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版).ppt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9362590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7.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版).ppt(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版学习课件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 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 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创始

2、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指19世纪上半页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圣圣西西门门傅傅立立叶叶欧欧文文大卫大卫李嘉图李嘉图亚当亚当斯密斯密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费尔巴哈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3、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其科学性表现在: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在它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

4、,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4页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即面临着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

5、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唯物

6、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是理念的影子和摹本影子和摹本“绝对观念绝对观念”是是 世界的本世界的本原原贝克莱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

7、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多选题:多选题: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 A.引力场B.反物质C.未实施的犯罪计划D.水中月、镜中化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否认物质的运动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

8、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人连一次也不

9、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庄子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空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

10、难买寸光阴”。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形式实践的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多选题:多选题:下列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的有(的有(的有(的有( ) A.农民种田工人做工B.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C.法官在法庭审理案件D.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1、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一种世界观。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体。联系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存在多种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

12、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变化的观点和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观点的对立。其中,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

13、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在形式上有着无限的多样性,不能把它和某种具体的斗争如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混为一谈。同一性和斗争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在相互区别的同时又

14、相互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内因和外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二者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

15、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受共性的制约,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公

16、孙龙公孙龙“白马非马白马非马”论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关系及其意义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的“两手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

17、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的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并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到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 0.150.15和和1.71.7是是炼钢含碳量的下限和炼钢含碳量的下限和上限,超出这两个关上限,超出这两个关节点,炼出的就是熟节点,炼出的就是熟铁和生铁,而不再是铁和生铁,而不再是钢了。钢了。钢钢质质脆脆度度含碳量含碳量 % %0.150.151.71.74.54.5三、质量互变规律质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

18、,从而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量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度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的原则,防止“过”或“不及”。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渐进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意义量

19、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远大目标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老子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24 田忌田忌威王威王(1 1)上上上(赢)上(赢)(2 2)中中中(赢)中(赢)(3 3)下下下(赢)下(赢) 田忌田忌威王威王(1 1)下下上(赢)上(赢) (2 2)上上中(输)中(输) (3 3)中中下(输)下(输)u案例:田忌赛马案例:田忌赛马四、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

20、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观的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原理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运动是相对的,运动是相对的,时空是绝对的。时空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是相对的,时空也是相对时空也是相对的。的。否定之否定发展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事物的发展不是通过一次否定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两次否定来实现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这一

21、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麦粒麦粒麦株肯定肯定否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五、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称为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称为结果。因果关系实质上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排斥: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可能和现实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存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

22、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但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同时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并又将转化为新的现实性。必然和偶然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是指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互相转化。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

23、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迟早要发生相应地变化。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本质和现象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被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

24、现本质,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二、意二、意识识的能的能动动作用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表现实现途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社会实践33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

25、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必要条件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为了领略儒家为了领略儒家“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说教,的说教,王阳明叫朋友钱某坐在他的书斋亭前去王阳明叫朋友钱某坐在他的书斋亭前去“格竹格竹”,一连,一连“格格”了三天,非但没有了三天,非但没有“格格”出什么出什么“道理道理”来,反倒来,反倒“格格”出了出了

26、一场大病。一场大病。王阳明王阳明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主体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认识的本质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一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对立;揭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一、感

27、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认识过程中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会犯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二、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感性材料要丰富、全面。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意义是:只

28、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第三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与谬误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的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的就不能是真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

29、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地心说日心说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即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着这个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深化。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

30、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一致。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其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可以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然后根据这种实现的结果比照原来的思想、理论,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四、真理与价值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一致,而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能够指导人们成功地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形成的。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31、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是由它所决定的。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许多因素和层次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划分。社会意识构成主体内容层次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不具有阶级性。 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低)社会意识形式(高)

32、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自觉反映特定经济基础并直接为之服务,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例题下例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A.曹雪芹的红楼梦B.马克思的资本论C.达尔文的物种起源D.孔子的论语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

33、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首先,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二者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产力包括四类要素: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引起劳动者技能的提高、管理者水平的提高;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由科学技术因素

