法,用法,“使使富裕富裕” 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的一次谈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的一次谈话。话。“庶、富、教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曲,反映孔是孔

12、子的治国三部曲,反映孔子的治国理念。子的治国理念。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民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民后教民后教民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富民、教民管子管子治国治国说: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以难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

13、于治理。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让人民富裕起来。仓廪实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子贡问政。子曰:子贡问政。子曰:“足足食,食,足足兵,民信之矣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子贡曰:“必必不得已而去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于斯三者何先?”曰:曰:“去去兵。兵。”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曰:“去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政,是为政之道。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政,是为政之道。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

14、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论语语里叫做里叫做“子贡问政子贡问政”。翻译划线的翻译划线的句子:句子: 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老百姓对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老百姓对政府信任。政府信任。 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信之矣。第一第一,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二第二,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第三,老百姓要

15、对国家有信仰。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去掉如果去掉一条,您说一条,您说先去什么先去什么? ?孔子孔子说:说:“去兵。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子孔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我们宁肯不吃饭了。了。接着他说: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有没有粮食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的

16、。最可怕的是国民对国家对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某一年高考作文:有一个年轻人背着某一年高考作文:有一个年轻人背着“健康健康”、“美貌美貌”、“诚信诚信”、“机敏机敏”、“才学才学”、“金钱金钱”、“荣誉荣誉”七个背囊到了一个渡口。渡船开出时风平浪

17、静,七个背囊到了一个渡口。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过了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诚信”抛进了抛进了水里。过了一会,又需要扔掉一个背囊水里。过了一会,又需要扔掉一个背囊最后只能留最后只能留下一个。下一个。 如果这一作文题让孔子来写,他会选择扔掉什如果这一作文题让孔子来写,他

18、会选择扔掉什么,留下什么?为什么留下这样?么,留下什么?为什么留下这样? 前一则中孔子认为民众多了首先应该让他们富前一则中孔子认为民众多了首先应该让他们富起来,而后一则却认为诚信比食物、比富裕更重要,起来,而后一则却认为诚信比食物、比富裕更重要,应怎么理解这样的看法?应怎么理解这样的看法?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富之”后后“教之教之”,一方面又,一方面又宁可去宁可去“食食”留留“信信”,二者有没有矛盾?,二者有没有矛盾? 两者两者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先富后教先富后教”体现孔子体现孔子的富民思想的富民思想,他认为足民是很重要的,即保证百姓,他认为足民是很重要的,即保证百姓基本生活,

19、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德政基础。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德政基础。“去食去食留信留信”则是在的特定语境中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则是在的特定语境中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就是“备荒,备战,为备荒,备战,为人民。人民。”就是就是“广积粮,深挖洞,不称霸。广积粮,深挖洞,不称霸。”从古到今,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孔子作出了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孔子作出了“去食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的选择。这正如后来

20、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食,足兵足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去必不得已而去”。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理解的理解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体现了孔子的。这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 民

21、心向背,历来是为政者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民心向背,历来是为政者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取信于民,则民心归附,国家昌盛取信于民,则民心归附,国家昌盛; ;失信于民,则民失信于民,则民心思变,国将不国。心思变,国将不国。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物质基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赢得信任、使全国百姓础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赢得信任、使全国百姓同心协力。同心协力。所以说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天时不如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政权都已经失去

22、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那么当今社会,最最重要的当然是取得百姓的悲的。那么当今社会,最最重要的当然是取得百姓的信任,纵观新中国的建设历史,无不印证着这一个道信任,纵观新中国的建设历史,无不印证着这一个道理。理。子曰:子曰:“道道千乘之国,千乘之国,敬敬事事而而信,节用信,节用而而爱人,爱人,使民以使民以时时。”思考: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思考: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治理国家提出了什么要求?执政者治理国家提出了什么要求?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1 1、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严肃认真地办

