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发展史详解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9518603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8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物流发展史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物流发展史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物流发展史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物流发展史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物流发展史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物流发展史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物流发展史详解(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物流发展史一、古代物流 1.中国古代国家仓储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代国家仓储的主要形式 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仓储的重要作用,能够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礼记王制中论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我国古代的国家仓储形式主要有常平仓、义仓、广惠仓制等。公元前54年汉宣帝“令边群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汆,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祟。名曰常平仓,明便之。”义仓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北齐,盛行于隋唐。公元585年,隋文帝劝令民间每年秋天由每户出粟一石以下,根据贫富分等储之里巷,以备荒年,名曰义仓。广惠仓制度是以赡养社会老幼贫病为目的的仓储制度。 中国人民在古

2、代已经意识到了仓储能够起到调节供需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大环境的影响下,仓储更重要的是承担了社会救济和保障的功能。古代粮仓 2.中国古代物流标准化的建设 关于物流标准化的思想在中国最早见于 礼记中庸中的记载:“书同文,车同轨”,可见在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标准化对于贸易活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用“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统一了六国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甚至规定了造车、制造兵器、采矿、耕种的标准,从而使中国的各个民族进一步的融合,对当时的经贸活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车同轨”、“书同文”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举措,但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比如,铁

3、路的宽轨,就不能跟国际的标准轨“接轨”,得换轮子;集装箱运输,尺寸大小也要按一定的标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了让货物顺利到达目的地,则必须不断更换运载工具,造成运输成本的上升。由此可见 ,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标准化思想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影响。 3.中国古代国际物流的发展过程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之称,为1872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但从物流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应当看到,丝及其制品主要产自中原内地,以丝绸为主要货品向西与西域、中亚地区的贸易,实际主要是我国中原地区的对外贸易,也就是一种国际物流。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寻到商周甚至更早,但其鼎盛时期是在汉唐时期,“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

4、夷”(汉书西域传) 人类进行的第一次跨地域的大规模文化交流是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决定与匈奴的死敌月氏国结盟,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带了一百多人,离开汉朝十三年,最后只有两个人活着回来。虽然他没有为汉王朝完成政治任务,但他却在陆路开辟出了东亚与中、西亚贸易的通道。资治通鉴记载,“博望侯(张骞)既以通西域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由于当时汉王朝出于政治需要的考虑,鼓励有志建功立业的人,不分高低贵贱都可以出使遥远的西域诸国,从而使张骞身后出现了一大批期望借出使西域而得到显贵的人。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使者在中亚已经见到了辗转从印度贸易来的蜀地竹杖和细布。 由

5、此可以看出,发生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这次大交流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和对当时的东亚以及中、西亚社会产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件贸易的物品上无不烙印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这些贸易物品后面涌动着强大的文化巨流,正是这一次货物贸易为下一次更大的文化交流做好了准备。这次大交流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形成,也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可能。 郑和下西洋 在我国明代,郑和率领一个共有62艘大船的船队,载两万七千多人纵横印度洋上。郑和最初的航程仅限于亚洲,从第四次航海起,他的航线开始延伸到非洲海岸。庞大的舰队所包含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是一座活动的科技展览馆,船上载的使用物品和交流物品更是一座博物馆,中国文化第一

6、次在海上进行了大展示。郑和在把这些中华文化介绍到海外的同时,也把地理、海洋和丰富的异域政治、经济、民俗资料,以及货物、物种带回了中国。 从物流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郑和下西洋”除了肩负的政治使命,实际也是中国的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国际物流过程。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张骞通西域一样,都为中国打开了未知而广阔的天地。郑和完成第七次航海后,明王朝很快就强制推行闭关政策,使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航海事业终止了。 但是,这次历时近30年的海上行动给当时的沿海居民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在民间,偷偷的海上活动越来越频繁,来自中国社会最基层的交流活动开始萌发。 中国古代的国际物流,主要由当权政府牵头组织,为达到一定