34、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科学从理论突破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使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加速度趋势。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三项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为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

35、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 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36、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表现为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以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为标准 )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为标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的选择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

37、是一致的、不矛盾的。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49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方式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社会形态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38、的区别 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性质;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其次,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最后,社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新观念,进而起到提高精神文明

39、水平的作用。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就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主动地、自觉地使各种非对抗性矛盾得到解决的过程。因此,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

40、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的根本观点,包括四个内容: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它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商品的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

41、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不可能有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尽管它具有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特定具体形式特定具体形式无差别人类劳动无差别人类劳动不同质使用价值相同质价值商商品品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价值量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

42、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即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时间 劳动量 价值量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现为四种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

43、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货币是特殊商品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价值使用价值双重使用价值商品二因素自然属性金银的使用价值社会属性反映别的商品的价值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又具有私人的性质。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往往使这些商品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符合。这种矛盾就

44、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决定着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经济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私有制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社会劳动私人劳动矛盾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供求价格供求价格 供求市场价格价值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市场价格围

45、绕其价值上下波动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劳动者有人生自由;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包括以下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家

46、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它和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劳动过程结束后,资本家按照商品的价值将商品出售,收回的价值大于预付资本的价值。这是资本价值增值的过程。 劳动力价值:40元8小时 布4米100元辅料2套20元120元元生产资料160元元工人劳动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120元,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8小时,创造新价值80元。商品价值200元=120c+4

47、0v+40m价值200元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c表示。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用v表示。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由于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二、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绝对

48、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它是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家常用的剥削方法。剩余劳动时间4404210必要劳动时间4剩余劳动时间6工作日从工作日从8 8小时延长为小时延长为1010小时小时4小时 100%4小时m = = m = 6小时= 150%4小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它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剩余劳动时间4304必要劳动时间3剩余劳动时间5工作日保持工作日保持8 8小时不变小时不变m = 5小时= 167%3小时3必要劳动

49、时间4445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提高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生产资料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三、资本积累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

50、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以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贫富两极的严重分化。由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构成 由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构成 资资本本的的构构成成从物质看从物质看从价值看从价值看技术水平决定其数量比例技术构成价值构成C : V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 : V。 追求剩余价值改进技术C的比重愈来愈大V的比重愈来愈小资本有机构成(C:V)不断提高机器排挤机器排挤工人工人资本有机构的成提高与相对

51、过剩人口的形成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君主立宪制 以君主(国王、皇帝、天皇)为国家的世袭元首,其所掌握的国家最高权力受国家宪法所制约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共和制由选举所产生的政权机构和国家元首掌握权力,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两党制一个国家中的两个最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制度。目前实行两党制的典型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多党制由两个以上的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或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目前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制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三者分别由不同国家机构行使,议会掌握立法权

52、,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因而具有阶级局限性。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利已主义是资本索取和掠夺本性在经济上的表现,它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自私的,宣扬自我是至高无上的,强调个人利

53、益高于社会利益,把个人幸福看作一切行动的目的。资产阶级利已主义的突出表现是拜金主义。资本义社会金钱高于一切,个人的物质利益、社会地位都是建筑在金钱的基础之上,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商品交易关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一、产业资本的循环投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能够实现价值增殖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是:GWPWG销售销售阶段阶段为生产剩余价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值准备条件生产剩余生产剩余价

54、值价值实现剩余实现剩余价值价值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购买购买阶段阶段生产生产阶段阶段 阶段阶段 公式公式 职能形式职能形式 职能作用职能作用PmA生产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货币资本循环货币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GWPWG GWPW GGWPWG GWPW G 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是这三种循环的有机统一。 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

55、并存性空间上的并存性空间上的并存性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使其同时并存成三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上商品资本三种形态上时间上的继起性时间上的继起性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回到原来的出发点u产业资本连续循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产业资本连续循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周转时间销售时间劳动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正常停工时间购买时间生生生生产产产产时时时时间间间间流流流流通通通通时时时时间间间间生生生生产产