23、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2 2、节约用度,爱护人民;、节约用度,爱护人民;3 3、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治国思想:正己治国思想:正己王文特王文特原来原来论语论语可以这样读可以这样读 这是这是论语论语里第一次出现治国这个大题目。里第一次出现治国这个大题目。 敬是遇事谨慎敬是遇事谨慎的意思;的意思;信是不用权诈,不朝令夕信是不用权诈,不朝令夕改,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改,表里如一,始终如一;节用节用好理解,但是要上好理解,但是要上升到升到贬奢糜尚淳朴贬奢糜尚淳朴的高度;的高度;爱人就是爱民,只是不爱人就是爱民,只是不可姑息可姑息;使民以时,主要是说要使民以时,主要是说要“

24、不违农时不违农时”,使,使人民能充分地休养生息人民能充分地休养生息。 这五点看起来浅显,但是如果真有做到,虽大国这五点看起来浅显,但是如果真有做到,虽大国可治,所以看起来浅显的未必浅显,看起来复杂的可治,所以看起来浅显的未必浅显,看起来复杂的未必复杂,老子也讲未必复杂,老子也讲“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找到大本大源,其他的东西真是如高屋建瓴。正,找到大本大源,其他的东西真是如高屋建瓴。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评点】孔子有“重民”思想,认为为政者正确地处理同民众的关系至关重要。为此,他提出二点:认真从事,取信于民认真从事,取信于民。孔

25、子对为政者的一项重要政治道德期望是对待政事严肃认真,要有“敬事”精神,以身作则,同时为政信实不欺,说话算数,对老百姓讲信用。唯有如此,执政地位才能站住脚、站得稳。节用爱民节用爱民:就是要求为政者要有爱民之德,同情百性,体谅他们的难处,采取利民措施;节约行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不违农时,劳役避开农时,保证民众多务农本业,以使民众爱居乐业。孔子主张施德于民,实行仁政。力伐争利力伐争利文德治国文德治国文韬文韬武略武略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

26、。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以扩大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自己的势力范围。 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以为东蒙主)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且在邦域之中)(且在邦域之中)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是社稷之臣)是社稷之臣) 反问:何以伐为?态度?反问:何以伐为?态度?孔子说孔子说“均无贫均无贫”,这个,这个“均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号“等贵贱,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的的“均均”意思是否相同

27、?意思是否相同? “ “均无贫均无贫”是是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级矛盾的主张,的主张,“均贫富均贫富”则是则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所以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的纲领,所以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口号之意不相同不相同。朱熹的朱熹的论语集注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各得其分”(不同等(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有没有道理?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有没有道理? 孔子之意就孔子之意就是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孔子是极力提倡以以“

28、等级制等级制”为核心的为核心的“礼礼”。这和这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均均”、“平平”的解释矛盾吗?的解释矛盾吗? 和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解释也解释也不矛盾不矛盾。因为。因为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象征义等。“平平”、“均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公平”,它也有,它也有“相对公平相对公平”与与“绝对公平绝对公平”。季氏季氏富于周公富于周公,而求,而求也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非吾徒也。小子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鸣鼓而攻之可也。可也。”本段成语本段成语鸣鼓而攻之

29、: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讨。思考: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思考: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孔子持什么态度?人民,孔子持什么态度?孔子孔子不赞同不赞同,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可见孔子可见孔子是非分明,能憎能爱。是非分明,能憎能爱。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

30、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剥削方式。公元前537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氏分得四分之二。【评点评点】冉求当时正担任季氏的家臣,替季氏征收冉求当时正担任季氏的家臣,替季氏征收田赋。孔子主张田赋。孔子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即给百姓的好处要多一些,要百姓做的事要量力即给百姓的好处要多一些,要百姓做的事要量力而行,向百姓索取的东西相对要少一些。结果冉求而行,向百姓索取的东西相对要少一些。结果冉求没有听从老师的意见,反而

31、邦季氏重税盘剥百姓,没有听从老师的意见,反而邦季氏重税盘剥百姓,还征收附加税,这就引起孔子的恼怒,几乎不承认还征收附加税,这就引起孔子的恼怒,几乎不承认他是学生,还让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见违反了他是学生,还让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见违反了仁政的原则,即使是相当亲近的学生,孔子也绝不仁政的原则,即使是相当亲近的学生,孔子也绝不轻饶。轻饶。 冯冯谖收租税,怎么做?谖收租税,怎么做? 冯冯谖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谖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弹弹其剑而歌其剑而歌曰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迁迁之幸舍,食有之幸舍,食有鱼矣鱼矣。五日,复。五日,复弹剑

