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人类与生物的关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9870207 上传时间:2024-07-3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人类与生物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十章人类与生物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十章人类与生物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十章人类与生物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十章人类与生物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人类与生物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人类与生物的关系(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人与生物的关系一、生物种类的减少在没有人类之前,哺乳动物每8000年灭绝1种,鸟类每2000年灭绝1种。有人类以后,特别是人口快速增长后,生物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现在人类使物种灭绝的速度是生物自然灭绝速度的50-100倍。有些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物种灭绝速度的1000-10000倍。过去平均每年减少一种物种,而现在是每天减少1种。灭绝速度大大加快。猛犸象:生活于3万前欧亚与北美大陆的冰河期,身高3.5米,体长5.4米,约在1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由于人类的狞猎已灭绝。猛犸象属于长鼻目、象科(Elephantidae)猛犸象属(Mammuthus)已绝灭。 猛犸象是一种适应于寒冷气候的动物,在

2、更新世,它广泛分布于包括中国东北部在内的北半球寒带地区。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重要的狩猎对象,在欧洲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这种动物一直存活到一万年以前,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曾不止一次发现这种动物冷冻的尸体。 猛犸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纪大冰川时期,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猛犸象以草和灌木叶子为生,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草原和丘陵上。人类与猛犸象同期进化,开始还能与其和平相处,但当进化到新人阶段时,人类学会了使用火攻和集体协同作战去捕杀成群的动物或大型动物,猛犸象就成了主要的狩猎对象。猛犸象猛犸象 - 灭绝原因灭绝原因

3、 猛犸象猛犸象猛犸象生活到距今1万年的时候突然全部绝灭了,专家们做过仔细的研究,找出了许多的原因:环境变化环境变化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了,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面临着饥饿的威胁。猛犸象生长速度缓慢。以现代象为例,从怀孕到产仔需要22个月,猛犸象生活在严寒地带,推测其怀孕期会更长。在人类和猛兽的追杀下,幼象的成活率极低,且被捕杀的数量离现代越近越多,一旦它们的生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其数量就会不可避免地迅速减少直至绝灭。这是大自然的淘汰规律,并非对猛犸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纪末期时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大量的原始哺乳动物绝灭了,由现代动物的祖先

4、取代了它们。人类捕杀人类捕杀猛犸象一直是洞穴壁画的主题,但这是北半球被冰原覆盖40%时,人类捕杀这些大型动物的第一个证据。这项研究显示,一万年前猛犸象在全面解冻期完全灭绝,而人类的肆意捕杀或许扮演了重要角色。猛犸象以自己整个种群的灭亡标志了第四纪冰川时代的结束。 美洲乳齿象:生活于北美。体长3.4米,高3.4米,牙齿长2.6米,6000万年前消失。洞穴狮子:生活于欧亚大陆,体长2米,高2.2米,尾巴长80厘米,1万年前灭绝。洞穴熊:生物于欧亚大陆,1万年前灭绝。大野牛:生活于北美北部,体长3米,肩高2米,1万年前灭绝。欧洲原牛:生活于欧亚大陆,现在家牛的祖先,1627年灭绝。美洲野牛美洲野牛美

5、洲乳齿象 欧洲原牛欧洲原牛 洞穴熊拟斑马:生活于非洲南部,由于过度狞猎,于1883年灭绝。前半身象斑马、后半身象马。 南非蓝马羚:生活于非洲南部,于1880年灭绝。熊氏鹿:生活于泰国南部的湿地,由于湿地的减少与人类的捕杀,于1931年灭绝。欧洲野马:公元前分布于欧洲草原地带,人们为了获得雌马,大量捕杀雄马,加上草原栖息地的减少,于1880年灭绝。拟斑马南非蓝马羚熊氏鹿熊氏鹿熊氏鹿熊氏鹿熊氏鹿 欧洲野马 日本狼:分布于日本本州、四国、九州的山林中,18世纪,狂犬病传入日本,山林减少,用狗进行狞猎,于1905年灭绝。南极狼:分布于南美的福克兰群岛,以捕食企鹅、海鸟为生,牧羊人担心它袭击羊群而大量捕