56、产产时时时时间间间间流流流流通通通通时时时时间间间间周转次数周转次数(n)(n)(n)(n) = = = =一年的时间(U)周转时间(u) 例如,某产业资本周转例如,某产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为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为4 4个月,个月,则它在一年之内资本周转的则它在一年之内资本周转的次数是次数是n=12n=124=34=3次次二、产业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可以从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方面来考察。 固固定定资资本本流流动动资资本本厂房、机器、设备一次投入,多次使用价值逐渐收回原材料、燃料、劳动力等一次投入,一次使用价值一次全部收回影响资本周转

57、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一定的条件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例变化。目的不同u两种资本划分的比较两种资本划分的比较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方式原材料-劳动力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可变资本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研究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机器等 -固定资本

58、依据不同内容不同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额流动资本年周转额预付资本总额+例题甲乙全部预付资本各为甲乙全部预付资本各为101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周转万元,其中固定资本周转1/101/10次,次,流动资本周转流动资本周转5 5次,甲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重是次,甲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重是8 8比比2 2,乙是,乙是6 6比比4 4。计算它们各自的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计算它们各自的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甲乙10=80.125= 1.0860.14510= 2.06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企业企业企业企业剩余价剩余价剩余价剩余价 值率值率值率值率预付可预付可变

59、资本变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周转速度周转速度周转速度年剩余年剩余年剩余年剩余价值量价值量价值量价值量 服装厂服装厂服装厂服装厂1 1100%100%100%100%200200200200万万万万1 1 1 1次次次次/ / / /年年年年服装厂服装厂服装厂服装厂2 2100%100%100%100%200200200200万万万万2 2 2 2次次次次/ / / /年年年年企业企业企业企业剩余价剩余价剩余价剩余价 值率值率值率值率预付可预付可预付可预付可变资本变资本变资本变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周转速度周转速度周转速度年剩余年剩余年剩余年剩余价值量

60、价值量价值量价值量 服装厂服装厂服装厂服装厂1 1100%100%100%100%200200200200万万万万1 1 1 1次次次次/ / / /年年年年服装厂服装厂服装厂服装厂2 2100%100%100%100%200200200200万万万万2 2 2 2次次次次/ / / /年年年年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200200万万万万200200万万万万400400万万万万400400万万万万年剩余价年剩余价年剩余价年剩余价值量率值量率值量率值量率 100%100%200%200% 一、社会资本和社会

61、资本再生产的实现单个资本 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称为单个资本。社会资本 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价值构成价值构成c+v+mc+v+m实物构成实物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消费资料社社会会总总产产品品第一部类( ()第二部类( ()社会总产品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或社会总产值。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了阐明这一问题,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部分,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这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三个部分价值构成价值构成c+v

62、+mc+v+m实物构成实物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消费资料社社会会总总产产品品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实现价值(卖的出去卖的出去) )物质补偿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后,如何再购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买的回来买的回来)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所谓价值补偿,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所谓物质补偿,就是社会总产品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后,如何用货币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根据马克思

6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解为c+v+m,在实物形态表现为生产资料即第一部类()产品和消费资料即第二部类()产品,可以把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表现为下列图式: (第一部类)(第一部类)4000c +1000v +1000m =6000(4000c +1000v +1000m =6000(生产资料生产资料) ) (第二部类)(第二部类)2000c +500v +500m =3000(2000c +500v +500m =3000(消费资料消费资料) ) 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 6000c +1500v +1500m =9000(6000c +1500v +1500m

64、 =9000(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 )为使第二年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能继续进行,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得到实现,其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换。社会总产品的交换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4000c +1000v +1000m = 6000(4000c +1000v +1000m = 6000(生产资料生产资料) )机械企业机械企业石油企业石油企业化工企业化工企业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一部类年产值6000,实物形态是机器、燃料、工具、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为了维持该部类各企业的简单再生产,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的资本家,必须相互购买,借以补偿这一部