32、而弹剑而歌曰歌曰“长长铗归来乎,出无铗归来乎,出无舆。舆。”迁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又,又尝弹剑而歌尝弹剑而歌曰曰“长长铗归铗归来乎,无以为来乎,无以为家。家。”使人给冯谖老母食用,无使乏。使人给冯谖老母食用,无使乏。孟尝孟尝君使人出钱于君使人出钱于薛,岁余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忧,忧之之,冯谖自荐收责冯谖自荐收责冯冯谖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谖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不能与息

33、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酒。酒酣,乃持券如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之。 告孟尝君:告孟尝君:“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哀公哀公问于有若问于有若曰:曰:“年饥年饥,用不足,用不足,如如之之何何?”有若对有若对

34、曰:曰: “ “盍盍彻乎?彻乎?”曰:曰:“二,吾犹不足,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如之何其彻彻也?也?”对曰:对曰:“百姓足,君百姓足,君孰与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不足?百姓不足,君孰孰与与足?足?”思考:这一章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经济思想?思考:这一章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其核心是“富民富民”思想。思想。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会贫穷。反之,如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会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评点评点】本章有若秉承孔子本章有若秉承孔子重民思想重民思想,规劝鲁哀公

35、,规劝鲁哀公要知晓百姓富而后君主才能富,民富才能国强。要知晓百姓富而后君主才能富,民富才能国强。 本章记载与本章记载与说苑说苑政苑政苑政理篇政理篇所载略同。所载略同。“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政有使民富。哀哀公曰:公曰:何谓也?何谓也?孔子曰: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矣。薄赋敛,则民富矣。”可见,可见,有若的主张体现了孔子的一贯思想,就有若的主张体现了孔子的一贯思想,就是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要为老百姓着想,为政一是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要为老百姓着想,为政一定要清廉不贪定要清廉不贪。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

36、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周代的“彻法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恢复周礼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为。子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虽令不从。令不从。” 在在颜渊颜渊篇里,孔子曾经回答过季康子:篇里,孔子曾经回答过季康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本篇的另在本篇的另一个地方,孔子又说:一个地方,孔子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

37、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如果意思是说:如果 自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为不端正,又 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所有这些与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所有这些与这里的论述表达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这里的论述表达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强调政治强调政治领导人的表率作用领导人的表率作用。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之道?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之道?正己正己执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执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楚王好细腰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宫中多饿死 “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

38、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有黧黑之色。” ”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身,楚国的士大夫们有纤细的腰身,楚国的士大夫们为了细腰,每天都只吃一顿饭,为了细腰,每天都只吃一顿饭,因此,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因此,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来,起来。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来,非要扶着墙壁不可,坐在马车上非要扶着墙壁不可,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於车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於车轼。谁都想吃美味的食物,但人轼。谁都想吃美味的食物,但人们都忍住了不吃,

39、为了腰身纤细,们都忍住了不吃,为了腰身纤细,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季康子两次问政季康子两次问政如杀无道,如杀无道,以就以就有道,有道,何如何如? 使民使民敬敬、忠、忠以劝以劝,如如之之何何? 孔子两次言政孔子两次言政子为政,焉用杀?子为政,焉用杀? 反对通过杀戮来建立有道之邦反对通过杀戮来建立有道之邦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风,小人之德,小人之德草草。草草上上之之风风,必必偃偃。 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临临之以庄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不能,则劝。,则劝。 主张爱民、举贤、教民主张爱民、

40、举贤、教民风行草偃风行草偃:旧时比喻用: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悦诚服。化若偃草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形容教育或硬化的力量很大,如风硬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过草倒一般。【评点评点】从统治集团道德风气和社会风气的社会效从统治集团道德风气和社会风气的社会效应看,孔子认为,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民众道应看,孔子认为,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民众道德、社会风尚有强烈影响,它是民众道德、社会风德、社会风尚有强烈影响,它是民众道德、社会风尚的导向,所以说尚的导向,所以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可以说,这是实行以德治国、教化民众的关键。孔可以