6、杀,于1875年灭绝。南极狼在南极狼在19世纪以前,世纪以前,阿根廷阿根廷最最南端的圣克鲁斯省西面的南端的圣克鲁斯省西面的福克兰群岛福克兰群岛上生活着一上生活着一种狼,由于福克兰群岛非常接近种狼,由于福克兰群岛非常接近南极圈南极圈,因此动,因此动物学家们为此种狼取名为南极狼。南极狼可以说物学家们为此种狼取名为南极狼。南极狼可以说是世界上生活在最南端的狼。是世界上生活在最南端的狼。南极狼 1600年以来,8684种鸟类已灭绝94种,另有187种处于危机之中。另有统计,19世纪有70种动物灭绝,20世纪上半叶就灭绝40种。灭绝速度加快。恐鸟:是世界出现的最大的鸟之一,体长3.6米,体重250公斤,

7、不能飞行,分布于新西兰,以植物根、果实为食,性情温和,有吞咽石头的习性,用于消化食物。1000多年前,移居新西兰的毛利人,向恐鸟投掷烧红的石头捕杀恐鸟,造成恐鸟在16世纪末灭绝。 恐鸟 隆鸟:生活于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最重的鸟,体重500公斤,其样子、习性与恐鸟相似,被土著人狞猎,于1840年灭绝。愚鸠:是体形较小的鸽子类鸟,以果实为食,体重25公斤,不会飞行,行走时样子很笨。分布于毛里求斯,15世纪被欧洲水手发现,以它们为食、打猎取乐,同时也被带到岛上的狗、猪偷食它们的幼鸟和卵,于1681年灭绝。渡渡鸟 愚鸠隆鸟又叫象鸟,主要生活在世界第四大岛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森林中 旅鸟:分布于北美,由于

8、猎杀,于1941年灭绝。小笠原黑林鸽:生活于日本小笠原群岛,1889年灭绝。琉球黑林鸟:分布于日本冲绳,1945年美国军队进攻冲绳,使其灭绝。旅鸟 小笠原林鸽 二、生物种类的增加人类为了满足需要,也创造了一些新的生物种类,从而丰富了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出现的一些杂交品种,如杂交高梁、杂交玉米、水稻等。克隆动物等。这无疑对人类是有益的。但目前这种杂交品种毕竟是有限的。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生物分布的影响一、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于自然分布区之外的物种。土著物种土著物种是指物种出现于其原自然分布的范围内,并通过自然传播到达其它地理范围的现象。外来物种的传播途径:人类有益传播和无

9、意传播。(一)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传播1.作为食物来源而进行传播小麦:中亚玉米:热带美洲水稻:东南亚大豆:中国人类98%的食物来源于这四种植物的供应。原产中国的猕猴桃,引种到新西兰后,现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许多种子,如葡萄、苜蓿、安石榴、红花等。西瓜:原产非洲,9世纪以前传入中亚与中国新疆。西红柿:原产欧洲,现引种各地。家鸡:原产东南亚,现各地均有饲养。我国现养殖的蜜蜂为意大利蜜蜂。2. 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昆虫天敌的引入1888年以来,世界各国从其它地区引进昆虫上千起,对当是昆虫的防治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1925年,美

10、国成功从菲律宾引进红腿小唇泥蜂防治非洲蝼蛄。1888年,美国成功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螵虫防治柑桔吹绵蚧。1891-1892,南非、美国成功从大洋洲引进孟氏隐唇螵虫防治柑桔粉蚧。(2)引进外来物种防治杂草,清洁田园18世纪,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引进仙人掌穿孔螟。澳大利亚从中国引进粪蜣螂用于清除牛粪。(3)作为有用植物引入91种外来植物中,有30%是作为有用植物引入。如作为饲料或牧草引进的白车轴草、白花草木樨、紫苜蓿、黑麦草、黑毒麦草。作为观赏植物引进的:紫茉莉、月见草,圆叶牵牛、紫叶牵牛、牵牛、红花酢桨草、凤仙花、秋英、美丽向日葵、黑心金光菊、多花白日菊、红黄草、茼蒿等。作为经济植物引进的有大麻、荞麦