65、类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4000不变资本。至于第一部类余下来的1000v+1000m,其实物形态仍然是生产资料,该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不能用生产资料而必须用消费资料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此,必须拿这部分产品同第二部类去交换。 2000c + 500v + 500m = 3000(2000c + 500v + 500m = 3000(消费资料消费资料) )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年产值3000,实物形态是粮食、肉类、衣服等消费资料。这3000消费资料中,相当于500v+500m的那一部分,由于第二部类各企业资本家和工人购买生活用品而实现。至于剩下来的相当于2000c的消费资料,则需要用来换

66、取各种生产资料,以补偿第二部类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不变资本。 4000c + 1000v +1000m = 6000(4000c + 1000v +1000m = 6000(生产资料生产资料) )2000c + 500v + 500m = 3000(2000c + 500v + 500m = 3000(消费资料消费资料) )两部类之间的交换在扣除了两部类内部的交换之后,第一部类各企业手中还握有其价值相当于1000v+1000m的生产资料,第二部类各企业手中握有其价值相当于2000c的消费资料。由于双方的产品在实物形态上恰好是对方所需要的,在价值量上又恰好是相等的,这样,两部类之间的交换便

67、顺利进行,社会总产品得以实现。I( v + m ) = cI( v + m ) = cI( v + m ) = cI( v + m ) = cI I I I(c+v+mc+v+mc+v+mc+v+m) = Ic +c= Ic +c= Ic +c= Ic +c(c+v+mc+v+mc+v+mc+v+m)= I= I= I= I(v+mv+mv+mv+m)+(v+mv+mv+mv+m)以这个基本条件为前提,还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引申条件: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与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致。这个条件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

68、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致。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从两部类之间的交换可以看出,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为了满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简单再生产的图式必须做如下调整: 4000c +1000v +1000m =6000( 4000c +1000v +1000m =6000(生产资料生产资料) ) 1500c +750v +750m =3000( 1500c +750v +750m =3000(消费资料消费资料) )假定第一部类资本家的资本积累

69、率为50%,资本有机构成保持41不变,则两大部类的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就会出现如下重组: (4000c + (4000c +400c400c)+(1000v +)+(1000v +100 v100 v)+)+500m/x500m/x =6000 =6000 (1500c + (1500c +100c100c)+ (750v + )+ (750v + 50 v50 v)+)+600m/x600m/x =3000 =3000于是,两部类之间的交换和产品价值的实现便表现为如下图式: (4000c +400c)+(1000v +100 v)+500m/x =6000 (4000c +400c)+(1000

70、v +100 v)+500m/x =6000 (1500c +100c)+ (750v+50 v)+600m/x =3000 (1500c +100c)+ (750v+50 v)+600m/x =3000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I( v +v+ m/x ) = (c+cI( v +v+ m/x ) = (c+cI( v +v+ m/x ) = (c+cI( v +v+ m/x ) = (c+c

71、) ) ) )以这个基本实现条件为前提,还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引申条件: I I I I(c+v+mc+v+mc+v+mc+v+m) = I= I= I= I(c+cc+cc+cc+c) ) ) ) +(c+c)c+c)c+c)c+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加上新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c+v+mc+v+mc+v+mc+v+m)= I= I= I= I(v+v+m/xv+v+m/xv+v+m/xv+v+m/x)+(v+v+m/xv+v+m/xv+v+m/xv+v+m/x)这个条件表明,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

72、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价值,加上新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商品价值W=c+v+m= K + m= K + mm转变为转变为成本价格成本价格K的产物的产物m转变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转变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利润利润利润P PW= K + PW= K + P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生产成本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用k代表生产成本,k=c+v,则商品价值W=c+v+m,就变为W=k+m。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

73、利润,商品价值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用p表示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就变为W=k+p。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可以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上更清楚地看出来。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是m=m/v;而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p表示利润率,则p=m/(c+v)。显而易见,利润率总是比剩余价值率低得多,它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揭示的只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就越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