41、说,这是实行以德治国、教化民众的关键。孔子告诫季康子施德政、省刑罚,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子告诫季康子施德政、省刑罚,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感化民众,体现他感化民众,体现他“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孔子的仁政思想。孔子认为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若不若“道之以德,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以礼”(为政篇为政篇)。但也不一概反对刑,若)。但也不一概反对刑,若罪大恶极又不改悔者,该杀的还是要杀的。孔子反罪大恶极又不改悔者,该杀的还是要杀的。孔子反对季康子的做法,是因为他滥用刑法,以杀为政。对季康子的做法,是因为他滥用刑法,以杀为政。以以“德风德风”、“德草德草”作比喻,来提醒他该作比喻

42、,来提醒他该身教重身教重于刑杀于刑杀,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南宫适南宫适问于孔子问于孔子曰: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认为禹、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而有天下,羿、奡以力以力而不得其终。而不得其终。思考:孔子如何看待思考:孔子如何看待? 孔子就说他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有道德,是个君子。孔子是。孔子是主张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道德。,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道德。

43、主张:尚德不尚力主张:尚德不尚力 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思考:思考:(1 1)为什么)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羿善射,奡荡舟” ” ,却,却“俱不得其俱不得其死然死然”?为什么?为什么“禹,稷躬稼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却有了天下? 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来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治理国家。通过对比

44、,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2 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 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评点评点】羿和奡是古代传说中力大无比的人,都不羿和奡是古代传说中力大无比的人,都不得善终,死于非命。禹和稷全心全意为民众谋福祉,得善终,死于非命。禹和稷全心全意为民众谋福祉,深得民心,最后拥有天下,名重千古。这是什么道深得民心,最后拥有天下,名重千古。这是什么道理?孔子认为南宫适对比地提到这两类人物,已经理?孔子认为南宫适对比地提到这两类人物,已经有

45、了答案:有了答案:“有德者有天下,尚力者不得善终有德者有天下,尚力者不得善终”,答案明摆着,所以孔子无须回答。又从南宫适所提答案明摆着,所以孔子无须回答。又从南宫适所提问题的内容,可以知道他是认识到了为政以德、以问题的内容,可以知道他是认识到了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道理,所以孔子十分赞赏南宫适的德服人的道理,所以孔子十分赞赏南宫适的“尚德尚德”之心,说他是君子。表达了孔子之心,说他是君子。表达了孔子崇尚仁义崇尚仁义,反对反对武力武力侵暴的思想。侵暴的思想。1 1. .德治的重要作用德治的重要作用。. .法治和礼治的对比。法治和礼治的对比。. .治国的目标和步骤。治国的目标和步骤。. .治国方略:

46、民信最重。治国方略:民信最重。. .治国原则。治国原则。. .指责用兵,阐明治国主张。指责用兵,阐明治国主张。. .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 .阐明君民关系。阐明君民关系。. .执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执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10.10.反对暴政,主张德治。反对暴政,主张德治。11.11.要上行下效,以身作则。要上行下效,以身作则。12.12.主张尚德不尚力。主张尚德不尚力。儒儒家家的的德德治治与与我我们们今今天天所所提提倡倡的的德德治治的的本质区别:本质区别:德德治治的的内内容容不不同同。儒儒家家的的德德治治是是以以“三三纲纲五五常常”为为核核心心的的封封建建地地主主阶阶级级道道德德为为基基本本内内容容的的;今今天天的的德德治治是是以以社社会会主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所所代代表表的的阶阶级级利利益益不不同同。前前者者是是代代表表封封建建地地主主阶阶级级利利益益的的,是是为为维维护护封封建建统统治治服服务务的的;后后者者是是代代表表广广大大人人民民群群众众利利益益的的,是是为为维维护护社社会会主主义义的的稳稳定定和和发发展展服务的。服务的。孔孔子子“为为政政以以德德”思思想想的的局局限限性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