11、、黑芝麻、蓖麻、菊芋等。作为药用植物引入的有:羊蹄、麦蓝菜等。作为蔬菜引进的有:苋、芜荽、茴香等。作为草萍植物引进的有:野牛草、多花黑麦草等。作为绿化植物引进的有:洋槐、紫穗槐、火炬树等。(二)外来物种的危害外来物种的危害已为人们所关注。1. 外来杂草凤眼莲,又叫水葫芦。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家蓄的饲料植物引入我国的,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广泛扩散到热带、亚热带地区。它的危害有:密集覆盖水面,影响通航、阻塞河道、夹杂垃圾,影响水面美观。紫茎泽兰: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墨西哥。危害:现广布于云南、广西、四川、贵州、西藏、湖南等省。并每年以60米/年速度向华北扩展。本植物竞争力

12、强,破坏生物多样性,危害农作物生长,并导致草食动物中毒等。给经济与生态平衡带来很大损失。还有的有害杂草有:飞机草、紫甘菊、非洲郁金香、野牡丹等。2. 外来动物及其病原动物 美国白蛾:原产北美,1979年在辽宁丹东地区首次发现,造成严重危害,后又传到大连、秦皇岛、北戴河、陕西、烟台、威海、上海等,现可能入侵北京。 松突圆盾蚧:原产日本和中国台湾。20世纪70年代首次在广东发现,对马尾松林危害极大,传染速度很快。1979年从日本引进天敌东氏花角芽小蜂对松突圆盾蚧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松材线虫:20世纪80年代在南京发现,迅速采取封闭、扑灭等措施,现被控制在江苏、浙江、山东、安徽、香港、台湾等地区。

13、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亿,间接损失250亿。美洲斑潜蝇:产于北美洲,1994年入侵我国,现到处都有分布,危害极大。舞毒蛾:原产欧洲,1869年入美国,1905年造成大害。3. 外来海洋生物目前,我国已从外国引进鱼类10种,虾2种,贝类9种,棘皮动物1种、藻类4种进行养殖。海洋水族馆的发展,引进了大量的观赏性动物。(三)外来物种的产生及其原因1. 贸易传播2. 引种3. 旅游者传播4. 战争传播5. 随交通工具传播三、外来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外来物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502480亿元的损失。外来物种对交通工具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外来物种的预防与控制政府采取措施对外来物种的客观评价第三节 人类其

14、它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二、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 酸雨2. 臭氧洞3. 热带雨林的消失第四节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二、加强立法,加强国际合作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立法工作 1962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提出了“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系列馒头合理猎取利用的护、养、猎并举的方针” 。 1983年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知 1985年颁布草原法1963年颁布森林保护条例1964年又批发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78年宪法总纲中提出“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

15、物。 1986年公布渔业法 1988年通过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年修订环境保护法。 许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若干地方性珍稀特种保护的法规。 1985年辽宁省通过了辽宁省野生珍稀植物保护暂行规定 1985年吉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吉林省野生动植物管理暂行条例。(二)植物红皮书的编写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1980年发出“征求珍贵、稀有的野生植物种类名录的通知”及“珍贵、稀有植物调查表”。约两个月收到100多个单位和个人提出的珍贵、稀有和濒危植物的名录及保护意见。在此基础上汇编了中国稀有、珍贵与濒临灭绝的植物名录。经修订1981年改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反复讨论后,最后

16、汇编成我国第一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在名录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国植物红皮书。并于1990年正式出版发行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一)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在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选择英武地段,集中管理起来,实行就地保护的措施。采用的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形式。 1. 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2. 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3. 森林公园的建设(二) 物种多样性保护主要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措施 1. 就地保护 2. 迁地保护(三) 遗传多样性保护四、人与生物共存共荣 人类离不开生物,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与生物共存。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还要对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1. 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和栽培2. 开展生态旅游3. 渔业可持续利用4. 搞好生态旅游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