74、慢,一年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利润率就越高;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不变资本越节约,利润率就越高。生产生产部门部门预付资本(100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利润率商品价值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食品食品食品食品工业工业工业工业7030100%纺织纺织纺织纺织工业工业工业工业8020100%机械机械机械机械工业工业工业工业9010100%13012011030201030%20%10%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投入等量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率也会有差别。食品工业食品工业食品工业食品工业(7070:3030)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机械工业(90

75、90:1010)C:V C:V C:V C:V 低低低低利润率高利润率高利润率高利润率高C:V C:V C:V C:V 高高高高利润率低利润率低利润率低利润率低资本流入资本流入资本流入资本流入生产增加生产增加生产增加生产增加供过于求供过于求供过于求供过于求利润率下降利润率下降利润率下降利润率下降生产减少生产减少生产减少生产减少供不应求供不应求供不应求供不应求利润率提高利润率提高利润率提高利润率提高资本流入资本流入资本流入资本流入竞争竞争竞争竞争平平平平均均均均利利利利润润润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部门间的利润率差别使投入不同部门的资本增殖能力出现差别,这与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是相矛盾的,因此

76、,部门之间会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生产生产部门部门预付资本(100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利润率商品价值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食品食品食品食品工业工业工业工业7030100%纺织纺织纺织纺织工业工业工业工业8020100%机械机械机械机械工业工业工业工业9010100%13012011030201030%20%10%总额总额总额总额30060平均平均平均平均利润利润利润利润202020平均利润的计算与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也就是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生产生产部门部门预付资本(10

77、0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价值生产价格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食品食品食品食品工业工业工业工业7030100%20120纺织纺织纺织纺织工业工业工业工业8020100%20120机械机械机械机械工业工业工业工业9010100%2012013012011030201020%20%20%合计合计合计合计300100%6020%60360360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生产价格与价值规律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的

78、出现改变了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但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因此,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进行交换,实际上就是以价值为中心进行交换,即全社会范围内还是等价交换,还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除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超额利润则是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是同一部门内部个别企业的商品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历购买、

79、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态。这三个阶段不能完全由产业资本家独自完成。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它的职能就是代替产业资本家完成第三阶段的工作,即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二、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它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其获得的途径是商品的零售价格高于商品的批发价格,其间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并由商店职工来实现的。商业利润的多少,也由平均利润率决定,即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一样,都获得平均利润。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一部分

80、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需要从外部补充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与此同时,另一部分资本家手中则由于资本的循环会游离出暂时不用的货币。于是,他们之间就产生了借贷关系。所谓借贷资本,就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二、利息和利息率借贷资本也要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的高低由利息率决定。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利息率的高低会在平均利润和零之间变动,即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三、银行与银行利润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其主要职能有两个:一是吸收存款,即把社

81、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二是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银行向外贷款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大于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构成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四、股票与股票价格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它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因此,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它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例如,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一年可分得股息10元,而当年银行存款

82、利息率为5%,则该股票的价格为10元5%=200元。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一、级差地租级差地租 租种上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将农产品按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出售后所获得的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超额利润。形成条件 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形成原因 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垄断。二、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形成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14-1514-15世纪世纪1717世纪世纪4040年代年代1919世纪世纪7070年代年代 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年代萌芽垄断资本主义阶

83、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家垄断原始积累原始积累30年代大年代大危机、罗危机、罗斯福新政斯福新政国家干预国家干预干预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自由放任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垄断的形成和实质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具有优胜劣汰的作用。一般来说,总是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大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因此,为避免失败的命运,各企业往往通过资本集中来扩大生产规模

84、,这就必然导致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所谓垄断,也可以叫做独占,是指少数大型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自由竞争自由竞争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兼并联合兼并联合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垄断垄断 常见的垄断组织(1)卡特尔(cartel),生产同类产品的大企业,为获取垄断利润,就瓜分市场、规定产量、确定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所形成的垄断联盟。(2)辛迪加(syndicat),生产同类产品的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高价销售产品和低价收购原料等方面统一行动并达成协议而建立起来