7、的政治目的而产生的。其最初的目的并不在于进行贸易,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承担了贸易的功能,中国古代的国际物流,都是以大宗的货物运输为主。二、近代物流中国近代物流业兴起的社会、经济条件 1.中国近代物流业是在传统观念、经营理念与政府束缚下产生的。近代物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经济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轮船、火车、电报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近代文明的象征。在中国,这些部门的产生与发展无不是在制度允许下限的压制下发展起来的。统治者思想陈腐、保守、偏见盛行是近代物流业发展迟缓的直接因素。同治六年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奏折很有代表性:“今若听其创办电线、铁路,则车驴任辇旅店脚

8、大之生路穷矣”。“独至铁路、轮船、行盐、开栈等事,害我百姓生计,则当竭力相争”。1874年,英国商人修筑上海到吴淞的铁路,并且于1876年6月30日部分通车,后被清政府用银 28.5万两购回,然后将其拆除了。1881年11月建成使用的首条实用铁路唐胥铁路,“因为清朝皇室的东陵就在唐山西北不远的地方,生怕火车头震动山陵,所以当初只准用骡马拖拉车辆”。正是由于清王朝愚昧与保守,在西方铁路出现并运营了 56年后,中国铁路才真正开始运营。 2.中国传统的经营理念与方式是阻碍近代物流业发展的又一因素。近代物流业是近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它相适应的应该是具有近代经济特征的企业管理与经营方式,而这种

9、方式又必须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现状相符合。虽然在中国近代物流业有所发展,物流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比较先进的近代经营理念与方式,但是与近代物流业对它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3.中国近代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的迅速增加是物流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国外贸易增加迅速。在上海,从1843年到1844年设立的英国和美国的洋行有11家。1847年,在上海租界内有24家进出口洋行,到了 1876年更有洋行数达200家之多。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外商首先在中国经营航运业。从1864年至 1894年,30年间对外贸易额增长三倍多三、现代物流 1.现代物流的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

10、济的发展,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因而它的发展,必将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定律,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演进升级的过程。现代物流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现代社会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的特征,

11、能够促进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的转型,整合传统经营业务,延伸服务范围 其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现代物流是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计划经济时代是以生产为中心,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库存大,占用资金多,而运输和仓储企业有效货源不足,设施利用率低,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资金的流动是以获取利润为前提条件,“唯利是图”是其根本的特征。通过运用现代物流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再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

12、压力的重要手段。同任何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一样,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就业的扩张。而第三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的投入能创造出比第二产业多得多的就业岗位。 最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是一个地方十分重要的投资环境,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形象。 2.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一是物流业需求呈扩张趋势一是物流业需求呈扩张趋势国家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

13、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国际上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这两个“转变”和“转移”,带来物流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二是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明显二是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明显在市场激烈竞争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和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外包向供应链一体化延伸。企业物流的专业化趋势也相当明显,几乎所有大型连锁企业都在力图优化自己的专业供应链。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

14、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 三是物流企业呈个性化趋势三是物流企业呈个性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 四是物流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四是物流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各行业物流的规模、结构和要求不同,其物流需求的速度、成本和服务也有很大差别,这

15、就加速了物流市场的细分化。中国的物流市场正在成为国外企业关注的重点,投资的热点。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将加快并购国内企业,完善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国内的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面临国际化竞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将随着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 五是区域物流呈集聚与扩散之势五是区域物流呈集聚与扩散之势区域物流集聚的“亮点”有:一是围绕沿海港口形成的“物流区”。二是围绕城市群崛起的“物流带。三是围绕产业链形成的物流圈,如青岛的家电、长春的汽车、上海的钢铁、汽车和化工等。区域物流扩散的“热点”有: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物流服务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和转移;二是农产品进城和日用工业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下乡推动的城

16、乡“双向物流”,带来现代物流方式由城入乡的扩散;三是大量依靠国外进口的资源型企业由内地向沿海外迁,以优化产业布局。 六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的趋势明显六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的趋势明显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将得到加强,中转联运设施和综合运输网络布局逐步完善;多式联运将得到发展,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将大大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上将发展作用;各地加快物流聚集区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和交通枢纽将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 物流向专业领域渗透是物流业发展的趋势,物流业和交易市场及商贸流通相互融合是物流业发展的方向。物流专业市场在我国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光明。 3.现代物流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