85、的垄断组织。(3)托拉斯(trust),生产同类产品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以股东的身份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大型垄断组织。该组织的所有活动由董事会统一掌管,各成员企业不再以独立的法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而是作为股东按所持股份获取红利。较早出现的托拉斯是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该公司因涉嫌垄断违法遭到起诉而被迫解散。(4)康采恩(konzern),一种规模庞大而复杂的垄断组织,它以一两个特大型企业为核心,联合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所组成。加入康采恩的各企业受其中的大公司所控制,但形式上仍然保持独立。它的出现比托拉斯稍晚,在经过了一些发展沿革后,现已成

86、为最突出、最典型的垄断组织形式。 垄断价格 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竞争的手段竞争的手段 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竞争的目的竞争的目的 采取非经济的手段采取非经济的手段 竞争的范围竞争的范围 国内和国际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 规模大、时间长

87、、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垄断垄断垄断垄断条件条件条件条件下竞下竞下竞下竞争的争的争的争的特点特点特点特点垄断不能消除竞争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会有竞争,垄断资本主义依旧是商品经济,因而不可能消除竞争;其次,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在全国形成一个囊括一切生产部门的独一无二的垄断组织,因此,并存的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本质上还是竞争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需要)1929-193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年经济危机不稳定发展时期三次高潮三次高潮19141914年一战前年一战前开始形成时期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国

88、家干预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论广泛迅速发展时期从从5050年代开始年代开始(应付危机)一战至二战结束初期一战至二战结束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需要)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过程。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从不干预经济到干预经济,这一转变不是偶然的,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导致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必然结果。生产社会化,本质上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协调组织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但私人垄断资本仅从私利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一般不会去投资那些数额大、周期长的公共设施建设,也

89、不愿涉足那些基础性、前导性的科研项目,对于事关社会整体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他们也不会主动给予关注,至于生产过剩的宏观调控问题,以及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他们更是无能为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国家必须改变“守夜人”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管理与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任务。海洋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宇航技术宇航技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股的经济形式;(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或向私人企业大量订货等方式来参与私人垄断资本

90、的再生产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总任务:促进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计划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包括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商品输出,即把国内生产的商品销售到国外,以谋求高额利润,这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

91、国际化的主要形式。资本输出,即把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往国外,借以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包括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这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家化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即以在发达国家建立的大型企业作为母公司,直接进行对外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设立子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跨国公司是生产和资本国家化的必然产物,是当代国际垄断的主要形式。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

92、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指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一个大工厂;贸易全球化,指国际范围内贸易总量增长,贸易种类增加、贸易范围扩大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的一种趋势;资本全球化,指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投资者只要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大量资金就可以短时间内从全球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生产力方面,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93、生产关系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些变化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因而属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本身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相矛盾的。无论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

94、的框架内如何调整,只要这种矛盾存在,就有导向社会主义阶段的客观要求。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在较长时间内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消灭延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因而要全面战胜资本主义,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通过描绘理想社会来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有

95、很多形态。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受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并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列宁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十月革命胜利,第一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付诸实践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即使不在全世界同时进行,也要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

96、义国家同时发生才可能成功。列宁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可分为三个时期。(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对大资本进行剥夺和改造,实现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一切由国家政权统一管理;(3)新经济政策时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制订并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模式由此形成。苏联模式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

97、务,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l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第一,社会主义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l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

98、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的社会;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从国体上说,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从政体上说,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为社会

99、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同时又是人们不断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建立起来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把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认识的深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

100、神文明。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不同国家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的差异性,是各国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

101、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其核心作用体现在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三个方面。第八

102、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也是共产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实现个人消费品的按需分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被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面旗帜。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基础。共产党宣言 只有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哥达纲领批判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国家退出历史舞台

103、,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与此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社会纪律,团结互助,诚实友爱,完全从社会公益出发进行劳作和参加社会活动,并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人类从传统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第二节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

104、展的必然一、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它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其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过更长的实践过程;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全体社会成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124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